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愿聞其故。
歧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針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zhèn)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jié),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營氣不行,乃發(fā)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博,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
歧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示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出地從,積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曰:其已形示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
歧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后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后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
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歧伯曰:其在逆順焉。
黃帝曰:愿聞逆順。
歧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nèi)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
歧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示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shù)天文,下度地紀,內(nèi)別五臟,外次六腑,經(jīng)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歧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愿聞其道,弗行于人。
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黃帝曰:愿卒聞之。
歧伯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jīng)隧也。經(jīng)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黃帝曰:上下有數(shù)乎?
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黃帝曰:愿卒聞之。歧伯曰:窺門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后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我這里有這個資源,可以在這里查看。
黃帝內(nèi)經(jīng)全集全譯圖解版.epub/s/17MEkZeVeBYXqXXT_nYDG2g
?pwd=1234提取碼:1234 ? ?《黃帝內(nèi)經(jīng)全集 全譯圖解版》分為《素問》《靈樞》兩卷,共162篇,其中《素問》側(cè)重于用理論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現(xiàn)象,《靈樞》則更側(cè)重于實踐與應用。全書采用通俗、流暢的白話全譯形式,并配有詳細的插圖圖解,讓您在輕松閱讀的基礎上,全面理解并掌握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的精髓
鏈接:/s/1MhQSj_Dkhg7Ups0efdOv0w
提取碼:udmy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集注》是2006年10月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張志聰。本書是北宋哲宗時(公元1093)高麗國所獻之本的校對頒行本。北宋哲宗時頒行此書,只作了簡單的校對;南宋紹興時史崧獻出家藏本,雖然也作了校正音釋,實遠遜于北宋嘉祐時林億等??薄端貑枴分健?br>
黃帝內(nèi)經(jīng)是中醫(yī)經(jīng)典之一,是中國古代醫(yī)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nèi)容涵蓋了醫(yī)學、哲學、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對于中醫(yī)的發(fā)展和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篇章,叫做《靈樞·本神》。這篇文章講述了人體生命的本質(zhì),是中醫(yī)理論的重要基礎。
人體生命的本質(zhì)
《靈樞·本神》中提到:“人之所以生,有氣使然。其變化者,有神配焉?!边@句話的意思是說,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有氣在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而這個氣的變化,是由神配合著進行的。
那么,這個“神”到底是什么呢?在中醫(yī)理論中,神是指人體內(nèi)部的精神活動,包括思維、情感、意識等方面。它與人的身體結(jié)構、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yī)治療中,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和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神的分類
在《靈樞·本神》中,還提到了神的分類。根據(jù)神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可以分為五種:
1.膽神:主管人的意志和決斷能力,決定人的行動和行為。
2.肝神:主管人的情感和感情,包括憤怒、喜悅、悲傷等。
3.心神:主管人的意識和思維,包括記憶、思考、判斷等。
4.脾神:主管人的思維和推理能力,包括分析、歸納、推理等。
5.肺神:主管人的精神和氣息,包括呼吸、聲音、氣息等。
神的調(diào)養(yǎng)
由于神對于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中醫(yī)理論中,神的調(diào)養(yǎng)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進行神的調(diào)養(yǎng)呢?
1.情志調(diào)理:情志是影響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避免過度的情感波動。
2.飲食調(diào)理:飲食對于神的調(diào)養(yǎng)也非常重要。要注意飲食的清淡、均衡,避免暴飲暴食、過度飲酒等。
3.運動調(diào)理:適當?shù)倪\動可以促進氣血循環(huán),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睡眠調(diào)理: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人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保持神的健康和平衡。
第三十四篇 五亂
黃帝曰:經(jīng)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
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
黃帝曰:何謂相順?岐伯曰:經(jīng)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wèi)相隨,陰陽已知,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黃帝曰:何為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wèi)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俛首靜伏;亂于肺,則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亂于腸胃,是為霍亂;亂于臂脛,則為四厥;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黃帝曰: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黃帝曰:善。愿聞其道。岐伯曰:氣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氣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陰滎,足少陰俞;氣在于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氣在于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滎俞;氣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后取其陽明少陽之滎俞。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黃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命曰治亂也。注: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wèi)氣逆行,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悗:清氣宜升。當在于陽。反在于陰。濁氣宜降。當在于陰。而反在于陽。營氣陰。性精專。固順宗氣以行于經(jīng)隧之中。衛(wèi)氣陽。性悍滑利。宜行于分肉之間。今晝未必行于陽經(jīng)。夜未必行于陰經(jīng)。其氣逆行。乃清濁相干。亂在胸中。是之謂大悶也。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謂身寶:道者脈路也。邪之來也。必有其道。則邪之去也。亦必有其道。審知其道而善去之。斯謂養(yǎng)身之寶。此四語。雖為刺病而發(fā)。凡醫(yī)工能熟玩之。則治病必覓標本。用藥必覓經(jīng)絡。真邪必審。補瀉不妄。乃為醫(yī)家切要之法也。張云。道言所由。志云。有道以來者。謂相干之亂氣。有道以來。必有道以去。故審知其道。則能分理其陰陽清濁。而為養(yǎng)身之寶。 氣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陰心主之俞:手少陰心經(jīng)之輸神門穴,手心主厥陰心包絡經(jīng)之輸穴大陵穴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15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