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何謂?
岐伯對曰:四經(jīng)應(yīng)四時,十二從應(yīng)十二月,十二月應(yīng)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其傳為索澤,其傳為息賁者,其傳為頹疝。
曰:一日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fā)病,善脹,心滿善氣。三陽三陰發(fā)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于內(nèi),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cè)岵缓?,?jīng)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jié)陽者,腫四支;結(jié)陰者,便血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陰陽結(jié)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鐘。二陽結(jié)謂之消,三陽結(jié)為之隔,三陰結(jié)謂之水,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痹。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辟死;陽加于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jié)M,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臺,不過十日死。
第一章 陰陽五行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第二章 藏象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少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
《素問·靈蘭秘典論》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素問·五藏別論》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素問·太陰陽明論》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nèi)。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jīng),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素問·經(jīng)脈別論》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quán)衡。權(quán)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靈樞·本神》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jīng)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靈樞·營衛(wèi)生會》
岐伯答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衛(wèi)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靈樞·決氣》
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日: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調(diào)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桑a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shù)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第四章 病因病機
《素問·生氣通天論》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nèi)外調(diào)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玉機真藏論》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愿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
《素問·舉痛論》
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
《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nèi)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經(jīng)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jīng)隧焉。
帝曰:經(jīng)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nèi)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nèi)寒。
《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靈樞·百病始生》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一、指出四時正常脈象和十二經(jīng)脈的變化,與四時十二月的自然變遷,是必須順應(yīng)的。
二、以碉陽學說來辨別脈象、診斷疾病、推測預后。
三、六經(jīng)發(fā)病的常見脈象、癥狀及其預后。
【原文】黃帝問曰: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何謂?岐伯曰:四經(jīng)應(yīng)四時,十二從應(yīng)十二月,十二月應(yīng)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必敗,敗者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舊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凡持真臟之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痛;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日風厥。
二陰一陽發(fā)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陽三陰發(fā)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日毛,鼓陽勝急日弦,鼓陽至而絕日石,陰陽相過日溜。
陰爭于內(nèi),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cè)岵缓?,?jīng)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jié)陽者,腫四肢;結(jié)陰者,使血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陰陽結(jié)斜,多陰少陽日石水,少腹腫;二陽結(jié)謂之消;三陽結(jié)謂之隔,三陰結(jié)謂之水,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辟死。陽加于陰謂之汗;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jié)M,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譯文】黃帝問道: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這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說:四經(jīng),是指與四時相應(yīng)的正常脈象,十二從,是指與十二月相應(yīng)的十二經(jīng)脈。
脈有陰有陽,能了解什么是陽脈,就能知道什么是陰脈,能了解什么是陰脈,也就能知道什么是陽脈。陽脈有五種,就是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五時各有五臟的陽脈,所以五時配合五臟,則為二十五種陽脈。所謂陰脈,就是脈沒有胃氣,稱為真臟脈象。真臟脈是胃氣已經(jīng)敗壞的象征,敗象已見,就可以斷其必死。所謂陽脈,就是指有胃氣之脈。辨別陽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變的所在;辨別真臟脈的情況,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期。三陽經(jīng)脈的診察部位,在結(jié)喉兩傍的人迎穴,三陰經(jīng)脈的診察部位,在手魚際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狀態(tài)之下,人迎與寸口的脈象是一致的。辨別屬陽的胃脈,能知道時令氣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別屬陰的真臟脈,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時期。臨證時應(yīng)謹慎而熟練地辨別陰脈與陽脈,就不致疑惑不決而眾議紛紜了。
凡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肺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一般地說:胃腸有痌,則可影響心脾,病人往往有難以告人的隱情,如果是女子就會月經(jīng)不調(diào),甚至經(jīng)閉。若病久傳變,或者形體逐漸消瘦,成為“風消”,或者呼吸短促,氣息上逆,成為“息賁”,就不可治療了。
一般地說:太陽經(jīng)發(fā)病,多有寒熱的癥狀,或者下部發(fā)生癰腫,或者兩足痿弱無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傳化,或為皮膚干燥而不潤澤,或變?yōu)轭j疝。
一般地說:少陽經(jīng)發(fā)病,生發(fā)之氣即減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瀉。若痛久傳變,或為心虛掣痛,或為飲食不下,隔塞不通。
陽明與厥陰發(fā)病,主病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呵欠,名日風厥。少陰和少陽發(fā)病,腹部作脹,心下滿悶,時欲嘆氣。太陽和太陰發(fā)病,則為半身不遂的偏枯癥,或者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或者四肢不能舉動。
脈搏鼓動于指下,來時有力,去時力衰,叫做鉤脈;稍無力,來時輕虛而浮,叫做毛脈;有力而緊張,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脈;有力而必須重按,輕按不足,叫做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于有力,一來一去,脈象和緩,流通平順,叫做滑脈。
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氣爭盛于內(nèi),陽氣擾亂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發(fā)生喘鳴。
陰之所以能生化,由于陰陽的平衡,是謂正常。如果以剛與剛,則陽氣破散,陰氣亦必隨之消亡;倘若陰氣獨盛,則寒濕偏勝,亦為剛?cè)岵缓?,?jīng)脈氣血亦致敗絕。
屬于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于生陽的病,不過四天就會痊愈。所謂生陽、死陰:例如肝病傳心,為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陰傳陰,無陽之候,叫做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癥。
邪氣郁結(jié)于陽經(jīng),則四肢浮腫,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邪氣郁結(jié)于陰經(jīng),則大便下血,以陰絡(luò)傷則血下溢,初結(jié)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陰經(jīng)陽經(jīng)都有邪氣郁結(jié),而偏重于陰經(jīng)方面的,就會發(fā)生“石水”之病,少腹腫脹;邪氣郁結(jié)于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則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癥;邪氣郁結(jié)于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則多為上下不通的隔癥;邪氣郁結(jié)于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為水腫膨脹的?。恍皻庥艚Y(jié)于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為喉痹之病。
陰脈搏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的區(qū)別,這是懷孕的現(xiàn)象;陰陽脈(尺脈、寸脈)俱虛而患痢疾的,是為死征;陽脈加倍于陰脈,當有汗出,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
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俱搏擊于指下,大約到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陰(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俱搏擊于指下,大約到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包絡(luò)、足厥陰肝)之脈俱搏擊于指下,大約十天就要死亡;三陽(指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之脈俱搏擊于指下,而鼓動過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脈俱搏,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fā)泄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三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俱搏擊于指下,患有溫病的,無法治療,不過十日就要死了。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一方面“情志”是統(tǒng)一的,“志”是內(nèi)在的基礎(chǔ),本神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解精微論曰:“夫水之精為志”,皆是強調(diào)“志”是內(nèi)在氣機運化。
“情”是外在的表現(xiàn),二者在一般情況下是統(tǒng)一的;另一方面,細糾起來二者還是有區(qū)別的,即情是情,志是志,所謂“見景生情,逢場作戲”,情與志有時也是不一致的。
《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jīng)》。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jīng)》”之語,相當于自我介紹。后來又稱為《九卷》,晉皇甫謐復又稱之為《針經(jīng)》,再后又有《九虛》、《九靈》、《黃帝針經(jīng)》等名。
《靈樞》一名,始見于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王冰在注《素問》時,曾兩次引用“經(jīng)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luò),絡(luò)之別者為孫絡(luò)”這句話,在《三部九候論》中引用時稱“《靈樞》曰”。
素問太陰陽明論原文及翻譯如下: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16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