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去故也。
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平脈法原文作者:張仲景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wèi)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jīng)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wèi)流行,不失衡銓。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jīng)常,不失銖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huán)。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shù)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府藏,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nèi)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nèi)實外虛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愿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fā)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nèi)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fā)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shù)十百處,乃愈。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nèi),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其脈自澀,唇口干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問曰:經(jīng)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fā)作,故名災怪耳。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藏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shù)者,則劇。何以知之?數(shù)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jié)克之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nèi)虛,以無谷神,雖困無苦。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nèi)汗出,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寸口衛(wèi)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wèi)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wèi)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fā)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wèi)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wèi)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fā)熱;衛(wèi)為氣,氣微者心內(nèi)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膚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jié)M,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wèi)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則惡寒數(shù)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趺陽脈沉而數(shù),沉為實,數(shù)消谷。緊者,病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wèi)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wèi)為葉。榮衛(wèi)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wèi)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wèi)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而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jīng),名曰血崩。
膚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隔,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fā)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zhàn)而栗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問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師曰:諸陽浮數(shù)為乘府,諸陰遲澀為乘藏也。
譯文問:人的脈象有寸關尺三部,是陰陽相互依存、維系的反映。脈的搏動與營衛(wèi)氣血及肺氣密切相關。在人體內(nèi),營衛(wèi)氣血隨呼吸出入、氣息的活動而循環(huán)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脈的跳動。人與天地相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勢必產(chǎn)生影響,故脈隨四時而有變化,呈現(xiàn)多種多樣的形態(tài)。例如春天脈象弦,秋天脈象浮,冬天脈象沉,夏天脈象洪。同時,病人的脈象,有大小的區(qū)別,即使在一個時間內(nèi),也往往變化不定。此外,尺部和寸部脈象可參差不齊,或見短脈,或見長脈;上部和下部的脈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脈搏存在,有的脈搏消失。并且,人一生病脈搏就會發(fā)生變化,或見脈搏跳的快,或見脈搏跳的慢,或見脈浮,或見脈沉。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動輒就丟掉綱領,請老師詳加陳述,以便清楚明白。老師答:你所問的,正是醫(yī)道中的根本問題。脈有三部,就是寸關尺。營衛(wèi)氣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長短,秤之稱輕重,準確無誤。所以腎脈沉,心脈洪,肺脈浮,肝脈弦,這是各臟正常的本脈,不會有絲毫差錯。隨呼吸出入,人體營衛(wèi)之氣流行,按漏刻時間循環(huán)周身。漏刻中水下二刻,則循環(huán)一周。因此,按寸口之脈,就可察人體虛實,觀病情的變化,明陰陽的偏盛偏衰。如果感受風邪,則脈象浮虛,感受寒邪則脈象牢堅,沉伏之脈主水飲停蓄,急弦之脈是支飲為害,動脈主痛,數(shù)脈主熱甚。假如脈與病癥不相對應,必須了解變化的根源。寸關尺三部的脈象不同,疾病也就相異。脈搏太過是病態(tài),不及也是病態(tài)??傊皻獠皇强諢o所見的,如果窮究其源,必能找到病變根本。因此,必須審查病在表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還是下焦,明確邪氣所侵犯的部位,診查推斷臟腑的盛衰。如果掌握這些,就會有獨到、高超的見解。為此,分條記述如后,以傳給有知識的人。
老師說:脈隨呼吸之氣的出入而行。初按脈搏時,其脈來的快,去的慢,這是因為呼吸之氣呼出的快吸進的慢,叫做內(nèi)虛外實。初按脈時,其脈來的慢,去的快,這是因為呼吸之氣呼出的慢吸進的快,名叫內(nèi)實外虛,。
問:高明的醫(yī)生,通過察顏觀色就能知道病情,一般的醫(yī)生,通過問診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醫(yī)生通過診脈才能知道病情,請老師給以指教。老師答:假如病人家屬來請醫(yī)生時說,病人發(fā)熱厲害,身體疼痛,卻能自然安睡。到病家后診病人的脈為沉而遲,知道疾病將要痊愈。根據(jù)什么知道的呢?這是因為,患者發(fā)熱、身體疼痛,是表證之見癥,表證脈應浮大,現(xiàn)在脈反見沉遲,為表證而得里脈,由此可知邪氣已衰,疾病將要痊愈。假如病人訴腹部突然疼痛,卻能安然自坐,切其脈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將愈。根據(jù)什么知道的呢?這是因為,患者腹內(nèi)疼痛,是病在里,里有病脈應當沉而細,現(xiàn)脈浮大,是陰證而見陽脈,為正復邪退之兆,所以知道疾病將愈。
老師說:病人家屬來請醫(yī)生時說,病人發(fā)熱很厲害。第二天醫(yī)生到了病家,見病人朝墻安然入睡,這是熱已經(jīng)退了。此時,即使脈象還未趨調和,也可以斷言疾病已經(jīng)痊愈。假如病人朝墻而睡,醫(yī)生來后,并不驚坐而起,卻盯著醫(yī)生,說話吞吐支吾、欲言又止,給他診查時,卻吞咽唾液,這是病人假裝生病。假如病人的脈象正常,醫(yī)生就可故意說這個病很重,應當服涌吐藥及瀉下藥,并須針刺、艾灸數(shù)十、數(shù)百個穴位,以嚇唬病人,這樣才能痊愈。
醫(yī)生診脈時,病人打哈欠的,這是沒有病。醫(yī)生診脈時,病人呻吟的,這是有病。如果說話遲鈍不靈活的,是風病;搖頭說話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癥;行動遲緩的,是筋脈強急的病變;俯伏而坐的,是短氣;不能正坐的,是腰痛;雙手護腹,好象懷抱雞蛋不肯放手,懼怕人觸碰的,這是脘腹疼痛。
老師說:伏氣這種病,必須時時留意觀察,注意及時發(fā)現(xiàn)病人,以便盡早治療。假如過去確有邪氣內(nèi)伏,就應該及早診查。如果脈象微弱的,就會出現(xiàn)咽喉疼痛劇烈,好象創(chuàng)傷一樣,這不是喉痹證。病人說:咽喉的確疼痛。雖然如此,現(xiàn)在又想腹瀉。
問:人在恐懼驚怕的時候,脈的形態(tài)怎么樣?老師答:脈形好象用手指按絲線,纖細而連貫,同時,病人的面部失色而顯蒼白。
問:人如果不飲水,以致津液虧虛,脈的表現(xiàn)怎么樣?老師答;脈象澀,并見唇、口干燥。
問:人羞愧時,脈的表現(xiàn)怎么樣?老師答:脈象浮,并見面色忽紅忽白。
問:《難經(jīng)》說:脈有三菽重、六菽重的,是怎么回事?老師答:醫(yī)生用手指按脈,如三粒小豆一樣的重量就能切得脈搏的,是肺氣之脈;如六粒小豆一樣的重量而切得脈搏的,是心氣之脈;如九粒小豆一樣的重量而切得脈搏的,是脾氣之脈;如十二粒小豆的重量而切得脈搏的,是肝氣之脈;重按至骨始得脈搏的,是腎氣之脈。假如病人腹瀉,寸關尺均摸不到脈搏,但尺部時而出現(xiàn)脈微微搏動,隨呼吸而至的,這是腎氣尚未竭絕;如果出現(xiàn)一息而脈二至的損脈,則是難治之證。
問:脈象有相互乘侮、有縱橫、有順逆,講的是什么呢?老師答:四時各有平脈,五臟之氣與之相應,所以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脈。如果五臟之氣相乘相克,則為病脈。其中,如果臟腑之氣相乘,克其所勝的,例如夏令脈應洪,反見沉脈,是腎水乘心火;春季脈應弦,反見浮脈的,是肺金乘肝木,這些就叫縱。如果臟腑之氣反侮,反乘其不勝的,例如冬季脈應沉,反見洪脈的,是心火反侮腎水;秋令脈當浮,反見弦脈的,是肝木反侮肺金,這些就叫橫。如果秋令反見沉脈,是腎水乘肺金;春季反見洪脈,是心火乘肝木,這些是子氣克母,名叫逆。如果冬令反見浮脈,是肺金乘腎水;夏令反見弦脈,是肝木乘心火,這些是母氣乘子,名叫順。
問:脈象中有邪氣傷人的病脈,是怎么回事?老師答:脈象中有弦、緊、浮、滑、沉、澀,這六種脈象就是邪氣傷人所致的病脈,是邪氣侵害各經(jīng)脈所致病變的反映。
問:脈象中有災怪,是怎么回事?老師答:假如有一個病人,既有太陽之脈,又有太陽之證,脈與證相應,于是制作湯藥治療,待到服藥后約一頓飯左右的時間,病人突然出現(xiàn)劇烈嘔吐,或者嚴重腹瀉,并見腹中疼痛。而醫(yī)生就診時沒有這些見癥,是現(xiàn)在才發(fā)生的意外變化,這就叫災怪。又問: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嘔吐、腹瀉?老師答:可能是以前服的其它藥,現(xiàn)在才發(fā)生作用,所以引起了嘔吐、腹瀉等癥,產(chǎn)生了意外變化。
問:東方肝脈,它的表現(xiàn)怎么樣?老師答:肝,屬木,又叫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的平脈,如果肝病而見濡弱之脈,示疾病將愈。假如為單純弦脈的,預后不良。為什么呢?因為其脈如弓弦一樣直,這是肝臟損傷,所以知道預后不良。
南方心脈,它的表現(xiàn)怎么樣?老師答:心屬火,又叫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的平脈。心病而見洪大脈,是疾病將愈。假如脈象來時微弱去時大,這是反常的現(xiàn)象,叫做“反”,主病在里。如果脈來時小而去時大,這叫“覆”,主病在表。如果脈浮取而微來時小的,就會出現(xiàn)汗出。如果脈沉取微而去時大的,則會出現(xiàn)關格不通,沒有小便。此時,倘若頭部無汗的,其病尚可以治療;倘若有汗的,屬于死候。
西方肺脈,它的表現(xiàn)怎么樣?老師答:肺屬金,又叫太陰,其脈如毛之浮,是肺的平脈。如果肺病而見此脈,或見緩遲的,是疾病將愈。如果出現(xiàn)數(shù)脈的,那么疾病就將增劇。為什么呢?脈數(shù),主南方火邪盛,火克西方金,就會形成癰腫,是難治之證。
問:二月見毛浮脈,根據(jù)什么斷言到秋天就會死亡?老師答:二月期間,脈象應當濡弱,反而出現(xiàn)毛浮(如毛之浮),所以知道到冬天會死。二月是肝氣當令的時候,肝屬木,脈應濡弱,卻反而見毛浮脈,毛浮是肺脈,肺屬金,金來克木,所以知道到秋天就會死亡。其它各季的脈象都可依此類推。
老師說:給肥胖人診脈,如果脈浮,應當尋求致浮的原因;為瘦弱人診脈,如果脈沉,應當查找致沉的根源。這是因為,肥胖人脈象本應當沉,現(xiàn)反而見浮;瘦弱人脈象本應浮,現(xiàn)反而見沉,都是反常之脈,所以應當查找原因。
老師說:寸脈下不及關,是陽絕于上;尺脈上不達關,是陰絕于下,這都是不治之候,必死無疑。如果要預測病人的死期,可以根據(jù)月令季節(jié)與疾病相克的規(guī)律來推算。
老師說:脈象有病而外形無病的,叫做行尸,是臟腑生氣已竭的表現(xiàn),如果突然昏眩仆倒不省人事的,就會夭折而死亡。如果外形病而脈象正常的,叫做內(nèi)虛,這是缺乏水谷之氣所致,雖然身體困苦,也無危害。
問:脈來大而盛,又忽然沉下,象轉珠一樣的,叫做滑脈,這是什么意思?老師答:沉脈是少陰純陰之象,脈大而盛是陽明正陽之象。少陰為先天之本,陽明是后天之本,陽明少陰兩相結合,則氣血充盈,流行疾急,所以脈滑,而其關尺脈必自然相平。如果關脈不平而微沉的,是陽明里實未甚,則飲食尚可;如果尺脈不平而微浮緊的,這是少陰陰盛,病人一定會出現(xiàn)兩大腿內(nèi)側出汗、陰部潮濕的癥狀。
問:我曾被人問難,緊脈是怎樣產(chǎn)生的?老師答:假如發(fā)汗太過,或者催吐,導致肺臟虛寒,可致緊脈;假如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飲內(nèi)停,也能產(chǎn)生緊脈;如果患虛寒腹瀉,因胃中虛寒,同樣可致緊脈。
寸口衛(wèi)氣過盛的,叫高;營氣過盛的,叫章;營衛(wèi)之氣均盛的,名叫綱。衛(wèi)氣弱的叫惵;營氣弱的叫卑;營衛(wèi)之氣均弱的,名叫損。衛(wèi)氣調和的,名叫緩;營氣調和的,名叫遲;營衛(wèi)之氣均調和的,名叫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脈是衛(wèi)氣調和之象,衛(wèi)氣充盛于外,所以其人皮膚顏色鮮明,有光澤,聲音清晰高亢,毛發(fā)生長旺盛;遲脈為營衛(wèi)調和之象,營血盛于內(nèi),所以其人骨髓生長,血脈充盛,肌肉豐腴結實。陰陽相互促進,營衛(wèi)之氣流通,剛柔相濟,所以身體強壯無病。
趺陽脈滑而緊,滑主胃有實邪,緊主脾有實邪。脾胃之邪相互搏擊,各持其強,自相傷害,這就好象用手握住刀口,因而產(chǎn)生創(chuàng)傷。寸口脈浮而大,浮主正氣虛,大主邪氣實。浮大脈見于尺部的,是正虛于下,邪氣關閉下焦,而致小便不通,這就叫“關”;浮大脈見于寸部的,是正虛于上,邪氣格拒上焦,所以吐逆,這就叫“格”。
趺陽脈伏而澀,伏為中焦壅塞,水谷不化,所以吐逆;澀為臟氣內(nèi)結,脾虛不運,所以飲食不能入口,這也叫關格。
脈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風邪,大是邪氣盛。風邪與正氣相互搏結,輕的邪犯肌表而出現(xiàn)皮膚出疹,身體搔癢、名叫泄風;重的風邪久羈不去,皮膚潰爛結痂,而形成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是衛(wèi)氣虛弱,遲是營中有寒。營是血,血中受寒就發(fā)熱;衛(wèi)是氣,氣不足就會出現(xiàn)胃脘痞滿,雖感覺饑餓卻不能飲食。
趺陽脈大而緊,脈大為虛,緊為寒盛,正虛而陰寒邪甚,應當見腹瀉等癥,治療較為困難。
寸口脈弱而緩,弱主陽氣不足,運化不及;緩主胃中谷氣有余,飲食停滯,所以出現(xiàn)噯氣、吞酸、飲食不下、胸脘滿悶的癥狀。
趺陽脈浮而緊,浮為氣虛,緊為寒甚,氣虛則腹部脹滿,寒甚則腹中絞痛。氣虛寒甚相合,就會出現(xiàn)腸鳴,腹中氣機轉動,氣機一轉動則胸膈壅滯之氣得以下行。如果少陰脈不現(xiàn)的,是虛寒之氣結于下焦,可致外陰部腫大而疼痛。
寸口脈微而澀,微是衛(wèi)氣虛運行不力,澀是營陰不足。衛(wèi)虛而營不足,營衛(wèi)不能相互協(xié)調,三焦失去依靠,就會導致身體麻痹不仁。營氣不足,筋脈失養(yǎng),則身體疼痛劇烈、口難說話;衛(wèi)氣虛弱,不能衛(wèi)外,則怕冷、呵欠連連。營衛(wèi)俱虛,三焦失養(yǎng),不能各司其職,上焦失職,則噯氣吞酸;中焦失職,則不能消化飲食;下焦失職,則大小便失禁。
趺陽脈沉而數(shù),沉主邪實于里,數(shù)主熱,熱能消化水谷,治療較易。如果脈不沉數(shù)而沉緊,為里寒甚,屬難治之候。
寸口脈微而澀,微主衛(wèi)氣虛,澀主營氣不足。衛(wèi)氣虛弱,則面色萎黃;營氣不足,則面色發(fā)青。營好比樹根,衛(wèi)好比枝葉,營衛(wèi)俱虛,則根本枝葉皆枯萎,所以出現(xiàn)畏寒戰(zhàn)栗、咳嗽氣逆、唾吐腥臭膿血及涎沫。
趺陽脈浮而芤,浮主衛(wèi)氣虛,芤主營氣傷,營衛(wèi)之氣衰微,不能充養(yǎng)形體,所以身體消瘦、皮膚粗糙,甚至皮膚干燥成鱗甲之狀。
寸口脈微而緩,微為衛(wèi)氣不足,不能固外,則肌腠空虛;緩是胃氣有余,胃氣充盛則能消化飲食、吸取水分。飲食入胃,才能生成營衛(wèi),運行于脈道;水分經(jīng)胃的吸收,輸送于經(jīng)脈,才有血液的生成。營氣雖盛而衛(wèi)氣弱,外則不能固護肌表,內(nèi)則不能固其血,就會產(chǎn)生血崩之證。
趺陽脈微而緊,緊為里寒,微為氣虛。微緊相合,為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所以產(chǎn)生短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為陰虛,陰虛心火上炎,則微見心煩;澀為血少,陰血虛少,血行不暢,不能溫暖四肢,則為四肢厥冷。
趺陽脈隱伏不顯,主脾陽衰微。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不能營養(yǎng)周身上下,所以身體冷而皮膚硬。
少陰脈象不現(xiàn),是腎氣衰竭、精血不足。腎陰虛竭,不能潛陽,陽氣上奔,迫促胸膈,宗氣反而被阻,聚而不行,致血結心下。陽氣若退于下,陽氣下行,則陰部及兩大腿內(nèi)側發(fā)熱;陽與陰相爭,陰陽之氣兩相郁遏,營衛(wèi)俱不通行,所以出現(xiàn)身體厥冷不仁,失去感覺,狀若死人,這就叫尸厥,應當針刺期門,巨闕穴。
寸部脈微,尺部脈緊,微為陽氣衰微,緊是陰寒內(nèi)盛。陰邪常盛而陽衰,所以病人虛弱多汗。
一般說來,寸口脈微主陽虛,濡主血少,弱主陰虛發(fā)熱,緊主寒。凡陽虛血少而又被寒邪所乘,氣血不能通達內(nèi)外,輕則出現(xiàn)口緊急,不能言語、畏寒戰(zhàn)栗;重則出現(xiàn)四肢厥冷、昏暈而失去知覺。究其根源,在于胃虛不能納谷,脾虛不能運化,外不能滋養(yǎng)形骸,內(nèi)不能營養(yǎng)五臟。
問:濡弱脈為什么對十一臟都適宜?老師答:濡弱是胃氣調和之脈,五臟六腑相生相克,俱賴胃氣以滋生,所以濡弱脈對十一臟都適宜。
問:根據(jù)什么知道病入于腑?根據(jù)什么知道病入于臟?老師答;凡見陽脈如浮或數(shù)的,是病入于腑;凡見陰脈如遲或澀的,是病入于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6、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七日愈。發(fā)于陰六日愈。以陽數(shù)七陰數(shù)六故也。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jīng)盡故也。若欲作再經(jīng)者,針足陽明使經(jīng)不傳則愈。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47、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48、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fā)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fā)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49、脈浮數(shù)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58、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如此。發(fā)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83、咽喉干燥者,不可發(fā)汗。
84、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必便血。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
86、衄家不可發(fā)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寒栗而振。
88、汗家重發(fā)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89、病人有寒復發(fā)汗,胃中冷,必吐蛔。
90、本發(fā)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fā)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3、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fā)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復下之。
98、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
108、傷寒腹?jié)M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109、傷寒發(fā)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110、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fā)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shù)而反不數(shù)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111、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3、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114、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115、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116、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nèi)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119、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120、太陽病,當惡寒發(fā)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fā)熱,關上脈細數(shù)者,以醫(y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y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121、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nèi)煩也。
122、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fā)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也。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27、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128、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129、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130、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2、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133、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139、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xié)熱利也。
140、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shù)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xié)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142、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143、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145、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耍簞t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150、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151、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53、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60、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167、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171、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8、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179、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fā)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180、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答曰:太陽病,若發(fā)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nèi)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182、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183、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fā)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184、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185、本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f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186、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187、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188、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
190、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191、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192、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jié)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fā)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193、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194、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195、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196、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197、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198、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fā)黃。
200、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fā)黃。
201、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202、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陽明病,本自汗出,醫(yī)更重發(fā)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shù)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205、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fā)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210、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212、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218、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226、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227、脈浮發(fā)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232、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硬不可攻下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5、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258、若脈數(shù)不解,而下不止,必協(xié)熱便膿血也。
259、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267、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269、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270、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271、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272、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273、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274、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280、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284、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285、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
286、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287、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288、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289、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291、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292、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293、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295、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297、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298、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299、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308、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325、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328、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329、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330、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331、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332、傷寒始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直醽沓龆鴱腿ヒ?,后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fā)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
333、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335、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fā)熱,前熱者后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fā)汗者,必口傷爛赤。
336、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9、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shù)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jié)M,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341、傷寒發(fā)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342、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343、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344、傷寒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345、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347、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發(fā)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349、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6、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358、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60、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361、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362、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363、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365、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366、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367、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368、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369、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376、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380、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傷寒,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382、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383、問曰:病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答曰。此名霍亂?;魜y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fā)熱也。
384、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jīng)盡故也。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jīng)中,頗能食,復過一經(jīng)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391、吐利發(fā)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398、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原文作者:張仲景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問曰:病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fā)熱也。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jīng)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jīng)盡故也。
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jīng)中,頗能食,復過一經(jīng)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甘溫) 甘草(炙,甘平) 白術(甘溫) 干姜(辛熱)以上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
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
腹?jié)M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吐利發(fā)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譯文問:什么叫霍亂?答:嘔吐與腹瀉并作,病勢急驟,傾刻間有揮霍撩亂之勢的,這就叫霍亂。
問:癥候表現(xiàn)為發(fā)熱、頭痛、身痛、畏寒、嘔吐腹瀉并作,這是什么病?答:這叫霍亂?;魜y的嘔吐腹瀉是自內(nèi)而發(fā),故初起與表證同時出現(xiàn),并且在嘔吐腹瀉停止后還有頭痛、畏寒、發(fā)熱等表證存在。
傷寒病,脈象微澀,這是因為原先患霍亂,吐瀉太甚、津液大傷的緣故。經(jīng)過四五天,病邪由陽經(jīng)傳入陰經(jīng),勢必會發(fā)生腹瀉。如果起病就吐瀉的,是霍亂病吐瀉,不可按傷寒論治。如果病人想解大便,反而只打屁,卻解不出大便的,這是病已轉屬陽明,大便一定硬結,估計十三天可以痊愈。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腹瀉后津傷腸燥,大便應當變硬。如果病人能夠飲食的,為胃氣恢復,則病即可痊愈?,F(xiàn)在病人反而不能飲食,為胃氣未復。經(jīng)過六天,邪氣行至下一經(jīng),此時病人稍能進食,為胃氣稍復。再過六天,邪氣又經(jīng)過一經(jīng),此時病人已能夠進食,示邪氣行經(jīng)盡、邪氣衰盡、胃氣恢復,那么再過一天,即十三天,疾病就會痊愈。如果到時不痊愈的,就不是陽明病了。
畏寒、脈微而又腹瀉,因瀉利過度、津液內(nèi)竭而腹瀉停止的,用四逆加人參湯主治。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一兩半人參一兩以上四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霍亂病,吐瀉,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為霍亂表里同病,如果表熱較甚而想喝水的,用五苓散主治;如果中焦寒濕偏盛而不想喝水的,用理中丸主治。
理中丸方
人參干姜甘草白術各三兩以上四味藥,搗細篩末,用蜜混合作成雞蛋黃大小的藥丸,然后用開水數(shù)合,與一粒藥丸混合研碎,趁熱服用,白天服三四次,夜晚服二次。服藥后,腹中未感覺熱的,可加至三四藥丸。然而,丸藥的效果不如湯劑。湯劑的制作方法是:將以上四味藥稍切細,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現(xiàn)臍上筑筑然悸動的,是腎氣上逆,去白術,加桂枝四兩;如果嘔吐甚的,去白術,加生姜三兩;如果腹瀉嚴重的,仍用白術;如果心悸不寧的,加茯苓二兩;口渴要喝水的,加白術,補足上用量到四兩半;腹中疼痛的,加人參,補足上藥量到四兩半;腹部脹滿的,去白術,加附子一枚。服藥后約一頓飯的時間,吃熱稀一升左右,以助藥力;并取暖保溫,不要脫衣揭被。
嘔吐腹瀉停止,而身體疼痛仍不解除的,是里和表未解,應當斟酌使用解表的方法,可用桂枝湯解肌祛風,微微和解表邪。
嘔吐腹瀉,汗出,發(fā)熱畏寒,四肢拘攣緊急,手足厥冷的,是陰盛陽亡的表現(xiàn),急用四逆湯回陽救逆。
嘔吐腹瀉交作,而又小便通暢,大汗淋漓,所瀉之物完谷不化,體表發(fā)熱,脈微弱至極、似有似無,這是內(nèi)真寒外假熱的陰盛格陽證,急用四逆湯回陽救逆。
嘔吐腹瀉已經(jīng)停止,卻見汗出而手足厥冷,四肢攣急不解,脈象微弱、似有似無的,是陰竭陽亡的危候,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治。
心俞:本穴系心在背之俞穴,內(nèi)應心臟,是心氣轉輸、輸注之穴。心主血、藏神,有理氣和血,化痰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心臟疾患。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強壯的人可用四兩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豬膽汁半合以上四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前三味藥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再加入豬膽汁,分兩次溫服。服藥后,病人脈搏就會恢復。如果沒有豬膽,也可以用羊膽代替。
嘔吐、腹瀉、汗出以后,脈搏呈平和之象,還感覺微煩不適的,是病后新虛,脾胃之氣尚弱,不能消化食物所致。只要適當節(jié)制飲食,就可痊愈。
原文
作者:張仲景
大法,春宜吐。
凡用吐湯,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 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
譯文
就一般的治療原則而言,春季宜使用吐法。
凡是使用涌吐的湯藥,藥已愈病就應停止服藥,不必要服完一劑藥。
癥見胸中郁悶疼痛,想讓人按壓胸部,按后反而有痰涎唾出,腹瀉一日十余次,脈象反遲,寸口脈微滑,這是實邪壅塞胸中,可用涌吐法治療,吐后實邪得去,則腹瀉就會停止。
宿食停滯在上脘的,應當用涌吐法治療。
病人手足厥冷,脈象突然現(xiàn)結的,這是實邪壅塞在胸中。由于實邪結于胸中,所以胸脘滿悶、煩躁,想飲食卻又吃不進東西,應當用吐法治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1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