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
右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當燒灰。
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苦寒) 梔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綿裹,苦寒)
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nèi)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復令微似汗。
傷寒差已后,更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咸平,熬) 澤瀉(咸寒) 栝蔞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藶(苦寒,熬) 商陸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
右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辛平)石膏一斤(甘寒)半夏半升(洗,辛溫) 麥門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參三兩(甘溫) 甘草二兩(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注解4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傷寒論 1拼音 shāng hán lùn
2英文參考 Shanghan Lun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s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注解
《傷寒論》為中醫(yī)臨床著作,東漢張仲景撰[1]。10卷[2]。東漢·張機撰[2]。約成書于3世紀初[2]。本書是作者原撰《傷寒雜病論》16卷中有關傷寒病證為主的部分[2]。原書曾經(jīng)魏晉時王叔和整理,1065年復經(jīng)北宋校正醫(yī)書局校訂而成[2]?,F(xiàn)存較早的有明·趙開美影宋刻本《傷寒論》(簡稱“宋本”)和金·成無己注本《注解傷寒論》(簡稱“成本”)兩種刊本[2]。全書22篇,除重復外,共397法,113方[2]。內(nèi)容主要以六經(jīng)(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辨證為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大法和立方用藥規(guī)律,以條文形式作了全面的論述[2]。此外,書中還有平脈法、辨脈法、傷寒例、痙濕暍、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等病的證治和汗、吐、下等治法的應用范圍與禁忌證[2]。較系統(tǒng)全面地總結(jié)了漢代以前對急性熱病診治的豐富經(jīng)驗,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2]。由于作者“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注重理、法、方、藥的契合,選錄的方劑又多實用有效,故本書不僅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并對后世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2]。宋代以后注釋或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很多,有助于對原著的學習和參考[2]。本書現(xiàn)有數(shù)百種刊本和注本[2]。
六經(jīng)病脈證并治是該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專門討論急性外感熱病——傷寒病的專著。張仲景吸取了《素問·熱論》中的六經(jīng)分證法,以六經(jīng)為綱,將病者的病狀、脈候,根據(jù)其虛實表里寒熱來劃分為六個不同的病類。三陰三陽內(nèi)連臟腑,外屬經(jīng)絡,由于邪氣強弱以及病人體質(zhì)的不同,又有不傳、直中、循經(jīng)傳、越經(jīng)傳以及合病、并病等不同情況,確立了傷寒病辯證的綱領。該書以條文的形式系統(tǒng)闡述了傷寒病不同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及立方用藥規(guī)律,在診斷方面,強調(diào)四診八綱的綜合運用,對病者的病狀脈候等進行細致的分析,確定其疾病部位與病理。在治療方面,依據(jù)其四診八綱所得的資料以及病因病理認識,確定治療大法,將汗下吐和溫清補消八法靈活地運用于治療過程之中,或單用,或同用,立法謹嚴,然后選方用藥,用藥80余種,其方劑多選藥精當,配伍有度,主治明確,療效顯著,被后世為尊為“經(jīng)方”。由于《傷寒論》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約有成無已系(《注解傷寒論》),方、喻系(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喻嘉言《尚論篇》),錢塘二張系(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張錫駒《傷寒論直解》)三大注本體系。歷代包括日本等注釋、發(fā)揮、方論、歌括、雜著等670余家,足見其影響之大。
《傷寒論》、《金匱要略》不但在國內(nèi)歷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數(shù)百家之多,為歷代研究、治療急性熱病的醫(yī)學家所遵循,成為他們發(fā)展、發(fā)揮醫(yī)學理論和醫(yī)療技術的基礎、依據(jù)和教育后學的課本。在國外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許多《傷寒論》之珍本,并由日本再傳中國而發(fā)揮了巨在的影響,而且日本學者研究、注釋《傷寒論》的著作,僅就先后傳到中國而現(xiàn)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匱要略》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醫(yī)學家之研究《金匱要略》而有專著流傳至中國者,有10余種之多。關于將《傷寒論》《金匱要略》并作重編、方論者,日本名家之專著流傳中國者有近20種,由此可見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在日本的影響之廣泛和深遠。在日本現(xiàn)代醫(yī)學昌盛的今天,日本學者仍給予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視,許多醫(yī)學家在臨床醫(yī)療中,仍然十分重視該書原方之應用,并取得很好效果,運用該書中成方制造的成藥,也為日本醫(yī)界所依賴。
《傷寒論》([東漢] 張仲景)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56/shanghanlun/index.s
《注解傷寒論》([金] 成無己)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60/zhujieshanghanlun/index.s
《傷寒論條辨》([明] 方有執(zhí))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70/shanghanluntiaobian/index.s
《張卿子傷寒論》([清] 張卿子)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71/zhangqingzishanghanlun/index.s
《傷寒論注》([清] 柯琴)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73/shanghanlunzhu/index.s
《重訂通俗傷寒論》([清] 俞根撰,近代徐榮齋重訂)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74/zhongdingtongsushanghanlun/index.s
《傷寒論類方》([清] 徐靈胎)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82/shanghanlunleifang/index.s
《傷寒論辯證廣注》([清] 汪琥)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83/shanghanlunbianzhengguangzhu/index.s
《傷寒論輯義》(日本人、丹波元珍)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84/shanghanlunjiyi/index.s
《傷寒論翼》([清] 柯琴)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191/shanghanlunyi/index.s
《傷寒論綱目》([清] 沈金鰲)在線閱讀:zhongyiguji.21tcm/597/shanghanlungangmu/index.s
《傷寒論》
全書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應用藥物82種.
第一卷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后.
第二卷為“傷寒例”、“辨痓濕暍脈證”、“太陽病脈證并治上”,主要總論六經(jīng)發(fā)生、發(fā)展、治療、預后的一般規(guī)律、痓濕暍的證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jīng)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經(jīng)形證
六經(jīng)形證,是《傷寒論》全書的綱領,它是把證候分類而定出來的,后世認為這是不廢的法則,張仲景觀察到熱性病雖然錯綜復雜,但歸納起來,可分為六個類型,同時又運用《素問》的精神分析了陽熱、表實和陰寒、里虛。即“三陽證”與“三陰證”。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病因病機5辨證論治6勞復的分類 6.1房勞復 6.1.1辨證論治 6.2食勞復 6.2.1辨證論治 6.3溫病勞復 6.3.1溫病勞復的病因病機 6.4氣虛勞復 6.4.1辨證論治 6.5陰虛勞復 6.5.1辨證論治7參考資料附:1治療勞復的方劑2治療勞復的穴位3治療勞復的中成藥4勞復相關藥物5古籍中的勞復 1拼音 láo fù
2英文參考 recurrence caused by overexertion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概述 勞復(recurrence caused by overexertion[1])為病證名[2]。是指疾病新愈,余邪未盡,因過度勞累而復發(fā)[2][3]。見《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4病因病機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勞復證治》:“傷寒新差后,不能將攝,因憂愁思慮,勞神而復,或梳沐洗浴,作勞而復,并謂之勞復?!?/p>
5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癥療法》:“復則諸癥復起,惟脈不沉實為辨。輕者靜養(yǎng)自愈,重者必先察其虛實。虛則調(diào)其營衛(wèi),和其臟腑,待其表里融和方愈。誤用攻下清涼,必致不救。安神養(yǎng)血湯主之。實則主以仲景枳實梔豉湯,撤表邪而清里熱。如兼頭痛惡寒,加薄荷、蔥白;如兼寒熱,寒多加羌活、紫蘇;熱多加知母、黃芩。一二劑后,必復汗而解,此屢試屢驗者。不可妄投補益,以致閉邪增病?!?/p>
6勞復的分類 勞復有房勞復、食勞復、溫病勞復、氣虛勞復、陰虛勞復之分[2]。
6.1.1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癥療法》:“房勞復者,即女勞復,一名色復。溫熱瘥后,氣血未充,早犯房事,則內(nèi)損真氣,外觸邪氣而復作也。其癥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脅痛,小腹里急絞痛,憎寒發(fā)熱,或陰火上沖,頭面烘熱,胸中煩悶是也。若卵縮入腹,脈離經(jīng)者死。舌伸出數(shù)寸者亦死。治法必用豭鼠屎湯調(diào)下燒裩散;虛極者,宜六味飲加麥冬、豆豉、梔子煎湯,調(diào)服燒裩散;虛極熱盛者,則用陶氏逍遙湯調(diào)服;若小腹急痛,脈沉足冷,則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調(diào)服,外用吳茱萸五錢,食鹽二兩,拌炒熱熨小腹?!?/p>
《醫(yī)宗金鑒》卷三十七:“房勞復與陰陽易,二病情異證則同,病后犯色復自病,病傳不病易之名?!?/p>
6.2.1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癥療法》:“食復,溫熱瘥后,胃氣尚虛,余邪未盡,若納谷太驟,則運化不及,余邪假食滯而復作。其癥仍發(fā)熱頭痛,煩悶不納。宜枳實梔子豉湯加山楂肉、麥芽、連翹、萊菔子等涼疏之;腹痛不大便者,加生錦紋?!?/p>
6.3.1溫病勞復的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溫病勞復候》:“謂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于熱,熱氣還入經(jīng)絡,復成病也?!?/p>
6.4.1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癥療法》:“氣虛勞復者,溫熱瘥后,余邪未盡,止因正氣大虛,因勞復熱,微兼惡寒,四肢倦怠,無氣以動,脈虛右大,舌潤無胎,胸膈寬暢者,此真氣虛勞復也。宜補中益氣湯甘溫補之,惟升、柴須蜜炙;如兼汗多惡寒,歸芪建中湯最妙;若正氣雖虛,尚有余熱未清,其人虛羸少氣,氣逆欲嘔者,竹葉石膏湯加姜汁主之,或陳氏六神湯加銀柴胡、地骨皮亦佳。”
6.5.1辨證論治 《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癥療法》:“陰虛勞復者,由溫熱傷陰,腎液已虧,稍加勞動,微挾風寒,其病復作,癥仍頭痛發(fā)熱惡風,舌燥口渴,六脈浮數(shù)無力者,此真陰虛勞復也,宜七味蔥白湯,清潤而微汗之,或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蔥白之類,滋養(yǎng)陰液以汗之;如兼嘔惡,當留半夏,加竹茹以和胃;如兼咳嗽,加旋復花、甜杏仁以降氣;如兼虛火上冒,目赤顴紅,大渴煩躁,嘔惡不納者,亦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代赭之類,養(yǎng)陰鎮(zhèn)逆。”
7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2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