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fā)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太陽病,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一作緩)者,此名濕痹(一云中濕)。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身色如似熏黃。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陽中暍者,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fā)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shù)下之,則淋甚。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原文作者:張仲景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病,脈細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熱) 細辛二兩(辛熱)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發(fā)微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阿肢湯方
黃連四兩(苦寒) 黃芩一兩(苦寒) 芍藥二兩(酸平) 雞子黃二枚(甘溫) 阿膠三兩(甘溫)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熱) 茯苓三兩(甘平) 人參二兩(甘溫) 白術四兩(甘溫)芍藥三兩(酸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甘溫) 干姜一兩(辛熱) 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下痢便膿血者,可刺。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下痢,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辛甘,微溫) 甘草二兩(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方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辛溫)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甘微寒)
右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辛溫) 桂枝(去皮,辛熱)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自通湯方
蔥白四莖(辛溫) 干姜一兩(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白通加豬膽汁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豬膽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甘平) 芍藥三兩(酸平) 生姜三兩(切,辛溫) 白術二兩(甘溫)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嘔者,加生姜二兩。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實(破,水漬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藥(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譯文少陰病的癥候特征,是脈象微細,精神萎靡、神志迷糊欲睡。
少陰病,想吐而又吐不出,心中煩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神志迷糊欲睡,到了五六天,出現(xiàn)腹瀉而口渴的,是病在少陰,由于少陰陽氣虛弱,不能蒸化津液,所以口渴。如果小便清亮的,那么少陰病癥就確定無疑。這是因為小便清亮,是下焦虛寒、不能化氣行水的確證。283、寸關尺三部脈都沉緊,緊脈主寒,病人本應當無汗,卻反而汗出的,是陽氣外亡的征象,這屬于少陰亡陽證,應當見到嘔吐,腹瀉、咽喉疼痛等癥。
少陰病,癥見咳嗽、腹瀉,如果出現(xiàn)譫語的,這是用火治法強迫發(fā)汗所導致的變證,病人小便一定難以解出。
少陰病,脈象沉細數(shù),是病在里,不能用發(fā)汗法治療。
少陰病,脈象微,為陽氣虛弱,所以不能發(fā)汗。如果陽氣已虛,又見尺脈弱澀的,是陰血亦虧,不僅不能發(fā)汗,也不能瀉下。
腕骨:本穴即因其近于腕骨而得名。系小腸經之原穴。有增液止渴,利膽退黃作用。
少陰病,脈象緊,到了七八天,出現(xiàn)腹瀉,脈象忽然由緊轉微弱,手足反而變溫暖的,這是陽復陰去、疾病將要解除的征象。此時雖然出現(xiàn)心煩、腹瀉,勢必會自行恢復。288、少陰病,腹瀉,如果腹瀉自行停止,手足轉溫暖的,雖見畏寒蜷曲而臥,也屬于可治之證。
少陰病,怕冷而蜷臥,時而自覺心胸煩熱,想減去衣被的,這是陽氣來復之兆,其病可治。
少陰感受風邪,寸部脈微尺部脈浮的,是風邪已去、陽氣回復之象,疾病將要痊愈。
少陰病將要解除的時間,多在23時至5時之間。
少陰病,嘔吐,腹瀉,本應畏寒、手足冷,現(xiàn)手足不冷,反而發(fā)熱的,示陽氣尚在,不屬死候。如果脈搏一時不至的,可以急灸少陰經穴七個艾柱以通陽復脈。
少陰病,僅見四肢厥冷和無汗,卻強行發(fā)汗,勢必傷經動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難以預測,有的從鼻出,有的從眼睛出,這就叫做下厥上竭,是難治之證。
少陰病,怕冷身體蜷臥,腹瀉,手足冰冷的,是不治之證。
少陰病,嘔吐,腹瀉,神昏躁擾不寧的,屬于死候。
少陰病,腹瀉停止而出現(xiàn)頭昏目眩、時而昏暈的,屬于死候。
少陰病,四肢冰冷,怕冷而身體蜷臥,脈搏不來,心中不煩,手足躁擾不寧的,屬于死候。
少陰病,病延六七天,呼吸表淺,呼多吸少的,屬于死候。
少陰病,脈微細沉,精神萎靡不振,總欲睡眠,汗出,心中不煩,想嘔吐,到了五六天,又出現(xiàn)腹瀉,并且煩躁不能安臥的,屬于死候。
少陰病,剛開始得病,既有發(fā)熱等表證,又見脈沉的,是少陰陽虛兼太陽表證,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
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陰病,得病二、三天,既有發(fā)熱等表證,又有少陰陽虛證,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溫陽微汗解表。因為病才二三天,尚無吐、利等里證,所以用溫陽微汗解表法。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黃煎煮一、二滾,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至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陰病,得病二、三天以上,心中煩躁不安,不能夠安眠的,用黃連阿膠湯主治。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雞蛋黃二枚阿膠三兩,一為三條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先加入前三味藥煎煮至二升,去掉藥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溶盡,稍稍冷卻,然后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即成。每次溫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少陰病,患病二、三天,口中不苦不燥不渴,病人背部怕冷的,當用艾灸灸少陰經穴,并用附子湯主治。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成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以上五味藥,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少陰病,身體疼痛,骨關節(jié)疼痛,手足冷,脈象沉的,用附子湯主治。
少陰虛寒證,腹瀉,解膿血粘液便的,用桃花湯主治。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取一半入煎,另一半篩末沖服干姜一兩粳米一斤以上三味藥,加水七升煎煮,至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每次取七合,加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溫服,一日服三次。
少陰虛寒證,得病二三天到四五天,腹中疼痛,小便不通暢,腹瀉滑脫不盡,大便帶膿血的,用桃花湯主治。
少陰病,腹瀉,解膿血便,可用針刺法治療。
少陰虛寒證,嘔吐頻劇,腹瀉,手足發(fā)涼,煩躁不安、心中難受的,用吳茱萸湯主治。
少陰病,腹瀉,咽喉疼痛,胸部滿悶,心中煩躁不安的,是陰虛虛熱上擾,用豬膚湯主治。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以上一味藥,加水一斗,煎煮至五升,去掉藥渣,加入白蜂蜜一升,再將白米粉五合炒香,加入藥汁中混勻即成,分六次溫服。
少陰病,得病二三天,咽喉疼痛的,可用甘草湯;如果服藥后不見好的,用桔梗湯治療。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以上一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少陰病,咽喉部受到創(chuàng)傷,發(fā)生破潰,發(fā)不出聲音,不能講話的,用苦酒湯主治。
苦酒湯方
半夏用水洗,破成棗核大小,十四枚雞蛋一個,將雞蛋頭部開一小孔,去掉蛋黃,把米醋加入其中以上二味藥,把半夏加入裝有米醋及蛋清的雞蛋殼中,混勻,把雞蛋殼置于刀環(huán)中,再放在火上煮二三開,去掉藥渣,每次取小量含咽。如果服藥后不愈,可以再作三劑藥服用。313、少陰病,咽喉中疼痛,可用半夏散或半夏湯主治。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用水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三味藥,各取等分,分別搗細篩末后,混合制成散劑,用白米湯沖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病人不能服散劑的,可以用水七升,煮七滾,加入上述散劑兩方寸匕,再煮三滾,離火稍稍冷卻,取少量藥汁含咽。半夏有毒,不應該作散劑服。
少陰虛寒證,腹瀉的,用白通湯主治。
白通湯方
蔥白四根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少陰病,腹瀉,脈象微的,可用白通湯。如果服藥后腹瀉不停止,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干嘔,心中煩躁不安的,是陰盛格陽所致,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主治。服藥后,脈搏突然出現(xiàn)的,是陰液枯竭、孤陽外脫的征象,預后不良;服藥后脈搏逐漸恢復的,是陰液未竭、陽氣漸復的表現(xiàn),預后較好。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根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以上五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前三味藥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再加入豬膽汁、人尿,混合即成,分兩次溫服。如果沒有豬膽汁,也可使用。
少陰病,二三天沒有好,到了四五天,出現(xiàn)腹中疼痛,小便不通暢,四肢沉重疼痛,自行腹瀉的,這是腎陽虛弱,水氣泛濫。病人還可出現(xiàn)咳嗽,或者小便通暢,或者腹瀉更甚,或者嘔吐等,用真武湯主治。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術二兩生姜三兩,切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藥,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現(xiàn)咳嗽的,原方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干姜一兩;如果小便通暢的,去茯苓;如果腹瀉較甚的,去芍藥,加干姜二兩;如果嘔吐的,去附子,加生姜,補足上藥量至半斤。
少陰病,腹瀉完谷不化,手足冰冷,脈象微弱似有若無,身上反而不怕冷,病人面部發(fā)紅,或者腹中疼痛,或者咽喉疼痛,或者腹瀉過度而停止,脈搏摸不到,這是內真寒外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用通脈四逆湯主治。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干姜三兩,強壯的人可用四兩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服藥后病人脈搏馬上出現(xiàn)的,可望痊愈。如果出現(xiàn)面部發(fā)紅的,加蔥白九根;腹中疼痛的,去蔥白,加芍藥二兩;嘔吐的,加生姜二兩;咽痛的,去芍藥,加桔梗一兩;腹瀉過度而無物可瀉、脈搏摸不到的,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癥必須都與方相對應,才能服用。
少陰病,四肢冷,病人或有咳嗽,或見心悸,或見小便不通暢,或見腹中疼痛、腹瀉、下痢兼后重的,是肝郁氣滯所致,用四逆散主治。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實破開,用水浸泡,炙干柴胡芍藥以上四味藥,各用十分,搗細篩末,用白米湯調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如果咳嗽的,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治腹瀉;心悸的,加桂枝五分;小便不通暢的,加茯苓五分;腹中疼痛的,加附子一枚,炮至裂開;腹瀉或下痢后重的,先用水五升,加入薤白三升,煎煮至三升,去掉藥渣,再取四逆散三方寸匕加入藥汁中,煮至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口渴,小便不通暢,心中煩躁,不能安眠的,是陰虛水熱互結,用豬苓湯主治。
少陰病,得了二三天,里實證具備而又見咽喉干燥的,應當急以攻下,用大承氣湯。
少陰病,腹瀉稀水,顏色青黑,脘腹疼痛,口干燥的,應當急以攻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經過六七天,腹部脹滿,大便不通的,應當急以攻下,用大承氣湯。
少陰虛寒證,脈見沉的,應當急用溫法治療,適宜用四逆湯。
少陰病,如果飲食進口就吐,心中蘊結不適,想嘔吐卻又吐不出,初得病時,即見四肢冷,脈象弦遲的,這是痰實阻塞胸中,不能攻下,應當用涌吐法治療。如果是腎陽虛弱、不能氣化,寒飲停聚膈上,而致干嘔的,不能用涌吐法,應當用溫法治療,可用四逆湯。
少陰病,腹瀉,脈象微而澀,嘔吐,汗出,為陽虛氣陷兼陰血不足,勢必出現(xiàn)大便頻數(shù),解出量反而少,應當用溫灸法治療,可灸頭頂百會穴,以升陽舉陷。
辨可發(fā)汗脈證并治原文作者:張仲景
大法,春夏宜發(fā)汗。
凡發(fā)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以 然,一時間許,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fā)汗。汗多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fā)汗也。
凡服湯發(fā)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凡云可發(fā)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驗。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硬爾。設利者,為大逆。硬為實,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fā)汗。
譯文在春夏季節(jié),適宜發(fā)汗,這是汗法使用的一般原則。
大凡發(fā)汗,最好須讓病人手足及全身都有汗,并當微微汗出,維持2個小時左右。不能讓病人像流水一樣大汗淋漓。如果服藥后病不解除的,應當再發(fā)汗。如果汗出太多,勢必傷陽,陽虛病人雖有表邪,也不能再發(fā)汗。
大凡服湯藥發(fā)汗,汗出病愈就應停止服藥,不需要服完一劑藥。
凡是論中說可以發(fā)汗的,如果沒有湯劑的,丸散劑也可以使用。無論湯劑或丸散劑,總以汗出病解為目的,但是丸散劑不如湯劑隨證加減效果好。
癥見脈浮大,詢問病人,回答說只有大便硬結。如果使用瀉下法,就是嚴重的治療錯誤。這是因為脈浮主表,大便硬為實,證屬表里同病,應當用發(fā)汗解表,汗出邪散則里自和。
脈象浮而緊,脈浮為外感風邪,脈緊為外感寒邪,感受風邪則損傷衛(wèi)氣,感受寒邪則損傷營陰。風寒之邪同時感受,則營衛(wèi)都發(fā)生病變,所以有骨節(jié)疼痛、身痛等證,可用發(fā)汗解表法治療,宜用麻黃湯。
《傷寒論序》是《傷寒論》的原序,作者是漢朝張仲景。原序是《傷寒論》的中心思想,是全書的宗旨和綱領。文章簡潔精練,文道兼?zhèn)?,是—篇流傳千古的醫(yī)學、醫(yī)道、醫(yī)德的教育名篇,對現(xiàn)實社會有著重要的警世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傷寒論的原文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
夫傷寒論,蓋祖述大圣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shù)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y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y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學之,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開寶中,節(jié)度使高繼沖,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國家詔濡臣校正醫(yī)書,臣奇續(xù)被其選。以為百病之急,無急于傷寒,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秘閣校理臣林億等謹上。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y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jié),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赍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y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yōu)楫愇?,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選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y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shù)發(fā)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譯文
我每次讀到《史記·扁鵲傳》中秦越人到虢國去給虢太子診病在齊國望齊侯之色的記載,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贊嘆他的才華突出。就奇怪當今生活在社會上的那些讀書人,竟然都不重視醫(yī)藥,不精心研究醫(yī)方醫(yī)術以便對上治療國君和父母的疾病,對下用來解救貧苦人的病災和困苦,對自己用來保持身體長久健康,以保養(yǎng)自己的生命;只是爭著去追求榮華權勢,踮起腳跟仰望著權勢豪門,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視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輕視拋棄養(yǎng)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華貴,而使自己的身體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將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來致病因素的侵襲,被不平常的疾病纏繞,病患災禍臨頭,方才震驚發(fā)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禱告,巫祝宣告辦法窮盡,就只好歸于天命,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長久的壽命和最寶貴的身體,交給平庸無能的醫(yī)生,任憑他擺布處置。唉!他們的身體已經死亡,精神消失了,變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別人白白地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整個世上的讀書人都昏迷糊涂,沒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這樣地輕視生命,他們還談什么榮華權勢呢?而且,他們即使做了官也不能愛護別人,顧及別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愛護自己,顧及自己的隱患,遇到災難,碰上禍患,身處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沒有頭腦的廢物。悲哀啊!那些在社會上奔波的讀書人,追逐著去爭奪表面的榮華,不保重身體這個根本,忘記了身體去為權勢名利而死,危險得如履薄冰,如臨深谷一樣,竟達到了這種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來很多,從前有二百多人。從建安元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傷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為過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喪失而感慨,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療救而悲傷,于是勤奮研求前人的遺訓,廣泛地搜集很多醫(yī)方,選用《素問》《九泉》《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書,并結合辨別脈象和辨別證候的體會,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種疾病,或許可以根據(jù)書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證時就能知道發(fā)病的根源。如果能運用我編寫的這本書的有關內容,那么,對于傷寒病的問題,大多數(shù)能弄通解決了。
自然界分布著五行之氣,而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著五行之常氣,因此才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其道理玄妙、隱晦、幽深、奧秘,其中的變化真是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等,中古有長桑君、秦越人,漢代有公乘陽慶及倉公。看看當今的`醫(yī)生,他們不想思考研求醫(yī)學經典著作的旨意,用來擴大加深他們所掌握的醫(yī)學知識;只是各自稟承著家傳的醫(yī)技,始終沿襲舊法;察看疾病,詢問病情時,總是致力于花言巧語,只圖應付病人;對著病人診視了一會兒,就處方開藥;診脈時只按寸脈,沒有接觸到尺脈,只按手部脈,卻不按足部脈;人迎、趺陽、寸口三部脈象不互相參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診察病人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不到五十下就結束;診脈時間過短不能確定脈象,九處診脈部位的脈候竟然沒有一點模糊的印象。鼻子、兩眉之間及前額,全然不加診察。這真如人們所說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罷了。這樣想要辨識不治之證或判別出可治之證,實在是很難呀!
孔子說:生下來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過學習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聽求教,廣泛地記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來愛好醫(yī)方醫(yī)術,請允許我奉行“學而知之”和“多聞博識”這樣的話吧!
注釋
1、“余每覽”二句:入虢之診與望齊侯之色二事,詳見本書《扁鵲傳》。
2、嘆:贊嘆;歌頌。《文選盧子諒覽古詩》:“智勇蓋當代,弛張使我嘆?!弊⒁墩f文》:“嘆,吟也?!敝^情有所悅,吟嘆而歌詠。才秀:才能出眾。
3、曾(zēng增):竟然。方術:本指醫(yī)卜星相之術,此指醫(yī)術?!稘h書平帝紀》:“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庇帧段男牡颀垥洝罚骸胺秸?,隅也。醫(yī)藥攻病,各有所立,專精一隅,故藥術稱方?!?/p>
4、企踵:舉踵,踮起腳后跟仰望。意為仰慕?!稘h書蕭望之傳》:“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愿自效?!?/p>
5、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樣子?!稄V雅釋訓》:“孜孜伋伋(同汲汲),劇也?!薄稘h書楊雄傳》:“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鳖亷煿抛ⅲ骸凹臣?,欲速之義?!?/p>
6、崇飾:崇尚修飾。末:枝節(jié)。此指名利榮勢。忽棄:輕棄。本:根本。此指身體。
7、“皮之不存”二句: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此處意在說明身體垮了,追求名利又有何用?
8、嬰:遭受;被纏繞。
9、震栗:驚懼戰(zhàn)栗。
10、降志屈節(jié):降低素志屈身相從。節(jié),節(jié)操?!墩撜Z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薄犊鬃蛹艺Z子路初見》:“宰予進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節(jié)數(shù)矣,不可以已乎?”
11、欽:恭敬。巫祝:古代從事所謂通鬼神的職業(yè)者。巫,能以舞裝神,以替人祈禱為職業(yè)者?!墩f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弊?,主持祭祀祝告的人?!墩f文解字》:“祝,祭主贊詞者?!薄秶Z楚語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楚辭招魂》:王逸注:“男巫曰祝?!薄吨芏Y春官》設“男巫”、“女巫”,各司其責?!俄n非子顯學》:“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千秋萬歲之聲聒耳,而一日之壽無征于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p>
12、告窮:意為巫祝用盡辦法無濟于事。歸天:歸于天命,即歸屬命運。
13、束手:意為無能為力,沒有辦法。束,綁,捆。受?。撼惺転牡湣!抖Y記孔子閑居》:“四方有敗?!编嵭ⅲ骸皵。^禍災也?!贝酥^等死。
14、赍(jī肌):持物贈人?!瓣濉焙拖戮洹俺帧蓖x對舉。
15、重器:珍貴之寶器?!抖Y記少儀》:“不訾重器。”鄭注:“重,猶寶也?!笨资瑁骸爸仄鳎瑢氄渲??!贝擞魅酥眢w。
16、咄嗟(duōjiē多皆)嗚呼:感嘆詞連用以加強語氣。
17、異物:指死亡之人。《史記賈誼傳》:“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搏?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索隱》:“謂死而形化為鬼,是為異物也?!?/p>
18、重(chóng蟲)泉:也叫“九泉”、“黃泉”,指死后埋葬的地下深處。
19、進:進身,此謂出仕做官。愛人知人:愛護了解他人。照應上文“療君親之疾”與“救貧賤之厄”。
20、退:退居,此指在野為民。愛身知己:照應上文“保身長全,以養(yǎng)其生?!?/p>
21、蒙蒙昧昧:愚昧不明的樣子?!稄V雅釋詞》:“蒙蒙,昧昧,暗也?!?2惷:“蠢”的異體字。愚昧無知。游魂:游蕩的鬼魂。喻茍延殘喘的無用之人?!兑紫缔o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表n康伯注:“游魂,言其游散也?!卑?,“游魂”至漢魏時已成為熟語。如,皇甫謐《甲乙經序》:“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yī)事,此所謂游魂耳!”
23、徇物:為追求權勢名利等身外之物而死。徇,營求。一說,徇通“殉”?!?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讓王》:“今世俗之君子,危身棄生以徇物?!?/p>
24、冰谷:謂履薄冰,臨深谷。喻身臨險境?!对娦⊙判⊥稹罚骸般枫沸⌒模缗R于谷;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庇帧对娦⊙判F》:“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p>
25、向:亦作“向”、“鄉(xiāng)”。謂先前?!肚f子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p>
26、建安:東漢獻帝劉協(xié)的年號。公元196219年。紀年:即紀元。自漢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開始,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均以帝王年號紀年,每更換一個年號,即重新紀年。
27、稔(rěn忍):本義為莊稼成熟。古代谷物一年收成一次,所以就以“稔”為年。《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所謂不及五稔者?!倍蓬A注:“稔,年也?!?/p>
28、感:為感傷。為動用法。下句“傷”用法亦同此。淪喪:淪落喪亡?!稌⒆印罚骸敖褚笃錅S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p>
29、橫夭:橫謂橫死,非命而死;夭謂夭折,短命。與“夭橫”同。
30、古訓:前代圣王之遺教,亦作“故訓”。此指古代留下的醫(yī)學著作?!对姶笱艧A民》:“古訓是式?!编嵭{:“古訓者,先王之遺典也。”一說古訓即“訓詁”。
31、九卷:指《靈樞》,又稱《針經》。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二云:“劉向校書之時,則以此九卷與《素問》九卷同編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并無《針經》之名。其后《素問》九卷別自單行,于是張仲景、王叔和之徒著書,稱引《內經素問》以外之文,無以名之,直名之曰《九卷》。至皇甫謐作《甲乙經序》,始謂之《針經》?!标庩柎笳摚汗裴t(yī)書名。王叔和整理編次之《傷寒論傷寒例》中有此書引文。胎臚藥錄:胎謂胎產,臚謂顱顖。疑指有關婦產與小兒疾病方面之古醫(yī)書名。如《太平御覽》卷七二二引《張仲景方序》謂仲景弟子衛(wèi)泛著有《婦人胎藏經》與《小兒顱顖方》。
32平脈:辨脈,別脈。平,通“辨”?!渡袝鴪虻洹罚骸捌秸掳傩??!薄逗鬂h書劉愷傳》引作“辨章百姓。”李賢注:“引鄭玄說辨,別也?!庇帧秷虻洹罚骸氨嬷葨|作?!苯癖咀鳌捌街葨|作”?!对娦⊙挪奢摹罚骸捌狡阶笥??!笨追f達疏:“平、辨義通,而古今之異耳。”
33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卒為“雜”字之訛。張氏原書漢末遭戰(zhàn)亂散佚,今所傳《傷寒論》十卷出于王叔和編次?!端宕敖浖尽贩Q:“梁有張仲景《辨?zhèn)肥恚?。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亡。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薄缎绿茣芳啊杜f唐書》始載“王叔和《張仲景藥方》十五卷、《傷寒卒病論》十卷?!薄端膸焯嵋孀C》卷十二云:“蓋叔和既撰仲景平生著述以為《藥方》十五卷,又取傷寒雜病別行以為十卷。其后別行者為后人所瞀亂,林億等校之,即今之《傷寒論》,其本已失叔和之真。其后,宋王洙得之于館閣,除其上卷之論傷寒者,而傳其中卷之論雜病,下卷之方藥,并療婦人者,即今之《金匱要略》。蓋王洙所得,實叔和所編張仲景之殘本?!?/p>
34、庶:或許;可能。
35、尋:運用。《左傳僖公五年》:“三年尋師焉,焉用懼?”杜預注:“尋,用也?!庇帧墩f苑敬慎》:“青青不伐,將尋斧柯?!币徽f,尋,探尋,探究。
36、思過半:謂收益多?!兑紫缔o下》:“知者觀其彖(tuàn)辭,則思過半矣?!笨资瑁骸澳芩紤]有益,以過半矣?!?/p>
37、五常:五行運行之常氣。《素問》有《五常政大論》,論述五運之氣正常則生育萬物。
38、府俞:氣府腧穴。俞,通“腧”,亦作“輸”。經氣聚會之處為府,《素問》有《氣府論》;脈氣所灌注之處為腧。
39、陰陽會通:言人身表里上下之氣交會相通。《太素邪中》:“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睏钌仙谱ⅲ骸瓣庩柈惷?,同為氣類。三陽為表居上,三陰為里居下,表里氣通,故曰相會?!?/p>
40、自非:如果不是?!蹲髠鞒晒辍罚骸白苑鞘ト耍鈱幈赜袃葢n?!?/p>
41、理致:道理要旨。
42、“上古”句:雷公、少師、少俞、仲文及岐伯、伯高六人均為黃帝之臣,且精于醫(yī)理。
43、下此以往:從此往后以來。
44、演:推衍;擴大?!稘h書五行志》:“文王演周易。”
45、終始:始終。一說,指診察方法,古人以診視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為診病要務?!鹅`樞終始》:“凡刺之道,畢于終始。明知終始,五藏為紀,陰陽定矣?!?/p>
46、務:追求;致力于。口給:言辭敏捷,猶能說會道?!墩撜Z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p>
47、“按寸”句:只按寸口脈,不及尺膚。前臂內側自寸口以上至腕關節(jié)處之皮膚,古代診疾時要察其形色變化,以為論病根源。《靈樞》有《論疾診尺》篇,又《邪氣藏府病形》篇亦有脈與尺膚相應之論述。一說,尺謂尺脈。
48、足:指足部趺陽脈。為足背前脛動脈。
49、人迎:位于結喉兩側,有頸動脈。人迎、趺陽均為古代診脈之部位。
50、三部:謂上部人迎,中部寸口尺膚,下部趺陽。古代診脈要參合三部。一說謂寸、關、尺三部。
51、“動數(shù)”兩句:指診脈時,候脈之搏動次數(shù)不滿五十次謂失診?!鹅`樞根結》:“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氣?!薄鹅`樞決氣》:“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又,《脈經》卷四:“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藏皆受氣,即無病?!?/p>
52、短期:猶死期。《靈樞根結》:“四十動一代者,一藏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藏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藏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藏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藏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shù)乍疏也。”《太素人迎脈口診》:“關格者,與之短期?!睏钌仙谱ⅲ骸八乐畬⒔逝c短期。”
53、九候:《素問三部九候論》以頭部兩額、兩頰及耳前、中部寸口、神門及合谷、下部內踝后、大趾內側及大趾與次趾之間等九處為九候。而《難經十八難》則以寸關尺三部脈象分浮、中、沉取之合稱九候。髣髴:亦作彷佛、仿佛、肪巰。謂模糊印象。曾:竟然。
54、明堂闕庭:《靈樞五色》:“明堂,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額)也?!币姡罕弧?/p>
55、窺管:“以管窺天”的縮寫。此喻診察片面。
56、視:察。此謂分辨?!耙暋薄ⅰ皠e”同義對舉。
57、“生而知之”兩句:語出《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眮啠?。
58、“多聞”兩句:語出《論語述而》:“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敝爸恰?。
59、宿:平素;一向。
60、斯語:指“學”和“多聞博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2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