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有熱入血室一證,而溫病學中,同樣頗多論述,如《臨證指南》、《溫熱經緯》、《溫病條辨》均有明文。何為“熱入血室”?“所謂熱入血室,就是婦人月經期間,正遇外感,邪熱與血互相搏結所造成的病變。由于病體有強弱,邪陷有深淺的不同,所以表現(xiàn)的癥狀也不同,而治法當然也隨之而異。”(《傷寒論教育參考資料》)
依據(jù)上述定義,當為:①患者適遇外感。②正值婦人月經期。③外感邪熱與經血互結,以致造成月經紊亂(經水適來、適斷、或自行。)④可見胸脅下滿、寒熱往來、譫語等癥狀。然前三條為辨證之主要依據(jù),而癥狀須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而定,《傷寒論》熱入血室共四條,所見癥狀亦各不同。關于譫語一癥,考《傷寒論》中熱入血室證,除216條(屬陽明病)有譫語外,第143,144,145三條為少陽病,其中144條無譫語。是故可以推論熱入血室一證不以譫語為必見癥狀,只須在“婦人月經期間。適遇外感,邪熱與血相搏結所造成的病變?!奔纯沙闪⒃\斷。
孫文垣于《生生子醫(yī)案》中,載有治“元素侄婦”熱入血室一案,“乃春溫后經水適止,證見余熱不退,口中甚渴,胸脅痛而耳聾。經用柴胡、人參、甘草、天花粉、黃芩、白芍、紅花、當歸、丹皮、知母而瘥?!贝税敢蛴诖簻兀Y狀中不見譫語,恰為上述討論之極好注腳。
關于熱入血室之治療,胸脅下滿者刺期門以瀉瘀熱,證輕而表邪仍在者可待自愈。邪在少陽者,錢天來以小柴胡湯加牛膝、丹皮、桃仁;許叔微以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楊士瀛則以小柴胡湯加五靈脂。無不旨在和解達邪為主,實證佐以活血化瘀,使外邪解、經隧通而病得愈。虛證佐以養(yǎng)血涼血,俾邪解同時陰血得充,則血室自清。
以上為傷寒治法,而溫熱病熱入血室治法略有不同。如葉子雨眉評《溫病條辨》云:“其經水適來而病溫熱,病雖發(fā)而經水照常自行者,不必治其經血,但治其病而自愈?!庇鄵?jù)此義曾治一例屬外感風熱而致崩漏,參考前賢治法,祛邪為主,佐以調血。以銀翹散辛平疏解,以達表邪,加益母草活血通經,血結得開,經絡通暢,則內外之邪俱解而病即愈。
某廠技校女學牛陳某,年方二九。1991年夏前偶患感冒發(fā)熱,適值汛至,熱退后經漏不止,每日點滴而下,逾月不凈。迭進行氣活血、通經止漏及益氣養(yǎng)血、固本收澀等法,半月未應。改請某婦科前輩診治,服藥一周病仍依然。復來余處診治,余仔細推詳四診?;颊卟∑鹩诟忻鞍l(fā)熱之后,感冒時月經適行,熱退經血不止,當是邪熱乘經行血室空疏而入于胞宮,阻礙經血正常運行而致。同時細勘脈象,患者脈形雖小,而氣口脈明顯強于他部,且略偏于浮,此癥當是風熱外感,邪尚未解,熱擾血室,以致漏下不止。試投銀翹散加益母草,方為:
金銀花9g 連翹9g 荊芥9g 竹葉9g 薄荷3g 桔梗4.5g 甘草3g 牛蒡子9g 豆豉9g 益母草15g
服藥三帖,經漏即止,外感亦解,以后月經正常,按期而至。現(xiàn)已成婚育子儼然慈母矣。
“戰(zhàn)汗”一詞首見于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但書中未加詳述。直至晚清溫病學家葉天士在舟中對其學生顧景文口述“外感溫熱篇”,將戰(zhàn)汗作為正氣達邪外出之自愈機制后,“戰(zhàn)汗”一詞始為杏林常用之語,醫(yī)家每多采用。然何謂“戰(zhàn)汗”?即是于外感熱病之某一階段,突然發(fā)生戰(zhàn)栗,繼而全身出汗,癥隨汗解者即為“戰(zhàn)汗”。此為機體邪正相爭之表現(xiàn),正勝邪則汗出病解,正不敵邪則戰(zhàn)而無汗。外感熱病無論傷寒、溫病皆可發(fā)生戰(zhàn)汗,但以溫病為多見。溫病有衛(wèi)、氣、營、血等不同階段,而戰(zhàn)汗則見于邪在氣分之時。葉氏曰:“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zhàn)汗透邪?!?/p>
溫病戰(zhàn)汗諸大家論述甚詳,而傷寒戰(zhàn)汗,仲景亦曾論及,如《傷寒論》94條:“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戰(zhàn)汗之形成,在人體感邪之后,邪氣尚未深入猶具透表達邪之機,正氣與邪氣勢均力敵、旗鼓相當,即可與邪交爭而出現(xiàn)戰(zhàn)汗。如患者體內津液尚充,可作汗源之時,即有戰(zhàn)后汗出病解之可能。
1975年深秋之某日,余所在地居委干部周老太之丈夫急來邀診。余知周老太數(shù)日來患感冒,頭疼、惡寒、無汗、關節(jié)酸痛。因而隨其丈夫立往彼家。見患者臥于被中戰(zhàn)栗不已,床具被震搖而“咯咯”作響。當時余第一次見到此癥,疑為戰(zhàn)汗而不敢自決。但患者自云無妨,昔年曾發(fā)一次,戰(zhàn)后得汗即解。余聞此言,心中稍寬,伴隨患者,隨時以小匙飲以溫水,以觀察病情變化。大約戰(zhàn)至一小時許,患者周身微微汗出,次日熱退病解,自此安然無恙。
溫病而見熱擾血室,感寒而見戰(zhàn)汗達邪,此等癥臨證之際尚不多見,本文所述各一例。以常規(guī)之法處治,皆得癥解病安。傷寒戰(zhàn)汗,仲景未出治法,周老太例則借用溫病戰(zhàn)汗“益胃”成法,補充水分滋其汗源,竟亦“熱達腠開,邪從汗解”而愈。
鄒孟城老中醫(yī)是浙江余姚人。
根據(jù)天眼查顯示,鄒孟城老中醫(yī)是浙江余姚人,畢業(yè)于丁甘仁先生創(chuàng)辦之中國醫(yī)科大學。
鄒孟城臨證三十年治癲狂其時也,精神分裂癥之患者甚多。
清代醫(yī)學家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米油可代參飲”可見米油是非常好的一種吃食。
什么是米油?
米油又叫粥油、飯衣,主要是以大米或者小米等為原料熬粥,等到粥熬好后,在粥的表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在中醫(yī)里就叫做“米油”,聞起來帶著非常濃郁的米香味。用科學點的解釋就是大米、小米等中的淀粉屬于大分子物質,在溫度降低后其活性降低,受冷變硬形成“米油”。
食用米油有什么好處?
鄒孟城在《三十年臨證經驗集》中有論述:下自孩童,上至耄耋,無不食之屢矣。至其益陰之功,則知之者鮮也。夫米為養(yǎng)生首要之物,而粥油為米中之精華,其功用已不待言。米油軟糯香滑,大人小孩都愛吃,也是嬰兒非常優(yōu)質的一種輔食。
如何熬出豐厚的米油?
選米是關鍵,一款好米能輕松熬出米油。
米:選用有機新米為佳,新米相對于陳米更容易熬出粥油,淘米不能太過,否則也難熬出粥油。
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款綠野紅川的有機黃小米,是2017年的有機新米,大小色澤均勻,真空包裝不易受潮,親測煮食香糯可口。
鍋:柴灶鐵鍋>砂鍋>其他材質。用鐵鍋或砂鍋熬出的小米油更鮮美,不建議用鋁鍋。
火候時間:鍋的火候可調節(jié),能大能小。猛火煮開后轉小火慢熬,一般建議30分鐘以上。
米水比例:能不能飄著一層米油,也要看粥的稀稠程度,超稠的粥是沒有的,稍微稀一點才有且厚重,太稀了也會有一點,但是失去了粥的香甜軟糯。
一般比例如下:
1:6-7(超級稠、干)1:8-11(稠粥)1:12及以上(稀粥)。所以一開始水就要加夠,避免中途再加水。
總之,要熬出米油,需要新稻、好鍋、米水比例合適、煮的時間足夠。
小貼士:大火煮的時間稍久(比如5-10分鐘后轉小火)的話,粥的顏色就是柔和的米黃又稍透著點水綠的顏色,不是白色。
好了,趕緊回家試試吧!
文/鄒孟城
虛勞一癥為虛損勞傷、久虛不復之病,自古以來即屬難治之疾。今時醫(yī)藥進步、生活安定,此病似已少見。其實典型之虛損癥雖不常有,而諸多慢性而遷延難療之病,無不涉及損途。如久治不愈之 慢遷肝、腎病綜合征、慢性尿毒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結核病及腫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等不勝枚舉,多可從虛勞病中求其治法,可知探研“虛勞”仍有現(xiàn)實意義在,故余不揣淺陋,試作本文。
“虛勞”為虛損勞傷之簡稱,其含義有二:一者以真元損傷過甚、臟腑氣血陰陽嚴重虛弱為病,但純屬虛證。亦即《素問·通評虛實論》“精氣奪則虛”之義。如惲鐵樵《風勞鼓病論》卷二“虛勞”篇曰:“虛者,氣血之虛;損者臟腑之損,久虛致?lián)p,臟腑皆有。”莫枚士《研經言》“虛勞論”亦曰:“茍因勞傷氣血不復,皆得稱為虛勞?!比淮艘饬x之虛勞,亦稱作“虛損”、“損病”。此義當為虛勞之本義,故中醫(yī)學院教材《內科學》“虛勞”病篇即取此義。而晉代之《肘后療》則直稱“虛損”。
虛損之定義,《中醫(yī)大辭典》載:“因七情、勞倦、飲食、酒色所傷,或因病后失于調理,以致陰陽、氣血、臟腑虧損而成”之病癥。與上述虛勞之含義正相符合。本文下述凡言虛勞者,皆取此義。
虛勞之另一含義,謂在虛損基礎上,更兼內熱漸起、虛火日熾,焦灼氣血,致血瘀不行,日久化而為蟲,嚙人臟腑而發(fā)為癆,或感染癆蟲而發(fā)病者。如《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曰:“虛是氣血不足,損是五臟虧損,勞是火炎于上。勞瘵者,既虛且損,復竭其力,而動于火以成其勞也。虛而未勞,但名不足;虛而且勞,其成瘵成蒸無不至矣?!庇衷唬骸肮蕜谡?,必因于虛,虛極必至于勞?!庇帧堆薪浹浴吩唬骸敖裰^虛勞,古之所謂蒸也;古之所謂虛勞,今之所謂脫力也?!眲t虛勞一詞,包括虛損與勞瘵在內。故《中醫(yī)大辭典》對“虛勞”之釋義即取此義: 虛勞****“包括氣血、臟腑等正氣損傷所致的虛弱癥和某些具傳染性、表現(xiàn)為虛弱證候的疾病。后世多將前者稱為虛損,后者稱為勞瘵或傳尸勞?!?/strong>
虛勞之成,《理虛元鑒》列有六因:“ 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yī)藥之因。 ”所渭先天之因者指秉賦及遺傳因素。后天之因為勞累過度及攝養(yǎng)不善,痘疹、病后以及外感乃疾病因素。境遇為精神因素,而醫(yī)藥之因則為誤藥致病。
本病縱有六因之分,且體質、精神因素與外感、疾病,境遇諸因可相互為病,但終不出內外二因。外因中以感受外邪失于解散,邪氣久留最為主要。如《筆花醫(yī)鏡》“虛勞論治”指出:虛勞之癥“固由真陰虧損,虛火爍金而然。而其始大半由于外感,感邪在肺則作咳嗽。治失其宜,則咳不已。久咳則傷肺金,金傷不能生水,則腎水日枯,腎火日熾,上灼于肺。再復嗜色欲、受外邪,以竭其水,而虛勞成矣?!?/p>
外感成勞《內經》已有論述,尤怡于《醫(yī)學讀書記》中釋經文“勞風法在肺下”節(jié)后,慨然曰:“讀此,可悟傷風不解成癆之故。勞風者,既勞而又受風也勞則火起于上,而風又乘之”?!霸O不出,則風火留積肺中而肺傷,肺傷則喘咳聲嘶,漸及五臟,而虛勞之病成矣?!备惺芡庑盀樘搫诓≈匾梢颍瑹o怪乎綺石先生不禁大聲疾呼:“ 傷風不醒便成勞 ?!?/p>
內因成勞不外水虧火旺、土弱金傷諸候。如《筆花醫(yī)鏡》曰:“間有本元不足,思慮太過,而心血耗、心火旺,腎水干、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勞一也?!眱纫虺蓜趯嵰寻ā独硖撛b》所述六因中后天、疾病、境遇、醫(yī)藥諸因素,亦與先天秉受與體質強弱密切相關。
無論外因抑或內因,當著意于防范,切勿因循以使病成,然后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亦已晚矣。平素當窒情欲以積精全神、節(jié)飲食以調護后天,懲忿怨以頤養(yǎng)天年。倘感外邪速進藥餌,亟使解散,以保安康。
由此可知,感受外邪且留著不去,為虛勞病之一大成因,則臨證凡遇外感之病宜加重視,勿以病小而忽之,亟予及時、正確、高效之治療,務使迅速、徹底解散病邪,毋使留著變生他患以遺殃于日后,斯為善矣。
本病之證候,《巢氏病源》提出五勞、六極、七傷之病變,并詳列不同證候凡七十五論。后世醫(yī)家,多宗是說,然五勞、六極、七傷之具體內容,諸家未盡相同。如《巢源》曰:“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也。”其中五勞與七傷均含兩類不同內容,如五勞之第一類以勞傷情志為主,“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钡诙?,則以五臟歸納證候:“肺勞者,短氣而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面黃有余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jié)M急”而清代無名氏所著之《雜癥治要秘錄》則采《內經》之文,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為五勞。五勞之內容諸書雖有參差,但終不越勞傷五臟及精、氣、神、思、形五者。
又如七傷,《巢氏病源》亦有兩義:第一義為“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里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七曰小便苦數(shù),臨事不卒?!绷硪涣x為:“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氣逆?zhèn)?,肝傷血少目暗;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善怒;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發(fā)膚枯夭;七曰大怒恐不節(jié)傷志,志傷恍惚不樂”第一義側重下焦及腎精虧損,而第二義亦以五臟傷損為主要病理。
人體由五勞、七傷成病,加之失治、誤治等因素,病變由淺而深,由輕漸重,終成“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之六極,病情發(fā)展至此,已成虛損重證,治之非易。
六極所現(xiàn)之證候。據(jù)《巢氏病源》載為:“一曰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fā)墮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shù)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痛,不可以主,不欲行動;五曰肌極,令人贏瘦無潤澤,飲食不生肌膚;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嗡嗡然內虛,五臟氣不足,發(fā)毛落,悲傷喜忘?!?/p>
對于五勞、七傷、六極之認識,清代莫枚士見解甚卓,其于《研經言》中曰:“古有五勞、七傷、六極之目,皆言虛也,核之則勞、極二端而已。勞是過用其氣,極則幾乎無氣,其淺深不同。以《病源》所記言之,五勞中志勞、心勞、憂勞、是過用其神;其疲勞是過用其形。七傷則房勞之病,亦勞屬也,以其病多,故別出之。然精為七神之一,是亦過用其神也。約之,特形、神二者盡之矣。若風寒暑濕及一切病之久而不去,甚虛其氣者,皆極也。極有氣、血、筋、骨、肌、精六癥者,謂病于氣,其極也小欲言;病于血,其極也無顏色,眉發(fā)墮落,喜忘。余皆仿此。然約之亦不外形、神也。大抵勞言其始,極言其終,分別截然?!?/p>
《難經》對虛勞證候不以五勞七傷六極歸類,而主以“五損”?!峨y經》第十四難曰:“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薄峨y經》之五損敘證皆在形體,未及精神情志及五臟六腑,其實“五損”之證皆本五臟:一損本于肺,二損本于心,三損本于脾,四損本于肝,五損本于腎。與五勞七傷六極仍屬一致,并無原則區(qū)別,僅有證情輕重程度之異。至于五損與勞傷之關系,乃依病情由輕而重逐步遞進。清代張魯峰于《馤塘醫(yī)話》中曰:“人之不足,由虛而損,由損而勞(孟城注:此勞字含五勞七傷在內),由勞而極?!?/p>
其實,無論為虛、為損、為勞、為極,總不離“陰陽、氣血、臟腑虧損”之基本病理。故 虛勞之病,當以人身陰、陽、氣、血四者之虛衰為經,以五臟之虧損為緯,則病無遁情、治無不中矣 。
如近人惲鐵樵于《風勞鼓病論》中曰:“五臟雖分,五臟所藏無非精氣,其所以致?lián)p者有四:曰氣虛,曰血虛,曰陽虛,曰陰虛?!睔?、血、陰、陽五臟皆具,而病變既成,必有側重,并不等量齊觀。如惲氏又曰:“而氣血陰陽各有專主,認得真確,方可施治?!比鐨馓撾m五臟皆有,而虛勞病中以脾肺兩經為重點;同樣,血虛以心肝兩經為重點;陽虛以心脾腎為重點;而陰虛則以肺腎為重點?,F(xiàn)將相關病證摘要列之于下:
虛勞獨特之脈,仲景于《金匱要略》中已有論述:“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論者每以脈大無力之勞為氣虛,極虛之勞為腎虛。喻嘉言則曰:“ 虛勞之脈多見浮大。 ”又曰:“ 浮大弦緊,外象有余,其實中藏不足。 ”而《馤塘醫(yī)話》于“補編”中所言虛勞之脈,大符臨床實際:“ 虛勞之脈必數(shù),而有浮大、細小之別。浮大而數(shù),陰虛甚也;細小而數(shù),陰中之陽絕矣。又有一種陽虛者,脈不數(shù),但緩而大不收,奄奄無力。 ”可供臨證參考。
虛勞之治,當宗《內經》“ 損者益之 ”、“ 勞者溫之 ”及“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為基本法則。總以調補患者氣血陰陽之虛損,使致充實平衡以恢復健康為目的。
喻子嘉言曰:“秦越人發(fā)明虛損一證,優(yōu)入圣域,雖無方可考,然其論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wèi);損其腎者益其精,即此便是正法眼藏。”雖虛勞之癥,五臟皆可致病,然五臟之中,以肺脾腎三臟更為首要。《理虛元鑒》曰:“ 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 ”而肺脾腎三者之中,又以脾腎更為著重。
《醫(yī)門法律》云:“ 治法當以脾腎兩臟為要,腎乃系元氣者也,脾乃養(yǎng)形體者也。 ”明代薛己《醫(yī)宗摘要》亦云:“ 治虛勞,當以脾腎兩臟為要。 ”
關于治脾,不僅脾胃為后天之本,生化氣血以營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土居中州,萬物所歸,有執(zhí)中央以灌四旁之能。且脾土于虛損癥中自有其特殊地位與作用。醫(yī)書對虛勞有上損下?lián)p之說,如秦伯未先生于《內科綱要》中曰:“自上損下者,一損損于肺,二損損于心,三損損于脾,過于脾則不可治。自下?lián)p上者,一損損于腎,二損損于肝,三損損于胃,過于胃則不可治。所謂過于脾胃者,吐瀉是也?!备湃酥栽唬骸安粏栮庩柵c冷熱,先將脾胃與安和?!碧搫诨颊撸缛羝⑽笣u健,納谷漸馨,飲食暢進,氣血由生,必臻病去正復,五臟安和之佳境,何慮虛勞之不治哉。清代名醫(yī)程杏軒精于歧黃,經驗宏富,其于“醫(yī)案輯錄”中直抉心源:“ 稽古補虛之法,千蹊萬經,為其關鍵,總以脾胃為之主腦。 ”
腎為先天之本,中含水火二質、陰陽二氣,腎陰腎陽即真陰真陽,為人身陰陽之基礎,亦即生命之根本所在。凡五臟有虛損者,病久必及于腎。故治虛損者,舍腎臟于不顧則非其治矣。景岳于《全書》“虛損”病篇“論治”條,開宗明義,慨然而論曰:“病之虛損,變態(tài)不同,因有五勞七傷,證有榮衛(wèi)臟腑,然總之則人賴以生者,惟此精氣。而病為虛損者,亦惟此精氣。氣虛者即陽虛也,精虛者即陰虛也。凡病有火盛水虧而見榮衛(wèi)燥、津液枯者,即陰虛之證也。有水盛火虧而見臟腑寒、脾腎敗者,即陽虛之證也。”故治虛勞者,必察腎氣之盛衰,倘有損傷,宜速弭平。
余臨證所見,凡虛損者久病理其脾而仍無起色者,莫不與腎有關。且腎陰虛者遠較腎陽虛者為多,更多兼見虛火旺盛,是以《十藥神書》有“腎虛精極、火盛金衰”之論。 無論陰虛陽虛,治療之關鍵在于固精,若漏卮不堵,雖日進龜鹿參杞,與病何益!固精堵漏雖屬重要,而更其要者尤在保精以自珍攝。較之徒恃藥力,更為上乘。
《筆花醫(yī)鏡》曰:“ 惟在屏棄一切,不近女色,調飲食、慎風寒、息嗔怒,靜養(yǎng)二、三年,服藥可,不服藥亦可。自然生機徐轉,復其天和,非旦夕所能效也。 ”此外,如能完善自我之品德修養(yǎng)與加強精神調護,則善之又善也。如《馤塘醫(yī)話》曰:“ 凡患此者,修德為上,制藥次之;治心為上,治身次之。 ”此保養(yǎng)調攝之道,亦屬“勿藥元詮”,不用藥餌,勝于藥餌,于虛損勞傷諸證,不啻上池之水也。
本文摘自 《鄒孟城三十年臨證經驗集》 ,該書系作者臨證三十年間部分臨床經驗及理論認識的匯集,全書共八十一篇,分作九個部分。其中包括疑難雜癥的治驗病例;屢奏捷效的達藥驗方;獨具匠心的診脈方法;治療癌癥的心得體會等。尤其對帶狀皰疹、急性闌尾炎、腦震蕩、腦挫傷等病勤求古訓、古為今用。對惡性腫瘤、中風后遺癥、面神經癱瘓、肺結核、精神分裂癥、心房纖顫、甲狀腺功能亢進、過敏性皮炎、哮喘等病則博采眾方、推陳致新,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并于相關篇章中毫無保留地展示讀者。全書內容豐富,文筆簡練,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可供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人員參考。
虛勞,即虛損勞傷之簡稱,其含義有二:一指陰陽、氣血、臟腑之慢性虛損(如今西醫(yī)之慢遷肝、腎病綜合征、慢性尿毒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結核病及腫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二指因某些具傳染性、表現(xiàn)為慢性虛損的疾病(如中醫(yī)之癆瘵、傳尸勞或西醫(yī)之結核病)。其辨證,以人身陰、陽、氣、血四者之虛衰為經,以五臟之虧損為緯。其治療,以《內經》“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及“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為治療大法,五臟之中,重在調理肺脾腎三臟,其中尤以調理脾腎先后天之本為重。另,此病重在預防,其預后更與患者自身調攝是否得當息息相關,如患者能節(jié)房事、調飲食、慎風寒、息嗔怒、修品德,靜養(yǎng)身心,則“服藥可,不服藥亦可。自然生機徐轉,復其天和”(《筆花醫(yī)鏡》)。
中醫(yī)關節(jié)病研究資料(Water版)【3】
中醫(yī)翁-Water
博聞深思,孤獨求敗
來自專欄中醫(yī)專病研究資料
《鄧占元醫(yī)萃》
63頁,痹癥
{18}
王XX,男,40歲,工人。
患者十天前雨中趕路,全身被濕,回家后即感不適,身痛緊如裹,未引起注意,照常工作,一日前突感腰腿酸痛難忍,牽連右臂部及右腋下,動則疼痛加劇。今晨來診,面色青白,四肢不溫,舌體胖大,質淡,苔白膩,脈沉細。此屬寒濕痹證,治以祛寒止痛、活血通絡,用程氏蠲痹湯加減:獨活12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元胡12克、制乳香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0克、青風藤12克、松節(jié)15克、甘草6克,四劑。
二診:服藥后腰背酸痛大減,但右膝關節(jié)仍感痛楚,右下肢不能伸直,伴酸麻無力。藥已中病,擊鼓再進:秦艽10克、桂枝6克、麻黃4克、杏仁10克、制乳香10克、赤芍10克、松節(jié)12克、川牛膝10克、青風藤12克、元胡10克、甘草6克,四劑。
三診:腿已能伸直,可行走一段路,尚有酸困無力之感,此為寒濕之邪未凈。濕邪纏綿難愈,以祛濕之麻杏薏甘湯加味:麻黃6克、杏仁12克、薏仁25克、白術10克、防己10克、川牛膝10克、蠶砂10克、木瓜10克、甘草5克,二劑。
四診:已能步行就診,有時小腿酸,此乃邪未退凈,正氣已傷,氣血有滯。擬扶正與祛邪、補氣與活血并治。處方:當歸10克、炒白芍12克、川芎6克、黃芪30克、紅花10克、靈仙12克、川牛膝10克、防己10克、青風藤12克、松節(jié)12克、甘草5克,八劑。
續(xù)后再以舒筋通絡、調和氣血藥酌情加減運用。共服藥三十余劑,恢復健康。
〔按語〕冒雨急走,疲乏勞累,寒濕入侵,閉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稘健氛f:“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惫手w、關節(jié)酸痛難忍,動則加劇,肢麻沉重,難以步行,舌苔白膩。
治寒濕痹證,選祛寒止痛、活血通絡之程氏蠲痹湯最宜。麻桂溫經散寒、通達四肢,芍藥、元胡緩急而止痛,秦艽、獨活祛風濕,苡仁、杏仁滲濕,牛膝、松節(jié)強壯下肢,青風藤專治筋骨拘急疼痛、不易屈伸,后期合用扶正之品,而取顯效。
Water按:
《醫(yī)學心悟》“蠲痹湯”:
羌活、獨活各一錢, 桂心五分,秦艽一錢,當歸三錢,川芎七分,甘草五分,海風藤二錢,桑枝三錢,乳香、木香各二錢。水煎服。
通治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
風氣勝者,更加秦艽、防風;寒氣勝者,加附子;濕氣勝者,加防己、萆、苡仁。痛在上者,去獨活,加荊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間有濕熱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腫處熱辣,此寒久變熱也,去肉桂,加黃柏三分。
67頁,流痰(胸椎結核)
{19}
李XX,女,34歲,干部,已婚。
1968年發(fā)現(xiàn)胸椎結核,在東北X醫(yī)院經石膏床治療八個月,稍有好轉;一年后因懷孕又加重,再次診斷為胸椎結核,當?shù)刂委煙o效,于1971年8月12日轉入呼市醫(yī)院外科治療,仍診斷為胸椎結核,右腋下膿腫形成。保守治療月余,療效不顯,邀余會診。
初診:1971年4月15日。
面色暗淡無華,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自述潮熱盜汗、食欲不振、腰背疼痛。右側腋下破潰,米泔樣腥味膿汁滲出。舌質淡瘦,苔白滑,脈沉細而弱。此系久病氣血皆虛,陰寒凝滯。陰血虛衰則潮熱盜汗;氣虛則乏力脈弱、少氣懶言;陰寒凝滯則發(fā)為流痰陰疽。治宜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熟地15克、砂仁5克、鹿角膠10克(烊化)、麻黃3克、白芥子12克、姜炭2克、肉桂3克、枳殼10克、甘草3克、秦艽3克、地龍9克,十四劑。
4月29日復診。服上方十四劑后、右腋下破潰處膿汁滲出大減,有疼痛感覺,此為由陰轉陽之佳兆。改用補氣培土、健脾助陽之補中益氣湯加味:炙芪30克、黨參12克、陳皮10克、當歸10克、炒白芍13克、升麻3克、柴胡5克、雞內金10克、桂枝4克、枳殼7克、白術10克,六劑。
5月9日三診。進上方六劑后,癥狀減輕不明顯,遂于上方中加入炒香附15克、元胡12克,再服六劑。
5月22日四診。恰逢月經來潮,用調和氣血、健脾和營之逍遙散加減:當歸10克、炒白芍12克、云苓12克、柴胡6克、焦術10克、香附10克、枳殼10克、芥穗5克、黨參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十劑。
6月5日五診。腰背時疼時止,右腋下潰破痊愈,無膿汁滲出,食欲增加,精神佳,舌脈轉正常。停服湯劑,以十全大補丸及人參歸脾丸,早晚分服各一丸。
6月25日六診。恰逢月經剛過,尚正常,患處皮膚色紅嫩,新生肉芽長出,無疼痛感。X光片顯示:胸椎骨質破壞部分已鈣化,繼服以上兩種丸藥調理。
7月24日痊愈出院。
〔按語〕“流痰”病亦稱“骨癆”或“瘡癆”。此病侵蝕骨質,難以治愈,現(xiàn)代醫(yī)學多以手術治療,但常因治療不徹底前復發(fā),部分患者不愿意手術治療,求服中藥。用陽和湯治療此疾,頗多效驗。此患流痰病日久,正氣已衰,治當攻補兼施,用陽和湯、補中益氣湯先后續(xù)服,待正進邪卻后再調和氣血,并理陰陽。陽和湯補而不滯,為增強療效,可加減化裁。此患潰處流出膿水量多,故加白芥子量,痛甚則佐入元胡,加黃芪為斂瘡,佐砂仁則補而不膩。正氣大傷,不能急于求成,后期用丸劑緩補,使體力漸復,經百余日治療,終于治愈。
Water按: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熟地一兩,肉桂(去皮,研粉)一錢,麻黃五分,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煎服。
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如治乳癖乳巖,加土貝五錢。
馬曰:此方治陰癥,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乳巖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
68頁,流痰(腰椎結核)
{20}
李XX,女,18歲,學生。1975年4月8日初診。
腰痛兩月余,以右側為甚,夜間加重,活動不便,精神欠佳,伴骨蒸潮熱,食欲不振,體弱無力,閉經。檢查第四、五腰椎右側明顯壓痛,局部漫腫不紅,舌質淡紅,苔白,脈弱小而數(shù)。證屬腎虛頻凝、風寒阻絡。治宜和陽通滯、散寒化痰:熟地15克、砂仁6克、肉桂6克、姜炭3克、麻黃3克、白芥子6克、鹿角膠6克(烊化)、公英18克、威靈仙9克、雞血藤15克、秦艽10克、甘草3克,六劑。
4月20日二診。疼痛減輕,活動靈便,舌脈如前。上方中加白頭翁30克,繼續(xù)服十劑。
4月28日三診,腰痛消失,活動靈便,腰椎右側仍有輕微壓痛、舌苔薄白,脈弦細略弱。此正氣不足、寒痰滯留,前法加補氣扶正之品:熟地15克、砂仁6克、肉桂6克、白芥子6克、鹿角膠6克(烊化)、秦艽10克、黃芪60克、炒山藥30克、甘草3克,六劑。
5月11日四診。腰椎右側壓痛已不明顯,精神尚佳,飲食及睡眠均好,舌脈如常。上方改肉桂4克、黃芪30克繼續(xù)服六劑。
守上方服藥十余劑后,請癥狀消失,體力恢復,病未復發(fā)。
〔按語〕患者先天不足,腎虛骨寒,加之風寒侵襲,痰濁凝聚,風痰阻絡,氣滯血瘀,發(fā)為流痰,初治和陽通滯、溫補開腠,用陽和湯標本兼顧。方中熟地、姜炭、肉桂、鹿角膠等溫陽補虛,麻黃開泄腠理以祛邪,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靈仙散寒消結,秦艽祛風兼制藥性之燥,公英、雞血藤化瘀通滯。
為增強活血化瘀止痛之效,二診時加白頭翁。服藥十余劑后堵癥狀緩解,惟壓痛如故,此一因正氣素虛,二則多用發(fā)散之品攻邪,耗氣難免,所以減麻黃、姜炭、靈仙諸品,而加入大劑量黃芪以助正斂瘡。由于辨證處方切合病情,患者堅持服藥,終使流痰重病在較短時間內獲愈。
70頁,流痰(右跟骨結核)
{21}
齊XX,女,24歲,演員,已婚。
患者因右足跟疼痛半年,加重兩周,行動不便而住X醫(yī)院外科,確診為右跟骨結核,外科建議手術治療,本人愿服中藥,邀余會診。
初診:1962年秋末。
右足跟皮色暗紫,觸之冰涼,局部漫腫,似有皮與骨分離之感。夜間骨蒸盜汗,而黃消瘦,月經不調。右足跟疼痛時作,痛時熱敷可稍綏解,或抱足搓摸也覺舒服,舌質紅,苔白滑,脈細無力。此腎虛寒侵、氣虛骨空、瘀血阻絡之證。治宜溫經散寒化痰、補腎益氣壯骨:麻黃3克、熟地15克、丹皮10克、白芥子10克、姜半夏9克、姜炭3克、川斷10克、補骨脂13克、黃芪30克、生甘草5克、鹿角膠6克(烊化),十劑。
再診:服上藥之后病情變化不大,患處有波動感,舌脈如前。自思患者病程較長,寒邪深入,非溫熱重劑,難以從陰轉陽,故于上方內加入制附子12克、生薏仁10克,繼續(xù)服十劑。
三診:自覺大有好轉,足跟已不疼痛,活動自如,唯五心煩熱,夜寐不安,舌苔白,脈細數(shù)。此因流痰日久,寒蘊化熱,灼傷腎陰而成陰虛火旺之證。故于上方中減燥熱之品,加滋陰清熱藥以治:麻黃3克、生地12克、生甘草3克、白芥子10克、補骨脂13克、丹皮10克、黃芪15克、秦艽10克、銀柴胡10克、鹽黃柏6克、苡仁10克、鹿角粉6克(沖服),六劑。
四診:脈證同前,守方再進六劑。
五診:夜熱心煩、神疲不寐減輕,唯覺足膝無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無力。久病氣血兩虛,應陰陽并調、氣血雙補,每周服前方兩劑,間服人參養(yǎng)榮丸早晚各一丸,淡鹽湯送服。
患者經兩個多月治療,連續(xù)服藥50余劑,諸癥消失,漫腫吸收,X光片復查:右跟骨骨質鈣化,臨床治愈。
[按語]患者病久正氣已傷,證屬虛寒。初服溫補開腠之陽和湯散寒化痰,熱藥量小,故收效甚微。次診針對病本之陰寒虛,陽和湯中加入大量附子從陰轉陽,配入苡仁化痰排膿、療效較著。后因熱灼腎陰,陰虛火旺,故佐滋陰清熱之品,配以調補氣血,益腎壯骨藥物。堅持服藥,終使冷膿腫自行吸收,骨質鈣化,免除了手術之苦。
82頁,(兒科)痹證
{22}
孫XX,女,13歲。1975年3月10日初診。
兩個月來左膝疼痛,漸及兩膝兩踝,運動欠靈活,天寒尤甚。經中西藥治療,仍時輕時重,未能治愈。查兩膝關節(jié)壓痛明顯,踝關節(jié)稍腫,運動受限。舌苔白薄而滑,脈緩。證屬風濕阻絡,用祛風濕、散寒邪之法:桑寄生12克、獨活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2克、蒼術10克、木瓜10克、桂枝8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苡仁10克、忍冬藤12克,十劑。
3月21日二診。關節(jié)腫痛稍減,兩踝關節(jié)仍痛,持重行走時尤甚。舌質如常,苔薄黃,脈沉緩。再予活絡利關節(jié)之劑:青風藤8克、紅花6克、秦艽6克、海風藤8克、木瓜10克、乳香3克、川牛膝10克、沒藥3克、松節(jié)6克、生側柏10克、木通6克、防風5克、羌活5克,十劑。
3月31日三診。下肢疼痛減輕,膝無不適,行走自如,步態(tài)正常,持重時踝部稍有酸脹感。繼服活絡利關節(jié)之劑:川牛膝8克、防己6克、防風6克、青風藤8克、秦艽6克、松節(jié)10克、杭芍10克、當歸10克、桑枝12克、宣木瓜10克、絲瓜絡10克,六劑。
4月12日四診。下肢已無不適,僅在過勞后踝關節(jié)稍有磨擦感,舌脈正常。上方六付,間日服一劑鞏固療效。
〔按語〕風寒濕三邪是痹證的主要原因,兒童以熱痹居多,因為風寒易于從陽化熱。本例施以祛風活絡利關節(jié)之法著重用側柏、防風、青風藤、羌活散風活絡,紅花、乳香、沒藥、水瓜、秦艽活血止痛舒筋,松節(jié)、牛膝、木通逐濕利關節(jié),收到良好效果。
《臨證實踐》(李鳳林)
Water按:以下節(jié)選,皆出自兒科分類。
38頁,風濕性關節(jié)炎
風濕性關節(jié)炎屬于中醫(yī)的痹證范圍。本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的兩種。急性的多屬于熱痹,慢性的多屬于風、寒、濕痹。
一、病因病理
由于體虛陽氣不足,不足則表虛,表虛則衛(wèi)陽元氣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素問·痹論》)。如風氣偏盛,疼痛游走不定,或見惡風發(fā)熱,自汗,稱為風痹;風盛則動,風者善行數(shù)變,痹久可傳為筋痹。寒氣偏盛,疼痛劇烈,痛有定處,稱為寒痹,寒盛至骨,寒則血凝泣,痹久可傳為骨痹。濕氣偏盛,痛雖不甚,但肢體沉重難移,活動不靈,甚則關節(jié)、脛(jìng,小腿)部濕腫,稱為濕痹;濕邪性質粘膩,濕氣蓄留,不易升散,痹久可傳為肌痹。若濕邪留戀不已,與風邪結合,稱為風濕,與寒邪結合,稱為寒濕。若嗜酒辛辣,熱蘊中州或因風寒客邪不解,久蘊化熱,與濕邪結合,則稱為濕熱痹。
二、辨證治療
1、風痹(行痹)
癥狀:全身或四肢關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關節(jié)屈伸不便,或有惡風發(fā)熱、自汗,甚則腰脊痠軟。
檢查:脈浮緩,舌苔薄白,聽診心肺正常,四肢運動時而異常、時而正常。
治法:祛風通絡,活血化瘀。
處方:五痹丸(見207頁)、通絡湯(見196頁)。
2、寒痹(痛痹)
癥狀:全身或四肢關節(jié)疼痛較劇,痛而不移,關節(jié)屈伸不便,運動時關節(jié)吱響,喜厚衣絮,得熱則減,得寒血凝則痛劇,運動時痹痛則減,沉靜時痹痛則增。
檢查:脈沉遲或弦緊,舌苔薄白,四肢關節(jié)有的不能高抬彎曲,皮色不變,走路跛行。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化濕。
處方:三七血紅散(湯,見207頁)、五痹丸加桂皮附子。
3、濕痹(著痹)
癥狀:全身或四肢疼痛沉重,肌肉、皮膚麻木不仁,關節(jié)紅腫熱痛,有的關節(jié)積液,不得屈伸,行路困難。
檢查:脈沉緩,舌苔白膩、關節(jié)浮腫,有壓痕。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化濕。
處方:蒼柏湯(見203頁)、瀉白勝濕湯(見211頁)。
4、熱痹
癥狀:全身或局部關節(jié)疼痛,痛不可觸,痛處紅腫灼熱,關節(jié)腫脹,動則痛甚,并有發(fā)熱惡風,或有骨蒸煩熱。
檢查:脈弦數(shù)或細數(shù),舌質鮮紅,舌苔黃燥,有的關節(jié)痛腫、畸形、不能行走。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祛風、消壅散腫。
處方:黃柏蒼術湯加味:黃柏、蒼術、南星、桂枝、防已、靈仙、桃仁、紅花、膽草、羌活、白芷、川芎。神曲、乳香、沒藥。蒼柏湯(見203頁)。
典型病例:杜X,男,6歲。
{23}
病史:腿痛兩個月,雙膝關節(jié)痛,有時串痛,不紅不腫,走路不便,無汗,服藥無效?;炑烈恍r14毫米,抗鏈球菌試驗800單位。
檢查:脈浮緩,舌質正常,聽診心肺正常,走路玻行關節(jié)均正常。
治法:活血祛風、通經利竅。
處方:五痹湯四劑。
復診疼痛已愈,走路右腿不方便。前方加附子服八劑,再診請癥痊愈,走路無妨。
復查血沉一小時9毫米,抗鏈球菌試驗500單位以下??诜游断錾?、參苓白術散鞏固之。
Water按:
以下方藥,從其著作找出,附于下文。
五痹丸(驗方)
〔適應癥〕風濕性關節(jié)炎(痹癥)。
〔處方〕生川烏10克、生草烏10克、紫草根90克、烏梅肉60克、金銀花60克、制乳香90克、制沒藥60克、羌活60克、桂枝90克、透骨草60克、紅花60克、當歸90克、甘草90克
〔制法〕共碾研細面,煉蜜為丸,每丸重8克。
〔用法〕成人每服一丸,日服二次,黃酒為引。
〔備注〕孕婦禁服。體壯邪實者,服藥后微汗。生川烏、生草烏不宜超量。
通絡湯(驗方)
〔適應癥〕痹證(風濕性關節(jié)炎)、痙證、中風證等。
〔處方〕當歸10克、紅花6克、牛膝6克、全蝎10克、絲瓜6克、葛根10克、天麻6克、僵蠶10克、鉤藤6克、雞血藤10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每次100毫升,煎兩次。
〔用法〕1~7歲每服20~30毫升,8~15歲每服40~50毫升,成人服100毫升,日服2~3次。
〔備注〕此藥劑量成人可加量服,孕婦禁服。
三七血紅散(驗方)
〔適應癥〕風濕性關節(jié)炎、跌打損傷
〔處方〕當歸尾90克、制川烏90克、乳香珠90克、沒藥珠90克、血竭90克、西紅花30克、漢三七90克、麝香1.5克、自然銅90克、骨碎補90克
〔制法〕先碾研粗料,再研入西紅花、麝香、血竭。合勻后,每包3克,蜜封備用。
〔用法〕成人每服1~2包,黃酒或白酒送服,日兩次。
〔備注〕孕婦禁服。忌食豆類食物。
蒼柏湯(驗方)
〔適應癥〕關節(jié)炎。
〔處方〕蒼術15克、黃柏15克、制川烏9克、紅花9克、沒藥9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甘松9克、桂枝9克、防已9克、牛膝9克、細辛3克、益母草12克
〔制法〕水煎二次,每次煎100毫升。
〔用法〕成人每服100毫升,日服兩次。
瀉白勝濕湯(改革方)
〔適應癥〕白帶癥、風濕性關節(jié)炎。
〔處方]桑皮12克、地骨皮9克、粳米9克、羌活12克、獨活9克、川芎9克、蔓荊子12克、藁本9克、防風9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每次100毫升,煎2~8次。
〔用法〕成人每服100毫升,小兒酌減,日服二次。
〔備注〕無粳米以大米代之。血瘀者加桃仁、紅花。白帶屬寒象減骨皮加小茴香、川楝子。
《三十年臨證探研錄》(鄒孟城)
歷節(jié)風痛誤藥辨治
{24}
岳父業(yè)于金融。七十年代初年方半百,奉命支援外地建設。由于環(huán)境簡陋,寒濕易侵,漸覺關節(jié)疼痛,游走不定。當?shù)厮?,盡祛風辛燥之劑。病益篤,來滬調治,始得好轉,又急于因公返回。余特書“簡述”一文,以供當?shù)蒯t(yī)家參考,惜全未采用,及至四肢關節(jié)腫脹強直,行動惟艱,始退休回滬,雖勉力調治,終覺良機已失,心長而力短矣。今將當日原文錄下,以志其事。
岳父年逾花甲,形體瘦瘠,早歲辛苦勞碌,調養(yǎng)失宜。是以羸弱之質,時患肢節(jié)疼痛,勞傷內損固有之,風寒外入亦有之,因病小而忽諸。久而不治,厥疾乃甚。浸至二年前春夏之交,一身肢節(jié)盡疼痛如虎咬,手指關節(jié)既腫且大。飲食起居,艱于自理,是為歷節(jié)風痛也,西醫(yī)斷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久經中西醫(yī)選治,湯丸并進,而又舉凡針灸、導引、按摩、運動之法,靡不施行,終鮮效機。及至盛夏,病不少減,行動困憊,肌肉盡削。暑本濕熱之氣,常人受之,猶汗流不輟,而岳父滴汗不淌,渾身不適,難可名狀。因思風邪閉于腠理,不開鬼門,病何以祛?遂投《金匱》烏頭湯(烏頭、麻黃、芍藥、甘草、黃芪、白蜜),汗仍不露。方中加入桂枝,助麻黃以迫汗,各用3g亦不知,漸次遞加至麻黃12g、桂枝9g,始得通身津潤,病勢由是而頓挫。卻見肌膚亢熱,夜劇晝輕,脈弦而細,乃是陰傷血燥之征。頻進養(yǎng)血祛風,虛熱除而痹痛不瘥、節(jié)腫不消。旋因公返回外地,在彼所服近百劑,率皆獨活防風靈仙秦艽之屬,一派祛風辛燥之品。雖稍益參術,總是杯水車薪。嗣(Water按:嗣,隨后)即膺胸大痛,俯仰維艱。石頑云:“上虛而痛者,心脾傷也?!钡脽o為此說法乎?彼醫(yī)以葡萄糖靜脈滴注,持續(xù)旬余始趨安可。繼而仍服益氣祛風之劑痹痛稍減,但心悸怔忡、足跟疼痛不可著地之病生。羸瘦少氣,納谷不馨。越數(shù)月回滬,視脈弦大挺勁,察舌胖大淡嫩,苔薄膩而略干。竊思病逾年半有奇,今已傷及先天,縱觀癥情脈舌,顯然肝腎虧損,此張景岳論之詳矣。更參孫一奎《生生子醫(yī)案》治法,擬方予服:
黨參12g、熟地12g、枸杞子30g、炙龜板12g、鹿角膠9g、五加皮6g、蒼耳子6g、黃柏4.5g、生苡仁12g、淮牛膝12g、杜紅花3g
以地杞龜鹿滋腎而扶本,黨參益氣而助之;加皮蒼膝強筋骨而祛風;黃柏苡仁清消肢節(jié)之腫;紅花—味通利血脈之痹。以此加減,藥未兼旬,而病愈強半。復因公務緊要,返回辦事,徒步跋涉數(shù)十里,足踵居然不痛。事競返滬,照服前方,至今盡三十余劑,痹痛又減,除十指小關節(jié)晨起略有腫脹外,余處皆舒。胃納也開,心悸亦寧。舌象雖未復常,而六脈逐現(xiàn)柔和。此先天之真元漸充,后天之胃氣來復,是佳兆也明矣。倘能不違前方之意,不離前方之法,隨癥情而略加增損,則沉疴除去之日,可克期而待也。
按:岳父之病,以彼醫(yī)固執(zhí)己見,用藥始終不離羌獨靈仙,而“沉疴除去之日”終未來到。服藥愈多,病勢愈甚?;茧y癥而遇不學無術卻又剛愎自用之輩,不亦悲夫!羅謙甫《衛(wèi)生寶鑒》有句云:“活人之道將與相,一且在己權非輕。”古人又云“不為良相,寧為良醫(yī)?!笔且葬t(yī)雖小道,而重任獨肩,尤其患者危急之際,醫(yī)操生殺之權,故臨證之時切切不可師心自用也。余不敏,時時識此以為鑒戒,不敢放任自流。
《疑難病治驗》(李鳳翔)
71頁,腿痛驗例(坐骨神經痛)
{25}
患者史XX,男,38歲,干部,住山東成武造紙廠。
【主訴】左腿痛一月余。
【病史】開始左臀部酸痛,逐漸向下蔓延,沿大腿外側,痛甚時猶如觸電般,直至足小趾尖部。嚴重影響行動和睡眠。在某醫(yī)院確診為坐骨神經痛。
【治療經過】開始時注射維生素B12,痛甚給止痛片類以濟急,后又注射強地松龍及內服強地松等,能起臨時止痛作用,不能根除,至今一月多。
【現(xiàn)在癥狀及治療】左腿疼痛,脈沉弦而緊,舌苔薄白。據(jù)脈理診斷為寒痹。給桂枝芍藥知母湯三十劑。
方藥與方解,見下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郝某病案中。依方服至八劑后,逐漸減輕,至二十四劑,疼痛基本消失。依方又服六劑獲愈。
【分折】《內經》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痛則游走不定;其寒氣勝者為痛痹,痛甚而固定不移;其濕氣勝者為著痹,酸痛而重。此證的疼痛既放射似乎游走;又酸痛而固定不移,確無沉重感,脈沉為在里,脈弦主寒主痛,脈緊為外邪束閉。此證既有內寒,又有外寒,內寒為重,外寒較輕。寒中于里,寒借風而入;風中于表,風中亦有微寒。故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以治之?!督饏T要略·中風歷節(jié)篇》云:“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尪(尪wāng,①骨胳彎曲不正;②孱弱;瘦弱)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碧弁摧^甚,寒邪已經入里,本不可能短時治愈,正值夏季火令當旺之時,氣溫大熱,對治療有資一助,故三十劑獲效,若時值寒冬,恐難成功。歷節(jié)正證,是風寒與血相搏,其治法不外乎活血通絡,祛風散寒兼補虛。此方之所以獲效,是桂枝湯去棗,能調和營衛(wèi)以通行經絡,并能保心氣以養(yǎng)血;加附子以破寒結而止痛;配干姜、白術溫脾陽以通四末;得防風以行脾氣;麻黃通陽以透表,使內寒從內而外解;知母以調其陰陽。內寒得溫以散,從里達外,緩緩而出。又加天氣相助,熱則血管擴張,肌肉疏松,腠理毛竅開,邪散而疼止,營衛(wèi)調和而自愈。觀察一年多無復發(fā)。
73頁,痹證驗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26}
患者郝XX,男,19歲,學生,住包頭市昆區(qū)反修路16街坊34棟1號,1979年6月18日初診。
【主訴】周身關節(jié)腫痛三年多。
【病史】從76年元月開始,手指關節(jié)腫痛,后逐漸加重并發(fā)熱。腫痛漸及肘膝和足趾關節(jié),步履艱難,氣侯變化明顯。飲食減少,身體蠃瘦,至冷已有三年之久,經過中西醫(yī)治,從未見效。
【治療經過】曾經住包頭市某醫(yī)院,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曾用激素(強地松類),結合針灸。用中藥計八十余劑,多為祛除風濕的靈仙、雞血藤、海風藤、追地風、千車健、薏苡仁、烏蛇等及活血止痛的當歸、紅花、木瓜、牛膝、乳香沒藥等。
【現(xiàn)在癥狀及治療】周身關節(jié)腫痛而不可觸近,每天起臥穿脫衣服,全家長幫助,起坐困難。面憔體瘦,關節(jié)腫處觸之發(fā)熱,腳腫如脫,手指關節(jié)略有變形,飲食欠佳,二便尚可,脈沉緊,舌苔白膩。遂斷為陽氣不足、寒邪外閉、風濕內蘊所致。以溫陽祛寒兼除風濕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加羌活、薏苡仁、紅花治之。
桂枝12克、白芍12、知母12克、白術12克、防風12克、附子10克、麻黃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羌活10克、紅花10克、薏苡仁30克,水煎二次服,每日一劑,連服三十劑。
7月25日復診:諸肢節(jié)痛已大減,腳腫已消,行動靈活,飲食尚可,二便正常,脈象澀滯,舌質有瘀斑而苔白。遂斷為風寒濕三邪已去,瘀血停留。應以逐瘀為主,用身痛逐瘀湯加桑寄生、桂枝。
秦艽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沒藥10克、當歸15克、靈脂10克、香附10克、牛膝10克、地龍12克、桑寄生15克、桂枝10克,水煎二次服,間日服一劑,連服十五劑。
9月2日三診:一切好,惟內踝腫,足無力,脈沉緩,苔薄白,飲食大增,小便多,身體輕硚(通蹺,qiāo),能自騎足踏車行走。改用甘草附子湯加當歸、黃芪、黨參、防己十劑,隔兩日一劑。
12月2日四診自訴停藥四十五天,一切好,惟骨節(jié)按之痛,并發(fā)癢,時起小疙瘩,多在關節(jié)部。手足指尖發(fā)紺(gàn,紅青,微帶紅的黑色)。此屬血中有瘀,囑其再服前方二十劑,隔兩日一劑而愈。
1980年6月信訪,已全愈,身體健康,正在攻讀,誰備參加高考。
【分析】此證屬于痹證范疇,也叫“歷節(jié)風”或“痛風”,還有“自虎歷節(jié)”之稱。乃因疼痛遍歷關節(jié),猶如虎嚙之狀。纏綿不已,日益增重,拖延三年之久,骨質稍有變形。雖有激素類藥物維持,減量則增重,且腫痛較甚,遍歷關節(jié)。故斷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病,且以寒濕為主。脈象沉緊、舌苔白膩,亦是見證。故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薏、羌、紅花以輔助。此方配伍嚴謹,而有通陽行痹、祛風逐濕、和營止痛的作用,療效超過一般。用于坐骨神經痛、風濕熱等,亦有較高的療效。桂枝能和營通經,保心氣以逐水,宜通陽氣以化陰邪,故為君;配芍藥能破血中之凝結以止痛;知母以治郁久化熱之阻隔,除邪氣以祛肢體浮腫之水,為此證之要藥;濕阻于下非發(fā)散不能為功,故用生姜發(fā)散;麻黃、防風祛風除溫于毛竅,使緩緩似汗而出;白術、桂枝以治水阻;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結;甘草和中以通腸胃之結,治中州以運四旁,使諸肢節(jié)瘀阻得通;又恐不及,故加紅花以活絡脈,羌活以通行上下,散肌表八風之邪;因系三氣雜合于筋骨血脈之中,又恐久必蒸而化熱,故重用薏苡仁以舒筋利骨,滋養(yǎng)陽明,配伍芍、甘、知母以和陽明之血,潤宗筋而利機關,其證可平。三十劑后雖腫消痛大減,然而脈象澀滯,舌質瘀斑,知是三邪(風寒濕)去而瘀血留,故改用身痛逐瘀湯以打掃陣地。繼則用甘草附子湯加參、芪、歸、己補氣養(yǎng)血重建家園,使元氣恢復。老子云:“大亂之后,必有兇年?!蔽艺J為,“大病愈后,必有余殃。”故用身痛逐瘀以清殘余,此即邪去正復之理。經追訪兩年多,雖歷冬春亦未復發(f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29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