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癥或腰椎間盤髓核脫出癥,系指腰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變以后,因某種原因導致纖維環(huán)部分或完全破裂,連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壓迫神經根和脊髓而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經癥狀。本病主要由于椎間盤本身發(fā)生退行性變,加上某種外因如外傷、慢性勞損以及感受寒濕等因素綜合作用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神經痛,或呈輕微鈍痛,或呈急驟銳利的刺痛樣,休息后可緩解,活動時加重,彎腰、下蹲、舉物、咳嗽、噴嚏及大便用力均可加重。并可見感覺及運動異常,患者常有主觀麻木感,局限于小腿外側、足背、足跟或足跖。本病多見于20~40歲男性青壯年人,男女比例約10~30∶1,發(fā)病部位以腰4、5椎間最多,腰5骶1次之,腰3、4較少。
本病屬于中醫(yī)“痹證”、“腰腿痛”和“閃腰岔氣”等病范疇。
本病急性期及緩解期發(fā)作時,首先強調臥床休息。一般需臥床2~3周,可使腰部肌肉、韌帶、關節(jié)囊松弛,關節(jié)間隙開大,使局部的充血、水腫獲得改善,進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阻斷惡性循環(huán),使早期突出之椎間盤,特別是幼稚型有可能獲得還納復位。即使不能還納,也可以防止神經根部的粘連現(xiàn)象,從而使癥狀得以改善。臥床休息期間可配合其它調養(yǎng)方法,以促進康復。但須注意避免大強度、劇烈的勞動或活動,如負重、彎腰、長距離行走等,應使腰背肌群保持松弛狀態(tài)。此外,還要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風、寒、濕等不良刺激。冬季或腰部有冷感、沉重感的患者可自制一寬20厘米左右的棉(或毛)帶束腰。
臥床時體位一般以自我感覺無痛苦為宜,也可采用仰臥位,腰部下墊薄枕,如此可以保持腰生理前突,對于緩解腰背肌緊張度,緩解癥狀有一定效果。另外,睡臥硬板床效果更佳。
本病多歸屬于祖國醫(yī)學“痹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腎氣不足,外受風寒濕邪而致。故治宜補腎氣,強筋骨,活氣血,止痹痛為主。處方:
熟地30克,肉蓯蓉30克,雞血藤30克,淫羊藿12克,玳瑁30克,豨薟草30克,威靈仙18克,骨碎補18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證屬虛寒者,加制川烏12克,桂枝12克,牛膝15克;兼有熱象者加羚羊角3克(磨沖),水牛角15克(先煎),老桑枝12克;兼脾虛氣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者,加黨參12克,白術12克,云苓9克;兼失眠夢多者,加炒棗仁9克,珍珠母15克,隨證加減。
1.毫針刺法
主穴:腎俞、白環(huán)俞、關元俞、環(huán)跳、承扶、殷門、委中、陽陵泉。
配穴:腰2~5夾脊穴、上髎、次髎、秩邊、承山、昆侖、懸鐘、足臨泣。
方法:每次選主穴3~5個,配穴2~3個,強或中度刺激,使麻電感向遠端放射。其中,腎俞穴直刺,微斜向椎體,深1.5~2寸,局部酸脹感或麻電感向下放散;白環(huán)俞直刺1~2寸,針感同腎俞穴;關元俞向椎體斜刺1~1.5寸,局部酸脹感向下腰部擴散;環(huán)跳穴直刺,針尖向外陰方向深刺2~3.5寸,麻電感向下肢放射;承扶、殷門直刺2~3寸;委中直刺0.5~1寸,有熱感下散至足底;陽陵泉直刺,針尖向脛骨后緣方向斜下刺入,深1~3寸,麻脹感向下放散。
急性期每日治療1次,好轉后隔1日或2日1次。
2.梅花針打刺法
取穴:胸2~5夾脊,腰骶部,疼痛部經脈循行周圍。
方法: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梅花針叩刺,中度刺激,尤以夾脊穴為重點,使皮膚潮紅、微出血為度;然后用閃火法置火罐于局部,留罐10分鐘。如能拔出少量黑色瘀血則療效更佳。去罐后局部消毒,紗布覆蓋,防止感染。
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
3.耳穴壓豆療法
取坐骨、腎上腺、臀、神門、腰椎、骶椎,用王不留行籽貼壓雙側耳穴,以大小適當的膠布固定。然后按壓0.5~1分鐘,手法由輕到重,至有熱脹感或疼痛感。每日可自行按壓3~4次,每次2分鐘左右,每5天更換藥籽1次。
4.艾灸療法
主穴:阿是穴(壓痛點)、八髎、秩邊、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昆侖。
配穴:腎俞、腰陽關、環(huán)跳、承扶、委中、承山、絕骨、足臨泣、神闕。
方法:每次選3~5個主穴,2~3個配穴,用艾條連續(xù)熏灸10~20分鐘,至局部皮膚發(fā)紅為度。每日治療1次,7~10次為1療程。每療程間應間隔3~5天。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非手術療法中,目前仍以按摩最為有效。除成熟型外,均可采用本法,以助還納髓核,解除壓迫,緩解和消除癥狀,堅持治療,最終達到康復之目的。
1.準備手法
患者仰臥位。以右側為例。按壓大溪、解溪穴各1分鐘。牽拉、提拉踝關節(jié),按壓足三里穴1分鐘。提拉股四頭肌聯(lián)合腱,按壓風市、沖門穴各1分鐘。
2.治療手法
(1)術者立于患者右側,以右腋下挾持患者右足踝部。左手掌搭于患肢膝關節(jié)前側,右肘屈曲,以前臂背側從患肢小腿背側插過,搭于左前臂中1/3處。用力夾持患肢向下牽引1分鐘,然后以左手拇及食指捏住股四頭肌聯(lián)合腱向后推按,再向前提拉,同時屈曲膝關節(jié),身體稍用力下壓。反復1~2次。
(2)患者側臥位,背向術者,左腿膝關節(jié)屈曲位,右下肢伸直位,右臀朝上。術者屈曲右肘,右手握住左上臂作為支撐力。左手向后牽拉髂前上棘。術者以屈曲的右肘尺骨鷹嘴尖端壓放在患者右股骨大粗隆尖端上部約半寸處,用力按壓半分鐘。
然后術者右肘仍以原式放于環(huán)跳穴,用力按壓半分鐘。
(3)患者俯臥位。術者以拇指分別按壓承山、委中、殷門、承扶穴各半分鐘。
(4)術者兩拇指相對,按壓大腸俞,其余四指并攏,附于腰兩側作協(xié)力,按壓時用力方向為向中線及下方擠按,由最輕至最大指力,持續(xù)約半分鐘,再向上推擠,并向外旋轉,逐漸放松壓力,拇指在原處輕輕按揉。
(5)接上式,術者兩手下移至骶骨后上棘內緣,相當腰5骶1椎體平面的關元俞,用力向下按壓半分鐘。此處拇指直壓直起,不移動,不旋轉。然后拇指在原處輕輕按揉。
(6)術者兩手拇指置于腰5骶1平面的骶棘肌外緣,稍向內推擠即用力向下按壓,持續(xù)半分鐘,拇指向上滑動并向外旋轉放松。
(7)術者以左手掌根沿右側背伸肌,自上而下用力旋轉揉按,至骶髂關節(jié)止。同法施于對側。反復1~2次。
(8)術者兩手拇指呈水平相對位,分置于第1胸椎棘突兩側旁開2厘米處,向中線擠壓。擠壓至中線時起手,同時拇指向上外方旋轉。順延而下,每一椎間關節(jié)兩側均以同法擠按,至腰5平面止。反復2~3次。
(9)術者右手手掌放于患者腰4~5平面之背側,左手掌搭于右手背上,兩手重疊在患者腰部做搖擺推按,帶動患者上身及下身搖動,反復4~5次,最后再用力按壓1次。再搖動,再按壓,重復2~3次。
(10)令患者雙手攀抓住床緣。術者能站在患者足端,以雙手握持患者兩足踝部,用力向下牽引1分鐘,再突然向下,發(fā)力抻拽1次,然后放松。
(11)患者側臥位,右側在上,左下肢放于伸直位,右下肢髖、膝關節(jié)屈曲放在左上肢之上,右上肢放在背后。術者立于背側,左肘放于患者右肩前側,右肘置于右臀后,左肘向后,右肘向前相反用力,先輕緩,至斜扳至最大限度時再突然發(fā)力。同法施于對側。用力應適中,不可過猛過大。
(12)患者仰臥位。術者以拇指按壓沖門穴。用力宜輕緩,采壓放結合法,放手時有熱感傳至足底。
(13)術者以右腋夾持右足踝部,向下牽引。然后以右手持握足踝上部,使患肢作膝關節(jié)屈曲活動,反復4~5次。
(14)患者俯臥,術者以雙手掌在患者腰、背部作摩、按、揉、擦等放松手法。最后雙手五指收攏,以空心掌叩拍腰背數次收勢。
療程: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4日為1療程。各療程間應間隔3天左右。治療期間要注意起屈調養(yǎng),保證休息,以防加重或復發(fā)。
骨盆兜帶牽引,適用于本病不宜于推拿及其它療法的患者。每側重量5~10千克,逐漸增加牽引重量,以不使患者感到疼痛難忍為度。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牽引半小時至1小時。一般牽引3~4周。
取穴:命門、腎俞、阿是穴。
貼敷方:元胡15克,杜仲10克,官桂15克,羌活5克,干姜5克,牛膝15克,附子10克,乳香5克,樟腦3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用白酒調成糊狀,或加凡士林制成膏劑,攤于適當大小膠布上,貼敷于穴位上,外再覆以塑料紙,繃布包扎,膠布固定。3天換藥1次,5次為1療程。
熏洗方:乳香9克,沒藥9克,落得打9克,川烏6克,草烏6克,秦艽9克,雞血藤9克,干毛姜9克,川當歸12克,川斷9克,海桐皮9克,地鱉蟲6克,羌活6克,獨活6克,防風12克。
用法:上藥盛于鐵質臉盆內,加適量水煎煮至沸5分鐘,離火,以藥氣熏蒸患部,待溫度降至手可忍受時,以毛巾蘸藥液洗處,以腰部正中、兩側及患側臀部為重點,可結合以揉、擦等手法,用力適中。每次洗20~30分鐘,每日1次。每劑藥可使用2~3次。
自我功能鍛煉也是本病調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下介紹的腰部體操,如能堅持不輟,對促進本病的康復與防止本病的發(fā)生均有良好效果。
(1)腰部前屈后伸運動:兩足分開,與肩同寬,站穩(wěn),雙手叉腰。然后穩(wěn)健地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各4次。運動時要盡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2)腰部側屈運動:兩足分開,與肩同寬,直立,雙手下垂伸直。腰部做左側屈,左手順左下肢外側盡量向下,還原。然后用同樣姿勢做右側屈。左右各4次。
(3)單腿伸腰運動:取立正姿勢。先以右腿為支撐點站穩(wěn),左腿伸直向后抬起,同時挺胸,還原。同法右側伸腿抬起,左右各4次。后抬可至最大限度。動作轉換越慢效果越佳。
(4)腰部回旋運動: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直立。腰部做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旋轉各1次。然后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順逆交替回旋8次。
構成椎管的骨性組織或軟組織,造成椎管神經通道(椎管的側隱窩部)或椎間孔狹窄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稱腰椎管狹窄癥。
椎間盤突出就可以造成椎管及神經根的通道、孔道的狹窄。但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很典型,有其本身固有的特點,故作為一種單獨的疾病而不能診斷為腰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癥只是腰椎管狹窄癥的骨性發(fā)病原因之一。腰椎管狹窄癥主要癥狀為:緩發(fā)性持續(xù)性的下腰和腿痛、間歇性跛行、向下肢放射痛、小腿或足部有麻木感,腰部過伸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腱反射遲鈍以及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等。治療上必須區(qū)分輕重緩急,辨證施治,可用手法、固定、休息、功能鍛煉、藥物、理療及封閉治療。嚴重者經保守治療無效,可手術治療。
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不建議在家自行治療,應盡快去當地的正規(guī)醫(yī)院做檢查,查明引起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的病因,確診后再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合理安排治療,不可輕信偏方,防止耽誤患者病情,引起病情惡化。可以適當的改掉錯誤的姿勢,有利于本病的治愈,例如睡姿改變,仰臥時在雙下肢下面墊一軟枕,有利于全身肌肉放松、椎間盤壓力降低?;蛘咦?,上身挺直,收腹,下頜微收,下肢并攏,在此基礎上將腰背緊貼椅背,可有效防止肌肉疲勞。
腰椎間盤突出護理法
注意減輕腰部承受的壓力,避免過度勞累,盡量不要彎腰提重物。保持腰部的各種功能鍛煉,要遵醫(yī)囑訂出鍛煉計劃,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確保腰椎曲線平坦,患者在行走時身體重心要保持平衡。生活一定要規(guī)律,忌煙忌酒,少吃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生冷食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患者要有戰(zhàn)勝病魔的決心和信心,應保持愉快的心情。
如何自我保健
一、動髖:仰臥位,右腿向腳的前方伸直,同時髖部向右擺,左腿重復動作,二十次即可;
二、蹬腿:仰臥位,彎曲膝關節(jié),足背勾緊。足跟用力向斜上方蹬出,使大小腿肌肉繃緊,左右腿交替二十次即可;
三、昂胸:俯臥位,用雙手支撐于床上,從頭部后仰開始,漸漸撐起再把胸部向上昂起,最后使勁后仰,力度達到腰部為止。五次即可;
四、魚躍:俯臥位,雙手背后于腰部,將上身和兩腿同時后伸抬起,成弓狀。膝部不要彎曲。持續(xù)時間越長越好。
由于大負荷的工作強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患上不同程度的椎間盤突出癥,不過,骨科專家提醒,椎間盤突出不是嚴重病變,多數患者用不著手術治療,而關鍵在于調養(yǎng)和康復。
◆伏案工作者患病多
骨科專家說,椎間盤突出問題腰部較多,通常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這是因為男性體力活動較多,腰部活動范圍較大,因此腰椎受損傷和蛻變的機會也較多;女性則可能由于懷孕,或穿高跟鞋的習慣,造成腰椎前凸,負荷增大而患上椎間盤突出。
此外,肥胖人群、駕駛員、電鉆工人等勞動強度大的工作者,以及IT精英、伏案工作的文字工作者都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fā)人群。
◆臥床時可自行調養(yǎng)
一般發(fā)生此病后,在急性期應該臥床休息,臥床休息時間不少于3周,選擇硬床,木板床上鋪薄褥或墊子,較硬的棕墊也可以。仰臥時,可在腰部另加一薄墊,讓膝、髖保持一定的屈曲,這樣可使肌肉充分放松。俯臥位時則床墊要平,以免腰部過度后伸。在癥狀緩解一段時間后佩戴腰圍下床,但不能做任何彎腰動作。臥床過程中最難堅持的是在床上大、小便。如果不能接受平臥位大、小便,可以扶拐或由人攙扶下地去廁所。切忌在床上坐起大便,因為這時腰部過度前屈,椎間盤更易后突。
◆預防要注意平時站坐姿
椎間盤突出最重要的還是預防,注意平時的站姿、坐姿、勞動的姿勢以及睡姿的合理性,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站立時兩足平行,約與肩同寬,兩膝自然伸屈;腰背挺直,肩關節(jié)重力自然下垂,使頭部后移。此種姿勢可使脊柱保持最大的穩(wěn)固性,減少腰背肌肉痙攣。
當然還應加強鍛煉,尤其是腰背肌的功能鍛煉。經常保持適當的腰部活動,睡硬板床,規(guī)律生活,禁止暴飲暴食,防止身體超重,腰背肌張力降低及腰部關節(jié)動能減退。中老年人肌肉松弛,容易造成肌力減退,可進行仰臥起坐,拱橋式、五點式等腰背肌、腹肌動能鍛煉,或者補充鈣劑避免骨質疏松,以防止腰椎退行性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32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自我調養(yǎng)巧治病足跟痛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