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部承重時疼痛稱足跟痛。
足跟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部分,足跟部皮膚是人體皮膚中最厚的部位,其皮下脂肪致密而發(fā)達,在脂肪與跟骨之間有滑液囊存在,跖筋膜及趾短屈肌附著于跟骨結(jié)節(jié)前方。跟腱呈片狀附著在跟骨結(jié)節(jié)的后上方。
足跟部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據(jù)不同年齡期及不同原因分為兒童跟骨痛,其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壞死或骨骺炎;青年人的跟骨痛,主要原因是類風濕性的跟骨炎;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跟骨骨刺、跟骨結(jié)節(jié)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墊變性所引起。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為肝腎不足、或久病體虛,引起足底部組織退化,或因體虛肥胖,造成足底部皮膚及皮下脂肪負擔過重,引起組織退化,亦有跟骨骨刺發(fā)生于跟骨底面結(jié)節(jié)部前緣,使跖筋膜和足趾短肌在附著處受累,牽拉骨刺而致疼痛。
臨床表現(xiàn):兒童的跟骨痛早期癥狀不明顯,站立或行走時漸感跟部疼痛,局部不腫或微腫,常有明顯壓痛,X線片可見跟骨骨骺骨質(zhì)密度增加,呈分裂狀,邊緣不整齊。青年的跟骨痛多局限于跟骨兩旁、跟骨結(jié)節(jié)及跟腱止點處。足跟底部及后部腫脹、疼痛、不敢承重,X線顯示足骨質(zhì)疏松,軟組織陰影增厚,骨皮質(zhì)有輕度增生,跖腱膜附著處有較大骨刺。老年人的跟骨痛,單純骨刺有時無癥狀,當承重走路時,引起疼痛。在晨起或久坐后站立行走,疼痛加重。行走片刻后則疼痛減輕,但行走過久又加重。多見于老年肥胖者。
應當根據(jù)病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習、工作環(huán)境,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而給以分析、解釋,并通過語言交流,轉(zhuǎn)移患者注意力,使病人消除各種不利于治療的心理反應,鼓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促進患者早日恢復身體健康。
病人宜多休息,少負重,穿軟底鞋,足部宜保暖,避免遇受寒、冷刺激,不要長距離行走。
根據(jù)病變特點及疼痛部位而區(qū)別對待。但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足跟痛,急性期都要適當制動,患足免負重。慢性期足跟痛的病人,每日要進行踝關(guān)節(jié)的跖屈與背伸活動,每次活動鍛煉5~10次,頻率不要太快,但每次屈、伸活動爭取到最大限度。也可每日進行5~6次的下蹲或足跖部著力的短時間站立。
目的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腫止痛,或致使滑囊破裂,液體吸收。
方法:患者俯臥床上,患肢膝關(guān)節(jié)屈曲90°,術(shù)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肌腱緊張,另一手用小魚際處,對準滑囊用力劈之。
1.內(nèi)服藥
(1)兒童足跟痛一般無需口服藥物,可應用其他治療方法。
(2)青年人的足跟痛,治宜養(yǎng)血、溫經(jīng)、止痛。
方劑:三七12克,酒歸尾60克,川芎60克,川斷60克,骨碎補60克,制乳香60克,制沒藥60克,血竭30克,紅花60克,生硼砂30克,朱砂15克,琥珀15克,冰片6克。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3~5克,每日服2次。
(3)老年人的足跟痛,治宜利濕、祛風、行氣、止痛、補益肝腎。
方劑:獨活6克,防風6克,川芎6克,牛膝10克,秦艽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黨參12克,白芍15克,細辛3克,肉桂2克,桑寄生20克,木瓜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服用,5劑為1療程。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2次,20天為1療程。
2.外用藥
(1)熏蒸法:將當歸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蘇木5克,紅花5克,沒藥6克,地鱉蟲3克,三七3克,赤芍9克,落得打6克,水煎30分鐘,裝入盆內(nèi)。再將半塊泥磚燒熱后放入藥液內(nèi),使藥熱之氣薰蒸患部,待氣盡藥液溫度降低時,可將足跟部痛點烤在泥磚上,邊烤邊壓,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藥液可反復應用。
(2)外敷法:可在疼痛部位外敷活血散、化筋散。
1.毫針刺法
取穴:阿是穴、太溪、昆侖、承山。
方法:以阿是穴為主穴,快速刺入,強刺激,然后再分別將太溪、昆侖、承山刺入,中度刺激。每10分鐘捻針1次,30分鐘起針,每日1次,6次為1療程。
以上各種癥型兒童、青年、老年足跟痛患者都可施用此法。
2.電針療法
在跖筋膜或滑囊周圍刺入4針,成四方形,然后通以感應刺激電流,每次20分鐘,每日1次,8次為1療程。
3.艾條灸法
將一端燃著的艾條,對準足部疼痛明顯處,至局部皮膚發(fā)紅,然后距皮膚半寸處固定,熏灸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在患足跟疼痛最明顯處,用4~6毫瓦,距離50~70厘米處射擊,每次10~15分鐘,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亦可用二氧化碳激光,散焦照射。
在患側(cè)足跟部位,用接觸移動法,0.5~1.2瓦/平方厘米,每次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用醋酸強的松龍25毫克,加1%普魯卡因2毫升,從痛點側(cè)方進針,做痛點封閉,要將藥液注到骨膜表面,本法適用于頑固性疼痛,其他療法效果差者。
很多老年人都有著腳后跟疼的經(jīng)歷,并且極怕冷,每每到了潮濕寒冷的天氣,就會穿上厚厚的襪子來保暖,若排除外傷的因素,這種情況則多半屬于“足跟痛”。
很多患者認為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是難免的,故而認為很正常,所以常常被人忽視。當患者開始重視的時候往往是由于其疼痛難耐,不能自行緩解疼痛的時期,此時患者一般會在清晨起床第一步時感覺后腳跟激烈疼痛,有些患者在稍加活動后會慢慢改善,此種情況多半是由于跖腱膜炎、脂肪墊勞損、神經(jīng)卡壓等造成的足跟痛。也有很多青年人也在承受著足跟痛的煎熬,這部分人多時由于長期的行走站立、過度運動,或是先天性的足部結(jié)構(gòu)不健全以及女性長期穿高跟鞋而造成。
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腳跟痛是由于足底韌帶發(fā)炎引起,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qū)域內(nèi),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jié)合部位發(fā)炎,造成疼痛。
其次是由于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足部個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老化現(xiàn)象,當受到反復摩擦、過度損傷時,則會造成局部過度損傷而無法自我愈合,久而久之造成無菌性炎癥的出現(xiàn)。
另外,足跟痛還會由于一些外界的損傷而造成。產(chǎn)后足跟痛則是產(chǎn)婦在月子里,氣血兩虛,足部受涼寒之氣侵襲而導致,不是外傷,也不屬于骨刺所致。
以上各種因素引起的足跟痛均會使患者行動不便,并且忍受疼痛的煎熬,并且怕冷、宜寒,足跟痛雖不是大毛病,但是若沒有及時治療,輕者行走疼痛,重者不能下床、行走,隨著年齡的增大甚至導致癱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32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