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中醫(yī)書籍

    自我調(diào)養(yǎng)巧治病閉經(jīng)在線閱讀

    中藥大全 2023-09-22 06:09:21

    《自我調(diào)養(yǎng)巧治病》閉經(jīng)


    閉經(jīng)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年過18周歲仍未行經(jīng)者稱為原發(fā)性閉經(jīng)

    ;既往曾有過周期性月經(jīng)
    ,現(xiàn)停經(jīng)3個月以上者稱為繼發(fā)性閉經(jīng)
    。至于青春期前
    、妊娠期
    、哺乳期以及絕經(jīng)期閉經(jīng)均屬生理現(xiàn)象
    。閉經(jīng)可由內(nèi)外各種不同原因引起
    ,如精神刺激、環(huán)境變化
    、藥物抑制
    、營養(yǎng)不良、消耗性疾病及生殖器官損壞或腫瘤等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有虛實之分

    ,虛者多因肝腎不足、氣血虛弱
    、陰虛血燥
    ;實者多由氣滯血淤、痰濕阻滯而致
    。閉經(jīng)是比較嚴重的婦科病證
    ,給婦女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故要予以重視
    ,進行積極地治療和調(diào)養(yǎng)

    (一)起居調(diào)養(yǎng)法

    患閉經(jīng)后,應(yīng)極早查明原因

    ,以利治療
    。另外,由于閉經(jīng)大多由功能失調(diào)所致
    ,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勞逸結(jié)合,避免精神緊張
    ,適當鍛煉身體
    ,提高健康水平,住室要防潮
    ,注意寒暖變化
    ,防止感冒受涼,不要下冷水游泳
    。做好計劃生育
    ,避免多次做人工流產(chǎn)。形體肥胖者
    ,要采用多種有效措施以減肥等
    。都有利于恢復(fù)與協(xié)調(diào)身體功能

    (二)心理調(diào)養(yǎng)法

    有研究表明,憂慮

    、悲傷、失望
    、恐懼等情緒因素
    ,可刺激下丘腦—垂體,從而抑制卵巢排卵
    ,造成經(jīng)閉
    。因此,情志因素與本病的發(fā)生關(guān)系十分密切
    ,臨床對本病的治法
    ,多論及開郁疏肝,多結(jié)合中醫(yī)心理療法
    。本病患者多是所求未遂
    ,故應(yīng)以從欲順情法治療為主,兼以移情易性
    。另外
    ,孤僻多疑,生活單一
    ,缺乏樂趣是本病患者的另一特點
    ,因此,適當改善其生活環(huán)境
    ,活躍其生活方式
    ,激發(fā)其對生活的熱情、興趣
    ,再加以言語開導(dǎo)
    ,以解除心理負擔,舒展情志
    ,調(diào)暢氣機
    ,對治療有顯著的好處。

    (三)飲食調(diào)養(yǎng)法

    在飲食方面

    ,體質(zhì)虛弱者宜適當增加營養(yǎng)
    ,可多吃白鴿、甲魚
    、羊肉
    、烏賊、雞
    、蝦
    、桃子等
    ;形體肥胖者應(yīng)控制飲食,少吃甜食及含脂肪類豐富的食物
    。此外
    ,患者還可適當選用下列食療方:

    (1)白鴿1只(去毛及內(nèi)臟),鱉甲50克

    ,將鱉甲打碎放入白鴿腹內(nèi)
    ,加水適量煮爛,調(diào)味后食肉飲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蛴脼踬\魚一條,桃仁9克
    ,將洗凈的烏賊魚與桃仁共煮熟后調(diào)味
    ,吃魚喝湯。適用于肝腎不足型者(年逾18周歲尚未行經(jīng)
    ,或月經(jīng)推遲
    、量少,漸至閉經(jīng)
    ,消瘦
    ,腰腿酸軟,頭暈耳鳴
    ,舌淡紅少苔
    ,脈沉弱)。

    (2)黃芪30克

    ,枸杞子30克
    ,乳鴿1只(去毛和內(nèi)臟),放燉盅內(nèi)加水適量
    ,隔水燉熟
    ,吃肉飲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蛴卯敋w30克
    ,黃芪30克,生姜60克
    ,羊肉250克
    ,將羊肉切塊,生姜切絲
    ,當歸
    、黃芪布包好入鍋,加水燉爛
    ,去藥渣
    ,調(diào)味后吃肉喝湯
    。適用于氣血不足型者(經(jīng)閉,面色萎黃
    ,頭暈耳鳴
    ,心悸氣短,疲倦乏力
    ,舌淡
    ,脈細弱)。

    (3)蘇木

    、木耳各30克。用水
    、酒各1碗
    ,煮成1碗服飲?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蛴么ㄜ?克
    ,紅花6克,雞蛋2個
    ,加水同煮
    ,蛋熟后剝?nèi)サ皻ぃ僦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去藥渣
    ,加紅糖適量,吃蛋喝湯
    ,每日1劑
    ,每月連用5~7劑。適用于氣滯血淤型閉經(jīng)(閉經(jīng)
    ,面色紫黯
    ,煩躁易怒,胸脅脹痛或拒按
    ,舌邊紫黯或有淤點
    ,脈弦澀)。

    (4)苡米30克

    ,炒扁豆15克
    ,山楂15克,紅糖適量
    ,同煮粥服食
    。或用鮮荷葉50克
    ,大米適量
    ,共煮粥
    ,調(diào)味服。適用于痰濕阻滯型閉經(jīng)(閉經(jīng)
    ,形體肥胖
    ,胸脅滿悶,痰多
    ,神疲
    ,或面浮足腫,帶多色白
    ,苔膩
    ,脈滑)。

    (四)針灸調(diào)養(yǎng)法

    (1)體針:取關(guān)元

    、中極
    、血海、三陰交
    、足三里等穴
    。針時力求關(guān)元、中極之針感下達陰部
    ;三陰交之針感上越兩膝
    ,則功效較大。每日1次
    ,5~7日為1療程
    。對功能失調(diào)所致閉經(jīng)療效較好。

    (2)耳針:取內(nèi)分泌

    、腎
    、肝、脾
    、皮質(zhì)下
    、神門。隔日1次
    ,中刺激
    ,10次為1療程。

    (3)耳穴壓丸法:取子宮

    、內(nèi)分泌
    、卵巢、腎
    、肝等穴
    ,將王不留行籽粘貼在0.5×0.5厘米的膠布上,敷于以上各穴,每次取單側(cè)
    ,每天用手按摩3~5次
    ,至出現(xiàn)酸脹感。每3日換1次
    ,連用

    (五)按摩調(diào)養(yǎng)法

    1.方法一

    (1)患者腑臥,操作者用雙手拇指捏按患者腎俞穴

    ,先左后右
    ,使之有沉脹感。

    (2)操作者用雙手按壓患者的命門穴

    ,使之有沉脹感
    ,并向小腹傳導(dǎo)為佳。

    (3)操作者用手點三陰交穴

    ,使之有沉脹感

    (4)患者仰臥,操作者用手揉按氣海穴

    ,約2分鐘

    2.方法二

    (1)患者仰臥

    ,用拇指指腹用力揉腹部的關(guān)元
    、氣海、天樞
    、中脘穴
    ,每穴約3分鐘。

    (2)仰臥

    ,用手掌在腹部旋轉(zhuǎn)摩擦4~6分鐘

    (3)坐起,由家人用掌根沿背部脊柱由下向上直線推動

    ,約2分鐘
    ,然后按壓腎俞,肝俞穴各80次

    (4)用拇指揉按血海

    、三陰交穴各80次。

    (六)藥物調(diào)養(yǎng)法

    1.單方驗方

    (1)女貞子24克

    ,熟地15克
    ,當歸12克,枸杞子15克
    ,水煎服
    ,每日2次。適用于肝腎不足者

    (2)枸杞子24克

    ,女貞子21克
    ,紅花9克,水煎服
    ,每日2次
    ,適用于肝腎不足者。

    (3)當歸15克

    ,黃花菜根15克
    ,黃芪18克,水煎服
    ,每日兩次
    。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4)黃芪15克

    ,黨參10克
    ,當歸15克,川芎6克
    ,熟地10克
    ,白芍10克,每天1劑
    ,水煎分2次服
    。適用于氣血不足者。

    (5)益母草45克

    ,紅糖適量
    ,水煎服,每日2次
    。適用于氣滯血淤者

    (6)雞血藤12克,研末

    ,溫酒送服
    ,每日1次,適用于氣滯血淤者

    (7)紅花9克

    ,黑豆90克,紅糖60克
    ,水煎服
    。適用于氣滯血淤者。

    (8)薏米根5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適用于痰濕阻滯者。

    2.中成藥方

    (1)六味地黃丸

    ,每次8粒
    ,每日3次。用于肝腎不足者

    (2)當歸地黃丸

    ,每次10克,每日2次
    。用于肝腎不足者

    (3)左歸丸,每次6克

    ,每日2次
    。用于肝腎不足者。

    (4)八珍益母丸

    ,每次1丸
    ,每日2次。用于氣血不足者

    (5)歸脾丸

    ,每次1丸,每日2次
    。用于氣血不足者

    (6)女金丹,每次1粒

    ,每日1~2次
    。用于氣血不足者

    (7)血府逐瘀丸

    ,每次1丸,每日2次
    。用于氣滯血淤者

    (8)益母草沖刺,每次1包

    ,每日3次
    。用于氣滯血淤者。

    (9)活血調(diào)經(jīng)丸

    ,每次9克
    ,每日3次。用于氣滯血淤者

    (10)香砂六君丸

    ,每次10克,每日3次。用于痰濕阻滯者

    (11)艾附暖宮丸

    ,每次9克,每日2次
    。用于痰濕阻滯者

    (七)氣功調(diào)養(yǎng)法

    (1)全身從上至下完全放松。

    (2)按自然生理規(guī)律呼吸

    ,吸氣時
    ,氣吸滿腹,腹部隆起
    ;呼氣時
    ,收腹凹肚。呼吸的同時
    ,以意念貫氣

    (3)意守丹田,默念吹聲

    。痰濕阻滯型者
    ,可意守三陰交,默念呼聲

    (4)吸氣時

    ,舌舐上腭;呼氣時
    ,舌舐下腭
    ,叩齒72次,待口中津液增多
    ,分多次緩緩咽下
    。每咽一次都以意引津液下貫丹田,然后沿小腹正中線下行入陰部
    ,再由陰部向后過肛門上尾閭
    ,沿脊柱上行,經(jīng)枕后至頭頂
    ,再從頭頂向前下顏面
    ,經(jīng)口過喉,沿胸骨正中線下歸丹田
    ,此為一通
    。稍頓重復(fù),共行三通

    (5)稍停

    ,用手依序搓雙側(cè)腎俞及尾閭各72序
    ,再依次揉按丹田、雙側(cè)血海
    、雙側(cè)足三里
    ,雙側(cè)三陰交,各72次
    。在揉按血海
    、足三里、三陰交三穴時
    ,應(yīng)有酸脹感
    。最后雙手收于臍部收功。

    (八)外敷調(diào)養(yǎng)法

    (1)將蜣螂1只焙干

    ,加于威靈仙10克
    ,共研細末、敷神闕穴
    ,外貼傷濕止痛膏
    ,1小時后去藥,每日1~2次連用

    (2)香附2克

    ,桃仁1克,水蛭1條
    ,前2藥研末再同水蛭搗成膏
    ,敷于臍部,外貼傷濕止痛膏
    ,3天一換


    針灸培訓(xùn)Www.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33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關(guān)上脈第五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關(guān)上脈第五關(guān)上浮而數(shù)
    ,胃中熱。關(guān)上浮大
    ,風在胃中
    ,腹脹急,心下澹澹然
    ,羸瘦不能食
    。(《千金》云關(guān)上浮大,風有胃中
    ,弱口肩息
    ,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guān)上細微而絕者
    ,腹中癖,少氣
    金匱要略在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空青
    味甘寒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氣府論在線閱讀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第59章 氣府論足太陽脈氣所發(fā)者七十八穴:兩眉頭各一
    ,入發(fā)至項三寸半
    ,傍五,相去三寸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
    ,行五,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傍各一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腑方風眩第四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候癰疽色法第三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候癰疽色法第三論曰∶夫癰疽初發(fā)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
    ,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
    ,治之不速
    ,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
    。且述所懷以悟后賢
    道醫(yī)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
    《中醫(yī)傷科按摩學》編寫說明本書是根據(jù)三年制教學計劃及全國中等按摩專業(yè)統(tǒng)編教材編審委員會討論制定的教學大綱編寫的
    。供中醫(yī)按摩醫(yī)士專業(y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