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學》第十二章 娛樂養(yǎng)生
中醫(yī)養(yǎng)生學有其豐富的內容及獨特的養(yǎng)生方法,運用娛樂的形式怡養(yǎng)身體即是其中之一。重視和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和愛好
,工作之余
,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對怡神養(yǎng)性
,防病健身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節(jié) 娛樂養(yǎng)生的意義
娛樂活動內容豐富
,形式多樣
。例如:琴棋書畫、花木鳥魚
、旅游觀光
、藝術欣賞等皆屬之。
所謂娛樂養(yǎng)生
,是指通過輕松愉快
、活潑多樣的活動,在美好的生活氣氛和高雅的情趣之中
,使人們舒暢情志
、怡養(yǎng)心神,增加智慧
、動筋骨
、活氣血、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寓養(yǎng)生于娛樂之中
,從而達到養(yǎng)神健形,益壽延年的目的
,這種養(yǎng)生方法
,稱之為娛樂養(yǎng)生。
用于養(yǎng)生的各種娛樂活動
,其內容健康
,情趣高雅,生動活潑
。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和氣氛中
,給人以美的享受。情志暢達
,賞心悅目
,則百脈疏通,氣血調和
;情趣高雅則可益智養(yǎng)心
,故具有怡養(yǎng)神情之作用。娛樂活動的形式多樣
,動靜不拘
,可動靜結合,柔剛相濟
,既可調養(yǎng)心神
,又能活動筋骨,因而具有形神兼養(yǎng)之功
。由于娛樂養(yǎng)生是將養(yǎng)生與娛樂相結合的一種完善形式
,養(yǎng)、樂結合
,寓養(yǎng)于樂
,故有身心兼養(yǎng)的作用。
娛樂養(yǎng)生的活動主要在業(yè)余生活中
,用健康而美好的“娛樂”形式
,調劑和豐富我們的生活。因此必須科學合理的運用
,才能起到良好作用
。在實踐中,要注意以下三點:
1
、因人而宜 根據不同的年齡
、職業(yè)
、生活環(huán)境、文化修養(yǎng)
、性格
、氣質,選擇不同的娛樂形式
,才能達到良好的養(yǎng)生作用
。
2、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 只求調養(yǎng)身心
,切勿爭強好勝
,勿做力不從心的活動,以免傷害身體
。
3、和諧適度 不可沉迷不返
,“樂不思蜀”
。娛樂太過,就成為《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背離養(yǎng)生之道的行為
。于身體非但無益,而且有害
。
針灸培訓Www.
中醫(yī)與養(yǎng)生、道醫(yī)、漢醫(yī)等有什么關系
?
中醫(yī)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醫(yī)學
,由于非常注重養(yǎng)生和保健,為我們大家所熟知
。道醫(yī)和漢醫(yī)與中醫(yī)都有著很深的淵源
,中醫(yī)與它們之間的關系,具體如下
。
一
、中醫(yī)與養(yǎng)生的關系
我們到中醫(yī)就會想到養(yǎng)生,中醫(yī)與養(yǎng)生兩者密不可分
。對于養(yǎng)生一般沒有具體的定義
,養(yǎng)生的方式也有很多,簡單來說養(yǎng)生就是讓自己的身體五臟六腑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最佳狀態(tài)
,稱之為陰陽平衡
,而這也與中醫(yī)所追求的目標一致。中醫(yī)強調四季養(yǎng)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yǎng)生命
、增強體質
、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yī)事活動
,這與養(yǎng)生不謀而合
,可以說養(yǎng)生與中醫(yī)二者相依,密不可分
。
二
、中醫(yī)與道醫(yī)的關系
道醫(yī)和中醫(yī)是一脈兩支,二者的劃分的邊界比較模糊
。實際上
,道醫(yī)不是道教的醫(yī),而是遵循?道?的中醫(yī)
,也就是說
,道醫(yī)的本質是從屬于中醫(yī)的,只不過道醫(yī)的概念更窄
、更狹義
。道醫(yī)也有人稱為丹醫(yī),是一個非常古老而神秘的醫(yī)學體系
,可以稱之為是一門被隱藏起來的醫(yī)學體系
,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道士也往往通曉醫(yī)術
,所謂?十道九醫(yī)?即為如此
。總的來說
,道醫(yī)除了宗教的因素比較多一點
,和中醫(yī)的區(qū)別不大。
三
、中醫(yī)和漢醫(yī)的關系
。
實際上漢醫(yī)就是中醫(yī),只不過中醫(yī)是最早的叫法
,搜索一下中醫(yī)的名詞就解釋到
,中醫(yī)是漢族人民建立起來的醫(yī)學體系,也就是漢醫(yī)
。這個?醫(yī)學體系?有兩種叫法的原因是
,現在的藏醫(yī)、苗醫(yī)
、蒙醫(yī)等廣為人知
,這些可以統(tǒng)稱為?中醫(yī)?一些人認為?漢醫(yī)?叫做?中醫(yī)?的叫法不嚴謹
,所以為了不混淆,提議將中醫(yī)改為漢醫(yī)
。慢慢的
,就有了漢醫(yī)和中醫(yī)兩種叫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偟膮^(qū)別就在于
,語義上來說漢醫(yī)比較排斥別的民族,并且漢醫(yī)偏方多一點
。
道醫(yī)養(yǎng)生,治未病重在“四調”
《黃帝內經》云:“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⒅?養(yǎng)生 是到達 健康 彼岸的舟楫和橋梁
。 養(yǎng)生 治未病重在四調:調精神;調呼吸
;調起居;調飲食
。
一
、調精神
1
虛靜益神
調神攝生,靜養(yǎng)為首:這是調攝精神
,益壽延年的重要方法
。經常保持思想清靜,心態(tài)平和
,不為名利和物質所累
。
《黃帝內經》記載:“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
,不懼于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膘o養(yǎng)作用
。精神內守,有助于腎精封藏
,精氣充盛
,可以內養(yǎng)五臟,外御邪侵
,則身體強健
,病無從由生
。
《黃帝內經》說:“恬澹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2
省思養(yǎng)神
“思則氣結”思慮過多會導致氣機郁滯
,氣血循環(huán)流通不暢
,日久氣郁化火,耗傷精血
,從而導致腎中精血虧損
。省思作用:省思少慮,養(yǎng)心斂思
,能保全腎中精氣
,使機體生理功能處于最佳狀態(tài),神清氣爽
, 健康 長壽
。
3
暢懷怡神
暢懷是指舒暢情懷,即舒調七情六欲
,使其暢達
,以利心神和調,五臟安定
。七情過極危害 健康
,
《內經》認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睆亩绊懙侥I中陰精之藏守。
舒暢情志的方法有詩歌詞賦
、琴棋書畫
、花木鳥魚、藝術欣賞
、古物收藏
、 旅游 垂釣等。精神有所寄托
,去除煩惱
,陶冶性情,抒情暢志
,保持 健康 的心理狀態(tài)
,促進 養(yǎng)生 長壽。
二
、調呼吸
關于行氣的要領
,綜合起來
,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巴鹿始{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
。納時深吸至于丹田
,然后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
、呼
、唏、呵
、噓
、呬六種方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娥B(yǎng)性延命錄》云:“凡行氣以鼻內(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
。呼吸之法要細、長
、深
、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
,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
。深者謂吸氣深入達于臍下丹田
。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
、徐緩
、深長、勻稱
,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
。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丑后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秾б摗?/p>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
、乾浴、按摩與氣功
,內外結合起來
。《導引經》說清旦起來
,叩齒
、閉目握固、調息
、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
(4)行氣要節(jié)食,不宜過飽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娥B(yǎng)性延命錄》云:“行氣之法,少食自節(jié)
,動其形
,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
,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
、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
、“存想”
、“存神”。①《老君存思圖》云: “為學之基
,以存思為首
。”(《云笈七簽》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
,神定則氣住
,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阕?地真》云:“思一至饑,一與之糧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澜碳右陨衩鼗陀小八夹弧贝嬷T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
,凝神聚氣
。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
。意動形搖則傷氣
;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
。故《
莊子》云:“勿搖汝精
,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
,可以保精
;口不言,可以保氣
;目不視
,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
,氣平則息勻
,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
,神氣合一
,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
,閉目內視
,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凈”
。(《老君存思圖》)《神仙絕谷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
。忿怒愁憂,則氣亂
;氣亂則逆
。思一,則正氣來至
;正氣來至
,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
,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
;鼻息微長
,則五臟安
;五臟安,則氣各順理
。如法為
,長生久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ā对企牌吆灐肪砦迨乓┧孕袣夤σ裆陷p松愉快
,心情安靜
,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
,這樣練功持之以恒
,自可 健康 長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肚屐o經》曰:“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
,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
。”故能寡欲則心平氣和
,心靜而神自清
。因之,清心寡欲
,意念專一
,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
,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
、保健按摩、柔軟體操
、武術鍛煉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
。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煉,無疑能夠增強體質
,防病治病
,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
,顯然是妄誕的
。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yǎng)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
,風濕不犯”
,“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侗阕?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wèi)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
,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系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醫(y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yī)學的知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稘h書?藝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
,性情之極,至道之際
。是以圣王制外樂以禁內情
,而為之節(jié)文。傳曰:‘先王之作樂
,所以節(jié)百事也
。'樂而有節(jié),則和平壽考
,及迷者弗顧
,以生疾而隕性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的要旨
,說明男女結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jié)”
。如果沒有節(jié)制
,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
。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
。早期道教的經典《太平經》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
,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
、 養(yǎng)生 、卻病的一種修煉方法
。所以《黃庭經》說:“長生至慎房中急
,棄捐淫欲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
,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
。所以《玄女經》說: “一陰一陽相須”
。《抱樸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
,坐致疾患”(《微旨》)
。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
,故幽閉怨曠
,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
,又損年命”(《釋滯》)
。《養(yǎng)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
,女不可無男
,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
,生百病”
。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
,陰陽不交及縱欲過度都會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
,坐致疾患
。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jié)宣
,則伐年命”(《抱樸子?微旨》)
。房中術的要點是:(1)注意節(jié)欲而不能縱欲,葛洪所謂“得其節(jié)宣之和
,可以不損”(《抱樸子?釋滯》)
;(2)禁忌醉飽以后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貑?厥論篇》說:“此人必數醉
,若飽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飽入房
,內亡精氣
,中虛熱入,由是腎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娥B(yǎng)性延命錄》亦云:“醉飽、遠行歸還
,太疲倦
,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
,切慎之”
。房中術的功用
,據葛洪說:“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
,次可以免虛耗而已”
。(《抱樸子?微旨》)至于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采陰益陽”,“還精補腦”
,“增年益壽”
,能醫(yī)治百病(見《抱樸子?釋滯》)
,這顯然做了不適當的夸張
。
房中、服食
、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煉 養(yǎng)生 之術
。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
,知玄素之術者
,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
;明吐納之道者
,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
,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
;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
;學道之不成就
,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樸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
,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
,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
。精
、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
,所以道教的修煉貴在愛精
、保氣、全神
。房中的目的在愛精
,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
,既可治病
,又可固精
、保氣、全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侗阕?雜應》說:“ 養(yǎng)生 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
,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
,以宣動榮衛(wèi)
,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
,節(jié)量飲食
,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
,如此可以不病”
。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系著
,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
,不能有所偏廢
。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
,才能成曲調
。 養(yǎng)生 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
、導引行氣
、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
、治病
、強身、延年的效果
。
道教在 養(yǎng)生 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
。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欲常少
。勞無過極
,少無過虛(饑餓——引者)。去肥濃
,節(jié)咸酸
,減思慮
,損喜怒,除馳逐
,慎房室”
。張湛《 養(yǎng)生 集敘》曰:“ 養(yǎng)生 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
,三日養(yǎng)形
,四日導引,五日言語
,六曰飲食
,七日房室,八曰反俗
,九曰醫(yī)藥
,十曰禁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úⅰ娥B(yǎng)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 養(yǎng)生 之道:“一曰寡欲
,二曰節(jié)勞,三曰息怒
,四曰戒酒
,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 養(yǎng)生 經驗的總結
,是頗有價值的
。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
,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y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
,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
,房中是性醫(yī)學的知識
,這里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
,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
,發(fā)揚其科學的內容。
調呼吸(調息)是道門 養(yǎng)生 的入手功夫。
1
調息的作用
通過氣息的調整可以達到護腎 養(yǎng)生 的目的
。“呼出心于肺
,吸入肝于腎
。”天地之精氣通過口鼻吸受
,入藏于肝腎
,對腎中精氣有培補充益之作用
。體內濁氣則通過心、肺的作用而排出體外
,從而實現吸清呼濁
、吐故納新之清濁氣體交換。
2
調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達到 養(yǎng)生 護腎的目的
。調息如與調神聯用
,效果更佳,即《黃帝內經》所謂:
“呼吸精氣 ,獨立守神
。”現代醫(yī)學研究: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活量
,增強呼吸肌的功能
,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
,改善重要臟器的氧供等作用
。
三、調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醫(yī)學內傷性致病因素之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饵S帝內經》強調“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形與神俱”之身心 健康 的重要保證
。
1
起居有常
道醫(yī)認為飲食無節(jié),起居無時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雙休日
、五一
、十一長假之后是醫(yī)院就診高峰。此間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
。
2
順應四時
人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
,人們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使人的生命節(jié)律與自然界的變化節(jié)律同步
。人的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
,做到衣著適當,飲食合理
,起居合宜
,動靜相隨,才能保持 健康
,增強體質
,避免邪氣的侵害,從而達到 健康 長壽之目的
。
《黃帝內經》有“法于陰陽”,“合于術數”“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等 養(yǎng)生 原則和方法,就是要求人們 養(yǎng)生 必須遵循四時變化規(guī)律
。
3
勞逸適度
道醫(yī)認為過勞過逸皆可致人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