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胃陰虛證:胃中陰液不足,虛熱內生,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和陰虛證候。
胃熱證:胃中實火內熾,胃氣失和,氣血壅滯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常見胃脘灼痛,口渴,便秘和里熱熾盛的證候。
病因
胃陰虛證:多因急性胃病,遷延不愈,傷津耗液,或熱性病、溫熱病,耗津灼液,或吐、下后,陰液損失過多?;蚱剿厥仁承晾敝藷故称?,劫奪胃陰,或精神憂郁,日久化火,肝火消耗胃液,或勞倦過度,耗傷氣陰,則陰虛生內熱。
胃熱證:可由外感寒邪,或燥邪,入里化熱,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火邪迫胃,或外感熱邪,直接侵犯胃腑,或飲食不節(jié),嗜食辛辣燥烈煎炒之品,致積熱內蘊。
病機
胃陰虛證: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感邪受病易與燥熱相合,煎熬津液,「夫胃本屬土,土似喜火而不喜水,然而土無水氣則土成焦土,何以生物哉?況胃中之土,陽土也,陽土非陰水不養(yǎng),胃中無水斷難化物,水衰而物難化,故土之望水以解其干涸者,不啻如大旱之望時雨也」(《辨證錄》)。因此,胃陰不足,則失于潤養(yǎng),胃失和降,常導致虛火內生。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生理狀態(tài)下,協(xié)同完成消化水谷和吸收精微的功能,「脾胃者,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谷之海。胃主司納,脾主消導,一表一里,一納一消,運行不息,生化無窮,至于周身氣血,遍體脈絡、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借此以生養(yǎng)」(《外科正宗》)。只有脾胃功能健旺,受納運化水谷,并將氣血精微輸布和營養(yǎng)周身,才能保持健康無病,故《明醫(yī)雜著》云:「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無病矣?!谷粑戈幉蛔?,受納不及,表現為飲食異常。通降不利,表現為大便的異常。若胃失和降,氣機逆亂,則可出現胃虛氣逆的病證。胃中陰液不足,則可見津傷胃燥,日久耗傷腎陰,可致胃腎陰液枯涸。
胃熱證:因胃中火熱熾盛,故機能亢進,胃熱消谷而致中消證。胃熱熾盛,胃火上炎,血隨火升,則可見上部出血:吐血,鼻衄,齒衄。若胃熱熾盛,津液燥涸,二便不通(大便秘結,小便干澀),飲食不下,反而上逆,則為噎膈。若中焦蘊熱,運化失常,濁氣上攻,氣機郁滯,可致痞滿,陽明熱盛,機能亢進,「陽勝則熱」,常可致身熱,「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故胃氣熱,熱則上炎,故熏胸中,而為內熱也」(《醫(yī)經溯洄集))。胃熱津傷,筋脈失養(yǎng),則病痙證。邪熱循經直達頭面,則病頭痛,正如張景岳所說:「火邪頭痛者,雖各經皆有火證,而獨惟陽明為最,正以陽明胃火盛于頭面而直達頭維,故其痛必甚,其脈必洪,其證必多內熱,其或頭腦振振痛而兼脹,而絕無表邪者,必火邪也?!谷粑富馃胧?,久壅中焦,劫爍陰液,往往火盛傷陰而轉成虛證:胃陰虛證。若胃陰虛證日久,??衫奂拔笟?,終致胃之氣陰俱竭之證。
鑒別要點
胃陰虛證:饑不欲食,納差,胃脘隱痛,口咽干燥,大便干結或便意缺乏,或脘部痞滿不適,或形體消瘦,或呃逆干嘔,或午后及夜間煩熱,舌紅少津,甚則舌有裂紋,脈細數。以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和陰虛證共見為臨床特征。
胃熱證:胃脘部灼熱疼痛,口渴喜冷飲,胃中熱辣,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饑,能食消瘦或齒齦紅腫熱痛潰爛,或鼻衄、齒衄,或吐血鮮紅,或口臭心煩,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以胃脘灼痛、口渴、便秘等里熱熾盛證為臨床特征。
鑒別分析
胃陰虛證與胃熱證均有熱象,具備了津傷胃熱,胃失和降,納運失職的共同病機,故有胃痛、善饑、口干渴、大便干結、煩熱、嘔吐、形體消瘦、舌紅、脈數的共同癥狀。
胃陰虛證:因胃中津液不足,陰不制陽,虛火內生,胃虛有熱,氣機不利,胃中失和,則納食減少,饑而不欲食,正如《張氏醫(yī)通》所云「饑不能食,此證有二:一屬胃中虛熱,六君子加姜汁、炒川連。一屬陰火乘胃,六味丸加赤桂五味?!桂?,因有熱消谷,不欲食則屬胃納不佳。胃中陰津虧乏,胃絡失于濡潤滋養(yǎng),經脈失運,氣滯不通,脈絡拘急,則胃脘部隱隱作痛。胃為中焦陽土,開竅于口,若津傷液燥,不能濡潤食道及口咽,則口咽干燥,屬陰津不足,非實火耗津,故所飲亦不多。《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認為:「若胃虛亡液陰虧而為渴者,血受病也,常用甘溫辛酸之劑滋其陰,陰生而燥除,燥除而渴已矣?!刮改c相接,胃液充足,則能下潤腸道,傳送糟粕成糞便而排出體外,若陰液不足,大腸失于滑潤,傳導失職,則出現大便干結,或便意缺乏,「此由脾胃有熱,發(fā)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干結,熱在內,大便不通也」(《諸病源候論》)。胃有虛熱,氣機不暢,胃氣失和,故胃脘部痞塞滿悶,因虛致痞?!钙M與脹滿不同,脹滿是內脹而外亦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痞滿,宜調中補氣血,消痞清熱,攻補兼施」(《壽世保元》)。陰液不足,精血不充,則形體消瘦。胃陰虛損,胃不得濡潤,胃氣失于順降而上逆,則為干嘔。虛火上逆動膈,則呃逆;胃陰不足,虛火內生,故午后及夜間煩熱。舌紅少津,甚則舌有裂紋,脈細數,為陰虛津不上承,內有虛火之象。
胃熱證:胃中蘊熱,壅滯經脈,氣血逆亂,氣機阻滯,則胃脘部灼熱疼痛。里熱熾盛,灼津耗液,津不上承,則煩渴,引水自救。肝經郁熱,橫逆克犯胃土,肝胃氣熱,逆而上奔,可見吞酸嘈雜,嘔吐,食入即吐。對吐酸的病邪病位,《玉機微義》認為:「謹按吐酸一證,以病機言之,則屬于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劉完素認為:「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流而不腐,動而不蠹,故吐嘔。酸者,胃膈熱甚,則郁滯于氣,物不化而為酸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埂肝鸽鯚嵘鮿t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栋Y因脈治》對胃熱嘔吐進行了辨證:「胃火嘔吐之癥,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煩熱,夜臥不寧,口中干渴,二便阻澀,此胃火嘔吐之癥也?!刮钢杏谢?,火能殺谷,腐熟過盛,則消谷,谷消則善饑,「中消主胃……消中者,胃中蓄熱,善食而瘦,燥熱郁甚……」胃腑蘊熱,循經上蒸,氣血壅滯,故齒齦紅腫熱痛潰爛,陽明胃熱熏蒸,火迫氣逆,熱傷榮血,血隨火氣升逆而為上部出血:鼻衄、齒衄、吐血鮮紅,胃中腐濁之氣隨火上行,則口臭?;馃醿仁?,消灼腸中津液,大腸陰液虧乏,不能滋潤腸道,傳導失職,故大便秘結。胃火壅盛,下及膀胱,熱盛傷津,小便化源虧乏,故小便短赤。因此,《溫疫論評注》認為:「熱到膀胱者,其邪在胃,胃熱灼于下焦。在膀胱但有熱而無邪,惟令小便赤色而已,其治在胃?!股噘|紅,苔黃,脈滑數,為里熱內盛,氣血運行加速之征。故《脈經》曰:脈「滑疾,胃中有熱。」
胃陰虛證與胃熱證,就其臨床癥狀而言,二者均有胃痛,但前者是胃脘部隱隱作痛,屬陰液不足,胃絡失養(yǎng)所致;后者是胃脘部灼熱疼痛,屬實熱氣滯胃腑所致。二者均有善饑,但前者是饑而不欲食,屬虛火盛,但胃納差;后者是消谷善饑,屬胃火盛,腐熟過亢所致。二者均有津傷的癥狀,但前者是口咽干燥,屬陰虛不濡潤口腔、咽喉所致;后者是口渴喜冷飲,屬邪實熱盛,傷津耗液。二者均有大便干結,但前者是陰液虧虛,不潤大腸,傳導失職;后者是熱盛腸燥,糟粕不行。二者均有煩熱,前者是陰虛發(fā)熱而心煩;后者是熱盛擾亂心神而煩躁。二者均有嘔吐,但前者是虛火氣逆的干嘔呃逆;后者是胃火挾肝氣上逆的嘔吐吞酸嘈雜。此外,胃陰虛證,尚兼有食欲不振、胃脘痞滿的胃陰不足、受納功能低下的癥狀;而胃熱證,則兼有食欲旺盛,并有齒齦紅腫熱痛潰爛,口臭,鼻衄,齒衄,吐血鮮紅的胃腑功能亢進、熱蒸胃絡、迫血妄行和胃熱挾濁氣上逆的癥狀。胃陰虛證的舌脈是舌紅少津,甚則舌有裂紋,脈細數;胃熱證的舌脈是舌紅苔黃,脈滑數。前者是陰虛津傷;后者是熱盛氣血運行加速。
胃陰虛證和胃熱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前者病機為胃中陰液虧虛,失其濡養(yǎng)滋潤,上不能潤咽,下不能滑腸,受納功能低下,胃失和降,虛火內生;后者病機為胃火熾盛,受納功能亢進,熱盛傷津,熱迫血行,和降失常,氣血壅盛。前者是陰虛生內熱為虛熱證;后者是火熱內熾為實熱證。陰虛多致熱盛,熱盛又損陰液,而致陰虛,二者互為因果,臨床陰虛和熱盛可同時并見,不管起因是陰虛,抑或是熱盛,終能導致陰虛熱盛的共同病理轉歸。若胃陰虛日久,亦可損傷腎陰,形成胃腎陰枯液涸;若胃火熾盛,津傷液燥,則可形成噎膈;邪熱挾濁氣,上壅氣機,則可致痞滿;熱熾胃中,蒸騰于外,可致身熱;津傷筋脈失養(yǎng),則病痙證;邪熱循經上攻,則病頭痛;若胃熱日久,耗氣傷陰,則可形成胃的氣陰兩虛證。胃陰虛證和胃熱證,二者病位均在中焦胃脘,但后者常與肝相關。
胃陰虛證和胃熱證,就其病史病程而言,前者多有胃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的病史,多見于熱性病或溫熱病后期,津傷未復;后者多有感邪化熱,或熱邪內犯,或肝郁化火,或嗜食辛辣煎炒之品的病因。前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胃脘隱痛,呈慢性發(fā)作,時作時止;后者起病較急劇,病程較短,胃脘灼痛,急性發(fā)作。
胃陰虛證,治療宜滋陰養(yǎng)胃,降火和中,方用養(yǎng)胃湯(《臨證指南醫(yī)案》),《類證治裁》認為:「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用香巖養(yǎng)胃陰之法。凡病后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嗌干,煩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皆胃病,豈可以芪術升柴治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yǎng)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內經》『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故治胃陰虛不饑不納用清補……」胃熱證,治療宜清胃瀉熱,降逆和中,方用清胃散(《脾胃論》)。
特發(fā)性水腫大多為腎、肝問題引起的水腫,建議去學太極拳比較合適。
1.養(yǎng)肝 練太極拳時,意境清靜,情緒安寧,以意行氣,內外放松,動作輕柔圓活,如春風楊柳, 生氣盎然,可使肝氣舒和條達,從而肝體得養(yǎng),肝血得藏,有助于脾胃消化,不致橫逆克土。
2.固腎 ,太極拳論認為“腰為主宰”,“命意源頭在腰隙”。故練拳時十分重視腎之府——腰 的作用,以腰為軸來帶動四肢和全身協(xié)調運動,使勁路完整,氣機暢達;要“牽動往來氣貼 背”、“中氣貫脊中”;還要懸頂、吊襠、提肛、尾閭中正,以加強腎命并調通任督二脈之氣。 并且以心為令、氣沉丹田,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樣就加強了兩腎和命門的功能,使腎精 充實、陽氣旺盛、行動輕捷、二便調和、骨強齒堅、發(fā)澤耳聰。
中醫(yī)養(yǎng)生是要怎么做的?中醫(yī)養(yǎng)生之少吃涼菜 在古代,人們吃到涼菜,一定是下酒用的,因為無論白酒、黃酒都是溫熱之物,有涼菜相伴,正好中和。
現代人吃涼菜成了習慣,在干老看來都是不健康的,不利于腸胃。
所以喜歡中醫(yī)養(yǎng)生的朋友不要犯這種低級的錯誤。
中醫(yī)養(yǎng)生之不吃苦瓜炒雞蛋 中國人的確有愛吃雞蛋的傳統(tǒng),早上煮雞蛋,中午西紅柿炒蛋,晚上苦瓜炒蛋。
苦瓜性寒,雞蛋也是寒涼之物,這兩者加在一起,非常嚴重,在干老看來就是毒藥。
所以正確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里,是不能多吃苦瓜炒雞蛋的。
中醫(yī)養(yǎng)生之早餐白粥煎雞蛋 吃什么健康,很多人抨擊油條不健康,是垃圾食品,我覺得食物本身沒有錯,關鍵在于適度,白粥、油條、小菜,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吃著舒服。
煮雞蛋寒冷,我是不吃的,油煎一下就中和了,所以干老是吃煎雞蛋的。
中醫(yī)養(yǎng)生之喝水過量會傷腎 一天喝八杯水,這樣喝水,非常傷腎,嚴重的還會造成腎虛,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
喝水的學問還在于不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腸子過,體液無處留。
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葉,在吃西瓜時加入微量鹽,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中醫(yī)養(yǎng)生之喝凍飲料危害大 傳統(tǒng)醫(yī)學里,最不主張喝涼的東西。
冷飲喝到胃里,就要靠胃的熱氣,把它溫到跟人體一樣的溫度36.5℃,日積月累,胃受不了,肺也受牽連。
養(yǎng)生的方式有哪些養(yǎng)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y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yǎng)生理論。
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強調在養(yǎng)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guī)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協(xié)調性。
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yǎng): 在養(yǎng)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yǎng)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yǎng)”、“ 辟谷養(yǎng)生指導師證書樣本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yī)學主張“生命在于運動”,中醫(y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yǎng): 養(yǎng)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yǎng)生活動。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yǎng)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yǎng)”和“辨證施養(yǎng)”。
養(yǎng)生保健會所是做什么的? 1、臨床營養(yǎng)方向:主要從事與疾病有關的營養(yǎng)工作,為病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設計適合不同病人的食譜等。
主要工作范圍在醫(yī)院。
2、公共營養(yǎng)方向:主要從事營養(yǎng)知識的傳播、群體性的營養(yǎng)調查、各種與營養(yǎng)有關的社會活動的策劃。
與營養(yǎng)知識宣傳教育有關的影視文學等作品策劃也是其工作的內容。
3、營養(yǎng)保健方向:主要運用營養(yǎng)保健知識,對健康、亞健康的人群或個體進行營養(yǎng)咨詢、測評、指導、宣教、管理等工作,或者對各種疾病患者進行營養(yǎng)調理,從而使人群或個體達到營養(yǎng)平衡,促進人們健康水平提高。
4、營養(yǎng)指導方向:運用營養(yǎng)保健的理論及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進行營養(yǎng)保健、營養(yǎng)咨詢和宣傳教育工作。
5、食品營養(yǎng)方向:主要在食品企業(yè)工作,主要負責食品的開發(fā)及與食品有關的營養(yǎng)工作。
6、運動營養(yǎng)方向:為運動人員提供專業(yè)的營養(yǎng)指導。
職業(yè)運動員或運動愛好者,他們相對于普通人來說,運動量較大,營養(yǎng)需求與常人也有較大的不同。
所以該類人的營養(yǎng)有特殊的要求,應該有專業(yè)的運動營養(yǎng)師進行指導、監(jiān)督。
7、美容營養(yǎng)方向:主要從事于美容相關的營養(yǎng)工作。
8、餐飲營養(yǎng)方向:主要從事于餐飲有關的營養(yǎng)工作,如營養(yǎng)配餐方案,營養(yǎng)食譜的開發(fā),營養(yǎng)配餐員的培訓,餐飲服務人員的培訓等。
9、商務營養(yǎng)方向:主要從事商務領域有關的營養(yǎng)工作,如生產營養(yǎng)品企業(yè)顧問、食品說明書只做等方面的工作。
10、兒童營養(yǎng)方向:主要體現在兒童期及以下階段,也是營養(yǎng)師工作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工作方向,還是營養(yǎng)師工作最細致和最慎重的工作項目。
11、孕婦乳母營養(yǎng)方向:是營養(yǎng)師接觸的相當普遍的工作方向。
既有成熟的市場體系,亦有受眾的信任為依托,能體現營養(yǎng)師工作重要性的工作項目。
12、學生營養(yǎng)方向:是當前營養(yǎng)相關制度落實最徹底、范圍最大、涉及面最廣的群體,包括學生營養(yǎng)餐、考前營養(yǎng)膳食安排等。
13、老年人營養(yǎng)方向:一般針對老年離退休人員的營養(yǎng)和健康的維護,特別是城市相關的老干部活動中心、家居老人營養(yǎng)等都需要相關的專業(yè)指導。
14、特殊人群營養(yǎng)方向:設計的人群較多,如特殊職業(yè)、危害性職業(yè)、非正常人群等。
女人做養(yǎng)生工作,一般主要做哪方面的早上起床一杯白開水。
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早上喝一杯白開水是多么的重要。
身體各個器官經過一個晚上沉睡,堆積大量的物質,它需要喚醒,然后排出去。
那么水就是一個很好的清潔劑,帶動了全身的器官。
做有氧運動。
跑步,瑜伽都是有氧運動。
但是現在生活有很多女人工作忙,所以沒有那么多時間來做運動。
其實做運動沒必要花很多時間去做,簡單點每天堅持做十多分鐘有氧運動就可以了。
運動可以讓一個女人顯示出一種自信,樂觀精神面貌。
多圖早上吃早餐,而且還要吃好。
吃早餐的女人,身體各方面都會比沒吃早餐的女人身體要好。
早餐補給了上午能量消耗,不至于讓人疲憊,我想沒有人喜歡一個精神不振的女人。
做為一個女神,首先要有活力。
晚上吃七分飽。
晚上基本沒有什么消耗,吃多了對胃不好,也不消化。
多吃水果,其實睡前喝一杯溫牛奶最好的,保證睡眠質量,讓皮膚很好的休息。
皮膚得到了休息,會讓皮膚有光澤。
多看書。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會顯示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卻顯示一個人對生活態(tài)度。
一個精致的女人對生活是熱愛的。
看書可以讓人明智,熏陶一個人的氣質,精致的女人可能沒有好的相貌,但一定有很好的氣質。
人們如何在各方面做好保健養(yǎng)生工作呢? 1、衣著清涼 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輕人為了時尚喜歡穿牛仔服飾,夏至起不適合穿這種衣物。
衣服的布料宜盡量選用棉質及亞麻,這樣容易吸汗和透氣。
此外衣服顏色盡量以淺色為主,這樣才能少吸熱。
2、居室宜清涼 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
中午室外氣溫高于室內,宜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
陰涼的環(huán)境,會使人心靜神安。
3、心靜自然涼 夏至起天氣炎熱,讓人煩躁不安,此時養(yǎng)生注重“心靜自然涼”。
嵇康《養(yǎng)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炎夏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yǎng)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
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
專家建議,聽慢音樂是一個調息的好方法。
音樂中的音符也含有陰陽五行的元素,和節(jié)奏快的音樂能增強體內陽氣、助人興奮的效果相反,舒緩音樂可以幫助呼吸慢下來,讓心臟得到休息。
4、忌夜食生冷 夏至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因此夏至的養(yǎng)生要注意保護陽氣。
《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
飽腹受寒,必起霍亂。
”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
因此,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夏天容易因吃寒涼食物導致胃痛、腹痛、腹瀉的患者、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食用此類食物。
夜間亦要注意不要生冷、吃肉、面、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
5、忌徹夜開空調而眠 切忌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jié)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
小兒不要在其睡著之后扇風取涼,否則易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開、風痹等病癥。
諺語有“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后飯”的養(yǎng)生口訣,均可以理解為夏季的養(yǎng)生要求。
6、忌運動過后冷水淋浴 夏至起天氣炎熱,不少人運動過后,喜歡立刻“降溫”。
專家建議,如果出汗過多,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洗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中醫(yī)養(yǎng)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yī)養(yǎng)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yǎng)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yī)事活動。
中醫(yī)養(yǎng)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
中醫(y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
中醫(yī)養(yǎng)生來自古代精華醫(yī)學,當代中醫(y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yī)值得后人繼續(xù)開發(fā)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yǎng),即保養(yǎng)、調養(yǎng)、補養(yǎng)之意。
總之,養(yǎng)生就是保養(yǎng)生命的意思。
以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guī)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yǎng),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yǎng)生是指通過怡養(yǎng)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yǎng)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huán)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
(《易·系辭上》)《老子》云“道法自然。
”就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yī)養(yǎng)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養(yǎng)生是以培養(yǎng)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yī)養(yǎng)生有食養(yǎng)、藥養(yǎng)、針灸、 *** 、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yǎng)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yǎng)生之法莫如養(yǎng)性,養(yǎng)性之法莫如養(yǎng)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xié)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
所以精、氣、神的保養(yǎng)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yǎng)生之根本。
中醫(y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里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yǎng)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
中醫(yī)的養(yǎng)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y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fā)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于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
現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y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
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
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于醫(yī)療衛(wèi)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
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
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tǒng)理論的著作。
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yī)理論性經典著作。
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后世的臨床醫(yī)學奠定了發(fā)展的基礎。
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
據《三國志》記載,名醫(y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晉代名醫(y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
該書不僅對中國醫(y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
這一時期醫(y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
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樸子》和《肘后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藥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
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藥學的發(fā)展。
唐 *** 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藥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
全書載藥850種,還增加了藥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藥學的規(guī)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y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
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后來,他又設計制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
這一創(chuàng)舉,對后世針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y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qū)分開。
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y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y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y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y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藥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yī) 1、西方醫(y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qū)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chuàng)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yī)教會醫(yī)院,從此西醫(y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y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y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
關于養(yǎng)生的詞匯 關于養(yǎng)生的詞語 ·息養(yǎng) ·熊經鳥申 ·休民 ·吸霞 ·息民 ·休養(yǎng)生息 ·惜氣 ·坐功 ·中會 ·中窾 ·中肯 ·翳郁 ·養(yǎng)老送終 ·延養(yǎng) ·頤生 ·養(yǎng)生 ·養(yǎng)生家 ·養(yǎng)生送死 ·養(yǎng)生喪死 ·余刃 ·引氣 ·引新吐故 ·飲啄 ·養(yǎng)生主 ·養(yǎng)生送終 ·養(yǎng)生術 ·養(yǎng)閑 ·緣督 ·逸道 ·五難 ·托養(yǎng) ·投刃皆虛 ·稍息 ·生生 ·攝生 ·繕生 ·神遇 ·生戒 ·神王 ·漱咽 ·掃石 ·攝養(yǎng) ·遂生 ·善刀 ·召父杜母 ·卻老霜 ·千牛刀 ·全牛 ·木齒丹 ·狼踞 ·廩稍 ·煉精 ·靈士 ·靈飛 ·煉養(yǎng) ·煉師 ·理身 ·窾郄 ·寬息 ·瘠墨 ·禁食 ·火傳 ·行藥 ·呼噏 ·厚養(yǎng) ·含景 ·厚生 ·桂石 ·觀頤 ·服煉 ·服霧 ·導氣 ·暢外 ·補導 ·倍情...
中醫(yī)養(yǎng)生1、食物養(yǎng)生:老中醫(y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yǎng)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癥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癥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藥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yī)養(yǎng)生源遠流長養(yǎng)生境界是“治未病”中醫(y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yǎng)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yī)治未病”。
“養(yǎng)生”最早見于《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yǎng)”,保養(yǎng)、調養(yǎng)、補養(yǎng)、護養(yǎng)之意。
“養(yǎng)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yī)養(yǎng)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
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fā)之氣,被發(fā)緩形,夜臥早起。
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fā)散,萬物處于秘藏。
中醫(yī)養(yǎng)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中醫(yī)養(yǎng)生包括形神共養(yǎng)、協(xié)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yǎng)、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jié)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yǎng)生原則,而協(xié)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yǎng)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
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
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
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
《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yǎng)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
至于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么「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
漢代枚乘《七發(fā)》云「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
呂純陽詩云:「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髓骨枯。
」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yǎng)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
”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
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fā)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
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
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
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tài)。
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后,會發(fā)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
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轉載請注明出處 ? 特發(fā)水腫養(yǎng)生氣功
一、公孫配內關
公孫-足太陰脾經
1、沖脈病候
《素問·骨空論》:「沖脈為病,逆氣里急。」
《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沖脈……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br>《素問·痿論》:「沖脈者……與陽明合于宗筋……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br>《難經·二十九難》:「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br>《脈經·平奇經八脈病》:「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埂?脈來中央堅實,經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jiǎ)疝(shan),絕孕,遺矢溺,脅支滿煩也?!?br>逆氣,指升降之失常,氣應上升而反下行,氣應下降而反上升,則喘逆。氣機升降不通可引起疼痛里急、九種心疼、臍腹疼痛等病。
2、公孫主治肝氣橫逆與肝氣下迫
從生理上看,五臟配屬五行,根據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論,五臟之間既有相生的聯(lián)系,又有相克的制約。從病理上看,如果肝有病則可以影響脾,因為肝五行屬木,脾屬土,肝木克脾土,所以治療當實脾土,故公孫能治肝氣橫逆、下迫之疾病。這是「上工治未病」的原則,是古代預防醫(yī)學的方法。它不但運用在未病前的預防上(如《內經》中的攝生法),也可用來預測疾病的傳變及發(fā)展趨向,及早地加以處理,達到防止疾病傳變、縮短病程的目的。
3、公孫治婦科病
《奇經八脈考》:「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于少腹之內胞中?!挂虼?,沖脈功能為主胞宮孕子育胎,滋養(yǎng)腎之精氣,以榮發(fā)充鬢和精成,故通沖脈之公孫能治婦科疾病。
4、公孫與內關相應配伍
《靈樞·經脈》:「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于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系于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也?!?br>《難經·二十九難》:「沖脈為病,逆氣而里急?!埂戈幘S為病,苦心痛?!?br>《靈摳·經脈》;「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br>由上可見,沖脈、內關、公孫病候均有里急和腹內作痛拘急。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內關病候為實則心痛。公孫與內關均主臟腑的痛證,故兩穴相應配伍。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公孫屬足太陰脾經絡穴,心包屬火,脾屬土,故內關與公孫上下配伍屬五行相生(火生土)配伍法。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
1、陰維脈病候與內關病候
手厥陰之別絡內關病候,《靈樞·經脈》載:「手心主之別……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br>《難經·二十九難》:「陰維為病苦心痛?!?br>手厥陰心包經別絡之病候與陰維脈之病候均有心痛。
2、內關主治心病,兼治其他四臟之病
手少陰心經循行,《靈樞·經脈》載:「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心系,是指心與肺、脾、肝、腎相聯(lián)系之絡脈。
《類經》七卷第二注曰:「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之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主也?!顾苑Q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肺在胸,肝膽脾在兩脅,故能治心胸痞脹,積塊堅橫脅搶,如脅痛、心痛、結胸里急等癥??傊饕涡?,其他四臟為兼治,如肺宜肅降,心宜寧神(寧神即肅靜之意),當肺干咳不已,用手太陰肺經腧穴外配內關以鎮(zhèn)其咳。又如肝病脅部脹痛時配用內關以疏其肝,因心包屬火,肝屬木,木生火,木為母,火為子,這是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
3、內關主治神志病
《素問·五臟生成》:「心之合脈也?!剐陌j代君受邪,從治療言,心包經代君行事,所以從病理角度來講,心與心包是相合的。心生血而藏神,脈為血體而神用,故稱脈舍神。心包經主脈所生病,故內關能治神志病。
4、內關主治瘧疾
瘧疾是外邪入于少陽半表半里,營衛(wèi)相持,正邪交爭而病發(fā)。邪入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故寒熱往來,先寒后熱,汗出而息,發(fā)作定時。先寒治陰,后熱治陽,故先刺與手少陽互為表里經之里經手厥陰之內關以出陰邪,后刺手少陽經之外關以治陽邪。
二、列缺配照海
列缺-手太陰肺經
1、任脈病候與列缺病候
《靈摳·經脈》謂肺經別絡列缺病證:「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音去,指張口狀,欠,即呵欠,張口呵欠之意),小便遺數?!?br>《素問·骨空論》謂任脈病證:「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于帶下瘕聚?!?br>肺經別絡病證小便遺數與任脈病證帶下都是前陰病。
2、列缺兼治腎病
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其病候虛則欠,小便遺數。腎主納氣,腎虛則失其納氣為呵欠。小便遺數,遺指小便不禁,數指小便頻數。腎者,為水臟,主津液。水有清濁,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清中之濁者,由三焦決瀆下行至腎,歸腎之水為濁,由膀胱排出體外,濁中之清者,復經三焦上升至肺。如此循環(huán),以維持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水液的升清降濁,必賴于腎陽的氣化作用與肺氣化水下降于腎的功能。如果腎陽氣化失司,水液升降失常,則膀胱開合不利,以致小便遺頻,小便不通,或全身水腫,嘔逆,喘咳等,故列缺能兼治腎病。
3、列缺能兼治胃腸病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附浢}所至,主治所在」,故列缺穴能兼治胃腸病。
4、列缺能兼治婦科病
任脈起于胞中,任有妊之義,任脈交會列缺,故列缺能兼治婦科疾病,尤其治月經來潮時兩乳脹疼為常用穴。如《席弘賦》云:「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br>5、列缺與照海相應配伍
肺主宣發(fā)肅降,其位最高,后天水谷精微須賴肺之宣發(fā)肅降的作用才能輸布全身,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如肺陰不足,宣發(fā)肅降功能失常,則后天失養(yǎng),就會引起以腎陰虛為主的虛損病證。臨床采用「與其專補腎水,不如補肺以滋其源」的主張。肺腎在五行是相生關系,故列缺與照海相應配伍。
照海-足少陰腎經
1、照海主治腎病,兼治肺、脾、胃、肝等內臟疾病
腎開竅于二陰,故照海治前陰之小便淋澀、難產積塊,后陰之腸風下血等。
肺、腎兩經有共同的循行經線,如腎經循行入肺中,循喉嚨,肺經循行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為此,照海為治療喉塞、梅核氣等疾病的常用穴。
照海治嗜睡癥與脾有關系?!鹅`樞·寒熱病》:「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內)眥,陽氣盛則瞋(chēn)目,陰氣盛則瞑目。陰氣盛則濕邪乘,致脾陽為濕邪所因,清陽不能上升?!辜床傻は疲骸钙⑽甘軡瘢晾Хα?,怠惰好臥?!?br>2、照海主治運動疾病
蹻脈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jié)肢體運動,所以蹻脈失調常出現肢體運動的異常?!峨y經·二十九難》:「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龟柧?,指陽虛,陽側肌肉瘦弱;陰急,指陰盛,陰側肌肉拘急。故治偏癱手足拘急、癇證夜發(fā)等病,照海是主穴。
筋是聯(lián)絡關節(jié)肌肉、主管運動的組織,對肌肉、骨節(jié)有約束和保護作用。筋要依賴肝血、腎精和水谷精氣的濡養(yǎng)。當肝血不足,腎水不能涵木,或水谷精氣供給不足時,均可出現精力疲憊、運動乏力等現象,嚴重時可引起肢體屈伸不利,痙攣拘急。此時,亦可以照海治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book/948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