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語音版
道教從祖天師張道陵肇始之初,就是一個社會實體,以黃老道、方仙道的理論為導向,冠以祭拜、規(guī)戒、科事、法懺等形式,外求仙境、仙方、仙藥,內(nèi)修道、修德、修性命,強調(diào)事生為本,事死為末。出世入世,長生久視,成仙得道為根本信仰。道教徒在修煉中把“道”的追求,分為三個時期。
修仙者入山入洞,唯恐山不大,唯恐林不密,尋求清靜之地,以求與世隔絕,避世俗之人而獨善其身。武當山有副對聯(lián)是講玄武修道的:“去皇宮而巖穴,木石居,鹿豕游,因做這超前軼后事業(yè);屏紅塵以悟道,機神靜,元真覺,才成此極天蟠地文章”。這個時期應源于秦漢的神仙追求,仙是不死的,是由人修煉而成的。“若夫仙人,以藥物養(yǎng)生,以術數(shù)延命,使內(nèi)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生不改,茍有其道,無以為難也”,就是修煉之人,遵照修煉方法。
行氣服藥,守靜踵息,存想守一,吐納導引,緣督胎息。辟谷煉丹等方術,是可以長生不老、形骸永存,仙道成矣。由于這種導向,遁入山林于寂靜處潛心悟道,或追求神仙幻境,山中昆侖和海上蓬萊是理想的神仙洞府,陸地如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既:“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地也”。
屈原《九章》吟道:“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甫。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反映當時神圣至真逍遙自在,神通廣大,不食人間煙火,“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天上人間,來去自由”?!渡胶=?jīng)》說:丹水出焉,西流注入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揚揚,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女。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山之玉榮而投入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fā)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莊子在《逍遙游》中,描述那個時期的人們心目中神仙形象和本領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奔扔欣硐氲纳裣删车?,就有許多追求之人,他們要掙脫自然和神仙的束縛,突破生死大限,與天地比壽,與萬物為一。神仙思想意味著通過個體的奮斗,尋求“不死”之方,是完全可以達到長生久視的。
神仙家的興起對巫祝文化沖擊,使 “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病請福”的歷史走向衰落,是中國古代宗教觀念經(jīng)歷了一次改革,如《禮記·表記》中“尊神率民以事神”。由天人不相通的時代,變?yōu)橥ㄟ^“修煉”可養(yǎng)生療病,也使醫(yī)學從巫術中解脫出來。神仙家出于修仙成真的特需,或于山或于洞,修煉中側(cè)重于導引行氣、吐納、服食類的方法達到健身治病的功效和養(yǎng)生延年、長生久視的目的。當然由先秦的神仙家、秦漢的方仙道、黃老道的神道活動,到東漢道教興起,修煉成仙,是整個道教的核心教義。
我國獨有的求長生的神仙信仰,為西漢末東漢初產(chǎn)生的道教所繼承,并成為道教徒的最終信仰。道教誕生后就是一個社會實體,是道家學派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者,有組織,有規(guī)模,有固定地方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 “長壽”之法,在探索與實踐中,構成了系統(tǒng)的益壽延年的人體科學體系,在較為固定環(huán)境的宮觀內(nèi)進行多元化的修煉。
東漢順帝時 (126—144)張道陵于四川鶴鳴山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天師道),著道書二十四篇,并以鶴鳴山為中心設二十四治,以陽平治為天師總部。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張?zhí)鞄煂O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權后,注《老子》五千文為定本,后稱《老子想爾注》,為主要秘典。要求道徒信道必須奉行道戒,煉養(yǎng)要積善成功,積精成神。道教初創(chuàng),雖然組織機構簡單,甚至經(jīng)濟與法律松散,修煉方法講黃赤之道(男女合氣之術),但因有其嚴格的道教信仰,認為“行其道,于己可獲仙壽,于國則可致太平”。
《想爾注》中說,修道必須行善事,積功德,“天地像道,仁于諸善,不仁于諸惡”,“心為諸惡,道去囊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早期道教的這一精神,對地方社會安定、生產(chǎn)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使道教有了發(fā)展。魏晉六朝天師道由北向南傳播,道教著名人物葛洪跋山涉水萬里,博覽經(jīng)史萬卷,著《抱樸子》,其內(nèi)篇是道教史上一部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多種方術包羅萬象的重要著作,為道教理論的系統(tǒng)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后確立了以金丹道為中心的神仙理論體系,使符篆派為主的天師道向義理化方面進行演變,并有重大發(fā)展。
當時鮑靚傳《三皇經(jīng)》系,魏華存為第一代傳人的《上清經(jīng)》系產(chǎn)生,葛洪重孫葛巢甫傳《靈寶經(jīng)》系的興起,是道教逐步向上層統(tǒng)治者靠攏,得到了士族階層的信仰與支持的結果,道教也更加注重煉養(yǎng),宗教形式也日趨向齋醮禮儀義理化方面發(fā)展。
由于佛教東傳,其組織形式及佛經(jīng)逐漸引進的影響,道教亦需要自文其教,維護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就必須改革一些不利于發(fā)展的弊端,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以清廉為本,貫以儒佛禮儀,強調(diào)通過養(yǎng)生修煉達到長生不老。把符篆、召神劾鬼、齋戒沐浴、金丹燒煉形成有規(guī)矩的科儀規(guī)誡,約制道徒身心,規(guī)范禮儀,誦經(jīng)禮懺,用音樂伴奏,使道教從組織到教義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受到官方重視,與皇權結合,一度在北魏成為國教。
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 “祖述三張、弘衍二葛”,繼承發(fā)揚道教義理,整理道典得“上清”、“靈寶”、“三皇”經(jīng)法,對新出道書進行鑒別,將道教經(jīng)書分為“三洞”,著錄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并編著道教儀范等書百余卷,擴充道教儀典,立道服之號,為道教教理、科儀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最早為道教建立了道館,設立了館主,制定管理制度,出家道士集體生活,并有等級區(qū)別。道館在隋唐后稱為觀、宮。宮觀確立之后,一直沿襲到近代。
上清派傳人陶弘景開創(chuàng)茅山宗,“不僅重齋儀,更重燒煉黃白及醫(yī)藥服餌”,主張三教合流,撰《真靈位業(yè)圖》完善道教神仙譜系,進一步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統(tǒng)一和系統(tǒng)化。
道教的發(fā)展與朝代更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漢末到南北朝道教在民間傳承,由于著名道教人物對道教的不斷改革,完善理義,演變到逐漸依附于封建帝王,成為官方宗教,因此道教的發(fā)展同執(zhí)政者的扶植分不開。封建主義者為自己地位的鞏固,養(yǎng)生延年,長生成仙,而倡導符箓法術,祈福禳災,修道持戒,勸善懲惡,無為而治,造成道教在兩千年間有興有衰。
但道教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人才,除前所述六朝之前著名道教振興者外,隋唐崇道以崇奉老子為核心,唐初及唐玄宗時期,利用《道德經(jīng)》清靜無為思想治理家國,尊老子為圣祖,并冊封為“玄元皇帝”。
唐朝三百年間,道教居三教之首,定為國教。道教在唐代得到全面發(fā)展,出現(xiàn)繁榮的盛況。道教經(jīng)籍,經(jīng)戒法箓?cè)找尕S富,道教科儀經(jīng)杜光庭天師系統(tǒng)的整理更趨完備,至今科儀法事活動仍以此為準。南北朝道教宮觀制度形成后,到唐代道教宮觀遍及全國,而且建筑規(guī)模宏大富麗,道教藝術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無論道教如何發(fā)展,其煉養(yǎng)仍是以成仙為其宗旨。
兩宋以后至元明清,道教宗派林立,北宋以前還注重以道法為主體的修煉,南宋后全真道的興起,使道教的發(fā)展和修煉各具特色。以內(nèi)丹修煉為主線,分析生命的由來,力爭“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掌握生命之長短。
總括道教的發(fā)展,道教徒終生奮斗無外乎求長生之道,圍繞這個主題,諸仙賢從先秦抱元守一,黃老清靜無為,陰陽五行,《參同契》、《抱樸子》、《黃庭經(jīng)》、《陰符經(jīng)》,改革黃赤之說,以培補天元之陽氣,煉精化氣,煉神還虛,乃至修性修命,玄關一竅,天人合一,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傊骼硪娦?,虔心悟道而成真。
出世入世、順世應變,是修煉者的上乘功法。
道教仙輩警句,一期修煉入山入洞成地仙,僅度己而沒度人;二期修煉住宮住觀成神仙,度己亦度人;三期修煉在世間,功果圓滿為大羅金仙,功在人間,否則,坐破鋪毯也枉然。這幾句話的精神概括了修道必須修德,道靠德培。
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奉為太上老君,是無世不存的最高尊神,把《道德經(jīng)》視為最主要的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的基本思想是“道”與“德”。“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道的化身,《老子想爾注》中說:“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道教徒認為“道”是社會人生的最高境界,道超越時空永遠存在,在天地萬物中又具有現(xiàn)實品格,通過修道的多元化努力,促進社會道德修養(yǎng),改造失道的社會人生,使人類生活與行為臻于大道。
《道德經(jīng)》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萬事萬物保持正常的生命形態(tài),有著無限生機。道教重生貴生的積極精神既是道教修煉的核心,也影響著社會上相當大一部分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對社會產(chǎn)生直接的、重要的影響。
當前中國社會的開放,由計劃經(jīng)濟轉(zhuǎn)向市場經(jīng)濟,體現(xiàn)《老子》的自然無為精神。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了,“供”與“求”產(chǎn)生了矛盾,計劃經(jīng)濟不適應社會,背離自然之道,遏制社會所求,阻礙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經(jīng)濟發(fā)展受阻和停滯。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整個國際社會經(jīng)濟按其自然本性而運動的結果。也就是老子所說“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原則。
當今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金錢是社會流通領域很重要的東西,沒錢,生產(chǎn)不能發(fā)展,人們生活所需的物品不能購進,商品不能流通。但有那么些人金錢崇拜,為了賺錢,喪失道德,良知泯滅,沒有廉恥,物欲橫流,犯罪日增,生態(tài)日損,諸惡皆作。面對這種社會現(xiàn)象,一個道教徒應以道的倫理道德觀,首先束縛自己,修持正心。對那些在迷途路上彷徨的人,需要大道指引?!暗勒邔б?,所以導萬物也”,凡愿意探索正路者,大道能夠告訴他,光明的前途在哪里。
道教最重視倫理道德修養(yǎng),“天道承負”,要求信教者廣行善事,積功累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否則善惡到頭終有報。
《抱樸子·對俗》中說到:“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能長生也。行惡事大者,司命奪紀,小過奪算,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求天仙立千二百善……,積善事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笨傊诺琅c否,關系生前死后的福禍,凡有利于人類社會進步、生物的發(fā)展皆為善,符合倫理綱常者謂之善,否則為惡,要遭報應,落入陰曹地府受罰?!短浇?jīng)》說:如果“子不孝,則不能盡力養(yǎng)其親;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臣不忠,則不能盡力恭敬事其君,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惡之,死償有余責于地下”。
道教在近兩千年的發(fā)展實踐中,把倫理道德與承負說聯(lián)系起來,遵守道德規(guī)范,刊印和宣傳道書、善書?!短细袘贰ⅰ短⑾删^格》、《道門科范大全集》、《玄天上帝報父母恩重經(jīng)》、《十戒功過格》、《關圣帝君覺世經(jīng)》這些善書告誡人們:積德修行人道,人道修正,方能修仙道,《凈明忠孝全書》中說“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修人道就是修心,是精神修養(yǎng),也就是人的思想提高升華。道教講性命雙修,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中,“性者神也,命者氣也”,伍守陽注云:“修仙者必用精氣神三寶,此言只神氣二者,以精在氣中,精氣本是一物也”??梢娦悦p修就是養(yǎng)神煉氣。
王重陽祖師說:“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就是得道的人,不一定是長壽的人,但他的修為,積功累德,為國建功立業(yè),為教著書立說,國家興旺發(fā)達,道教亦興旺,王重陽祖師年僅五十七歲,但創(chuàng)全真教,使道教迅速發(fā)展,而成為一代宗師,其弟子邱長春,貴為國師,創(chuàng)七十二叢林,道觀普及全國,故有龍門派半邊天之說,現(xiàn)全國各縣皆有他們的祀奉宮觀,再傳弟子何止千萬。
邱長春祖師說:“吾宗所以不言長生,非不長生,超之也”。正如在《凈明四規(guī)明鑒經(jīng)》中所述:“尚士學道,忠孝以立本也……,忠孝之道,非必長生,而長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于仙班,謂之長生。”《性命圭旨·生死說》云:“死而去者,僅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則通晝夜,配天地,徹古今者,何嘗少有泯滅?!鄙鲜鲋T真圣人之語,死者為假體,真性則長存不死,是永恒的,是心靈境界的提高,也就超生死了。
在現(xiàn)實社會中,已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的宮觀中有數(shù)以萬計之道教徒,分布于全國各地,很多著名宮觀坐落在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和大都市中,我們每個教徒如何遵循教主的教導,行不言之教化,倡導每個教徒都是一個好公民的修為,“積德修形為修道之要務,倘若離德以言道,便是旁門左道,修道者當以道德為重,自有節(jié)操”。
如何建功積德?我們必須有較強的順世應變的能力,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不斷修改,充實教義的內(nèi)容,更新其方式、方法。道教自古就有其融合性和包容性,當今現(xiàn)代科學文明在大力發(fā)展,我們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要保護,要繼承。
幾千年外丹黃白之術,需要化學實驗、科學檢驗,符箓法術,齋醮需實踐和靈感來體驗,內(nèi)丹修煉不僅對現(xiàn)有資料進行有據(jù)的分析,還要請名師指點。內(nèi)丹學是道教徒長生久視,神仙思想奮斗的最終目標,是道德修持的結晶體,也是人體生命學者苦苦追求所需要獲得的科學的依據(jù)。這些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yè),是我們現(xiàn)代道教所要做出的貢獻。
道教是由宗教信仰、道教經(jīng)典、教團組織構成的社會實體,“人能弘道,道亦載人”,每個教團每個道教徒都在社會實際中生活,我們必須與社會方方面面相適應,遵紀守法,要有牢固的公民意識。學法、懂法、維護法的尊嚴,履行法律所規(guī)定的義務,并利用道教的倫理道德為社會主義服務;提高道德思想,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制定切合實際的管理制度,樹立新道風。一個地方宗教組織有沒有與社會相適應的活力,關鍵是組織團結性、公正性、文化水平、道學水平,必須要有整體的素質(zhì)。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輩教徒逐步減少,培養(yǎng)年輕一代道教徒,是整個道教的當務之急。知賢善用,老一輩大膽起用年輕教徒接班,是道教發(fā)展所必需的。維護道教的合法權益,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決定道教活動場所的主管權,是道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必要條件,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的管理,使教徒服務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審時度勢,道教與社會各方面相協(xié)調(diào)、相適應,才能順利地傳承與發(fā)展,才能完成畢生修道大業(y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375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