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這個世界上哪個不議論人,哪個又不被人議論?我們難免會去討論別人的家長里短。比如孔子這樣評價他的學生子貢,“子貢方人?!保ā墩撜Z·憲問》)什么叫“方人”?就是經(jīng)常議論別人的長短。孔子對他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保ā墩撜Z·憲問》)難道你就已經(jīng)很賢良了嗎?怎么可以去議論別人,我都沒有時間去評論。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有點生氣的,子貢真的賢良到可以隨便說別人的不是嗎?這句話也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的。我們習慣于去看別人的短處,似乎這樣就顯的自己特別能耐,議論他人不幸的時候,自己的幸福感就得到了滿足和延伸。你希望別人在背后議論你的短長嗎?你希望別人對你“說三道四”嗎?所以,真正的“忠”,是從自己內心的一種態(tài)度出發(fā),表現(xiàn)到外在,再推及他人,達到真正的“恕”。忠恕之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爸摇焙汀八 倍荚谝粋€“心”字上,一個人的心中有自己,也要有他人,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人人如此,天下便充滿仁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是忠恕,而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恕。我們做不到一生都做對別人有益的事(忠),但我們一生卻可以不做對別人有害的事(?。?。其實,能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也是忠,忠便與人和,便是利人利己。恕,就是足夠大的包容,有容乃大天下寬。大度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就能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當我們真正包容了一切,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思想就會變得清明起來,清明的思想使人快樂,快樂的靈魂使人幸運。像孔子那樣恕人不避世,堅守忠心,達人者先達己,用心來改變一切!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會犯錯、不完美是正常的表現(xiàn)。所以,學會包容、寬恕別人是一種美德。遇到問題,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可能會讓彼此間的關系更融洽,變得和諧、圓滿。生活中,夫妻之間有些磕磕絆絆也是人之常情,時間久了,牙齒還會咬到舌頭呢。如果是簡單的以暴制暴,相互抱怨,家庭關系也會越來越糟糕。朋友之間有矛盾,說明是跟你關系好,才會用真情、說真話,陌生人才不管你的死活。同事之間有利益糾紛,也不要因一些小事,死纏爛打,抓著人家的尾巴不放,甚至相要挾……別人不好過,自己也不好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要求別人呢?不妨將心比心,以寬恕的心態(tài)對待別人的種種毛病,也許就會讓自己更釋然。愛情會堅如磐石,友誼會萬古長青,事業(yè)也會蒸蒸日上。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tài)度、這樣的行為方式對待我?如果我不希望以這樣的方式和態(tài)度被對待,那我們就不能夠這樣去對待別人。這一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如果你時時、處處、事事都以這一句話為標準,你的人際關系就會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399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煉更重要做好的卻沒幾個
下一篇:
《道德經(jīng)》:厚道之人必有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