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到底為了什么,為什么一切都只是過程而不是永恒呢,生命的歸宿到底在哪里,該怎么做才能使這有限的生命獲得最完美的結局,不至于浪費呢?
要回答,就必須轉到宇宙生命的本質源頭上來……
探討生命的的本質,有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個方面,是宇宙中產生了生命,生命在這個世界生老病死,好像過客,來去匆匆,十分短暫,而天地相對生命來講,是那樣的久遠,那樣的恒長。那么宇宙間有沒有永恒的存在,生命能不能象天地那樣恒長久呢?
第二個方面是,生命本身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從出生到終結,歡樂象露水一樣的短暫微小,操心憂慮辛苦擔憂占據了大部分的時光,生命為這微小的歡樂要付出一生的代價。
那么生命真的就這樣來了又去了嗎,是不是這樣無中生有地顯示一下,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得了無痕跡呢?
道教的宇宙觀和生命觀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認為宇宙的生與滅是相對的存在,生命在相對世界里,一種形態(tài)消失以后,又以另一種形態(tài)再生。形態(tài)在變化,生命的本體沒有變化。
<道德經>和<莊子>有很多相關的敘述。生命在宇宙的向前運轉中不停地出生、入死,再生、再死,無限循環(huán)永不停歇。那么有沒有辦法避開這種無休止的生死死生,變去又變來的循環(huán)往復呢?可不可以象天地那樣恒定在一種沒有生滅的狀態(tài)中呢?
道教認為有,這就是修行,通過修行了解一切萬有存在的根源,知道宇宙生命產生的原由,然后回到那個不變的本體上去,這樣就沒有生滅的束縛了……
修行就要知道生命的組成,按照生命組成的規(guī)律通過方法使生命返回本體,而這個本體,就是化生宇宙萬物,但又無形無象,不能用言語表達的“道”。
生理即是命,心理即是性。
生命由兩部分組成,即生理和心理,生理是一個‘客觀’的小宇宙,包含了外宇宙的所有信息并且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心理則是通過內宇宙接納反映外宇宙事物的觀念、認知、記憶與作用發(fā)揮的主觀集合。兩者沒有先后的順序排列,不分第一性和第二性。
就好比宇宙中時間和空間的同時存在,不分先后和高下,沒有優(yōu)劣和次第。站在時間的角度可以觀察到宇宙的本源,站在空間的角度也一樣可以通曉宇宙的實質。不能站在時間的角度就說時間是第一性,也不能站在空間的角度說空間是第一性。
同樣地,生理和心理也是平等無別的,從生理方面入手可以通達生命的本源,從心理入手也可以合于生命的究竟。
生理同一切外在物質世界的接觸,必然地有一個最終的歸屬,眼,口,耳,鼻,體觸在外世界的反映全部會集中到心理上來——即記憶。香的,苦的,好聽不好聽的,好看不好看的……世界自己本身沒有美丑好壞善惡之分別,全都是在心理接受了外界現象后根據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做出的評判,物理世界的一切,在人的生命里全部以記憶的方式存在。
這就象宇宙里的空間,表面是空間的意思,細看這空間,追查它的內容,發(fā)現那里面的一切竟然全部由時間構成。空間發(fā)生一切的事情:星系的運轉,社會的變遷,氣候的交替,萬物的枯榮,全部都集中折射在一個點上,這就是時間,沒有時間,一切就都化為烏有。
反過來看,時間所記錄的現象,又全部以空間為元素,顯示出事件的地點、大小、數量、規(guī)模,正像記憶里的情節(jié),全部由物理世界的各種片段組合而成。沒有了這些片段,時間隨之歸零.
我們在看待世間現象的時候,必須選擇也只能選擇一個主體去描述這個問題。比如,說明一個事件的整體,我們可以以時間作框架,以空間為元素把事情表達明白,這是把時間當作第一性的。也可以以空間為框架,把時間作元素描述事件的經由。這是把空間作為第一性的。兩個方面立題目,都能表達事情發(fā)生發(fā)展到結局的全部情況,時間空間并不矛盾更不沖突。
修行者訓練自己,從兩個方面立框架,心理入手或生理入手是兩條不同的路,都可以達到超越,回到生命的本源上去,正像世間以時間或空間為題目都可以把事情表達完整一樣。
不論從生理還是從心理入手進行修行,都是放下外在物質世界的牽掛,沉靜自己的思想,安定自己的神志,進入清凈狀態(tài),解除紛爭散亂的經驗積累在生命歷程留下的見識、記憶,返觀負載支撐內心活動的本源,體味沒有思想的空靈怎樣地運轉萬物于變易。
心理入手和生理入手在入靜后對待生命的闡釋是不一樣的,兩種不同的宇宙觀和人生態(tài)度在這里有了不同的立論和體系。
心理入手的理論指導是,既然萬事萬物最后都歸為記憶,世間的喜怒哀樂不過是一念而著,那么只要把心調到一個恒定的境上,堅固它,習慣它,直到通達本體為究竟。所以從心的紛爭開始解破,有了戒定慧的步驟。
生理入手的理論指導是:對于個體而言,心理、心外的世界都依賴這個身體而存在,生成這種物理和心理的本源直接用生命表達出來,心理的一切知識經驗都由外面物質世界通過身體的感受獲得,其心理本身是一無所有。那么創(chuàng)造這個物質世界和身體的本源在哪里呢?于是清除記憶,調節(jié)身體的狀態(tài),使他同外宇宙合而為一,再觀察它的本體,于是,心理修行和生理修行都會看到生成萬有的那個主體:道。
這兩個不同的方式有點象坐標圖的回收,最后都歸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就是本體,就是源頭。
由于是不同的入手,又由于是直達源頭的兩種完整方式,所以產生完全不同的,卻又交錯難離的兩套宇宙理論,一種是縱,一種是橫。縱是對宇宙外在體系規(guī)律和人世興衰變遷了解非常深透的生理修行,它把身體結構同宇宙之間的界限消除了,于是從自身可以知道宇宙萬物的運轉動態(tài)。[道德經]上說:‘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規(guī)于牖,以知天道’,就是從身體入手修行所感知天地運轉的一種必然顯示,因為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包含了外宇宙的所有信息并且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所以說內丹是了不起的法門。
橫的結構是,對一切是非愛恨無常取舍作詳盡論述的心理修行,它把世間百態(tài)用六塵的染著集合作了徹底完整解剖,從心的念頭緣起分析到心的本源,逐漸去除那些不實的,短暫的思想依賴和寄托,把負載心運轉的那個本體展現出來,這就是開悟。
宇宙的究竟、同心的本源都是這個原始狀態(tài)在支撐運轉,這就是‘道’或者‘佛性’。這兩種通往本源的方法,充實發(fā)展豐富延伸到成熟,形成兩個大修行框架,就成了兩個不同的組織,這就是道教和佛教。
修行原本的意思是用實際行動去改正不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正確的觀念和習慣。
那么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和習慣呢?就是合于本體的心理和生理習慣,也就是尋道、近道、悟道、證道、了道的過程。
從心理的角度講,因為有煩惱而尋求解脫是本意,所以心理入手修行的目的在于,尋找心理煩惱的根源和心的歸宿;從生理的角度講,宇宙的一切沒有永恒的存在,萬物都有生滅。
怎樣才能獲得長久呢?于是把自己同生成宇宙的那個本體用生理修煉的方式合在一起,也就能同宇宙的本體一樣處于生滅之外,中國古時候把這種方法叫做修煉長生。
因為宇宙的本體同生命的本體都是道,所以從生理入手的修行叫修長生;從心理入手的修行叫尋解脫。
宇宙和生命的根源都是道,而生命自己要同道相合,只有從自己的修行開始,自己之外再沒有其它的路可以行走,這是證道的實質。
念頭象塵埃,知道念頭在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可以觀察:是什么在知道這個念頭的呢?
念頭象天空的鳥,由它飛,可以觀察它怎么飛,飛過之后就是純凈的天空——一般而言,漢傳佛法中,觀心(念)日久,便會自然進入‘一念不生’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因為內想不出、外想不入,所以非常容易頓悟。如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惠能說,你既然是為法而來,可以摒棄一切想法、停止對外在環(huán)境的關注——不要生起任何念頭,保持寧靜。我再和你說。)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這是從心理入手的方法。
丹道到宇宙全體現了以后,可以不生一念,但是宇宙萬象像念頭一樣會不斷展現,也是在沒有宇宙萬象展現的時候猛然一覺:這一覺后,同佛教境界殊途同歸了。
文源:修行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4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學”,是科學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