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幾位道友聊起來講經(jīng)的問題,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不知應(yīng)該如何去進行講解。其實,無論講解的是哪一家的經(jīng)典,都要做到若即若離才可以。所謂“若即”,就是不能脫離開經(jīng)典的本義,去天馬行空的任意發(fā)揮,這么做會導致離題萬里。而“若離”,就是不能只是空講大道理,一定要有的放矢。
道門有五術(shù):山醫(yī)命相卜。這五術(shù)既是入道修行之門徑,也是行走江湖之技能,同時,亦是弘揚大道之依托。道的特性,就是隱而不顯,我們無法通過感官去直接感知到它。但是,感官可以感知到的萬事萬物,卻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我們,有一個“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存在,它超然于萬物之上、遍布于六合八荒。同理,當講解經(jīng)典的時候,經(jīng)典所蘊含的道理,也要以某種載體作為依托來進行闡釋,才能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相結(jié)合,達到“以道御術(shù)”、“以術(shù)顯道”的效果。這種載體,可以是文學;可以是音樂;可以是歷史;可以是繪畫,當然,更可以是傳統(tǒng)的五術(shù)。
既然講解經(jīng)典要依托于某個或數(shù)個載體,來達到有無相通的效果。那么接下來還要再談一談,如何去掌握好這些載體工具,讓它們能切實的為我所用,也就是這篇文章要談的主題——如何治學。
我認為,學問之道首重善學。善學,即懂得如何選擇一門適合自己的學問。這就需要對自己的天賦秉性有充分的認知。例如某人孔武有力,即為天賦;果敢勇烈,即為秉性。天賦秉性相合,自然利于鉆研武學。因此,能言善辯者,可以鍛煉口才;思維敏捷者,可以研究邏輯;天馬行空者,可以從事創(chuàng)意;稽古能文者,可以專精文學。這是對于天賦秉性的某一特質(zhì)比較突出者而言。至于另一些人,天賦秉性并沒有哪個方面特別突出的,則從其所好即可。喜歡什么,就多下功夫去學習研究,日積月累,必有所獲。
如果將善學的范圍再縮小一下,只從經(jīng)典方面去闡釋。那么諸子百家,又該學哪一家呢?仁厚好禮者,可以學儒;直諒不屈者,可以學法;勇毅勤勉者,可以學墨;多謀縝密者,可以學兵;歷觀古今者,可以學史;思辨不窮者,可以學名;經(jīng)緯天下者,可以學縱橫;博采眾長者,可以學雜家。至于徜徉于天地之間,逍遙乎生死之外,以無始為友,與造化相伴,執(zhí)本用末,萬變不窮者,則唯有道家耳。
道家之學,有三千六百門之說。這三千六百門,原來只是虛數(shù),道無處不在,又豈是千萬之數(shù)所能限定的?前面我曾撰文簡單介紹過道門內(nèi)的分支(道長,我該如何皈依道門?)。各門各派,其實也是對應(yīng)的不同天賦、因緣的眾生。以茅山上清派舉例,茅山上清其源流自玉清元始天尊一傳至上清靈寶天尊,于上界七傳之后,由第一代太師魏夫人之手始傳人間,因改革了當時道門的種種弊端,歷代宗師又具有極高的文化素養(yǎng),因此,茅山上清一脈在名士貴族、文人墨客中備受推崇,廣為流行。歷代宗師中,如陸修靜、王遠知、司馬承禎、朱自英、劉混康等,皆備受朝野尊重,為一時道門之領(lǐng)袖。第九代宗師陶弘景,被時人尊稱為山中宰相。第十三代宗師李含光,更是被唐玄宗、唐肅宗父子禮尊為師,二人親執(zhí)子弟之禮。唐朝名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曾言:“茅山為天下道學之所宗”。茅山上清派主張以清修為主,重存思,崇學養(yǎng),這就是不同門派,其傳承與風氣的特點。
善學之后,則要勤學。所謂勤學,需身勤,更需心勤。何為身勤?就是努力鉆研專業(yè)知識技能,日復一日的去學習實踐,長久的堅持下來,就是身勤。然而很多人,常常只注重身勤,而忽視了心勤。這也是不可取的。心勤,就是善于思考,去分析與總結(jié)。如果只有身勤而沒有心勤,凡事只是機械麻木的去執(zhí)行,而不加以思索,那也是徒勞無益的。以習武為例,師父傳授的武功套路,都是可以通過大量練習來熟練打出的,但是一旦到了臨場對戰(zhàn),對方既非空氣,也不是木偶,更不會配合著你去表演,這個時候套路打的再熟練又有什么用呢?唯有平日里多去思考實踐,將各種招式內(nèi)化于心,才能做到見招拆招,隨機應(yīng)變,而這,就是心勤之作用。
勤學之力,貴在專精。心越專一不分,則學習越得力。經(jīng)常會有一些人來向我咨詢,一會問這個問題,一會問那個問題,今天要學這個,明天又對那個感興趣。雖然表面看起來像是好學,實則是心神不定的表現(xiàn)。心靜不下來,定不住,所以才會忽東忽西,亂學一氣。好一點的肯下點功夫,花費時間精力學了不少東西,什么都懂一點皮毛,但沒有一樣能夠深入其中,自然就不得受益。至于差一點的,就更不足論了。《道德經(jīng)》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學問之道上,應(yīng)該如何去理解這句話呢?在你沒有掌握某一個門類的精髓之前,要懂得做減法,從三減到二,從二減到一,當不斷做減法“損之又損”的時候,心力專注于一處,日久則能悟得其妙。古人稱之為“得一”。一者,根本也,規(guī)律也。而這一根本規(guī)律,不僅僅作用于某個門類和領(lǐng)域,更是具有放之于四海皆準的特性,如此,則有舉一反三,一通百通之妙用。當掌握了根本性的規(guī)律之后,再觸類旁通,去學習其他門類,就能很快掌握到其中的要領(lǐng)了,這就是“以一統(tǒng)萬”的效果。
故學貴則善,善而后能勤,勤而后能精,精而后能悟,悟而后能通。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78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二月十九-|-恭迎觀世音菩薩圣誕
下一篇: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