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心法要》,乃《黃檗禪師傳心法要》與《黃檗山斷際禪師宛陵錄》的合編,載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冊?!饵S檗禪師傳心法要》,又作《斷際禪師傳心法要》、或《斷際心要》,其與《黃檗山斷際禪師宛陵錄》,皆為黃檗希運(yùn)斷際禪師所闡示的禪門要諦,二者皆由唐相國裴休居士集錄,其內(nèi)容簡捷明了、直指人心,乃禪宗不可多得的經(jīng)典名著。其中《黃檗傳心法要》成書于唐大中年間(公元857年),卷首有裴休居士之序。
據(jù)《六祖壇經(jīng)·付囑品》記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滅度之前,曾經(jīng)留下預(yù)言說:“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交吾宗,締緝伽藍(lán),昌隆法嗣”。經(jīng)后人考證,六祖所說的這兩大菩薩,也即《傳心法要》的講述及記錄者——黃檗希運(yùn)禪師與相國裴休居士。為此,《傳心法要》一書,乃是兩大菩薩的智慧凝聚,其智慧功德加持不可思議。
1、悟心與成佛
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造,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dāng)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與眾生更無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zhuǎn)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可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
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相,與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凈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以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以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即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凈、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
2、惡法與正道
如今學(xué)道人,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肮B(yǎng)十方諸佛,不如供養(yǎng)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nèi)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dāng)理,普賢當(dāng)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dāng)大慈,勢至當(dāng)大智,維摩者凈名也。凈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凈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xué)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
恒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學(xué)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只是歷劫枉受辛勤耳。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回,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自認(rèn)取本法。
3、即心是法
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心是本源清凈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只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yè)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使三胝精進(jìn)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只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卻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故如來云:“我于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凈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
此本源清凈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認(rèn)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xiàn),如大日輪升于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xué)道人唯認(rèn)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于見聞覺知處認(rèn)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于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dāng)下無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額內(nèi)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可得,智者指之,當(dāng)時自見本珠如故。
故學(xué)道人迷自本心,不認(rèn)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dāng)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歷劫功用,只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只得本額珠,不關(guān)向外求覓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見、五語所言,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諦?!?/p>
4、正道修行要訣
學(xué)道人莫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五陰為心,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識和合生滅亦復(fù)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凈。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饑瘡為患,隨順給養(yǎng),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
聲聞?wù)咭蚵暤梦颍手^之聲聞,但不了自心,于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yùn)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祗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xué)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佛,學(xué)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xué),唯學(xué)無求無著,無求即心無生,無著則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只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可得。
學(xué)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是喻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但莫作虛空解,虛空即法身;但莫作法身解,法身即是虛空。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磐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凈,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nèi)外,無數(shù)量無形相,無色象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磐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學(xué)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
慎勿向外逐境。認(rèn)境為心,是認(rèn)賊為子?!盀橛胸?、嗔、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提。故祖師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北驹辞鍍舴鹕?,更不著一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yán),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yán)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zhuǎn)不見耳。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即無,不可于凈性上轉(zhuǎn)作境解。所言戒定慧、鑒用歷歷、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如是見解。盡是境法有沒處,沒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5、修行的是與非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
自達(dá)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余佛,以法傳法,不說余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凈心也。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般若為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學(xué)道人一念系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滅,則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見,不厭不忻,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為佛乘也。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厭,若欲無境,當(dāng)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fù)何求哉?學(xué)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
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yùn)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xiàn)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xiàn)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jié)也。
6、方便與根本的區(qū)別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
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覺、妙覺,皆是權(quán)立接引之教,并為化城。言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當(dāng)體會契之即是。
言闡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謂之?dāng)嗌聘U提;菩薩者,深信有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乃謂之善根闡提。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不向自心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學(xué)道人多于教法上悟,不于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不是本佛。若不于心悟,乃至于教法上悟,即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于本心。故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
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舍有三等:內(nèi)外身心一切俱舍,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后隨方應(yīng)物,能所皆忘,是為大舍;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舍,無希望心,是為中舍;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舍。大舍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舍如火燭在旁,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燭在后,不見坑阱。故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舍;現(xiàn)在心不可得,是現(xiàn)在舍;未來心不可得,是未來舍。所謂三世俱舍。
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得即無得。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身說一切清凈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說法,不可以言語、聲音、形相、文字而求,無所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jī)感現(xiàn),所說法亦隨事、應(yīng)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xué)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契本心。
如來現(xiàn)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于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溥舍妙道,遂設(shè)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深淺,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則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7、覺悟不在知解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
師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
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xué)道如何?
師云:接引鈍根人語,未可依憑。
云:此既是接引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fù)說何法?
師云:若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人覓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況更有別法當(dāng)情,不見教中
云:法法何狀?
云: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
師曰:若如么,則省心力。
云: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
師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你擬覓他?
云:既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
師云:若不覓即便休,即誰教你斷?你見目前虛空,作么生斷他?
云: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
師云:虛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你便向這里生解。
云:應(yīng)是不與人生解耶?
師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屬于情,情生則智隔。
云:向這里莫生情是否?
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問:才向和尚處發(fā)言,為什么便言話墮?
師云:汝自是不解語人,有什么墮負(fù)?
問:向來如許多言說,皆是抵?jǐn)痴Z,都未曾有實法指示于人?
師云:實法無顛倒,汝今問處自生顛倒,覓什么實法?
云:既是問處自生顛倒,和尚答處如何?
師云:你且將物照面看,莫管他人。
又云:只如個癡狗相似,見物動處便吠,風(fēng)吹草木也不別。
又云: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xué)道已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xué),情存學(xué)解,卻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nèi)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盡處為道,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只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恐汝諸人不了,權(quán)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dá)道。識心達(dá)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果者,息慮而成,不從學(xué)得。汝今將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擬學(xué)取,有什么得時?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xué),所以喚作“絕學(xué)無為閑道人”。
今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反成壅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三乘學(xué)道人皆是如此,盡名食不消者。所謂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故云“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并卻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xiàn)世間。
亦云:“我于燃燈佛所無少法可得”,此語只為空你情量知解。但銷熔表里情盡,都無依執(zhí),是無事人。三乘教綱,只是應(yīng)機(jī)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設(shè),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機(jī)一教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有定法如來所說”,我此宗門不論此事,但知息心便休,更不用思前慮后。
8、情識心是妄心
問:從上來皆云“即心是佛”,未審即那個心是佛?
師云:你有幾個心?
云:為復(fù)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
師云:你何處有凡圣心耶?
云:即今三乘中說有凡圣,和尚何得言無?
師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反執(zhí)為有,將空作實,豈不是妄?妄,故心迷。汝但除卻凡情圣境,心外更無別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zhí)凡執(zhí)圣,向外馳騁,還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墮異趣,無始以來不異今日,無有異法,故名成等正覺。
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
師云:覓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異。
云:前言無始以來不異今日,此理如何?
師云:只為覓故,汝自異他。汝若不覓,何處有異?
云:既是不異,何更用說即?
師云:汝若不認(rèn)凡圣,阿誰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擬向何處覓去?
問:妄能障自心,未審而今以何遣妄?
師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無根,只因分別而有,你但于凡圣兩處情盡,自然無妄,更擬若為遣它,都不得有纖毫依執(zhí)。名“我舍兩臂必當(dāng)作佛”。
云:既無依執(zhí),當(dāng)何相承?
師云:以心傳心。
云:若心相傳,云何言心亦無?
師云:不得一法,名為傳心,若了此心,即是無心無法。
云:若無心無法,云何名傳?
師云:汝聞道傳心,將謂有所得也?所以祖師云:“認(rèn)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贝耸氯艚倘陼慰耙??
問:只如目前虛空,可不是境?豈無指境見心乎?
師云:有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見?設(shè)汝見得,只是個照境的心。如人以鏡照面,縱然得見眉目分明,元來只是影像,何關(guān)汝事?
云:若不因照,何時得見?
師云:若也涉因,常須假物,有什么了時?汝不見他向汝道“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謾說數(shù)千般”。
云:他若識了,照亦無物耶?
師云:若是無物,更何用照?你莫開眼囈語去。
上堂云: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亦無道理可說,無事散去。
9、修行只在無心
問:如何是世諦?
師云:說葛藤作什么?本來清凈,何假言說問答。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言語,但莫著有為法,出言瞬目,盡同無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xué)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如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yīng)。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栲你在。
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凈法身,名為阿耨菩提。若不會此意,縱你學(xué)得多知、勤修苦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dāng)復(fù)何益?
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别埬銓W(xué)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只是在凡圣內(nèi)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怎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為你不是如么人,須要向古人建化門廣學(xué)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p>
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xué)無心,久久須實得。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個入頭處,自然會去。為汝不能如是,須要將心學(xué)禪學(xué)道,佛法有什么交涉?故云,“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什么交涉。
故經(jīng)云,“實無少法可得,名阿耨菩提”,若也會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錯,本來清凈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傲肆艘?,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圣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狈ㄉ韽墓胖两?,如佛祖一般,何處欠少一毫毛。既會如是意,大須努力盡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10、解經(jīng)不是修持
問:六祖不會經(jīng)書,何得傳衣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為教授師,講得三十二本經(jīng)論,云何不傳衣?
師云:為他有心,是有為法,所修所證將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當(dāng)時只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所以付法與他。汝不見道“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若會此意,方名出家兒,方好修行。
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為求衣,為求法?”明上座云:“不為衣來,但為法來?!绷嬖疲骸叭昵視簳r斂念,善惡都莫思量?!泵髂朔A語。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惡,正當(dāng)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禮拜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會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省前非?!?/p>
六祖云:“如是”。
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豈不見,阿難問迦葉云:“世尊傳金襤外,別傳何物”。迦葉召阿難,阿難應(yīng)諾,迦葉云:“去倒門前剎竿著?!贝吮闶亲鎺熤畼?biāo)榜也。甚深阿難三十年為侍者,只為多聞智慧,被佛訶云:“汝千日學(xué)慧,不如一日學(xué)道?!比舨粚W(xué)道,滴水難消。
問:如何得不落階級。
師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摩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時時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rèn)前后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后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yùn)不拘,方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只得三個五個,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余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81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可不用修,平常心是道
下一篇: 快速的融入佛教記住這些佛教法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