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是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又名《新晉書》,紀傳體史書。唐代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于東漢末年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quán)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是唐朝時期編寫,該書記載了起于東漢末年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晉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quán)的狀況。
《晉書》的寫成晚于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但唐朝之前已經(jīng)存在幾部不同版本的晉書了。唐修《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紀三十卷,后來敘例、目錄失傳,原有一百三十二卷?!稌x書》作者共二十一人,分別為:
監(jiān)修三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風
擬訂修史體例:敬播(失傳)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二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寫了四篇史論,所以有題“御撰”。
《晉書》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這在歷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見的。有這樣一支作者隊伍,是《晉書》之所以能夠超過以往各家晉史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面講到,《晉書》有“載記”三十卷。載記是記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建立的政權(quán)即“十六國”史事的形式,這是《晉書》在紀傳體史書體例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早先,東漢班固曾經(jīng)寫過載記,但并不是用來記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史事,也沒有把它作為一部史書的組成部分。《晉書·載記》作為全書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紀傳體史書的體例,而且對于表現(xiàn)多民族國家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歷史面貌有深遠的意義。
《三國志》有“紀”與“傳”而無“志”。而《晉書》中的志,多從三國時期寫起。關(guān)于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經(jīng)營西北,及晉朝占田制多有著墨?!妒池浿尽分v東漢、三國時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可補《后漢書》《三國志》之不足。
從當政者的角度,《晉書》雖為立傳,但并不鼓勵司馬氏的發(fā)家史,《晉書·宣帝紀》里曾講到晉明帝問起晉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dǎo)告之,明帝大慚,把臉埋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fù)安得長遠!”,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論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一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烧f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nèi)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遁浄尽贰抖Y志》《樂志》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tǒng)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趙翼說:“唐初修《晉書》,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jù)《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無慮數(shù)十種?!?/p>
《晉書》問世后,“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說明它在當時和后世都受到人們的重視。當然,《晉書》也有明顯的缺點,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它記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說材料,而這些是不應(yīng)當被當作歷史來看待的。我們在閱讀《晉書》的時候,必須注意到這一點。
飛龍御天,故資云雨之勢;帝王興運,必俟股肱之力?!稌x書·列傳·第三十五章》
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稌x書·帝紀·第三章》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稌x書·列傳·第二十五章》
饑則附人, 飽便高飏。——《晉書·載記·第二十三章》
情由憶生,不憶故無情。——《晉書·列傳·第六十四章》
喜怒不形于色。——《晉書·列傳·第十九章》
自損者有余,自益者彌昏?!稌x書·列傳·第八章》
從善如順流,去惡如探湯。——《晉書·列傳·第五十七章》
擲地,當作金石聲。——《晉書·列傳·第二十六章》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于天下?!稌x書·帝紀·第一章》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晉書·列傳·第六章》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晉書·列傳·第八章》
杜漸防萌,慎之在始?!稌x書·列傳·第六十八章》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晉書·列傳·第十九章》
敗國喪家
“自古敗國喪家,未始不由婦人者也。”——《晉書·列女傳·劉聰妻劉氏》
狼子獸心
“然狼子獸心,輕薄易動?!薄稌x書·虞預(yù)傳》
鑒機識變
“燕朝無綱紀,實可圖之,鑒機識變,唯皇甫真耳?!薄稌x書·皇甫真載記》
避坑落井
“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nèi)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薄稌x書·褚翜傳》
覆車之戒
“純以凡才,備位卿尹,不惟謙敬之節(jié),不忌覆車之戒,陵上無禮,悖言自口。”——《晉書·庾純傳》
草行露宿
“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薄稌x書·謝玄傳》
尸居余氣
“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晉書·宣帝紀》
投梭折齒
“鄰家高氏女有美色,鯤嘗挑之,女投梭,折其兩齒?!薄稌x書·謝鯤傳》
《晉書》體例比較完備,使它能容納較多的歷史內(nèi)容,而無繁雜紛亂之感?!稌x書》的帝紀按時間順序排列史事,交待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是全書的總綱。在帝紀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紀,追述晉武帝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開創(chuàng)晉國基業(yè)的過程,使晉史的歷史淵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
書志部分記載典章制度,編排得類別清楚,敘事詳明,可以給人以較完備的歷史知識。列傳記載人物,編次以時代為序,以類別為輔,所立類傳或合傳眉目清楚,各類人員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晉近800歷史人物分門別類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構(gòu)成晉代歷史活動的圖卷。書中的載記專寫與晉對峙的十六國歷史,在史書寫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載記之體略同于《史記》中的世家,但世家記諸侯國歷史,反映的是先秦貴族社會國家緊密聯(lián)系的特點。載記的名目來自《東觀漢紀》,可《東觀漢紀》用載記記載平林、新市及公孫述的事跡,不過是作為列傳的補充。
《晉書》采用世家之體而取載記之名,用高于列傳的規(guī)格完整記述了各族政權(quán)在中原割據(jù)興滅的始末,給各割據(jù)政權(quán)以適當?shù)臍v史地位,較好解決了中原皇朝與各族政權(quán)并載一史的難題,這一作法大得歷代史家贊賞,現(xiàn)了唐朝統(tǒng)治者華夷一體,天下一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晉代史事錯綜復(fù)雜,比兩漢史都要難寫一些,《晉書》用四種體裁相互配合,較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晉書》還有內(nèi)容充實,文字簡練的長處。晉代的社會矛盾尖銳復(fù)雜,有地主階級與農(nóng)民的矛盾,有胡、漢的民族矛盾,有儒、道、釋的矛盾,還有君臣矛盾、抗戰(zhàn)派與清談派的矛盾等等?!稌x書》中,提供了很多這些矛盾斗爭的情況及文獻材料。如孫恩、盧循、張昌、王如等傳,反映了當時的農(nóng)民起義情況;《江統(tǒng)傳》載《徙戎論》,《溫嶠傳》載《奏軍國要務(wù)七條》,提供了胡漢斗爭的材料;《郭璞傳》載《刑獄疏》,《李重傳》載《論九品中正制》,《傅玄傳》載興學校、勸農(nóng)功諸疏,提供了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情況的材料;《裴頠傳》載《崇有論》,《阮瞻傳》載《無鬼論》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獻。
書中除因襲舊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護的內(nèi)容。書中在很多紀傳中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貪婪、腐朽、驕奢淫逸的本性和殘害民眾的罪行,具有鑒戒意味?!稌x書》作者,多是文學大家,因而《晉書》敘事往往能做到簡明扼要,有時還有生動、精彩之筆。書中的載記寫得疏密相間,首尾照應(yīng),頗有些章法。
《晉書》類目比較齊全,反映的社會典章制度內(nèi)容比較全面。《食貨志》和《刑法志》敘事包羅東漢,可補《后漢書》之不足?!兜乩碇尽穼ρ芯课簳x之際行政區(qū)劃變更,州縣制的變遷,都很有作用?!稌x書》十志,多出于學有所長的專家之手,內(nèi)容比較精當?!短煳闹尽贰堵蓺v志》《五行志》為著名科學家李淳風所修,一直為世所稱,其中《天文》《律歷》二志尤為精審。《天文志》記載了漢魏以來天文學的三大流派;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并對渾天說作了肯定;《律歷志》記載魏晉時期幾種歷法,保存了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價值。
但是,《晉書》也存在缺點。第一,《晉書》繼承了前代晉史著作的缺點,記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之談也加以收錄,記述荒誕。第二,史料取舍不夠嚴謹。據(jù)歷史學者考察,在修撰《晉書》時期,所能見到晉代文獻很多,除各專史外,還有大量的詔令、儀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晉書》的編撰者主要只采用臧榮緒的晉書作為藍本,并兼采筆記小說的記載,稍加增飾。對于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guān)史料,雖曾參考,但卻沒有充分利用。第三,《晉書》不重視史料的甄別去取,只追求文字的華麗。
北宋監(jiān)本
宋紹興重刊北宋本
宋刊十四行小字本
宋寶佑刊九行大字本
宋刊明修本(附音義)
元刊十行本
元刊二十二行本(大德九路刊本)
明南監(jiān)重修本
明北監(jiān)方從哲修本
明藩府刊十行大字本
明萬歷間周氏(周若年)翻宋刊九行大字本
明吳琯西爽堂校刊本
明鐘仁杰刊本
明鐘惺評本
明蔣之翹更定本
明汲古閣刊十七史本
清乾隆武英殿附考證本
清席氏掃葉山房刊廿一史本
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刻本
清同治年間嶺南陳氏葄古堂仿殿本
清光緒年間湖南寶慶三味書坊翻刻殿本
清同文書局影印殿本
清五洲同文書局影印殿本
清圖書集成局鉛字排印本
清竹簡齋石印本(有大小兩種)
清史學齋石印橫行本
清竣實齋石印本
唐太宗:“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82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宋書》
下一篇: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