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能夠在一些公園里看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在練習太極拳,為的就是修養(yǎng)身心,在很多的電影或者是電視劇里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那你知道道家太極拳的由來嗎?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認識一下這個被很多老年人喜愛的運動,是如何來的吧!
道家太極拳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拳術,相傳源自道家,以陰陽變易的方式來克敵制勝,自然含有牛們中國的哲理。鄭曼青先生在他的太極拳自修新法中引錄了不少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易系辭、黃帝內經(jīng)素問中與太極拳的理論相關合的詞句,可見太極拳所含的哲理淵源深遠。
有位先生曾經(jīng)說過:張三豐祖師雖是個修道的真人,但在拳的理論方面來說,卻是近于儒家的學問和思想,因為其中也很多做人做事道理的相似之處。
陰陽互易,因敵變化,基本上是一種技巧,專氣致柔則是得以因敵變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致柔也有一定的準則,一個是再怎么變化虛實,身體的重心一定要落實腳底,不能浮動;二個就是不失中定。
對于練道家太極拳的要求來說,這些都是基本的功夫,站定腳跟,適時因應,進退要守分際,不可過或不及,做人做事也都一樣。拳經(jīng)上對太極拳的運用是要求舍已從人的,尤為師傅曾經(jīng)引用論語的話來解釋,那就是毋固,意思亦大都如是,這是一種對人對事很客觀的態(tài)度。
學拳的人不可能沒有好勝心,有好勝心而要他能讓、能舍已從人,的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磨煉才能體會,所以教人學太極拳要先學吃虧。這從拳理上來說:讓即是走化。走化不干凈就會被推出去,那就是吃虧了,要不怕吃虧,一直肯走化,能練到走化得很的凈,才能練出真正的太極拳功夫來。
學拳肯吃虧,做人做事也肯吃虧,可說是一種高境界,往往須投入畢生的精力,終究是少數(shù)人才能做到的事,一般練道家太極拳都以健身為首要的目的,想要了解更多的話,那就多多的去參閱相關的內容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uzibaijia/1584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