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泥是紫砂泥主要泥種之一,宜興陶土中有一種叫做嫩泥的礦料,是接近底層表面的一種黏土巖,分布在宜興丁蜀鎮(zhèn)周圍的山區(qū)。嫩泥礦層的底部,有一種堅質(zhì)礦石,開采時須用硬器挖掘。這種礦石就是紅泥礦。其礦物質(zhì)組成為伊利石、高嶺石、氧化鐵、石英和白云母。
紅泥原礦
鐵含量多寡不等,紅泥礦燒成后色澤或紅中略帶黃,或黃中略帶紅,或紅中略帶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紅等基色,朱紅中透著橘黃,色艷而不妖。誰才的呈現(xiàn)于燒制溫度緊密關(guān)聯(lián),使用越久越現(xiàn)沉穩(wěn)氣息。
紅泥色澤特點:紅得柔美,紅而不艷。
窯溫不足,紅泥呈枯黃橙色,水色不彰。窯溫稍高,則收縮大、變形、塌陷、鐵質(zhì)熔點較易產(chǎn)生。窯溫?zé)悖鉂嵜髁?、紅中略現(xiàn)橙色。
紅泥收縮比約在14% 左右,窯溫約1100℃,燒成后紅中略帶一點光潔明亮的橙色。
紅泥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左圖)朱泥原礦&(右圖)朱泥燒成后
A、朱泥:原礦呈金黃色或淺綠色;含砂量低、泥性嬌,成型工藝難;收縮率高達30%—40%,支撐度差,一般成品率僅約7成。故常用來制作小件器物和作為化妝土,作為紫泥坯件表層的裝飾用。
(左圖)小紅泥原礦&(右圖)小紅泥燒成后
B、小紅泥:是不加他料的嫩泥,含大量氧化鐵;經(jīng)過窯燒會變成朱紅色,泥質(zhì)細、砂粒微、密度大、結(jié)晶高。窯溫約為1080℃,收縮比約在20-28%之間。常見的紅泥壺多為拼制而成,窯溫約在1180℃,燒成后呈色變化不大,但收縮比大大降低。
(左圖)大紅袍原礦&(右圖)大紅袍燒成后
C、大紅袍:加入石黃的紅泥,即“大紅袍”泥,可塑性大增,延展性加強,泥片彎曲時不易斷裂,燒成溫度約1040℃,收縮比約45%—55%。質(zhì)感和潤感都會增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38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壺上有鐵質(zhì)、鐵熔好還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