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中彩,顧名思義,彩夾在釉中。即便畫在杯壁上的花們上面覆了一層釉,卻絲毫不影響花的美感,不但不影響,反而讓花們更亮麗奪目。
百花叢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花中隱士”而名揚天下。不管是野生的菊,還是人工培植的菊,都有一種淡然超物之感,色彩鮮艷卻不刺目。菊在秋天開放,國畫大師眼里的秋則是菊的世界,詩人對秋的吟誦也少不了菊,仿若菊就是秋的化身。
什么是釉中彩
釉中彩是20世紀7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工藝,是在瓷器釉面燒制完成后再繪制圖案,干燥后再次施釉,以高溫?zé)贫?,細膩、晶瑩、光潤?/p>
釉上彩是在明代從釉下青花彩繪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用顏料制成花紙貼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顏料繪于產(chǎn)品表面,再經(jīng)高溫烤燒而成,由于烤燒溫度達不到釉層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觸摸釉上彩陶瓷,感覺花面有明顯的凹凸感;并且易磨損,易受酸堿等腐蝕。
釉中彩陶瓷的烤燒溫度可令釉料熔融,顏料可沉入釉中,冷卻后被釉層覆蓋,制品表面平滑,手觸無明顯凹凸感,長時間使用可能發(fā)烏變黑;
釉下彩是指先在生坯或經(jīng)過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從事彩畫裝飾,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層的,然后進入高溫窯焙烤而成的。釉彩和彩繪的紋樣是一次燒成,色料充分滲透在坯釉中,燒成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顯得晶瑩透亮。摸上去手感光滑,具有永不變色,永不掉色,安全衛(wèi)生的優(yōu)點,所以釉下彩的餐具也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首選。最早雛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續(xù)至今。
平常我們所說的重金屬毒素主要來源于釉上彩的顏料。其中的鉛化合物能被酸滲解,當(dāng)食物與畫面接觸時,鉛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機酸滲解出來。當(dāng)然,釉上彩如果設(shè)計合理,燒烤工藝得當(dāng),是可以避免超鉛的。
陶瓷制品中若含有害成分,在600℃~800℃高溫下可能溢出,因此人們在使用微波爐時,最好放入白胎碗或釉下彩碗。相比之下,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釉下彩和白瓷不含鉛,較為安全。
釉中彩、釉下彩比較環(huán)保。
中國千百年傳下來
的燒瓷技術(shù),
在上彩的時候會添加鉛等有毒物質(zhì),
所以釉上彩一般都是不環(huán)保的,
除非用的是真正的無毒原料。雖然景德鎮(zhèn)、淄博、佛山等地的骨瓷都號稱是用無
毒原料來上彩的,但是從電視新聞曝光來看,都不靠譜,有很多黑心商家都是直
接把含鉛原料上彩制出來的骨瓷當(dāng)做無毒骨瓷銷售。釉中彩、釉下彩就比較靠譜
一點,即使上彩原料有毒,含鉛、鎘等,也難易揮發(fā)出來,安全還是有保障的。
根據(jù)上述的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的定義,可以知道只有釉上彩是浮于釉面,其余的要不是沉于釉中,要么是藏在釉下,所以有以下兩個小點辨別,其一、可以將器具花飾對折光看其是否光滑,其二、可用手觸摸花飾處是否光滑。光滑則是釉中彩,不光滑的則為釉上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53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