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于戰(zhàn)亂之后為了生活
,各地借宋鈞之名恢復了鈞窯原始時期的青器—元鈞。與宋鈞相比大為遜色
,偶爾也見有帶紅紫斑一類的瓷片
,是有意識的在青釉下涂一塊紅銅釉。燒出后雖呈玫瑰色
,但不能翚滿全身
,更沒有象宋鈞那樣絢麗多彩的窯變顏色。故有人對元鈞的天青釉和紫斑進行化學分析表明
,這兩種釉色化學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
,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則僅0.098%
,這也說明鈞釉紫斑是有意識涂上去的
。如此一類的鈞窯遺址僅禹縣境內(nèi)就有九十六處之多,至于臨汝
、郟縣
、登封、寶豐以及洛陽以西的新安縣
,黃河以北的湯陰
、鶴壁、安陽等地相類似的瓷片相當普通
。此種元鈞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較簡單的釉料配方制成
。故胎壁較厚、笨重粗糙
,內(nèi)含雜質較多
。燒成后胎內(nèi)有夾砂或氣孔現(xiàn)象,胎色有灰色
、深灰色
,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黃白色
、黃色
、黃褐色、橙黃色
,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為主
,如盤、碗
、碟
、板沿洗、缽缸之類的器物較多
。施釉薄厚取決于上釉技術和生胎的強度
,一般說元鈞釉厚施釉二、三遍
,燒成后大多釉垂如蠟淚
。有時造成釉內(nèi)含氣泡較多,或有沒有燒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遺留在釉內(nèi)形成的斑點
。更由于爐溫掌握的晶徹的珠光釉
,時而因溫度不足或溫差不一,使之釉面顯藍灰
、青灰
、豆青、灰綠或煙薰發(fā)黑等色調
。雖有天青
、天藍、月白
、紫紅斑等釉色
,但極艷麗細膩,瑩潤的已不多見
。制法上元鈞與宋鈞也有截然不同的區(qū)別
,宋鈞多采用支燒滿釉、器底遺有細小支釘
。元鈞則采用疊燒
,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飾不甚規(guī)整
,底足削旋時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間往突出乳突
,足里外撇,底心較薄
,是元代鈞窯突出的特點
。
3) 官窯:據(jù)宋?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
,名為官窯
。”官窯又可分北宋(汴京今開封)官窯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內(nèi)司窯
、郊壇下官窯
。北宋官窯窯址已深埋地下7米無法尋找
,而南宋官窯窯址經(jīng)考古發(fā)掘已在杭州烏龜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窯由于直接受到汝窯的影響
,雖然當時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
,當?shù)夭o瓷土、釉藥原料
,也可以從汝州
、禹州等地運去原料,然設窯燒造官瓷
,當然也離不開汝州工匠們熟練的制瓷技巧
。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弦紋爐與北宋官窯的沖耳三足爐,二者釉色極相似
,不僅風格雷同
,甚至一脈相承。
北宋官窯的原料也非常講究
,均選用上等瓷土
,釉料采自陳留、鈞州等地
,所以馬祖常詩云:“貢篚銀貂金作籍
,官窯瓷器玉為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惫俑G產(chǎn)品胎骨有白
、灰、紅等色
,白的含有鐵質的黑釉護胎足
,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
,又有天青
、翠青、大綠等
,其釉薄如紙
,釉內(nèi)呈現(xiàn)冰裂、蟹爪
、梅花和開片等紋樣
,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
,成為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征
。其造型多爐、瓶、壺
、尊
、碗、盤
、洗
、碟
、盒及文房用具等
。
南宋官窯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
,把都城由汴京(開封)遷到了浙江臨安(即杭州)建都
,史稱“南宋”,在北宋南遷時
,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繼遷到南方
,這時北方一些瓷窯逐漸衰落,甚至停產(chǎn)
,而南方制瓷業(yè)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
南宋遷居臨安后,在鳳凰山下設窯
,稱修內(nèi)司官窯—也稱內(nèi)窯
。后來又在烏龜山下的郊壇另設新窯,稱為“郊壇下官窯”
。以上兩個官窯統(tǒng)稱“南宋官窯”
。
修內(nèi)司官窯:至今沒有發(fā)掘僅據(jù)曹昭《格要論》記載,“官窯宋修內(nèi)司燒者土脈細潤
,色青帶粉紅
,濃淡不一,有蟹爪紋
,紫口鐵足
,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
,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
郊壇官窯:在今浙江省杭州烏龜山
。上世紀50年代起作了多次發(fā)掘
。發(fā)現(xiàn)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
胎質:有黑灰胎和黑褐胎兩種
、胎薄者施釉較厚。
釉色:翠青、粉青
、月白
、米黃色、油灰色
、釉面有開片紋
,紋片較大,有冰裂紋
。
造型有:盤
、碗、碟
、洗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
。傳世品有方、圓
、葵口
、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貫耳
、膽式弦紋瓶
。葵口花式盤
、葵口圓口碗
、盞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征
。器物多采用支釘支燒
,洗有5-8個支釘。少數(shù)器物從造型和釉色
,紋片都與哥窯難以區(qū)分
。官窯制品明、清御窯大量仿制
,其中雍正仿品質量最好
,有達到亂真的程度。
4) 哥窯:產(chǎn)自浙江龍泉
,相傳古代章生一
、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燒瓷謀生,而且都比較成功
,然章生一燒制的瓷器更為名貴
,更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賞與青睞,榜上有名
,既稱哥窯
,也名哥瓷
。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
、淺灰
、土黃等多種色調。黑灰胎有“鐵骨”之稱
。其釉為失透的薄乳濁釉
,以灰青為主,還有粉青
、月白
、油灰、炒米黃
、淺青等色
。器表紋片裝飾
,大小有別
,有的大紋片呈現(xiàn)黑色,而小紋片呈現(xiàn)黃色
,故有“金絲鐵線”之美稱
。但也有純小開片紋者,紋片全部呈現(xiàn)黑色
,世稱“百圾碎”為其綽號
。傳世的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
、碗
、盤、洗
、碟和罐等
。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又有瓷胎與砂胎之別
。
哥窯列為宋代名窯
,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內(nèi)庫所藏:柴、汝
、官
、哥、鈞
、定
。”列名于宋名窯汝窯
、官窯之后
,鈞窯、定窯之前,可見哥窯已被當時認定為宋窯
,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對象
。然而由于它的傳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貴
。更由于傳世少
,稀有難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現(xiàn)仿燒
。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云:“舊哥哥窯出(指出產(chǎn)某地
,產(chǎn)地待考),色青濃淡不一
。也有鐵足紫口
,色好者類董窯,今也少有
。成群隊者
,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
,色也不好
。”由此可知舊哥哥窯當指宋代哥窯
,而從元末已出現(xiàn)的仿哥窯則為新哥窯
。《格古要論》沒有說明哥窯與弟窯之關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墩憬ㄖ尽分械谝淮纬霈F(xiàn)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窯場的事
。哥窯生產(chǎn)開片瓷
,弟窯生產(chǎn)不開片瓷的龍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末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窯場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和發(fā)掘
,沒有發(fā)現(xiàn)單獨生產(chǎn)哥窯的窯址。而釉面布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址的一種產(chǎn)品
,很有特點
,生產(chǎn)作坊也不是一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后人錯誤的把它分為哥窯
、弟窯兩個窯系
。明清以后景德鎮(zhèn)有專仿哥窯的產(chǎn)品。
5) 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瓷村
。曲陽宋代屬定州
,故名定窯。創(chuàng)燒于唐
,發(fā)展于宋
,延續(xù)燒瓷至金、元時期
。唐代始燒白瓷
、黃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窯影響
,有玉壁底碗
、注壺、瓶類等器形
。宋代定窯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燒制碗
、盤
、盞、盒
、壺
、瓶、枕等類器物
,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
、醬釉
、綠釉、白釉
、褐花等品種
,白釉器胎白堅硬,薄胎
、釉白中泛牙黃色
,因覆燒而形成形成無釉的蕓口,釉流有淚痕
。裝飾方法有劃花
、刻花、印花
,紋飾題材有蓮瓣
、龍鳳、牡丹
、蓮池游鴨
、嬰戲
、鴛鴦等。北宋晚期一度為宮廷及官府燒制瓷器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窯龍紋盤
、碗、既專為皇室燒造
,有些器物入宮后刻“風華”
、“壽華”、“禁苑”
、“德壽”等宋代宮殿名稱
。窯址出土白瓷標本刻有“官”、“新官”
、“會稽”
、“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識
,顯然是為官府或某些機構而燒制
。定窯黑釉,釉色黑如漆
。醬釉器有內(nèi)白釉外醬釉的復合釉
。綠釉標本發(fā)現(xiàn)最少,只有碗
。此外
,定窯印花白瓷及覆燒方法影響一批瓷窯,如河南鶴壁
、山西介休
、霍縣、陽城
、盂縣
、平定、四川彭縣
、江西景德鎮(zhèn)都摸仿定窯白瓷
,形成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舾G仿定產(chǎn)品有土定之稱
;景德鎮(zhèn)仿定有南定之稱。明
、清景德鎮(zhèn)仍有仿定窯的器物
。
三、 八大窯系的形成
宋代是我國瓷器發(fā)展的鼎盛階段
,它為我國古代陶瓷工藝美術發(fā)展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可謂百花盛開
、群芳爭艷,名窯迭出
,窯系形成
。陶瓷界通常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yè)發(fā)展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