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就來品賞拍場之上,最貴的10把著名方壺,一睹其非凡氣度。
1.傳香壺
陳鳴遠傳香壺
保利華誼(上海)首屆藝術(shù)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34,500,000元
說起傳香壺,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他出自陳鳴遠之手,不僅是紫砂壺最貴的方器,同時也刷新了陳鳴遠作品的拍賣紀錄。
傳香壺,壺呈方斗式,造型簡約,上寬下窄。壺身、蓋、鈕、流、把與足之四角皆作凹筋。
壺底鐫有“令我胸中書傳香”行書刻銘與款識,以及陳鳴遠、壺隱兩枚陽刻篆書印款。
語出宋代文學(xué)家黃庭堅著名的詠茶詩《謝送碾壑源揀芽》:“搜攪十年燈火讀,令我胸中書傳香。”
鳴遠以此詩句自銘其壺,不惟展現(xiàn)其深厚的學(xué)識,也流露出對自己壺藝的自信。
2.藏六方
顧景舟六方壺
北京藝融2013年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17,825,000元
藏六方由顧景舟先生制作,壺身六面圍合而成,器形非常簡練,但不失恢弘之勢。
六條線條從壺紐頂端一瀉而出,經(jīng)蓋面、蓋沿、壺口頸、壺身收至壺足,呈現(xiàn)六方。
表面光潤,沒有半點裝飾,棱角分明筆直,壺蓋穹窿凸起,整壺呈現(xiàn)出蓄勢待發(fā)之勢,顯得十分莊重大方。
3.玉露詩文套組
顧景舟玉露詩文套組
江蘇和信2018春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17,250,000
玉露詩文套組是顧景舟青年時期的力作,整壺方中有圓,色澤紫潤,隱隱錚具古意。
一套五件,一壺四杯,是原配原作,均取材與古代食器“簋”。簋”。壺與杯設(shè)計精雅巧妙。
自創(chuàng)、自制、自刻。從設(shè)計到制作,再到篆刻,皆由景舟先生一手親作。
壺身正面鐫“玉露”,出自李商隱的《辛未七夕》詩:“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原指牛郎織女七夕相會,引申含義為短暫、美好的事物。
背面刻“花氣接云煙,煮茗草堂前。階下獨行鶴,避煙飛上天”。
風輕云淡,花氣氤氳,草堂前,雅士煮茶,壺里茶煙裊裊升起,臺階下一孤鶴,隨煙起舞,正自由飛往天際。
4.金銀彩山水紋方壺
清乾隆御題詩金銀彩山水紋方壺
中國嘉德2011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8,625,000元
壺呈方敦式,方口嵌蓋,三彎流,壺口微束,鼓腹,下承四方折角包邊足。
口足飾以回文印花,雍容華貴。泥色純紫,細密如綢緞,通體紋飾,腹一面金銀彩描繪山水,另三面金彩篆書乾隆御題七言詩,相得益彰。
詩云:“御制花港觀魚。錦梭不籍天孫擲,練影中堆萬簇云。設(shè)與水仙作春服,天邊風月傲清華”。足內(nèi)“乾隆年制”陽文篆書款。
5.烏泥束腰壺
陳鳴遠烏泥束腰壺
北京保利2012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7,820,000
此束腰壺是陳鳴遠與曹廉讓合作的傳世之作,在閩南出土。
壺底行書銘文曰:“一壺清茗,萬卷藏書,明窗凈幾,其樂蘧蘧?!笔鹂睢傲S”。筆韻雅致,細麗娟秀,有晉唐風格。
《陽羨砂壺圖考》載有一件風雨樓所藏“曹廉讓束腰鳴遠方壺”拓本,此壺其形制銘文書法皆與張拓本極為相似。
廉齋即曹廉讓,字希文,曹履泰之孫,硤石人。著有《廉讓堂詩集》和《廉讓堂唱和集》。
6.矮僧帽壺
顧景舟僧帽壺
北京保利2012春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7,820,000
此壺是顧景舟與上海仿古期間,仿制的大彬款僧帽壺。遠觀似一飽滿壯美之冠帽,其壺身作六角形僧帽。
從壺蓋開始,整個壺體分成六等分,寓意六時吉祥,壺冠蓮花分成五瓣,寓意五方五佛。
壺底楷書刻款“生蓮居大彬”,在壺內(nèi)有“景記”暗款。
7.漢缾壺
許龍文制青娛軒款調(diào)砂漢缾壺
西泠印社2017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7,245,000
此壺原為清末收藏大家龔心釗(1870-1949)舊藏,為龔氏丁卯年(1927)購自日本,是龔心釗極為重視的珍藏之一。
全器調(diào)砂,望似梨皮,寶光煥然。
師法四方漢缾(瓶)形制,以四片富曲度的泥片鑲接而成,造工甚精,壺鈕方圓玉潤,大方得體,鈕座、蓋沿、壺頸等細處線條轉(zhuǎn)折一絲不茍。
8.朱泥六角壺
蔣覲侯朱泥六角壺
北京長風2011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6,472,000
此壺剛正有型,有浩然之氣。泥料摻砂、精心調(diào)配,為朱紅撒金,內(nèi)含黃金點狀之砂,色彩豐富,頗見功力,賞心悅目。
9.漢方壺
清乾隆礪成漢方壺
北京長風2011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5,957,000元
此壺為礪成之器,不僅泥料為上品,其工手亦一絲不茍,內(nèi)外如一,通體協(xié)調(diào)大度,尤其把與流的處理真是大家手筆,是一件值得珍藏與把玩的遺器。
這把壺器形碩大,大氣、陽剛,壺身飽滿卻不臃,角線有力而不銳,剛?cè)嵯酀媚蟮们〉胶锰帯?/p>
10.四腳龍鼎壺
陳鳴遠四腳龍鼎壺
北京藝融2013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5,750,000
此件為陳鳴遠的仿古紫砂壺,仿造商周時期盛酒器盉的造型,工藝精湛,效果逼真,尤其是壺蓋及把手部位的龍首雕刻,充分展現(xiàn)了商周時期,龍作為神靈化身的威嚴與肅穆。
時大彬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在明朝末期,他就享有盛譽,是繼供春之后,紫砂壺藝史上知名度最大、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壺藝大師,后世譽之為“千載一時”、“明代良陶讓一時”。
由于出身于紫砂世家,年少時的時大彬聰明伶俐、勤奮好學(xué),在其父親的悉心指導(dǎo)下,他很快掌握了前人制作紫砂壺的全套技藝。早年間他所仿制的供春壺器型古樸雄渾,廣受親友贊譽。前期他的作品多為大壺,堅致樸雅。中年時期,他結(jié)識了著名的畫家王時敏、王鑒,書法家陳繼儒等人。在與眾人深交后,他熟知文人的飲茶習(xí)慣,結(jié)合實際,便改而制作小品壺。在此基礎(chǔ)上他充分發(fā)揮藝術(shù)才能,創(chuàng)制和改進了眾多紫砂壺款式:園壺、六方壺、三足壺、開光方壺、提梁壺、書扁壺、僧帽壺、印包壺、菱花壺等等。在供春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將紫砂壺推上了藝術(shù)賞玩的道路。
他創(chuàng)制了許多制壺的專用工具,使紫砂壺的制作難度有所降低,提升了制壺效率。由于受到文人墨客喜愛在字畫下落款的影響,時大彬每有得意佳作也效仿文人在壺蓋、底等部位刻上自己的姓氏、堂號、印章等。他這種開創(chuàng)性的為紫砂壺“落款”,提升了其作品的藝術(shù)水平和收藏價值,這種作法也一直流傳至今。據(jù)稱,時大彬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也是十分嚴肅,極力追求完美,每有不滿意的作品,便會立即銷毀,即使全部打碎了也在所不惜。
不僅如此,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chuàng)了古人稱為“砂粗質(zhì)古肌理勻”的調(diào)砂法制壺法,還另辟蹊徑,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紫砂壺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獨特技法。這種獨創(chuàng)的成型技藝,直接奠定了宜興紫砂發(fā)展的根基,直至今日在紫砂壺制作過程中仍在沿用。
為了將制壺技藝發(fā)揚光大,時大彬廣收徒弟,培養(yǎng)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在眾多徒弟中,時大彬十分喜愛李仲芳的作品,每當發(fā)現(xiàn)李仲芳所做的精品,在征得李同意后,他便會在壺山款上自己的名。在當時,人們稱這樣的壺為“李大瓶”、“時大名”。
時大彬一生享年約八十歲,其所制作品數(shù)以千計,但能流傳存世的作品及其稀少,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時大彬的作品已經(jīng)成為了稀世珍寶。
在三百年來,經(jīng)過后世的統(tǒng)計,時大彬存世的各類紫砂作品,不過數(shù)十件,而他所做的紫砂壺存世的僅有十六七件,其中的五件為考古發(fā)掘而來,其余的都是傳世經(jīng)典作品。目前分別收藏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各地的博物館或私人機構(gòu)、藏家手中。
時大彬是宜興紫砂壺日趨成熟的標志性人物,自時大彬始,以紫砂壺為標志的宜興茶具逐漸興起,成為文人雅士競相追逐的茶器寶玩。他所做的紫砂壺不求雕琢,而以樸素的雅致和一體感見長,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言,無愧于“紫砂一哥”的稱號。
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zhí)壺
清康熙. 時大彬紫砂琺瑯彩壺
仿供春龍帶壺
開光方壺
主要原因是方壺比圓壺難做,方器紫砂壺因為形狀的特殊,制作工藝也非常特殊。紫砂方貨的成型制作方法,大體分為二種: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鑲接法,一種是模具成型。全手工鑲接就是用泥片鑲接,模具成型主要是壺身的檔坯及附件的印制。
難做的主要是傳統(tǒng)的手工鑲接法,不同于圓壺,方壺上的線條稍微做不好都很容易看出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制作方壺的人要遠少于做圓壺的人,供應(yīng)這一塊少了,價格自然也上去了。
1、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繡,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2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
2、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于1957年出土于陜西省華縣太平莊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采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shè)置于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3、北朝紅地云珠日天錦,古代經(jīng)錦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花色和地色的織物組織完全相同,都是雙層結(jié)構(gòu)的復(fù)式平紋或復(fù)式斜紋,稱為平紋經(jīng)錦或斜紋經(jīng)錦,依靠織物縱向彩條經(jīng)線的顏色來顯現(xiàn)花紋,是一種典型的“彩條經(jīng)錦”。
平紋經(jīng)錦是我國傳統(tǒng)的織錦。北朝晚期或隋代的平紋經(jīng)錦,隋或初唐時期的斜紋經(jīng)錦,盛唐時期的斜紋緯錦、織金錦等。平紋經(jīng)錦到了唐代數(shù)量已明顯下降,大量出現(xiàn)的是隋代前后興起的斜紋經(jīng)錦。
4、青花釉里紅瓷倉,元代樓閣式瓷倉,在倉后兩柱間有正楷直書墓志,自右至左12行,共159字,記載死者為“故景德鎮(zhèn)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死于后至元戊寅(即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安葬于南山。
這件樓閣式瓷倉,造型別致,雖然是隨葬冥器,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青花釉里紅瓷器,甚為罕見,作為樓閣式瓷倉,并且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1974年江西省景德鎮(zhèn)出土,現(xiàn)藏于江西省博物院。
5、竹林七賢磚印模畫,南朝。長244厘米,寬88厘米,由300多塊古墓磚組成,出土?xí)r分東西兩塊,一塊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塊為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四人。
榮啟期是早于“七賢”許多年的春秋時期人物,由于榮啟期的性格和“七賢”極為相似,又被時人譽為“高士”,所以,磚畫中安排榮啟期和“七賢”在一起,除了繪畫構(gòu)圖上對稱的需要外,榮啟期更有為“七賢”之楷模的寓意。
這幅磚畫純熟地發(fā)揮了線條的表現(xiàn)能力,人物造型簡練而傳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撫琴嘯歌,或頷首傾聽,性格特征鮮明,人物之間以樹木相隔,完美地體現(xiàn)了對稱美學(xué)。
-直裾素紗襌衣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北朝紅地云珠日天錦
-青花釉里紅瓷倉
-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59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沒有茶漏茶都沒法好好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