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唐代文學(xué)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p>
“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這是乾隆皇帝對飲茶的評價。
我國古代人的茶道,是《易經(jīng)》中的八卦,即金木水火土,茶圣陸羽設(shè)計制作的茶爐,用鐵鑄成代表金,放在地上代表土,爐中燒的木炭代表木,木炭燃燒代表火,茶爐上煮的茶湯代表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dá)到平衡的過程,古人的茶道正是通過煮茶,飲用,創(chuàng)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空靈的心境,來修身養(yǎng)性。
到了現(xiàn)在,喝茶的人很多,懂茶的人很少,所以有人會醉茶,有人喝茶以后上吐下瀉,據(jù)《茶經(jīng)》中記載,有的茶葉喝下以后,會在腹中結(jié)成硬塊,引起疾病,所以古人十分講究喝茶的茶具,常常用茶具來排解茶葉中的有害物質(zhì)。加上古人對美的一貫的追求,造就了許許多多經(jīng)典的茶具。
描紅荷露烹茶荷花茶壺
【清朝】年號:乾隆
文物描述:通體礬紅描纏枝番蓮紋,腹部兩面開光,一面繪荷塘蓮花,一面書乾隆題詩。
「荷露烹茶一律,乾隆己卯新秋制」,朱紅「比德」「朗潤」二印。
蓋面畫轉(zhuǎn)枝番蓮紋,紐面繪盛開蓮花一朵,紐側(cè)則飾朵花一周。斂圓口,弓形把,曲流,圓頂蓋,蓋側(cè)一通氣孔。蓋足外壁涂金外,內(nèi)面全施綠彩。器底礬紅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一、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種類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安杈摺币辉~最早在漢代已出現(xiàn)。據(jù)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 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觸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shù),競?cè)請?zhí)持茶器。” 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xué)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 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將“茶器”作為賜品,可見宋代“茶具”十分名貴,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钡拿?,元畫家王冕《吹蕭出峽圖詩》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泵鞒跆柗Q“吳中四杰”的畫家徐責(zé)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shè),歌壺醒不敲?!辈浑y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jīng)??梢宰x到“茶具”詩句。說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F(xiàn)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這類飲茶器具。事實上現(xiàn)代茶具的種類是屈指可數(shù)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圍。按唐文學(xué)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安枞恕敝覆刹枵?,如《茶經(jīng)》說:“茶人負(fù)以(茶具)采茶也?!薄安杌k”是箱籠一類器具。唐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笨芍安杌k”是一種竹制、編織有斜紋的茶具?!安枭帷倍嘀覆枞司幼〉男∶┪荩破と招荨恫枭嵩姟啡铡瓣栄鲁雷晕?,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痹娫~描寫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制茶過程。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說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只是“設(shè)蓬席齋。束書茶灶?!蓖鶃碛诮?,自稱“散人”,宋南渡后譽(yù)為“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壓波堂賦》有“筆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詩人陳陶《題紫竹詩》寫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笨梢?,唐宋文人墨客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與“茶灶”相傍,又見茶灶與筆床、瓦盆并例,說明至唐代開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備之物了。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據(jù)《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笔怯忻?,又依《茶錄》記載說,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制,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jù)《云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xué)家《茶具十詠》和《云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唐宋時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與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許多詩人筆下的“茶具”主要指與飲茶有關(guān)的茶罏、茶壺、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從大概念來看,依唐文學(xué)家皮日休《茶具十詠》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飲茶有關(guān)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議》提到有“二十四種”茶具,顯然,后兩者是大概念的茶具,這一概念與今有許多不同。唐宋以來,銅和陶瓷茶具逐漸代替古老的金、銀、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時期,整個社會興起一股家用銅瓷,不重金玉的風(fēng)氣。據(jù)《宋稗類鈔》說“唐宋間,不貴金玉而貴銅磁(瓷)”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這種從金屬茶具到陶瓷茶具的變化,也從側(cè)面反映出,唐宋以來,人們文化觀,價值觀,對生活用品實用性的取向有了轉(zhuǎn)折性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說,這是唐宋文化進(jìn)步的象征。
我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yōu)美,既有實用價值,又富藝術(shù)之美。所以,馳名中外,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在中國飲茶的發(fā)展史上,無論是飲茶習(xí)俗,還是茶類加工,都經(jīng)歷了許多變化。作為飲茶用的專用工具,必然也有一個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
主要的茶具種類如下: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壺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當(dāng)?shù)氐淖夏唷⒓t泥、團(tuán)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于成陶火溫高,燒結(jié)密致,胎質(zhì)細(xì)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jīng)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yùn)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diào)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jié)、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
2、瓷器茶具
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鎮(zhèn)的瓷器最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元代,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聞名于世,并遠(yuǎn)銷國外。
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fā)展,宋朝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dá)到了鼎盛時期,生產(chǎn)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
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風(fēng)盛行,斗茶者根據(jù)經(jīng)驗認(rèn)為建安所產(chǎn)的黑瓷茶盞用來斗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宋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產(chǎn)于福建福州一帶。福州生產(chǎn)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品種,特別是創(chuàng)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以后,更加鮮麗奪目,逗人喜愛。
4、玻璃茶具
在現(xiàn)代,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fā)展。玻璃質(zhì)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tài)各異,用途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鮮艷色澤,茶葉的細(xì)嫩柔軟,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漸舒展等,可以一覽無余,可說是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shù)欣賞。特別是沖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澄清碧綠,芽葉朵朵,亭亭玉立,觀之賞心悅目,別有風(fēng)趣。玻璃器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燙手。
5、金屬茶具
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錫罐多制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單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6、竹木茶具
在歷史上,廣大農(nóng)村,包括產(chǎn)茶區(qū),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價廉物美,經(jīng)濟(jì)實惠,但現(xiàn)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裝茶,則仍然隨處可見,特別是作為藝術(shù)品的黃陽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種饋贈親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中國歷史上還有用玉石、水晶、瑪瑙等材料制作的茶具,但總的來說,在茶具史上僅居很次要的地位。因為這些器具制作困難,價格高昂,并無多大實用價值,主要作為擺設(shè),用來顯示主人富有而已。
/yingzy
工夫茶
烹茶精,正是工夫茶最突出的特點,它體現(xiàn)在烹制、品飲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而不僅僅是“器具更為精致”而已。
1、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砂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xiàn)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看也),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俟其火碩(老也,俗謂之“碩”),一面打開錫罐,傾茶于素紙上,分別粗細(xì),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處,次用細(xì)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謂之“納茶”。 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為初步。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叭羲娓≈椋暼羲蓾?,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br>4、洗茶:滾湯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入壺心,不可斷續(xù),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沖”,始無澀滯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應(yīng)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zhì),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5、沖點:沖法同上。
6、刮沫:沖水必使?jié)M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后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后,復(fù)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一以去其散墜余沫;二則壺外追熱,香味充盈于壺中。
8、燙杯:淋罐已畢,仍必淋杯,俗謂之“燒鐘”。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盁?鐘即茶杯的俗稱)熱罐,方能起香”: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入壺中后,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jīng)過, 正灑茶適當(dāng)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guān)公巡城”;又必余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品茶
品茶,捧起小杯,慢飲細(xì)酌,啜畢還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工夫茶因杯小,香濃、湯熱,故啜后杯中仍有余香,這是一股比從茶湯上溢出的香氣更深沉、更濃烈的“山韻氣”,“嗅杯”因此為工夫茶所獨有的雅趣。
以“品”為主的井然有序的飲茶方式,形成邏輯程序的體系,這就叫做“潮州工夫茶方法"。它顯示高雅,表達(dá)禮儀,寄托情誼,反映素質(zhì),表現(xiàn)自我。而美正是在工夫茶沖飲程式之細(xì)膩周密、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氣氛和諧等現(xiàn)象中產(chǎn)生的,也是主客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情感。其全過程,頗能體現(xiàn)“和為貴”之高尚情操,并反映出本地區(qū)某種歷史傳統(tǒng)、文化水平與時代背景。起到提高人們生理、心理素質(zhì)的良好作用。這就是潮州工夫茶的程式美及其美學(xué)價值所在。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托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shù),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著飲茶之風(fēng)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fēng)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zhì)地越來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這就是:
第一: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biāo)準(zhǔn)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zhì)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lán)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zhèn)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shù)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wěn),易于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于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luò)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luò)而不用布?xì)终?,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hù)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后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里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第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第八: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制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guān),既節(jié)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lián),益發(fā)增添茶興。
第九: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fā)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于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制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fēng)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功夫茶所用的茶葉,只限于半發(fā)醇的福建巖茶,溪茶和潮汕的鳳凰水仙一類(均屬青茶類)。中國的其它茶類如紅茶,綠茶,磚茶,或花茶,白茶等則不適合。因為若用功夫茶的沖法,往往苦澀不堪入口,只有這種半發(fā)醇的青茶類為上。習(xí)慣上功夫茶最好是用福建的烏龍茶,即閩北武夷山的巖茶和閩南的溪茶。烏龍茶是個總名,其中的暑茶是閩北所產(chǎn)。鐵觀音則主要產(chǎn)于閩南安溪,故又稱溪茶。巖茶和溪茶名目繁多,其中奇種,單叢,名叢大紅袍,水仙,一枝春等都是名茶。
——潮汕的鳳凰山也生產(chǎn)茶葉,也屬半發(fā)醇的青茶,也是功夫茶的用茶。其名目有水仙(俗稱鳥嘴茶),單叢,浪菜等;上引丘逢甲詩的"鷦嘴"便是鳥嘴茶。鳳凰茶也是我國的名茶之一。茶粒較大,茶色黃褐,香氣清馥,滋味濃醇而甘,湯色淺黃,是潮人和東南亞華僑愛好的一種茶?!冻敝莞尽份d:"鳳凰山名茶待詔亦名貢茶。"民間傳說南宋末代皇帝,逃到潮州鳳凰山,口渴思飲,采山中茶葉咀嚼,清甘止渴,稱賞不已,所以鳳凰山的這種茶樹,便是被后人稱為宋茶。傳說末必真實,但鳳凰山茶是一種優(yōu)質(zhì)茶,卻是一直為人所公認(rèn)。潮汕功夫之普遍,跟本地有名茶是息息相關(guān)的。
——什么是工夫茶?清代的蔡爽(字伯龍,生平事略不詳)的《官話匯解便覽》中有一條有趣的簡釋。該書是以浙江方言與官話一一對照的辭書,其上卷(飲食調(diào)和)有謂:
——0 茶米 正一茶葉
——0 好茶 正一工夫茶碩
——0 幼條 正一芽茶
——詞目前加0符號的是方言,有“正”字的是官話。原來,工夫茶者,好茶之謂也。(有意思的是,二個詞目的表述與含義竟與潮州方言頗一致)顯然,這里的工夫茶,是指好茶葉。
——更明確的表述是雍正年間崇安令陸延燦的《續(xù)茶經(jīng)》轉(zhuǎn)引的《隨見錄》中的話: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道光間梁章鉅《歸田瑣記》說:“武夷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種、名種、奇種。名種茶“山以下多不可得,得則泉州、廈門人所講工夫茶?!倍旃ぁ段湟纳街尽肪硎乓苍疲骸暗趲r茶反不甚細(xì),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
——民國十一年《福建通志》(物產(chǎn))引《閩產(chǎn)錄異》說:武夷寺僧多晉江人,以茶坪為業(yè),每寺都請泉州人為茶師,茶采來后,又有就茗柯?lián)衲垩浚灾割^入鍋,逐葉卷之?;鸷虿痪?,則色黝而味焦,即泉、漳、臺、澎人所稱工夫茶,瓿僅一二兩,其制法則非茶師不能,日取值一強(qiáng)。①
——可見,自清初以來,工夫茶原是指巖茶中一個品位甚高的品種,而且其名稱是由漳泉臺澎人給叫出來的。
——紅茶中也有一類稱工夫紅茶的品類,如祁門工夫、滇紅工夫、閩紅工夫、川紅工夫等。 道光年間曾在廣州十三行的美國商人亨特在其所著的《廣州“番鬼”錄》中說:茶的種類繁多,主要分為紅茶、綠茶兩類……紅茶則包括武夷、功夫、小種和包種。上書中,功夫茶有時寫成工夫茶,如言東印度公司販運的“茶葉主要是武夷茶和工夫茶?!敝劣诩t茶何以稱做工夫茶,這位洋商的解釋是:“做工者的的茶?!雹?-由于文獻(xiàn)中確實缺乏可資參照的材料,因而華文水平不高的亨特只好望文生義的地“直譯”。依筆者管見,如按前引蔡爽所揭示的“工夫茶即好茶”的說法去解釋,也許更合情理:既然好的巖茶叫工夫茶,那么,好的紅茶也稱為工夫茶又有何不可?
——那么,為何巖茶“其最佳者曰工夫茶”呢?前引郭柏蒼《閩產(chǎn)錄異》的一段話可作為注腳。試想,“就茗柯?lián)衲垩?,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且要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這該花費多大的工夫,該有多精湛的技藝?正如清初釋超全《武夷茶歌》所說的:“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xì)?!贝似湟弧F浯危赫骡牎稓w田瑣記》中,工夫茶的等級雖列在“奇種”之下,但奇種“如雪梅、木瓜之類,即山中也不可多得。”“三十六峰中,不過數(shù)峰中有之。各寺觀所藏,每種不能滿一斤,用極小之錫瓶貯之,遇貴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許,鄭重瀹之?!币虼耍褪忻媪魍I(lǐng)域而言,工夫茶實為頂兒尖兒級的“極品”,再無出其右者。 總之,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而且?guī)r茶在前而紅茶居后。
——據(jù)1979版《辭源》:[工夫茶] 廣東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種風(fēng)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陸羽《茶經(jīng)》。器具精致……見清俞蛟《潮嘉風(fēng)月記》。也作“功夫茶”。
——(功夫茶)即工夫茶。清施鴻?!堕}雜記》十:“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以武夷小種為尚……飲必細(xì)啜久咀?!?br>—— 把工夫茶定性為“廣東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種風(fēng)尚”,甚為精當(dāng),符合時下各界對工夫茶的理解。把工夫茶、功夫茶及其依據(jù)的文獻(xiàn)來源一并列出,也甚寬容公允。問題是,同一事物而有兩種名稱,在實際應(yīng)用中,難免帶來一些混亂、麻煩。即如成立協(xié)會一類的團(tuán)體或開起學(xué)術(shù)會來,會名或會議名該用“工夫茶”還是“功夫茶”呢?而且,普通話中“工”、“功”同音,怎么說都可以。潮州方言的“工“(讀如剛)與“功”(讀如攻),讀音截然不同, “工夫”與“功夫”的含義也不一樣。在工夫茶的家鄉(xiāng)卻連名都叫不準(zhǔn),這麻煩豈不更大?
——《現(xiàn)代漢語辭典》把“工夫”、“功夫”當(dāng)成一詞,釋義為:時間;空閑時間;時候;本領(lǐng)、造詣,共四項,但又要讀者注意:前三項多作“工夫”,第四義項多作“功夫”。(既有差別,又要將二詞合而為一,如此處理是否恰當(dāng),此處姑且不論)但以上的釋義,卻難以涵蓋潮語的“工夫”一詞。比如說“某某人過工夫”,指的是對方為人處事十分精細(xì)、周到,這里的“工夫”就絕對不能用“功夫”。
——作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絕、禮儀周全等物質(zhì)與精神的多種因素,因此,以“功夫”指稱作為品種名的茶葉尚可,用來指稱茶道則難免以偏代全。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為準(zhǔn),俞蛟的《潮嘉風(fēng)月記》是目前為學(xué)界公認(rèn)的有關(guān)工夫茶的最早記錄,理宜以它作為命名的依據(jù)。(《辭源》(工夫茶)釋義的最末句為“也作‘功夫茶”’。這個“也作”,實已含有正、別名的意思)準(zhǔn)此,本書從書名到內(nèi)容,皆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66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品飲普洱茶最佳茶具組合
下一篇: 茶具擺放有講究記住3條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