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雅,莫過于茶。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茶道之精神,又在于器。人都說“茶器之中,以銀壺為尊”??摄y壺也分“三六九”等,在銀壺之中,又以什么為尊呢?
判斷一把銀壺優(yōu)劣的標準有哪些?
1.看銀料純度
銀壺的純度,也就是銀的成色,不僅決定銀壺的質(zhì)量,同時也決定銀壺的使用價值。
銀有殺菌的功效,和硫化物反應會呈現(xiàn)黑灰色。古時用銀針鑒毒,也是這個道理。銀壺煮水時,壺內(nèi)會有少量銀離子微溶于水,改善水質(zhì),即“若絹水”。銀離子水呈弱堿性,通過血液循環(huán)進入穩(wěn)態(tài)系統(tǒng),不僅可以殺滅有害物質(zhì),更能中和人體酸性體質(zhì),達到保健作用。因此,銀的純度越高,養(yǎng)生效果越明顯。反之,若銀純度不高,不但達不到保健效果,反而可能會造成重金屬堆積,對人體有害無益。
如何判斷銀壺的純度?
答:市面上的銀壺,原料最純的當然是99.99%足銀,國標一號銀,簡稱S999,謂之足銀。之后也有S990/S925。但有的銀壺廠家號稱純銀,實際上是鍍銀的。中間包一層其它材料,內(nèi)壁外壁兩面鍍銀,使用久了表面鍍層會逐漸剝落,顯出內(nèi)里的非銀物質(zhì)。甚至有的就是白銅,根本就不是銀。
其次,可以采用敲擊法。由于銀的質(zhì)地較軟,敲擊銀壺表層時不會發(fā)出金屬回彈的清脆的錚錚響聲,而是較為低沉的吧嗒吧嗒的響聲。
注意:銀質(zhì)軟,用力敲擊可能會產(chǎn)生不可恢復的凹坑,敲擊時需注意力度。
可以采用硝酸試劑法檢驗。這種方法可信度較高。操作的時候用玻璃棒將硝酸滴于銀壺表面。S950以上的銀仍保持銀白色,此外成色越低,會逐漸變成隱綠、微綠、深綠甚至黑色。
注意:硝酸為強酸,滴定時要注意安全
當然,最省事的方法??梢灾苯涌磭覚z測證書。
2.看設計,看工藝
翻開銀壺的器形演變歷史畫卷,都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和變遷。
手工銀壺傳承至今,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壺型,把手,壺摘,壺身紋飾,均千變?nèi)f化。
壺型風格的變遷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例如商周青銅時期的古樸粗狂,唐宋時期的清麗脫俗,元明清時期的高貴優(yōu)雅等等。壺文化從新石器時代發(fā)展至今已有五千余年,器形設計如瀚海繁星。選一把自己喜歡的銀壺,享受足銀時代生活。
1.勸人用慧眼看人的詩句思君若汶水 ——李杜在汶河流域的交情 郭宗忠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這是唐天寶四年(公元745),李白、杜甫同游齊魯,在兗州分手后,李白在沙丘(即今新泰西南天寶鎮(zhèn)古城)寫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一首詩。往昔兩位詩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的情景,怎么不讓詩人李白憶起。
詩人高臥沙丘之上,遠望城內(nèi)與杜甫一起覽勝的大覺寺古樹,從城南悠悠西去的汶河水,激起了詩人對杜甫的深切思念。 大約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從湖北安陸移家到東魯兗州任城(即今濟寧),與汶河流域的韓淮、裴征、孔巢父、陶沔、張叔明隱居徂徠山,號稱“竹溪六逸”。
至今徂徠山礤石峪的石頭上還刻有李白書寫的“竹溪”二字,還有李白李白作于天寶元年夏季的《游泰山》六首詩,寫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的奇麗景色,還寫出了登臨絕頂時“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那種超凡脫俗的游仙之語。李白與杜甫都熱愛大自然,長期的漫游生活,使他們寫下許多與優(yōu)秀文化古跡、名勝有關的詩作。
杜甫在漫游齊魯大地時寫過《望岳》詩,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杜甫登泰山的朝氣和李白登泰山的灑脫自然成高格。天寶四年(745),李、杜又同游齊魯。
泛舟東魯門,遍游古跡,在李白寄居的沙丘城對飲。李、杜進一步結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情。
天寶四年秋,他們二人分手了,李白置酒餞行,賦詩贈別,寫下著名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一詩: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是啊!“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李、杜一別之后,就像飛蓬一樣,兩位偉大的詩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了。杜甫更是一往情深:“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開庾府,俊逸鮑參軍……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杜甫《春日憶李白》)連夢中都牽掛、想念著李白,“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p>
可見杜甫對李白詩歌的贊美和對詩人的情真意切,而何時才能再次相遇,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遍游池臺,這是多么令人難忘,又令人向往的事?。?兩位偉大詩人的友誼成為詩壇佳話。李杜各以慧眼識才、識知己,結成了摯友,他們深厚的友情像汶河水一樣浩蕩不息。
2.慧眼識人的名言名句1、遠使之而觀其忠。
讓人去遠方任職,以觀察他們是否忠誠。2、近使之而觀其敬。
讓人就近辦事,以觀察他們是否恭敬。3、煩使之而觀其能。
讓人處理復雜的事務,以觀察他們是否有能力。4、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對人突然提問,以觀察他們是否有心智。5、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給人緊迫的任務,以觀察他們是否守信用。6、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將財物托付于人,以觀察他們是否清廉。7、告之以危而觀其節(jié)。
告訴危機的情況,以觀察他們是否守節(jié)。8、醉之以酒而觀其側。
讓人喝醉,以觀察他們醉酒時的儀態(tài)。9、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使男女雜處,以觀察他們對待女色的態(tài)度。1、聰能聽序,謂之名物之材。
善于聽人之見解而能有條不紊,可以叫做正名察物之材。2、思能造端,謂之構架之材。
善于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緒先后,可以叫做構建框架之材。3、明能見機,謂之達識之材。
善于明察事理而能預見到玄機,可以叫做通達有識之材。4、辭能辯意,謂之贍給之材。
善于運辭措意而能明人我之意,可以叫做擅辯暢論之材。5、捷能攝失,謂之權捷之材。
善于迅捷行事而能控制其失誤,可以叫做權變敏捷之材。6、守能待攻,謂之持論之材。
善于堅守自我而能任他人來攻,可以叫做持守善論之材。7、攻能奪守,謂之推徹之材。
善于攻克對方而能奪人之所守,可以叫做善攻善克之材。8、奪能易予,謂之貿(mào)說之材。
善于奪人之所守而能為我所有??梢越凶鼋灰子握f之材。
3.關于笑看人生的詩句有哪些關于笑看人生的詩句有:
一、定風波
年代:宋 作者: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歲夜詠懷
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幾多。
以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
三、次韻贈清涼長老
年代:宋 作者:蘇軾
過淮入洛地多塵,舉扇西風欲污人。
但怪云山不改色,豈知江月解分身。
安心有道年顏好,遇物無情句法新。
送我長蘆舟一葉,笑看雪浪滿衣巾。
1. 謝安慧眼識人文言文翻譯 謝安慧眼識人文言文翻譯:黃門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百去拜訪謝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說些日常事情,子敬不過寒暄幾句罷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問謝安:“剛才那三位賢士誰較好?”謝安說:"小的最好。"客人問道:“怎么知道呢?”謝安說:“善良的人話少,急躁的人話多。度是從這兩句話推斷出來的。”
分析:謝安從王獻之的穩(wěn)重寡言,推知其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謂獨具慧眼。"吉人之辭回寡"兩句意思說明善良的人真誠正直,所以說話少;浮躁的人說話多,則經(jīng)答常顯得很輕浮。
原文如下:
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笨驮唬骸昂我灾??”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p>
2. 謝安慧眼識人文言文翻譯 謝安慧眼識人文言文翻譯:黃門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百去拜訪謝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說些日常事情,子敬不過寒暄幾句罷了。
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問謝安:“剛才那三位賢士誰較好?”謝安說:"小的最好。"客人問道:“怎么知道呢?”謝安說:“善良的人話少,急躁的人話多。
度是從這兩句話推斷出來的。”分析:謝安從王獻之的穩(wěn)重寡言,推知其為兄弟中的佼佼者,可謂獨具慧眼。
"吉人之辭回寡"兩句意思說明善良的人真誠正直,所以說話少;浮躁的人說話多,則經(jīng)答常顯得很輕浮。原文如下: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
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推此知之?!?。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 9.D
10.A
11.C
12.⑴如果就恩澤聲威所能達到,遠處的外族前來朝貢的情況來說,與貞觀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論的。(4分,“加”“比于貞觀之始”“等級”各1分,句意通順1分)
⑵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許無節(jié)制地處以嚴酷的刑罰。(2分,“法”“無容”各1分)
⑶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覺毛病,你剛才未講時,我自認為所做的事沒有變化,等到聽見你的分析后,(才知道)我的過失已足以令人吃驚。(4分,“苦不自覺”“向”“堪”各1分,句意通順1分)
9.判決。
10.都是“因為”的意思。B項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遞進;C項前者為介詞“在”,后者為介詞“對于”;D項前者是代詞,代“大家”,后者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1.唐太宗是想殺柳雄,不是殺戴胄。
12.⑴“加”“比于貞觀之始”“等級”各1分,句意通順1分。
⑵ “法”“無容”各1分。
⑶ “苦不自覺”“向”“堪”各1分,句意通順1分。
參考譯文:
貞觀十一年,太宗對魏征說:“近來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說:“如果就恩澤聲威所能達到,遠處的外族前來朝貢的情況來說,與貞觀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如果從德義與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興誠服來說,比貞觀初年又相差很遠?!碧谡f:“遠方處族來歸服,應當是由于施與德義,過去的功業(yè)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說:“過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義銘記在心,不久,因國內(nèi)平安無事,逐漸增加驕奢自滿的情緒。所以功業(yè)雖然盛大,德義始終趕不上貞觀初年?!碧谟终f:“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說:“貞觀初年,擔心別人不進言,引導大家規(guī)諫。三年以后,見有人進諫,能高興采納聽從。最近一兩年來,不喜歡別人進諫,雖然努力聽取和接受,而內(nèi)心始終不高興,確實有為難的樣子。”太宗說:“在哪些事情上是這樣的?”魏征回答說:“即位的初期,判處元律師死刑,孫伏伽勸諫說:‘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許無節(jié)制地處以嚴酷的刑罰?!菹戮桶烟m陵公主園賞賜給他,價值萬元錢。有人說:‘孫伏伽的所說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賞賜的太優(yōu)厚了?!菹庐敃r說:‘自我即位以來,沒有進諫的人,所以賞賜他?!@就是引導大家進諫。徐州司戶柳雄對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給予俸祿等級,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給他定罪。柳雄始終堅持說是照實辦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詐,將對柳雄處以死罪,少卿戴胄稟奏說,按照法律,只應處以徒刑。陛下說:‘我已對柳雄裁斷完畢,只應處以死罪?!麟姓f:‘陛下既然不認為我的話對,請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門去。罪不該死,不能亂用酷刑?!菹潞苌鷼獾嘏扇巳⒘郏麟欣〔环?,反復達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對司法部門的人說:‘只要能為我這樣堅守法制,難道還怕濫用刑罰殺人夷族的事?!@就是以喜悅的心情來接受勸諫。往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犯圣上旨意,陛下認為是誹謗。我上奏說,上書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勵國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誹謗。當時雖然聽從我的話,賞賜了物品二十種,思想上卻很不舒服,這是難于接受勸諫?!碧谡f:“的確如你說的,除了你是沒有人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覺毛病,你剛才未講時,我自認為所做的事沒有變化,等到聽你論說后,我的過失已很驚人。你只要保持這樣的忠心,我終究不違背你話的?!?/p>
4.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原文及翻譯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原文及翻譯(前一段原文,后一段翻譯): 唐紀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十一年(丁酉、637) 唐紀十一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丁酉,公元637年) [1]五月,壬申,魏徵上疏,以為:“陛上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時,聞過必改少虧于曩日,譴罰積多,威怒微厲。
乃知貴不期驕,富不期侈,非虛言也。且以隋之府庫、倉廩、戶口、甲兵之盛,考之今日,安得擬倫!然隋以富強動之而危,我以寡弱靜之而安;安危之理,皎然在目。
昔隋之未亂也,自謂必無亂;其未亡也,自謂必無亡。故賦役無窮,征伐不息,以至禍將及身而尚未之寤也。
夫鑒形莫如止水,鑒敗莫如亡國。伏愿取鑒于隋,去奢從約,親忠遠佞,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固無得而稱焉。
夫取之實難,守之甚易,陛下能得其所難,豈不能保其所易乎!” [1]五月,壬申(疑誤),魏徵上奏疏,認為:“陛下從善如流、聞過必改的精神似乎不如從前,譴責懲罰漸多,逞威發(fā)怒比過去嚴厲了。由此可知富貴時不希望引來驕橫奢侈,而驕橫奢侈卻不期而至,這并非虛妄之言。
而且當年隋朝府庫倉廩的充實與戶口甲兵的強盛,今日如何比得上!然而隋朝自恃富強頻繁勞作以至國家危亡,我們自知貧弱與民清靜而使天下安定;安定與危亡的道理,昭然若揭。從前隋朝未發(fā)生變亂時,自己認為必然不會發(fā)生變亂;未滅亡時,自認為必然沒有滅亡的危險。
故而不停地征派賦稅勞役,不停地東征西伐,以致禍亂將及自身時還尚未知覺。所以說照看自己的身形莫如使水靜止如鏡面,借鑒失敗莫如看國家的滅亡。
深望陛下能夠借鑒隋的覆亡,除掉奢侈立意儉約,親近忠良遠離邪佞,以現(xiàn)在的平靜無事,繼續(xù)施行過去的勤勉節(jié)儉,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無以復加的地步。取得天下誠屬困難,而守成則較為容易,陛下能夠取得較難的一步,難道不能保全較容易的嗎?” [2]六月,右仆射虞恭公溫彥博薨。
彥博久掌機務,知無不為。上謂侍臣曰:“彥博以憂國之故,精神耗竭,我見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縱其安逸,竟夭天年!” [2]六月,尚書右仆射虞恭公溫彥博去世。
彥博長時間執(zhí)掌機要,盡職盡責。太宗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彥博因為憂國憂民的緣故,耗盡心力,朕見其精力與體力不支,已有二年,只是遺憾不能讓他安逸清閑一段時間,竟致英年早逝!” [3]丁巳,上幸明德宮。
[3]丁巳(初四),太宗巡幸明德宮。 [4]己未,詔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咸令子孫世襲。
戊辰,又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非有大故,無得黜免。 [4]己未(初六),太宗下詔荊州都督、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位親王所任的刺史職務,均由其子孫世襲。
戊辰(十五日),又封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也令其子孫世襲;如沒有大的變故,不得黜免。 [5]己巳,徙許王元祥為江王。
[5]己巳(十六日),改封許王李元祥為江王。 [6]秋,七月,癸未,大雨,谷、洛溢入洛陽宮,壞官寺、民居,溺死者六千馀人。
[6]秋季,七月,癸未(初一),天降大雨,谷、洛二河水漲滿,溢出流入洛陽宮中,毀壞官家寺廟與百姓住房,溺死六千多人。 [7]魏徵上疏,以為:“《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誠在令外。
’自王道休明,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盡誠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訪之小人。
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輕而狎;狎則言無不盡,疏則情不上通。夫中智之人,豈無小慧!然才非經(jīng)國,慮不及遠,雖竭力盡誠,猶未免有敗,況內(nèi)懷奸宄,其禍豈不深乎!夫雖君子不能無小過,茍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
既謂之君子而復疑其不信,何異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誠能慎選君子,以禮信用之,何憂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鄙腺n手詔褒美曰:“昔晉武帝平吳之后,志意驕怠,何曾位極臺司,不能直諫,乃私語子孫,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p>
[7]魏徵上奏疏認為:“《文子》說:‘同樣的言語,有時能被信任,可見信任在言語之前;同樣的命令,有時被執(zhí)行,可見真誠待人在命令之外?!詮拇筇泼郎婆d旺,已有十多年了,然而德化的成效不盡人意,是因為君王對待臣下未盡誠信的緣故。
如今確立政策,達到大治,必然委之于君子;而事有得失,有時要詢訪小人。對待君子敬而遠之,對待小人輕佻而又親昵,親昵則言語表達得充分,疏遠則下情難以上達。
智力中等的人,豈能沒有小聰明!然而并沒有經(jīng)國的才略,考慮問題不遠,即使竭盡誠意,也難免有敗績,更何況內(nèi)心懷有奸詐的小人,對國家的禍患能不深嗎?雖然君子也不能沒有小過失,假如對于正道沒有太大的害處,就可以略去不計較。既然稱之為君子而又懷疑其不真誠,這與立一根直木而又懷疑其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擇君子,禮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達到天下大治呢?否則的話,很難保證危亡不期而至呀?!?/p>
太宗賜給魏徵手書詔令,夸贊道:“以前晉武帝平定東吳之后,意志驕傲懈怠,何曾身處三公高位,不能犯顏直諫,而是私下里說與子孫們聽,自詡為明智,此。
5. 【閱讀《貞觀政要》節(jié)選,完成下題 (1)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①句中重點的詞有:聞:聽說;善:贊美,贊揚;善:善事;惡:貶斥;惡:劣跡;親:親近;遠:疏遠.句子翻譯為:我聽說國君貴在表揚善事,貶斥劣跡,親近君子,遠離小人.②句中重點的詞有:瑕:是指藏在玉中的黑點;善賈:好的商人;妨:妨礙.句子翻譯為:潔白的玉上有些小斑點,好的商人不會嫌棄,小小的斑點不會妨礙白玉整體的美麗(2)①本題考查評價人物形象與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評價人物形象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根據(jù)文中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的言行舉止具體分析,并從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質(zhì)方面進行概括.近君子而遠小人;②本題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類題需要正確辨別論證方法,然后根據(jù)各種論證方法的答題格式,具體分析,進行解答.他采用以事設喻的方式,文中用“白玉微瑕”、“鉛刀一割”、“蒿蘭同嗅,玉石不分”等設喻,勸告君主親近君子,遠離小人.答案:(1)我聽說國君貴在表揚善事,貶斥劣跡,親近君子,遠離小人.(2)潔白的玉上有些小斑點,好的商人不會嫌棄,小小的斑點不會妨礙白玉整體的美麗.近君子而遠小人;他采用以事設喻的方式,文中用“白玉微瑕”、“鉛刀一割”、“蒿蘭同嗅,玉石不分”等設喻,勸告君主親近君子,遠離小人.。
6. 貞觀政要寫貞觀十年魏征的古文翻譯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wěn)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jié)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jiān)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nèi)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yǎng);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jīng)]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shù)莫勝p;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jīng)]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yǎng),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不知道你滿不滿意?如果滿意的話,請盡快采納。若不好,請速追加提問,我會盡力而為的!
7. 文言文《左傳 莊公十一年》翻譯 原文】1十一年夏,宋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師未陳1而薄2之,敗諸鄑。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zhàn),大崩曰敗績,得俊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于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3焉,曰:“天作淫4雨,害于粢5盛,若之何不吊?”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6?!标拔闹僭唬骸八纹渑d乎。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兇稱孤,禮7也。言懼而名禮,其庶8乎?!奔榷勚唬骸肮佑f之辭也?!标皩O達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
冬,齊侯來逆9共姬。
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公右歂孫生搏之。宋人請之,宋公靳10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魯囚也,吾弗敬子矣。”病11之。
【譯文】十一年夏,宋國因為乘丘戰(zhàn)役失敗的緣故,又來侵犯我國。魯莊公率軍抵御,宋軍尚未陳兵布陣魯軍就靠近攻擊,在鄑地打敗宋軍。凡是作戰(zhàn),敵軍尚未陳兵布陣叫做敗某師,都已陳兵布陣叫做戰(zhàn)斗,大崩潰叫做敗績,俘虜敵軍俊杰叫做克,覆蓋敵軍而擊敗叫做取某師,周天子軍隊戰(zhàn)敗叫做王師敗績于某。
秋,宋國發(fā)大水。莊公派使者去慰問,說:“上天降下過度的雨水,傷害了豐盛的谷物,為什么不來慰問呢?”宋閔公回答說:“我實在是對貴國不敬,上天降下災難,又讓貴國君主擔憂,承蒙關注?!标拔闹僬f:“宋國怕是要興盛了吧。夏禹、商湯責罪于己,于是蓬勃興起,夏桀、商紂責罪于別人,于是忽然滅亡。而且列國有災兇而君主稱孤,符合社會行為規(guī)范。言語恐懼而正名于社會行為規(guī)范,這就有希望了吧。”不久又聽說:“這是公子御說的話。”臧孫達說:“這人適宜為君,有體恤民眾的心意?!?/p>
冬,齊桓公來魯國迎娶共姬。
在乘丘戰(zhàn)役中,魯莊公用金仆姑的箭射中南宮長萬,莊公的車右歂孫活捉了長萬。宋國人請求釋放,宋閔公譏笑他,說:“原來我尊敬你,如今先生成了魯國的囚犯,我不尊敬你了。”由此而擔憂。
【說明】本篇所記之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83年,周莊王十四年期間。主要記述了四件事,一是宋國人來報復,又被擊敗。二是宋國發(fā)生水災,魯莊公遣使慰問,而宋閔公似乎很感動,謙卑對待使者。三是齊桓公來魯國迎娶共姬。四是宋國將軍南宮長萬曾被魯軍活捉,魯軍應宋軍要求釋放了他,但宋閔公卻譏笑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74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與水銀壺與茶水之間的微妙關系
下一篇: 手工銀壺如此貴重不懂行的人怎么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