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于茶器正展現(xiàn)出“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意,如絲絨般的黑搭上動感的花紋,不論是曜變、油滴、銀兔毫,甚至是最普通的褐毫,都能感受到他的律動與自然的變幻,白色的泡沫與綠色的茶湯在其間流動,彷彿穿梭于時空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建盞在宋代成為皇家貴族不惜重金追求的寶物,也是文人爭相題詠的珍品。北宋皇帝徽宗在《大觀茶論》、書法家蔡襄在《茶錄》里面均明確指出,建盞是最適合點茶和斗茶的茶器。
那么除了我們常知的“茶色白,宜黑盞”、“坯微厚,熁〔xi〕之久熱難冷”,以及特有的兔毫、鷓鴣斑、曜變等釉色斑紋外,在器型上,建盞又有什么獨特之處,使得宋代斗茶家的獨愛之呢?
束口盞的器型
盞心
盞心的圓是茶粉的量器,宋朝點茶用約一錢七的茶粉(約5-6公克),剛好填滿盞心。
止釉線(施釉線)
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線),狹窄的盞心方便調(diào)膏,調(diào)膏的水量剛好使這止釉線位于這個位置,而這止釉線也是燒制時必須的,否則易流動的釉若沒這道折沿,會流至匣缽造成沾黏變成廢品。
盞壁角度
點茶前后需要六次注水,由于接近45度角敞開的盞壁,使?jié)u漸升高的水面形成開闊的空間,點茶時易于擊拂。
指溝
近口緣處盞壁內(nèi)折,此處盞內(nèi)有一條“指溝”,溝上還有一條凸出的折沿。這恰到好處的設(shè)計,剛好吸收掉擊拂時波濤洶涌的茶湯能量,使茶湯不致溢出。而且快速充點時,即便偶爾的失控,折沿能夠?qū)⑹Э氐牟铚钃酢⒒亓鞯讲柰雰?nèi),不至于溢出。
口緣
盞的口緣微撇,品飲時非常適口,以時下的說法,便是“符合人體工程學(xué)”。
胎體
上薄下厚的胎體造成重心下壓,茶盞不容易翻倒。因而,建盞有一種金雞獨立般的挺拔沉穩(wěn)感覺。而建盞的黑釉襯托著如粥面的茶湯形成強烈對比,陰陽調(diào)和,也方便檢視斗茶時湯花退去所露出的水痕,建盞因而成為斗茶的利器。
這些實用性使得建盞最適用于宋代的點茶方式與手法,也呈現(xiàn)出其獨特的美。建盞的美是深層的美,美在他簡單俐落的線條,美在他未經(jīng)釜鑿的色彩變化,這是一種氣質(zhì)與意境之美,而非膚淺的形色之美。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fēng)極盛。
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古人斗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斗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guī)模的茶葉店,前后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后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nèi)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場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兩人捉對"廝殺",三斗二勝。[1]
斗茶內(nèi)容
斗茶內(nèi)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戲。
斗茶品
斗茶品以茶"新"為貴,斗茶用水以"活"為上。一斗湯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采制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其次看湯花持續(xù)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diào)制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后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點茶、點湯,指茶、湯的調(diào)制,即茶湯煎煮沏泡技藝。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zhuǎn)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是茶湯優(yōu)劣的依據(jù)。斗茶以水痕晚出為勝,早出為負。
有時茶質(zhì)雖略次于對方,但用水得當(dāng),也能取勝。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zhì)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時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guān)。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
茶百戲
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并列,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宋人楊萬里詠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云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斗茶所用茶盞
說到斗茶,不能不說茶盞。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為黑瓷茶具,產(chǎn)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福建的建窯盞,即著名的"建盞"。因其色黑紫,故又名"烏泥建"、"黑建"、"紫建"。另外還有江西吉州窯的吉州盞,以富于禪意的木葉天目盞和貼花天目盞著稱。
建盞中以兔毫盞最為人稱道。兔毫盞釉色黑青,盞底有放射狀條紋,銀光閃現(xiàn),異常美觀。以此盞點茶,黑白相映,易于觀察茶面白色泡沫湯花,故名重一時。蔡襄《茶錄》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也說:"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松風(fēng)蟹眼新湯",即為詠此茶盞的名句。
制作建盞,配方獨特,窯變后會現(xiàn)出不同的斑紋和色彩。除釉面呈現(xiàn)兔毫條紋的兔毫盞外,還有鷓鴣斑點、珍珠斑點和日曜斑點的茶盞,這些茶盞分別稱為鷓鴣盞、油滴盞和日曜盞。它們最適宜斗茶,黑釉油滴盞我不陌生,原來我家就藏有一件這樣的古董,乃殷實的祖上所傳。束口,深腹,卷足,盞面有諸多均勻的珍珠斑點。這種茶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芒,為斗茶平添一份情趣。
勝負標準
決定斗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zhì)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fā)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yōu)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guān)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xiàn)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yōu)劣的依據(jù)。
所謂"咬盞"不是僅指湯花緊咬盞沿,只要盞內(nèi)漂有湯花,不管在何位置,透過湯花看相應(yīng)部位盞底兔毫紋(油滴紋)都有被咬住的樣子,如果湯花在盞內(nèi)飄動,盞底兔毫紋(油滴紋)則有被拉動的現(xiàn)象,非常生動有趣,這也是人們?yōu)楹蜗矏弁煤?油滴)盞的原因。
現(xiàn)代惠州民間斗茶,有根據(jù)現(xiàn)代的評茶標準去斗茶,評選依據(jù):干茶(形狀、色澤)、湯色、口感、葉底、作綜合評分。
建盞,意指建窯燒制的黑釉茶碗,即建窯黑釉盞
宋代建窯所產(chǎn)的黑釉瓷器,絕大多數(shù)是茶碗,統(tǒng)稱“建盞”。它是黑釉瓷器的代表,在宋代曾經(jīng)是皇室御用茶具。被譽為宋代第一茶器。
宋代斗茶圖
建盞釉料很特殊,是由水吉當(dāng)?shù)丶兲烊坏牟菽净?含鐵量較高的水吉紅色粘土+水吉當(dāng)?shù)氐膬?yōu)質(zhì)礦土形成的,在燒制過程中氣氛還原的時間,溫度的變化都能產(chǎn)生不同的筋脈和色彩,建盞成品的釉面會呈現(xiàn)兔毫、油滴或曜變等斑紋,溫潤晶瑩,瑰麗悅目,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風(fēng)和濃郁的東方藝術(shù)色彩。
建窯出產(chǎn)的黑釉瓷品斑紋,是根據(jù)爐溫而自然形成的。其中曜變斑紋由于紋斑光彩奪目,異常絢麗,在建盞中最為珍貴。曜變盞的斑紋,非但是彩色的,還以群落出現(xiàn),大小形態(tài)變化紛繁,而油滴斑則是單個出現(xiàn)的。 曜變盞要在光線(最好是陽光)下欣賞,才能盡顯它的玄妙瑰奇之美。在當(dāng)時人工傳統(tǒng)燒制時,往往燒制幾十萬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兩件,迄今仍未能成功復(fù)制。
曜變天目盞
據(jù)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臺觀左右賬記》史冊里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從而得知黑釉碗盞其價值令人瞠目。建窯油滴天目盞1170.3萬美元成交,紐約佳士得于當(dāng)?shù)貢r間2016年9月15日上午10:00舉行“古韻天成—臨宇山人珍藏(二)”專場拍賣會,臨宇山人珍藏—日本的中國宋代瓷器收藏,可謂印證日本對中國瓷器悠久的珍視之情。黑釉茶盞竟能如此高貴,除閩北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名茶之外,還與宋代盛行斗茶風(fēng)氣有關(guān)。
自宋代以來,建盞倍受垂青,使得不少文人騷客爭寵趨雅,寫就了眾多贊譽建盞的詩詞。
盞托與宋兔毫
現(xiàn)選輯一些加以鑒賞:
賞析
宋徽宗趙佶雖治國無能,卻精通書法、茶道。由他著作的《大觀茶論》里說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
就指明建盞出產(chǎn)的兔毫盞釉色黑,毫毛長,為上佳茶具。他在《宮詞》贊曰:
兔毫連盞烹云液,
能解紅顏入醉鄉(xiāng)。
其意思指的是用兔毫建盞來泡上好的小龍鳳團茶餅,香味,色澤都能使人陶醉,進入夢鄉(xiāng)。
宋兔毫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與浦城籍的同僚章岷斗茶時寫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一詩曰:
黃金碾畔綠塵飛,
紫玉甌心雪濤起。
斗茶味兮輕醍醐,
斗茶香兮薄蘭芷。
其意思是指:用和黃金等值的小龍鳳團茶餅飛快的轉(zhuǎn)出的綠色的茶葉末,放在紫玉甌中用開水沖泡,茶水像雪花般涌起。面對斗茶出的美味,佳肴美酒都遜色不少。面對斗茶出的香味,蘭花荷花都自愧不如。
曜變天目盞
著名詩人黃庭堅與詩友品茗斗茶中,即席賦詩曰:
兔盞金絲寶碗,
松風(fēng)蟹眼新湯。
其意思是指:沿口鑲金邊的兔毫盞中,小龍風(fēng)團茶經(jīng)碾磨后,湯色會呈現(xiàn)出蟹眼似的奇觀,剛燒熱的茶香氣也隨風(fēng)飄蕩。
詩人黃庭堅在品嘗建寧茗茶時,對建窯的鷓鴣斑盞贊賞不已。他描述道:此碗斑紋令人眼花繚亂,猶如山谷的流水與天上的明月相交輝映。
賞析
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在他的詩詞中一再提到兔毫盞。對兔毫盞的認識遠比一般人深入,描述的也很細致。他在《以六一泉煮雙井茶》詩中寫道:
鷹爪新茶蟹眼湯,
松風(fēng)鳴雪兔毫霜。
細參六一泉中味,
故有涪翁句子香。
此詩中的“鷹爪”為茶名,“涪翁”則指黃庭堅,其號為涪翁?!苞椬π虏栊费蹨?,松風(fēng)鳴雪兔毫霜?!边@一句中,“松風(fēng)”與“蟹眼”一樣,形容的是水沸騰的程度?!八娠L(fēng)”是從聽覺上在感受,“蟹眼”是從視覺上在感受。這句可以這么理解,“鷹爪”新茶末被調(diào)成了羹狀后,用剛剛開始沸騰的水(蟹眼)點拂,此時,耳邊聽到的是水沸騰之“松風(fēng)”聲,眼睛看到的是茶湯中泛起的雪白泡沫“乳花”,與兔毫盞中如霜的毫紋交相輝映。好一副聲色并茂、怡然自得的茶苑風(fēng)貌!
賞析
公元1178年,陸游被朝廷貶到武夷任武夷沖佑觀主持時,時常用建盞斗茶,以文會友。他對建盞贊譽有加。他在《閑中》一詩中贊道:
活眼硯凹宜黑色,
長毫甌小聚香茗。
詩人在斗茶中,認為用建盞斗茶最適宜。盡管兔毫盞甌小,但斗出的茶香令人叫絕。
賞析
譽美建盞詩中最負盛名的當(dāng)屬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他對建盞情有獨鐘。1089年,他到杭州任知州時,在西湖北山葛嶺壽星寺小敘。
此時,住在西湖南山凈慈寺的南屏謙師聞訊趕去拜會,并親自為蘇東坡當(dāng)場點茶。蘇東坡深知謙師點茶有道,品飲了謙師親手點的茶,更覺謙師茶藝高明,于是當(dāng)場做詩《送南屏謙師》,以示慶賀。詩曰:
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毫斑,
打作春甕鵝兒酒。
蘇東坡認為:大名鼎鼎的道教大師——來自南屏山有著三昧點茶高手的處謙大師斗茶,現(xiàn)場露了一手點茶的絕活,令蘇東坡嘆為觀止。他更為驚訝的是看到道人用當(dāng)時最為名貴的兔毫斑黑釉建盞。于是,他用春甕釀制的最為高檔的酒香比作斗茶出來的茶香,以此來贊譽道人高超的斗茶手藝。
宋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故宮藏
此外,最早督創(chuàng)小龍鳳團茶餅的北宋名臣蔡襄在贊譽建茶的《北苑十詠·試茶》詠道:
兔毫紫甌新,
蟹眼青泉煮。
雪凍作成花,
云閑未垂縷。
其意思是指:用新燒制的兔毫紫甌盞(建窯建盞)和山泉煮茶,就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山泉剛出沸水時,便可看到如蟹眼一般的沸水,用竹筅擾動茶餅在沸水中,茶湯的湯面上會凝一層像雪凍花一樣的泡沫,而茶湯泛起的香味閑云飄蕩,而且還沒有水痕。
建盞賞析
建盞賞析
建盞賞析
建盞賞析
建盞賞析
如何選配一套好的茶具
如何選配一套好的茶具, 茶具材料多種多樣,造型千姿百態(tài),紋飾百花齊放。究竟如何選用,這要根據(jù)各地的飲茶風(fēng)俗習(xí)慣和飲茶者對茶具的審美情趣,以及品飲的茶類和環(huán)境而定。以下分享如何選配一套好的茶具。
如何選配一套好的茶具1一般來說,現(xiàn)在通行的各類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因為瓷器傳熱不快,保溫適中,與茶不會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沏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
而且造型美觀,裝飾精巧,具有藝術(shù)欣賞價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澤古樸,特別是宜興紫砂為陶中珍品,用來沏茶,香味醇和,湯色澄清,保溫性好,即使夏天茶湯也不易變質(zhì)。
烏龍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沖泡時,茶葉投放前,先以開水淋器預(yù)溫;茶葉投放后隨即以沸水沖泡,并以沸水淋洗多次,以發(fā)茶香。因此沖泡烏龍茶使用陶器茶具最為適合。但陶器茶具的不透明性,沏茶以后難以欣賞壺中芽葉美姿是其缺陷,這對泡飲名茶就不適宜了。
如果用玻璃茶具沖泡,如龍井、碧螺春、君山銀針等名茶,就能充分發(fā)揮玻璃器皿透明的優(yōu)越性,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至于其他茶具,如搪瓷茶具,雖在欣賞價值方面有所不足,但也經(jīng)久耐用,攜帶方便,適宜于工廠車間、工地及旅行時使用。而塑料茶具,因質(zhì)地關(guān)系,對茶味亦有影響,除特殊情況臨時使用外,平時不適宜,尤其忌用塑料保溫杯沖泡高級綠茶,因此種杯長期保溫,使茶湯泛紅,香氣低悶,出現(xiàn)熟湯味,必然大煞風(fēng)景。
選擇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質(zhì)地之外,還應(yīng)注意外觀的顏色。只有將茶具的功能、質(zhì)地、色澤三者協(xié)調(diào),才能選配出完美的茶具。陶瓷器的色澤與胎或釉中所合礦物質(zhì)成分密切相關(guān),而相同的礦物質(zhì)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變化出不同的色澤。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黏土燒制,只是燒制溫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澤多為黃、紅棕、棕、灰等顏色。而瓷器的花色歷來品種豐富,變化多端。
如何選配一套好的茶具2 1、陶制茶具的特點
我們平時常說陶瓷,是瓷器、炻器、陶器的總稱,陶與瓷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紫砂雖然被單獨分出來,但一般說紫砂屬于炻器或陶器。
陶器使用陶土較瓷器低溫?zé)桑煨鸵话惚容^古樸粗獷,大氣沉穩(wěn),顏色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氣孔多,傳熱慢,保溫性好。
如果說瓷器適合“發(fā)香”,那么陶器適合“發(fā)味”。陶器特別能凸顯茶的韻味,適合沖泡黑茶、老白茶等等,用于煮茶、煮水都很合適。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制,燒成溫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澤多為棕紅、棕黃、灰等顏色。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選擇顏色不要太鮮艷的。
選擇陶器,除了注意外觀的顏色外,質(zhì)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將茶具的功能、質(zhì)地、色澤三者統(tǒng)叫協(xié)調(diào),才能選配出完美的茶具。
2、瓷制茶具的特點
瓷器使用高嶺土高溫?zé)?,表面光潔透亮,胎薄致密,氣孔少,吸水率低,傳熱快,保溫性適中,泡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
瓷器致密,對茶味的反映不偏不倚,真實公正。因此,瓷器是適用最廣泛的茶具,所有的茶都可以沖泡,不失真香真味。
瓷器講究“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罄、薄如紙”,表面溫潤潔凈,用燈光照射透亮無暇可判斷為好瓷器。
青花或彩繪的瓷器,注意顏色要不艷不晦、不淺不深:艷則顏色過厚,晦則顏色過?。粶\則過火,深則火候不夠。
另外注意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圖案在釉面下,表面摸起來光滑,彩繪顏料不直接與茶湯接觸,安全性高;釉上彩是繪制在釉面上,摸起來有凹凸感,一般作為觀賞,不盛裝食物。
3、不同茶如何選擇合適的茶具
綠茶:綠茶的特征是清湯綠葉,沖泡時宜選擇壁薄、易于散熱、質(zhì)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香的茶具為宜,如玻璃杯、薄胎瓷質(zhì)杯具等。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蓋碗、蓋杯、壺杯具。
黃茶:輕發(fā)酵茶,氣香馥郁,滋味醇厚,所用器具以紫砂為佳。
紅茶:紅茶宜用白瓷沖泡,用玻璃杯賞湯,便于襯托它的寶光、金圈、湯色紅艷”等特點。
白茶:茶具力求古樸、自然,以陶瓷為佳,尤其是老白茶可用陶壺煮飲。
烏龍茶:選擇薄胎蓋碗沖泡,小杯品飲。更能凸顯其高揚的香氣。
黑茶:黑茶可沖泡也可煮飲,當(dāng)配陶制茶具或較粗砂粒的紫砂茶具,能夠去除異味,更顯陳香。
如何選配一套好的茶具3 1、茶盤的挑選
茶盤的選擇涉及到空間大小、預(yù)算多少、環(huán)境如何等等諸多問題,作為茶席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真的是有太多的取舍空間了。一般來說,茶盤以材質(zhì)來區(qū)分,大致有下面三種:
a、竹木茶盤:北方天氣干燥,如果久置不用,竹木茶盤容易開裂。因此,假如喝茶不是很勤的北方人,慎選竹木茶盤。
b、硯石茶盤:目前硯石市場比較亂,魚龍混雜,所以在購買時慎重選擇。不過,假如看到自己對眼的硯石茶盤,且價格也可以接受的話,買也無妨,只是別總想著升值就好了。不過這個東西的問題在于太硬,如果不小心的話,容易把上面的茶杯茶壺什么的磕壞,使用中需要注意。
c、電木茶盤:電木茶盤現(xiàn)在的使用比較多;它是一種酚醛塑料。購買之前,可以用熱水澆在上面后聞聞,如果有刺激性味道,就別買了。
2、泡茶用具的挑選
一般來說,泡茶基本上就是用三種東西,紫砂壺、蓋碗、玻璃杯。
a、紫砂壺:它的特點在于使用方便,但是最好專壺專用,一壺只泡一種茶。
b、蓋碗:蓋碗的適用范圍比較廣,適用于任何茶,不用擔(dān)心串味問題,但使用起來有一定技巧(因為用不好容易燙手)。如果想找個性價比好的,那必須要推薦福建德化瓷的蓋碗,德化的白瓷,是白的透亮。如果要在淘寶找德化瓷的物件,只要篩選下福建泉州地區(qū)的就可以了,多數(shù)是德化瓷。
c、玻璃杯:基本上是用來泡綠茶或者其他比較嫩的茶葉使用。
綜上,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泡茶能力和茶葉種類選擇適合的.器具。
3、茶杯
杯子重點在于大小合適,薄厚合適,輕重合適。
選用白瓷質(zhì)地茶杯,可便于觀湯色,而且看著素雅也舒心。
如果不在意湯色,喜歡古樸的茶杯,那選擇就多了,青瓷、哥窯、粗陶、仿汝窯,紫砂等等。
選擇茶杯的外形時,杯子外形會有很多種,可以根據(jù)自己喜歡的去選。而內(nèi)環(huán)口杯會比較燙嘴。
4、其他附件的挑選
其他的配件,像茶寵,茶洗,杯架,杯墊,茶則,茶荷這些,可以根據(jù)個人愛好添加。
茶具的歷史
陸羽在《茶經(jīng)》中記載了多件茶器,包括許多煮茶用具,其中就有風(fēng)爐。風(fēng)爐用銅或鐵鑄成,像鼎的樣子。在古代,有腳的器皿稱為鼎,風(fēng)爐的樣子就與鼎相似。風(fēng)爐壁厚三分,爐口上的邊緣九分,爐多出的六分向內(nèi),其下虛空,抹以泥土。
《茶經(jīng)》關(guān)于煮茶用具的記載,說明了早在唐代,人們對茶器已有講究。上世紀80年代,在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過一套精美的鎏金銀茶具,是我國目前所知時間最早、組合最完整、等級最高的成套茶具。
這組包括了從茶葉的貯存、烘烤、研磨、羅篩、烹煮到飲用過程所用器具,有茶籠、茶碾、茶羅子、茶爐、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調(diào)料盛器等,與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茶具已非常接近了。
到了宋代,人們對茶具的講究,依據(jù)品茶需要,進入了一個高峰。宋代以前,最好的瓷器產(chǎn)自邢臺,宋以后,浙江紹興一帶的瓷器超越了邢臺瓷器。
宋代斗茶興盛,最流行的茶具是建盞。斗茶時,講究品鑒茶色,即茶與茶湯融合形成的茶沫顏色,因匹配黑色的建盞最為相宜,是故,盛極一時。出現(xiàn)了因窯變天目、鷓鴣等至今為人們所喜愛的兔毫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75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如何鑒定與欣賞日本鐵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