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對茶具的使用,彰顯出了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成都茶館里的傳統(tǒng)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蓋和茶托子(因為形狀似船,故又名茶船),俗稱蓋碗茶。
蓋碗茶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起源于唐代。唐人李匡乂《資暇錄》卷下《茶托子》條載:“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撫啜而杯傾,乃以蠟環(huán)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環(huán)代蠟,進于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于賓親。人人為便,用于世。是后傳者更環(huán)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
建中為唐德宗年號(公元780年783年),崔寧是當時的西川節(jié)度使兼成都府尹。翻閱著《資暇錄》,一位蘭心蕙質、冰雪聰明的青年女發(fā)明家的形象便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遙想1200年前,成都最高行政長官的千金口啜香茗,纖纖玉指卻被茶杯燙痛,于是打算想個辦法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她拿出一個碟子,把茶杯放在上面,端著碟子喝茶,這樣就燙不著手了。不過,茶杯還是容易傾倒,好在崔小姐久困閨中,閑極無聊,有的是時間。幾經試驗,她終于發(fā)現(xiàn)蠟可以固定茶杯。為了讓外形更美觀,崔小姐又讓匠人制作漆環(huán)代替蠟環(huán),來套住茶杯。大功告成,便拿到老爸面前獻寶,經崔長官之口,小姐的發(fā)明一傳十十傳百,終于在世上流行。經過后人的改良,茶托子便以多種面貌出現(xiàn)在世上。
其實,普通的茶杯當然一樣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小姐的發(fā)明,讓喝茶這件事變得如此有趣,這跟成都人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人使用的蓋碗茶,即是崔小姐發(fā)明的茶托子的改良形式,成都人還加上了一個茶蓋。而在客來客往、人聲鼎沸的茶館里,瓷碟茶船因為較重又易碎,則常為輕便又結實的銅鋁質茶船取代。蓋碗茶不講繁文縟節(jié),無論是在人聲嘈雜的茶鋪,還是在裝飾精致的雅室,捧一盞蓋碗茶,用茶蓋輕撥茶湯,總有馥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蓋碗茶有諸多好處,成都文化名人車輻先生總結了三點:“一、碗口敞大成漏斗形,敞大便于摻入開水,底小便于凝聚茶葉;二、茶蓋可以濾動浮泛的茶葉、蓋上它可以保溫;三是茶船子承受茶蓋與茶碗,如載水行舟,也可平穩(wěn)地托舉,從茶桌上端起進嘴,茶船還在于避免燙手?!鄙w碗茶的茶蓋還有一個用途,車輻并沒有談到,那就是:茶客如果要暫時離開一下,可以把茶蓋子反扣在桌子上,這樣幺師就不會當成殘茶倒掉,其他人也不會來占這個位子了。
與成都的蓋碗茶相映成趣的,是流行于閩浙潮汕一帶的功夫茶。無論從茶具還是沏茶、飲茶的操作方式來看,功夫茶都更為講究。
從材質論,功夫茶具可分為紫砂茶具、陶瓷茶具和鐵壺茶具等。具體而言,蓋碗、茶海(公道杯)、聞香杯、茶杯、茶濾、茶夾、茶托、茶盤、茶巾一應俱全,杯盞次第羅列。泡不同類型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盡相同。
功夫茶沏茶還有著一整套程序,所謂“焚香靜氣”“烏龍入宮”“重洗仙顏”“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盡杯謝茶”云云。
其實,無論是蓋碗茶還是功夫茶,所反映的都是地域文化的差異。近些年,功夫茶也開始在成都流行;而不少來成都定居、經商或求學的外地人,也都迷上了功夫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成都這座城市的包容、豁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76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