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具的外面包裹著竹絲,這個手工藝叫做竹絲扣瓷,也叫瓷胎竹編,是一種瀕臨失傳的清代民間手工藝。
由于制作難度高,一開始只作為皇室貢品,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遺產(chǎn)名錄”。目前全中國會這門手藝的只剩不到30人。
這種工藝,只能用四川邛崍山長在陰面的“慈竹”來做,而且要挑選節(jié)長66厘米以上,沒有劃痕、花斑的,長了兩年時間的慈竹。這種慈竹的竹節(jié)長,能拉出比頭發(fā)還細的絲,柔軟,好編織。
把竹子變成竹絲,要經(jīng)歷十道異常繁瑣的工序。
第一步,刮青
趁水分沒有干去之前,竹子砍下后必須立馬刮去表面青色的膠質(zhì)層,竹子即露出白胎。
然后,將竹子切分成等寬的竹片,晾曬半月后進行烤色。
待烤色完成,匠人再順著竹片,用自制的排針按在上面,一抽即分出竹絲。
最后用勻刀將竹絲再次加工,形成完全一致的粗細。
每一道都只能手工完成,機器無法操作。
一百斤的竹子,最后卻只能抽出八兩絲。
但是,最難的還是編織。竹絲很細軟,要緊貼著瓷身編織,不僅力度要拿捏得當(dāng),還特別費眼睛。很多人做到五十多歲,眼睛花了,就不能再繼續(xù)做了。
心無旁騖,方能做到不出錯。
這是這門手藝最厲害的地方,是竹絲長度有限,編織時需要拼接,但是,你卻看不到任何接頭,也摸不到任何毛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78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器選擇之原則
下一篇: 紫砂壺:養(yǎng)壺巾雖小作用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