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廖寶秀
接上文。其實臺北故宮博物院很早就在致力于推廣傳統(tǒng)茶文化。1984年,我們曾經(jīng)出版了一本《三希堂茶話》,專門介紹了茶的歷史。我寫了第一篇談茶的文章《茶的沖泡方法》,介紹了如何沖泡臺灣綠茶、青茶、紅茶,細說了常用的茶具。2002年,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策過一個展覽,叫做《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
為了準備這個展覽,我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不少上述談到的問題。做這個展覽之后,引出了更多的關于飲茶史方面的問題,我從此之后就有做不完的研究。對每一個問題,我都會去查很多資料,沒有找到根據(jù)的,不能隨便定名,因為沒有把握。經(jīng)過切實的考據(jù)之后,史料、實物都能對應得上的,我才敢下結論。
圖為:《十八學士圖》(明)
比如我最近看古畫,發(fā)覺古畫里面,茶席上面的茶食大部分都是新鮮水果,而不是像我們今天習慣的這樣,是干果和點心。明代的茶書里面,講到茶器用具的時候,有一種用具被包括在內(nèi),就是“運鋒”,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水果刀,用來切水果。這個很有趣。不過我現(xiàn)在還沒來得及深入去研究。從我的研究來看,清代的茶人似乎沒有明代那么多。明代有很多文人,他們在江南一帶,都很愛茶,寫了很多的茶詩,畫了很多的茶畫。這些明代江南文人的審美趣味,極大地影響了乾隆皇帝。
圖為:乾隆茶舍試泉悅性山房遺址
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回京以后,就模仿無錫的竹爐山房,在玉泉山靜明園復制了一間“竹爐山房”,又在香山蓋了一個“竹爐精舍”。他訪問了蘇州的“寒山千尺雪”,回京以后,在不同的地方蓋了三個“千尺雪”。這些茶室空間,他陸續(xù)蓋了將近20個,裝潢簡潔素樸。里面放置的,是他個人專用的茶器,也和清宮慣用的華麗彩瓷不同,用的是素雅的宜興茶壺和竹茶爐。這都是遵循明代江南文人的趣味。
圖為:青花、描紅三清詩茶碗(清乾?。?/p>
他還諭令調(diào)配“三清茶”,“三清”指的是梅花、松子和佛手,其實是一種無茶之茶。喝的時候,有時會加入真正的茶葉,比如龍井。他還有一種御制的茶叫“荷露茶”,指的是泡這種茶用的水,必須是荷葉表面收集的露水。我從典籍里面把“三清茶”的配方、制法復原出來,如今我們現(xiàn)代人也可以享用這種茶了。
圖為:明文征明《茶事圖》局部
201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在位于嘉義太保的南部分院做了一個茶文化的常設展,叫做《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在這個展覽上,我根據(jù)明代文征明和陸師道的茶畫,復原了一間明代的茶寮。明代很多文獻里面都提到說,一人品茶得神得幽,兩三人品茶得趣得味,七八人喝茶那就叫施茶,不叫品茶了。因此,我在展覽上擺了一個現(xiàn)代茶席,上面只有四個杯子,這個理念也是來源于明代人。
圖為:廖寶秀根據(jù)古畫復原的明代茶寮
我覺得,今天人的生活跟古人的生活其實沒有兩樣,我們只是古人生活的延續(xù)。我相信,所有愛茶的人都各有他偏好的項目。我自己研究器物,我的個人愛好和我的研究、我的工作可以一起結合。所以我也非常感恩,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qi/85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具這樣洗才干凈
下一篇: 茶杯就分了二十個種類你用過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