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莊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種境界叫逍遙。雖然可能無法親身體會那種逍遙的境界。
但莊子留給我們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就是其智慧的精髓,細細品悟?;蛟S獲得關于天道人生至高無上的享受和啟迪。
1.關于名利
吾觀夫俗之所樂,舉群趣者,誙誙然如將不得已,而皆曰樂者,吾未之樂也,亦未之不樂也。
果有樂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我觀察那世俗所歡欣的東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的樣子真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人人都說這就是最為快樂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樂,當然也不認為不是快樂。
那么,世上果真有快樂還是沒有呢?
我認為無為就是真正的快樂,但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煩惱的。
所以說:“最大的快樂就是沒有快樂,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
莊子說,在這個社會,“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比顺松乐P,最過不了的就是名利之關了。
清朝時期,一次乾隆皇帝在船上游覽大江風光。忽然從遠處駛來一艘大船,船上站著很多人。
乾隆就問紀曉嵐:“這些人為何而來?”紀曉嵐思慮片刻,意味深長地說:“為名利而來!”
原來,這些官員得知乾隆皇帝要來此游覽,特來此迎接圣駕。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留戀束縛于名利,卻并沒有意識到,不管是名,還是利,都是身外之物。
莊子說,“物物而不物于物”,我們應該駕馭外物,而不應該被物質(zhì)所奴役。
所以,人生的真諦應最終歸結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幸福的歸屬感上。這樣才能生于物而又超然物外。
2.關于生死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
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邪?何以加此!”
莊子自己在臨死前,心情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師,
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么比這個更好呢?”
莊子認為生死不過是一種自然變化,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終了就是新的開始。
因此,莊子說:“相忘以生,無所終窮?!蓖鼞焉溃撵`與道合一,也就無所謂終結,無所謂生死。
人這一輩子,即使一生榮華富貴,但是最終也逃不過生死無常,旦夕禍福。
明白了生死,我們才能理解珍惜當下的意義所在,便能少些盲目的急躁與從眾,
更勇敢的活出自我,才會全心全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用力愛自己所愛的人。
活著就是最大的福報,活著就要珍惜生命,珍惜和你愛的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感謝死亡,因為它,讓我們更加珍視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3.關于是非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獨自和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譴責是非,和世俗一同居處。
僅僅一句,便已經(jīng)為我們交付了那安穩(wěn)活于世間的鑰匙——息是非。
人間的一切紛爭,莫不因是非起。紛爭之下是痛苦,痛苦背后是得失,得失背后是取舍,取舍的背后,正是是非之念。
世間事皆有因果。禍從口出,不說是非話,就不會種下招人忌恨的因;
災因行起,不做搬弄是非之事,便不會有招致反噬的隱患。反之,人生只能是安穩(wěn)的反面,終不消停。
這或許就是老子所說“不與人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真正涵義。
所以“不譴是非”之前,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人多數(shù)時候之所以爭,除了心中本有的貪欲,不就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或者自己要比別人強嗎?
做好自己,也就夠了。
4.關于得失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p>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渾沌”。
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渾沌的居地相遇,渾沌對待他們非常友好,倏與忽商量著報答渾沌的恩情,說:
“人都有七竅,用來看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吸空氣,唯獨渾沌沒有七竅,讓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七竅?!?/p>
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渾沌開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
混沌得到了七竅,卻失去了天性,失去了生命。
人生也是如此,有時費盡心思得到的,最終的結果不一定是好的;而暫時失去的東西,最終卻可能帶來福報。
世上的事情,常常都是這樣,有的人求得太急切,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有的人放棄了,卻又得到了。
其實得得失失又算什么?最終還是都要失去的,只可惜很多人在得得失失里面失去了自己的心。
所以學會不求,實際是放下執(zhí)念,問心無愧就好!
《周易》中有一句話叫“動則得咎”。只要你選擇做事情,就會有得失。
不同的是,有些人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有些人卻在計較自己失去了哪些。
子路曾經(jīng)問孔子,“君子也會感到憂愁嗎?”
孔子回答說:“君子得失淡然,所以有終身之樂;小人患得患失,所以無一日之樂。”
小人才喜歡計較得失,君子真正計較的,是自己有沒有更豐富,更立體,有沒有獲得更多的成長。
不計較得失;不計較別人的流言蜚語;不計較別人的偏見;不計較人生里的低潮,好運和幸福會不請自來。
5.關于命運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知道世事艱難,無可奈何卻又能安于處境、順應自然,這就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人間的一切苦,皆源于不肯接受;一旦接受,諸心頓息。能夠接受命運,是一種大智慧,也是一種大德行。
何謂命運?命運不是注定如此,而是明明有著萬千可能,卻偏偏發(fā)生了這一種。
命運也不是隨它去,而是盡力之后,終不能改變,于是坦然放手。
老祖宗的教誨,沒有比“盡人事,安天命”更凝練有力的了。
因為它說盡了所有人生的真相,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態(tài)度。
世間太多的事,都是無可奈何。人力有時盡,人生總會遭遇難以掌控、無可奈何的事情。
這時候,不要求全責備。只要自己問心無愧,就應該坦然接受,就是聽天命。
命運或許強大,我們卻可以放過自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拗不過命運,是我們自己不肯放過自己。
但能放過,便是命運對你無可奈何。
可能是“緣分”吧,在很小的時候就聽父親講述“莊周夢蝶”的故事。那個時候還沒有學習過文言文,因此父親只能用白話文給我解釋。可能是當時年紀尚小,對父親的解讀并不能完全理解,如今模模糊糊地記得當時聽完故事的第一感受是:
讀者朋友讀到這里一定會哈哈大笑。誠然,這個想法很顯然充滿稚氣,但如今想來,卻有頗有感觸。我個人認為,孩童的想法往往最能體現(xiàn)我們的本能和天性?!白兂珊钡睦硐胛蚁肟梢詡戎赜谌齻€點進行討論:
第一,“蝴蝶”是美麗的,這體現(xiàn)了孩子對于美的追求;
第二,“自由自在”這個對于飛行的修飾詞,體現(xiàn)了孩子釋放天性、張揚個性的本能;
除此之外,“飛”表達了孩子對于飛翔和天空的渴望,這也是自古以來的人類的夢想;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要是”是孩子對于美好未來的理想,體現(xiàn)了孩子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我要是”實際上就是“我要試”,正是因為人類心懷理想,才促使我們做出行動將夢想付諸于實踐。
短短的孩子的一句話,我們卻看到人類的本能和天性的縮影。當我們被挫折打敗在地,一時間感到垂頭喪氣,為什么不看一看翻一翻兒時的理想,這也許能喚醒我們內(nèi)心最深處對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動力,從而堅強地爬起來,心懷理想,勇敢地面對生活和未來!
在說完了兒時的我第一次接觸莊子的思想之后,我們來正式的讀一讀《莊周夢蝶》的原文:
從這里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莊子具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常深刻的思維洞察力。如果是我,我夢見我變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蝴蝶夢見了我自己。我讀到這里,對莊子對于“逆向思維”的運用十分敬佩。可能對于莊子來說,這種“逆向思維”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齊物論》中“齊物”的觀點之一就是道家的經(jīng)典觀點:對立的事物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莊子繼承了道家學派的思想,也就能夠非常自然地在提出哲學觀點時對正反(順逆)兩方面的論證進行兼顧。
道家對于“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觀點,實際上已經(jīng)初具樸素辯證的意味,我認為莊子哲學中“齊物”的觀點在先前的道家學派的觀點上更進一步,莊子認為:
這句話最早是我在上初中時的一個暑假讀到的。當時我的第一感受是:這仿佛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逆命題”。這句話讓當時的我感到費解許久:老子的觀點認為世間萬物產(chǎn)生于同一個根源我上可以理解,但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zhì)是同一個物體,這讓我無論如何也無法想明白!我當時就想,比如說書和筆,顯而易見這是兩個完全不相同的事物,如果說組成書和筆的微觀粒子都是由宇宙大爆炸時產(chǎn)生,那我認為“世間萬物的本質(zhì)都有一個共同的根源”這個觀點有一定的正確性,可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說明書就是筆,筆就是書???
現(xiàn)在我逐漸意識到,我認為,莊子不僅看到了“對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表象特征,同時也對于這種表象特征做出了理論上的解釋。從上方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莊子的“齊物”觀點可以大致理解為將世間萬物看成一個統(tǒng)一體,而這個統(tǒng)一體的內(nèi)部并非是一成不變的,這也就造成了事物可以互相轉(zhuǎn)化。事物的本質(zhì)并沒有什么不同,他們都產(chǎn)生于同一個根源。
我認為,莊子“齊物”的觀點可以同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觀點進行對比。這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的產(chǎn)生都有共同的根源。而這兩種觀點在對于不同事物關系的討論上又有一些差別:老子深刻的看到了對立事物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關系,但他可能還是將不同的事物進行客觀區(qū)分,而“道”即使產(chǎn)生世間萬物的根源,又是世間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道”仿佛“凌駕”于客觀事物之外;而莊子在老子觀點的基礎上,不僅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產(chǎn)生于同一個根源,而且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本就是一個統(tǒng)一體,不同的事物在本質(zhì)上都是同一個事物,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
人生難免有生離死別、悲歡離合。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的曾祖父去世了。這是我第一次深切的體悟到感受到“死亡”帶來的痛苦。當我走進曾祖父的院子,望著院門口的一棵桔子樹的時候,總會想起夏天吹起徐徐涼風,我和曾祖父分別坐在一把小椅子和一把大椅子上,嘴里嚼著甘甜的橘子,聽著曾祖父給我講他的故事。當我走進曾祖父的書房,看到白色的粉墻上掛著的兩幅國畫,我會想起我初學國畫的時候曾祖父對我畫的古橋的指導。他認為我畫的橋洞太高了,而我偏偏認為調(diào)洞高才能夠讓小船經(jīng)過。他會心地笑了,說我調(diào)皮又可愛。
而如今,曾祖父永遠的離開了我。老屋還在,桔子樹還在,兩幅國畫還在,但熟悉的聲音、慈祥的面容永遠留在了回憶里,物是人非。
但同樣面對生離死別,莊子的態(tài)度卻反常到了極致:
當時我們班的同學在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有些同學感到詫異,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之所以認為妻子世事不必悲傷,那是他認為“人之生死”是一種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是生命周期再正常不過的組成部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這樣一個細節(jié), “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边@句話說明莊子并非是一個不通人情的人,在妻子逝世的時候,一開始他也是感到非常的悲傷, 只是莊子和我們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能夠?qū)⒆约旱恼軐W觀點融入于生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從而停止哭泣。對于莊子能夠?qū)⒆约旱恼軐W觀點融入生活 ,我們將在下文中的另一個例子中繼續(xù)闡述。
我之所以把這一個典故放在莊子“齊物”觀點的這一個篇章內(nèi),是我認為莊子停止哭泣,還有其他的原因。在上文中我們已經(jīng)討論過,莊子認為世間事物都是一個統(tǒng)一體,“人去世”在普通人看來是從此以后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但在莊子看來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于宇宙的時空。也許莊子會這樣認為,“人去世”只是從個體和獨立的角度來看待“死亡”,如果從整個宏觀的宇宙來看,世間萬物本就是一體的,人又如何會因去世而消失呢?
我們在后面的討論中會說明莊子的這種觀點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但我們現(xiàn)在不妨將它理解為物理上物質(zhì)的守恒。當人的遺體逐漸被微生物給分解,組成人身體的微觀粒子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分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或是構成新的物質(zhì),亦可能產(chǎn)生組成新的生命的微觀粒子。這樣一來,便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于宇宙的空間內(nèi)。莊子正是拋開了人個體的誕生和消亡,從整個宇宙的宏觀角度上觀察物質(zhì)運行的規(guī)律。宇宙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改變的只是組成物質(zhì)的形式,但物質(zhì)的總量是守恒的。
我們再來看莊子的這句話:
我認為,在剛才的討論中,我們已經(jīng)說到,莊子認為世間的事物在本質(zhì)上是一體的,因此在本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但造成事物客觀存在的區(qū)別表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這里莊子進一步進行了闡釋。 我認為,莊子承認客觀事物有對立的狀態(tài)和表象上的差別,但這種差別,是由主觀體驗者的態(tài)度所產(chǎn)生的,就如上文這句話所說,“我”的存在,將我們自己和外在的事物首先對立起來,通過這樣的觀念對世間的一切事物一點一點的進行分別和對立,就造成了客觀事物存在差別的表現(xiàn)。
讀到這里,相信讀者朋友們已經(jīng)感受到 , 莊子的哲學觀點,可能帶有部分“唯心”的部分:即認為客觀事物的差別在本質(zhì)上是不存在的,體驗者的主觀態(tài)度導致了事物存在差別的表象。 我個人認為,莊子的這種觀點可能并不正確。事物的差別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并非由體驗者的主觀感受產(chǎn)生,莊子的這個觀點實際上可能是擴大了事物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似性,而忽視了事物客觀存在的性質(zhì)差別。
但莊子的觀點也有許多優(yōu)秀的精華,我認為,“齊物”觀點站在整個宇宙的宏觀整體上,對世間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進行討論,他看到了世間萬物所構成的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莊子的這種觀點讓我想到了“系統(tǒng)論”,他將各部分統(tǒng)一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進行考察,這便可能是他理論的優(yōu)秀之處。但莊子過分側重于整體的考量,忽視了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客觀差異性的存在,甚至認為只有整體而忽略部分、整體是客觀而部分是主觀的,這可能是他理論的不足之處吧!
我認為,莊子“齊物”的觀點對于我們后人也有一些借鑒意義:其一是從整體上對于系統(tǒng)進行考察,其二是注重考察不同事物內(nèi)部存在的共同規(guī)律,注重不同事物間的轉(zhuǎn)化關系。
上高中之后,我再一次品讀了《逍遙游》這一篇著名的哲學古文。可能同很多人一樣,我認為《逍遙游》這篇文章最能夠體現(xiàn)莊子的個性和處世的態(tài)度。同時,極富想象力的文字和生動的比喻論證也體現(xiàn)了莊子文學的精彩之處。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逍遙游》的這一個片段:
當時我就有一個疑問,莊子的觀點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如果這樣,是不是也就意味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祿?那是不是也意味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為理想而奔波?如果我們對生活失去了奔頭和動力,只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和逍遙,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真的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嗎?
至今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我初中的語文老師在我的隨筆后的評價中寫過“出世”和“入世”這兩個詞。的確,在古代,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和哲人對功名利祿毫無興趣,寄情于山水悠游自在。但同樣我們也看到,有千千萬萬的文人和思想家在朝廷上為國家的強盛出謀劃策,有千千萬萬的將士血灑疆場保一方平安,有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在勤勤懇懇耕種和紡織,安居樂業(yè)。人生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我們自己進行選擇的,在古代,有些人選擇了為國家為社稷鞠躬盡瘁,作出無私奉獻,有些人選擇了平平淡淡過完自己的一生,有些人選擇了精神世界的逍遙自足,寄情山水的閑情雅致。
當我和一個朋友在討論莊子的這個“出世”觀點的時候,我的朋友開了一句玩笑: 如果人人都講求出世,那么社會還如何向前進步呢?
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卻能夠引發(fā)深刻的思考。 誠然如此,如果我們只注重個人在精神上的絕對自由而完全忽視了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樣的人生我是不會選擇的。我想說的是:對于功名利祿的追求并不一定就是錯誤的,這種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我們的本能和使命:即對于人生理想和目標的追求,這恰恰是能夠體現(xiàn)我們?nèi)松饬x和人生價值所在的方面。但在追求功名利祿的同時,我們同樣也應該肩負著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同樣也應該至始至終秉持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和底線。 正如孔子所說:
如果過度追求功名利祿,甚至產(chǎn)生畸形和扭曲的價值觀,為此做出如孔子所說的“不義”之舉,這樣的功名利祿,即使得到了也只是暫時的,并不會長久,最終會被人們和歷史所唾棄。
現(xiàn)在讓我們來分析莊子產(chǎn)生“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觀點的社會背景的原因。讓我們來看這樣的一個片段:
楚國派使者給莊子很高的官位,請莊子出仕做官,但莊子卻認為這相當于帶上精神的枷鎖而失去了精神的自由。莊子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充滿了戰(zhàn)亂和紛爭的時代,莊子應該同許許多多的有學之士都認識到: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和吞并并不會給社會帶來進步,反而給普通百姓帶來了水深火熱的生活和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苦難。因此說到底,莊子并不信任當時的為政者。但為什么除莊子以外,還會有如此之多的有識之士出仕做官呢?
在這樣的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里,產(chǎn)生了“百家爭鳴”的歷史現(xiàn)象,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的知識分子,他們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并傳播自己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源于對于當時時代的失望,因此產(chǎn)生自己對于社會和時代如何治理和運行的想法。他們的想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入世”,雖然對于時代感到失望,但依然滿懷希望地從思想上進行拯救,比如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和“非攻”:
但莊子顯然就是“出世”的那一派。可能是對于社會的徹底失望使他心灰意冷,內(nèi)心再也無法燃起對于“治國安邦”的理想。這種失望和無奈是他在注重個人的精神世界的考察中獲得了解脫的突破口。不得不說,莊子在對于個人的精神世界和個性張揚、隨性自然的考察和體悟是非常深刻和富有智慧的見解的,他的眼光從對于人類社會內(nèi)部的關注轉(zhuǎn)移出來,將人類同自然和整個宇宙的聯(lián)系融入于自己的哲學觀點之中。
我認為,《逍遙游》給我?guī)淼膯l(fā)主要是人生態(tài)度上心態(tài)的調(diào)整。 當我們在為理想奮斗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坎坷,除了對困境保持樂觀以外,我覺得更本質(zhì)的需求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就像逍遙游中所提到的“鵬程萬里”的典故,雖然莊子認為“鵬”在飛行的時候,依舊需要有所憑借,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的是“鵬”這種為志向堅定不移的拼搏和進取精神。莊子認為絕對的精神上的逍遙不應該有任何的憑借,這種觀點可能過于絕對,但他同時也能告訴我啟發(fā)我們:我們在精神和信念上要做到足夠的堅定,堅定自己的理想,不隨波逐流的盲從,也不狂妄自傲不聽取他人的意見。就像“鵬”在飛翔的時候,學鳩等小鳥嘲笑其志向遠大,但“鵬”依舊堅定自己的理想,這便是對于自己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的正確把握。
在上文中,我們也已經(jīng)提到過,莊子能夠在生活中踐行自己的哲學理念,做到“知行合一”。
在一次中學的課外閱讀的時候,我讀到了下面這個片段:
在這則故事中,許多人有可能看到的是莊子生活的困頓,亦可能從莊子在如此困頓的生活中依舊追求精神自由看到莊子的灑脫。 但我看到的是莊子對于哲學實踐“知行合一”的態(tài)度和秉持的為人氣節(jié)。
如果是我,在如此困頓的情況之下,也許會放低身份和姿態(tài),請求他人借米,但莊子沒有!我們可以從“莊周忿然作色曰”看出莊子在為人處事的時候至始至終保持著自己的尊嚴和氣節(jié),這是他精神品質(zhì)的高貴之處。莊子借米還巧用了比喻,再借米這一最普通不過的生活細節(jié)中融入哲學的思想方法,這體現(xiàn)了他對于哲學理念的實踐。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哲學理念并非紙上談兵,而是完全融入于生活實踐。
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莊子講究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遙,也許有一些讀者會產(chǎn)生疑問,莊子在物質(zhì)生活上如此困頓,竟然還堅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上的逍遙,是否有一些不切實際和本末倒置?
雖然我對莊子的觀點并不完全認同,但在這里我想說的是這恰恰體現(xiàn)了莊子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zhì)。一個精神品質(zhì)高貴的人,往往能夠在最落魄的時候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堅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守住自己的尊嚴。正如孔子對于顏回的評價一樣:
在中學時期,我非常喜歡的文章之一是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章清新自然,沒有華麗辭藻的矯飾,通過四字詞語的高度概括,寥寥數(shù)句寫盡了“山川之美”。在閱讀《答謝中書書》的時候,就仿佛在欣賞一幅高雅的中國山水畫。作者用寫意的筆觸,在宣紙上潑墨暈染,用極簡的筆法來表達對于自然的哲思。的確,自然本就很美,也許并不需要過度的文字進行刻意描摹,陶宏景潑墨揮筆之處恰到好處,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的點睛之筆來襯托自然的自在之美?,F(xiàn)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原文:
我個人有一個發(fā)現(xiàn),陶弘景在這篇短文中,先從非生物的物質(zhì)開始寫:巍峨的山峰,清澈的流水,五彩斑斕的石壁;之后寫的是植物:青翠的竹林,茂盛的森林;最后是結合氣象景觀對于生物的描寫:猿猴和飛鳥,水中遨游的魚兒。從最為靜態(tài)的事物逐漸過渡到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動物,從組成世間萬物的基本元素逐漸演變到生命的誕生。這讓我不得不感到驚嘆,仿佛就是物質(zhì)通過不斷進化產(chǎn)生生命的歷程(僅為個人感受)。
除此之外,陶弘景的這段文字中也構造了幾個優(yōu)美動人的畫面,比如這其中的兩個:
我個人認為,通過氣象景觀破曉時的晨霧的襯托,給人一種置身于仙境的夢幻之感,而此時引入猿猴和飛鳥的鳴叫聲,使一個原本安靜的氣氛,頓時鮮活起來,同時與早晨萬物蘇醒朝氣蓬勃的氛圍相呼應?!皝y”字并不體現(xiàn)叫聲的雜亂無章,反而給人一種生物爭相鳴叫,競相展現(xiàn)朝氣和活力的積極向上的情緒。
這一句對于傍晚景物的描寫同樣很具有畫面感,讀者們不妨想象:一輪深紅的太陽即將緩緩沉入水中,落日的余暉灑在粼粼的波光上,閃爍著點點金色的星光。在這樣一個舞臺的背景中,水中的魚兒競相跳出水面,劃過天空,從太陽的表面穿過,此時定格,紅色的落日中有一個靈動的身影。這個畫面真是太美麗了!
從上文我們對于陶弘景文字的分析中不難看出,陶弘景對于自然是真心的熱愛,并且他對于自然之美的傳達是那么的真切。當梁武帝即位后,屢次邀請他出山出仕,可能是陶弘景太過于喜愛和沉醉于山水之間的悠然生活,并不出山做官。但是,
陶弘景寄情于山水之間,我想實際上是對于自己本心的遵從和對于自己天性的張揚。這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的詩句:
為什么我認為陶弘景具有莊子的哲學思想呢?他對于自己本心的遵從和對于天性的張揚,實際上也許就是莊子所認為的在精神上做到逍遙。但除了“出世”的思想以外,其實我們可以從細節(jié)上發(fā)現(xiàn),陶弘景并不對于政事不聞不問,他在滿足自己天性的同時,也以獨特的方式為國家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貢獻,正如上文:
“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我個人認為,陶弘景在實現(xiàn)了自己精神滿足的理想的同時,也完成了自己使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這也許就是對于莊子思想精華吸收后的良好運用吧!
說到李白,大家一定并不陌生,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他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
之前我也同許多人一樣,從李白豪放的詩句主觀臆斷的認為他的生活也是那么的充滿仙意和詩意,一定是美滿和幸福的。但當我在小學五年級讀了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之后,我逐漸意識到,這位偉大的詩人,也有自己的孤獨和痛苦之時,下面讓我們來讀一下《獨坐敬亭山》:
我記得當時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書本上古詩的旁邊配有插圖:一個落魄的文人坐在一塊石頭上,看“眾鳥”和“孤云”朝著遠方飛去,目光最終停留在敬亭山的石壁上,深深地嘆氣。
在查閱資料之后我得知,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創(chuàng)作背景可能有待商榷。有一種觀點認為: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跡江湖中的某一年?!保ㄒ米浴啊痹~條“獨坐敬亭山”) ,而另外一種觀點認為:
在我看來,無論是哪個時期,李白在仕途上都是失意的。這個細節(jié)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李白對于出仕的憧憬,這也許是李白對于施展自己滿腹才華,為家國作出貢獻的渴望。李白的肩上也同樣肩負著對于國家和社會正的責任和使命。如李白自己所說:
其實在我查閱資料之后,我發(fā)現(xiàn)李白在仕途上并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十分坎坷。以我的認識,李白在進長安遇到賀知章之前的生活境遇并不順利,而在“安史之亂”之后,李白也可謂是顛沛流離。我們可以來看以下這幾個片段:
而正是這樣坎坷的一生,李白卻寫下了無數(shù)瀟灑豪放的驚人詩句。正如杜甫對于李白的評價:
我為什么個人認為在李白的身上,可以看到莊子的哲學思想呢? 首先,李白同莊子一樣,具有很高的文學天賦和后天的文學造詣,具有驚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雖然李白可能并沒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哲學的理論體系,但他豪放的詩句往往能夠透露自己的哲思。其次,李白和莊子一樣,在精神上能夠做到逍遙和自由,充分展現(xiàn)和釋放自己的天性?,F(xiàn)實生活的坎坷并沒有擊退李白對于生活的斗志和沖垮精神世界的富足,相反,李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由馳騁,逍遙自在。
一提到蘇軾,我的精神就一下子振奮起來。也許是一種偏見吧,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我最崇敬和喜愛的就是蘇軾,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
喜歡蘇軾是有原因的,每當吃起東坡肉的時候,當紅燒的肥肉與瘦肉的滋味在口中回味,往往會想起蘇軾在被貶謫時期自己總結經(jīng)驗發(fā)明“東坡肉”的故事。每次去杭州旅游,走過西湖上的蘇堤,便會自然而然想蘇軾在做杭州太守時治理西湖中的淤泥,將西湖的景色變得更為美麗。高二時每次翻開課本,每當讀到:
心中便回蕩起一股豪邁的激情!
第一次“認識”蘇軾應該是在小學的時候,當時在學蘇軾的一篇描寫西湖的詩歌:
這個比喻讓人不禁贊嘆!很小的時候去游過西湖,因此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對于西湖的印象有所淡忘,不免產(chǎn)生了小小的懷疑:一個湖泊真的有那么美嗎?后來又重游了西湖,人長大了許多審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觀景讀史都能夠帶有自己的思考,這一次西湖之美深深地震撼到我的內(nèi)心:西湖很廣闊,但并非廣闊到無邊無際而是恰到好處,連接著遠處的青山,山上長著茂盛的叢林,雷峰塔屹立于山坡之上。游船和畫舫親吻著水面,成為了點綴風景的畫龍點睛之筆。西湖晴天的景色真的完全如蘇軾所描寫的可以和西施比美。幾次游覽西湖都沒有遇到雨天的景色,這也許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希望能夠在以后的游覽中恰逢雨天,撐一把油紙傘從斷橋上走過,這該是如何的幸福??!
在品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后,我才知道蘇東坡對于杭州原來有如此之大的貢獻,西湖的美麗和蘇東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相信各位讀者一定聽說過蘇東坡的優(yōu)秀品質(zhì):樂觀!
記得小學上寫字課的時候,書法老師是蘇東坡的“鐵粉”。她給我們講關于蘇東坡的故事。我至今仍舊記得的是,當蘇東坡被關在牢獄中時,一天又關進來一個犯人,晚上只聽得蘇軾酣聲一陣接著一陣。這個犯人其實是皇上派來的宦官,皇帝于是知道蘇軾的問心無愧,最終只是將蘇軾貶謫,并沒有判他死罪。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無論面對怎么樣的艱難險阻,蘇軾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蘇軾的樂觀體現(xiàn)在很多的地方,我們這里就已《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為例:
我之所以認為蘇軾的身上可以看到莊子的哲學思想,除了蘇軾樂觀的品質(zhì)和豪放的性格,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透露出自己的哲思。記得在剛上高中時學的《赤壁賦》就是一片十分富有哲思的文章,我把我最喜愛的片段摘錄下來向讀者朋友們展示,這次我不做點評,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讀:
相信讀了以上兩個片段,讀者朋友們既感受到了蘇軾的悠然自在,也為蘇軾深刻的思考深深折服。我個人認為,蘇軾的另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游》也是一片充滿哲思的佳作,我個人也十分喜歡這篇文章中對于景物的生動形象的描寫和一種朦朧意境的營造。
相信大家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本充滿智慧的書籍,你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境遇去品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讀《莊子》也是這樣,一遍讀完并不意味著你已經(jīng)讀完了《莊子》這本書,只有在歲月的不同時段反反復復細細咀嚼,才能慢慢嚼透其中的滋味,是自己的精神品質(zhì)得到提升。
我個人認為閱讀《莊子》是一種享受,當你流連于一個又一個生動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的時候,你的精神世界也變得逍遙起來。
但閱讀哲學作品畢竟不是閱讀故事,除了享受之外,我們更應該帶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對于作者的觀點,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進行判斷。用一個不恰當?shù)谋确剑@種閱讀的感覺就像在修改一篇超級優(yōu)質(zhì)的作文,你要從這篇文章中汲取精華,又要能夠用犀利的眼睛發(fā)現(xiàn)觀點的瑕疵之處,并引發(fā)自己的深刻思考。
感謝讀者朋友們能夠抽出寶貴的時間閱讀我寫的這篇文章!以上觀點僅為我個人的心得體會,難免會有觀點上的謬誤可不足之處,望各位讀者朋友們指正!
中華上下五千年就文化這一塊來說,可謂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相一致的文化色彩,所以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古代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騷人墨客,其間語出驚人者眾多。
他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佳作,有些能還凝練成成語。但他們也并不都是“白蓮花”,他們也有自己的愛恨情仇,在遇到不滿意的事情或者情緒暴躁時,往往也會說一些“臟話”,來表明的想法、捍衛(wèi)自己的底線。
其中最著名的“臟話”有十句,并且在我們現(xiàn)代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也往往會涉及、引用過,讓我們來看看是哪十句,你是否也說過。
一、十大“臟”話
第一句“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在學校時經(jīng)常會聽到,有的老師反復教導學生,而學生總是不聽,老師在恨鐵不成鋼時,就會說出這句話。
這句話是孔子所說,全句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以杇也?!币馑际歉嗟哪绢^不能雕刻,糞土做的墻不能涂抹。
有一天孔子發(fā)現(xiàn)他的弟子宰予大白天在課堂上睡覺,聯(lián)想到這個學生屢次頂撞老師,經(jīng)常和老師抬杠,于是孔子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但是孔子因材施教,并沒有因為宰予這樣而冷落他,最后宰予也名列“孔廟十哲”之一。
第二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在我們現(xiàn)代人的觀點中,這句話說的是小人和女人。
小人指的是那些陷害忠良、做事不能光明磊落,專搞陰謀詭計的人,相信無論誰身邊有這樣一個人也會崩潰吧。
而女人的一些標簽是愛打扮、要包包、吵吵鬧鬧、小心眼,這在一部分男人眼里,這也真是太麻煩了。
這句話也是孔子所說,但這里小人指的是小孩。在當時的社會實際生產(chǎn)力條件下,女人和小孩顯然不如一個青壯男子好養(yǎng)活。
步入父系社會以來,婦女的地位越來越低,逐漸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情況。
第三句“若由也,不得死其然也”。由,就是仲由,字子路。這是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看著子路,突然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認為子路性情剛直、堅定不移,這樣的性情可能會讓他不得好死。
果然子路在一場叛亂中,堅持要去救自己的主公,不顧他人勸阻,只身前往叛軍之中,在危難之際仍要系住自己的帽子,認為君子可以死,但是禮節(jié)不能丟,最終被砍死。
這也反映了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情況下,要克己復禮、一直要堅持道義的人。往往會很難生存。
第四句“老而不死是為賊”。在現(xiàn)實中經(jīng)常會有一些老人倚老賣老,年紀雖然老,但是品性不好。
我們應該尊重老人,但是如果老人做的太出格,也應該加以譴責來讓他們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
比如說遇到一部分老人碰瓷的時候,我們的心里往往會涌現(xiàn)出這句話。
這句話是孔子對一位老人所說,這位老人坐沒坐相,站沒站相,不符合禮儀的規(guī)范,這對一直克己復禮的孔子來說是不能容忍的。
第五句“井蛙不可語于海者,夏蟲不可以語冰”。
雖然在現(xiàn)代我們能夠接觸到的知識面已經(jīng)很廣了,但是總會有一些知識我們并不了解。
在我們說的一些話,別人不能理解時,我們的心里就會浮現(xiàn)出這句話。這句話出自莊子,意思是無論是誰都可能會有他所不知道的,這是因為他們的見識不夠廣而受到的限制。
所以在我們和別人交談時,不要一直談論別人不知道的,曲高和寡就難免會出現(xiàn)“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尷尬。
第六句“多行不義必自斃”。
之前一段時間我們在聊天中經(jīng)常會引用這句話的網(wǎng)絡版本“多行不義自斃自”,來嘲諷一些經(jīng)常做壞事的人,得到報應,自己害了自己。
這實際上是春秋時期的一段典故:共叔段為了奪取哥哥魯莊公的王位,大肆的擴張自己的領土,壓榨自己的百姓,以此來獲得更多的糧草和軍隊
莊公的臣子向他匯報這個情況,莊公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后來共叔段發(fā)動叛亂,但他領地里的百姓早就忍受不了他的壓迫,紛紛起義,最后莊公勝利。共叔段最終自己害了自己。
第七句“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這句話可以用于罵那些不知道禮儀的人。
出自詩經(jīng)。意思是老鼠也知道廉恥,所以全身長了皮毛,遮住了皮膚。人如果連禮儀都不講,那還不如死了。
古代中國衣食住行都有相應的禮儀規(guī)范,必須遵守。哪怕是到了現(xiàn)代,如果一點禮貌都不講,那也是無法立足的。
第八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是杜甫為回擊一些人嘲諷“王楊盧駱”四位詩人所作詩詞的名句。
意思是你們這些人去世之后,名字都會被人忘掉,可阻止不了他們這些偉大詩人名篇,就如同江河一樣流傳千古。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用這樣的語句,來嘲諷那些做事狂妄自大、覺得萬事萬物離了他們就什么都做不成的人。
第九句“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話我們經(jīng)常用來嘲諷,那些做事挖空心思想要害別人,卻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的人。
這句話欲抑先揚,好像是在夸人,可實際上損的厲害。這個典故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周瑜想要借招親來暗害劉備,諸葛亮定下錦囊妙計妙計。
最終劉備和孫尚香安然回到蜀漢,龍鳳呈祥。趙云與士兵在歸程里高呼的就是這句話。
第十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這句話是罵這些當兵的投降,沒有骨氣,不是男子漢。
出自五代十國時期后蜀花蕊夫人。當年趙匡胤攻打后蜀,君主孟昶下令投降,待他的夫人知道這件事情之后,非常憤怒,寫下了這句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41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