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一味”,恐怕是張貼最廣的有關(guān)茶的書法字幅了,幾乎每一個茶館、茶樓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茶是什么?
詩云: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飲茶不過兩個動作:拿起、放下。
人遇不快,喜歡借酒消愁,豈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倍谝槐K茶的拿起與放下之間,卻能看清幾多人世間的分寸。
它讓人靜心定思,心境純澈,這便是茶。
禪是什么?
禪,是一種基于靜的行為,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通過凝神靜坐,消除一切雜念妄想,獲得一種智慧。
當(dāng)心靈變得博大,便能恬淡安靜,猶如倒空了的茶杯,空靈無物。
喝茶與“禪”的組合,總會讓人感覺有點玄玄妙妙,高深莫測,似乎自己眼前的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
然而,什么才是“禪茶一味”呢?
《1》
中國是世界茶葉發(fā)源地,也是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國,兩晉南北朝的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質(zhì),受到了宗教體系的青睞。
而與宗教的相結(jié)合,反過來促進了茶葉的發(fā)展和制茶技術(shù)的進步,無形當(dāng)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
“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xiàn)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xiàn)?!岸U”是心悟,“茶”是物質(zhì)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
禪茶文化離不開禪的關(guān)照感悟,也離不開茶的人生日用。文化中國禪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結(jié)緣”這些樸素的情感。
《2》
茶與宗教的最初關(guān)系,是茶為修行之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
在道家看來,飲茶可以幫助升清降濁、輕身換骨,是最自然的養(yǎng)生好方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后來,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宗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nèi)涵的共通之處。
禪茶一味,其實就是通過品茶領(lǐng)悟生活,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的修為。
一曰“苦”
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就是要看破生死、達(dá)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
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chǎn)生多種聯(lián)想,幫助修習(xí)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這也是人生哲理。
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現(xiàn)代修為中的主要修為,只有“靜”下浮躁的、不安定的心,才能真正的品出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佛教也主靜,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chuàng)出來的,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
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fā)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茶道的本質(zhì)就是從微小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人生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曰“放”
佛教修行強調(diào)“放下”,即所謂“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品茶也強調(diào)“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真性情。
《3》
“禪茶一味”的兩層含義。
第一層:本來就有。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覺悟成佛,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xiàn)。”
意思是說:每一個眾生都具有和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能力。
釋迦牟尼佛的話與六祖惠能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王陽明的“致良知”其實都是一個意思?;菽苤赋龇鹦匀巳私杂?,創(chuàng)頓悟成佛之學(xué),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
只要離開妄想執(zhí)著,就能恢復(fù)我們本有的智慧能力,就是現(xiàn)成的佛。
茶雖然有一千多種,但其實都是一個葉子而來。茶的湯色、滋味、香氣有幾十種之別,都是茶自身所帶的,并不是外來的。高明的制茶師傅根據(jù)其特點,利用工藝的差別,將其特點充分發(fā)揮出來,成就一杯好茶。你能說,這不是禪嗎?
第二層:知行合一。
中國的禪宗,是工夫與見地并重,注重身心行為的實證。
茶是什么味道,要自己喝了才知道,別人也不能替代。
《4》
作為新時代的喝茶人,怎么理解“禪茶一味”呢?
來看法量大和尚與一位茶人的對話,或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
居士:師父,我是一個茶人,我自己做茶,也很喜歡喝茶。現(xiàn)在許多人都把“禪茶一味”、“茶道”這些詞語掛在嘴邊,但實際上我們都不太理解,請師父為我們解說一下。
法量大和尚:
唐宋時期,佛教中的禪宗得到迅速發(fā)展,禪宗重視靜坐息心,僧人在坐禪之余會喝茶來幫助調(diào)節(jié)身體,解除疲乏,提振精神。所以禪和茶就結(jié)合在了一起,這才有了“禪茶一味”的說法。
禪者喝茶,要保持著禪心,要保持正念和正知去喝茶,才能叫做“禪茶一味”。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搬柴運水無非是禪”,“禪”何止在禪堂里面?我們坐禪時是修行,喝茶時也是修行。煮水、泡茶、喝茶,時時刻刻都有禪心在,一舉一動都保持著覺知。同時我還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杯茶我為什么要喝?是為了解渴解乏而喝;解渴解乏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更好地將修行持續(xù)下去。在禪門里面,喝茶既是生活的習(xí)慣,也變成了一個參禪方法。
禪心就在生活中,你不要離開生活另外去找。在生活中,好好地用功好好地參。禪心所在之處,就叫做道。泡茶的時候,喝茶的時候,我的禪心沒有離開,心始終是保持著這種覺知,這就是茶道。
居士:師父講的這個道,對我做茶很有啟發(fā),我覺得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能夠做好茶,能夠喝到干凈的茶固然好,但是千萬不要忘了我們的來路是哪里,不要飄,不要跑偏。
法量大和尚:
對,不要粘著任何事物。為什么不要粘著任何事物?因為你如實了知一切事物的緣起性。當(dāng)你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你的心如實了知你所做的事的緣起性,當(dāng)你了知它的緣起性,觀察它的緣起性的時候,你的心就不在粘著狀態(tài),你的心是在解脫狀態(tài)、超越狀態(tài)。這種超越是來自于哪里?就是來自于如實的感知。
比如說茶,如果你認(rèn)為這個是好茶,你認(rèn)為它很貴,很香,很好喝,你認(rèn)為它是真實的,你的心就產(chǎn)生了貪著。當(dāng)你對他產(chǎn)生了貪著,你就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對這個事物的如實觀察的智慧。
這杯茶確實很香,很好喝,你也可以享受它。但你要知道這茶之所以香,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因緣和合成就,土壤、空氣、水源,成就了這一泡茶的獨特性,加上好的器皿,加上制茶人的用心、泡茶人的用心,你知道這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呈現(xiàn)的。如果離開了這些眾多好的因緣,這杯茶的香,這一刻的美,也就不復(fù)存在了。
你如實觀察,你隨喜贊嘆。你隨喜贊嘆的是這種種的美好因緣,當(dāng)你隨喜這種因緣,贊嘆這種因緣的時候,你的心是遠(yuǎn)離粘著的。這樣的話,茶跟你的心是相應(yīng)的。茶跟心相應(yīng)的,這就是禪。
也有人這樣形容茶與禪:
遇水舍已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shù),是為“智慧”。
其實,不論對“禪茶一味”的解讀如何,茶總是最樸實的。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于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也經(jīng)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里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zhí)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shè)定的規(guī)則不斷運轉(zhuǎn),并對這些規(guī)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xiàn)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xiàn)實與世界產(chǎn)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后隱藏著太多的潛規(guī)則,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xiàn)實里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里,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xiàn)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dá)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jīng)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rèn)識,認(rèn)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棄的是什么,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種內(nèi)涵在內(nèi)了。
禪想可以清凈你的思想,茶飲可以清凈你的心靈。從清凈、無妄的觀念出發(fā),茶禪是一味的。禪想是為了超脫現(xiàn)有的觀念,茶飲可以體驗到靜寂的人生,喝茶的時候,如果你能做到不去想不去品不去計較,那么也可以是一種境界。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gòu)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zhì)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dá)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chǎn)生多種聯(lián)想,幫助修習(xí)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dá)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diào)(調(diào)心、調(diào)身、調(diào)食、調(diào)息、調(diào)睡眠)以及佛學(xué)中的“戒、定、慧”三學(xué)也都是以靜為基礎(chǔ)。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chuàng)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fā)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zhì)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diào)“放下”。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狈畔乱磺惺欠攀裁茨??中六根,外六塵,內(nèi)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天藍(lán)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fēng)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diào)“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愿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茶禪一味,意指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一杯茶,品人生沉??;平常心,造萬物世界。在人生的旅途上,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路上看風(fēng)景和看風(fēng)景的心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53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道中的虛靜之美
下一篇: 茶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