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席
茶席是茶事進行的空間,也是泡茶人對茶事認識的綜合表達。一個茶席的思考重點,是如何展現(xiàn)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節(jié)性和地域性不是獨立于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結(jié)合當下和對茶性的理解而通過鋪陳的細節(jié)來呈現(xiàn)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氣候的轉(zhuǎn)變、泡茶空間所在,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擇茶要考慮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積累的生活素養(yǎng)。
選擇契合的茶品,由對茶性的認識出發(fā),選擇茶的泡法、再由此決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圍繞這個內(nèi)容而配合,呈現(xiàn)出的茶席,自然帶有鮮明的季節(jié)和地域性。當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觀察其中蘊涵的季節(jié)因素的。
二、茶器
最讓人真切感受到這樣一席茶味道的,就是這些因茶而設的器具。說起來,無論是唐代陸羽創(chuàng)制的茶器二十八式,還是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種茶器,抑或現(xiàn)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這些茶器十余種的選擇,不同的材質(zhì)器形,以及它們之間彼此連接關(guān)系,都隱藏著神秘的符號,而經(jīng)驗老道的喝茶人是符號的破譯者,從這只壺、那只杯的關(guān)系中,在心里慢慢勾畫出將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選擇,是對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對器皿的取舍尺度,從要沖瀹的茶品、所用沖泡手法來考量,進一步還要感知季節(jié)、時辰這些因素對茶的影響,最終呈現(xiàn)出一席茶。
三、茶事
對喝茶這件事,古人說得直白,“飲茶以客少為貴,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細思量,其中的深意并非單以形式上人數(shù)的多寡來斷定喝茶雅俗之別,避免嘈雜喧囂回歸內(nèi)心的寧靜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近年愛茶者人數(shù)日增,若不是把茶當做解渴的飲品或者攀比的名品,會漸漸覺察到喝茶的過程會帶給我們的更多滋養(yǎng)。這樣的滋養(yǎng),隱于平淡生活中了然無痕地與茶的對話,由此養(yǎng)成對茶深切感知的思考習慣,又憑借不同的喝茶形式傳遞,無論是獨啜還是約幾個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絲剝繭般積累得來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時空的集中展現(xiàn)。
四、茶禮
茶禮從何開始,尚難定論,不過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里,這一禮儀形式卻很常見。
《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一回里有這么一段文字:“衙內(nèi)到:既然好,已是見過,不必再相,命陰陽擇吉日良時,行茶禮過去就是了。”
湯顯祖《牡丹亭硬拷》:“我女已亡三年,不說到納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p>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里,黛玉向鳳姐討茶吃,沒想到鳳姐就拿寶釵和黛玉的事情打趣她。
從這些反映古時真實生活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茶禮在那個時候已經(jīng)非常普及。茶禮不僅在漢族中盛行,很多少數(shù)民族婚禮中也有這一環(huán)節(jié)。
五、茶誤
誤區(qū)一:用手抓取茶葉
這雖然是個小細節(jié),但也是泡茶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直接用手抓取茶葉不僅會使茶葉沾上手中的細菌或是微生物,影響健康,并且若是將多取的茶葉放回,改變茶葉存儲環(huán)境,將不利于茶葉保存。因此,取茶時最好備上茶則,避免用手直接接觸茶葉。
誤區(qū)二:所有茶葉皆用沸水沖泡
茶葉的種類繁多、茶性也不相同,泡茶的水溫自然因茶而異,而且同一種類不同級別的茶泡茶的水溫標準也不一致。一般來說,越粗老的茶葉,水溫應越高。例如,烏龍茶、普洱茶的茶葉較為粗老,須用100度的沸水沖泡,而綠茶的芽葉較嫩,80度左右沸水沖泡最佳。
誤區(qū)三:茶葉長時間浸泡
一般而言,茶葉浸泡4至6分鐘左右,茶中的八成有益物質(zhì)已析出。另外,若長時間浸泡茶葉,茶水會增加苦澀味。
誤區(qū)四:直接將茶放入保溫杯沖泡
冬天天氣寒冷,為使茶水較長時間保持高溫,很多人會用保溫杯泡茶。然而,這不僅會損失茶葉的營養(yǎng)成分、茶香減少,且增加苦澀味。
誤區(qū)五:習慣于泡濃茶
泡一杯濃度適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葉。有的人喜歡泡濃茶,茶水太濃,浸出過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對胃腸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后可續(xù)水再泡3~4杯。
六、茶情
閑來泡上一杯清茶,讓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時間都已停止,人在喝茶的時候心容易靜下來,心胸容易開闊起來,格局也會放大。
茶,從樹上的一片葉子到杯中一抹綠,整個過程凝聚著上下五千年來人們的勤勞與智慧。以茶為范,以茶載道,把“道”寓于品茶之中,使茶性與人性相通,茶品與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韻,構(gòu)筑出淡泊謙和的意境。
只有無瑣碎事擾心,無嘈雜聲亂耳,靜心地去品茶,方會沉醉其中。
茶具里六個小茶杯是用來喝茶水的。
一、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種類、大小應有盡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來更流行邊喝茶邊聞茶香的聞香杯。根據(jù)茶壺的形狀、色澤,選擇適當?shù)牟璞?,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為便于欣賞茶湯顏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內(nèi)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淺色。對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適,“入口”順暢。
二、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則于置茶時, 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三、蓋碗的使用方法
蓋碗或稱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內(nèi),沖水,加蓋五~六分鐘后飲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四、茶盤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 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制品、不銹鋼制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五、茶則的使用方法
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制。
六、茶挾的使用方法
又稱「茶筷」,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wèi)生。
七、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于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針的使用方法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nèi)網(wǎng)(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
九、煮水器的使用方法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目前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我用自動電爐。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為別樹一幟的優(yōu)秀茶具。紫砂茶具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diào)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jié)、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明代大為流行。紫砂壺成陶火溫在1000~1200度,質(zhì)地致密,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能吸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緩慢不致燙手,即使冷熱聚變,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壺泡茶,香味醇和保溫性好無熟湯味,一般認為用來泡的烏龍茶、鐵觀音等半發(fā)酵茶最能展現(xiàn)茶味特色。
正宗的紫砂壺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當?shù)氐淖夏唷⒓t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于成陶火溫高,燒結(jié)密致,胎質(zhì)細膩,長時間使用,壺體的顏色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而在壺內(nèi)泡著的茶會滲進壺體內(nèi),使壺蘊含茶味。
市場上銷售的紫砂,主要來自福建、宜興、臺灣三地。福建紫砂其實使用的也是宜興的砂,只不過是在福建加工而已。其中臺灣紫砂壺砂質(zhì)比較細膩,不同于其他兩地產(chǎn)的紫砂,相比之下更適合泡烏龍茶。壺的價格在百元至千元不等。雖然宜興紫砂享有盛名,但茶社銷售的宜興紫砂壺在價格上也能為工薪階層所接受。選購時既要根據(jù)個人的愛好、身份、性格等特點來選擇,還要考慮到與居室內(nèi)部環(huán)境、房間結(jié)構(gòu)與色彩等方面的協(xié)調(diào)。不同造型的紫砂茶具有不同的視覺效果,直接影響到欣賞者的情緒與心理。 瓷器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瓷器以白為貴,約1300度左右燒成,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適中,對茶不會發(fā)生化學反應,泡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觀精巧,適合用來沖泡輕發(fā)酵、重香氣的茶,如文山包種茶。
現(xiàn)在最常見的瓷器茶有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還有臺灣瓷茶具。瓷器茶具的花色比紫砂更具觀賞性。它的圖案或清新俊朗,或清淡悠揚。另外,由于陶瓷新工藝新技術(shù)與新材質(zhì)的深度開發(fā),瓷器茶具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一些新瓷器茶具中還加入卡通圖案,來滿足青年消費者的喜好。
白瓷以景德鎮(zhèn)的瓷器最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早在元代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就聞名于世,并遠銷國外。青瓷茶具始于晉代,青瓷主要產(chǎn)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種壺叫“雞頭流子”的有嘴茶壺。臺灣瓷的茶具特點是圖案比較新。
購買瓷器茶具時除考慮價格因素外,對瓷器本身要仔細查看,器形是否周正,有無變形,釉色是否光潔、色度是否一致、有無砂釘、氣泡眼、脫釉等。青花或彩繪則看其顏色是否不艷不晦,不淺不深,有光澤(淺則過火,深則火候不夠,艷則顏色過厚,晦則顏色過?。W詈笠崞疠p輕彈叩,再好的瓷器如有裂紋便會大打折扣。 (l)茶壺的功能要求:一把茶壺是否適用,取決于用之置茶、泡茶、分茶(倒茶)、清洗、置放等方面操作的便利程度及茶水有無滴漏。首先,縱觀整體,一則壺嘴、壺口與壺把頂部應呈“三平”,或雖突破“三平”但仍不失穩(wěn)重,唯把頂略高;二則對側(cè)把壺而言,壺把提拿時重心垂直線所成角度應小于45℃,易于掌握重心;三則出水流暢,不漏水,壺嘴可斷水,無余水沿壺流外壁滴落。其次,細察各處,分別有以下標準:
①壺口:為便于置放茶葉及夾取茶渣,壺口直徑不宜小于3.5厘米,即可伸入并攏的雙指。若是嵌蓋式壺口,堰圈部分不能在壺口內(nèi)側(cè)形成凸起的一圈,否則不利于去渣、涮壺。為加大壺口與壺嘴的高度差,避免倒茶時水從壺口先出,可將壺嘴方的壺口上揚,并做一塊擋水板。
②水孔:茶壺的水孔有單孔、網(wǎng)狀孔和蜂窩孔三種。一般小壺為單孔,易被浸泡后的葉底堵塞,使“流”的出水不暢,尤以喇叭狀小孔為甚,沖泡時需常用茶針疏通,故其“流”為直形。網(wǎng)狀孔可以直接制坯而成,亦可在單孔外加金屬網(wǎng),避免葉底入“流”堵塞,但仍易為單片葉底粘住,出現(xiàn)水流不暢。最佳水孔為蜂窩狀,即將水孔處制成一半球狀,向壺身內(nèi)凸起,凸面上面滿蜂窩狀小孔,即使有單片葉粘著,也只是蓋住了一部分小孔,又因是凸面,很快會滑落,不易堵塞,但制作難度較大。
③壺嘴:要求出水順暢、流速適中、水注成線,特別是“斷水”要良好,即斟好茶后,壺嘴的水能馬上回落,不會沿流的外壁滴于杯外。“斷水”功能與壺蓋是否密封有關(guān),選購時應注水試用。
④壺把:作為壺的提握部位,壺把的重心十分關(guān)鍵。沖滿水的茶壺靠手腕提握,位置不對則未斟茶時已灑出茶水。前文已述,側(cè)提壺之“三平”等原則應牢牢記住。從把的形狀來看,固定的提梁壺把,必須加大梁的高度和寬度,使掀蓋、置茶、去渣方便,但斟茶時又顯笨拙,可改用活動壺把,則可揚長避短。一般多用側(cè)提壺,泡茶時操作方便,姿態(tài)優(yōu)雅。
⑤壺形:壺形的種類很多,同類壺的大小、高低與直徑的比例、裝飾花紋等千變?nèi)f化。壺形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泡茶時的動態(tài)美觀,方便實用的壺用來得心應手,更增添了一份泡茶技藝的美感。在泡茶之前,可專門用一段時間用于賞具,如舉行無我茶會時,首先由各茶人彼此觀摩茶具,從每人所備之茶具的風格,可想見其人的文化層次、個人修養(yǎng)、茶藝造詣等等。所以,在選擇壺形時,應摒棄華而不實的裝飾,以質(zhì)樸取勝。如沖泡綠茶之壺,為保持其特有的色澤,除控制水溫外,須選用口大(有的大到與壺身直徑相同)、壁薄(易傳熱,與質(zhì)地也有關(guān))的扁腹形壺,取其散熱快的長處,令茶汁色碧而清洌;若沖泡烏龍茶,則應選口小、壁厚或多細密氣孔、高度與直徑相仿者,蓋取其保溫性好,使茶湯濃香誘人,余味不絕。
上述五點,只指茶壺的一般功能要求,至于從欣賞角度談壺形,則人各有所好,尚無定論。一般鑒賞紫砂茶壺,當從其神韻、形態(tài)、色澤、意趣、文心、適用等方面一一考評。在實用便利的基礎上,壺形應以自然流暢、氣定神閑者為佳,切忌矯揉造作、匠氣十足。古人嘗以佳人比佳壺,推崇布衣荊釵,不掩天姿國色,是以一把佳壺不可多色多飾,須以渾然天成為最高追求境界。
(2)壺的整修:前面談了如此繁復的選壺要求,一般讀者必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的確,古往今來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堪稱制壺大師,其作品流傳至今者更是鳳毛麟角,一壺值千金,非一般消費層次者可染指。尤其是現(xiàn)代工廠化生產(chǎn)條件下,市賣者多為大批生產(chǎn)出來的商品,當然不是藝術(shù)品,要符合如許要求顯然是苛求了。其實,在選購時挑選基本符合前述條件的新壺,然后可通過整修,成為一把理想的合用之壺,并且因為是親手參與,會有一份特別的樂趣?!?整修工具為細圓棒形鉆石銼刀,輔料為金剛砂、肥皂和水。整修時先在金剛砂內(nèi)倒入少量水,并在壺蓋沿上抹些肥皂,再抹上濕潤的金剛砂,把壺蓋蓋在壺口上,一把握鈕倒托壺,另一手將翻向上的壺底按住,兩手作反方向的反復旋轉(zhuǎn),使壺蓋沿與壺口輕輕摩擦,直至密縫。如氣孔太小或有微粒堵塞,用銼刀慢慢銼大銼平即可。檢驗是否整修完畢有兩法:其一是測試斷水、放水的靈敏度,即按住氣孔壺嘴不出水,放開氣孔則馬上出水;其二是測試壺的密封性能,將盛滿水的壺按住壺嘴倒提,壺蓋不會掉落,松開壺嘴則蓋落。一般用前一方法測試,以免壺蓋打碎。經(jīng)整修后合用的新壺在泡茶前須除異味,可用粗老茶葉放入壺中,待吸盡異味后再用。 主茶具乃泡茶、飲茶主要的用具,主要有茶壺、茶船、茶盅、茶杯、杯托、蓋碗、沖泡器等。
(1)茶壺 用以泡茶的器具。也可直接用茶壺來泡茶,獨自酌飲。也可用小茶壺當茶盅用。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墻)、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細部。由于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tài)就有近200種。
以把劃分:
①側(cè)提壺:壺把為耳狀,在壺嘴的對面。
②提梁壺:壺把在蓋上方為虹狀者。
③飛天壺:壺把在壺身一側(cè)上方為彩帶飛舞狀。
④握把壺:壺把圓直形與壺身呈90°狀。
⑤無把壺:壺把省略,手持壺身頭部倒茶。
以蓋劃分:
①壓蓋:蓋平壓在壺口之上,壺口不外露。
②嵌蓋:蓋嵌入壺內(nèi),蓋沿與壺口平。
③截蓋: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只顯截縫。
以底劃分:
①捺底:將壺底心捺成內(nèi)凹狀,不另加足。
②釘足:在壺底上加上三顆外突的足。
③加底:在壺底四周加一圈足。
以有無濾膽分:
①普通壺:上述的各種茶壺,無濾膽。
②濾壺:在上述的各種茶壺中,壺口安放一只直桶形的濾膽或濾網(wǎng),使茶渣與茶湯分開。
(2)茶船 承放茶壺等的墊底器具,有竹木、陶瓷及金屬制品。既可增加美觀,又可防止茶壺燙傷桌面。
其主要種類有:
①盤狀:船沿矮小,整體如盤狀,側(cè)平視茶壺形態(tài)完全展現(xiàn)出來。
②碗狀:船沿高聳,側(cè)平視只見茶壺上半部。
③雙層狀:茶船制成雙層,上層有許多排水小孔,使沖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層的儲水器。
(3)茶盅 亦稱茶海、公道杯、公平杯,用于盛放和分斟茶湯。將茶湯及時斟于茶海中,可避免茶葉久泡而苦澀。
其主要種類有:
①壺式盅:壺形,或以茶壺代替。
②圈頂式盅:將壺口部分或全部向外延拉成一翻邊,以作把手。有蓋或無蓋。
③杯式盅:杯形,有把或無把,從盅身拉出一個簡單的倒水口。
(4)品飲杯 盛放泡好的茶湯并飲用的器具。
其種類有:
①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狀。
②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也稱盞形杯。
③直口杯:杯口與杯底同大,也稱桶形杯。
④收口杯:杯口小于杯底,也稱鼓形杯。
⑤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⑥蓋杯:附加蓋子的茶杯,有把或無把。
(5)聞香杯 直口高杯,用來聞嗅留在杯里的香氣之器具。此杯容積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
(6)杯托 茶杯的墊底器具。
其種類有:
①盤形:托沿矮小呈盤狀。
②碗形:托沿高聳,茶杯下部被托包圍。
③高腳形:杯托下有一圓柱腳。
④圈形:杯托中心留一空洞,洞沿上下有豎邊,上固定杯底,下為托足。
⑤復托形:高腳托的托碟中心再有一個碗形或碟形的小托,小托承托茶盞或茶碗。
(7)茶碗 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湯作飲用器具。
其形狀有:
①圓底形:碗底呈圓形。
②尖底形:碗底呈圓錐形,常稱為茶盞。
(8)蓋碗 由蓋、碗、托三部件組成,泡飲合用器具或可單用。
(9)大茶杯 泡飲合用器具。多為長桶形,有把或無把,有蓋或無蓋。
(10)沖泡盅、沖泡器 沖泡盅用以沖泡茶葉的杯狀物,盅口拉出一斜口為出水口。沖泡器是指杯蓋連接一濾網(wǎng),中軸可以上下提壓如活塞狀,既可使沖泡的茶湯均勻,又可以使渣與茶湯分開。 泡茶、飲茶時所需的各種輔助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
(1)鋪墊 是茶席整體或局部物件擺放下的各種鋪墊、襯托、裝飾物的統(tǒng)稱,常用棉、麻、化纖、竹、草桿織編而成。鋪墊的形狀一般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菱形、圓形、橢圓形、多邊形和不確定形。
鋪墊的類型有:
①織品類:棉布、麻布、化纖、蠟染、印花、毛織、織錦、綢緞、手工編織等。
②非織品類:竹編、草桿編、樹葉鋪、紙鋪、石鋪、瓷磚鋪等。
(2)茶盤 擺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座。用竹、木、金屬、陶瓷、石等制成,有規(guī)則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種。
(3)茶巾 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來抹干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或用來吸干壺底、杯底之殘水;或在注水、續(xù)水時托墊壺流底部,也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
(4)茶巾盤 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屬、搪瓷等均可制作。
(5)奉茶盤 用以盛放茶杯、茶碗、茶食或其他茶具的盤子,向客人奉茶和茶食時也使用,常用竹、木、塑料、金屬制作而成。
(6)茶荷 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錫等制成。同時可作觀賞干茶樣和置茶分樣用。
(7)茶則 則者,準則也,可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準確。用它從茶葉罐中取茶入壺或杯,多為竹木制品。
(8)茶匙 取茶或攪拌茶湯用具。常與茶荷搭配使用,從貯茶器中取干茶。
(9)茶夾 用來清潔杯具或夾取杯具,或?qū)⒉柙圆鑹刂袏A出。
(10)茶針 由壺嘴伸入流中疏通茶葉阻塞,使之出水流暢的工具,以竹、木制成。
(11)茶箸 形同筷子,也用于夾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時亦可用于攪拌茶湯。
(12)渣匙 從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即一端為茶針,另一端為渣匙,用竹、木制成。
(13)茶漏 圓環(huán)形小漏斗,當用小茶壺泡茶時,投茶時將其置壺口,使茶葉從中漏進壺中,以防茶葉灑到壺外。
(14)箸匙筒 插放茶箸、茶匙、茶夾、茶針等的有底筒狀器物。
(15)茶拂 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
(16)蓋置 承托壺蓋、盅蓋、杯蓋的器具,既保持蓋子清潔,又避免沾濕桌面。
其種類有:
①托墊式:形似盤式杯托。
②支撐式:圓柱狀物,從蓋子中心點支撐住蓋;或筒狀物,從蓋子四周支撐。
(17)壺墊 圓形墊壺織品,保護茶壺。
(18)濾斗(濾網(wǎng)) 過濾茶湯碎末用。網(wǎng)為金屬絲制,緣邊金屬或瓷質(zhì)。
(19)濾斗架 承托濾斗用。有金屬螺旋狀,有瓷質(zhì)雙手合掌狀、單手伸指狀。 濾斗架及濾斗(濾網(wǎng))
(20)計時器 用以計算泡茶時間的工具,有定時鐘和電子秒表,可以計秒的為佳。
(21)茶食盤 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屬等制成。
(22)茶叉 取食茶食用具,金屬、竹、木制。
(23)餐巾紙 墊取茶具、擦手、拭杯沿用。
(24)消毒柜 用以烘干茶具和消毒滅菌。 (1)煮水器 由湯壺和茗爐兩部分組成,爐以熱源分有電爐、酒精爐、炭爐、燃氣爐等。常見的“茗爐”,爐身為陶器,或金屬制架,中間放置酒精燈。茶藝館及家庭使用最多的是“隨手泡”,用電燒水,方便實用。
(2)暖水瓶 貯放開水用。一般用居家使用的熱水瓶即可,如去野外郊游或舉行無我茶會時,需配備施行熱水瓶,以不銹鋼雙層膽者為佳。
(3)水方 貯放清潔用水的器皿。
(4)水注 盛水的壺形容器。功用是將冷水注入煮水器內(nèi)加熱,或?qū)㈤_水注入壺(杯)中溫器、調(diào)節(jié)沖泡水溫。形狀近似壺,口較一般壺小,而流特別細長,多為陶瓷制品。
(5)水盂 盛放棄水、茶渣以及嘗點心時廢棄的果殼等物的器皿,多用陶瓷制作而成,亦稱“滓盂”。 (1)茶樣罐(筒) 用于盛放茶樣的容器,體積較小,裝干茶30-50克即可。以陶器為佳,也有用紙或金屬制作。
(2)貯茶罐(瓶) 貯藏茶葉用,可貯茶250-500克。為密封起見,應用雙層蓋或防潮蓋,金屬或瓷質(zhì)均可。
(3)茶甕(箱) 涂釉陶瓷容器,小口鼓腹,貯藏防潮用具。也可用馬口鐵制成雙層箱,下層放干燥劑(通常用生石灰),上層用于貯藏,雙層間以帶孔擱板隔開。 (1)提柜 用以存儲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的木柜,門為抽屜式,內(nèi)分格或安放小抽屜,可攜帶外出泡茶用。
(2)都籃 竹編的有蓋提籃,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等,可攜帶外出泡茶。
(3)提袋 攜帶泡茶用具及茶樣罐、泡茶巾、坐墊等物的多用袋,用人造革、帆布等制成的背帶式袋子。
(4)包壺巾 用以保護壺、盅、杯等的包裝布,以厚實而柔軟的織物制成,四角縫有雌雄搭扣。
(5)杯套 用柔軟的織物制成,套于杯外。 (1)茶車 可以移動的泡茶桌子,不泡茶時可將兩側(cè)臺面放下,擱架向?qū)﹃P(guān)閉,桌身即成一柜,柜內(nèi)分格,放置必備泡茶器具及用品。
(2)茶桌 用于泡茶的桌子。長約120-150厘米,寬約60-80厘米。
(3)茶(椅)凳 泡茶時的坐具,高低應與茶車或茶桌相配。
(4)坐墊 在炕桌上或地上泡茶時,用于坐、跪的柔軟墊物。大都為60厘米×60厘米的方形物,或60厘米×45厘米的長方形物,為方便攜帶,可制成折疊式。 (1)屏風 遮擋非泡茶區(qū)域或作裝飾用。
(2)茶掛 掛在墻上營造氣氛的書畫藝術(shù)作品。
(3)花器 插花用的瓶、簍、籃、盆等物。 選擇茶具,一要看茶葉、二要看場合、三要看人數(shù)。優(yōu)質(zhì)茶具沖泡上等名茶,兩者相得益彰,使人在品茗中得到美好的享受。選擇時應注意色彩的搭配,型式和質(zhì)地的選擇,且整套茶具與環(huán)境、鋪墊、插花等要相和諧。
1.茶具型式的選配 細嫩的名優(yōu)綠茶,可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沖泡,邊沖泡邊欣賞茶葉在水中緩慢吸水而舒展、徐徐浮沉游動的姿態(tài),領(lǐng)略“茶之舞”的情趣。至于其他名優(yōu)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但不論沖泡何種細嫩名優(yōu)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量多,熱量大,會將茶葉泡熟,使茶葉色澤失卻綠翠。也會使茶香減弱,甚至產(chǎn)生“熟湯味”。
高檔花茶可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沖飲,以顯示其品質(zhì)特色,也可用蓋碗或帶蓋的杯沖泡,以防止香氣散失;普通低檔花茶,則用瓷壺沖泡,可得到較理想的茶湯,保持香味。
沖泡中高檔紅綠茶,如工夫紅茶、眉茶、烘青和珠茶等,因以聞香品味為首要,而觀形略次,可用瓷杯直接沖飲。低檔紅綠茶,其香味及化學成分略低,用壺沏泡,水量較多而集中,有利于保溫,能充分浸出茶之內(nèi)含物,可得較理想之茶湯,并保持香味。
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沖泡,然后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紅碎茶體型小,用茶杯沖泡時茶葉懸浮于茶湯中不方便飲用,宜用茶壺泡沏。
烏龍茶宜用紫砂壺沖泡;袋泡茶可用白瓷杯或瓷壺沖泡。品飲冰茶,以用玻璃杯為好。此外,沖泡紅茶、綠茶、黃茶、白茶,使用蓋碗,也是可取的。
2.茶具色澤的選配 茶具的色澤是指制作材料的顏色和裝飾圖案花紋的顏色,通??煞譃槔渖{(diào)與暖色調(diào)兩類。冷色調(diào)包括藍、綠、青、白、灰、黑等色,暖色調(diào)包括黃、橙、紅、棕等色。凡用多色裝飾的茶具可以主色劃分歸類。茶器色澤的選擇是指外觀顏色的選擇搭配,其原則是要與茶葉相配,茶具內(nèi)壁以白色為好,能真實反映茶湯色澤與明亮度,并應注意主茶具中壺、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輔以船、托、蓋置,力求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最后以主茶具的色澤為基準,配以輔助用品。
(1).綠茶類 名優(yōu)茶:透明無花紋、無色彩、無蓋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 大宗茶:單人用具,夏秋季可用無蓋、有花紋或冷色調(diào)的玻璃杯;春冬季可用青瓷、青花瓷等各種冷色調(diào)瓷蓋杯。多人用具,宜用青瓷、青花瓷、白瓷等各種冷色調(diào)壺杯具。
(2).黃茶類 奶白瓷、黃釉顏色瓷和以黃、橙為主色的五彩壺杯具、蓋碗和蓋杯。
(3).紅茶類 條紅茶:紫砂(杯內(nèi)壁上白釉)、白瓷、白底紅花瓷、各種紅釉瓷的壺杯具、蓋杯、蓋碗。 紅碎茶:紫砂(杯內(nèi)壁上白釉)以及白、黃底色描橙、紅花和各種暖色瓷的咖啡壺具。
(4).白茶類 白瓷或黃泥炻器壺杯,或用反差極大且內(nèi)壁有色的黑瓷,以襯托出白毫。
(5).青茶類 輕發(fā)酵及重發(fā)酵類:白瓷及白底花瓷壺杯具或蓋碗、蓋杯。 半發(fā)酵及輕焙火類:朱泥或灰褐系列炻器壺杯具。 半發(fā)酵及重焙火類:紫砂壺杯具。
(6).花茶類 青瓷、青花瓷、斗彩、五彩等品種的蓋碗、蓋杯、壺杯套具。
3.茶具質(zhì)地的選配 茶具質(zhì)地主要是指密度而言。根據(jù)不同茶葉的特點,選擇不同質(zhì)地的器具,才能相得益彰。密度高的器具,因氣孔率低、吸水率小,可用于沖泡清淡風格的茶。如沖泡各種名優(yōu)茶、綠茶、花茶、紅茶及清香烏龍等,可用高密度瓷或銀器,泡茶時茶香不易被吸收,顯得特別清冽。透明玻璃杯可用于沖泡名優(yōu)綠茶,香氣清揚又便于觀形、色。而那些香氣低沉的茶葉,如鐵觀音、水仙、普洱等,則常用低密度的陶器沖泡,主要是紫砂壺,因其氣孔率高、吸水量大,故茶泡好后,持壺蓋即可聞其香氣,尤顯醇厚。在沖泡烏龍茶時,同時使用聞香杯和品飲杯后,聞香杯中殘余茶香不易被吸收,可以用手捂之,其杯底香味在手溫作用下很快發(fā)散出來,達到聞香目的。 器具質(zhì)地還與施釉與否有關(guān)。原本質(zhì)地較為疏松的陶器,若在內(nèi)壁施了白釉,就等于穿了一件保護衣,使氣孔封閉,成為類似密度高的瓷器茶具,同樣可用于沖泡清香的茶類。這種施釉陶器的吸水率也變小了,氣孔內(nèi)不會殘留茶湯和香氣,清洗后可用來沖泡多種茶類,性狀與瓷質(zhì)、銀質(zhì)的相同。未施釉的陶器,氣孔內(nèi)吸附了茶湯與香氣,日久沖泡同一種茶還會形成茶垢,不能用于沖泡其他茶類,以免串味,而應專用,這樣才會使香氣越來越濃郁。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shù)性、制作的精細與否,也是人們選擇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55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靜篤養(yǎng)心靜心品茶
下一篇: 禪茶一味|隨波不逐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