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謂人生難得糊涂,雜事太多,憂慮如絮,總把簡單的生活變得雜亂無章。是故教人糊涂些許,眼不見塵,即心無雜擾,耳不聽囂,自清靜怡然。以心避塵,不隨波逐流,守一份心田凈土,無謂云聚云散,糊涂于事,清閑于心。世人皆以此為念,不論風(fēng)云翻涌,只顧抬頭看山,低頭弄菊。是以隱者比逸也。
至清無魚,至察無徒。清醒不難,卻難以為繼。然而,清者,心無塵也,醒者,事不驚也。糊涂如心入匣而不染,雖心塵,卻避了色聽,執(zhí)于之妄矣。何不至察于己,清心為念,謹醒于世,面風(fēng)淋雨,心自如則身自如,將于置于塵中,時勤拂拭,亦無塵擾。
不執(zhí)妄,則心無累,糊涂無必,清醒為易。知塵雜,不使常染,知繁華凌亂,而辨清濁。至清于濁,不被侵擾,方為凈也。至察于亂,不迷其途,乃能不惑。
茶禪一味是一個佛學(xué)概念,沒有下一句。
1、茶禪一味:
“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一味”之說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盤境界。
2、出處:
“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
擴展資料:
茶禪一味典故--吃茶去:
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在這個禪院(當(dāng)時叫觀音院)主持40年,有著“吃茶去”、“庭前柏樹子”等幾樁有名的禪門公案。最有名的就是“吃茶去”公案。
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zhuǎn)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jīng)來過?!?/p>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這時,引領(lǐng)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jiān)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么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jiān)院的名字,監(jiān)院答應(yīng)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對“吃茶去”這三個字歷來也是見仁見智的,這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也從而奠定了趙州柏林禪寺是“禪茶一味”的故鄉(xiāng)的基礎(chǔ)。
參考資料:
--茶禪一味
--吃茶去
這樣的天氣,適合三人對坐,品一味禪茶。
今日分享,禪茶一味,喜歡的果斷拿走。
茶:普洱生茶。
溫壺:用開水把器皿溫度提起來。
醒茶:取生普放入泡茶器皿中,茶量一般為器皿的三分之一,也可根據(jù)個人口感,適當(dāng)增減。注入水,讓茶迅速蘇醒,30秒至一分鐘將水倒出。因為普洱是緊壓餅茶,水倒出以后,把茶和器皿放置五至十分鐘。讓茶葉完全蘇醒。茶是茶,道是道,通過道的本身,感悟茶的生命。一個好的茶道師是能喚醒茶的生命,給茶湯注入靈魂的人。用水喚醒茶的生命,水是生命之源。人入土而安,水與土而活。
器皿選擇:盛水用陶缸,陶缸放入砭石,砭石是活性物質(zhì)對人身體是有好處的。煮水的器皿用金屬的,因為在五行中金生水,生鑄鐵的為最好,這樣活性水就變成了能量水。通過能量水喚醒茶的生命。泡茶要慢慢的注入水,關(guān)注水流。
因為醒茶用了一段時間,每一泡都茶不用在水里浸泡,用開水注入后,茶色和茶香都泡出沖泡出來了,把茶湯倒出來,分茶湯時,專注的看著茶湯,讓茶湯緩緩的注入杯體。
品茶:請茶湯要注意三步,第一步觀看湯色。第二步聞湯茶湯的香味。第三步專注品茶湯,讓茶湯在整個口腔、舌尖、舌底、舌面、舌的兩翼,舌的各個位置都吸附茶湯的滋味。感受茶的甜,澀,苦,酸。感受茶的香氣,口感,潤度。迅速感受茶的滑甜潤。
握杯姿勢:男士: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托杯,無名指和小指握拳。女士:優(yōu)雅的蘭花指。把手臂平端起來,唇在兩個手指的虎口之間。
古人行茶品茗前,要沐浴更衣,表示對茶的尊敬。要焚香,焚香有靜心,安神的作用,讓環(huán)境氣場變得安詳。焚香還表示敬天地。
茶是一種生活飲品,讓人清靜清醒,禪是一種修行方式。禪茶把禪修和茶道融為一體。禪茶修心,明心見性。通過泡茶靜心完成身心的洗禮。沒有清靜之心,禪茶的的層次是不夠的。
泡茶人要具有禪文化的修養(yǎng),茶文化的品性,把空和色緊密融合,把精神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緊密結(jié)合,行茶之人要心平氣和,慢慢感受每一泡茶的生命,從茶的蘇醒到第一泡,第二泡,第三泡,第四泡。每一泡就好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從出生,到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禪茶就是一個感悟生命的過程。
唐人飲茶之風(fēng),最早始于僧家,“茶禪一味”的典故源自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辯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xiàn)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zhèn)寺之寶。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并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于1191年寫成《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15世紀中葉,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學(xué)禪,師從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
茶道外傳
佛教崇尚飲茶,有“茶禪一味”之說。“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耙晃丁敝f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盤境界。
茶道傳入日本,茶禪一味成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時期茶圣千利休將“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結(jié)合茶禪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礎(chǔ)。
以上內(nèi)容參考?- ?茶禪一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2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師該有的三心二意
下一篇: 茶不僅僅是一片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