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如夢,水墨人間,兩忘煙水里。在青山白云間,在青石板路上,在嵐風雨窗外,在小橋流水里。夢如境,一時夢蝶,花叢中流連忘返,一時醒轉(zhuǎn),晚風里黃梁乍熟。夢里江山千里,繁華流水,醒來江山如故,煙火人間。流年里,多少清歌往事,遠山霜鐘悠悠,風中悲塵愁絮,俱在這江楓漁火,醒來睡去,一夢恍然。
朗朗書聲只為清風點墨,脈脈流水偏為繽紛落英。字里行間,自有別夢煙雨,清歌小曲,一場真境,自覺生命不虛,一夢韶華,乃悟此生真義。人生無謂真與夢,繁華如幻,愁緒如塵。萬事在前莫不糾纏,他年回首無非恍然。一江碧水,汨汨清流,別時不堪相思,重遇如夢初醒。夢里花落去,醒時香如故。
煙雨兩忘,不知此身是真是幻,俱是妙境。拈花微笑,無謂此心是喜是愁,別來如一夢,共譜清風徐歌。
1.描寫禪茶的詩詞禪茶詩
燕拽春光度柳池,
云邀竹影賦閑詩.
清風有意傳書信,
又恐相思裊娜遲.
禪茶詩:
獨守空庵醉品禪茶
千年的寂寞風干成一陀古茶
誰能分辨哪是芽哪是花
或許心有靈犀的您
能參透他
可是心有靈犀的您在哪
千年的寂寞風干成一陀古茶
泡開她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或許萬種柔情能泡開她
這萬種柔情出自誰家
不泡也罷不泡也罷
泡得開唐詩宋詞
泡不開秦磚漢瓦
泡得開晨鐘瞢鼓
泡不開驛路風沙
心有靈犀的您在哪
這萬種柔情出自誰家
不泡也罷不泡也罷
獨在天涯醉品禪茶
禪茶一味
1
乞火燒蘭葸,臨流煮梅香。
好茶烹一盞,先供我佛嘗。
2
香溪醍醐嫩,蓮峰蘊真香。
一入靈山路,便覺眼生光。
3
初嘗冷香烈,再啜火生涼。
飄若對傾城,醉比沐天香。
4
雪霽春泉碧,雨潤百草芳。
月下煮松風,甘露其君嘗。
清煙久消歇,紫云時飛揚。
至今潭中水,猶作笑語香。
5
名山蘊紫氣,瑤草凝清輝。
寒泉不混世,積雪入精微。
采采需及時,莫待嫩綠肥。
2.關(guān)于禪茶的詩句《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nèi),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shù)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xù)新煙,呼兒劈寒木。
3.描寫禪茶的古詩詞《茶》(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麹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因呈賓客》(唐)杜牧
笙歌登畫船,十日清明前。
山秀白云膩,溪光紅粉鮮。
欲開未開花,半陰半晴天。
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
《即事》(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寄贊上人》(唐)杜甫
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
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重岡北面起,竟日陽光留。
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聞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勢龍泓頭。
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
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茶中雜詠·煮茶》(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
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煙生翠。
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含義是說事出自唐朝靈隱寺的藥山禪師之口。物都有自己的本來面貌,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道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你只要領(lǐng)會事物的本質(zhì),悟見自己本來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
瓶中之水,猶如人的心一樣,只要保持清凈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么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yīng)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樣,自由自在。
其實,這都是一種淡泊而高遠的境界,源于對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追求的是沉靜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與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態(tài)看待苦樂年華,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戰(zhàn),奮斗之后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告誡我們?yōu)槿颂幨缿?yīng)該有一顆榮辱不驚、物我兩忘的平常心!
三年前我就想討論這個題目了,但一直沒有參透,所以不敢?,F(xiàn)在也不敢,因參透是相對的,有點感悟也便算是靠近了著四個字了,所以還是要妄言一番。
去年,朋友張樹全先生電話約我一件事。他的三個朋友在市區(qū)一處地方盤下了個飲茶的所在,說,要四個字,與茶有關(guān)就可以。我第一個就想到了“禪茶一味”,但馬上做了否定,我沒有參透的東西,甩給了別人,那算怎么會回事?于是,我把我所知道的飲茶文化的詞兒搗鼓出來任其篩選,最終給他寫了二十個四字的飲茶字幅,就是沒有“禪茶一味”,我只能讓他去選。況且,樹全先生還交代了,說他們幾個也就是想好好吃茶,打發(fā)時間,談點身外的東西,不是一幫可以吃茶吃出名堂的人,這個意思是不要深奧了,要素白一點。
后來他電話詢問,看好了“茶濕茗馨”,但對“濕”字不敢取用,建議我改作“茶香茗馨”是不是合適,我說可以啊。我不是鉆字眼,只是想表達我對飲茶之道的一點見解,既然善品,就應(yīng)該知道品茶有“干醒”與“濕醒”的意思,然后才出“芬芳馨香”。但張先生以為我咬文嚼字,說,“茶”是明前葉,“茗”則是明后葉。我不敢說知道,只是記得郭璞云:“早采為荼,晚采為茗?!贝蟾啪褪撬姆诸惏?。如果要分出早采者香,晚采者馨,這“香”與“馨”的差別我就實在不能道清了。
這四個字是暗含講究茶道的意思,起碼是要明白烹茶的程序與規(guī)則,讓人靜心悟出茶之妙的。
泡茶先要醒茶,這在今天還很流行,也是善茶者的標志之一。這個過程就是要讓沉睡或者塵封的茶葉通過和空氣、水分的接觸而蘇醒,令葉片自然呼吸,重新煥發(fā)茶葉本質(zhì)。茶有“干醒”與“濕醒”之別。這里就說“濕醒”吧。因“濕醒”最普遍,也叫“潤茶”,是在干醒基礎(chǔ)上(有時候我們并不贊成“干醒”,以為茶跑了味很不好),通過葉片和熱水的接觸,來提高茶葉自身的濕度,以幫助葉片舒展,使得茶葉充分蘇醒。另外濕醒還能帶走茶葉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附著到的浮塵,使其可以更好地沒有雜質(zhì)干擾地釋放出茶味。簡單一句話,沖泡前的喚醒是干醒,沖泡時候的喚醒是濕醒。
那么如何濕醒呢?首先用熱水充分的溫熱好茶具,投入茶葉注入熱水,等數(shù)秒左右后就倒出。一般情況下,是生茶醒一次,熟茶兩次。在整個沖泡過程里,濕醒可是決定著茶葉內(nèi)在品質(zhì)的表現(xiàn),對沖泡有直接影響的。濕醒時候,一般生茶、新茶和嫩茶是要降低水溫的,而熟茶和老茶需要提高水溫。另外時間也要控制好,注意浸泡時間不能過長,要快速倒出茶水,免得浸出物釋放過多,這會影響正式品飲時候茶湯的口感和香味。
無論怎么說,這是吃茶的過程性知識或者說是俗成,沒有多少難度。如果再入髓而言,其中也包含著茶道的深奧,我們暫且不論了。
我還記得,我剛剛對“禪茶一味”四個字有了一點興趣的時候,就被一老者問住。那是前年,我去濟南見一老者,因是老鄉(xiāng),談話相當投機,他是書法家,不知道怎么扯到了吃茶上面去了,想來可能是他寫了“禪茶一味”四個字吧,他讓我談?wù)劺斫猓艺f,這禪意在茶中,禪味就是茶味。我給他一段繞來繞去的大意。他不滿意,說,我倒想聽聽你對此的看法,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入禪了。他的用語馬上讓我尷尬,愧我知之皮毛哦,不敢造次了。
但沒有因這四個字的無解,他就為難我,還是送我很多他的書法作品。他叫滕運成,在篆書書法上也算是書壇獨步了。凡一知半解最容易讓人見笑,好在我在他面前是小字輩,人家也不計較我的妄語罷了。在場合上,還是智者的話最好,我本應(yīng)該取“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的態(tài)度。
治學與吃茶應(yīng)該屬于一道,二十年前在北京做培訓結(jié)束的答辯,我的導師北大的章熊教授就讓我吃了苦頭,他一上來就要我對那篇論文長長的命題的每一個詞,也就是概念,做透徹一點的解釋。好在我有過研究,臨時應(yīng)答,也算過了關(guān)口。所以,面對這個“禪茶一味”我不敢囫圇過去,只能詳解。
先得說說外延。任何一物,非要與另一物聯(lián)系才有了深蘊,就拿吃茶而言,單單吃茶,似乎少了茶心,也少了韻味,我們中國,茶是和禪搭上了;而在西方,過去并不看好茶,喜歡咖啡,這咖啡是與紳士搭上的,似乎遇到女士才可以表現(xiàn)出紳士風度,邀請喝一杯咖啡,就算有了紳士的身份了。西化東漸,在城市里,似乎很流行喝咖啡,如果換做吃茶,那有點古董的味道,并不為青年人鐘愛。可能也是青年人對“禪”并無好感,也沒有體驗,也可能是“禪”這個詞太虛妄了,吃個茶就吃出了“禪”,實在是一種煩惱。簡單地說,“禪”是屬于理性的東西,如果年輕人在一起所談的是理性,我想,那是很怪味的。
再說“禪”。首先,這個字與虛妄與佛宗原本是沒有關(guān)系的。禪,是華夏民族鍛煉思維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想見,我們的祖先那時候并不毛躁,頗有哲學家的風范,并非完全是飲毛茹血的原始與愚昧可怕。如果再參悟深透,那就白了,禪,就是一切基于“沉靜”的一種方式,是一切行為的基礎(chǔ)。后來應(yīng)該是圍繞這個“禪”而達靜的境界作了很多的探索,以為“修行”才可以靜,但修行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因而就出現(xiàn)了流派,無論是佛還是釋,都是致靜的途徑而已。
我們祖先早就有了這樣的精神意識,但一直沒有一個字可以簡練而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意念,直到印度詞匯“jana”的傳入,漢語音譯為“禪那”,后世便以“禪”字稱謂此類生活與思維的方式。但一般百姓似乎與之遙遠,這可能與我們的貧困生活有關(guān),只有那些超越現(xiàn)實而遁入佛釋之門的人才有了這樣的消磨時光的辦法,從此就是他們的專利了,諸如禪理、禪門、禪趣、禪悟以至于禪學,所以,有人以為你在茶館里懸這樣四個字,那必然是信了點什么的人才這樣的,其實完全是誤解了。
當然,簡單的音譯字并不能有多少思想意義,后人,尤其是那些專門負責掘挖其中的微言大義的佛釋之徒就有了闡釋放大與擴展的責任了。本初的人入了佛釋,應(yīng)該大都是因煩惱而入,就像現(xiàn)今所見,何人因苦難因煩惱而遁入空靈的,我想,之前入了佛釋的人,也是如此吧。入了佛釋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人生中的所有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世代的禪師法師也是這樣訓誡的,他們的首要任務(wù)就是去參透人生,看透煩惱之源,這是一生的課程表,而且這個課程表一直就沒有改變,課程只有一門,那就是參透禪理。當人的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水往低處流,云在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fā)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所謂的“禪”,簡單到幾個字表達就是要有“寧靜之心”,做到質(zhì)樸無瑕,回歸本真,這就是達“禪”境了,所以后來就給“禪”做了定義:禪那,漢譯“靜慮”,即于一所緣境系念寂靜、正審思慮。
這樣說來,“禪”就是“苦行”了,一切歸于靜,但人之本性就是動,動靜要選擇一端,實在是兩難選擇。但人類的文明都是從控制壓抑開始的。就像北歐的海盜,就說挪威的奧斯陸的海盜博物館里展示的海盜船吧,他們作為尊重歷史的展示,依然在骨子里留存著他們的記憶,盡管不是很光彩,也不愿擦去這一頁。他們的祖先起先也是在海邊捕魚,打獵,采摘野果,但隨之氣候與人口的問題的來臨,他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在公元八世紀的時候,找到了快速解決問題的辦法,海盜之昌讓人寒栗。他們經(jīng)過了野蠻掠奪的漫長,最終到干預(yù)與自省的痛苦,而走向今天的.文明。而在中華的各個國度與時期,都不是對外瘋狂擴張,奪取非法的資本,始終以“靜”克“動”,維護那種相對平和的靜態(tài)。這種差別,與中華的“致靜”文化有著鮮明的對比。我去上海的南京路看,一個特大的茶壺高高擎起,依然在流淌著茶水,源源不斷,這種“致靜”文化一直流向今天,流進每個人的心中,也許這就是最具形象性與說服力的“禪茶一味”。這種“禪茶一味”就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小家子氣了,代表了一種可以超然現(xiàn)實而自我致靜的境界,這種文化往往漠視異域的文明,一直眷顧著自我。
如果從淵源上追溯,我以為“禪”的本義與今義有著聯(lián)系,但更多的是單純與復(fù)雜的演變。古代的堯帝首推禪事,應(yīng)該是禪的鼻祖。為什么這樣說?堯帝禪讓帝位給舜,也就賦予了“禪”的本初意義,“禪”是禪讓,讓位,傳位,易位,其核心就是“讓”,這種禪意開啟了華夏民族的善行,我以為,善行起源于“讓”。
從文字學考,“禪”是形聲。從示,從單,單亦聲。“示”指“祖宗”;“單”意為“大力”?!笆尽迸c“單”聯(lián)合起來表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本意是在位王者向祖宗大力推薦王位繼承者,到后來,禪讓的意義更加接近現(xiàn)代的制度文明。禪讓是指中國上古五帝時代實行過的一種特殊的王位繼承制度。相對于父子相繼的繼位制度,“禪讓”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繼的繼位制度”。“禪”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由“禪”到“讓”,是禪意的強化與發(fā)展;對比西方的選舉制,中國的禪讓是其本源。
我常常想,所謂的“禪茶一味”首先也最根本地包含了一種謙讓的精神含義,如果你是斟茶者,首先不是給你自己的茶杯斟滿茶,而是先給坐飲者,可以說,這是對“禪茶一味”的最基本的行為把握,這是直接延續(xù)了以“讓”為核心的“禪”道。
有時候,我們感覺灌輸一種道德準則往往很艱難,而踐行之中讓人參悟并接受,發(fā)揮默化的效應(yīng)要好很多,這是不是就是“禪茶”給與我們的啟迪?
在我看來,所謂“禪茶一味”即“禪茶一道”。以禪心吃茶,吃茶之中參悟禪心,道理互補,是為“禪茶一味”也?!拔丁敝杏小暗馈?,是為“味道”。道在茶里茶外,在壺里壺外,反之亦是。為什么古今都那么推崇“禪茶一味”,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悟”字,吃茶本身,你可以悟,知茶之色香味感,吃茶過程你可以悟,知人生之道理?!拔颉笔浅圆璧淖罡呔辰?,無論是佛釋道儒,還是紅塵世俗,都可以與吃茶相伴,大道從簡,大音希聲,是“茶道”的本質(zhì)。
有些東西的解說如果通過理性是很不容易接受的,一旦你悟,便大出境界。就茶源而言,從拈茶入壺,到注水沸茶,從濕醒去雜,到斟茶睹色,從鼻息深嗅,到入口舌感,從過堂咽喉,到回甘余韻,無論是那個環(huán)節(jié),你可能想到這是朋友親戚那日送茶與我,我才有了口福;你可能想到是親自下地自采而制,盡管茶品有待提高,但卻是一番勞作的甜香讓你回味無窮;或許是你去茶店從琳瑯滿目之中精選了你的最愛,你想品出是否是物有所值……此時你已經(jīng)有了禪心禪意,即使你不說“有朋友真好”,也會泛起“落日故人情”的詩意;即使你對自己的手藝并不十分滿意,但你可能會想到你比“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的悲苦幸運多了,你是“為己辛苦為己甜”了;也許你可以從中悟出,選擇是要有眼光的,打眼與不打眼不在一念之間,而在于知曉得有多深……
茶需朋友享,你多了一份“有朋”的喜悅,你不在覺得孤單;茶好茶壞,任由評說,你多了一份評論的權(quán)利;呡一口回甘,你會覺得生活的滋味也需要如此品味,而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口味在第二杯第二壺,你絕不會因不得第一而失意,未必第一就好!這些感悟或許是太俗,但道理從俗中來,就是佛釋之道未必不是從俗中走出。舉個例子吧。有一個“茶滿”的故事,一個小和尚向老和尚學習禪,他講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給予指點。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滿了,老和尚還在倒,小和尚說:“師傅,茶滿了?!崩虾蜕羞@才住手。小和尚問:“師傅,請您指點?!崩虾蜕姓f:“我已經(jīng)教你了?!毙『蜕蓄D悟:一只裝滿了舊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如果腦袋里早就裝滿了舊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老和尚的意思盡在不言中。你看,這是一個在“吃茶”方面還是一個很外圍的故事,卻翻出了禪意,悟出了大道。其實,這樣的“禪”,你也可以天天去做,這不是和尚禪師的專利與權(quán)力,可能我們都只顧著喝茶解渴了,沒有心思去品禪茶之味了。
水在壺中煮沸了,你要沏茶,這不是知識,而是智慧,是茶道感悟的開始。如果是茶芽細嫩,你需要把煮沸的水沉放三五分鐘,因為那水太過浮躁了,細嫩的茶經(jīng)不起浮躁與狂熱,此時茶毫不經(jīng)斗,呵護著,才得到十分的好處。凡事應(yīng)該講究和諧,掌握火候才是和諧的條件。這些生活的智慧好像不應(yīng)該是你去拜讀名人名言才可以得到的,那種方式雖然得之直接,但沒有你的體會與感悟,絕不會是你的人生法寶,對你的熏染只是過了一遍水那樣不留痕跡。如果你面對的是老葉熟茶鐵觀音,那煮沸的水就根本不要放下了,直接沖入壺中,去看那沸水斗葉舞,如此的茶,只有沸水的狂熱才可以使它感動,否則是無動于衷,你也不能得到真味。不要否定那些熱烈與沖動,沒有這些你會消沉,就像人生的音符必須是從低谷走向峰巔,那種跳躍是可以感動你的人生的,沒有人會說我的人生不需要感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3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禪茶一味|沙中世界葉里菩提
下一篇: 禪茶︳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