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這是我們江浙一帶的端午節(jié)諺語。我總認為,很多傳統(tǒng)習俗的產(chǎn)生不是沒有緣由的,也不僅僅只是傳說、迷信那么輕巧,而是有更加科學的季節(jié)依據(jù),順節(jié)氣行事,就是從前農(nóng)業(yè)社會“道法自然”的智慧。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也不是《白蛇傳》中“白蛇喝了雄黃酒以后顯出原形”一個故事而已,雄黃含硫化砷,具有抗菌與驅(qū)逐吸血蟲的作用,在這個蛇蟲百腳齊出動的季節(jié),喝一點點雄黃酒不是抗菌解毒的民間偏方嗎?那么端午茶呢?紹興的傳說端午茶是為解端午酒而設的“時令茶”,杭州人沒有喝端午茶的習慣,而來自浙南遂昌的同事又說她小時候聽說過端午茶,為此我去拜訪了方回春堂的老中藥師陳學群師傅。
【端午茶沒聽說,清熱消暑茶倒有不少】
陳師傅六十開外,在中藥行業(yè)工作了40多年,現(xiàn)在方回春堂藥店擔任“頭柜”,老字號大藥鋪都設有頭柜、二柜、三柜,頭柜是第一個面對顧客的專業(yè)服務人員,精通業(yè)務知識,對顧客提出的任何問題都要能對答如流。我也是第一次領教頭柜的厲害。打開話匣子,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小時候的事情,我對陳師傅說自己是嵊州人,以前夏天家里喝一種茶,用方言發(fā)音叫“牛季露”,有一股濃濃的藥味。陳師傅馬上說,“有的,學名叫‘劉寄奴’,口感是不太好,我們這里也有的?!惫皇菍Υ鹑缌靼?!
【雄黃酒不能喝,但可以拿來消毒外用】
先請教端午酒。陳師傅說,雄黃有毒,現(xiàn)在都不建議喝雄黃酒,以前的人喝雄黃酒也只是喝一點點而已,主要是噴灑消毒用的。雄黃的消毒功效真的很好,蛇聞到雄黃的味道都要昏掉的,所以啊,一些住在花園別墅或者樓房底樓的人家,如果附近有蛇蟲百腳出沒,端午節(jié)這天在地下車庫、房前屋后灑點雄黃酒還是有用的。除此以外,可以自制一瓶雄黃藥水備在家里,有蚊蟲叮咬或無名皰疹,蘸取一點雄黃藥水搽一搽就好了。端午節(jié)前后,很多老年人都要來問問的,有沒有雄黃賣,以前家家戶戶都要備一瓶雄黃酒的,我們家里現(xiàn)在都有的,具體做法是把一包雄黃粉泡到一小瓶白酒里面,再放一個大蒜頭進去就好了。
由于《藥品法》對雄黃銷售有嚴格的規(guī)定,普通市民平時很難買到雄黃。一些大藥店為了尊重民俗,往往會在端午節(jié)這天臨時出售雄黃。方回春堂也是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極限量”供應雄黃,原則上每人限買兩包,每包1.5克,價格也很便宜,只要一元一包。
雄黃酒的藥用:無名腫毒、帶狀皰疹(民間俗稱蛇纏,是一種神經(jīng)性病毒)、蜈蚣蚊蟲蜜蜂叮咬等等,有消腫祛毒之效。
【端午茶沒聽說,清熱消暑茶倒有不少】
陳師傅說杭州人不喝端午茶的,所以沒有一個端午茶的正宗配方,但是浙南東陽、義烏一帶有一種端午茶,是用六月霜和青蒿作為配方,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關于端午茶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端午臨中夏”,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了,我希望陳師傅給我們推薦一些涼茶配方,端午節(jié)能喝,端午之后喝了也有好處的涼茶。陳師傅說我前面提到的“劉寄奴”,也叫消飯花,它有消食祛暑的功效,如果端午節(jié)這天粽子吃多了喝喝劉寄奴作為端午茶消食也是不錯的,哈哈。
講到?jīng)霾?,方回春堂的春夏季禮數(shù)茶(從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1日)就是一種名為“六月神仙茶”的藥茶,配方由青蒿、六一散(滑石粉和甘草按6∶1兌成)、荷葉組成,有清熱解毒消暑降濁利濕的功效。讓客人進門便有口茶喝是老底子藥鋪的待客禮數(shù),“六月神仙茶”是方回春堂春夏季的禮數(shù)茶,秋冬季的禮數(shù)茶選的是“決明子苦丁茶”。
方回春堂供應免費涼茶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藥店一樓進門邊上有個茶桶,病人、街坊或過往游客皆可自取一次性杯子倒一杯清涼藥茶飲用,聞著清香四溢的中藥味,喝一口“六月神仙茶”,是一種很特別的享受吧?盛夏時日,“六月神仙茶”茶桶旁的垃圾箱里一天可以積起三四千只杯子。
也有的顧客在喝完免費涼茶后,順便買上幾包“六月神仙茶”配方帶回家喝,一元一包,倒入水壺煮一煮或直接用開水泡,作為夏日的飲用茶,比喝白開水好多了。另外還有消暑茶(劉寄奴、銀花組方),三花清涼茶(杭白菊、黃菊花和金銀花組方),蓮心茶(蓮心)等涼茶配方,都能清熱解毒、利濕消暑和瀉心火。
【楊梅酒可消暑,很多中藥都不能入酒】
眼下楊梅開始上市了,看著這種紫紅色漿果,就會令人產(chǎn)生嘴巴吃到酸味的條件反射。買來楊梅浸酒也是這個季節(jié)許多家庭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我問陳師傅,楊梅酒的功效到底如何?陳師傅說,楊梅在百果中是最沒有禁忌的一種水果,比如有些人不能多吃桃子,但吃楊梅沒有問題,多食不僅無傷脾胃,且有解毒祛寒之功效。楊梅有多種藥用價值,具有消食、御寒、消暑、止瀉、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止渴、健脾開胃、除煩憤惡氣等作用。腹瀉時,取楊梅熬濃湯喝下即可止瀉,具有收斂作用。因為楊梅是季節(jié)性水果,用白酒浸泡便于長時間保存。大熱天感到胸悶乏力時喝一點楊梅酒,有一種特別舒服的感受,會頓覺氣舒神爽,消暑解膩。
最后,向陳師傅請教有沒有中藥可以入酒消暑,陳師傅說,芳香型的東西一般不能泡酒,因為中藥是上升的物質(zhì),而酒屬于下沉的物質(zhì),在中醫(yī)當中,陰陽不調(diào)就不好了。
來源:每日商報 作者:沈國娣
陸羽在《茶經(jīng)》中,把飲茶詩化、美化、藝術化了。精行儉德是對飲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飲茶則是精行儉德之人的人格體現(xiàn)??梢哉f在陸羽看來,飲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由上述可以看出陸羽應該是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主張 !
下面那些是補充的
陸羽茶道:從古典哲學、古典美學走向世界的未來
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 肖新國
關于什么是“茶道”?中外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許多論述,十分精當。
筆者在本文中提出的陸羽茶道,即是見之于陸羽《茶經(jīng)》的“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作為一家之管見,求教于方家。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飲茶始于中國。茶圣陸羽畢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所著的《茶經(jīng)》從茶的自然原理和人文科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概括和總結(jié),并吸收儒、釋、道各家的思想精華,融入古典哲學、古典美學的理念,在《茶經(jīng)》第一章“一之源”中首先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內(nèi)涵,并在《茶經(jīng)》的“三之采、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章節(jié)中對茶的采制、茶器的制作、茶的煮、飲方法等方面創(chuàng)制了一整套規(guī)范而系統(tǒng)的備茶品飲程式。陸羽雖然沒有在《茶經(jīng)》中提到“茶道”二字,但唐代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指出:“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鴻漸即陸羽)。可以這樣說正是有了《茶經(jīng)》的問世,才有了茶道的盛行。陸羽《茶經(jīng)》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本茶道專著,它將飲茶升華為茶文化,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陸羽茶道。
一、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哲學和古典美學
1、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哲學
我國古代典籍《書·皋陶謨》中有“知人則哲”,哲即“智”、“聰明”之義。在希臘語中,“哲學”意為“愛智慧”。如果用模糊語言表述,哲學即是智慧之學。
我們說陸羽茶道源于我國古典哲學,意即源于我國古典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不同于西方哲學、印度哲學,而有著中國的特色。中國哲學的特色,大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合知行。中國哲學在本質(zhì)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學說與生活實踐,融成一體。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ㄕ撜Z雍也)依其所獲的知識而用于實踐,從實踐中獲得一種愉悅和快樂。孟子說:“君子深造之明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保献与x婁)深入研究學習的目的,在于自得于道,把道熔鑄在自己的心中,然后去實踐,到自得于道的境界。這樣便能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生活實踐,是中國哲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第二,一天人。一天人即是“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哲學中關于人和宇宙關系的一種學說,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tǒng)一。孟子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觀。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保献颖M心)
第三,同其善。中國哲學家認為真理即是至善,求真乃即求善。真善非二,共守一體。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準則。中國思想家認為通過致知與修養(yǎng)達到求真求善,探求宇宙的本原,與達到至善的人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窮理即是盡性,崇德亦即致知。
除以上三點外,中國古典哲學當然還有其他重要特色,本文不及詳述。
精 釋家有菩薩宣揚正法,轉(zhuǎn)化眾生的六種行門,即六種方便,稱為“六度”。其中一度為以“精進度懈怠”,精者純粹不雜義,精心一志。慈恩《上生經(jīng)疏》:“精,謂精純無惡雜也;進,謂升進不懈怠故。”
行 《周禮·地官·師民》:“敏德以為行本?!编嵭ⅲ骸暗滦?,內(nèi)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墨家主張身體力行,《墨子·經(jīng)上》:“行,為也?!?br>儉 何為“儉”?《說文》:“儉,約也。從人,僉聲?!倍斡癫米ⅲ骸凹s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薄抖Y記·樂記》:“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孔穎達疏:“儉謂以約自處。”老子在物質(zhì)生活上強調(diào)“知足”與“寡欲”,其實,就是在物質(zhì)生活上強調(diào)儉約,以約自處,不要奢侈。
德 “精行儉德”并稱中的德,自然是指品行、節(jié)操?!镀n惥帯と耸骂悺め懿俊罚骸暗?,德行?!薄兑住で吩弧熬舆M德修業(yè)?!庇械赖碌馁t明之人,謂之德。顯然,德源于儒家的學說與思想。
陸羽生活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比起今人來,若以時間為距離,他早于今人一千二百多年接近上古社會,接觸上古經(jīng)典文化。誠然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前、后一千多年,是沒有哲學、美學這一類概念的。我們研究陸羽的哲學、美學思想,自然是運用了今天的中外學術成果。
在陸羽生活的那個歷史時期,其學術成就是“多面性而光輝的?!保ㄡ倜恪端逄剖贰罚┙?jīng)學、史學、子家、算學、醫(yī)學等學術都達到了相當?shù)陌l(fā)展高度。
陸羽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歷、實踐,思想、理念吸納了我國古典哲學思想中的精華,將“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真善同一”融為一體,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是陸羽宇宙觀、倫理觀的集中反映。
2、陸羽茶道與我國古典美學思想。
“精行儉德”所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和平中庸的美學觀念和價值取向。這一價值取向既是從人的內(nèi)在心理要求出發(fā)提出來的,講求個人的修為與內(nèi)省自持;又是個體心理要求對社會倫理行為合理性的滿足。
儒家主張情理統(tǒng)一,文質(zhì)彬彬的美學思想。道家則強調(diào)情感自然和想象自由的美學思想。
何以把精行儉德說到美學這一層面上呢?
美學旨在審美,美主要表現(xiàn)在藝術;藝術反映自然與生活的真實,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力量推動社會和人生不斷的發(fā)展和進步。任何審美活動,其主觀要件是審美者;其客觀要件則是審美對象,二者缺一不可。陸羽在《茶經(jīng)》中,把飲茶詩化、美化、藝術化了。精行儉德是對飲茶者、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飲茶則是精行儉德之人的人格體現(xiàn)。可以說在陸羽看來,飲茶是德人德行,善人善行,美人美行。
所以我們試以為精行儉德的提出,其實就是陸羽關于飲茶的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
孔子的美學思想是有其體系的。這個體系是“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義?!焙喲灾?,則是道、德、仁、義。關于老子的美學思想,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現(xiàn)出了中國的美學特色和中華民族的氣派。而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正是追求人與天、地、道的和諧,追求道法自然。個人內(nèi)在心德與外在行為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即是最高境界的美。
陸羽在《茶經(jīng)》一之源的開頭就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闭f明了陸羽對茶樹的贊美。陸羽在創(chuàng)制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guī)則的過程中融入了儒釋道等各家的哲學美學觀念。如在選水、煮茶上,他要求水要選“涓涓然”之清泉,煮茶要達到“三沸”才恰到好處,這表現(xiàn)了儒家的“中和、適度”的美學思想。陸羽在《茶經(jīng)》中從研究茶的自然原理入手,不僅研究茶的物質(zhì)功能,還研究茶的精神功能。他將傳統(tǒng)的食用茶觀念轉(zhuǎn)變?yōu)轱嬘貌栌^念,也就是完成了將吃茶轉(zhuǎn)變?yōu)槠凡璧膶徝佬缘倪^程,將品茶提升為一種藝術的審美的活動,賦予了茶道豐富的哲學和美學內(nèi)涵。
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使他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創(chuàng)始者。陸羽茶道以其特有的魅力向周邊國家輻射,至今仍風行于世的日本茶道便脫胎于此。
二、陸羽提出“精行儉德”,是對晚唐社會匡時濟俗的救贖
陸羽能夠提出“精行儉德”作為茶道的精神內(nèi)涵來,是與他個人所處的時代及人生經(jīng)歷和品性分不開的。因為陸羽一生經(jīng)歷坎坷,過著儉樸的生活,他淡泊功利,辭官不就,畢生致力于茶事的研究,這是他高潔品行的寫照。中國文化素來重視個人的修身和道德的完善,陸羽開創(chuàng)的修德思想,容易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成為他們的共識與追求,并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其文化內(nèi)涵。
公元618年,隋亡,李淵在關中稱帝,因以唐為國號。唐代開創(chuàng)了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度的發(fā)展與繁榮,國勢空前強盛。在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唐處于鼎盛時期。但唐后期政治腐敗,藩鎮(zhèn)割據(jù),社會矛盾、階級對立趨于激化。社會風氣漸趨敗壞,官場奢靡之風盛行,朝廷官員醉生夢死,揮霍無度,而百姓民不聊生,野有餓殍。
唐代詩文中,不少篇章揭露了當時的腐朽和黑暗。
寫暴政: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輕肥》)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保ò拙右住抖帕贳拧罚?br>寫官府奢靡:
“廚有腐敗肉,庫有貫朽錢?!保ò拙右住肚刂幸鳌罚?br>“須把咽喉吞世界,蓋因奢侈致危亡?!保ù髻取毒洹罚?br>寫民不聊生: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保ㄔ 兜客觥罚?br>“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風入衣?!?br>(孟郊《秋懷》)
柳宗元是唐代一位杰出的文學家。他的作品有的反映當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譴責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有的傾吐自己的抑郁和苦悶,抒發(fā)對現(xiàn)實的不滿。《段太守逸事狀》,文章雖是歌頌太尉段秀實,同時也反映了當時軍人暴橫,剝削慘重,人民陷入深重苦難的社會現(xiàn)實。《捕蛇者說》通過蔣姓農(nóng)民口述的事實,控訴天寶以來六十年中,農(nóng)民在愈來愈甚的橫征暴斂中所過的痛苦生活。揭示出苛政的毒害比毒蛇還厲害得多。
陸羽和柳宗元生活在同一歷史時期。柳宗元七七三年至八一九年,比起陸羽來,柳宗元晚生四十年,晚卒十五年。
文學作品雖不是嚴肅的史料,但嚴肅的文學作品總是現(xiàn)實的一面客觀真實的鏡子,觀照社會、歷史的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我們要說的正是陸羽處在唐王朝由盛漸至衰的這一歷史時期,他獨具慧眼慈悲心,向社會提出了“精行儉德”的人格期盼和要求。是振臂疾呼,還是低吟淺唱,這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陸羽根據(jù)當時時政、社會弊端及人們的精神渴求,以茶飲為契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陸羽不是政治家,我們不能對這位偉大的茶學家要求太多,對于社會、歷史,不為良相為良醫(yī)也是難能可貴的?。?br>陸羽茶道的興起,對當時唐代整個社會起到了醇風化俗之功效,更對后來飲茶的風尚之形成具有直接作用。唐代劉貞亮在其所著《茶德》中提出茶之“十德”,即:1.以茶散悶氣;2.以茶驅(qū)腥氣;3.以茶養(yǎng)生氣;4.以茶除癘氣;5.以茶利禮仁;6.以茶表敬意;7.以茶嘗滋味;8。以茶養(yǎng)身體;9.以茶可雅志;10.以茶可行道。茶之“十德”實為陸羽茶道精神的發(fā)揚光大,這從當時和后世茶人都喜采用“十德”之說就可見出。
陸羽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它具有保健強身和修德養(yǎng)性的雙重功能。雖然社會各階層對茶的認識與理解不盡相同,但不論貧富貴賤,不論僧道俗人,人們以茶待客會友,以茶示廉明志,以茶養(yǎng)性怡情,飲茶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
三、讓陸羽茶道精神走向世界
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先生寫過一篇題為《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文化走向中國》(見《人民日報》(海外版)1987年6月15日)。他在文章中說:“希望我們的祖國富裕起來,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而且在思想文化(這就是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也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br>20年后,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生要因素?!?并強調(diào)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br>英國大哲學家羅素于1921年來到中國,1922年他寫了一篇題為《中西文明比較》的文章,文章中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jīng)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則模仿拜占庭帝國。在許多這種交流中,作為‘學生’的落后國家最終總是超過做老師的先進國家。在中國與外來文化交流過程中,假若中國是學生,那么中國最后也會超過她的先進老師的?!?br>這位哲學家對中國文化必將走向世界的預言,正逐步成為現(xiàn)實。
目前,全球正面臨著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各類經(jīng)濟、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資本家的貪婪、唯利是圖和道德淪喪。如何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不僅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渴求。陸羽茶道提倡的精行儉德的思想以及茶的儉淡、中和的特質(zhì),與當前這種社會心理和經(jīng)濟發(fā)展形勢的需要正相契合。通過對陸羽茶道精神的學習和弘揚,可以引導人們在追求品茶的過程中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zhì)和全社會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促進社會秩序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推動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健康發(fā)展。而且隨著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陸羽茶道將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中國茶道強調(diào)道法自然包含的三個層次是內(nèi),外,道。根據(jù)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中國茶道強調(diào)道法自然包含了內(nèi)、外、道三個層次,內(nèi)是指內(nèi)心修養(yǎng),內(nèi)心寧靜,意念淡泊;外是指外在表現(xiàn),質(zhì)量嚴謹,姿態(tài)端正;道是指神態(tài)清新,協(xié)調(diào)一致,上下如一的茶藝儀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6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琳工夫茶文化歷史淵源及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