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斗茶”是宋代的名稱,在唐代稱作“斗茗”或“茗戰(zhàn)”。這種活動始于唐代的福建建州(今建甌)茶鄉(xiāng)。這是一種在每年春茶焙炒后,茶農和茶客們比試新茶優(yōu)劣的比賽活動。“斗茶”中的“斗”,如同漢代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吾寧斗志,不能斗力”一樣,是競爭、比賽的意思。這種斗茶具有比技巧、賽輸贏的特點,每次斗茶都會吸引人們參與、觀看。
?
? 斗茶的產生,標志著人們飲茶規(guī)格的提升,不再是為了解渴而飲茶,而是提升為一種消遣性的品味茶質量高下的活動。后來演變?yōu)楹Y選貢茶的一種方式。它之所以在福建建州產生,就是因為建州是福建的著名茶鄉(xiāng),在選取貢茶時最先引進了斗茶的方式。
?
?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中就生動地描繪了當年斗茶的景象:“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碑斈甑恼憬蓍L興縣顧渚山出產紫筍茶,江蘇常州(古代州名)義興(今宜興市)出產陽羨茶,這兩種茶唐代均列作貢品,雖屬兩省,而兩地鄰壤相接,每次斗茶時,湖州的崔刺史,常州的賈刺史都親臨現場,詩中寫的湖州的紫筍茶與常州的陽羨茶爭斗的情景,反映了當年地方官吏參與篩選貢茶的斗茶實況。
?
? 到了宋代,斗茶之風日趨繁盛,不單是為了篩選貢茶而舉行斗茶活動,一些文人墨客也越來越多地參與進來。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寫的“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斗余味兮輕醍醐,斗余香兮蒲蘭芷”、“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等詩句,就很生動地表現了斗茶時輸贏雙方的神態(tài)和熱鬧場面。更有甚者,斗茶活動進入宮廷,受到宋徽宗的賞識。當時宮廷的斗茶與茶鄉(xiāng)選貢茶的斗茶不同,而是演變?yōu)橐环N比試點茶技巧、品茶品水的消遣活動。宋徽宗的《宣和官詞》中寫的“上春精擇建溪芽,攜向蕓窗力斗茶。點處未容分品格,捧甌相近比瓊花?!本褪菍m廷斗茶的寫照。
? 靖康之恥以后,南宋王朝已經顧不得品茶消遣,斗茶之風也就日漸衰落。及至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斗茶的游戲漂洋過海傳人了日本,逐漸變?yōu)楫斀袢毡撅L行的“茶道”。
? 北宋的茶學家蔡襄在他的《茶錄》中總結了斗茶的要訣,提出斗茶贏家的標準要做到“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睕Q定斗茶勝負的標準,體現在兩個方面:
?
? 其一為湯色。湯色就是茶水的顏色。由于斗茶是以建州白茶為基礎,湯色以純白為最佳,至于青白、灰白、黃白等湯色,則逐次而下之。因為湯色越白就表明茶質越鮮嫩,焙炒時火候恰到好處;反之不是火候太老就是太嫩,或者采摘得不及時。這就是蔡襄強調的“面色鮮白”。
?
? 其二是湯花。就是蔡襄指出的“盞無水痕為絕佳”。斗茶的用茶要預先碾成粉末。注入沸水后,要看兩點:一是看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恰到好處,湯花勻細,就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日“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有無水痕,或水痕出現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yōu)劣的依據。因此,蔡襄說:“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 斗茶是兩人搏擊的活動,決定勝負一般是“三斗二勝”者領先,計算勝負的術語叫“水”。如果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程度,就說“相差幾水”。
歷史
萌芽時期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fā)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國以前,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開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萌芽階段。
形成時期
唐代,物質基礎豐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們也開始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中國茶文化在唐朝開始形成,標志就是780年陸羽著的《茶經》。以后唐代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
興盛時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礎,中國茶文化在宋代就開始了興盛發(fā)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階層,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斗茶風起,帶來了采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這些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普及時期
在經歷了唐宋的發(fā)展,中國茶文化在明清時期開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tài)。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yè),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中國茶文化茶的淵源
(一)茶樹原產于中國的西南部
我國是野生大茶樹發(fā)現最早最多的國家,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來就陸續(xù)發(fā)現過不少野生大茶樹。早在三國時,《吳普·本草》引《桐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之說,唐代陸羽《茶經》中就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泵鞔颇稀洞罄砀尽份d:“點蒼山(下關)……產茶樹高一丈”。近幾年來通過考察和調查,已在全國10個省區(qū)近二百處發(fā)現有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qū)甚至成片分布,如云南思茅地區(qū)鎮(zhèn)源縣九甲區(qū)和平鄉(xiāng)千家寨就發(fā)現野生大茶樹群落數千畝。1961年在云南勐??h巴達大黑山密林中,發(fā)現在株樹高32.12米,胸圍2.9米的高大野生茶樹,估計樹齡有1700年,是野生型的“茶樹王”。還有勐??h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樹王”,樹齡約800多年,最近在瀾滄縣發(fā)現的邦威過渡型“茶樹王”,樹齡1000年左右。這三種類型的“茶樹王”都發(fā)現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qū)。這結古代大茶樹已列為重點保護古樹,供國內外學者參觀,這是茶樹發(fā)源地的歷史見證。另外,從古茶樹的分布地域來看,絕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的南部與西南部以及廣西、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qū),當然也有少數散見于福建、臺灣、海南等地。因此科學家普遍認為,從古茶樹的分布區(qū)域情況來判斷,茶樹的原產地應該是在中國的西南部,其起源中心可能就在云南的西雙版納一帶。
(二)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談茶的發(fā)現與利用
戰(zhàn)國時期《神農本草》書中記述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民間傳說5000年前有位最早發(fā)明農業(yè)、醫(yī)藥的人叫神農,他為民解除病痛,嘗遍百草,企圖尋找出能治病的植物。有一天,神農前后嘗到了七十二種毒草,毒氣聚到腹中,使神農口舌麻木,五內若焚,不能自制,于是他躺在一株樹下休息,一陣涼風吹來,從樹上掉下一片樹葉落入神農口中,清香甜醇,使神農為之一振,便將樹下嫩枝葉放在口中咀嚼,頓時毒氣退去,全身舒適,于是他認定此種樹葉為治病良藥,并稱它為“荼”。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傳說,是說神農有個透明的的水晶肚,吃下去的食藥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神農為了探明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總是嘗遍百草,看看在肚中的變化以作判定。有一天,神農吃到了一種開白花的樹葉,吃下去后,不僅口中感到苦盡甜來,而且肚子里的有毒食物被這種汁液清除的干干凈凈,似乎上下“查”了一遍一樣,于是他就將這種樹木叫做“荼”。從此,當他嘗草尋藥中毒時,便將隨身帶著的茶樹葉吃下,就立即能解除毒害,神農把這種茶樹葉介紹給人們,使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從瘟疫災害中解救出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也許就是我們的祖先最早吃茶的開始,唐代茶圣陸羽可能也就是依據這種歷史記述,在其,茶經》中論及“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說明茶作飲料,開始于神農氏。陸羽在《茶經》中還認為飲茶在魯周公時已為人所知,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漢代的楊雄、司馬相如,吳國的韋曜,晉代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人都愛好飲茶。后來流傳廣了,便成了風俗。陸羽說,到了唐代,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在東西兩都—西安和洛陽以及湖北、四川一帶,家家戶戶都飲茶了。從神農嘗百草到飲茶成為風俗,可以說是先為藥用后發(fā)展為飲用的歷史過程。
(三)珍貴的茶葉歷史文物和遺跡
長沙馬王堆距今有2100多年的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不少,有簡文、帛書、帛畫等,其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畫,這是漢代皇帝貴族享用茶飲的寫實。在隨葬清冊中還有“木古月笥”的簡文,據考證,“木大月”就是槚的異體字,即苦荼(茶),這是至今發(fā)現最早的茶葉隨葬品。
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出土地的唐代文物很多,這批稀世珍寶在地宮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金銀茶具多件,有琉璃茶碗和秘色瓷茶具,金銀茶具中有烘團茶用的銀籠子、貯存茶用的龜盒、碾茶用的茶碾子、篩茶的茶羅子、放調料的鹽臺和銀壇子、取茶用的銀茶匙、調茶用的調達子、煮茶用的銀風爐和夾木炭用的銀火莢。這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宮廷茶具。
四川省名山縣的蒙山是個古茶地,唐代就盛產多種名茶,至今還保存著不少歷史遺跡。種有仙茶的“皇茶園”就是其中之一,皇茶園位于上清側山岙處,相傳為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前50年)邑人吳理真培植仙茶七株之地?;什鑸@面積12平方米,石欄圈圍,道旁立有門樓加鎖,左邊豎立石碑兩座,記述仙茶的起源及甘露大師的功績(現碑已毀),石圍欄依存,現石門上新刻楹聯(lián)一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
另外在蒙山腰有一座“智矩寺,是漢代甘露道人吳理真創(chuàng)始,宋淳熙時重修,明萬歷時補修。自唐至清,每歲于此制造貢茶,是我國早期的貢茶院之一。
茶起始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
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qū)遼闊,茶區(qū)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qū)(以西南、江南地區(qū)為表),二級茶區(qū)(以西北、江北),三級茶區(qū)(以華南地區(qū)為代表)。
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于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中國茶道的發(fā)展過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點茶,斗茶: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愛典雅精致的點茶藝術。由于宋代飲茶之風熾熱,所以還風行評比調茶技術和茶質優(yōu)劣的“斗茶”,亦稱“茗戰(zhàn)”。中國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隨著貢茶的興起應運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開始普遍使用茶葉或茶末煎煮飲茶,不加或少加調料。這種簡便、純粹的“清飲”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來的沸水沖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這種飲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他發(fā)源于神農,聞名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馮敏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的茶文化緣起于巴蜀,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文化最初興起于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該地區(qū)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系。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qū)是世界茶樹原產中心,更確切地說是在云南,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巴蜀,這是由于當時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云南發(fā)達。
在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于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南北朝時。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他們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yǎng)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于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后喪禮要盡量節(jié)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并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痹陉懠{、桓溫、齊武帝那里,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用,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以來,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談之風,玄學相當流行。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談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后來清談之風發(fā)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喝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tài)平和。于是清談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現了許多茶人。漢代文人提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里,茶是引發(fā)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的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形成期,是中國茶文化史上劃時代的時期。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以陸羽《茶經》的問世為標志。陸羽是唐玄宗時復州竟陵郡***今湖北省天門縣***人。民間稱他為“茶神”、“茶圣”、“茶仙”。陸羽的《茶經》一出,中國茶文化的基本輪廓方成定局。《茶經》是一種獨出心裁的文化創(chuàng)造,它把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突出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僅從茶文化學角度講,陸羽開辟了一個新的文化領域?!恫杞洝肥状伟扬嫴璁斪饕环N藝術過程來看待,創(chuàng)造了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等一套中國茶藝?!恫杞洝肥状伟选熬瘛倍重灤┯诓枋轮?,強調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飲茶看作進行自我修養(yǎng)、鍛煉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陸羽首次把我國儒、釋、道的思想文化與飲茶過程融為一體,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搭設了中國茶文化的基本構架,為茶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除了與整個唐代經濟、文化的昌盛、發(fā)展有關以外,還與以下幾個特殊因素有關。一是茶文化的形成與佛教的發(fā)展有關。隋唐之際,佛教在中國發(fā)展迅速。僧人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yōu)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閑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將茶變?yōu)樗囆g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在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因此唐代許多大寺院都有種茶的習慣。僧人道士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yǎng)的,把茶與精神結合,僧道均是合適人選。茶文化的興起與禪宗的興盛關系密切。禪宗主張佛在內心,提倡靜心、自悟,所以要“坐禪”。坐禪對老和尚來說或許容易些,但年青僧人往往塵念未絕,既不許吃晚飯,又不讓睡覺,便相當因難了。能解渴又可提神的茶,成了僧人喜愛的飲料。二是與唐代科舉制度有關。唐代采取嚴格的科舉制度,每當會試,考生與考官均感勞乏疲憊,于是朝廷特命以茶果送到考場。舉子們來自四面八方,朝廷一提倡,飲茶之風便更快地在士人中流行。三是與唐代詩風大盛有關。唐代是我國詩歌的極盛時期。詩人要激發(fā)文思,需要提神之物助興。有的詩人以酒助興,相當多不會飲酒的詩人則以茶提神助興。此外,還與唐代貢茶的興起和中唐以后唐王朝禁酒有關。貢茶促進了名茶、茶具的發(fā)展,禁酒令更多人轉向飲茶。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和特定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
從五代至宋遼金,是茶文化的拓展、興盛期。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大轉折時期。從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已過了它的鼎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但從全中國看,卻是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會向中原看齊和大發(fā)展的時期。茶文化正是在這種民族交融、思想撞擊的時代得到發(fā)展。特別是從茶文化的傳播看,無論社會層面或地域都大大超過了唐代。
從茶文化的社會層面上看,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集團領導飲茗運動,而宋代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現,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風尚。宋太祖趙匡胤有飲茶癖好,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至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斗茶,又稱“茗戰(zhàn)”,是古人集體品評茶的品質優(yōu)劣的一種形式。斗茶之風的盛行,促進了茶葉學和茶藝的發(fā)展。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jié)。
從地域上講,唐代雖已開始向邊疆甚至國外傳播飲茶技術,但作為文化意義上的茗飲活動,仍基本限于產茶盛地的南方和中原地區(qū)。而到宋代,中原茶文化通過宋遼、宋金的交往,正式作為一種文化內容傳播到北方游牧、狩獵民族之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間北方民族飲茶的習俗和文化風尚,甚至使茶成為中原政權控制北方民族的一種“國策”,使茶成為聯(lián)結南北經濟、文化的紐帶。
宋遼金時期,是中國茶文化承上啟下的時代。隨著制茶工藝的發(fā)展,宋代已將唐代的穿餅,發(fā)展為精制的團茶,使制茶本身工藝化,增加了茶藝的內容。并且出現了大量散茶,為后代泡茶和飲茶簡易化開辟了先河。民間的點茶和斗茶之風的興起,將茶藝推展到廣泛的社會層面。宮廷貢茶和茶儀的大規(guī)模舉行,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如果說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實質,宋人則把這種精神進一步貫徹于社會各階層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于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興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已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fā)展。明代中葉以前, *** 有感于前代民族興亡,本朝一開國便國事艱難,于是仍懷礪節(jié)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之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jié)。在為人之道上“明是非、重名節(jié)、知廉恥”,“明是非”就是“堅持真理”,把“名節(jié)”、“廉恥”和“是非”聯(lián)絡到了一起,也就給“名節(jié)”、“廉恥”注入了新的內容。明代的士人最重操守,以茶雅志,以茶礪節(jié),以茶砥行也就成為了茶文化的主流。
明末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茶風趨向纖弱。這時,文化界出現一種新復古主義,“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實際上既無秦漢的質樸雄渾,也沒有盛唐的巨集大氣魄。待至滿族入主中原,許多文人既不想“失節(jié)”助清,又對時局無可奈何,乃以風流文事送日月、耗心志,有些人甚至皓首窮茶,一生泡在茶壺里。在茶中尋求開釋與舒懷。這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趨沒落,文人無可奈何的悲觀心境。
清代,中國茶文化發(fā)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城市茶館興起,并發(fā)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由于茶葉制作技術的發(fā)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茶文化的意義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于利,注重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yǎng)德,有利于人的心態(tài)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zhàn)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zhàn),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于社群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后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建立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qū)連續(xù)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jié),擴大了閘北區(qū)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qū)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jié)要一直辦下去,并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69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養(yǎng)眼一杯春只要有一壺茶在手中國人走到···
下一篇: 坦洋道上萬擔茶,坦洋工夫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