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的那些茶:菰稗為飯茗飲作漿
唐代的茶尚局限在隱遁或閑適的領(lǐng)域。況且在其他的主題上(美人、塞外等)茶都沒出現(xiàn)。即使作為官僚飲茶,也只是在自家的書齋里或在送別的宴席上,在靜寂的場面下進行。應(yīng)該說這是唐代茶文化的一大特征。
(1)《洛陽伽藍記》卷二有陳慶之誣蔑吳人之詞“菰稗為飯,茗飲作漿”;卷三在魏王侯間有以“酪奴”、“水厄”等隱語輕視茶的話?!白允浅F宴會,雖設(shè)茗飲,皆恥不復(fù)食,惟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p>
(2)《宋高僧傳》卷八《唐兗州東岳降魔藏師傳》云:“釋藏師,姓王氏,趙邵人也。父為亳州掾。稚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譙多厲鬼,持魅于人,藏七歲支影閑房,孤形迥野,嘗無少畏。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魔藏歟!……九州靈跡罕不登。后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棲……尋入泰山,數(shù)年學(xué)者臻萃,供億克周,為金輿谷郎公行化之亞也?!被蛟S他是在游歷各地過程中掌握的烹茶技術(shù),或在泰山以指導(dǎo)者身分許可、提倡飲茶而產(chǎn)生了特殊影響吧。
(3)《茶經(jīng)》的煎茶法當時一定是最精練的方法,并且具有類似“茶道”的形式(可以看在《封氏聞見記》中陸羽和伯熊在高官前煎茶的一段話)。陸羽煎茶的水平當然不一定完善,我想將茶碾成粉,用鍋煮供飲用的形式稱為煎茶,與此相對,則是將茶末投入沸水中的飲用方法,稱為點茶,在唐代不常使用。下一章例舉的唐詩中的茶大概就是近于陸羽的煎茶法。不過《封氏聞見記》記載在首都茶店賣的煎茶具體情形怎樣嚴格說不大清楚。
(4)《陸文學(xué)自傳》(《全唐文》卷四三三)云:“始三歲,煢露,育乎大師積公之禪院,九歲屬學(xué)文,積公示以佛書出世之業(yè)?!北徽J為是在做寺院雜務(wù)時掌握的茶藝。在《自傳》中,陸羽以文人自任,對茶并不特別看重。
(5)《清異錄》為宋代書,所記為唐末五代之事。“生成盞”為“饌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于金鄉(xiāng),長于茶海,能注湯幻茶?!边@就是點茶,可知唐末的點茶也從佛門開始興盛的。同書的“茶百戲”、“漏影春”飲茶法基本是點茶,流行于唐末。不過這和佛教沒什么關(guān)系。
(6)《清異錄》“吳僧文了善烹茶,游荊南,高保勉伯子季興延置紫云庵,日試其藝,保勉父子呼為湯神?!?/p>
(7)唐百丈懷海作的《清規(guī)》已不傳,北宋長蘆宗賾制定的《禪苑清規(guī)》為最早的清規(guī)。(現(xiàn)存南宋盧翔刻的《重刻補注禪院清規(guī)》),包括元代作的《敕修百丈清規(guī),》要從中了知唐代的內(nèi)容不易。在這些清規(guī)中,將茶稱為“煎點”為特征,不知是否正確。不過為了供給僧堂中眾多的人飲茶,將水煮沸而注入茶中,或許稱為“煎點”吧。
(8)在《入唐求法巡禮記》中列舉了細茶、蒙頂茶、團茶等茶名。關(guān)于飲茶方法僅有“啜茶”。
(9)《爾雅》釋木“槚,苦荼?!惫弊ⅰ翱芍笞鞲嫛?。《述異記》關(guān)于茶有“煎服,令人不眠,能誦無忘。”記載其有藥效的文獻很多。
(10)《太平御覽》卷八六七引《晉中興書》:吳興太守陸納招待謝安時“納所設(shè)唯茶果而已”。
(11)《茶經(jīng)》七之事引傅咸《司隸教》說“聞南方有蜀嫗作茶粥賣”;《食療本草》“煮取汁,用煮粥良?!?/p>
(12)《聞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報恩寺》:“然燈松林靜,煮茗柴門香”;《群齋平望江山》:“庭樹純裁橘,園畦半種茶”。
(13)《送陸士倫宰義興》:“淺流通野寺,綠茗蓋有春山”;《奉和杜相同長興新宅即事呈元相公》“當山不掩戶,映日自傾茶”;《秋曉招隱寺東峰茶宴送內(nèi)弟閻伯均歸江州》:“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孫?!?/p>
(14)《寄贊上人》:“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薄端壬先嗣S》:“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又《重過何氏五首》:“落日平臺上,春風(fēng)啜茗時。”《迥櫂》:“強飯專添滑,端居茗續(xù)煎?!?/p>
(15)《陸文學(xué)自傳》“洎至德初,秦人過江,余亦過江,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皎然比陸羽年長許多??梢钥答ㄈ坏膫鳌端胃呱畟鳌肪矶?。
(16)《封氏聞見記》:陸羽在御史大夫李季鄉(xiāng)之前表演煎茶,僅給予三十文錢,因感到悔辱而著《毀茶論》。
(17)《六羨歌》“不羨黃金疊,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唐國史補》記載這是陸羽悲悼智積禪師之死而作的望鄉(xiāng)歌。
(18)《茶經(jīng)》五之煮將“湯之華”的厚薄度分為沫、餑、花。從此在唐代煎茶中,華成為最顯著的外在特征。
(19)《茶經(jīng)》七之事:“陶弘景雜錄,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p>
(20)在《全唐詩》中“拍”作“怕”。在《茶經(jīng)》三之造中有“拍之”,乃是將茶葉搗爛裝入模子中成為塊狀體,故正之為“拍”。
(21)在歐陽修的《歸田錄》說:小團茶二十個一斤,一個值黃金二兩。
(22)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天子曾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在唐代,高官給下屬賜茶已成風(fēng)氣。不過在詩的領(lǐng)域這種情況尚未出現(xiàn)。
(23)《酬柏侍御聞與韋處士同游靈臺寺見寄》:“各自具所需,竹籠盛茶甌”,當屬《茶經(jīng)》所說的“都籃”之類。在《飯僧》中有“愿師常伴食,消氣有姜茶”。在《茶經(jīng)》六之飲中,有將蔥姜放入茶中合煮的記載,詩中例子不多。反過來說,一般應(yīng)是什么也不加的?!对闲戮邮住酚小版i茶藤篋密,曝藥竹床新”;《寄汴州令狐相公》有“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p>
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會環(huán)境:其主導(dǎo)旋律是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自信心十足。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一位重要人物陸羽,他提倡以“和”為哲學(xué)的中國茶道打下了基礎(chǔ)。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nèi)表現(xiàn)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fā)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現(xiàn)如:(以茶供祖、以茶釋經(jīng)、以茶養(yǎng)生、辦茶會、寫茶詩)并精心研究制茶枝術(shù),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fā)展宋朝時期:中國茶道興于唐朝后,到宋朝發(fā)展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鼎盛時期。中國茶葉生產(chǎn)的規(guī)模和質(zhì)量,在宋朝都要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其茶道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歷代當權(quán)者對茶都情有獨鐘,宮廷嗜茶的風(fēng)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chǎn)和茶文化的發(fā)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極尊顯的圣壇,茶道也成了高尚娛樂。 二、民間斗茶的興起。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通過比賽來評比茶葉質(zhì)量的優(yōu)劣。斗茶源于唐代的宮廷,到了宋代民間廣為流行,并發(fā)展成為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人人樂此不疲的時尚。斗茶、競藝、鑒水、賞器從實踐中發(fā)展了中國茶道,斗茶的藝術(shù)至遲在南宋末年傳到了日本。 明朝時期:明代是茶文化進一步發(fā)展的時代,也是因襲與創(chuàng)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規(guī)范異彩分呈的時代。 中國茶文化從西漢形成以后 ,便由南向北、由廟堂向民間推進。其中向日本傳播的三次高峰分別產(chǎn)生于中唐時期、南宋時期與明清時期 ,它們也同樣體現(xiàn)了茶文化傳播的總體特征。唐代時期
到了唐代,吃飯和飲茶被嚴格區(qū)分開來。唐以前的飲茶,屬于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代以后,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shù)。如唐代的茶藝,唐人稱為“斗茶”或“茗戰(zhàn)”,就是比賽茶的烹飪手藝。唐代的茶文化,對我國乃至世界產(chǎn)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中國“茶文化”其實就是以茶為載體的各種文化藝術(shù)活動,包括茶道,茶藝,茶詩,茶畫,茶書,茶經(jīng),茶學(xué)等等。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藝和茶道,其他的應(yīng)該都屬于“衍生產(chǎn)品”吧。所以,要了解中國“茶文化”,首先需要重點了解中國的茶藝和茶道。
茶藝是指品茶的過程,它包括選茶,用水,擇具,環(huán)境的選擇,烹煮等一系列活動內(nèi)容。
茶道則是在茶藝活動中的心靈享受和升華,通常稱為修身養(yǎng)性,美心美德,人生參悟等等。
茶藝和茶道的關(guān)系猶如唇齒相依,缺一不可。茶藝主“外”,它是外在的有形的看得見的活動,是物質(zhì)層面的;茶道主“內(nèi)”,它是內(nèi)在的無形的看不見的活動,是精神層面的。
茶道是通過茶藝來體現(xiàn)的,而茶藝是通過茶道來升華的。也就是說,沒有了茶藝,茶道也就不存在了;而沒有了茶道,茶藝也就變得干巴巴的,沒有了洗滌心靈、陶醉身心的美感享受了。
另外,中國茶文化在茶藝和茶道方面有著一定的法則,通俗說法就是有如下一些講究:
第一,茶要好茶,水要甘泉,器要潔美。
第二,天氣要好,景色要美。
第三,茶客要氣味相投,舉止得體有教養(yǎng)。
除了茶藝和茶道之外,我們對茶經(jīng)和茶詩也做個簡單了解。
茶經(jīng):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最為著名,是世界第一部關(guān)于茶的著作。
茶詩:《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茶詩約有400多首,其中唐代茶仙盧仝的《七碗茶詩》最為有名。
中國茶文化是一種高雅文化,它博大精深,有著47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禮儀的一個體現(xiàn),要想深入了解,可能需要把它當作一個專業(yè)去學(xué)習(xí)。
?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而不重形式。在中國茶飲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橘皮,薄荷,桂圓, 紅棗 ,根據(jù)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類“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zhì)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huán)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guān)系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 ?倫理 道德 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 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好人格的昭雪,這既是中國茶飲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藝,他不但講求表現(xiàn)形式,而且還注重精神內(nèi)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內(nèi)涵呢?日本學(xué)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 清 寂 ”,即為茶道的四諦 四則 四規(guī) 。“和”不僅強調(diào)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熬础北硎鞠嗷プ鹬?,并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jié)?!扒濉笔且笕?,茶具,環(huán)境都必須清潔 清爽 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凹拧笔侵刚麄€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tài)度,不茍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 敬 清 寂 ”的四諦 四則 四規(guī)。 “和”不僅強調(diào)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 “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并做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jié)?!扒濉笔且笕耍杈?,環(huán)境都必須清潔,清爽,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凹拧笔侵刚麄€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莊重 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tài)度,不茍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 敬 清 寂 ”的四諦始創(chuàng)與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 ?那么,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臺灣中華茶道協(xié)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 敬 怡 真 ”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清潔”,“清廉”“ 清靜” “清寂” 。茶道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鏡清寂 寧靜 明廉 知恥?!熬础笔侨f物之本,敬乃尊重他們,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即飲茶的真諦,在于啟發(fā)智慧與良知,使人子啊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
? 大陸學(xué)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茶業(yè)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 ?美 和 ?敬 ”。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 武夷山茶癡”林治克生認為“和 靜 怡 真” 應(yīng)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茶道哲學(xué)思想核心,是茶道的靈魂?!办o”是中國茶道修習(xí)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xí)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70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岑參《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茶詩品鑒
下一篇: 云南白族三道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