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的飲茶,屬于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后,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fā)展成了“斗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
宋代斗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紫砂壺,并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嘗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斗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斗茶者的茶技、茶藝。
宋代的福建北苑為古代重要的產茶區(qū)。北苑茶葉質量優(yōu)良,自南唐始即列為貢茶。至北宋太平天國初,為有別于民間產茶,特置“龍鳳模”,以龍鳳為型,制成團茶,即歷史上有名的“龍團鳳餅”,色、香、味均為上品,名冠天下。
當時的“大小龍團”為宋代著名貢茶?!按簖垐F”每八餅為一斤,創(chuàng)制人為丁謂,江蘇蘇州人;小龍團二十餅為一斤,創(chuàng)制人為蔡襄,福建仙游人。兩人均在福建督造貢茶任上時創(chuàng)制。
始創(chuàng)于福建建安一帶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強,趣味性濃,不僅能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更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南宋浙江紹興茶區(qū),在制茶方法上還開始出現(xiàn)了炒青法的雛形,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使茶葉的外形和內質都為之一變,為我國的綠茶產制打下了基礎。
元代時,開始用鮮葉放在鍋里蒸煮,以制成整片葉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時終于出現(xiàn)了和今天一樣的綠茶制法——炒青制法。茶葉的品飲法,也改煎飲為開水沖飲,成為喝茶史上的一大轉折,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叭〕趺戎?,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傳至今。當時以炒法加工的綠茶,已成為人們的主要品飲對象,花茶也漸漸在民間普及。明代有關飲茶的著作,約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鄉(xiāng)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于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于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后發(fā)明了半發(fā)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fā)酵的紅茶,并出現(xiàn)了白茶,傳統(tǒng)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從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
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jié)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fā)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xiāng)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那么,中國的飲茶文化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中國的飲茶文化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
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xiàn)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xiàn)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叭稽c”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為一不景色不好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yǎng)舉止粗魯又為一不共為三不。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作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有三種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面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yōu)劣的一種品茶藝術。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興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帶。斗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qū)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
二、各地茶藝
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湖北茶文化
陸羽出生于湖北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tài)、生長環(huán)境以及采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成書后對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后世尊稱為“茶神”、“茶圣”、“茶博士”。
湖北天門是茶圣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后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yǎng)。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F(xiàn)天門市儲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zhèn)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后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于清朝后毀于兵燹。解放后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于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筑群游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資訊。
國內飲茶文化的心理
一、人對茶葉的色形香味感受
人對茶葉的感覺通過眼鼻口舌器官去觀其形,察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茶湯上口后才有鮮醇爽口,口齒留香的感覺。
中國茶葉外形千姿百態(tài),有扁平長形,有松針長形,有顆粒園形,有卷曲條形,有粉末毛茸狀形以花朵形等等,即令琳瑯滿目而至。茶葉在其千姿百態(tài)的外形中含有恂麗多彩的色澤,色形一體,熠熠生輝,十分惹人喜愛。如龍井茶,其干茶扁平光滑,色澤翠綠,沖泡出碧綠的湯色,杯下的葉底色澤也是翠綠如玉。烏龍茶則是條索粗壯,青灰光亮,沖泡出金黃清澈的湯色,留下"綠葉紅鑲邊"的葉底色澤,晶如寶石。人對茶的感受不只在其形色于表,而且更重要的在其香味爽口沁人心肺。茶葉具有一種芳香物質經開水沖泡散發(fā)出樸鼻香氣。春茶有清香,秋茶有花香,這種撲鼻而入的茶香氣味,頓時便生提神醒腦的感覺。茶葉含有甜、酸、苦、鮮、澀各種滋味物質。許多科學研究資料說明,茶葉含大量的氨基酸,它可產生鮮中帶甜或鮮中帶酸的物質。茶中含茶多酚類物質產生澀味;茶中的咖啡堿,花青素和茶葉皁素產生苦味,茶中有多種有機酸產生酸味??茖W沖泡高階綠茶,使這些物質變化比例協(xié)調,便可產生鮮醇爽口的茶湯,喝上口就回味無窮的感覺:當你口干時,喝此茶湯能潤喉解喝;滯食時,喝此茶湯則能消食去膩;心煩時,喝此茶湯能除煩解悶;疲勞時,喝此茶湯能舒筋活絡,提神醒腦。細細品味茶湯,透過那清澈明亮的杯中茶湯,朵朵茶芽上下序列恰似水上芭蕾、婷婷玉立其間,宛如春蘭初綻,翠竹爭陽,感覺為之一新。茶湯上口,香醇、甘甜、鮮爽之味而至,太和之氣從胸升起,精神為之一爽,遐想聯(lián)翩。所以這種飲茶使人心曠神怡,實際上是一種享受。
二、 以茶養(yǎng)生,妙在其中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從神農時代興起至今已有五千之久,傳說神農氏采草藥時,有一次被毒草所害,口干舌麻,甚至周身麻木之時,忽然吹過一陣風,飄落幾片青翠綠葉,神農隨手接到放中慢慢咀嚼,其味苦澀,但覺麻木消除,舌底生津,醒腦提神。以后這樹葉被定名為茶葉,于是茶能解毒而用之,茶能解渴而飲之,在民間傳開。名醫(yī)華佗在《食編》中著稱"苦茶久食,益意思"。唐代李績、蘇恭等在《新編本草》中曰:"茶味甘微寒,主治痿瘡。飲茶之后可拓腎臟血管,而利小便,去疾熱止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明代周履靖在《茶德頌》中指出:"一吸懷暢,再吸思陶,心煩頃舒,神質頓醒,喉能清爽。"相傳隋文帝就是受僧人指點,飲茶而治愈了減少頭痛的頑癥。據舊唐書記載,宣宗李忱曾求教于一位一百三十多歲的老僧,怎樣才能延年益壽,僧人答曰: "臣少也賤,素求知藥物,唯嗜茶,凡履處唯茶是求"。由此可見,養(yǎng)生益壽,人皆求之,帝王將相,求之更殷。其中飲茶最妙。唐代顧冼在《茶賦》中稱飲茶可"滋飯蔬菜之精素,改肉之羶膩,發(fā)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正是這樣,飲茶、食茶、茶膳在民間甚廣,長盛不衰。飲茶不但有清茶飲,而且還可以配以少許幾味中藥成為藥茶飲,用于保健治病。茶膳中有茗粥、茶餅,茶葉佳肴如著名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茶葉豆腐乾,樟茶鴨,龍井蝦仁等從平民百姓家的盤中餐到國家宴席都富有盛名。
現(xiàn)代科學研究分析資料證明,茶葉含有300多種化學成份,其中有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B、C、D、E、P含量豐富,含有2-4%的多種氨基酸和大量的稀有元素,這些人身需要的物質。此外還有茶多酚、咖啡堿、脂多糖等有多種藥效功能的物質。這樣,自古以來茶能解毒治病、養(yǎng)生益壽的傳統(tǒng)得現(xiàn)代科學的證明。傳統(tǒng)一旦被科學所證明,茶的魅力對人的吸引力就更大。人們從中知道,茶葉比其它新鮮水果有更豐富的營養(yǎng);茶的維生素C有防治壞血病,抗癌的功效;維生素E、P有軟化血管,防治心血官疾病發(fā)作的藥效。茶多酚有解毒、殺菌抗輻射,軟化血管防止血管破裂,活血化淤,降低血脂,防止血栓、 *** 癌細胞的變異等藥效作用。于是人們就增加了防止高血壓關心病,糖尿病和癌癥這些現(xiàn)代頑癥疾病的信心。由此可見,茶的現(xiàn)代科學資料增強了人們用茶保健養(yǎng)生的現(xiàn)代意識。當今人們生活由溫飽走向小康,不祁吃飽而求吃好的心態(tài)環(huán)境中,讓人們更多的了解茶的科學成分及其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效果,科學用茶,以茶提高生活情趣,這種現(xiàn)代意識好處甚多。
三、 崇茶風尚,意在清心
由于人們飲茶有鮮醇爽口的感覺,并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消食去膩的效果,所以人們都喜歡飲用。茶樹在我國南方大部地區(qū)都能種植、而且春夏秋三季都可采摘茶葉。于是茶在我國種植面廣,采摘期長,生產量大,又易于炒制存放,便于運輸,傳播面廣。茶葉價廉物美,普通老百姓都容易喝上茶。從皇宮貴族佛宗坐禪到平民百姓都形成飲茶的習俗。自古以來,便有民之用茶,等于米鹽,君之用茶一日不可無的習慣。林語堂先生在《我的祖國和人民》一書中曾談到:"中國人最愛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館也是喝茶,開會時喝茶,打架講理也要喝茶,早飯喝茶,午飯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壺,便可隨遇而安"。這話道出了中國人崇茶風尚情系一個"安"字。老百姓旦求安居樂業(yè);一國之君也是要保國泰民安。于是人人都有視茶為安的祈求心態(tài)。
清茶一壺,隨遇而安,茶壺一上相對而坐,茶杯一端相敬如賓,面對清瀅碧綠的茶湯,芳香撲鼻而入,嘖嘖品嘗,鮮醇爽口,口齒留香,回味甘甜,沁人心脾,釋躁平矜,侃侃而談,喚來歡語笑聲。那些憂愁,猜忌,疑慮都會煙消云散,中國人飲茶,講究細斟慢飲,啜英咀華,重在意境。當人飲茶時,容易受茶的色香味形的誘導而產生一種新的情境,這情境可能是一種回憶再現(xiàn)美景,也可能是一種聯(lián)想的幻景.名茶與名水相連,名茶都產生在名山清泉,云霧繚繞的仙境之中,所以品茶容易使人產生美好回憶的聯(lián)想。自古以來,名人品茗都有幽情生發(fā),留下許多美好的詩詞歌賦畫作傳茗佳句。如宋代蘇東坡贊美龍井茶為絕品,稱之"雪芽雙井散神仙"。郭沫若1964年在湖南品飲高橋銀峰茶后寫下一首七律詩:"芙蓉國里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献尯菘渥瞎S,愿同雙井斗紅紗,腦如冰凍雪心如火,舌不豆丁眼不花。協(xié)力免教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夸贊高橋銀峰茶勝過湖州紫筍茶,可與龍井媲美。我們自己也會有這種體驗,盛夏時節(jié)邀幾位友好在家品上明前西湖龍井茶,評品碧綠清瀅的茶湯,喝上即感鮮爽清冽,滿口蘭香,話題勢必從西湖美景開始,虎跑泉,黃龍洞庭湖,三潭印月-----彌漫一番茶趣之后,才會進入主題談話,由飲茶誘發(fā)的這種新生情境使人忘卻煩擾騷事,進入香如仙境,話如甜密的美好氣氛之中,這里呈現(xiàn)出一個以清靜心,心定而安的心理凈化過程。
以茶為禮,相傳古時婚配均以茶為禮,明代許次舒的《茶疏考本》記載:"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也就是說,以茶為禮,借茶生本之意,象征著新娘以身相許,永不變心,愿與新郎白頭偕老的意愿,結婚后也象茶樹那樣枝壯葉茂,子實累累,以示婚后兒孫滿堂,家庭一代比一代興旺發(fā)達的吉祥之兆。這種婚喜臨門茶禮為尚,香茗敬老尊友之風,至今流傳甚廣,蔚然成風。
客來敬茶,宋代詩人杜來詩曰;"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鄭清之詩云:"一杯青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以茶敬客,茶香味濃,促膝相談,和諧歡愉,情趣高雅,這種美德代代相傳,蔚為風尚,杭州人以龍井茶敬客,廣東福建人以烏龍工夫茶會客,北方人以花茶留客,蒙古族人以奶茶待客等這些都是熱情好風尚。
以茶代酒,相傳周武王伐紂,執(zhí)政之后吸取紂王酗酒誤事,朝 *** 敗的教訓,嚴禁飲酒,賜予以茶代酒,以示倡廉,勤儉建國,重振朝綱,成績顯著,深得民心。
茶以其湯色迷人,茶湯晶瀅透澈,有的金黃透亮,有的碧綠翡翠、交相輝映,令人神往,茶以其香氣怡人,茶有天然清香,幽雅醉樸之氣,茶以其味醉爽口宜人,茶味天然鮮醇,回味甘甜令人神會,喝茶可使人"通仙靈",進入一個難以言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茶境。
茶與酒比較,同有醇香爽口之味,但是茶比酒更有蘊味,更為芳香;酒有使人醉意朦朧,意識模糊的強烈 *** ,茶則使人賞心悅目,怡志爽神, *** 柔和,酒壯英雄膽,茶引學士文,酒入詩腸,豪情勃發(fā);茶入詩腸,幽情暗起,當人進入茶境即可鎖住心猿意馬。
人入茶境,心為靜,益于思,詩興起。自有"含英咀美入詩腸"的滋味,宋時林逋寫有《茶》詩曰:"石碾輕飛瑟瑟坐,乳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無人識,閑對茶經憶古人"。白居易詠茶"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香。
茶境與禪境有相通之處。清靜、安心、無為等等。茶與禪一樣,可以洗塵心,滌凡慮,精心儉德。故在寺廟里修行的僧者禁酒而用茶怡情養(yǎng)性。僧齊已詩曰:"石鼎秋濤靜,禪回有岳茶"。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茶文化是如何盛行的?
茶文化的興盛時期
史籍記載:"茶興于唐,盛于宋",可見,宋代是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達到了"盛造其極"境界的時代。王安石在《議茶法》記載:"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這個時候,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形成一些與茶有關的習俗和觀念,讓茶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起來。
飲茶之風盛行
宋時,上層社會乃至皇室茶藝相當癡迷,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喜愛飲茶,在宮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宋徽宗還專門撰寫《大觀茶論》,詳細地描述了采茶、制茶、煮茶、品茶的過程方法以及民間的斗茶之風。
皇室貴族的大力提倡讓飲茶風尚深入平常百姓家。吳自牧在《夢梁錄》里描繪南宋臨安當時的情形是:"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成為了日常必需品。
活躍的文化生活
由于南北飲茶文化的融合,開始出現(xiàn)茶館文化,茶館在南宋時稱為茶肆,當時臨安城的茶飲買賣晝夜不絕。此外,宋代的茶飲活動從貢茶開始,又衍生出“繡茶”“斗茶”“分茶”等娛樂方式。
由于飲茶活動風行于市民階層,制茶技藝隨之進行更新和提高,茶匠們不斷革新制茶、加工茶葉的技術工藝,推出新品茶式、茶器,茶文化進一步鞏固,并迅速推陳出新持續(xù)發(fā)展。
學術領域
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茶學研究者傾向于研究建茶。在宋代茶葉著作中,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朱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
茶藝文化的高峰期的確是在宋朝,在當時的宋朝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斗茶”、“分茶”、“繡茶 ”“點茶”等這些高超的茶藝手法。
在宋朝的時候茶區(qū)在不斷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的擴大,除此之外烹茶和調茶的技術也在日益精湛,而且當時有著“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宋朝已經經歷了唐朝茶業(yè)和茶文化的啟蒙發(fā)展,宋朝的茶葉重心開始往南移,茶館林立宛如一個個小小的星星出現(xiàn)在宋代的集市之中。
在北宋前期的時候,主要的茶葉生產是以團茶、餅茶這種為主,主要是因為朝廷里面對于宮廷用茶的要求。宮廷對于茶葉的煮茶方式和茶的品飲方式與民間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團茶,餅茶在作為宮廷使用的時候,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當時的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開始在建安設宮焙,專門造北苑貢茶,在此之后龍鳳團茶就有了很大得發(fā)展。
飲茶方式由一開始的唐代的煎茶法演變成“點茶法”,什么是“點茶法”呢?就是用水注沖點抹茶并用竹筅攪拌成泡沫的方法,使其更加的具有趣味性,“點茶法”和當時唐代的烹茶最主要的區(qū)別就是不在需要將篩選出來的茶末在放進鍋里面進行煮沸,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精巧的小茶盞,用少量的開水沖泡過后,再次用開水,一邊用開水沖泡,一邊反復的打擊竹筅,不斷的產生湯花。最佳的狀態(tài)就是在茶盞的外圍不留有水痕,這就是“點茶法”。
在“點茶法”的基礎上又演變出了一種就是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斗茶”,在宋朝時候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并迅速的普遍全國,“斗茶”簡而言之就是比試茶的湯花,看其湯花的色澤是否干凈純白,湯花保存的時間是否持續(xù)的時間夠長等的一種技藝?!岸凡璺ā钡陌l(fā)展也很好地推動了宋代制茶技術的迅速提高和茶業(yè)的發(fā)展前途。
宋代茶文化是茶文化的發(fā)展重要時期,那么宋朝茶文化有什么特點嗎? 我為大家概括的宋朝茶文化的特點。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 宋代茶文化的背景
宋朝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男不當兵”“學而優(yōu)則仕”等俗諺都是出在宋朝。儒學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復興,誕生了新的儒學思想—理學,理學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要內容。
同時,宋朝的史學,文學事業(yè)發(fā)達,詩、詞、散文都有偉大成就,宋朝優(yōu)秀文人輩出。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點茶法
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變成點茶法,用水注沖點抹茶并用竹筅攪拌成泡沫,使飲茶更具娛樂性,并由此產生了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斗茶,斗茶之風在唐代就形成在閩北,宋代達到了空前的興盛,并遍及全國。
斗茶就是比試茶的湯花(泡沫)色澤是否純白,保存的時間是否持久(咬盞)等的一種技藝。
斗茶的開展很好地推動了宋代制茶技術的提高和茶業(yè)的發(fā)展。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分茶
由于點茶法的使飲茶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同時經常性的開展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斗茶)促使點茶的技藝不斷創(chuàng)新,由此產生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技藝(分茶)。
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極致,也將中國茶文化推向歷史高潮。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提高質量
由于皇帝和文人對點茶、分茶和斗茶的推崇,對茶葉和點茶工具的質量有了很高的要求,在建安等地設立了專門的貢品生產基地,朝廷派官員監(jiān)制,極大地提高了茶葉和茶具質量。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茶馬司
由于茶馬貿易的旺盛,宋代開始朝廷設茶馬司,專門負責以茶葉交換周邊各少數(shù)民族馬匹的工作。
由于馬匹是重要的戰(zhàn)備物資,設置了茶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同時,茶馬貿易也促進了對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推廣,特別是茶文化的推廣,并由此逐步產生了專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茶葉----黑茶(邊茶)。
宋朝茶文化的特點:茶學專著
著比唐代多,其中較著名的有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等等。
宋朝茶文化的歷史 宋代茶飲風俗形式,在其歷史時間與空間具有時代的特征、社會的特色。在宋代,全國范圍內出產茶葉200多個品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們最終選定福建建州鳳凰山北苑貢茶為皇家御茶,曠世奇茗也由此誕生,掀開了中國茶葉史上新的篇章。
據記載,皇家貢茶“龍團鳳餅”為宋真宗時期宰相丁謂所創(chuàng),小“龍團鳳餅”是宋四大書法家、福建轉運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間,鄭可簡改制的“龍團勝雪”成為中國制茶史上的一個神話,至今無法超越。宋代貢茶之美、茶葉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為之傾倒。飲茶不僅成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進入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成為文學藝術的主題之一。在“兩宋”時期,先后有180多位詩人、詞人用文章贊頌宋代貢茶,詩詞達400篇。宋代的貢茶記錄著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跡,記錄著宋茶創(chuàng)造茶史的輝煌。
建茶入詩,比比皆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把佳茗和佳人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佳句,為人們所傳誦。陸游寫了300多首茶詩,成為歷代詩人中寫茶最多的一位。陸游對建茶更是情有獨鐘,他入閩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絕”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歐陽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嘗之余,遂作《和梅公儀嘗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這是梅堯臣的詩句,是說北苑“龍鳳團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與“陽羨紫筍茶” 媲美。
宋茶成為國飲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與宋徽宗趙佶密不可分。據《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宋徽宗在位的時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園不能再囿于傳統(tǒng)上貢的“龍鳳團茶”,必須跟著皇帝的心思變花樣,以悅龍心,精制了幾十種貢茶,讓皇帝來玩賞:白茶、“龍園勝雪”、“御苑玉芽”、“萬壽龍芽”……不一而足。趙佶喜茶,不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長茶藝,還寫了一本《茶論》,后世稱之為《大觀茶論》, 談制茶之法與點茶真韻。
書中說,飲茶有道,首先講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點茶泡茶,還清楚了解制茶的過程與飲茶的香氣效果。在皇帝帶頭下,隨著飲茶在社會生活中所處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書的撰述也大大超過了唐人,超過30種,其中不少成了流傳至今的經典,成為中國茶文化著述中的寶貴遺產。
宋代的飲茶之風繼唐之后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宋代開封城內遍布茶莊、茶肆、茶館等。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都描述了東京汴河兩岸茶坊生意興隆的繁榮景象。
宋代茶館十分重視擺設,有的懸掛名人字畫,有的則放置鮮花、盆景,很注意環(huán)境的優(yōu)美?!秹袅讳洝吩谟涊d當時的茶館時說:“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流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從皇宮、官府的歡宴到親朋之間的聚會,從各種場合的迎來送往、交際應酬到人生喜慶的禮俗,無處沒有茶之清風洋溢、香氣飄拂,斗茶、茗戰(zhàn)更是情趣盎然、格韻高雅。茶道興,茶宴盛。
斗茶之風濃烈,講究茶優(yōu)、水質、器美,茶以新貴,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選團茶碾細末入盞,注沸水攪動,茶湯純白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盞無水痕為絕佳,水痕先出者為負。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間有茶農、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愛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侶的禪門斗茶;名士好評水,官宦有詩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隨著點茶的技藝不斷創(chuàng)新,由此產生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技藝——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僅把分茶做到極致,也將中國茶文化推向歷史高潮。
宋代的茶館,經營靈活,除白天營業(yè)外,還設有早茶和夜茶。據《東京夢華錄》說:北宋時開封有“每五更點燈”的早茶館。服務項目除供應茶水外,同時也供應湯水茶點。除了茶肆、茶坊、茶樓在固定的地方專門賣茶水等諸種飲料外,北宋開封至夜半三更還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營干,夜深方歸也”。南宋時杭州則在“夜市于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為深夜仍在活動、游玩的吏人、商賈或市民提供飲茶服務。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兇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宋朝茶文化的介紹 臨安城的夜市繁華程度甚至超載了開封,如吳自牧所著《夢梁錄》中的記載,“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耐得翁也在其《都城紀勝》中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其夜市除大內前外,諸處有然……,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朝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逼浞比A程度,除了燈火不能追及現(xiàn)時代外,已堪稱不夜之城了。
宋代的茶葉生產已經較為完備,無論是種植技術還是在取用的角度上,都較唐代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茶葉的生產在宋代時已經很有規(guī)模,茶園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地治理,宋代種植茶葉的州達到六十六個,縣級區(qū)劃更是達到了驚人人的二百四十二個,近三倍于唐朝。不僅在茶的種植規(guī)模上,在茶的品種上也有很大進步,宋代是我國茶葉種類最多的一個朝代,近百種茶葉的基數(shù),讓唐、明、清等四五十種望塵莫及,而據史料考證,現(xiàn)代社會一些知名的茶種,如龍井茶、武夷茶、普洱茶等,都是發(fā)源于宋代。
如此繁盛的茶業(yè)系統(tǒng),自然會與文化發(fā)生莫大的交集,其實早在宋代之前,茶與文人的情節(jié)就已經種下了,如茶的先驅唐朝僧人陸羽,他將其自身對茶的認識寫成了《茶經》,讓茶走上了藝術這條“不歸路”。茶自《茶經》始,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品味及情趣的東西,真正敲開了藝術的大門。據《封氏聞見記》中的描述,“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煮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進了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 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表明此時已經出現(xiàn)了茶藝高超的人物,器具化、程式化的茶道已經為人們普遍接受,茶藝開始在世間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71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蘇軾《汲江煎茶》茶詩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