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茶道的興起,最初起源于僧人們的坐禪。僧人們坐禪時晚上不吃齋,又需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所以飲茶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辦法。佛教的發(fā)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發(fā)源地是中國。當佛教傳入中國后,在寺院中還未有飲茶之風。
飲茶最初為藥用, 是民間的產(chǎn)物,而后經(jīng)陸羽對其進行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總結(jié)出一套科學的種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賦予茶藝一種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才形成最初的茶道。也許因為陸羽曾是僧人,后來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許多僧人,如曾收養(yǎng)過陸羽的積公禪師,還有陸羽最交心的朋友詩僧皎然(他們在陸羽對茶道的研究上都給予了很多的幫助),陸羽的茶道逐漸傳入寺院。反過來,由于寺院特殊的生活習慣,陸羽的茶道也漸漸被許多僧人所接受。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說:“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侗静荨吩疲骸箍?,令人少眠。’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隸、浙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
有常伯熊者,又因陸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可見,自寺院茶道興起之后,飲茶之風從南方傳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館。無論民間百姓,還是王公貴族都好飲茶。
飲茶對于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領(lǐng)悟佛性。茶的儉樸,讓人矜守儉德,不去貪圖享樂;茶道的專注,讓人的精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茶水的清香,讓人尤如喝進了大自然的精華,換來腦清意爽,生出縷縷佛國美景。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
寺院茶道也稱寺院茶禮,有一套很嚴格的程序。寺院專設(shè)“茶堂”、“茶寮”作為以茶禮賓的禮物,專門配備“茶頭”,施茶僧職位,用以接待、禮敬賓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養(yǎng)三寶(佛、法、僧),并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職事變更上,都要舉行飲茶儀式,且有一定的規(guī)則程序。寺院茶禮有極為周祥的規(guī)定:有安排茶事的專職人員、茶事的固定程式、嚴格的等級、不同的規(guī)模運用于不同的場合。茶禮構(gòu)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名剎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剎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霧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樹,也宜于一般茶樹的種植,如武夷巖茶就極負盛名。許多寺院都自種自飲,還可用來招待香客,為之解除疲乏。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就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jīng),終日不倦。
道教茶道是惟一只許在室內(nèi)封閉式環(huán)境中進行的一組,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在室外公眾場合進行。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道教與茶道的核心理念,一起來看看。
道教與茶道的核心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xiàn)形式上常見于對茶具的命名以及 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 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 “三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yǎng)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yǎng) 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yǎng)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guī)矩,而是從養(yǎng)生貴生的目的出發(fā),以茶來助長功行內(nèi)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 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 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 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 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 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 “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 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 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xiàn)。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nèi)巫匀唬瑫邕_逍遙的廚師態(tài)度也是中國茶道的 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 并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 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 臺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lián)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 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diào)“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zhì)、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zhì)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 的“珍木靈芽”,在種茶、采茶、制茶時必須順應(yīng)大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產(chǎn)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 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云流水,靜如山岳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 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yīng)發(fā)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xiàn)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 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 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道教與茶道的淵源
從歷史的角度看,珍珠奶茶的原料,道家與茶文化的淵源關(guān)系雖是人們談?wù)撟钌俚?,但實質(zhì)上是最為久遠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觀,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及觀念的源頭。道無所不在,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老莊的信徒們欲從自然之道中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fā)生了原始的結(jié)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風欲飛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陶弘景《雜錄》與西漢壺居士《食忌》的記載,都與此相關(guān)?!恫杞?jīng)?七之事》引述《神異記》的故事,更表明陸羽本人對道士與茶茗的態(tài)度?!白匀弧钡睦砟顚е碌兰业闯莸男闹荆c茶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性。
從歷史和發(fā)生學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家,但從發(fā)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則應(yīng)歸之于儒家學說。這一核心即“中和”思想。儒家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他們認為飲茶可自省、可審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為“以茶可雅志”的邏輯連續(xù)。由此可見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種人生態(tài)度,基本點在從自身做起,落腳點在“利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終貫穿其中。這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體現(xiàn),其深層根源仍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沒有禪宗,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xiàn)真正意義的“茶文化”?!疤煜旅缴畟H多”,“自古高山出好茶”,歷史上許多名茶出自禪林寺院,而禪宗之于一系列茶禮、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審美趣味,它對中國茶文化的持續(xù)的推波助瀾,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興盛,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禪宗對茶文化流傳國外特別是日本,茶莊效果圖,有不可磨滅的卓著功勛。可以說,品茗的重要性對于禪佛,遠遠超過儒、道二家。而“吃茶去”這一禪林法語所暗藏的豐富禪機,七杯茶奶茶,“茶禪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濃縮的深刻涵義,荷葉和決明子泡茶,都成為茶文化發(fā)展史上的思想精蘊。
真正說來,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tài)與其盛大氣象,是由三教合一的文化所造成的,從而體現(xiàn)出“大道”的中國精神。道德境界、藝術(shù)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釋道共同形成的中華茶文化極為獨特的景觀。儒釋道三家相激相蕩,相攝相融,精彩紛呈,于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氣質(zhì)上顯得更為清高、更為閑雅,更有藝術(shù)品位。正是在儒釋道共建的一個思想及活動的磁場中,文人們弘揚了茶道藝術(shù),他們更多地以茶道啟發(fā)靈感,靜悟生命,提升境界,充分體現(xiàn)了對茶道精神的深切把握。
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特異的文化,這些文化產(chǎn)生的差異性,使得每個國家地區(qū)的人的生活習慣、飲食風格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是在這種大相徑庭的情況下,有一種飲料卻能在世界各地受到廣泛的青睞,不論是口味獨特的西方人,亦或者是口味清淡的東方人,都對它喜愛有加,它就是——茶。
茶的外在是一種 養(yǎng)生 的飲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為它所具備很好的保健功能,既能預(yù)防一些疾病的發(fā)生,又能增強身體的抵抗能力,所以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十七八歲的年輕人都喜歡喝茶。
但是大家對茶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外在上,殊不知茶作為一種流傳千年的飲料,在內(nèi)在上竟形成了它獨特的文化,在如今的東方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日本,越來越多人被茶文化吸引,以茶修行,在一種寧靜清幽的環(huán)境中,提升自己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境界,而這種境界又與佛教推崇的精神有極高的相似之處,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去 探索 這傳承了千百年的茶文化與佛教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
飲茶之道的興起,最初發(fā)現(xiàn)于我國的僧侶群體中,泡茶時的那種平靜,內(nèi)斂和謙遜的精神正是佛家所推崇的,能夠使人更好的學習和理解禪宗思想,也正是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使得中國茶道具備了更加深刻的內(nèi)涵。所以想要學習關(guān)于茶的文化,同樣也需要了解它與佛家文化的一些聯(lián)系。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兩漢時期,并在后來的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快速發(fā)展并達到了一個鼎盛的階段,與此同時茶道文化也悄然而生。
第一個開創(chuàng)中國茶道的人是誰?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陸羽,他是中國的茶圣,而他編寫的書籍以及對茶的研究為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陸羽本人的身世與佛教又大有聯(lián)系,從小就生活在寺廟的他,廣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后來又與著名詩僧皎然和尚成為了至交,因而后來他在對茶文化的記載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在他的書中都有對僧人飲茶的相關(guān)記載。
所以說既然是陸羽開創(chuàng)了茶道,那么自茶道的形成開始就與佛教有些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茶與佛的淵源自陸羽開始,那么后來的佛教與茶道是怎么產(chǎn)生實際的聯(lián)系的呢?
對中國史學及宗教文化相對有些了解的人應(yīng)該都知道,在古代的中國很多的清凈高山都是僧人的修行之地,因為大山之中被認為是最清幽,最遠離塵世的絕佳之地,因而僧人都選擇在這種地方修行。
而深山之中樹木高大,云霧繚繞,陽光照射充足,加上土地肥沃等等都是茶葉生長的必要條件,所以僧人常在寺院附近開墾茶園。久而久之,茶樹得到了佛教人士的栽培,而內(nèi)心平靜的僧人們又有充足的時間來探究和宣傳茶文化,所以慢慢的飲茶也就成了寺廟生活的一部分。
在僧人的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茶的身影,在寺廟, 茶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供佛,二是待客,三是自飲,茶葉不僅用來供奉佛祖,同時也是最好的待客之禮。 在寺院中也都設(shè)有專門的茶堂,僧人們每天禮佛過后,都會在此論述佛教的禪宗之道。
如有慕名而來的施主們,僧人們也會在此以茶待客,讓他們在茶道的境界之中感受佛教禪宗的魅力,如此可見在寺院之中,飲茶是怎么一個重要的角色。
后來茶葉的流傳也與佛教有些很大的淵源,正是佛教的影響才使得中國的茶道得以向外流傳開來。
第一個從國外來到中國學習我國茶文化的人名叫最澄,他是日本的一個僧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以后,愛上了中國茶道,并在回國以后將茶的種植技術(shù)以及文化在當?shù)剡M行了廣泛的傳播。
而后,又有一位叫做榮西的日本禪師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禪宗茶理,并寫下了與中國茶功效有關(guān)的書,又將我國宋朝的制茶與泡茶技術(shù)帶回了國內(nèi),這種種經(jīng)歷都在向我們講述著我國的茶道有佛教之間共同發(fā)展,相互促進的密切關(guān)系。
大家也知道僧人每天必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坐禪,每日都需要長時間的靜坐冥想,寺廟中對坐禪又有極高的要求,不僅要節(jié)制飲食,還要時刻保持身體端正,不委不倚,長此以往免不了會疲乏勞累,因而就需要外在的因素來提高他們的精神和注意力,以示他們對佛的尊敬。
而茶就是上上之選,因為茶葉具有提神醒腦,防止睡眠的功能,而且飲茶過后又能保持一種靜心凝神的狀態(tài),能夠讓僧人們更好的參悟佛家之道,所以每日飲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習慣。
茶在僧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而佛教對茶道的貢獻也是不可小覷的。茶葉的產(chǎn)生是茶道發(fā)展的基礎(chǔ),而僧人們的居住環(huán)境使茶葉有了良好生存的空間,正是僧人們的悉心培育和照看才使得茶葉得以蓬勃生長,所以不是僧人的照料就不會有如今這些優(yōu)質(zhì)的茶葉,更不用說茶道的廣泛流傳。
除此之外佛教對茶道文化內(nèi)涵也有極高的作為,因為佛教僧人普遍喜愛寫詩作畫,茶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因此在平時的文化活動中少不了融入茶文化,這些文化的流傳為后世的茶文化研究留下了重要的依據(jù)。
更重要的是茶道的精神也是由佛教精神引申而來的,上文中提到 茶道的精神是清凈內(nèi)斂和謙遜, 正是僧人平時所推崇的,因此佛教思想對茶道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中,佛教的禪宗文化與飲茶的茶道文化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相同之處,關(guān)于這一現(xiàn)象最著名的說法就是“茶禪一味”。
最早提出茶禪一味的人就是皎然和尚,由于對茶的喜愛與研究使得他與著名的茶圣成了至交好友,也正是通過與陸羽的交往,使得他對茶文化的理解更佳透徹,慢慢延伸出了更加高深的茶禪之道,他認為茶與禪之所以能夠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兩者在觀念上的一致性。
佛教四諦中的苦,佛教認為人有生老病死,愛怨別離等等苦惱,所以僧人參悟禪宗之道就是為了看破凡塵,最終覺悟,以此求得對苦的解脫。而茶也是這樣的,茶有一個很主要的特征就是味道苦,關(guān)于茶的苦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它講到了茶葉的苦味與它清熱解毒的功效,而經(jīng)常品茶的人也知道茶葉雖苦,細細品味卻能感受道一絲絲甜味,因而茶苦中帶甜的特征正好與佛教提倡的“苦”諦相吻合,飲茶能夠幫助僧人更好的回味人生,參透苦諦。
通過茶文化的發(fā)展經(jīng)歷,可以看出茶道與佛教之間的關(guān)系,茶道講究靜心凝神,慢慢品味其中真味,而佛教同樣也需要靜,靜坐靜慮是參悟佛理的必由之道,所以這也是茶禪的一個共同之處。此外佛教與茶道的共同之處還有很多,需要大家慢慢去參透,去理解??偠灾鸺抑栏呱钅獪y,茶道亦是如此,要想更好的學習茶道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它與佛教之間的關(guān)系,在二者的聯(lián)系中潛移默化的學習。
參考資料:
《茶可道》潘向黎 著
《茶藝與茶道》鄢向榮 主編
《中國茶道與茶文化》羅學亮主編
《茶經(jīng)》陸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76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茶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