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著名的九溪十八澗附近,在“林海亭”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曰:“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下聯(lián)日:“日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來”。這是杭州西湖風景區(qū)眾多的楹聯(lián) 之中,寫得最為輕松、瀟灑、明快的一 副,其中的“且吃了趙州茶去”,還有 一則有趣的故事呢。
佛教典籍《五燈會元》卷四中記 載這樣一則故事:從諗禪師問一位新來 的僧人說:“你以前曾到過此間嗎?” 僧人回答說:“到過”。從諗說:“吃 茶去”。從諗又詢問另一位僧人說:“到過此間嗎?”僧人回答說“不曾到過”。從諗說:“吃茶去”。一直在旁邊的院主忍不住問從諗禪師道:“為什么到過也說吃茶去,不曾到過也說吃茶去?”從諗聽罷叫道:“院主!”院主應(yīng)了一聲,從諗接著說:“吃茶去”。從諗禪師俗姓郝,曹州(今山東曹)郝鄉(xiāng)人,他自幼出家為僧,參南泉普愿禪師而得道。后一直居住在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的禪語法言遍布天下,時人稱之為“趙州門風”,他還自立禪關(guān)稱 “趙州關(guān)”。而流行最為廣泛的禪案,就是這樁“吃茶去”或稱為“趙州茶”的公案了。
其實,深諳佛學(xué)禪機的人才能夠明白,從諗禪師所說的“此間”,并非指他自己的肉身所在的禪寺,而是參禪了悟的一種境界。從諗禪師對于回答“曾到”和“未曾到”的僧人,對參悟了的人和未悟之人,都給予了同樣的回答:“吃茶去”。表現(xiàn)出從諗禪師更高一層的禪學(xué)境界,即“了悟如未悟”,他已經(jīng)拋開了一切分別執(zhí)著,達到視一切平等如水平的境界。因而,從諗禪師的這三聲“吃茶去”,十分令人回昧。這則經(jīng)典的故事后來教禪門看成是“趙州禪關(guān)”,并且成為禪林中的一大經(jīng)典故事,為僧侶喜聞樂道。據(jù)《五燈會元》記載,江西、福建、浙江等盛產(chǎn)茶葉地區(qū)的僧侶說法回答中,其機鋒用語通常都是“吃茶去”。
在撣門中,許多禪師將未能“頓悟”的僧徒稱為“瞌睡漢”。尚未“醒悟”的是“瞌睡漢”,能使“瞌睡漢”“醒悟”的機鋒則是“吃茶去”。“瞌睡漢”與“吃茶去”其實是對待同一類人事的兩種不同說法罷了,而相比之下,“吃茶去”則更顯得禪意濃厚,而且典雅又不失親切之感,自然又富有品位。
從諗翁,是從諗禪師(778~897)的昵稱。由于在趙州修行,世人稱其為“趙州禪師”,這位享齡120歲的中國禪宗大師,可謂震古爍今!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有素“趙州眼光爍破天下”,其最有名的禪宗公案就是“吃茶去”?!段鍩魰防镉涊d:師問新到: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后院主問曰: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喏。師曰:吃茶去?!@一段非常經(jīng)典,我給大家翻譯一下:
當年,趙州禪師開壇布道,一時學(xué)者云集。一天,客人甲遠道而來,參見趙州禪師。禪師問他:“你來過這兒沒有?”
客人甲恭敬的回答:“沒來過?!?br>禪師便道:“喝茶去吧!”于是親切招待,讓客人甲喝茶并休息。
過一會兒,又來了一位客人乙,參見趙州禪師。
禪師問他:“你來過這兒沒有?”
客人乙恭敬的回答:“沒來過?!?br>禪師便道:“喝茶去吧!”于是親切招待,讓客人乙喝茶并休息。
這時,陪同趙州禪師半天的寺院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問道:“禪師,剛才你讓初來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當然,但對常來這里的人,也讓他喝茶去,這是為何?”
趙州禪師一聽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院主馬上回應(yīng):“到!”
趙州禪師說:“你也喝茶去!”
——我以個人粗淺的體會來理解,真正的禪宗修養(yǎng)不是神秘莫測的,恰恰是要能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修煉,該問候客人就問候客人,該如何招呼客人就如何招呼,碰到有人誤入歧途心生妄念之時,還及時地將其喚醒,引導(dǎo)他回到自然的眼前生活中來。曾有人問:“什么是禪?”禪師答曰:“餓來吃飯,困來臥眠?!眮砣瞬唤?,說:“這有何難?!倍U師說:“偏有人胡思亂想,餓了不吃,困了不眠。自尋煩惱,而難以自拔”。禪的修行就是關(guān)注自己的念頭,保持正覺正念,生活中點點滴滴皆是禪。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边@是佛家一句妙語,字面意思:擁有千百條高僧的偈語又如何?參盡枯禪皆不是,還不如放下一切,喝壺茶去。
茶與佛教有緣的起始,大概與佛教提倡坐禪有關(guān)。世稱茶有三德,其一就是坐禪時通夜不眠,佛教取這為已用。同時,僧侶們也視飲茶為一種幸福,是長壽之道。飲茶能達悟道,得到佛的庇佑。舊時杭州龍井茶室有這樣一幅墨跡;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日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來?!俺圆枞ァ比?,至今仍作為日本一些著名茶室的招牌。
《不如吃茶去》是許嵩于2014年8月26日發(fā)行的專輯。有詩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這是前人流傳下來的禪機,是許嵩心向往之的怡然與從容,更是他2014年第五張全創(chuàng)作專輯希望傳達的生活態(tài)度。
在《不如吃茶去》的專輯中,許嵩想通過專輯傳遞出“大千世界有很多想不通的事、猜不透的心與看不透的人,倒不如不想、不猜、不看,攜寄情山水的快意人生吃茶去”的淡然態(tài)度 。
專輯制作花了兩年的時間,在這兩年時間內(nèi),許嵩對待演藝工作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除了常規(guī)演出之外,許嵩選擇將生活的大部分內(nèi)容轉(zhuǎn)向旅行,以及制作該專輯,并為專輯創(chuàng)作留足了空間與時間? 。該專輯內(nèi)的曲目中,有許多佳句均是在山水間隱居之時的靈光閃現(xiàn)里誕生的 。
作為一張穿梭古今的作品,《不如吃茶去》集結(jié)了多位優(yōu)秀的中國民樂演奏家:古箏、竹笛、簫、尺八、塤、古琴、二胡、馬頭琴等樂器,各路大師以教材級別的絕妙演奏為專輯增光添彩。但精彩并未到此為止,許嵩在本輯中的樂思并不停步于中國民樂,而是以豐富多元的音樂語言表達專輯概念。
擴展資料:
“吃茶去”的歷史來源:
一千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壁w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zhuǎn)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jīng)來過?!壁w州禪師說:“吃茶去!”
這時,引領(lǐng)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jiān)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么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jiān)院的名字,監(jiān)院答應(yīng)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對“吃茶去”這三個字歷來也是見仁見智的,這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
趙州大師三稱吃茶去,是古今茶禪第一公案,開啟中國東南亞禪茶文化的先河。?對“吃茶去”這三個字,自古以來有各種各樣的解釋。趙樸初會長有一首詩說:“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敝赋隽朔鸾讨卦隗w驗的特性。
-不如吃茶去
一、禪宗所謂的德山棒、臨濟喝、云門餅、趙州茶。那位德山和尚,四川人,俗姓周,是專講《金剛經(jīng)》的法師,還有著作《青龍疏鈔》,注解《金剛經(jīng)》。后來,聽到下江(長江下游湖南江西一帶)有禪宗,不必研究佛經(jīng),言下頓悟,明心見性,立地成佛。他一聽,哎呀!魔道!魔道!不得了,非去把他消滅不可。因此,挑起自己的著作就出川了。到了湖南,正是馬祖門下弘揚禪道的時候。路上餓了,他看到路旁有位老太婆賣點心,就進去了。誰知道這個老太婆是行家,看到這個和尚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代宗師的樣子。老太婆留意了。德山一坐下來,就要點心吃。老太婆就問了:“你挑的是什么書?”“《青龍疏鈔》,注解《金剛經(jīng)》的?!薄芭?!原來你就是那位講解《金剛經(jīng)》的大法師?!彼f:“我的點心不賣,尤其是不賣給你。如果我問你問題,你答得出來,免費供養(yǎng)法師,否則,不賣。”德山一聽,火大了?!笆裁磫栴}你問嘛!”“你不是講《金剛經(jīng)》嗎?《金剛經(jīng)》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恢滥泓c的是哪一個心?”這下把他問倒了。這就是禪宗,一句話就把他問倒了,他傻了,南方的佛法有點道理,不敢亂來了。這一悶棍把他打悶起來了。好了,到了江西,見了龍?zhí)逗蜕?。龍?zhí)逗蜕幸彩邱R祖會下的大禪師。德山就講了“久向龍?zh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xiàn)?!币馑际钦f龍?zhí)逗蜕幸矝]有什么了不起,也不過如此。龍?zhí)逗蜕幸宦?,哦!這個樣子??!“許子親到龍?zhí)丁?。假如你真做到了,潭也不見,龍也不現(xiàn),達到了空的境界,那才親到龍?zhí)丁?峙履阕彀椭v,你做不到哦!這又是一棍。后來,德山悟道了。把自己全部的著作,一把火燒了。講了兩句非常有名的話:“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睂W(xué)問再好,邏輯再好,哲學(xué)思想再好,佛學(xué)再高,才具通天徹地,也只如一根毫毛置于太虛,這一點小玩意算什么?有屁用?所以,認為自己著書立說,太渺小了,一把火燒掉了。后來,他不講經(jīng)了,提倡禪宗。人家一問道,先打一棍子再說,所以叫“德山棒”。
二、宋朝的時候,道元與明全結(jié)伴,渡海來到中國留學(xué)。他們落腳在天童山景德寺參禪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禪法。 一個大熱天,午飯后,道元前往延壽堂探望因病靜養(yǎng)的明全。當他經(jīng)過東廊來到佛殿之前時,看見一位老和尚,背駝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撐著拐杖,一手將香菇一顆顆地排在地磚上。僧人們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須趁著暑天烈曰曬干,以便儲存?zhèn)溆谩?道元禪師認識這位老和尚,他是寺院里負責膳食炊事的“典座”。道元看到盡管驕陽當空,老和尚卻沒戴斗笠,全身汗水淋淋地專心工作著,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赤曰炎炎,熱浪逼人,連廊蔭下的道元都受不了,何況酷曰下的古稀老人呢?年輕的留學(xué)僧頓生憐憫之心,于是趨前探問: “請問老師父今年貴庚?”老和尚稍微直直腰,答道:“老衲今年68歲?!? 道元關(guān)切地說:“老師父年歲已高,這種工作就讓院里其他僧人來做吧?!蹦闹渥^也不抬,嚴肅地回答:“他不是我。”“他人”當然是“他人”,而不是我,但此話的意思顯然是指他人的修業(yè)并不能代替自己的修業(yè)。原來老和尚把“曬香菇”也看作是參禪的功課呢。當時道元內(nèi)心的感受大概只能用電光石火,醍醐灌頂來形容了。可是由于體恤典座年老體衰,他還是再度相勸:“老師父所言極是。不過今曰格外酷熱,可否稍作歇息?切莫過度累傷了身體?!钡渥勓裕┝说涝谎?,毅然回答:“更待何時?”這句話明明白白地是反詰道元:現(xiàn)在不修煉,還等什么時候?難道要我蹉跎一去不回的寶貴光陰嗎? 說完話,老和尚又繼續(xù)在烈曰下埋頭苦干。道元以敬佩之心望著汗流浹背的老僧人,咀嚼著“他不是我”“更待何時”這樣普通平常而又擲地有聲的短語,內(nèi)心激起了強烈的振動和深深的共鳴。 他領(lǐng)悟到,即使擔任“典座”這樣低級別的職務(wù),干著曬香菇這樣曰常的雜活,也能修煉,也能悟道,參禪并不是非得袈裟端正、鐘鼓齊鳴、莊嚴隆重不可的?。《?,參禪應(yīng)該有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決不能在種種借口下(如天熱之類)怠惰和延宕。
3、“即心是佛”是馬祖學(xué)禪的心得。馬祖俗姓馬,四川什邡人,法號為“道一”。稱“馬祖”是中唐后 弟子 們出于對道一法師的敬重。他曾在福州大弘 禪宗 ,普渡 眾生 。各地 出家 人都仰慕馬祖。有一次,有位名叫法常的和尚從大梅山來見他。馬祖問:“你來這里有什么事?”法常答:“我來求 佛法 ?!薄●R祖又問:“求什么法?”法常恭敬地說:“向你請教!”馬祖合掌,接著又合眼,嘴里吐出四個字:“即心是佛?!狈ǔB犃耍D時開悟,謝過馬祖,回到自己平時 參禪 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了一位弟子去探望,看看他對“即心是佛”四字是否真正悟通。弟子找到了法常,一進門見法常在專心參禪,開口便問:“禪師,你以前在馬祖那里曾經(jīng)得到什么見識?”法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合掌合眼,一心參禪。弟子見法常聚精會神,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到來,就大聲喊了起來:“馬祖過去跟您說過什么?”法常答話了:“即心是佛?!钡茏咏辛艘宦暋鞍⊙健保又f:“馬大師現(xiàn)在是說非心非佛,不再說即心是佛了!”法常聽罷,長嘆一聲:“這個老漢子胡弄天下人,讓他非心非佛吧,我還是即心是佛。”弟子回來見了馬祖,把法常的情況細述一遍。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徹,腳踏實地,心不受擾,不禁合掌 歡喜 ,對眾弟子說:“梅子熟了!”此話一語雙關(guān)。表面上是 說法 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指法常的功夫已經(jīng)到家了。萬事貴在一心,持之以恒。朝三暮四,心猿意馬,什么事也做不好,何況參禪求悟!
4、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藥山惟儼禪師的 德行 ,一天特地親身去參謁,巧遇禪師正在山邊樹下看經(jīng),雖知太守來,但仍無起迎之意,侍在旁提示,仍然專注于經(jīng)卷上。李太守看禪師這種不睬態(tài)度,忍不住怒聲斥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拂袖欲去,惟儼禪師至此,才冷然說道:“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短短一句話,李太守為之所動,乃轉(zhuǎn)身拱手致歉,并問道:“如何是道?”惟儼禪師以手指上下說:“會嗎?” 太守搖了搖頭回說不會。惟儼:“云在青天水在瓶!”太守聽了,欣然作禮,隨述偈曰: “鏈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苯袢丈鐣希伺c人初見時,常說“久聞大名”,其實心中可能在想“不過如此耳”,此皆貴耳賤目之人。見面不如聞名,聞名不如死后說好,此皆人之劣根性耳。李翱居高官,性倨傲,以儒者自居,何能忍受藥山禪師之冷漠,此即禪與儒深度不同之明證。
5、一天,有一位大學(xué)者來向南隱問禪。雙方坐下之后,南隱什么都沒有說,只是一味地請學(xué)者喝茶。南隱提起茶壺為他沏水,茶水不斷瀉下,很快就注滿了杯子,但南隱卻視若無睹,繼續(xù)往下倒茶,以至于茶水溢出了杯子,流到桌上。大學(xué)者望著茶水不斷地溢出杯外,搞不清禪師究竟在搗什么鬼,就急切地阻止禪師:“大師,茶水已經(jīng)漫出杯子,請不要再倒了!”南隱聽到這一句話,頓時 放下 茶壺,注視著學(xué)者說:“你的頭腦就像這只杯子,里面裝滿了各種看法和念頭。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盛滿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裝入茶水,一個人頭腦中充滿了無知的妄見,也會排斥任何新思想的進入??梢姡腩I(lǐng)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見,必須先排除內(nèi)心的種種雜念、 妄想 、偏見、成見。
6、臨濟禪師將圓寂時,曾開示 弟子 道:“我入滅后,你們不可將 正法 眼藏也隨著滅卻!”座中三圣惠然禪師聽后說道:“身為弟子的我們,怎敢將老師的正 法眼 藏滅卻呢?”臨濟禪師問道:“那么,假如有人問起:道是什么?你們要如何回答?”惠然禪師馬上就學(xué)著臨濟禪師一向教導(dǎo)學(xué)人的方法,高聲大喝!臨濟禪師非常不以為然地說道:“誰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以后卻在這些大喝一聲的人處滅卻!說來真叫人傷心!”說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時為唐咸通七年。臨濟禪師入滅后,惠然禪師非常不解地說道:“老師平時對來訪者都大喝一聲,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學(xué)著老師也大喝一聲呢?”臨濟禪師忽然又活回來:“我吃飯你們不能當飽,我死你們不能代替?!被萑欢U師急忙跪叩說道:“老師!請原諒,請住世給我們多多指導(dǎo)。”臨濟禪師大喝一聲,說道:“我才不給你們模仿!”說后,臨濟禪師真的就入滅了。禪者,最不喜歡人模仿,所謂依樣畫葫蘆,終究不像原樣。黃檗禪師的棒、臨濟禪師的喝、趙州禪師的茶、云門禪師的餅,各家接待學(xué)人有各家的家風,不是依樣可學(xué)。禪者要能“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來過。
7、野狐禪在 禪宗 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稱開悟,禪家一概斥之為“野狐禪”。取自一個著名的 禪宗公案 :百丈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并隨眾散去。有一日卻站著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學(xué)人問:大 修行 人還落 因果 否?我說不落因果。結(jié)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zhuǎn)語?!睅熢疲骸叭甑珕??!崩先吮銌枺骸按笮扌腥诉€落因果否?”師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辭師云:“我巳免脫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師依亡僧禮燒送?!贝稳瞻僬啥U師令眾僧到后山找亡僧,眾人不解,師帶眾人在山后大盤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貍。齋后按送亡僧禮火化。原來, 佛教 的修因 證果 ,正是因果律的體現(xiàn)。老人以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見,屬于“大 妄語 ”,結(jié)果受了“野狐身”之報。
8、日本真觀禪師,最初研究天臺教義六年,后來改習 禪學(xué) 七年,為了尋師訪道,以期明心見性,找到自己本來面目,又負笈中國各名山 叢林 ,參話頭,習 禪定 ,又經(jīng)歷十二年之久。二十多年后,他終于在禪門中得到了自我消息,因此束裝返國,在東都、奈良等地弘揚禪法。各地學(xué)者,蜂擁而來 參禪 求道,大家都爭相以一些困難的問題,要他解答。 那些問題包括: 一、什么是吾人自己的本來面目?二、 達摩祖師 西來大意是什么?三、人問趙州狗子有無 佛性 ,趙州時而說有時而說無,究竟是有是無?問題雖多,真觀禪師總是閉著眼睛,不予回答。有人也知道真觀禪師不愿和人議論禪門公案,大家對公案禪搬來說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一天,有一位五十余歲的天臺學(xué)者道文法師,研究天臺教義三十余年,慕名而來,非常誠懇的問道:“我自幼研習天臺法華思想,有一個問題始終不能了解。”真觀禪師非常爽朗答道:“天臺法華的思想博大精深, 圓融 無礙,應(yīng)該問題很多,而你只有一個問題不解,不知是什么問題?”道文法師問道:“ 法華經(jīng) 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意義就是認為樹木花草皆能 成佛 ,請問: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嗎?”真觀禪師不答反問:“三十年來,你掛念花草樹木能否成佛,對你有何益處?你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你要作如是想才對!”道文法師先是訝異,然后道:“我沒有這樣想過,那請問我自己如何成佛?”真觀禪師道:“你說只有一個問題問我,關(guān)于第二個問題就要你自己去解決了。”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這不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大地山河,花草樹木,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從我們 自性 中流出,只要我們成佛,當然一切草木都跟著成佛,不探討根本,只尋枝末,怎能進入禪道?禪,要我們當下認識自我,不要去攀緣其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76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