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
(?—約786),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進士,因事下獄,兩遭貶謫,官終隨州刺史。長于五言,稱為“五言長城”。
【送陸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延陵衰草遍,有路問茅山。
雞犬驅將去,煙霞擬不還。
新家彭澤縣,舊國穆陵關。
處處逃名姓,無名亦是閑。
【詳解】
劉長卿也是陸羽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這首送陸羽去茅山的詩,反映了陸羽為了研究茶樹的栽培與生長、茶葉的采摘與制作,為了撰寫《茶經》,跋山涉水,行遍名山古寺、遍訪高僧茶農的史實,是研究陸羽的重要歷史資料。從“處處逃名姓,無名亦是閑”的詩句,可以看出陸羽淡薄名利的高貴品質。
穴去茅山近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檣。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 出自:《渡青草湖》 年代:南北朝 作者: 陰鏗 陰鏗詩詞全集 茅山就一征 獨飲灞上亭,寒山青門外。長云驟落日,桑棗寂已晦。古人驅馳者,宿此凡幾代。佐邑由東南,豈不知進退。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載。道契非物理,神交無留礙。知我滄溟心,脫略腐儒輩。孟冬鑾輿出,陽谷群臣會。半夜馳道喧,五侯擁軒蓋。是時燕齊客,獻術蓬瀛內。甚悅我皇心,得與...... 出自:《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 年代:唐 作者: 王昌齡 王昌齡詩詞全集 哭向茅山雖未摧 王公希代寶。棄世一何早。吊死不及哀。殯宮已秋草。悲來欲脫劍。掛向何枝好??尴蛎┥诫m未摧。一生淚盡丹陽道。 ...... 出自:《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自若茅山通 探秘孰云遠,忘懷復爾同。日尋高深意,宛是神仙中。躋險構靈室,詭制非人功。潛洞黝無底,殊庭忽似夢。豈如武安鑿,自若茅山通。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愜衷。猶希咽玉液,從此升云空。咄咄共攜手,冷然且馭風。 ...... 出自:《與生公游石窟山》 年代:唐 作者: 張九齡 張九齡詩詞全集 行奉茅山訪道朝 主第巖扃架鵲橋,天門閶闔降鸞鑣。歷亂旌旗轉云樹,參差臺榭入煙霄。林間花雜平陽舞,谷里鶯和弄玉簫。已陪沁水追歡日,行奉茅山訪道朝。 ...... 出自:《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 年代:唐 作者: 韋嗣立 韋嗣立詩詞全集 行奉茅山訪道朝 主第巖扃駕鵲橋,天門閶闔降鸞鑣。歷亂旌旗轉云樹,參差臺榭入煙霄。林間花雜平陽舞,谷里鶯和弄玉簫。已陪沁水追歡日,行奉茅山訪道朝。 ...... 出自:《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 年代:唐 作者: 趙彥昭 趙彥昭詩詞全集 茅山有仙洞 與子十年舊,其如離別何?;掠梧徆蕠?,歸夢是滄波。京口青山遠,金陵芳草多。云帆曉容裔,江日晝清和??h郭舟人飲,津亭漁者歌。茅山有仙洞,羨爾再經過。 ...... 出自:《送劉主簿歸金壇》 年代:唐 作者: 李頎 李頎詩詞全集 有路問茅山 延陵衰草遍,有路問茅山。雞犬驅將去,煙霞擬不還。新家彭澤縣,舊國穆陵關。處處逃名姓,無名亦是閑。 ...... 出自:《送陸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年代:唐 作者: 劉長卿 劉長卿詩詞全集 照見茅山青 建業(yè)控京口,金陵款滄溟。君家臨秦淮,傍對石頭城。十年自勤學,一鼓游上京。青春登甲科,動地聞香名。解榻皆五侯,結交盡群英。六月槐花飛,忽思莼菜羹。跨馬出國門,丹陽返柴荊。楚云引歸帆,淮水浮客程。到家拜親時,入門有光榮。鄉(xiāng)人盡來賀,置酒相邀迎。閑眺兆顧樓,醉眠湖上亭。月從海門出,照見...... 出自:《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 年代:唐 作者: 岑參 岑參詩詞全集 茅山道士寄書來 閑看秋水心無事,臥對寒松手自栽。廬岳高僧留偈別,茅山道士寄書來。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淺薄將何稱獻納,臨岐終日自遲回。 ...... 出自:《秋日東郊作》 年代:唐 作者: 皇甫冉 皇甫冉詩詞全集 且是茅山見老人 鶴發(fā)婆娑鄉(xiāng)里親,相邀共看往年春。擬將兒女歸來住,且是茅山見老人。 出自:《族兄各年八十馀見招游洞》 年代:唐 作者: 戴叔倫 戴叔倫詩詞全集 更指茅山與蜀通 姓氏不書高士傳,形神自得逸人風。已傳花洞將秦接,更指茅山與蜀通。懶說歲年齊絳老,甘為鄉(xiāng)曲號涪翁。終朝賣卜無人識,敝服徒行入市中。 ...... 出自:《贈道士》 年代:唐 作者: 李端 李端詩詞全集
帶穆字的詩句:
1.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唐]李商隱《瑤池》
2. 薦之于穆清?!猍唐]白居易《答《桐花》》
3. 日行萬里速如飛,穆王獨乘何所之?!猍唐]白居易《八駿圖》
4. 穆王得之不為戒,后人愛之寫為圖?!猍唐]白居易《八駿圖》
5. 君不見穆王三日哭,重璧臺前傷盛姬?!猍唐]白居易《李夫人》
6. 云待我成器,薦之于穆清《答?!猍唐]白居易《桐花》》
7. 為穆先陳醴,招劉共藉糟。——[唐]白居易《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
8. 舟同李膺泛,醴為穆生攜?!猍唐]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
9. 蕭相守關成漢業(yè),穆之一死宋班師?!猍宋]陸游《讀史》
10. 三山蔥曨鮫鱷靜,九關肅穆虎豹閑。——[宋]陸游《自雪堂登四望亭因歷訪蘇公遺跡至安國院》
11. 開窗清風來穆然,拂幾洗研整蠹編?!猍宋]陸游《夏日五鼓起戲書》
12. 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干?!猍唐]劉長卿《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
13. 肅穆烏臺上,雍容粉署中。——[唐]劉長卿《落第,贈楊侍御兼拜員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
14. 暮雨不知溳口處,春風只到穆陵西?!猍唐]劉長卿《使次安陸寄友人》
15. 新家彭澤縣,舊國穆陵關?!猍唐]劉長卿《送陸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穆陵關——唐朝時在今河南省新縣境內
文/余長城
1
《元和郡縣圖志》是“元和中興”年間,由宰相李吉甫主持修撰的大唐地理志,同時所修的還有《元和姓纂》。該地理志原本有圖,后來地圖失傳,只余下文字部分——亦不全,故今稱《元和郡縣志》。自宋代始修州縣志以來,及元、清《一統(tǒng)志》,莫不以《元和郡縣志》為宗。
各朝代之地名,錯綜復雜,重名者甚多。自南北朝始興僑立州縣之風,歷史上的許多地名就成了一筆糊涂帳。有些地名甚至跨越千里,一會在南,一會在北。
今穆陵關之說有二:一說在今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境內,一說在今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境內。然而縱觀歷史,在整個唐代,其唯一地點應在大別山之江淮分水嶺上,亦即今新縣境內。
《元和郡縣志·河南道六》之“青州”詞條,載“穆陵山,在今瑯邪(郡)沂水縣界”,然未載有穆陵關?!对涂たh志·江南道三》之“黃州·麻城縣”詞條,載“穆陵關,西至白沙關(在今新縣境內)八十里,在縣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因為《元和郡縣志》有關淮南道的記載多有逸失,故沒有“光州”之記載留下。
但通過《元和郡縣志》可知,唐代的穆陵關只有一個,在淮南道黃州麻城縣。
明、清地理沿用元代的行省區(qū)劃方式,河南省與湖北省以大別山江淮分水嶺為界,故該穆陵關在明清時屬光州光山縣。又因關在分水嶺上,且自唐代就隸屬黃州麻城縣,故麻城縣仍稱該關隸屬麻城。
1932年中華民國設經扶縣(新縣前身),將光山縣南部的五個里共十七個保,加上湖北省麻城縣、黃安縣(今紅安縣)北部的一小部分合并一起建置,使該縣成為地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的一個縣。大別山江淮分水嶺大部分都在今新縣境內,原穆陵關也屬新縣。
2
新縣境內古有八大雄關,分別為南北朝對峙時期或宋金對峙時期所建,分布在五條“光黃古道”(或稱漢潢古道)上。其中,穆陵關建成時間最早,為南齊所建,后歸北齊、北周。南齊據有大別山及司州(今信陽城),北魏攻司州,梁王蕭衍曾救司州,今信陽城西郊有梁王壘遺址。蕭衍即位為梁武帝,天監(jiān)二年,司州為北魏所破,義陽三關入北魏。梁太清元年,置光州,穆陵關屬光州。南陳丟失光州及穆陵關。
民國《麻城縣志》:“木陵關在縣北一百里(北)齊(南)陳分界處,(南)齊置。北齊廢(北齊南陳以長江為界)。唐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代柳公綽鎮(zhèn)鄂,討吳元濟道?!薄肮抛詫⒊瞿玖觋P,士卒驕不能制,戰(zhàn)不力,敵易之。(南)梁天監(jiān)二年,夏侯夔為征遠將軍、西陽武昌二郡守,遣將攻平津(應為平靖)、木陵、陰山三關,克之。(南)陳因定州刺史。田龍升叛,令刺史周炅討之,龍升使高景安軍木陵、陰關為聲援,而升引軍別營山谷拒戰(zhàn)。炅乃分兵擊之,龍升大敗?!?br>民國《光山縣志約稿》:“木陵關,在縣東南一百三十二里五龍保,南與麻城接界,有木陵山,俗稱四界嶺,關設其上。峭壁嶺口,至為險峻。有水北流,酈氏所謂‘黃水(潢河)東北流,木陵關水注之者也’。《南史》梁普通八年,敕夏侯夔帥悲裴之禮、任思祖出義陽道攻平靖、木陵、陰山三關,克之。《陳書》周炅討田龍升,龍升使高景安于木陵、陰山為其聲援?!短茣防畹拦耪_逐李聽自將出木陵關。蓋木陵尤諸關阨塞處也。按:木陵關以木陵山得名,《南史》及《梁書》《新唐書》并偽木作穆,幾于《左傳》中穆陵相混,高氏《光州志》辨之甚詳?!?br>《南史》作者是初唐史學家李大師、李延壽父子所著,《梁書》是初唐史學家姚思廉所著,《新唐書》是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宋祈、歐陽修所著。三部正史及《元和郡縣圖志》均將今新縣境內的第一關寫作穆陵關,而自作聰明的民國《麻城縣志》《光山縣志約稿》卻僅憑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作木陵關,而否認三部正史及《元和郡縣志》,真是奇了怪了!酈道元在北魏為官,而穆陵關為南齊所建,故酈道元《水經注》訛穆為木的可能性最太。
之所以出現這種錯誤認知,是因為《左傳》中記載齊國有穆陵山這個地名。而宋代以后,山東境內的穆陵關遠比大別山上的穆陵關出名。自北宋開始,光黃古道不再走唐代的穆陵關(毀于五代后梁),而改走陰山關、虎頭關和春風嶺。春風嶺即小界嶺或東界嶺,穆陵關在大界嶺或稱西界嶺上。
3
但是所有的唐詩中的穆陵關,都是《南史》《梁書》《新唐書》和《元和郡縣圖志》中所指江南道黃州的穆陵關,也即明清光州光山縣、今新縣境內的穆陵關,而非山東古齊國的穆陵關。
且為諸君解詩:
(1)李白《萬憤詞投魏郎中》:“穆陵關北愁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睍r李白在潯陽獄中,兒女在袞州,妻宗氏在廬山學道。袞州與青州在同一緯度上,不可能在今臨沂穆陵關以北,且從潯陽、安陸到袞州(李白曾“酒穩(wěn)安陸”)也不可能繞道青州,但一定會走大別山光黃驛道。
(2)王維《同崔興宗送衡岳瑗公南歸》:“言從石菌閣,新下穆陵關。獨向池陽去,白云留故山?!蓖蹙S所在的池陽縣在陜西,送瑗公南歸衡岳,怎么可能跑到山東,只能是通過大別山穆陵關。
(3)王昌齡《送薛大赴安陸》:“津頭云雨暗湘山,遷客離憂楚地顏。遙送扁舟安陸郡,天邊何處穆陵關?!弊髡呤窃谙嫔剿涂?,薛大乘舟到安陸,而天邊就是大別山的穆陵關。
(4)郎士元《送別》:“穆陵關上秋云起,安
陸城邊遠行子?!痹撛妼懙氖亲髡咚蛣e一位安陸郡的游子過穆陵關,此關當在大別山光黃古道上。
(5)劉禹錫《平蔡州三首》之三:“南峰無火楚澤間,夜行不鎖穆陵關?!辈讨荩ㄈ昴希?、南峰、楚澤,無一不指穆陵關為大別山之穆陵關。
(6)戴叔倫《汝南逢董校書》:“秋風萬里道,又出穆陵關?!比昴霞床讨荩o鄰光州,故該穆陵關也指大別山之穆陵關。
(7)溫庭筠《途中有懷》:“亭皋汝陽道,風雪穆陵關?!蓖稀?br>(8)劉長卿《送陸羽之茅山寄李延陵》:“新家彭澤縣,舊國穆陵關?!币馈读簳ぬ蘸刖皞鳌?,茅山即江蘇省句容縣之句曲山。彭澤縣在九江,離新縣極近;新縣自秦代即屬九江郡,南宋屬江州。顯然詩中穆陵關在大別山。
(9)劉長卿《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乾。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憋@然是在楚國送別,穆陵關指楚國穆陵關,且楚國去往桑乾、漁陽也不會繞到山東海邊的青州。
(10)李頎《送從弟游江淮兼謁鄱陽劉太守》:“穆陵關帶清風遠,彭蠡湖連芳草春?!痹娒杏薪础③蛾柡?,詩中有彭蠡湖、潯陽、西林寺、湓水,地理位置均指向大別山之穆陵關。
(11)許棠《過穆陵關》:“荒關無守吏,亦恥白衣過?!比娭袥]有地名,故此關難以確定。
唐人11首寫穆陵關的詩,除許棠之詩難以確定外,其余10首詩中的穆陵關均指今新縣境內的穆陵關。
4
最后說一說平靖關。大別雄關中,以平靖關為最早,古稱冥阨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下九塞之一。
有一種說法是錯誤的——孫武、伍子胥伐楚曾走冥阨關。孫、伍提三萬精兵隨吳王伐楚,從豫章北上渡過淮河,匯合蔡國一萬軍隊,再匯合唐國一萬軍隊,路線上根本不可能走今信陽城南四十里的冥阨關,而是走信陽市的北面——今駐馬店到南陽再到漢水北岸。當時冥阨關、直轅關(今武勝關)、大隧關(今九里關)屬楚國軍事重鎮(zhèn)負函城統(tǒng)管,負函城即戰(zhàn)國時的城陽城。當時負函城由楚國左司馬戊駐守,在漢水南岸與吳軍對峙的是楚國令尹子常。左馬司戊密謀子常,讓子常先與吳軍沿漢水周旋,待他燒了吳軍在淮河上的船口并堵住三關后,發(fā)兵與子常夾擊吳軍,必大敗吳軍??墒亲映X澒?,獨自率先與吳軍作戰(zhàn),以致大敗。左司馬戊的軍隊第一戰(zhàn)還能擊敗吳軍,但畢竟實力懸殊,三戰(zhàn)而敗,左司馬戊自刎。以負函城之守備,吳軍根本不可能走冥阨關。
該三關在漢代被稱為“義陽三關”后,《左傳》中三關的名字就變更了,這也是古代地名多變的一個表現。
南北朝時期,位于今新縣境內又多出兩道雄關,一為白沙關,一為穆陵關。平靖關在大別山的西端,穆陵關在大別山的東端,白沙關在大別山的中間。今白沙關、穆陵關都屬新縣,一個在新縣西端,一個在新縣東端。
宋金以淮河對峙時期,江州都督重修或新建大別山之關隘,致使大別山共有十三道關隘,而其中的八座都在新縣。
2021.7.9晚
1.關于句容的詩句,詞,古文有哪些歷代文人吟詠句容詩詞 游茅山 明?曹大章 曲徑通懸閣,輕車破紫芬。
忽疑身近日,翻訝足生云。 野邑松陰合,煙光鶴影分。
石臺閑可坐,瀟灑洞仙辟。 華山道中 清?王世禎 萬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復幾重。
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遠鬧鐘。 老鸛河憑吊 清?王概 綠頭花鴨泛春波,此是當年老鸛河。
陵谷頓遷遺鏃出,金焦直下亂山多。 聲吞田父迎神鼓,血染漁家織網梭。
底爭軍容輸粉黛,南朝士所盡銷磨。 蘆根確確雪平鋪,鬼火銷熔戰(zhàn)骨枯。
徒有好山依北固,斷無流水對西湖。 刀瘢豈欲稱居士,金冶何曾鑄大夫。
乘得青青陵樹下,狐貍白晝學人呼。 書云亭驛中 明?屠勲 高下村原遠近山,松篁堆里綠楊灣。
三宵風雨淹容驛,百里煙云擁帝關。 小吏符從今日至,新春官向舊京還。
六年棘寺經行地,尸素空慚兩鬢斑。 次日阻雨再疊前韻 同上 野人香火說茅山,處處青林抱碧灣。
城雉遠分云縹緲,巖花欲動鳥間關。 五更風雨春將老,半日程途客未還。
行愛葛洪丹井在,履痕猶帶蘚苔斑。 與曾宏甫同行下蜀 明?韓子蒼 下蜀追隨日,歡言一散愁。
籃輿隨坂路,小檝渡潮溝。 過句容道上 清?愛新覺羅?玄燁 漸入茅山境,來當農睱時。
但看初日上,未覺朔風輕。 碧斂寒塘水,紅垂野樹枝。
江南經幾郡,民俗欲周知。 康熙二十三年南巡過句容道駐太平莊 恭記駕宿長巷 清?笪重光 句曲城東紫氣屯,回鑾午夜宿農村。
只今四海為家日,不遣兒童避至尊。 自龍?zhí)队脩?zhàn)艦往金山 清?愛新覺羅?玄燁 來往無濤如皎鏡,江干極目遠峰連。
昔時血戰(zhàn)金山側,今日平成萬里天。 康熙三十八年南巡作 渡揚子江詩 清?愛新覺羅?玄燁 曉霧風初豁,揚帆縱彩舟。
危峰真屹立,漩水急洄流。 碧轉沿江柳,沙平遠嶼州。
十年巡再至,騁目睇神邱。 康熙四十二年南巡至寶華山時作 華山詩 清?愛新覺羅?弘歷 警蹕來初地,青山鳥道深。
風生松澗合,云暗石苔侵。 靜晝閑飛蝶,余春噪晚晴。
空留支遁跡,物外論塵襟。 乾隆十四年二月 自便民河至棲霞山行館即事有詠 清?愛新覺羅?弘歷 發(fā)自寅而到以申,舟行百里未勞身。
此言訝不當出我,執(zhí)役猶應念眾人。 漫向青山論今昔,最欣綠水滌精神。
迎鑾老幼胥歡忭,自審如何稱便民。 宿句容 清?方文 茅店將歸客,思鄉(xiāng)夢不成。
候雞窺曙色,飼馬辨人聲。 微雨路邊滑,殘星天未明。
江城嚴啟閉,況復未休兵。
2.描寫茅山的詩句有哪些穴去茅山近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
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檣。
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
出自:《渡青草湖》 年代:南北朝 作者: 陰鏗 陰鏗詩詞全集 茅山就一征 獨飲灞上亭,寒山青門外。
長云驟落日,桑棗寂已晦。古人驅馳者,宿此凡幾代。
佐邑由東南,豈不知進退。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
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載。道契非物理,神交無留礙。
知我滄溟心,脫略腐儒輩。孟冬鑾輿出,陽谷群臣會。
半夜馳道喧,五侯擁軒蓋。是時燕齊客,獻術蓬瀛內。
甚悅我皇心,得與。
出自:《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 年代:唐 作者: 王昌齡 王昌齡詩詞全集 哭向茅山雖未摧 王公希代寶。棄世一何早。
吊死不及哀。殯宮已秋草。
悲來欲脫劍。掛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雖未摧。一生淚盡丹陽道。
出自:《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自若茅山通 探秘孰云遠,忘懷復爾同。日尋高深意,宛是神仙中。
躋險構靈室,詭制非人功。潛洞黝無底,殊庭忽似夢。
豈如武安鑿,自若茅山通。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愜衷。
猶希咽玉液,從此升云空。咄咄共攜手,冷然且馭風。
出自:《與生公游石窟山》 年代:唐 作者: 張九齡 張九齡詩詞全集 行奉茅山訪道朝 主第巖扃架鵲橋,天門閶闔降鸞鑣。歷亂旌旗轉云樹,參差臺榭入煙霄。
林間花雜平陽舞,谷里鶯和弄玉簫。已陪沁水追歡日,行奉茅山訪道朝。
出自:《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 年代:唐 作者: 韋嗣立 韋嗣立詩詞全集 行奉茅山訪道朝 主第巖扃駕鵲橋,天門閶闔降鸞鑣。歷亂旌旗轉云樹,參差臺榭入煙霄。
林間花雜平陽舞,谷里鶯和弄玉簫。已陪沁水追歡日,行奉茅山訪道朝。
出自:《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 年代:唐 作者: 趙彥昭 趙彥昭詩詞全集 茅山有仙洞 與子十年舊,其如離別何?;掠梧徆蕠?,歸夢是滄波。
京口青山遠,金陵芳草多。云帆曉容裔,江日晝清和。
縣郭舟人飲,津亭漁者歌。茅山有仙洞,羨爾再經過。
出自:《送劉主簿歸金壇》 年代:唐 作者: 李頎 李頎詩詞全集 有路問茅山 延陵衰草遍,有路問茅山。雞犬驅將去,煙霞擬不還。
新家彭澤縣,舊國穆陵關。處處逃名姓,無名亦是閑。
出自:《送陸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年代:唐 作者: 劉長卿 劉長卿詩詞全集 照見茅山青 建業(yè)控京口,金陵款滄溟。君家臨秦淮,傍對石頭城。
十年自勤學,一鼓游上京。青春登甲科,動地聞香名。
解榻皆五侯,結交盡群英。六月槐花飛,忽思莼菜羹。
跨馬出國門,丹陽返柴荊。楚云引歸帆,淮水浮客程。
到家拜親時,入門有光榮。鄉(xiāng)人盡來賀,置酒相邀迎。
閑眺兆顧樓,醉眠湖上亭。月從海門出,照見。
出自:《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 年代:唐 作者: 岑參 岑參詩詞全集 茅山道士寄書來 閑看秋水心無事,臥對寒松手自栽。
廬岳高僧留偈別,茅山道士寄書來。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
淺薄將何稱獻納,臨岐終日自遲回。 。
出自:《秋日東郊作》 年代:唐 作者: 皇甫冉 皇甫冉詩詞全集 且是茅山見老人 鶴發(fā)婆娑鄉(xiāng)里親,相邀共看往年春。
擬將兒女歸來住,且是茅山見老人。 出自:《族兄各年八十馀見招游洞》 年代:唐 作者: 戴叔倫 戴叔倫詩詞全集 更指茅山與蜀通 姓氏不書高士傳,形神自得逸人風。
已傳花洞將秦接,更指茅山與蜀通。懶說歲年齊絳老,甘為鄉(xiāng)曲號涪翁。
終朝賣卜無人識,敝服徒行入市中。 。
出自:《贈道士》 年代:唐 作者: 李端。
3.誰可以給我一些寫句容茅山風景區(qū)的景色的句子秋游茅山,天高云淡,色彩斑斕。
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回。 茅山地處江蘇省西南部的句容市境內,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
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yǎng)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年間,陜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
后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 茅山。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區(qū)面積約為71.2平方公里。
景區(qū)內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以茅山鎮(zhèn)為中心,距南京、鎮(zhèn)江、常州各約60公里,東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約30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8公里。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茅山道教淵源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于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zhèn)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于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于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并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 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chuàng)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余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后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筑多達三百余座、五千余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
茅山道院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游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圣的革命圣地。茅山因山區(qū)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1937年12月初,日軍侵占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栗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qū),廣泛發(fā)動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創(chuàng)建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
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
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里,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
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yè)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優(yōu)美的風景勝地。
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qū)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里的山不高卻秀雅,這里的水不深卻澄清。
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qū),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術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
1915年,茅蒼術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茅山自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qū)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與開發(f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2001年,茅山風景區(qū)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qū),新四軍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茅山風景區(qū)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游局聯(lián)合授予省級文明旅游區(qū)示范點的稱號。目前,茅山風景區(qū)已形成了以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老子神像、喜客泉、華陽洞、仙人洞、德 觀遺址、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等為主體的旅游群系,年接待香客、游客超過100萬人次。
茅山以其獨特的形式享譽海內外: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的“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的奇特現象堪稱“世界一絕”,已被列為江蘇省精品景點之列;高99尺、重106噸、由226塊青銅板焊接而成的露天老子神像已入選大世界基尼斯紀錄,更為神奇的是老子神像手上自然天成的蜂窩,直徑可達3尺多,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更象老子把仙丹灑向人間;熱情好客的喜客泉,以其特有的三怪,使人留連忘返;正在開發(fā)中的華陽洞必將向人們展示出更多的神奇…… 飽經蒼桑的茅山,更是充滿神奇的茅山。亭殿樓閣盡是畫,山水風物皆有情。
秀麗迷人的自然風景,有據可證的人文景觀,俯拾皆是的軼聞趣事,神奇特怪的自然造化,撲朔迷離的道家符錄 ,必將引起您的最大興趣。贊同0| 評論。
4.句曲山是句容哪一座道教名山的古稱句曲山是道教名山茅山的名稱。
茅山,原名地肺山,也稱句曲山,位於中國江蘇省句容縣,是道教名山之一,風景幽美,氣候宜人。茅山圣地是歷代大師修煉之地,仙圣輩出之鄉(xiāng)。
早在公元153年,陜西咸陽南關,有位飽學之仕的才子茅盈,喜采藥煉丹,修身養(yǎng)性,后赴江蘇省的句曲山華陽洞修煉。跟著茅固及茅衷也到此悟道修持。
三茅君不辭勞苦,不畏風雨酷暑,霜雪嚴寒,居茅屋,臥茅床,食茅根,不分晝夜,采藥煉丹,為民治病,且不取分文。三茅君羽化后,民眾感恩,樹匾額“有求必應”,并更改句曲山為“茅山”,作為千古不朽的追念。
三茅君修道成仙,乘白鶴飛去。之后茅山則廣傳“上清經”,以魏夫人及楊羲為開派祖師,傳習“上清大洞真經”及“黃庭經”。
此派的奠基 光大者,為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夕景。其學識淵博,著述甚多,為梁武 帝之諮詢顧問,世稱“山中宰相”。
陶夕景在茅山隱居修道四十余年, 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又稱茅山宗。 茅山上清派是道教重要流派。
宋元時期,茅山與龍虎山,閣皂山合稱江南道教“三山符錄”,由正一教主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總領三山符錄。 茅山宮觀,頂盛時期達257處,屋宇五千多間。
茅山最早的宮觀為“崇禧萬壽宮”,元符萬寧宮,簡稱“印宮”,山上有三天門,九層臺。九霄萬福宮,現宮內創(chuàng)茅山道院,其茅山道長為七十五代傳人朱易經。
今日的茅山,香容不絕,游客如云,對三茅君的尊崇,盛況如舊。
5.《記句容叟》句子翻譯原文是:記句容叟 袁 枚
舟過燕子礬,泊古寺,有叟訓數僧。貌癯而古,須發(fā)墮落,高吟所作詩,齒缺不能音。揖而問之曰:“叟其有道者歟?”曰:“余非有道者,累于道者也?!痹兤湫眨悔w,句容人。母孕之即不茹葷,九歲齒決肉嘔,遂絕之。誓不娶,年十九,母亡。
慕茅山三洞為神仙居,絕欲得之,仡然從三人而行,裹糧趨洞所。洞冥然黑,人倒臥作蛇行以進。叟先入,墮水,幸淺,無所傷。二人者秉燭繼之。蝙蝠啞啞萬數,如大片黑云來撲火,火滅。其一毒虺,長三四尺,狂走有聲。三人苦畏,聯(lián)衣帶行山根,觸頂礙眉,石乳雨下,訖不得住。又五六里,得坦穴,聞鐘磬鳴,大喜奔之,石罅水所為。望如黑海,昏霧杳藐,波浪大作,不可窮也。燈盡滅,且饑,為是悛而止。從原徑返,行且臥,迷無所復。聞人聲如天外呼者,則三人之戚友具麥飯紙錢號于洞口也。牽以繩,三人同上,見青天如得故物,人間已三晝夜矣。
叟歸,茹氣呼吸法,于三人中最為長年,卒衰廢,與他老人同。無所名一錢,乃教小僧丐食飲以卒日。自悔空然慕道,幾死穴中。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為妄言,非矣。
(選自《小倉山房詩文集》)
1、我不是得道的人,而是被道所累的人。
2、母親懷著他的時候就不能吃肉,他九歲時掉了牙吃肉就吐,于是就不吃肉了。
3、老人不名一文,于是就讓小和尚乞食來度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77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普洱茶六大茶山四產區(qū)介紹
下一篇: 孫一元《飲龍井詩》茶詩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