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于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相傳,信陽原來沒有茶。一次當?shù)匕l(fā)生瘟病,一位名叫春姑的姑娘為此四處奔走尋找治病的良方。
有人告訴她,西南方向有一種可消除疾病的寶樹。春姑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天的長途跋涉,最后病倒在一條小溪邊。
泉水中漂來一片樹葉,染病的春姑強撐力氣拾起含在嘴里,馬上神清目爽。她順著泉水,找到了那棵寶樹,取得了種子。為了早日把樹種帶回家鄉(xiāng),春姑變成了一只畫眉鳥,很快飛回家鄉(xiāng)種下樹子。
而耗盡力氣的她,則在樹旁化成了一塊石頭。當茶樹長大后,山上飛出了一群群的小畫眉,它們啄下一片片茶葉,放進鄉(xiāng)親們嘴里,鄉(xiāng)親們便痊愈了。從此以后,信陽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既然來到河南,自然不能不聊一下這里的名茶:
其一:信陽毛尖。我們也特地到了信陽,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到這款名茶的信息,分享給茶友……
信陽毛尖是在清代末年的時侯上市的,屬于綠茶,其茶區(qū)分布廣、資源豐富,茶葉種類之多堪稱世界之最。
關于烏牛早—烏牛早茶永嘉烏牛早茶是近年的新創(chuàng)名茶,因主產(chǎn)于永嘉烏牛鎮(zhèn)而得名。是我國茶類中特早發(fā)芽的品種,3月上旬即可采制。烏牛早于2012年引進信陽成為現(xiàn)今信陽本地茶樹品種第四大類,分別是信陽旱茶、福鼎大白茶、烏牛早、深山野茶,以上四種中占有量最大屬福鼎大白茶,其次是信陽旱茶,而后的這些極為少見。
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把全國劃分為八大茶區(qū),信陽歸淮南茶區(qū),并指出:“淮南以光州(今潢川縣)上,義陽郡(今信陽市)、舒州次……”。北宋時蘇東坡稱,“淮南茶信陽第一。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信陽地域固始縣出土文物的千年古墓中挖掘有茶葉,資格證書至今已有2300很多年。民國,茶葉生產(chǎn)制造繼清代以后,又獲得大力推廣,茗茶生產(chǎn)工藝日趨健全。信陽茶區(qū)又依次創(chuàng)立了五大茶社,再加清代的三大茶社通稱為“八大茶社”。
在民俗和歷史資料上幾個有關信陽毛尖的傳說故事,在其中的一個是這樣子的。好久好久之前,信陽市這個地方并沒人栽種茶樹,山頂都沒有茶樹,本地的人衣食住行的十分的貧困,腐敗分子和大地主相勾結,持續(xù)的對貧困老百姓開展榨取,促使她們的生活是始料不及。之后,本地廣為流傳了一種絕癥,大家沒法將其治療,逐漸的絕癥持續(xù)散播起來,死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有的在一個村子都找不著好多個還能活的出來的人。
在一個生病的小村莊里住著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女孩姓名叫農(nóng)家女,她見到這類狀況心急火燎,她很想?yún)f(xié)助病大家卻又束手無策。只有四處尋找醫(yī)治之策。有一天,她遇到了一個老人,哪個老人告知她要是跋山涉水踏入幾十天的路,在一處山頂生長發(fā)育的一種能夠 醫(yī)治這類病的樹。春姑依照老人得話尋找在離開了九十多天的路后精疲力竭倒在了溪水,它是一片葉子隨流水流來到她身旁,她乏力的提到葉子放進嘴中,覺得好啦起來,再次找尋找到茶樹。
這時候看樹的仙人告知她取下的種子,十天內(nèi)務必種到土里,隨后才可以長出,但是回來十天毫無疑問不好,因此擔憂起來,仙人知道就將其變成了啄木鳥,那樣春姑趕快飛回來,耗盡滿身氣力趕回去,將種子放進土壤中,春姑因心力憔悴變成了石塊守衛(wèi)的茶樹,之后茶樹長出了,從林中飛出很多的小啄木鳥將茶葉一片片放進患者嘴中,大家的病就都好啦。從今以后信陽市的大家開始了茶樹的栽種。
信陽毛尖的馳名產(chǎn)地是五云(車云、集云、云霧、天云、連云五座山)、兩潭(黑龍?zhí)?、白龍?zhí)叮⒁簧剑ㄕ鹄咨剑?、一寨(何家寨)、一寺(靈山寺)。
這次就是有機會,我倆實地到了信陽毛尖的原產(chǎn)地瞧一瞧,看看產(chǎn)出這樣的好茶的地方是多么的鐘靈毓秀山青水凈了。
其二:[嵩山石花茶]
嵩山麥飯石是一種天然中藥石,開發(fā)利用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據(jù)《本草綱目》記載,其氣味甘溫無毒,可治療一切癰疽等雜病。嵩山石花茶就是選用嵩山麥飯石為原料、并配以野菊花、野薄荷、山竹葉、土枸杞等十余種天然植物和礦物,依照佛、儒、道家傳統(tǒng)飲茶配方,用現(xiàn)代技術精制而成。具有清熱明目、生津潤喉、利尿解酒、降脂降壓、清除燥熱等功效。其茶味口感清爽,回味醇香。
該品經(jīng)現(xiàn)代技術分析檢驗,含多種揮發(fā)油、多糖苷、氨基酸、抗菌素和多種維生素,不含咖啡因,適宜男女老幼四季飲用。沖泡時杯中呈現(xiàn)鮮花狀,集觀賞、飲茶、保健于一體,是當今生活中的理想飲品和饋贈佳品。
其三:[嵩山佛茶]
嵩山佛茶是大法王寺的特產(chǎn),是寺內(nèi)方丈釋延佛大師根據(jù)名貴中草藥的藥理功能,研制出對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保健飲品。佛茶主要成份:有大法王寺院內(nèi)一千九百多年歷史的古老銀杏樹的銀杏葉,有主產(chǎn)于嵩山的金釵、首烏、靈芝、玉竹、絞膠藍、黃芪、鬼針草及青藏高原珍貴的冬蟲夏草等十幾味名貴中草藥配合上等茶葉,精心加工配制而成。對人體有活血化瘀、補氣補血、防癌抗癌、清熱排毒、調(diào)解陰陽、降低血脂、安神醒腦、生津養(yǎng)顏、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獨特功能。嵩山佛茶是現(xiàn)代人們生活中最理想的保健飲品,也是饋贈親友最佳的健康禮品。值得一提的是:嵩山佛茶經(jīng)眾僧“佛事加持”。
信陽市是河南省主要產(chǎn)茶區(qū),面積、產(chǎn)量、產(chǎn)值均占全省的90%以上。
在早些年,信陽毛尖與國內(nèi)其他一些著名的產(chǎn)茶區(qū)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名氣不夠。
與同為中國十大名茶的西湖龍井、福建鐵觀音、云南普洱茶相比,名氣都遠不如別人。
二是產(chǎn)量不大。
2005年,全市茶葉產(chǎn)量為1.5萬噸,而同期云南普洱茶產(chǎn)量為5.2萬噸,安溪鐵觀音產(chǎn)量為4.5萬噸,這些茶葉的產(chǎn)量都比信陽毛尖產(chǎn)量大得多。
三是產(chǎn)值不高。
2005年信陽市茶葉總產(chǎn)值為10億元,按單產(chǎn)28.9公斤計算,單產(chǎn)值為1928元,而2005年西湖龍井平均單產(chǎn)值達10591元,云南普洱茶產(chǎn)值達到39億元。
其他還有市場占有率不高、宣傳力度不夠等。
2003年4月,信陽毛尖茶經(jīng)國家質(zhì)檢總局批準獲得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同時《信陽毛尖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guī)則》和《信陽毛尖茶原產(chǎn)地標記管理規(guī)定》也經(jīng)信陽市人民 *** 批準實施,從而使信陽毛尖茶的生產(chǎn)及市場進一步規(guī)范,這對保護信陽毛尖這一巨大的無形資產(chǎn),保護信陽毛尖品牌,保護茶葉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發(fā)揮信陽毛尖茶的精品名牌優(yōu)勢、應對入世挑戰(zhàn)、做大做強信陽茶葉產(chǎn)業(yè),促進茶葉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小毛尖成為地方支柱產(chǎn)業(yè)
信陽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帶,氣候兼有南北之長,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暖溫帶草類生長。
境內(nèi)大別山逶迤連綿,形成天然的綠色寶藏,是信陽毛尖茶葉天然的家園。
信陽毛尖與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同為三大著名綠茶。
信陽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濃”譽滿海內(nèi)外。
信陽是中國北緯最高的產(chǎn)茶區(qū),位于江淮之間,大別山和桐柏山的結合部,峰巒疊嶂,云遮霧繞,雨量充沛,空氣濕潤。
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奠定了信陽毛尖茶香濃味厚的品質(zhì)基礎。
近年來先后興起、并在國內(nèi)外各種展評中連獲大獎的龍?zhí)?、五云山、九華山、仰天雪綠、青峰云霧、新林玉露、文新等茶葉知名品牌,就足以使信陽人為之振奮,引為自豪。
信陽毛尖獲得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后,2005年又成為國際地理標志網(wǎng)絡組織(Origin)的新成員。
信陽市十分珍惜這些榮譽,采取一系列措施,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zhì)量和生產(chǎn)技術進行規(guī)?;芾?,大力推進“龍頭企業(yè)+茶農(nóng)+地理標志”的生產(chǎn)模式,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對信陽毛尖茶葉的質(zhì)量和生產(chǎn)技術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大力推進“龍頭企業(yè)+茶農(nóng)+地理標志”的生產(chǎn)模式。
另一方面,與 *** 有關職能部門配合,嚴厲打擊假冒信陽毛尖地理標志的違法行為,使信陽毛尖茶葉的市場知名度日益提高,公平競爭秩序改善,企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明顯好轉,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chǎn)業(yè),形成信陽五云茶葉集團有限公司、信陽文新茶葉有限公司、信陽盧氏茶葉有限公司等年產(chǎn)值超千萬元的龍頭企業(yè)10余家,年產(chǎn)值百萬元以上的茶葉企業(yè)百余家。
茶農(nóng)20余萬人,經(jīng)營信陽毛尖的商戶遍及全國各地,信陽毛尖已成為信陽的一大支柱產(chǎn)業(yè)。
地理標志促進特色經(jīng)濟發(fā)展
地理標志產(chǎn)品的地域性特點決定了它所產(chǎn)生的利益將惠及該地域的全體群眾,不僅增加了農(nóng)民個體的收入,也有效推動了區(qū)域整體脫貧致富。
目前地理標志產(chǎn)品已成為提高農(nóng)民組織化、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帶動了多業(yè)聯(lián)動發(fā)展。
地理標志在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與市場兩個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了連接與紐帶作用,農(nóng)民通過公司訂單參與市場競爭,商標意識逐步增強。
市場通過地理標志將農(nóng)民組織起來。
形成了“公司+地理標志(商標)+農(nóng)戶”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經(jīng)營模式。
目前信陽市茶園面積已達5萬多公頃,開采投產(chǎn)面積近5萬公頃,年產(chǎn)春茶干茶800多萬公斤,夏茶600多萬公斤,總產(chǎn)值8億多元,社會總投入(包括加工、包裝、貯藏、銷售經(jīng)營增值)12億元以上。
現(xiàn)全市茶葉生產(chǎn)規(guī)模較大的鄉(xiāng)鎮(zhèn)有近130個,行政村近1300個,有國營、集體、個體等各類茶場1200多個,形成了茶葉的規(guī)?;l(fā)展、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的新格局。
品牌效應助推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進程
農(nóng)產(chǎn)品證明商標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保證其指向的商品或服務品質(zhì)獨特、質(zhì)量上乘,一方面能夠提醒商品的生產(chǎn)者和銷售者,注重保證商品、服務質(zhì)量;另一方面能使消費者立刻知道該商標指向的農(nóng)產(chǎn)品產(chǎn)于何地,品質(zhì)如何,產(chǎn)生信任感和選購欲望。
這種基于對信陽毛尖這一名牌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的信任確立了信陽毛尖在市場中的地位,提高了其市場占有率,進而推動了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的進程。
2003年信陽毛尖獲得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后,信陽市出臺了《信陽毛尖茶原產(chǎn)地標記管理規(guī)定》,劃定的信陽毛尖茶原產(chǎn)地域范圍內(nèi),嚴格實施原產(chǎn)地域產(chǎn)品質(zhì)量認證制度。
這些措施充分保證了茶葉品牌的高效應。
截至目前,固始縣九華山茶場的九華山牌信陽毛尖、信陽市文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文新牌信陽毛尖、固始縣仰天洼茶場的仰天雪綠牌茶葉、河南新林茶業(yè)有限公司的新林玉露牌蒸青綠茶、河南信陽五云茶葉(集團)有限公司龍?zhí)杜菩抨柮鈽s獲河南省名牌農(nóng)產(chǎn)品,信陽毛尖茶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生產(chǎn)規(guī)模日益擴大,產(chǎn)業(yè)鏈條迅速加長,經(jīng)濟效益蔚為可觀。
茶葉已成為信陽振興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重要支柱產(chǎn)業(yè)。
信陽茶文化-毛尖的起源發(fā)展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陽本沒有茶,鄉(xiāng)親們在官府和老財?shù)钠趬合?,吃不飽,穿不暖,許多人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怪病,瘟病越來越兇,不 少地方都死絕了村戶。
一個叫春姑的閨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能給鄉(xiāng) 親們治病,她四處奔走尋找能人。
一天,一位采藥老人告訴姑娘,往西南方 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便能找到一種消除疾病的寶樹。
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在路上走了九 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盡,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條小溪邊。
這時,泉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春姑含在嘴里,馬上神清目爽,渾身是勁,她 順著泉水向上尋找,果然找到了生長救命樹葉的大樹,摘下一顆金燦燦的種 子。
看管茶樹的神農(nóng)氏老人告訴姑娘,估下的種子必須在10天之內(nèi)種進泥土 ,否則會前功盡棄。
想到10天之內(nèi)趕不回去,也就不能搶救鄉(xiāng)親們,春姑難 過得哭了,神農(nóng)氏老人見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兩下,春姑便變成了一只尖 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畫眉鳥。
小畫眉很快飛回了家鄉(xiāng) ,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起來。
這時,她的心血和力氣已經(jīng)耗盡,在茶樹旁化成了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
不 久茶樹長大,山上也飛出了一群群的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 茶葉,放進得了瘟病人的嘴里,病人便馬上好了,從此以后,種植茶樹的人 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固然,這只是個美麗的神話,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但信陽 毛尖確有著悠久的歷史。
考古證明,信陽種植茶葉源于戰(zhàn)國中后期,距今已 有兩千余年,唐代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chǎn)茶區(qū)之 一;相傳武機時天因飲信陽茶治好了腸胃病,特賜在毛尖產(chǎn)地車云山上建千 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嘗遍名茶而揮毫贊道:“淮南茶, 信陽第一”;1915年,信陽毛尖漂洋過海,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奪 得金獎;1958年,“龍?zhí)杜啤碧丶?、一級信陽毛尖獲國家銀質(zhì)獎,1988年, 榮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90年,龍?zhí)杜铺丶壭抨柮庠谌珖柙u 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濃”奪得總分第一名,榮獲國家金獎。
全國 名茶僅兩枚金牌,“龍?zhí)杜啤毙抨柮獠粌H與“西湖龍井”并駕齊驅,且在 色、香、味上更勝一籌。
信陽毛尖不僅走俏國內(nèi),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遠 銷日本、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信陽茶文化-毛尖的功能
信陽毛尖品質(zhì)高上,形狀細、圓、光、直并多白毫,茶質(zhì)清香、味濃、湯色綠,因茶葉節(jié)茸毛顯露,緊直峰尖而稱之為“毛尖”,信陽毛尖具有多種功能作用。
具有強身健體作用。
信陽毛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氨基酸、生物堿、茶多酚、糖尖、有機酸、芳香物質(zhì)和維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水溶性礦物質(zhì)。
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制動脈粥樣硬化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能。
具有醫(yī)療功效。
常喝毛尖茶,能降低血壓。
茶葉內(nèi)含的咖啡堿和兒茶素能促使人體血管壁松弛,并能增血管有效直徑,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彈性,消除脈管痙攣。
毛尖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對松弛血管壁的效應更顯著;臨床證實,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血壓增高受血管緊張素所控制,一旦抑制住血管緊張素活力,就能達到降壓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
茶葉中的兒茶素類物質(zhì),對人體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總類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顯的降低作用。
常飲茶的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比不飲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飲茶能促進脂類物質(zhì)轉化吸收。
由于茶葉中具有嘌呤堿、腺嘌呤等到生物堿,這些生物堿可與磷酸、戊糖等物質(zhì)形成核甘酸,核甘酸類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對脂類物質(zhì)的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對含氮化合物具有極妙的分解、轉化作用,使其分解轉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質(zhì),從而達到消脂作用。
茶葉具有凈化人體消化器官的作用。
茶葉中的黃烷醇可使人體消化道松弛,凈化消化道器官中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zhì),同時還對胃、腎、肝臟履行特殊的凈化作用,不但有助于脂肪等物質(zhì)的消化,而且還能預防消化器官疾病的發(fā)生。
茶葉中抗氧化組合提取物GAT具有顯著的抗癌物質(zhì)的突變作用。
由于GAT有抑制黃曲霉素、苯并吡等致癌物質(zhì)的突變作用,故有抑制腫瘤轉移的效應;茶葉中含有大量EGCG,它能有效地抑制人體中促瘤劑活性,可有效地防癌細胞的生成;茶葉提取物T—8750劑對胃腺癌細胞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亞硝胺及亞硝基化合物,是公認的主要致癌物質(zhì),而茶葉中所含的茶多酚是阻斷硝基化合物的主要活性物質(zhì)。
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越多,抗癌作用也就越強。
信陽茶文化-信陽毛尖分布概況
信陽茶葉資源極為豐富,淮南丘陵和大山區(qū)皆有種植,榮獲國家金質(zhì)獎 的龍?zhí)杜菩抨柮獾脑蟿t主要來自信陽縣西南區(qū),俗稱“五云兩潭一寨”, 即車云山、連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霧山、白龍?zhí)?、黑龍?zhí)?、何家寨?br>
俗話說,高山云霧出好茶,“五云兩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間,所產(chǎn) 毛尖茶質(zhì)量最優(yōu)。
一是高山云霧多,光照適宜,短光波的藍、紫、紅光易被 葉綠素吸收,增強光合作用,使茶葉含有豐富的有機質(zhì),茶葉味香濃。
二是 高山霧濃,空氣濕潤,芽葉持嫩性強,粗纖維少。
三是高山日夜溫差大,茶 葉經(jīng)光合作用積蓄物質(zhì),有效積累多,故高山茶葉味濃郁。
四是高山林茂, 枯枝落葉多腐爛為土,有機質(zhì)豐富,土層深厚松軟,偏酸性,有利于茶樹生 長。
五是空氣、水質(zhì)潔凈,很少污染,茶葉質(zhì)量純正,無雜味。
除信陽縣外,商城、光山、羅山、新縣、潢川、固始、信陽市等地皆產(chǎn) 茶葉,并且多出名茶。
商城縣金剛臺、大蘇山等地層巒疊翠、去霧繚繞,所 產(chǎn)“雀舌茶”形如鳥雀舌尖,湯鈀淡黃微綠,滋味香醇。
“銀針”茶以谷雨 前采嫩芽焙制外形細直有毫,湯色翠青,入口馥郁。
“金剛碧綠”、“大別 山龍井”也各具特色。
固始縣有“仰天雪綠”,光山縣有“蘇山茗芽”、“ 凈居毛峰”、“賽山翠綠”、“賽山毛峰”,新縣有“香山翠峰”,地區(qū)茶 葉試驗場有“雷沼噴云”。
“靈山云茶數(shù)千年,古今中外美名傳。
清香明目 延年壽,長生何湎術仙丹”。
羅山縣靈山茶也有鮮明的特色,“靈山劍峰” 在1990年河南省名優(yōu)茶評比會上被評為省級新名茶,又有“天山香”為代表 的一優(yōu)質(zhì)茶相繼問世。
目前,信陽擁有國家級名優(yōu)茶1個,省級名優(yōu)茶14個, 地區(qū)級名優(yōu)茶11個。
信陽茶文化-信陽毛尖采摘制作
陽春三月,茶芽開始萌發(fā),“清明節(jié)”過后開始采摘,“谷雨”前普 遍開采。
春茶采摘時間為40天左右,五月底以前采的為春茶,也叫做“頭 茶”,開采的頭兩天,數(shù)量很少,稱之為“跑山尖”,多在“谷雨”前采 制也稱為“雨前毛尖”。
五月底春茶結束停采5至於天,再采為夏茶,采摘 時間為一個月左右。
八、九月間,秋芽萌發(fā),采之則稱為“秋茶”。
秋季 萌芽多為養(yǎng)樹而不摘,于是便有“頭茶苦、二茶澀、秋茶好喝舍不得”之 說。
采茶時,不采老(葉),不采小,不采馬蹄葉(魚葉),不采茶果( 花蕾、小茶果實),對夾葉則及時采盡。
制作特級毛尖,只采摘1芽1葉初 展;一級茶采摘1芽2葉初展,二級茶采摘1芽2葉至3葉初展為主,兼有2葉 對夾葉。
三級茶采摘1芽2至3葉,兼有較嫩的2葉對夾葉。
四、五級采摘1芽 3葉及2至3葉對夾葉。
新鮮芽葉采摘后需及時炒制。
炒制的工藝規(guī)程是:青葉入生鍋—熟鍋 —初烘—攤涼—復烘—擇揀—再復烘—包裝入庫。
炒制“生鍋”起殺青、 初揉作用,葉片軟綿,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即全部轉入“熟 鍋”。
除繼續(xù)起蒸發(fā)水份作用外,主要是進行做條、整形加工,并使之發(fā) 揮香氣。
熟鍋炒制后,及時進行初烘,徹底毀滅茶葉殘余酶的活性,防止 氧化劣變,并初步發(fā)揮其色香味和固定形狀作用。
初烘后攤涼2至於小時進 行復烘,復烘之后擇揀,再熱烘一次即可密封。
除人工炒制茶葉外,還有 機制。
唐代時用水車帶動茶磨,將磨碎的茶葉制成團茶;50年代,用過簡 易筒形揉茶機和水利揉茶機,大大提高了工效。
特別是由信陽縣茶葉總公 司、龍?zhí)杜撇枞~總廠開發(fā)研究的茶葉機械初制加工技術,結束了信陽毛尖 必須依賴手工炒制的歷史,把信陽毛尖的炒制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
信陽茶文化-信陽毛尖飲用保健
好茶用好水,好水沏好茶。
茶圣陸羽曾有《六羨歌》曰:“不羨黃金壘, 不羨白玉杯......千羨萬羨江西水......”乾隆皇帝為求好水飲茶,特制一 銀斗,以水的輕重來品評泉水。
《紅樓夢》中的妙玉則用珍藏的梅樹之上雪 水煮茶待客。
宋代大政治家、大詩人王安石用三峽水飲茶的故事更是讓人津 津樂道:傳說,王安石患了痰火之癥,需“瞿塘中峽水”沏“陽羨茶”方可 治愈。
蘇東坡欲過三峽,王安石便托他帶一甕瞿墉中峽水。
蘇東坡等船過了 中峽才想起此事,因無法返回,便帶回一甕下峽水交王安石。
王安石喝了茶 水之后則大呼此水不是中峽水,蘇東坡大吃一驚,忙問為何,王安石說:上 峽水泡茶味濃色重,下峽水味淡色清高,只有中峽水濃淡相宜,此水泡茶半 晌方有色,故知為下峽水。
這個故事雖然有些夸張,但水質(zhì)對沖茶確實至關 重要。
信陽多山則多泉,清碧澄澈,絕無污染,以山泉沏山茶,慢斟細飲, 樂在其中。
陸羽《茶經(jīng)》曾有這樣描述: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zhàn) ,如聽松濤 ,傾瀉入杯,云光瀲滟,此時幽趣,難與俗人言矣!可見品茶的 樂趣。
“茶貴新而善藏”。
茶葉制作十分不易,要保持茶的色、香、味、形不 變則更加不易。
茶山上的茶農(nóng)炒制出茶葉后,用能裝幾十斤及至上百斤的白 鐵罐裝好封牢,放在避光干燥的庫房里能持久不變。
家庭儲藏則有多種方式 ,有將新茶放進白鐵罐里,用宣紙包裹燃燒之后除去煙氣的木炭里在茶葉之 中,蓋嚴封口。
不用鐵罐,用無損的暖水膽也可。
忌用小罐、小瓶、小盒放 置,啟開后再存放則容易變質(zhì)。
可現(xiàn)在好啦!信陽縣茶葉總公司籠潮茶葉總 廠,引進力爭上游先進技術,采用先進設備興建的我國第一座茶葉保鮮庫, 可使茶葉保持常年三綠(條索綠、湯色綠、葉底綠)及香氣永駐、滋味醇爽 常鮮的特色。
還要注意,茶葉的吸附力特別強,千萬不可與香皂、樟腦等氣 味較重的物品存放在一起。
1992年5月15日至22日,第一屆中國信陽茶葉節(jié)在信陽隆重舉行,來自海內(nèi)外的5000多位賓客參加了茶葉節(jié)。
開幕式上,舉行了規(guī)??涨暗奈乃嚤硌?,并請著名藝術家和歌星前來助興,茶節(jié)以茶葉搭臺,經(jīng)貿(mào)唱戲,成交總 額達7億多元。
從1992年開始,信陽茶葉節(jié)將于每年5月舉辦一次。
信陽茶葉節(jié)已成為信陽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
信陽茶文化-如何選購信陽毛尖
一般說來,茶葉的品質(zhì)是由色、香、味、形4個因素構成的。
一、干看評外形
首先,用雙手捧起一把茶葉,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葉的香氣。
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香氣;二是辨別香氣的高低;三是嗅聞香氣的純正程度,凡香氣高、氣味正的必然是優(yōu)質(zhì)茶。
其次,抓一把茶葉平攤于白紙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澤、嫩度、條索、粗細。
凡色澤勻整、嫩度高,條索緊實,粗細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葉。
二、濕看識內(nèi)質(zhì)
濕看,就是開湯審評。
開湯俗稱泡茶或沏茶。
一般先取茶葉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沖上滾沸適度的開水200毫升左右。
開湯后,應先嗅香氣,接著看湯色,先嘗滋味,后評葉底。
(1)嗅香氣
茶葉經(jīng)杯中沖泡后,立即傾出茶湯,將茶杯連葉底一起,送入鼻端進行嗅香,凡聞之茶香清高純正,使人有心曠神怡之感者,就可算得上好茶 。
(2)看湯色
看湯色應及時進行。
一般在茶葉沖泡3-5分鐘后,傾出杯中茶湯于另一碗內(nèi),在嗅香氣前后立即進行。
凡屬上乘的茶葉,湯色以淺綠或黃綠為宜,并要求清而不濁,明亮澄澈。
(3)嘗滋味
滋味是靠人的味覺器官來區(qū)別的。
一般認為,綠茶茶湯濃醇爽口,屬上等綠茶;如果平淡澀口,多為粗老綠茶。
(4)評葉底
評判茶葉經(jīng)沖泡去湯后留下的葉底,看老嫩、整碎、色澤、勻雜、軟硬等情況以確定質(zhì)量的優(yōu)次,同時還應注意有無其他摻雜。
復制的!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于漢,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jīng)》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钡喾鞘穼???v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恫杞?jīng)》云:神農(nóng)《食經(jīng)》“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jīng)》以為飲茶起于神農(nóng)氏,然《食經(jīng)》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jù)?!稜栄拧酚小翱噍薄敝洌酪浴稜栄拧窞橹芄珪r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于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蛾套哟呵铩?nèi)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于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人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于經(jīng)。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zhàn)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yī),六曰酉①。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后,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于東晉,盛于今朝(宋朝)?!惫陶`?!堵尻栙に{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于漢魏則可,盛行于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于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后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鄉(xiāng),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后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后之說,尤養(yǎng)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于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云:“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蹦艘越裰铻檩?。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shù)碗,確成風矣。
飲茶蓋起于漢人,尤其是南方漢人,北人飲之,殆在其后,外蕃有此物,尤為晚焉。前引《封氏聞見記》謂“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可為南北嗜好先后不同之證,因而外蕃飲茶,必在北人之后。同書又謂:“(飲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笨芍圆枧c外蕃易馬,不始于宋,實始于唐,亦可見中國茶葉輸人外蕃,開始于唐。外蕃嗜好中國之茶蓋亦有故。
《宋史·職官志》云:“(宋哲宗)元符末,程元邵言,戎俗食肉飲酪,故茶而病于難得,專以蜀易上乘?!?br>《明史·食貨志》謂:“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與此正同。而陸游《南唐書》提及:契丹雖通商南唐,徒持虛辭,利南方茶葉珠貝而已。確系實情。北蕃好食肉,必飲茶,因茶可清肉之濃味。今蒙古人好飲茶,可為例證,不飲茶,多困于病,無怪其常以名馬與漢人易茶也。唐宋者名之團茶,蕃人尤嗜之,常以重價買之,宋張舜民《畫漫錄》云:“熙寧中蘇子容使遼姚鱗為副,曰:‘蓋載些小團茶乎?!尤菰?‘此乃上供之物?!瘍壐遗c北人,未幾有貴公子使遼,廣貯團茶,自爾北人非團茶不納也,非小團不貴也,彼以二團易蕃羅一匹?!?br>似此唐代之回鵲,宋代之契丹,以至夏金國之藏古,食肉飲酪之民,亦莫不好茶。故至明代,對于挑河西寧一帶之西蕃,皆以茶馬為羈摩。
......明代對于茶之貿(mào)易,雖不行專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斬,并立茶馬司,以便與西蕃交茶易馬。同時,又于產(chǎn)茶之地,十株取一,無主茶樹,十分取八,其對于茶之需要,可為盡心而為之,而要不外為“制服西戎之術”。由此可知,中國茶葉傳于外蕃,一方面因由于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于中國無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與之交易或為之羈摩。故茶自唐課稅之后,對內(nèi)既為國庫所關,對外復為安危所系。
茶為中國特產(chǎn),或即原產(chǎn)地,后始傳播于東西洋,先述東洋日本飲茶風俗之起源。中國茶未人日本之前,傳說日本之高千穗椎葉七山,肥前,玖磨八代山鹿,筑波之生葉上妻,豐前之上毛由川,豐后之大野直人諸郡,皆有野生之茶。唯日本人取為飲料與否及種植之與否?寂然無聞。日本之有茶種系自中國傳人,當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城嵯峨諸帝之間,傳教弘道之請益僧留學僧不斷來唐,乃傳人茶種。前引當時來唐之最澄上人,歸國時,臺州司馬口口曾煮茶為之餞別,即攜茶種至日,栽于江州阪本。或謂在奈良朝之圣武天皇治下,僧行某曾攜茶于參州藥王府內(nèi),顧其種得自中國與否,則不敢斷定。當茶種輸人之始,日人種之固少,飲之尤少。當時,營公作詩雖有“東方明未睡,悶飲一杯茶”之句,但自平安朝至倉時代約百八十年間,飲茶風氣乃未開,它僅為貴族僧侶中之消費品。及仁安文治間,前后兩次入宋,榮西禪師回國,茶樹之栽植與飲茶之風氣,始遍及全國。禪師入宋,第一次在仁安夏季,當其上浙江臺州之天臺山,深感茶之靈液,及秋歸國。攜茶以隨,種于肥前之福岡佐賀縣境雷振山坊前庭,稱為巖上茶,同縣三井郡山本材豐田之千光寺,亦有茶園種植。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時,歸國之船,先到長崎之平戶葦浦,民部大輔清貫迎之建小庵,開道場,禪師即于庵之附近種茶,
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茶乃產(chǎn)于長崎縣之彼桿與佐賀縣之東西嬉野。飲水思源,皆系榮西禪師之賜。禪師曾著《吃茶養(yǎng)生記》,并以茶醫(yī)好當時詩人將軍宮朝宿醉,有名于世。其后明惠上人,亦栽茶于山城大和,人工種植既多,飲茶之風乃盛,上人曾說:“茶道之幽玄,復授北條泰時以治道儉素之要義?!遍g接上予日本政治,莫大影響。自此而后,至德川八代吉宗將軍時代,日本飲茶之風更盛,茶店林立,時人作詩曰:“隨處開茶店,一鐘是一錢,生涯唯簡里,饑飽委天然。”足見當時風氣矣。
次述西洋飲茶之始。歐人知道茶葉,始于十六世紀葡萄牙東來,而傳人歐洲,約在十七世紀初期,歐洲之東洋貿(mào)易,著先鞭者,為葡萄牙人,根據(jù)地在廣東澳門。澳門人,為歐人最初見到之飲茶之人。唯廣東非產(chǎn)茶之地,其于茶之傳播,殆無若何影響。后荷蘭人繼之東渡,達到中國南方之福州,親見中國產(chǎn)茶之地,時為西歷一六00年之事。歐人最初用茶,當作藥品,斯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輸極少之茶葉入歐洲,為西洋有茶葉之始,歐洲醫(yī)學,深信茶之功能,一如中國人最初之飲茶。法國貴族,對中國之茶視作一寶,極珍貴之,且當時茶價昂貴,有以磚茶納入黃金之箱,以作贈品之傳說。英國之輸入茶葉,約在西歷一六六0年,喝茶店建于倫敦,大約亦于此時,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為內(nèi)親王皇后時,皇后之禮物中,即有茶葉。此為英國皇室與茶發(fā)生首次因緣。及后,飲茶之風次第及于民眾。時有英人彼皮,受人贈予茶葉,且作日記云:“為中國人所飲之飲料,余未嘗見之,此恐系藥物學家巴苓帖嘗謂有治感冒或腦充血癥功效之藥用飲料乎?”茶初作藥用,中國日本四洋,前后如出一轍。其后,一六六四年,東印度公司進獻茶于英王。當時茶價,一磅值六十先令,極為昂貴??Х戎斎藲W洲約在西歷一五八0年,比茶早二十年,初由阿拉伯商人輸入。雖是先人為主,但在英國,后進之茶實有凌駕之勢。至一七00年,輸人之茶每年平均兩千磅,自后十年,平均約在十四萬磅。至一七八0年全歐輸入五百五十萬磅,而英一國突進至一千二百二十萬磅,咖啡之輸入瞠乎其后。繼而英領印度,相競植茶,與中國頡頏,以輸入稅之關系,印度紅茶種植迅猛發(fā)展,一八八八年輸出到英國的數(shù)量遂超中國茶之上。英人有朝茶、午后茶。家居外出,默思會談,皆不離茶。每人每年平均消費茶九磅,可謂“嗜茶之國民”也。
茶之初生,不在英國,不在西洋諸國,且不在日本,而在中國。因此,中國古代不獨精神文明舉世聞名,即物質(zhì)生活亦擅優(yōu)長,所謂“大國文明”,其在斯乎?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于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于“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于“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jù)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1)達摩禪定: 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愿成功,但后來漸不支終于熟睡,達摩醒來后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于地上。不久后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采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后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采食的樹葉即為后代的茶,此乃飲茶起于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2)孫皓以茶代酒: 根據(jù)《三國志·韋曜傳》中說,吳國皇帝孫皓率群臣飲酒,規(guī)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韋曜酒力不勝,只能喝二升,孫皓便常密賜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國時代,當時上層社會飲茶風氣甚盛,同時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肅茗飲: 唐代以前人們飲茶叫做「茗飲」,就和煮菜而飲湯一樣,是用來解渴或用來佐餐的。這種說法可由北魏人楊銜之所著洛陽伽藍記中的描寫窺得。書中記載說當時喜歡「茗飲」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則多飲用酪漿,書中尚記載了一則故事:北魏時,南戶齊朝的一位官員王肅向北魏稱降,剛來時,不習慣北方吃羊肉、酪漿的飲食,便常以鯽魚羹為飯,渴則飲茗汁,一飲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陽的人均稱王肅為“漏厄”,就是永遠裝不滿的容器。幾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設宴,宴席上王肅食羊肉,酪漿甚多,高祖便問王肅:“你覺得羊肉比起鯽魚羹來如何?”王肅回答道:“莒附庸小國,魚雖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蘭秋菊各有好處。只是茗葉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給酪漿作奴仆了?!边@個典故一傳開,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別名。這段記載說明了,茗飲是南人時尚,上至貴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須品,而北人則歧視茗飲。其次當時的飲茶屬牛飲,甚至有人飲至一斛二升,這與后來細酌慢品的飲茶大異其趣。
4〤飲茶的起因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人類最早為什么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fā)現(xiàn)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寫到:“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guī)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fā)展成為飲茶的習慣。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shù)牧恕?br>5〤茶的廣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fā)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6〤茶樹的發(fā)源地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fā)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fā)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和茶葉發(fā)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
3、云南說: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fā)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jīng)》:“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卑蜕綅{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jù)。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7〤中國十大名茶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各種各樣的茶類品種,萬紫千紅,竟相爭艷,猶如龍鳳撒下的光輝,使萬里山河分外妖嬈。中國名茶就是在浩如煙海諸多花色品種茶葉中的珍品。同時,中國名茶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名茶,有傳統(tǒng)名茶和歷史名茶之分。
1、杭州西湖龍井 ,居中國名茶之冠。產(chǎn)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多少年來,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湖聞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相傳,乾隆皇帝巡視杭州時,曾在龍井茶區(qū)的天竺作詩一首,詩名為《觀采茶作歌》。西湖龍井茶向以“獅(峰)、龍(井)、云(棲)、虎(跑)、梅(家塢)”排列品第,以西湖龍井茶為最。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后,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2、江蘇蘇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吳縣太湖洞庭山。當?shù)厝朔Q“嚇煞人香”。碧螺春茶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后,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級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后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xiàn),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干。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nèi)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并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干工序。
3、太平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chǎn)于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茶樹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jīng)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黃山茶的采制相當精細,認清明到立夏為采摘期,采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據(jù)芽葉質(zhì)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chǎn)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xiàn)象;火溫要先高后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jié),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zhì)特征是:外形細扁稍卷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4、安溪鐵觀音屬青茶類,是我國著名烏龍茶之一。安溪鐵觀音茶產(chǎn)于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據(jù)載,安溪鐵觀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間(1725~1735年)。安溪縣境內(nèi)多山,氣候溫暖,雨量充足,茶樹生長茂盛,茶樹品種繁多,姹紫嫣紅,冠絕全國。安溪鐵觀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質(zhì)以春茶為最佳。鐵觀音的制作工序與一般烏龍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搖青轉數(shù)較多,涼青時間較短。一般在傍晚前曬青,通宵搖青、涼青,次日晨完成發(fā)酵,再經(jīng)炒揉烘焙,歷時一晝夜。其制作工序分為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切揉、初烘、包揉、復烘、烘干9道工序。品質(zhì)優(yōu)異的安溪鐵觀音茶條索肥壯緊結,質(zhì)重如鐵,芙蓉沙綠明顯,青蒂綠,紅點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鮮爽,具有獨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濃郁,沖泡7次仍有余香;湯色金黃,葉底肥厚柔軟,艷亮均勻,葉緣紅點,青心紅鑲邊。
5、岳陽君山銀針 我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納入貢茶。君山,為湖南岳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凹獠琛比绮鑴?,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君山銀針茶香氣清高,味醇甘爽,湯黃澄高,芽壯多毫,條真勻齊,著淡黃色茸毫。沖泡后,芽豎懸湯中沖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觀。君山銀針茶于清明前三四天開采,以春茶首輪嫩芽制作,且須選肥壯、多毫、長25~30毫米的嫩芽,經(jīng)揀選后,以大小勻齊的壯芽制作銀針。制作工序分殺青、攤涼、初烘、復攤涼、初包、復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葉茶基礎上培育出的一個新茶種。普洱茶亦稱滇青茶,原運銷集散地在普洱縣,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攸樂、萍登、倚幫等11個縣的茶葉,在普洱縣加工成而得名。茶樹分為喬木或喬木形態(tài)的高大茶樹,芽葉極其肥壯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葉品質(zhì)優(yōu)異。其制作方法為亞發(fā)酵青茶制法,經(jīng)殺青、初揉、初堆發(fā)酵、復揉、再堆發(fā)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為藥用的。其品質(zhì)特點是:香氣高銳持久,帶有云南大葉茶種特性的獨特香型,滋味濃強富于刺激性;耐泡,經(jīng)五六次沖泡仍持有香味,湯橙黃濃厚,芽壯葉厚,葉色黃綠間有紅斑紅莖葉,條形粗壯結實,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與型茶兩種。
7、九江廬山云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據(jù)載,廬山種茶始于晉朝。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云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廬山云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優(yōu)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采制技術。采回茶片后,薄攤于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凈。然后,經(jīng)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8、信陽毛尖
產(chǎn)于河南信陽車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霧山、震雷山、黑龍?zhí)逗桶執(zhí)兜热荷椒屙斏?,以車云山天霧塔峰為最。人云:“師河中心水,車云頂上茶?!背善窏l索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湯色清綠明亮,香氣鮮高,滋味鮮醇;葉底芽壯、嫩綠勻整。
鑒別方法:產(chǎn)于河南信陽車云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nèi)質(zhì)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卷曲形,葉片發(fā)黃。
9、安徽祁門祁紅 在紅遍全球的紅茶中,祁紅獨樹一幟,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著稱。祁紅,是祁門紅茶的簡稱,為工夫紅茶中的珍品。祁紅生產(chǎn)條件極為優(yōu)越,真是天時、地利、人勤、種良、得天獨厚,所以祁門一帶大都以茶為業(yè),上下千年,始終不敗。祁紅工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聲譽,芬芳常在。祁紅向以高香著稱,具有獨特的清鮮持久的香味,被國內(nèi)外茶師稱為砂糖香或蘋困香,并蘊藏有蘭花香,清高而長,獨樹一幟,國際市場上稱之為〔祁門香〕。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著名綠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單片嫩葉炒制而成的產(chǎn)品,堪稱一絕。產(chǎn)于安徽西部大別山茶區(qū),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chǎn)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它最先源于金寨縣的齊云山,而且也以齊云山所產(chǎn)瓜片茶品質(zhì)最佳,故又名“齊云瓜片”。其沏茶時霧氣蒸騰,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齊山云霧瓜片”之稱。
在齊云瓜片中,又以齊云山蝙蝠洞所產(chǎn)瓜片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圍,整年有成千上萬的蝙蝠云集在這里,排撒的糞便富含磷質(zhì),利于茶樹生長,所以這里的瓜片最為清甜可口。但由于產(chǎn)量的制約,很多茶客對“只聞其名,未見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與其他綠茶大不相同,沖泡后,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之功效。如此優(yōu)良的品質(zhì),緣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也離不開精細考究的采制加工過程。瓜片的采摘時間一般在谷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后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后趁熱密封儲存。果如宋代梅堯臣《茗賦》所言:“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nóng)耕,夜不得息,晝不得?!薄I阄毒慵?,是瓜片茶中的珍品
國外飲茶大觀
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jīng)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核等級和價格。
英國:英國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飲料。茶,幾乎可稱為英國的民族飲料。他喜愛現(xiàn)煮的濃茶,并放一二塊糖,加少許冷牛奶。
泰國:泰國人喜愛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卻了,甚至冰凍了,這就是冰茶。在泰國,當?shù)夭杩筒伙嫙岵瑁嫙岵璧耐ǔJ峭鈦淼目腿恕?br>蒙古:蒙古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放在木臼中搗成粉末,加水放在鍋中煮開,然后加上一些,還加牛奶和羊奶。
新西蘭:新西蘭人把喝茶作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時間。各鄉(xiāng)鎮(zhèn)茶葉店和茶館比比皆是。
馬里:馬里人喜愛飯后喝茶。他們把茶葉和水放入茶壺里,然后燉在泥爐上煮開。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們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錫罐燒水,投入茶葉;任其煎煮,直到同時煮的腌肉燒熟,再同時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鐘,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飲。通常加入乳酪與糖。
俄羅斯:俄羅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檸檬一片,也有用果漿代檸檬的。在冬季則有時加入甜酒,預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熱茶,里面放許多白糖,只喝二三杯這種甜茶,嘴里就會感到粘糊糊的,連飯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歡在綠茶花里幾片新鮮薄荷葉和一些冰糖,飲時清涼可口。有客來訪,客人得將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禮貌。
南美:南美的馬黛茶。南美許多國家,人們用當?shù)氐鸟R黛樹的葉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們是用吸管從茶杯中慢慢著品味著。
十大名茶
一、西湖龍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黃山毛峰
四、廬山云霧
五、六安瓜片
六、君山銀針
七、信陽毛尖
八、武夷巖茶
九、安溪鐵觀音
十、祁門紅茶
(詳解)
1、西湖龍井,產(chǎn)于浙江杭州西湖區(qū),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于葉,一般長3厘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2、碧螺春,產(chǎn)于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厘米,每500克有5.8萬-7萬個芽頭,芽為白豪卷曲形,葉為卷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的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黃色。
3、信陽毛尖,產(chǎn)于河南信陽車云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nèi)質(zhì)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卷曲形,葉片發(fā)黃。
4、君山銀針,產(chǎn)于湖南岳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制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后銀針不能豎立。
5、六安瓜片,產(chǎn)于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內(nèi)質(zhì)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
6、黃山毛峰,產(chǎn)于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黃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
7、祁門紅茶,產(chǎn)于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為棕紅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8、都勻毛尖,產(chǎn)于貴州都勻縣。茶葉嫩綠勻齊,細小短薄,一芽一葉初展,形似雀舌,長2一2.5厘米,外形條索緊細、卷曲,毫毛顯露,色澤綠潤、內(nèi)質(zhì)香氣清嫩、新鮮、回甜,水色清澈,葉底嫩綠勻齊。假茶葉底不勻,味苦。
9、鐵觀音,產(chǎn)于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后便無香味。
10、武夷巖茶,產(chǎn)于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晴蜒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內(nèi)質(zhì)香氣馥郁、雋永,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艷麗,葉底勻亮,邊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葉肉黃綠色,葉脈淺黃色,耐泡6-8次以上,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
中國十大名茶傳說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xiāng)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xiāng)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jiān)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鼻』实勐犝f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nèi)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实垡灿X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jīng)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鼻』实垡娞筮@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⑴苋窃鯓觼淼哪??據(jù)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xiàn)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fā)作,風停雨住過后,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后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里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見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xiàn)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chǎn)名茶“黃山毛峰”,品質(zhì)優(yōu)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xiàn)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实蹅髁钸M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xiàn),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jù)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实哿⒓磦髁钚荛_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xiàn)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毙苤h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zhì)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chǎn)區(qū),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chǎn)。安溪境內(nèi)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而且經(jīng)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nèi)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zhì)最優(yōu)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shù)“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chǎn)安溪縣西坪鎮(zhèn),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nóng)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fā)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fā)現(xiàn)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zhì)特征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蜻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后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四)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巖茶中品質(zhì)最優(yōu)異者,產(chǎn)于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生長環(huán)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
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fā)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nèi)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fā)。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fā)芽!”然后采下芽葉,精工制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五)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產(chǎn)銀針名茶,據(jù)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xiàn)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泵髯谛睦锸指吲d,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于杯中,極為美觀的。
(六)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chǎn)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據(jù)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癥”,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大名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大哥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回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氣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喊“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回頭,立刻變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著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于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于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fā)后,途中也遇見白發(fā)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后繼續(xù)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于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葉,并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采下種子,立即下山?;剜l(xiāng)后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歷。
(七)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chǎn)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shù)?,于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經(jīng)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藥。一天毛義夢見了白發(fā)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可?!泵x認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寒冬季節(jié),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采下曬干,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后來就把這一帶產(chǎn)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么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給他一包茶葉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著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看見有一位美貌姑娘,兩手捧著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變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經(jīng)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著父親尸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過去,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板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葉,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當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盀槭裁此毆毰踔岳蚧??”兩人又重復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現(xiàn)。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贝文瓯丬岳蚧拥讲柚?,從此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十大名茶之一)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伙子。兩人心里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xiàn)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zhàn),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里,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采制名茶?!皬膩砑衍萍讶恕保瑸榱思o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十)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據(jù)說臺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臺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臺灣種植而發(fā)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xiāng)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xiāng)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xiāng)親們問好呀,說咱們臺灣鄉(xiāng)親十分懷念他們?!绷著P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后,決定要回臺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臺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xiāng)的凍頂山上。經(jīng)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后稱贊好茶。因這茶是臺灣凍頂山采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awenhua/81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古代文人騷客與雙井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