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盡六道成大道
度盡世人為真人
------關(guān)于仙佛高低的破迷
文/悟真
余以道佛雙修,常聽部分道門下士說:佛家或只修來世他生,或修性不修命 ,因此終究落入空亡
。此為不知佛門正法眼藏亦有性命雙修妙訣
,故有誤會
。此事多有大德論及
,余一笑之
,不作理會
。
亦常聽到一些佛門愚徒說,道家是佛教所說的“外道”
,其果位最高也只是仙,不能脫離六道輪回云云
。余亦一笑之
,本不欲理會。但轉(zhuǎn)而尋思
, 道家佛家各自有修行特色
,二者猶如太極圖里面的陰陽魚,乃是陰陽互補關(guān)系
。古醫(yī)家言:陰之不足補之以陽
,陽之不足補之以陰。今日
,道家之學(xué)深隱
,秘密太深,則難免違背太上度人的大慈
;而佛家則顯揚
,人多知之,則不免陷入世俗化的橫流
。二者
,豈非陰陽之不調(diào)、水火之未濟(jì)
?
其次,佛門講究明心見性,所謂無上正等正覺
,有正等方有正覺
,這里的“正等”,就是平等觀
。如果仙佛高低的疑團(tuán)不能勘破
,則空談三教平等,心里其實還是貢高我慢
,自命天下第一
,其他宗教都是外道,如此則離明心見性遠(yuǎn)矣
!
余作此辯 ,豈好辯哉?只為助謎團(tuán)中人解困而已
!
一、誤譯誤讀,片面理解
指正:
作為印度文化的遠(yuǎn)傳,原始佛經(jīng)是用梵文寫成
。梵文里面
,仙是指古印度的婆羅門修士,而并非指中華文化里面的“神仙”
,除非該佛經(jīng)是傳入中土以后人為偽造的(本刊按:關(guān)于《楞嚴(yán)經(jīng)》真?zhèn)蔚霓q論
,本網(wǎng)站“佛陀遺教”欄《楞嚴(yán)經(jīng)》目有詳細(xì)羅列,供見仁見智)
。印度教經(jīng)典《摩訶婆羅多》的作者毗耶娑就被尊稱為廣博仙人
。這就如同漢語里面的“上帝”與西方文化里面的上帝不同,如果不是心有障礙
,這點根本不是問題
。
印度佛家脫胎于古婆羅門,當(dāng)時佛陀與婆羅門修士辯論的時候,大量使用的“外道一詞
,正是指古印度婆羅門,怎么可能是用來指當(dāng)時佛陀自己也聞所未聞的黃老大道
?
! (究其根底,婆羅門修士同樣也有能夠斷絕生死的
,其是否為外道不可得而知之
。)
古印度的外道修士雖然長壽且有一些神通,但是卻并非如仙家這樣超然物外,依然有生死,甚至?xí)毖苄『ⅲㄒ姟峨s譬喻經(jīng)》相關(guān)章節(jié)。) ,顯然這比不上仙家境界
。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過死后生天——注意
,死后生天是棄人身而得天身
,依靠的是業(yè)力福報,而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
,兩者天差地別
。
古代翻譯佛經(jīng)的人為了中國讀者的閱讀習(xí)慣(當(dāng)然也可能是自己悟道不徹底,未曾達(dá)到“平等道性”的境界) ,將外道修士翻譯為“仙人”(梵文之“仙”
,其正確譯法,應(yīng)該是“飛天)
,卻不想誤導(dǎo)了大批不知變通讀死書的愚人
,將道家仙人與印度修士混淆在一起,遺謬后人
,實在可嘆
。須知:道教大羅金仙不落輪回—仙道并非天人道
!
仙也并非印度諸天。道家說五道輪回 ,大略等同佛家六道:即神道(天與阿修羅)
、人、畜生
、餓鬼
、地獄。神道本身
,是五道之一環(huán)
,諸如地祗鬼神,大多有職司所在
,受天律束縛
,雖有威福,有罪則貶
,其情形與佛家所說天人
、阿修羅的處境一樣。然而
,所謂仙家
,不論是先天后天的尊神仙真,要么是大道化身
,要么是得道真人
,早已達(dá)到
莊子所說逍遙游的境地,不受外在的限制
,更不用說業(yè)力了
。因此,更與神道無關(guān)
。道教咒語
,役使神道乃是平常小事,卻并不敢煩勞天仙
,也正是這個道理
。雖然有些僧人胡說什么“仙家終落空亡”,此語遍查釋迦牟尼佛祖所言
,也不曾說過
,顯然是一句妄言。若天仙為業(yè)力所拘而不得超脫三界
,仙道亦不足貴也
!
什么很多人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仙人不能脫離生死輪回?其實,原因在于道家仙真神圣給予人們的形象,比如朝元圖里所描繪的諸天神道與大羅仙真云集朝禮玉帝的情形 ,就使人們片面地以為道家仙真之間仍然有人間的階級,大羅圣境就是天上的朝廷
,然后很自然地把佛教關(guān)于帝釋天的見解直接嫁接到道教的大羅天三清境上
。其實,錯了
!首先
,玉皇天尊不是帝釋天,《高上玉皇經(jīng)》中明確地寫道玉皇大帝本是凈樂國太子
,因為憐憫眾生
,出家修道,先證仙道
,再證金仙(也就是佛家四圣果中的佛果)
,號清靜自然覺王如來,最后才修至玉皇果位
。如果說佛家的佛果是早已超脫六道的
,那么玉皇自然也已經(jīng)超脫六道。事實上
,玉皇也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一個神靈的領(lǐng)袖與三界的主宰
,而是依據(jù)大道運行而燮(音謝)理這個世界的大圣者。最重要的是
,無論玉皇
,還是大多數(shù)現(xiàn)帝君相、神王相
、天將相
、宰官相、天人相乃至神道相的道家仙真
,都早已經(jīng)超脫輪回
,他們這樣出現(xiàn)在人前乃是為了更好地接引救度世間有情眾生,而顯化的表象
,就像觀世音的男身女相是一個道理
。
上古天真與西來佛祖本來無二
注一:上面引用了“仙”這個詞語,其實道家與道教不同。道家最終目的是“成道”(見下文),當(dāng)?shù)澜膛d起以后,將“成道”的境界,經(jīng)過宗教化的夸張、變異、神化,而形成仙的概念。道教之“大覺金仙”,就是描述“成道”的境界。道教只是道家的一種表達(dá)、存在方式,道家的真?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往往在“家”不在“教”
,這點與佛教有所不同,大宜注意
。
注二:上面是在承認(rèn)佛家六道輪回學(xué)說的基礎(chǔ)上,做部分指正。實際上
,道家對于六道輪回
,雖然不否認(rèn),但是也不宣揚
。因為
,在大道的高度,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與我并生
,通天下一炁而平等對待,是以無有六道七趣之分
。真正的明心見性者
,必然也是無天堂地獄之分別心。所以說
,從婆羅門(佛家自己認(rèn)為的外道)繼承過來的輪回學(xué)說
,對愚夫迷人,固然有警醒作用
,但真正上根器人
,是能勘破其虛幻屬相的。六道輪回
,絕不是我佛學(xué)術(shù)之精髓
,我佛之精髓,在于明心見性
。六道輪回充其量只是二乘學(xué)說
。不明心見性,而死死攥緊“六道輪回”的大棒
,以打壓異己
、達(dá)到唯我獨尊的目的之人——六道正為他而設(shè)!
二、人為誤導(dǎo),遺謬后人
指正:
在中國歷史上,因封建帝王的個人好惡,揚佛抑道或揚道抑佛,甚至出現(xiàn)極端的滅佛
、焚燒《道藏》現(xiàn)象,種種怪行隨著朝代的更替此起彼落
。一些佛教徒為了迎合統(tǒng)治者
,標(biāo)榜佛教的高明,后世的一些佛教徒則抱著門戶之見
,或以訛傳訛
,經(jīng)常自說自話,比如“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
,不能脫離生死輪回”
。
自古道: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佛教傳入中土
,融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元素,其中也包括道家的文化元素
。因此
,在中國,不僅是佛和道
,加上儒家文化
,合稱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
、共同發(fā)展
,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佛教名寺和禪宗祖庭
,少林寺那著名的“三教合一圖”即是很好的明證
。足見至少在當(dāng)時,佛道互相尊重和融合是連佛門也能欣然接受和標(biāo)榜的事實
。所謂“儒門釋戶道相通
,三教從來一祖風(fēng)?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少林寺三教合一圖
道本無高下之分,你頌“阿彌陀佛”可通西方極樂世界,我念“
太乙救苦天尊”同樣能達(dá)東方極樂世界。用西方人的話來說,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高僧和高道之間從無紛爭,互相尊重
,互有來往。只是底下一些不明真正的佛道為何物的人或出于門戶之見
、或出于一己私利在那里爭來爭去
。中國自古佛道發(fā)展各領(lǐng)風(fēng)騷,既有弘道的《封神榜》
,也有誦佛的《西游記》(西游外以玄奘取經(jīng)典故
,內(nèi)隱喻
丹道修煉過程,在明眼人看來是一目了然的事實),畢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文化總歸是多元的
、豐富的。
只是到了清代,因皇族篤信藏傳佛教
,同時懼怕漢族人民以道相聚來反抗?jié)M清,大力打壓以漢文化為核心的道教
,致使道教在近代趨于衰落
。學(xué)佛者都應(yīng)記住這樣一個史實,佛教之所以在發(fā)源地印度衰落
,原因是多樣的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門戶之見,致使印度教獲得了放手發(fā)展教徒的大好時機
;而佛教之所以在中國興盛
,也正是得益于中華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故而佛教傳入我國并逐漸成熟后
,才出現(xiàn)了高僧不忌道
,高道不忌僧的和諧局面。
宇宙大道,生生不滅
,道佛同樣是在探索和窮盡宇宙真理。隨著中華復(fù)興之路的延伸
,道教及其文化的復(fù)蘇和興盛乃是大勢所趨
,而佛道相融、互相尊重
,共同為和諧世界和人類大同而努力
,更是人心所向。
注:就修煉技術(shù)而言 ,佛家重性
,道家重命,二者猶如太極圖里面的“陰陽魚”,互濟(jì)互補
,只有二者互相融匯
,才是一個完美的太極。文化的遠(yuǎn)流
,通常伴隨著失真
。修行人(尤其在中國的行者)欲即身成就,可不關(guān)注道家絕學(xué)
?
!
三、是因為道家修煉核心技術(shù)的絕密性
指正:
丹道作為道家修煉核心技術(shù) ,歷代口口相傳
,其絕密性無容置疑。也正是因為這種絕密性
,造成很多門外漢在沒有傳承的情況下
,妄自猜測道家學(xué)術(shù),造成種種謬誤
。須知
,“繞君聰敏過顏敏,不遇真師莫強猜”
,不知裝知
,自然錯漏百出。
其一,是對丹道修行的階段性成果(不是終極)——陽神
,指鹿為馬。比較有代表性的言論
,是認(rèn)為陽神“是假身
,是第七識、意生身”
。須知道家里面
,陽神乃是圣胎孕育而成,圣胎則由金液大還丹凝結(jié)而來
,而金液大還丹其中主要一味
,就是元神,氣盡化神即為圣胎
,神與意有本質(zhì)區(qū)別
,絕對不能叫“意生身”。
元神,為離中真陰,等同于佛教云第八識阿耶賴,離中真陰得坎中一陽填補,變?yōu)榧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就是陽神
,這是道家所謂“八識歸元”境界,已經(jīng)證到并且示現(xiàn)“第九識”
。陽神還不是末后一著
,陽神之后還有事做
,在此不展開討論
。
其中過程絕妙,火候精微 ,藥物需要辨認(rèn)透徹
,不得師指,難免有偏見
,這個不能見怪
。怪的是,心有偏見而不能破除
,而高談明心見性
,豈不可笑?
其二 ,是認(rèn)為道教和氣功一樣
,是以煉精氣神為本,而佛法是以菩提心為根本
。這又是一個不得真?zhèn)髟斐傻奶齑笾囌`
。在此指出,道家丹道修煉程序是“窮理
,盡性
,至于命”。道家下手即講究“窮理盡性”
,怎么是“以煉精氣神為本”
?!
窮理,包括窮盡大易陰陽互變之理、醫(yī)道合一之理,乃至必要的天文地理儒佛兩家的精華。盡性,就是修性煉己、明心見性,這一點與佛家是一樣的。至于命,方是修行正功。這個程序初見于《周易》,后隱于《黃帝陰符經(jīng)》《道德經(jīng)》,這些經(jīng)典都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前就早早流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姷兰以诿餍囊娦缘奶角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一直存在,只是道家詳命而略性(不是沒有)而已
!
其三,是不理解道家修行之根本目標(biāo)。在此明確指出,道家修行之根本,不是陽神。在道家看來,陽神、法身、乃至仙佛都是“相”而已,不是道家所追求。宇宙間,亙古不變、生天生地者,道也。道即梵 、即自性
,以其其大無外,故名太極
;以其其小無內(nèi)
,故名無極,以其金剛不壞
、獨立而混成
,故比喻為“金丹”;以其先天地生
、具有周流不息的特性
,故名為“先天一炁”;因其生育萬物
、無所不能
、乃是宇宙萬物真正主宰之特性,經(jīng)過宗教化的夸張變異
、人格化
,而稱之曰上帝
、真主。
頂上之無極圖暗喻自性
四、 誤認(rèn)為道家沒有明心見性之學(xué)
其實上面已經(jīng)抉明了,道家性命雙修,其中修性部分就是明心見性功夫,之所以獨立提出來,是恐怕學(xué)人眼界狹隘,性量淺薄,心有偏見,乃至不得真見性,則可惜了修行一場。
須知,自性無南北,亦無印度中華之分別。佛教傳入中國之前的數(shù)千年(甚至更久),無數(shù)成道者以及表明,中華不缺乏明心見性之學(xué)。先于佛典的《黃帝外經(jīng)》、《道德經(jīng)》、《莊子》、《文子》、《
列子》
、《周易》等大量經(jīng)典里面
,都有明確指示。什么叫“窈冥”(見《道德經(jīng)》)
?《心經(jīng)》的“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窈冥
。什么叫返璞歸真?“真
、璞”乃自性之描述
,什么叫“毋搖汝精,毋勞汝形
,毋思慮營營”(見《黃帝外經(jīng)》《南華真經(jīng)》)
?即是“無受想行識”之真義……如此諸般,不能一一列舉
。
之所以出現(xiàn)誤解,除了上文說的不得真?zhèn)鞯脑颍€因為學(xué)者根器問題
,難以跳出文字障
,如是
,則請看下一章。
五、 中、梵文的轉(zhuǎn)換造成的文字迷霧,是極多學(xué)者難以明心見性的原因。
佛教傳入中國,繼承宗教大國印度的遺風(fēng),將本來無二之“道”的本體,用夸張、變異、神化等包裝手段,方便引導(dǎo)世人。同樣是“道”,如果用“般若波羅蜜多”、“恒河沙數(shù)不可數(shù)千萬億劫”存在的佛等字眼來表示,在相當(dāng)多一部分人眼里會引起錯覺。距離產(chǎn)生美的心理規(guī)律,在這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
在此明確指出,道家之“道”,就是佛教之自性
,悟道,就是明心見性
。只不過
,道家(儒家)視明心見性為隱傳,故詳命
,而略性
。所以子貢感嘆他老師孔子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佛教經(jīng)典眾多,為后學(xué)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了相當(dāng)多部分中下根器人的負(fù)擔(dān)
,許多有志求道的學(xué)子
,窮其一生光陰,往往都難以跳出洋洋文字大海
,悲哉悲哉
!
更有甚者,部分愚徒未能明心見性,硬要為宗教排坐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