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等持
大眾,初真戒者,是因你們即悟前非,深追舊過,又念人生在世,光陰有限,生死無常,既是出家做了道士,叫做個全真。仔細(xì)思量,自從出家到今,何曾全過甚么真來?終年虛度光陰,與俗人一樣的老了。終日登山涉水,南奔北走,雖是朝禮過幾座名山,比俗人多見些石頭樹木,究竟與俗人經(jīng)商做買賣一般的苦。風(fēng)餐水宿,著甚來由?何曾遇見神仙?傳甚口訣?都是掮上掮下的俗人,肉眼凡胎,把丹經(jīng)念上幾篇,死死記著屑屑,又喚作吞石頭,全不知味。是故與俗人無異,安能出世超凡?今日這知過之心,也還是本來面目猶存。何不把平日的假心腸改作真心腸,平日的假意思改作真意思,平日的假面目改作真面目。喚作發(fā)露真心伸懺悔。今日受戒之日為始,喚作初真戒子。這初真戒律,行四大威儀,莊嚴(yán)身相,與法身無涉,定慧無干。只因你們浮躁得緊,不能沉靜,所以把十戒制伏其身。若能依戒律行持,則此身安定,可以進(jìn)受中極戒了。
大眾,這中極戒是定功,與初真戒不同。初真是個戒字,中極是個定字,天仙戒是個慧字。當(dāng)初天尊慈憫眾生,設(shè)此戒定慧,降伏身心意的功夫,就是出世超塵,金丹妙寶也。除此戒定慧之外,就別無甚么法子了。八萬四千種法,都不能出此定慧二字。憑你神丹服食、金液還丹、白日升天、拔宅沖舉、神通變化、飛空尸解、坐亡立化、投胎奪舍,許多的仙術(shù),那定慧之光,巍巍不動,灼灼光明。照見這些神通法術(shù),如明鏡當(dāng)庭,一出一入,莫不自見其形,乃還在定慧之中,不能出定慧之外。
大眾,如何是定慧等持?大眾,這一點靈機(jī),被你無始以來,所作的三業(yè)牽纏,六塵粘染,七情迷塞,六欲侵欺,三毒熏蒸,十魔強霸。把你的靈機(jī)暗竊,要死不敢偷生,要生不敢即死。上不能觀天之道。靈機(jī)是個法寶,只宜逆轉(zhuǎn),不可順行。順行則隨物遷移,遇境而動,招魔聚怪,惹害遭殃,出入輪回,四生六道,輪回流浪。若是受中極戒的,須要逆行。逆則不隨一切物轉(zhuǎn),不隨一切境動,魔怪災(zāi)殃不敢犯,輪回可出,流浪可超了。且問你何如喚作順行?世法中,生男布女,娶妻買妾,兒孫,功名富貴,爬家掙產(chǎn),買田置地,穿錦披羅,貪淫行樂,殺生害命,美口充腸,雖是快樂,都只是便宜色身受用。這色身,原是地水火風(fēng)假合之皮囊,只因父母行欲,精氣相感,聚血凝團(tuán),神識投靈,安胎立命,因由二氣幻成一身,到底無常,盡歸于土。獨這功過二件,卻不干色身事,反是法身受苦呢。
大眾,若不信的,反說法身原在色身中,色身一死,則法身已空,一死,則靈氣歸空,那里說甚么天堂地獄、法身受報?且問你,法身不過一氣,你設(shè)祭禮何為?死后一股氣,不曾被陰司拿去考對罪福,同這一股氣,也不曾來世間受享了。既不曾來享受,則《周禮》等書,就不該虛設(shè)許祭禮;孔子就不該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齊明盛服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了。大眾,既如在其上,則我心已存想鬼神來臨了。既是存想得的,則當(dāng)日圣人,必定深知鬼神情狀,然后制下祭禮,以教百世。豈有圣人打誑語,說謊捏怪的理?又如儒教做官的人,封贈官誥,追加品爵,如死后的一股氣無知,則追封的榮顯,已是多了的,誰受用金章紫誥,恩寵生天?若是受福就說有鬼神,受罪就說沒有鬼神,還是心中欠明白,靈根不悟。奸狡之徒,只知貪戀酒色財氣,不知死的業(yè)根,強自吟出那兩句詩來道:“莫思身后無窮事,且盡生前酒一杯?!痹俨灰鞒瞿莾删湓妬淼溃骸叭f般將來帶不去,臨行惟唯有業(yè)隨身。”
大眾,業(yè)有三種。第一是業(yè)字不好,都非清凈解脫的,但有果報的。一為靜業(yè)。平日高僧高道,功未圓滿,志愿來生再為僧道,隱居山林,受清凈福。二為善業(yè)。平日四眾人等,持齋向善,聰明正直,見財不茍,好色不淫,五倫不亂,百事端詳,甘淡薄,忍恥辱,或山中比丘,洞中老道,定力未固,道行未全,來生轉(zhuǎn)世,復(fù)入人間,為宰官居士,善男信女,身受洪福了。其那不信鬼神,不敬天地,不怕王法,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三綱不正,五倫敗壞,誹謗圣賢,殺盜邪淫,妄為妄作之徒,自然打入地獄,受那無窮無間的苦報盡,后生人世,為畜生身。畜生報已,復(fù)生人身,五官不具,六根不全,癡愚不惺人事,人人憎厭,個個棄惡,身為下役。復(fù)作乞人,衣不遮身,食不充口,饑寒苦惱,百病攢身。死無葬身之地,狗拖蟻食,無限孤魂。
大眾,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那不信因果之徒,知道甚么一股氣。他都是那兩個耳朵里道聽途說,來是一股氣,去是一股氣。便說原來死后,只是一股氣么,有甚么陰司受罪?且樂得在世間受用受用。有酒吃些,有衣穿些,有錢使些。今日去嫖,明日去賭,朝歌暮舞,絲弦簫管,好不熱鬧。自己反罷自己悟了一股氣的道了,反說來也空,去也空,死了原是一陣風(fēng)。不如乘此氣還在,朝歌暮舞飲千盅。生是氣,死是氣,不若生前行樂趣。連夜通宵樂一生,死后歡娛帶不去。我嘆這一等眾生好疾迷,禽獸不如的了。大眾,這人只曉得說出來,并不知這一股氣的道理。這一股炁有兩樣,一股清,一股濁。平日善者,口說善言,心存善念,足行善地,手用善物,眼觀善書,耳聽善語,鼻受善香,舌嘗善味,意發(fā)善想,死后神清氣爽,是一股清氣。這清氣自然上得天堂,不下地獄。那一等只說淫辭,舌嘗毒味,耳聽淫聲,目視美色,一團(tuán)狡猾,一塊奸詐,坑人害物,殺生害命,貪財顧己,迷妻戀妾,牽男掛女的業(yè)障,自然結(jié)做一股濁氣,魄歸地府,冤報臨身,哪里差得一絲,錯得一毫。那般和尚道士,滿口胡言,不依教戒,不守清規(guī),知法犯法,食葷愛利,不信因果,自言無礙不妨,我本清靜,飲酒食葷,不染本相,自認(rèn)解脫三昧。當(dāng)知此人,墮下無間地獄矣。
大眾,這清濁二氣的主宰,只在戒定慧中。我今把真言泄漏,對眾宣揚,也是莫奈何,要人明白,顧不得身遭天譴了。大眾,戒行持得堅固,身不妄動,則心不外游了,心不外游,則元神安穩(wěn),常居絳室之中,黃庭之內(nèi),金闕玉臺,萬緣頓息,諸念皆空,獨見真靈,忘形忘物,忘境忘機(jī),這喚作定。這定非同小可,便是虛靈不昧的三清境界。上出三十三天,下出七十二地,逍遙乎出三界之外,散誕乎出五行之中了。這個定中境界,杳杳冥冥,昏昏默默,旋轉(zhuǎn)天地,復(fù)歸混沌,混成一氣。上非天,下非地,中非人,不可言,不可說,不可思議之中,忽然放出神光,涌出一輪慧性。分清為天,分濁為地,理中和之氣為法身。智周三界,晃朗太玄,無一物能逃其形跡,無一事不知其來去,無一毫掛礙,無一絲遮擋,無一點塵垢。一切天龍鬼神妖魔,悉皆皈命。閻王一見,不敢高聲;牛頭夜叉,擎拳拱服。生薄無名,死冊無姓,可以長生世間。說法度人,可以飛神羽化。竟入清虛,上朝元始,永出輪回矣。
大眾,交關(guān)過的天機(jī),只在真心動靜之間。大靜喚作定力,真動喚作慧光。若不先死妄心,安神定氣,如何能夠大靜?不能常清常靜,如何能夠入定?不能入定,如何能夠生慧?大眾,心空則神定,神定則光生。若是定而無慧,喚作陰勝陽神了。須要定中生慧。慧即法身,定為佛士。大眾,戒是路,定是家,慧是主人,世間萬物萬境萬事皆是客。若是定慧互相生發(fā),入眾妙門,則主人神通智慧長養(yǎng)已定,現(xiàn)出光明,能應(yīng)萬物萬事,不被萬物萬事粘縛;能轉(zhuǎn)世間萬境,不被世間萬境迷惑了;能出陰陽生死,不被陰陽生死輪回了。大眾,先要明這罪福因果,依戒行持,參悟久了,自然清靜明白。然后去靜觀入定。定中本性圓明、慧光朗照,神氣忽然靈悟。則山河大地,不出一身;萬物生死,不出一念。自家主人,便有把柄,不入輪回。這些功夫,父子不能替的,神鬼不能知的,只要你們各人料理去行。大眾,我把天梯已堅,不知誰得上天梯;寶筏已撐,不識何人登寶筏。
愛河渺渺無人渡,苦海茫茫少法橋。
大眾速持三百戒,等持定慧出波濤。
解讀
定慧等持
道眾,接受初真戒的弟子,要進(jìn)一步受中極戒,需要先將初真十戒,諸多條款,一絲不茍地修持過關(guān),才能進(jìn)一步受中極三百大戒。道眾,中極戒與初真戒有什么區(qū)別?只要持戒就都戒了,一心求真便無所不真了,為什么初真戒之后還有中極戒,中極戒之后還有天仙戒,為何有先后的區(qū)別呢?道眾,這道理也很簡單明白。我現(xiàn)在就從虛空中取來這個道理并告訴你們。道眾,你受的初真十戒,是要求你們約束身體,克服困難,不能胡亂行動,行止無常。至于中極三百大戒,是教你們制服這顆頑固的心,不能胡思亂想,三心二意。至于天仙大戒,是教你們超脫生死的真諦,不能執(zhí)著牽纏。道眾,初真十戒是粗略的,中極三百戒就細(xì)了。初真戒,制服外部的六根;中極戒清除內(nèi)部的六塵;天仙妙戒則使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得到解脫,八識(阿梨耶識,末那識,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完全消亡,不再遭受各種磨難。
道眾,持初真戒,是因你們認(rèn)識到過往的錯誤,深深懺悔以前的過失,又因為人生在世,光陰有限而生死無常,既然出家做了道士,就叫做“全真”。仔細(xì)考量,從出家到如今,何曾是“返樸存真,識心見性”的全真呢?終年虛度時光,像俗人一樣衰老了。終日跋山涉水,奔走南北,雖然朝拜了幾座名山,比普通人多看了些山石樹木,竟然像俗人經(jīng)商一樣地辛苦,餐風(fēng)宿露,是為什么呢?哪里遇到過神仙?得到什么口訣都是庸庸碌碌的俗人,肉眼凡胎,把丹經(jīng)念上幾遍,死記只言片語,就如囫圇吞棗,不會消化,完全不理解。所以與俗人沒有區(qū)別,怎能出離塵世超凡脫俗呢?今天受了初真戒,這悔過之心也還有本來面目。為什么不把平時的虛偽心改為真誠心,平日的虛情假意改為真心實意,平日的假面具改成真面貌。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懺悔。從受戒的今天開始,叫做初真戒弟子。這初真戒的戒律,要求行、坐、住、臥四大威儀,身姿行止莊嚴(yán)端正,與法身無關(guān),不涉及定慧。只因為你們很浮躁,不能沉靜下來,所以用這十戒來約束身體。如果能按照戒律行持,那么這身體安靜沉穩(wěn),就可以進(jìn)一步授中極戒了。
道眾,這中極戒講究“定”的功夫,與初真戒不同。初真的關(guān)鍵是“戒”字,中極的關(guān)鍵是“定”字,天仙戒的關(guān)鍵則是“慧”字。當(dāng)初天尊慈悲,憐憫眾生,留下這個用戒定慧調(diào)伏身心意的功法,就是出離塵世超凡脫俗的金丹法寶。戒定慧之處,再沒有別的方法了。外面雖說有八萬四千種法,都不出定慧這兩個字。不管你是服食外丹、金液還丹、白日飛升、拔宅飛升,還是神通變化、死后尸解、立化坐亡、奪舍投胎,各種道法的運用,那定慧的光明卻是巋然不動。觀照這些神通法術(shù),就像明鏡高懸,些微動靜,都無所遁形,仍然還在定慧之中,不能出離定慧之外。
道眾,中極的“中”字就是北斗之首,巍然不動之中;“極”字就是南極主生、北極主死的極,生死的關(guān)鍵,全靠斗柄默默運轉(zhuǎn)神機(jī)?!爸袠O”二字,把持著天地規(guī)則,執(zhí)掌生死機(jī)關(guān)。這個“中”字是不內(nèi)不外,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的中。是允執(zhí)厥中致中和的中;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的中;君子中道而行的中;中立而不倚之中。玄珠黍米、明珠舍利、金丹太極,名號眾多,其實都是指這個虛靈不昧的真心本性。道眾,怎樣才是定慧等持呢?
道眾,這一點靈機(jī)真心,從無始劫以來,被你造作的三業(yè)(身、口、意)牽纏,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污染,被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迷亂,被六欲(財、色、名、食、睡、生)侵蝕,被三毒(貪、嗔、癡)熏蒸,被十魔(蘊魔、煩惱魔、業(yè)魔、心魔、死魔、天魔、善根魔、三昧魔、善知識魔及菩提法智魔)霸占。你的靈機(jī)被偷偷耗竭,要死不能生,要生不能死。不能認(rèn)識宇宙規(guī)律,按規(guī)律行事。道眾,這點靈機(jī),是個法寶,只適合逆向運轉(zhuǎn),不能順向施行。順向施行就會隨外物遷移,遭遇不同情境便心動,招來魔怪,惹事生非,從而復(fù)命輪轉(zhuǎn),在四生六道(六道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道、天道。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中流浪浮沉。如果受了中極戒,則必須逆行。逆向施行則靈機(jī)不隨任何外物遷移,不隨任何境遇變化,魔怪災(zāi)禍不會干犯,就可以脫離復(fù)命輪轉(zhuǎn),不再在生死間流浪。你們說說什么叫做順行?世間法中,生兒育女、娶妻買妾,有父子兒孫,慕功名富貴,安家置業(yè)、買田買地、披金戴銀、衣羅著錦,貪色縱欲,殺生害命、美食怡口,這些是滿足色身的欲望。這個色身,本來是由“地、水、火、風(fēng)”假合成人的皮囊;由父精母血,淫欲交接,精氣交感,才聚血成團(tuán),有元神入胎,安胎立命,這都是陰陽二氣幻化而成,終究是不長久的,必會空亡。獨獨“功”、“過”這兩樣,卻與色身無關(guān),反而是法身受苦。
唉!道眾,你們不相信,反說法身本來在色身之中,色身一死,法身也成空。人在身死后,靈氣便散了,哪有什么天堂地獄、餓鬼畜生、法身受果報?現(xiàn)在我問你,如果人的肉身一死,就氣散消亡,為什么別人的父母去世后,要在四時八節(jié)進(jìn)行祭祀?如果說人死后這一股靈氣,不曾被陰司抓去審判這一世的善惡吉兇、侵占虧欠、殺生偷盜等種種罪業(yè),那么這一股靈氣,也就不能享受世間兒孫的祭祀了。既然不來享受世間祭祀,那么上古的《周禮》等書,就不應(yīng)該記載許多的祭文、祭器、祭儀、祭禮等規(guī)范;孔子也不應(yīng)該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齊明盛服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文王在上,于昭于天”了。道眾,既然“如在其上(如同他存在),文王之靈在上”的說法流傳下來,那么我心中實是認(rèn)為鬼神確實會來。心中既然認(rèn)為鬼神確實會來,那么過去周公、孔子這些圣人,必定清楚鬼神的具體情況,然后制定了祭文、祭器、祭儀、祭禮等規(guī)范,來教化千秋萬世。哪有圣人說假話,說謊騙人的道理?還有做官的那些人,死后受封官位,追加爵位,如果人死后,靈氣散去無知,那么追封榮耀就是多余了。誰來享用官位官印,皇帝的恩寵呢?如果說享受好處時才有鬼神,受罪時便無鬼神,這還是人心太糊涂,太愚昧了,還有那種粗卑愚頑之人,只知道貪戀酒色財氣,不管死后的業(yè)債,只管眼前縱情快意,還強自吟詩說:“莫思身后無窮事,且盡生前酒一杯。(不去想人死后無窮煩心事,權(quán)且在生前好好喝一杯。)”卻說不出另外兩句詩:“身沒萬般將不去,冥中唯有業(yè)隨身。(死時什么都帶不走,只有業(yè)跟隨著你。)”
道眾,業(yè)有三種:第一種是不善業(yè),一切牽枝帶葉,不斷不絕,不了不盡的業(yè),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報。例如:不信鬼神、不敬天地、不怕王法、不忠君王、不孝父母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不正、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關(guān)系)敗壞的;誹謗圣賢、殺盜邪淫的;蠻橫無理、膽大妄為、親友懼怕、欺壓鄉(xiāng)里的,這些人死去之后會落入地獄,在十八地獄里流轉(zhuǎn),遭受無數(shù)的痛苦。下一世轉(zhuǎn)生陽世,會成為畜生。畜生果報結(jié)束,又轉(zhuǎn)生為人,五官不全,愚癡昏聵,人事不醒,人人嫌棄,個個憎惡,從事下賤工作。后一世會成為乞丐,全身生瘡,長滿虱子,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飽受饑寒,痛苦萬端,最后死于荒野,被狗啃蟲咬,飄飄渺渺的孤魂再次沉入地獄。第二種業(yè)是善業(yè)。聰明正直,廉潔公正,親友喜愛,鄉(xiāng)里親睦;孝敬父母、敬事神明、禮敬天地、忠于君王、尊敬師長、友愛朋友;潔身自好、不貪錢財、不戀美色、五倫有序、盡忠職守。還有山中修行的比丘、道人,甘于淡薄、能忍恥辱,但定力還不夠,道行還不全的,在命終之后,會轉(zhuǎn)生為人,成為達(dá)官顯貴、師尊長者,或者享受現(xiàn)成富貴,或者福壽雙全、安樂榮華、一生快樂。第三種業(yè)是凈業(yè)。有志成為圣賢,想成仙成佛的,心存善念,說善言、行善事,友善人,居善地,持善物,持重端莊,行事嚴(yán)謹(jǐn)、心念不亂,清心靜慮,加以時日功夫深厚,元神泰然安定,常居絳宮之中、黃庭之內(nèi),俗稱金闕玉堂。此時萬緣消息,諸念成空,只有一點靈機(jī)凸顯,忘卻了形色萬物、境遇心機(jī),這就叫“定”。這可非同小可,是虛靈不昧的三清境界,向上可登入三十六重天,下可進(jìn)入七十二洞天,在三界之外逍遙無盡,在五行之中循環(huán)運轉(zhuǎn)。這入定的境界,杳杳冥冥、昏昏默默,天旋地轉(zhuǎn)之后又復(fù)歸于混沌,在渾然一氣之中,上非天,下非地,中非人,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之際,忽然神光一現(xiàn),智慧之性涌出。清揚之氣為天,重濁之氣為地,中和之氣即為法身。智慧遍照三界,宇宙奧秘展現(xiàn),所有物象纖毫畢現(xiàn),一切事件歷歷在目,毫無掛礙、毫無遮掩、毫無瑕疵。所有天龍鬼神妖魔全部皈心。閻王見了,不敢作聲;牛頭夜叉,俯首低眉。生死薄上沒有姓名記錄,可以留形駐世。如果傳法度人,則能羽化飛升。徑入清虛境,遠(yuǎn)至太古時,永遠(yuǎn)不入輪回。
道眾,許多進(jìn)階的關(guān)鍵就在于真心的動與靜。大靜才能得大定,真定才能生智慧。如果妄念不息,怎能神安氣定,得入大定?心地不能常清靜,怎能入定?不能入定,怎能生慧?道眾,心中空明則元神安定,元神安定則智慧產(chǎn)生。如果只有定沒有慧,叫作陰神壓制陽神。必須定中生慧。智慧就是法身,靜定是方法。道眾,靜定是家,持戒是回家的路,智慧是度人,世間所有的物、事、境都是幻象。如果定與慧互相生發(fā),進(jìn)入眾妙之門,真正主事的神通智慧涵養(yǎng)充分,就會顯出光明。此時,能對萬事萬物進(jìn)行反應(yīng),卻不被其牽連束縛;能轉(zhuǎn)化世間所有情境,卻不被其迷惑;能跳出陰陽生死輪回。道眾,先要明白這罪業(yè)、福報兩種路子,因果的報應(yīng),按照戒律一一踐行,絲毫不敢偏離。到參考體悟久了,就自然心中清靜、道理明白了。然后,才去入靜觀定。在定中本性圓明、性光朗照時,一覺而動,則我與宇宙合而為一;萬物生死都在一念之間。元神靈明,就有手段不入輪回。這把握關(guān)竅的功夫,即使是父子也不能相互替代;即使鬼神也不能得知,只有你們個人自己去處理。道眾,我把天梯豎起了,不知誰能登上;道筏撐在這里,不知誰能登船。聽我的偈言:“情愛之河渺茫難渡,煩惱苦海無橋可過。道眾,趕快持守三百戒律,玄妙的定慧之法讓人脫離險境?!?/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42/621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龍門心法解讀-求師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