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圣賢仙佛,證果成真,無師不度。所以師師相授,口口相傳,心心相印。就中道理,一貫而通。如乳水合,似膠漆投,同氣相求,同聲相應(yīng),水天一色,燈月交輝,方能盡其師弟之道。 大眾,我見世人,求師問道頗多,但多差了些兒。有師弟傳授之名,無師弟傳道之實。所以今日不惜齒牙,不辭誹謗,把求師問道之禮,說與你們,須要記在心頭,到日后,先為他人之子弟,能依此禮,則后為人之師,那弟子也就仿古效法而行,尊師所以重道也。

大眾,世上愚盲之徒,不識自心,隨物而轉(zhuǎn)。雖有道念,不知邪正之門;雖有道心,不知修行之法。他聽見人說“性由自悟,命假師傳”這兩句話,便依著行了?;蛴瞿欠缴献叩牡廊耍泶┢岂?,足踏芒鞋,肩擔(dān)蒲團(tuán),手搖棕扇,打從城市經(jīng)過?;蜃陆诸^,捧瓢化飯;或慢行道上,自在逍遙。遇宮觀則安單,逢庵堂便借宿??谡劦ぴE,舌鼓笙簧。怎么是玄關(guān)一竅,怎么是夾脊雙關(guān)。上至泥丸宮,下至涌泉穴。守中提氣,安爐立鼎。延年卻病,按摩導(dǎo)引。十六錠金,六字訣,八段錦,《悟真篇》、《參同契》。丹經(jīng)上臂喻鉛汞龍虎銀砂,夫婦兒女,卦象龜蛇,溫養(yǎng)沐浴,結(jié)胎,入室坐圜,出陰神,出陽神,許多說不盡的三千六百旁門,八萬四千魔法,哪里數(shù)得清結(jié)。大眾,這愚盲之徒,其心無慧,哪里辨得真假,識得邪正,便聽得這道。更有可恨者,是這一起煉茅銀,談鼎器的,迷人于色,動人以財。莫道無此一種。設(shè)使有此一種,豈是你凡夫可以點金,迷徒可以忘境的么。假如見色起心,對境動念,一時捉拿不住,真汞下流,先天已失,靈根一敗,至寶隨傾,不曾接得命,連命根都死了,豈不可恨。燒茅銀的,更有許多騙脫之術(shù),我也不忍細(xì)說,招人誹謗。但是受了戒的就要聽我說,求師問道的大略了。
大眾,這個皇天至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至廣至大,至高至尊;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可以經(jīng)天緯地,出幽入冥;入水不濡,入火不焚;前無古,后無今,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yǎng)萬物;生仙生佛,生圣生賢。蠢動含靈,昆蟲草木,無人不有,無處不存。日月尋常,悉皆妙道。只因百姓日用而不知,下士心迷而不悟,所以一真遂失,萬劫難明。父母未生前,真靈不知其始;精神一去后,此身不知其終。顛倒輪回,生死苦惱。我所以指出源根,教人急求真師,早聞至道。
但真師難見,高弟難求。須知弟子無出世的真心,雖遇真師,鬼神不使他見,掩他慧性,見不能識其為真了。師無度世普心,雖遇高徒,鬼神又不能使他見,掩他法眼,見亦無緣,所以當(dāng)面錯過的頗多。大眾,師求弟子,一似滾芥投針;弟子求師,一似水中捉月。真師難得,高弟難逢,不在那金銀財寶之間,只在乎這心念真誠之內(nèi)。大眾,你見哪個師父有道,肯妄傳匪人;你見哪個高人訪道,肯亂拜師父?大眾,師父既不肯亂傳人,則此師懷藏至道,以訪高人了。弟子既不肯亂投師,則此人見識高明,留心著眼了。設(shè)使這一等,不肯輕投師,亂拜道的人,心空障礙,志在塵圜,眼界既寬,胸襟又闊,遇見那有道之師,自然眼外分明,說得出,識得透,一言半句,芥子投針了。設(shè)使這一善不亂收徒弟,輕傳妄說之師,遇見此等高明弟子,豈有不欣然問答,高談闊論,妙訣真詮,微密之天機(jī),精玄之秘諦,心傳至道,口授天章的理么?
大眾,真師不少,弟子頗多。我今說與你們,如何喚作真師不少呢?大眾,你這六根所受,都有真師,假如耳聞善言,你若依此善,實實心服,這耳根便為引進(jìn)師了,這善言便是傳道師了,其余五根,亦復(fù)如是。大眾,學(xué)無常師,唯道為師。但凡耳聞好言好語,便要存神默聽,就如甘露灑心,醒醐灌頂一般,存心默感此人,開我愚迷,慈悲方便,愿此宣揚善言之人,早證玄功,得無上道,這豈非師弟了么。假如眼見一切經(jīng)典,三教文字,真言秘訣,心得開悟,便當(dāng)禮拜贊嘆,這文字便是傳道師,眼根便是引進(jìn)師了。大眾,這求師問道,執(zhí)不得一法,靠不得一途,只有你認(rèn)得真,信得及,自然師徒相遇。然而師家之法橋,非一術(shù)也。孟子曰:“教亦多術(shù)矣,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dá)才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只如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笔枪视袃A蓋而相歡,一見而即投者;有白首如新,彼此不相知者;有稽首屈膝而即傳者;有赍金盟誓而后傳者。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非恭敬也。要在觀弟子之誠信篤行,尊師重道而已。故有屢試而后傳,如云房之十試洞賓也。有屈身而后見,如玄德三顧茅廬者。或有隨師多年,而心不退轉(zhuǎn)者。有明知真誠,而故試多艱者。這個傳道受業(yè),豈是小可,豈是輕易得的么?故有六耳不傳道者。蓋上乘的道法,對中下的人傳不得。中下的道法,對上智的人傳不得。故因人而教。如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弊勇穯柭勊剐兄T,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蓋求也退,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彼此參聽不得的。故公西華兩得聞之,便生疑惑了。至于門之問仁者亦多矣,夫子答之則異,是也。又或一人信心,一人偶聽,則信心者可言,偶聽者不可言。故曰:“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nbsp;
大眾,或有傳道于千萬人中,而智者得之,味者難之。高聲明念,把玄機(jī)明泄,有心者受記,若心無緣者,風(fēng)吹耳過。大眾,釋迦佛拈花示眾云:“我有妙明真性,涅盤妙心,正法眼藏,諸人可見得么?”唯有迦葉拈花微笑。大眾,迦葉釋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大眾前,秘傳密道,心心相印,口口相傳。大眾,竟不知傳的是甚么,受的是甚么呢。大眾,孔夫子在列圣列賢之前,對曾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遍T人甚多,豈是圣人傳道于眾人之前,曾子度道于眾人之內(nèi)?眾人不識自心,則遇而不遇,竟不知傳的是甚么,度的是甚么。曾子深明自性,自然暗合圣心了。昔軒轅黃帝,求道于廣成子。再三勤求,廣成子不應(yīng)。然后退而益敬,閑居三月,復(fù)往邀之,順下風(fēng)膝行而進(jìn),謙恭退遜,虛心問道,乃得正正經(jīng)經(jīng),幾句話頭,當(dāng)面就說與黃帝,依著行也由你,不依著行也由你。這叫做各盡其道。
大眾,我道門中,《道德》《南華》,許多妙義;《沖虛》《文始》,若干真言;三洞四輔,三十六部,多少經(jīng)文!誰能打掃耳根,聽圣經(jīng)之妙義;放開眼界,悟大道于言詮。不悟則心不光明,雖遇圣師,亦不識矣。
大眾,你們未去求師,先須求己。未去問道,先須問心。若不依律而行持,萬難得師而印道。究竟要大眾,先將貢高我慢的心,盡皆刳出,再把嫉妒誹謗的心,盡皆剖開。逢人莫自夸能,只怕有人能似你。倘或遇見明眼高人,實心志士,他一言半語,攔腰截住,你卻如何掙脫,自然雪化見尸,難逃識者。我今奉勸大眾,求師問道,非草草向師前磕下幾個頭,口里叫幾句師父便了。你們大眾,須是急宜懺悔,把從前輕視慢道之心速去改過,尊敬法寶,留眼訪師,心真念切,則仙真不求自至,不限定遠(yuǎn)近遲早也。
求師須克己,問道要誠心。
心誠方悟道,念切遇良因。
萬劫難遭遇,千生得到今。
若能明普說,頓悟未生根。
解讀
求師問道

自古以來的圣賢、仙人、佛祖,要想證果成就,沒有師傅是不行的。所以師徒教授,口口相傳,心心相印,大道之理才能一貫而通。就像水乳交融,如膠似膝,同氣相求,同聲相應(yīng),水天一色,燈火輝映,才是師傅與徒弟相處之道。道眾,我發(fā)現(xiàn)世人求師學(xué)道的多,但總是差了點。有師徒傳授的名分,沒有師徒傳道的實際。所以我今天不惜多費唇舌,不怕誹謗,把求師問道的道理說給你們聽,一定要記在心里。等到以后,先做別人的弟子,依禮而行;再做人的師傅,那弟子也效法此禮,尊敬師傅是因為重視大道啊。 道眾,世上盲目愚昧之人,不識本心自性,被外物牽轉(zhuǎn)。雖有求道的想法,分不清正確偏斜的法門;雖有向道的真心,不懂得修行的方法。他聽人說:“性由自悟,命假師傳”這兩句話,便遵照執(zhí)行?;蛘吲加雎飞闲凶叩牡朗?,身著破衣,腳穿芒鞋,手搖棕扇,肩背蒲團(tuán),從城鎮(zhèn)經(jīng)過;或者坐在街頭,捧缽化齋;或者慢行路上,自在逍遙。碰到宮觀就長住,遇到寺廟就借宿。滿口口訣,高談闊論。什么玄關(guān)一竅,尾閭海底,上至泥丸宮,下至涌泉穴;守中提氣,立鼎安爐;延年祛病,按摩導(dǎo)引。什么六字訣、八段錦、悟真篇、參同契。以及丹經(jīng)上的比喻:鉛汞龍虎、銀砂夫婦、日月卦爻、龜蛇溫養(yǎng)、沐浴結(jié)胎、入室坐圓、出陰神、出陽神。說不完的三千六百種旁門,八萬四千種魔法,哪里數(shù)得清?道眾,這樣愚昧盲目的人,心中沒有智慧,哪里能夠分辨真假,認(rèn)清正邪,便聽信這些道人的話。更有可恨的一類,那談?wù)摱ζ鞯膲娜?,燒煉茅銀的騙子,以財色迷惑人,別說根本不是道法,即便有這種法,又哪是普通人就能點石成金,淫邪的人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說鼎爐的人,見到美色生出色心,遇到淫境升起淫念,色授魂與,真精下流,先天傾倒,精元流失,多半會得癆病。不僅沒能長壽,卻是連命都要斷了,難道不可恨可悲嗎?至于燒煉茅銀的騙子,講砂說礦,如何一轉(zhuǎn)兩轉(zhuǎn)、如何溫養(yǎng)開點,無數(shù)的誆騙欺詐之術(shù),愚昧貪婪之人往往傾家蕩產(chǎn)。比起前面這些道人,罪業(yè)更重數(shù)倍。我也不細(xì)說,引來他人誹謗。但是受戒弟子,要聽我講求師問道的大概。道眾,這個正大光明的至道,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最廣大高貴;極玄妙極隱微,極幽深極渺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梢越?jīng)緯天地,可以出入幽冥;若存若亡,入水不濕,入火不燃;空前絕后,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yǎng)萬物;產(chǎn)生圣賢仙佛。萬物生靈、昆蟲草木,人人皆有,無處不存。日常生活中隨處都是玄妙之道。只因百姓日常使用著卻不認(rèn)識,下等材質(zhì)的人心中執(zhí)迷而不能領(lǐng)悟,所以一點真性時刻流失,歷經(jīng)無數(shù)劫也難醒悟。父母未生我之前,不知真靈從何而來;身死魂滅之后,不知真靈歸去何處。復(fù)命流轉(zhuǎn),為生死而痛苦。所以我說明根源,教人們趕快尋找明師,早點聽聞至道。但是真明師難見,好弟子難遇。要知道弟子沒有超脫俗世的發(fā)心,智慧被遮蔽,即使遇到明師,鬼神也不讓其發(fā)現(xiàn),智慧被蒙蔽,遇見也不能識別出來。師傅沒有度化世人的想法,即使遇到好苗子,鬼神也不讓其看見,遮掩其慧眼,見面也無緣,這種當(dāng)面錯過的情況很多。道眾,師父找徒弟,就像滾芥投針;徒弟找?guī)煾?,好比水中撈月。真師難得,高弟難求,不在乎錢財多少,只在乎心念是否真誠。你看到哪個有道行的師父,胡亂傳法給匪徒;哪個高人求法時,隨便拜師。道眾,師父不愿胡亂傳法,那么必定道行高深,欲尋找有緣弟子。弟子既然不隨便拜師,則此人見識高明,留心尋訪明師。假如這一類不肯隨意投師的人,心中無礙,一心出離俗世,眼界寬廣,胸懷開闊,遇到有道之人,自然眼亮心明,說得出,看得透,交談一言半語,就如芥子投針,分外投合了。假如這一類不胡亂收徒弟傳法的師父,遇到這樣高明的弟子,豈有不欣然相問,高談闊論,從而將妙法真訣、隱密的天機(jī)、精微的心得,傾囊相授的道理呢?道眾,真正的明師不少,高明的弟子也多。我今天告訴你們,為什么說真明師不少呢?道眾,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受都有明師。比如耳中聽到善言,你如果依照這善言,真心信服,這耳根便是引進(jìn)師,這善言就是傳道師,其余五感照此類推。道眾,學(xué)習(xí)沒有固定的師父,僅以道為師。但凡聽到良言善語,要用心聆聽,就像甘露灑心、醍醐灌頂一般,心中默默感恩此人破開我的愚昧執(zhí)迷,慈悲行善,希望這宣揚善言的人,早日得道證果,這豈不是師父與弟子的情形嗎?如果見到一切經(jīng)典,儒釋道三家的文字,真言秘訣,心性得開悟,就應(yīng)崇敬贊嘆,這文字只要你認(rèn)真閱讀,完全相信,自然像師徒相得的情形。不過師家教人的方法不只一種。孟子說:“教學(xué)有多種方式,有培養(yǎng)品德的,有助人成才的,有解答疑問的,有供人借鑒的,這些都是教誨?!彼?,有的人傾蓋如故,一見相歡;有的人卻白發(fā)如新,彼此不合。有人禮儀周全便傳道;有人需齋戒盟誓后才傳法。恭敬的行為,是禮儀的末節(jié)。行為恭敬卻無敬重之心,不是真恭敬。關(guān)鍵是考察弟子的內(nèi)在信念和實際行為是否遵師重道。因此,有多次試探后傳道的,像鐘離權(quán)十試呂洞賓;有自降身份禮賢下士的,像劉備三顧茅廬。也有追隨師尊多年,矢志不移的;有知道其誠心而有意用艱難困苦來考驗的。傳道授業(yè)不是小事,豈是輕易能獲得的?所以,有“三口不言,六耳不傳”的說法。因為上乘道法,不能傳給中下資質(zhì)的人;中下流道法,不能教給上等資質(zhì)的人。只是因材施教。比如:孔門弟子冉有問“聞斯行諸”,孔子回答:“聽到正確道理就應(yīng)踐行?!弊勇穯枴奥勊剐兄T”,孔子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因為冉求個性謙退,所以孔子鼓勵他;而子路性格冒進(jìn),所以勸誡他,這二者不能相互參考。所以公西華聽了這兩種答案,便迷藏了。至于孔門弟子問“仁”的情形就更多了,孔子的回答經(jīng)常不同,就是這個原因。一人可能隨心而談,另一人偶然聽到,那么說者可說,而聽者卻不能外傳。所以說:“不要因為得來容易,便視作尋常?!?/section>道眾,有人在眾人中傳道,其中有智慧的人容易悟到掌握,而愚昧的人卻接受不了。大聲宣講,把要領(lǐng)完全透露,有心人接受并牢記;而有心無緣的人,聽到了卻如耳旁風(fēng),認(rèn)作閑話。道眾,釋迦牟尼佛捏著花給大家看:“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諸位看到了嗎?”只有迦葉拈花微笑。道眾,佛祖和迦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眾人面前隱密地傳承秘法,二人心心相印,口口相傳,在坐的眾人根本不知道傳授的是什么。又比如大圣人孔子在眾弟子面前對曾子說:“曾參??!我的學(xué)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痹诱f:“是?!碑?dāng)時,門人眾多,這豈不是孔子在眾人面前傳道,唯有曾參在一眾弟子中領(lǐng)受?眾人不識本心,遇到真?zhèn)饕踩缥从?,竟然不知道傳授的是什么。曾參則深深明白自性,自然暗中契合孔子的心意了。過去軒轅黃帝前往崆峒山向廣成子求道。再三拜求,廣成子不理會。黃帝退下后齋戒靜心,閑居三個月,再次前往,跪行前進(jìn),謙虛恭敬,求問至道的要領(lǐng)。廣成子這才回答他:“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俾爾思慮營營,乃可長生。慎汝外,閉汝內(nèi),多智為敗。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嘗衰老?!闭?jīng)經(jīng)就這幾句話,當(dāng)面告訴了黃帝,就再不開口了。你是否按照他的話去做,都隨你。這叫各盡其道。道眾,我道門中的《道德經(jīng)》、《南華經(jīng)》含義玄妙;《沖虛真經(jīng)》、《文始真經(jīng)》內(nèi)容深遠(yuǎn)。還有三洞四輔、三十六奇無數(shù)經(jīng)文。誰能耳根清靜,恭聽這些神圣經(jīng)典的妙義;放開眼界,在經(jīng)文中領(lǐng)悟大道至理?不開悟,心地的光明不會升起,即使遇到高明的師傅也認(rèn)不出啊。道眾,在尋求師傅之前,先提升自己。求道之前,先理清內(nèi)心。如果不按照戒律修行,很難找到明師得傳圣道。這其中關(guān)鍵,還是要你們謙卑虛心,首先去除自大傲慢的心理,變得謙遜柔和。再把誹謗嫉妒的想法逐一去除。如果逢人就夸耀自己的本事,生怕別人比自己厲害,一旦遇到了見識深廣,心性博大的高人修士,一言半語就難住你,你怎么擺脫呢?自然難以遮掩,現(xiàn)出原形。我如今奉勸大家,求師問道,不能草率。不是磕幾個頭,嘴里叫幾聲師父就行了?,F(xiàn)在的受戒弟子輕慢老師與道法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道眾,你們一定要趕緊反躬內(nèi)省,在歷代祖師面前懺悔內(nèi)心的輕慢驕傲,改掉舊習(xí)氣,尊重道法。如果真心至誠,留意尋訪師承,那么上天不會辜負(fù)你,或遠(yuǎn)或近或遲或早,得道高人不求自來。聽聽我的偈言,偈曰:“求師必先自律,尋道應(yīng)該誠心。心地至誠才能悟道,愿望渴切才有機(jī)緣。經(jīng)歷萬世也難遇到,轉(zhuǎn)過千生到如今。若能明白我的話,便能頓悟道之根本?!?/sectio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42/621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龍門心法解讀-清凈身心
下一篇:
龍門心法解讀-定慧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