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漸法之金丹大道 >> 當代丹道論著

      《仙道漫談》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目錄
      例言代序
      第一章 仙之等級
      第二章 丹法三元
      第三章 內(nèi)丹外丹
      第四章 玉液金液
      第五章 內(nèi)藥外藥
      第六章 玄關(guān)集述
      第七章 精氣神說
      第八章 陰陽大旨
      第九章 火符概論
      第十章 行功心鏡

      、 天仙總持:虛
      、寂
      、恒、誠
      、 神人法言
      三、 五忘仙訣
      卷尾語

      例言代序

      張義尚

      ⑴本書所述
      ,完全以道家修養(yǎng)身心
      ,調(diào)神煉氣之平實言論為主旨。
      ⑵道家書多偽造
      ,如《道藏》中所稱某帝君真人等
      ,十有九皆不可信,故本書所輯
      ,完全以南
      、北、東
      、西四派之真有實踐功夫者著述為限

      ⑶本書各條,皆先舉作者或其著述之名
      ,然后附錄正論
      ,如"潛虛翁云"、"《金仙證論》云"等
      ,外此凡未舉作者或著述之處
      ,則皆義尚個人之議論與纂述。
      ⑷本書所輯各條
      ,其前后排列
      ,或由淺及深,或相互聯(lián)屬
      ,即有一定之次序
      ,并非隨意安置。
      ⑸世界上之宗教
      ,皆是第一推尊教主
      ,附會神奇,第二則祈禱默契
      ,寄托身后
      。唯道家真?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與天爭衡"為宗旨,以"盜
      、奪
      、攢、會"(《入藥鏡》之盜天機
      、奪造化
      、攢五行、會八卦)為功夫
      。雖于教主亦有神話傳說
      ,然著重自身得法鍛煉,并且所有一切證驗
      ,皆講眼前即身兌現(xiàn)
      ,從不消極寄望未來。故吾師常謂道家不屬宗教
      ,更不是迷信
      ,而是人類生命科學之研究與實行者,誠然也

      ⑹道家功夫至高至深境域
      ,有入定出神、五眼六通
      、形神俱妙等說法
      ,似乎超出一般常識范圍,而易被誤會
      ,認為妄誕離奇
      、迷信不經(jīng)之談。鄙意姑無問其妄與不妄
      ,好在古哲指出由淺入深
      ,步步皆有踏實地功夫可循,能否如說達到
      ,自是另一問題
      。然在吾人未有確切證據(jù)能判斷其為完全虛妄無稽時,無妨姑妄聽之
      ,以留待有志者之實踐自證
      。因既有修證之途徑與辦法可資研練,此與純粹宗教家之主觀唯心論
      ,固有極大之區(qū)別
      。吾人修身養(yǎng)性,當只問功夫,不計效驗
      ,得不足榮,失不足憂
      ,古哲云"道在屎橛"
      ,"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擔柴"
      ,平常平常
      ,如是如是。
      ⑺修養(yǎng)功夫
      ,身心雖曰兩途
      ,心氣實為不二,故道家南宗
      ,修命而性自具
      ;道家北派,修性而命亦延
      。以修命為主者
      ,引驗見效,捷如影響
      ,惟關(guān)系福德因緣
      ,得法已難,實踐尤難
      ,故真知絕少
      ;以修性為主者,因根性不齊
      ,故法門無量
      ,上焉者,多修心以攝氣
      ,頗似佛法之修定
      ,其次則大多修氣以攝心,漸造本分境界
      ,所謂歸圓無二
      ,方便多門也。
      ⑻余在本書《行功心鏡》中
      ,曾一再涉及佛法密宗
      ,謂與道法相似,然亦只相似耳
      ,切勿誤會認為道等于佛
      ,或道即是佛,注意注意

      ⑼道家派別繁多
      ,功法各別
      ,其中名詞混淆,最難分辨
      ,讀者宜認清來脈
      ,岇不致張冠李戴。又道之本體究為何
      ,"五忘訣"中"自然即合道"等語
      ,皆就一家之理論,及慣用語句而信手拈來
      ,不能以哲學理論律之
      ,亦絕非佛法所謂自然外道之類。因道家偏重實踐
      ,所謂自然與道等
      ,皆就功夫之深淺景象或階段而言,從不嘮叨于本體之辨也

      ⑽道家功夫
      ,把握陰陽,故純陽詩曰:"玄篇種種說陰陽
      ,二字名為萬法王"
      。然陰陽有本身、同類
      、虛空之別
      ,其內(nèi)容作法,亦迥然不同
      。本書兼收并蓄
      ,不限一家,以便得法之后
      ,自取印證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各適其適可也

      ⑾道家功夫,自來授受甚秘
      ,真真金鼎火符口訣
      ,甚至間世亦不一傳,此古祖師得法之后
      ,有"天下無一人知道"之嘆也

      ⑿同類陰陽之法,道佛兩家,皆有論及
      ,然其中真象究為若何
      ?是異是同?頗不易辨
      。義尚費數(shù)十年之鉆研
      ,且幸得兩宗高人之指示,方知佛密雙身
      ,確是兩家,但與道家邪說之采補
      ,大不相同
      。如《恒河大手印》云:"若依業(yè)印增現(xiàn)空樂明,須知加持雙運之福智
      ,導自頂輪緩降不可泄
      ,漸提令遍全身一切輪,絕離貪故空樂明方顯
      ,長命黑發(fā)相飽如滿月
      ,光彩煥發(fā)力大如獅子"。又如《喜金剛續(xù)》曰:"譬如耳中水
      ,還以水出之
      ,手為火所傷,仍以火解除"
      。乃是利用同類異性
      ,認證四喜四空,拔除根本無明俱生我執(zhí)
      。此種方法
      ,完全建基在湛深定力及特殊氣功之上,如欲事此
      ,必須嚴格先修各種前行次第
      ,覺受顯現(xiàn),甚至如鳩摩羅法師之吞針出針
      ,方可任意自在
      ,轉(zhuǎn)毒成智,否則如飛蛾撲火
      ,自取滅亡
      。故蓮華生祖師云:"我此法如蛇入竹,不出即伏
      ,無有二途可循"
      。而道家伯陽、純陽、紫陽
      、三豐等之真正人元丹法
      ,則不離三家。故呂祖師云:"吾道雖于房中得之
      ,而非御女之術(shù)"
      。紫陽真人云:"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
      ,東三南二共成五
      ,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數(shù)五
      ,三家相見結(jié)嬰兒
      ,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圓入圣機"
      。此三家之說
      ,在密宗祖師及無上瑜珈術(shù)中,皆未道及
      ,然此法最靈最妙
      ,確如紫陽翁所云:"此道至神至圣,憂君福薄難消
      ,調(diào)和鉛汞不終朝
      ,早睹玄珠形兆"。密法身體衰損
      ,年齡逾限(一般三十五至四十五歲)
      ,皆不任修三灌之法,惟道家南宗真?zhèn)鳎?雖愚昧野人得之
      ,立躋圣位"
      。又曰:"雖百二十歲,只要有一口氣在
      ,便可還丹"
      。故此實為中國文化最堪珍視之瑰寶,環(huán)顧全球
      ,無有匹敵之學術(shù)

      ⒀道家北派與東西兩派之初步
      ,專修氣脈,功法精深自然,且其用以柔
      ,與佛密拙火之主剛氣功者
      ,恰成對比
      ,故無老幼質(zhì)稟之限制
      ,實可補助佛密氣脈功夫之不逮
      ,而濟其窮。惟欲修斯功
      ,亦必須心地純一
      ,方易呈驗,宜深體之

      ⒁道家北宗之法
      ,雖闡揚于伍柳,然《正理》
      、《證論》等書
      ,引人入勝則有余,但未得真旨
      ,不識體用
      ,每易為之印定眼目,膠執(zhí)跡象
      ,結(jié)果十有九指為月,不明借假修真
      。故學者萬千
      ,成無一二,殊堪浩嘆
      。此皆由學者不求師授
      ,不契深秘,忽略于還虛論之過
      ,伍柳不任其咎也

      ⒂《行功心鏡》中所示之功法,皆是道家修習氣脈之無上上乘
      ,其源出于閔小艮真人之《天仙心傳》及紫霄《化書》
      ,印證于真師,旁參于佛密
      ,深知其為無誤秘密口訣
      。但只乃以本身陰陽為主(亦稱人元)而兼及虛空陰陽之法(亦稱天元),不能與本書丹法三元章之人元天元并論
      ,切勿誤會

      ⒃關(guān)于道家之下手功法,余作《胎息經(jīng)箋疏》已扼要講及
      ,關(guān)于道家之重要著作
      ,如《心氣秘旨》(乃道家由興功以至圓證之整個綱領(lǐng)秘訣),《天仙心傳》(乃道家功夫之心中心
      ,余已作補注)
      ,《天仙道程寶則》(即《太玄玉訣》之原文)等
      ,余已盡數(shù)纂入《方便要義》之中,可以與本冊合參共究
      ,則其理愈明
      ,其法益密矣。
      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張義尚謹識(此1962年在香港初版時作
      。)
      【初版編者按:張先生所著《胎息經(jīng)箋疏》等書
      ,如有道友珍藏,敬請賜借重刊
      ,流通于世
      ,功德無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仙道漫談

      張義尚輯著

      第一章 仙之等級
      仙之種類甚多
      ,自來說法不一,歸納而言
      ,不外下之數(shù)者:

      、 人仙--即住世長年之仙人,其特征是不問歲數(shù)多大
      ,而仍能如十六歲精氣充足之童體然
      。紫賢翁曰:"處世無疾而壽者,人仙也"
      。其修持方法有種種:

      ①有用藥物補筑者
      ,其藥物或為動物,或為植物
      ,或單服一種
      ,或多藥配成,但此必有特殊傳授
      ,據(jù)說龍眉子之筑基功夫即是如此
      。但考之實際,以藥物作補助者甚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克幬镏鶇s屬少見。

      ②有用清靜獨修者
      ,即是采取腎中真精陽氣
      ,配合心中本性元神,宰運呼吸而為小周天之火候
      ,熏蒸補助
      ,至元氣滿足而成。此即龍門派正傳
      ,最為通用
      ,而其缺點在效緩
      ,最好兼用藥物,明?曹還陽之助道金丹
      ,葛仙翁之固本培根丸等
      ,皆為此而設也。
      ③有用彼家者
      ,即是利用同類陰陽
      ,追它氣血,取坎填離
      ,再行采鉛制汞而結(jié)于下田
      。其效雖速,其法甚險
      ,非有特別傳授
      ,本身氣功通靈者,莫能為力也

      ④有龍虎并用者
      ,即是真正最高之內(nèi)丹法,藉靈父圣母之氣
      ,陰陽并補
      ,得藥結(jié)丹,最為穩(wěn)妥
      ,功無不成
      。古仙所謂"百二十歲皆可還丹"
      ,正為此種丹法而言
      ,但無大福德與大財力者,大都望洋興嘆
      。古仙中如旌陽
      、三豐,確是如此證成者

      、 地仙--較人仙功夫為深,已有相當神通
      ,但凡質(zhì)重濁
      ,不能出神,于水火兵之災
      ,不能自在
      。雖然壽高數(shù)百歲,或混跡塵寰
      ,或隱居福地
      ,但仍不能離地而存
      ,故曰地仙。紫賢翁云:"飛空走霧(此雖離地
      ,然系術(shù)成
      ,非出陽神可比),不饑不渴
      ,寒暑不侵
      ,遨游海島,長生不死者
      ,地仙也"
      。其修持方法,亦有分別:
      ①在北派功夫
      ,是依筑基之軀
      ,守中采大藥而成,若再行十月大周之火候
      ,以不息為息
      ,氣化純陽,是曰神仙
      ,亦稱水仙

      ②在利用同類者,則煉己還丹而溫養(yǎng)脫胎之所證
      ,步步皆有實際功法
      ,功夫未到,無從測知
      ,其龍虎并用者
      ,則更為深玄矣,此不具論

      、 天仙--此能出陽神之仙人,又有化形不化形之分
      ;不化形者
      ,雖能出神,形質(zhì)無妙
      ,若不再前進
      ,委身而去,未可稱為圓滿也
      ;化形者
      ,則形神俱妙,是真大成之天仙
      。紫賢翁曰:"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
      ,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
      ,變化無窮
      ,隱顯莫測,或老或少
      ,至圣至神
      ,鬼神莫能知,蓍龜莫能測者
      ,天仙也"
      。欲達此境,亦有幾種說法:
      ①有移神上田
      ,三年乳哺而出陽神者
      ,已出陽神,不自滿足
      ,再攝入祖竅而行九年面壁之功
      ,自然形神俱妙矣,此北宗之學也

      ②有云功行圓滿
      ,感召上天降生龍女,產(chǎn)一寶珠
      ,丹士得之
      ,身生羽翼者,此陰陽派之說法也(有煉外丹
      ,由地元上接天元
      ,煉成神丹,跨龍拔宅
      ,雞犬皆仙者
      ,此通內(nèi)丹
      ,又兼通外丹者之說法也)

      此外不知真精陽氣,周天伏煉者
      ,冥心入定
      ,直見本來,靜定至極
      ,出得陰神
      ,是為鬼仙。陰真君曰:"若能絕嗜欲
      ,修胎息
      ,存神入定
      ,脫殼投胎,托陰陽化生而不壞者
      ,為下品鬼仙也"
      。世俗又有劍仙、南宮列仙之傳說
      ,陰真君曰:"若受三甲符箓
      、正一盟威,上清三洞妙法及劍術(shù)尸解之法而得道者
      ,皆為南宮列仙
      ,在諸洞府修真得道,乃中品仙也"
      。佛家《楞嚴經(jīng)》上亦有十種仙之名目
      ,此又是印度外道之所修證,不能與中國道家之所謂仙者相提并論矣

      【義尚按:欲修仙道
      ,必須首知何為仙,否則目的不明
      ,未有不南轅北轍
      ,盲修瞎煉者,故此首及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第二章 丹法三元
      道家修道成仙,惟賴煉丹
      。丹有三元
      ,陶存存曰:"修真成道法門,略有四種
      ,上德無為
      ,不以察求,清凈之功也
      ,謂之天元
      。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返還之事也
      ,謂之人元。九池九鼎
      ,藥化功靈
      ,服食之道也,謂之地元,靜則金丹
      ,動則霹靂
      ,符箓之法也,傳授真
      ,行持力
      ,亦成南宮列仙。四者之外
      ,皆旁門外道矣"
      。涵虛真人亦同此說。
      潛虛先生曰:"天元謂之神丹
      ,神丹者
      ,上水下火,煉于神室之中
      ,無質(zhì)生質(zhì)
      ,九轉(zhuǎn)數(shù)足而成白雪,三年加煉
      ,化為神符
      ,得而餌之,飄然輕舉
      ,乃藥化功靈圣神之奇事也
      。其道則軒轅之龍虎,旌陽之石函
      ,言之備矣
      。此系于天地鬼神而不可必得者。地元謂之靈丹
      ,靈丹者
      ,點化金石而成至寶,其丹乃銀鉛砂汞有形之物
      ,但可濟世
      ,而不可輕身,九轉(zhuǎn)數(shù)足
      ,用其藥之至靈妙者
      ,鑄成神室,而以上接乎天元
      ,乃修道之舟航
      ,學人之資斧也
      。古今上圣高真
      ,名為圣事,其法至易至簡
      ,不過采先天之鉛
      ,伏后天之汞
      ,識浮沉,知老嫩而已
      。此法度修明
      ,福慧雙美
      ,取之而如取如攜者
      。人元者,謂之大丹
      ,大丹者
      ,創(chuàng)鼎于外,煉藥于內(nèi)
      ,取坎填離
      ,盜機逆用之謂也。古今高仙上圣
      ,莫不由之
      ,了命之學,其切近而精奧者
      ,莫要于此
      ,所謂宇宙在手,萬化生身
      ,鬼神不能測其機
      ,陰陽不能逃其算者。若問三元之大小
      ,則天包乎地
      ,地載乎人"。
      吾師常曰:同類陰陽為人元
      ,爐火黃白為地元
      ,由地元而鑄神室,以煉神丹
      ,是曰天元
      。鼎湖之跨龍。旌陽之拔宅
      ,皆是此道
      ,此說與陸說相同者。

      以上三元之辨
      ,說法雖不一致
      ,然此不過名詞內(nèi)容之不同,吾人知有若干之說即得,無關(guān)緊要也

      【義尚按:余于此雖舉出三元名目
      ,然后此所說,純是人元之事
      ,尤其氣脈之修法為多
      。以此為修身之最要,一步有一步之功夫
      ,一級有一級之效驗
      ,不似地元天元,不特口訣難得
      ,而且行持甚難
      ,縱能得訣行持,而證驗亦非可驟企
      ,何況未達神丹成就之前
      ,于身心性命,毫不相干乎
      !若以余師之說證之
      ,則身非煉至能出陽神之后,神丹亦毫無用處
      ,此所以從古今
      ,于地天而元之說,不甚發(fā)揮也
      。茍能功造陽神
      ,則已可與真仙通來往,斯時欲煉外事
      ,何愁口訣難聞乎
      ?!以神通之軀而煉外丹
      ,更何愁外丹之不成乎
      !學者審此,則道之先后輕重
      ,明若指掌矣
      。】


      第三章 內(nèi)丹外丹
      內(nèi)丹外丹
      ,亦稱內(nèi)事外事
      ,古來大成就之神仙,雖不一定內(nèi)外俱煉
      ,但十之八九
      ,是內(nèi)外俱通
      。又內(nèi)丹外丹,亦是略言
      ,實際上內(nèi)中尚有種種區(qū)別
      ,概括言之
      ,內(nèi)丹有三種:第一種是清靜內(nèi)丹法
      。此派修煉,完全依一己下手
      ,其中得藥還丹
      ,皆由虛空中盜奪采取,北派功夫即是如此
      ;第二種是利用彼家
      。清靜丹法,好比直流電
      ,此種丹法,即是交流電
      。故見效之大
      ,當然勝過前者;第三種是從頭到尾龍虎并用
      ,其功效之捷與收效之豐
      ,又遠遠勝過第二種。真正金鼎火符之道
      ,即是專指南派功法而言

      外丹亦有三種:第一種是人元外丹,耐用以治病延壽之服食靈藥
      ;第二種是地元黃白
      ,亦稱爐火,完全是一種冶金化學
      ,能使鋼鐵變白銀
      ,甚至瓦礫成黃金,此用以接濟丹財
      ,或作進一步煉神丹之基礎者
      ;第三種是天元神丹,最高者如銅符鐵卷
      ,九池九鼎之學
      ,古人用以跨龍拔宅是也。其次
      ,則由地元以上企天元
      ,亦能化形沖舉
      ,以濟面壁之不逮,此內(nèi)外二丹之大概也

      又在同類陰陽丹法中
      ,亦有以人仙時之結(jié)丹為內(nèi)丹,后來還丹時為外丹者
      ,如孫教鸞真人之傳授是

      又涵虛子曰:內(nèi)丹者,真汞也
      ,己土也
      ,歸于離之門,久則烹之為妙靈砂
      ;外丹者
      ,真鉛也,戊土也
      ,藏于坎之戶
      ,久則現(xiàn)為美金華。欲結(jié)內(nèi)丹者
      ,必先以鉛制汞
      ,此鉛非還丹之鉛,彼家之真火也
      ;欲煉外丹者
      ,必先以汞迎鉛,其鉛非結(jié)丹之鉛
      ,先天一氣也
      。故結(jié)丹與還丹不同。結(jié)者凝也
      ,取他家之氣
      ,造化在后天鼎中,不離周天火候
      ,乃可成功
      ;還者復也,采兌宮之金
      ,復乾宮之金
      ,造化在先天鼎中,須合同類陰陽
      ,始得成就
      。結(jié)丹完內(nèi)丹,還丹用外丹
      ;內(nèi)丹為陰丹
      ,汞本陽中陰也
      ;外丹為陽丹,鉛則陰中陽也

      【義尚按:派別不同
      ,故說法亦不一致,而后面二條
      ,系就內(nèi)事再分內(nèi)外
      ,尤其涵虛所述,最為明晰
      ,義尚意以鉛制汞
      ,系用彼家
      ,而屬于本篇所論內(nèi)丹三之第二種
      ;以汞迎鉛,須合同類陰陽
      ,始得成就
      ,殆指第三種龍虎并用之法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第四章 玉液金液
      玉液煉己
      ,所以了其性,金液煉形
      ,所以了其命
      ,金玉之辨,涵虛最詳
      ,其言曰:功法次序有四
      ,一曰后天,二曰后天中之先天
      ,三曰先天
      ,四曰先天中之先天。后天者
      ,陰蹺之氣
      ,生人之根,乍動為元精者
      ,學人敲竹喚來
      ,入于鼎內(nèi),自然煉精化氣而開關(guān)竅
      。此氣沖五臟
      ,熏百骸,滎繞脈絡
      ,仍歸丹田
      。凝神調(diào)息
      ,靜候動機,機動籟鳴
      ,一縷直上
      ,是為后天中之先天,采之以劍
      ,調(diào)之以琴
      ,運之以河車,封之于黃庭
      ,此即玉液煉己之功也
      。久久純熟,身心牢固
      ,然后入室臨爐而求先天
      。這先天乃是元始祖氣,先把真陰真陽同類有情之物
      ,各重八兩
      ,立為爐鼎,假此爐鼎之真氣
      ,設為法象
      ,運動周星,誘彼先天出來
      ,即刻擒之
      ,不越半刻時辰,結(jié)成一粒
      ,附在鼎中
      ,是為鉛母,號曰外丹
      。先天中之先天者
      ,鉛中產(chǎn)陽,簾帷光透
      ,采此真之陽氣
      ,擒伏己身之精氣,所謂"金來歸性初
      ,乃得稱還丹"也
      。以后溫養(yǎng)固濟,日運陰符陽火
      ,撫之育之
      ,乃化為金液之質(zhì),吞歸五內(nèi)
      ,是名金液還丹
      ,服食之后
      ,結(jié)成圣胎。
      又曰:煉神了性者
      ,玉液煉己之道也
      。鉛來伏汞(亦稱以鉛制汞),結(jié)成丹基
      ,內(nèi)有真火,綿綿不絕
      ,外有子午抽添
      ,漸采漸凝,則烹汞而成陰砂矣
      。煉神了命者
      ,金液煉形之道也。鉛歸制汞(亦稱抽鉛添汞)
      ,結(jié)就胎嬰
      ,內(nèi)有真火
      ,赫赫長紅
      ,外有陰陽置用,日增日減
      ,則乾汞而成陽砂矣

      又曰:夫丹有二品,而分之則有三乘
      ,三乘丹法
      ,皆采鉛花,皆稱還丹
      ,但與大小先后之不同耳
      。一曰初乘,名曰結(jié)丹
      ,又名玉液還丹
      ,后天中返先天,去癸取壬
      ,而欲以玉液培之
      ,圓成內(nèi)丹,此盡性之學
      ,人仙也
      。二曰上乘,即號還丹
      ,又曰七返
      ,以后天所返之先天
      ,種出先天,亦為丹母
      ,此立命之學
      ,地仙也。三曰大乘
      ,名為九轉(zhuǎn)大還丹
      ,其藥以十五夜月圓為喻,先天中先天
      ,火到即行
      ,化為白液,吞歸腹內(nèi)
      ,凝而至堅
      ,是為金液還丹,至靈至妙
      ,成圣成真
      ,此性命歸了之學,天仙也

      潛虛真人亦曰:夫道者
      ,性命兼修,形神俱妙者也
      。金液煉形者
      ,了命之謂也。玉液煉己者
      ,了性之謂也
      。玉者溫潤貞純之喻,金者堅剛不壞之稱
      。夫煉性者
      ,損之又損,克去己私
      ,務使溫潤貞純
      ,與玉比德,則己之內(nèi)煉熟矣
      ,然后可以臨爐采藥
      ,而行一時半刻之功。至時至機動
      ,取坎填離
      ,采鉛伏汞,而坎中一畫之陽,乃先天乾金也
      ,謂之金液
      ,以之煉形,則體化純陽
      ,而形骸為之永固
      ,一如金之堅剛不壞矣,故曰金煉玉煉
      ,性命兼修
      ,而形神俱妙者也。玉煉則無為之道也
      ,金煉則有為之術(shù)也
      。自無為而有為,有為之后復返無為
      ,則性命之理得
      ,圣修之能事畢矣。
      【義尚按:此之玉液金液系指還丹之二種
      ,然清靜獨修功夫
      ,亦有玉液金液之名,則又是指內(nèi)煉之二種象征
      ,不能與了性了命之玉液金液同日而語矣
      。故讀丹經(jīng)者,手眼不可不明
      ,否則混淆莫辨矣
      。】


      第五章 內(nèi)藥外藥
      沖虛子曰:吾人先天祖氣
      ,從生身時,雖隱藏于丹田
      ,卻有向外發(fā)生之時
      ,即取此發(fā)
      生于外者復返于內(nèi),是以雖從內(nèi)生
      ,卻從外來
      ,故謂之外藥。及精補精全
      ,氣補氣足
      ,神氣俱得定機,于此時發(fā)生大藥者
      ,全不著于外
      ,只動于發(fā)生之地,因其不離于內(nèi),故曰內(nèi)藥
      。外藥者小藥
      ,生而后采者也。內(nèi)藥者大藥
      ,采而后生者也
      。伍真陽注曰:大藥不自發(fā)生,必采之而后發(fā)生
      ,不似微陽初動(微陽即小藥之初生者)
      ,為自發(fā)生也。
      潛虛翁云:人元之學
      ,創(chuàng)鼎于外
      ,而煉藥于內(nèi),于是始有內(nèi)藥
      、外藥之分
      ,而世之言外藥,率多不得其旨
      ,以盲引盲
      ,殊可悼痛。夫道在我身
      ,內(nèi)煉誠是矣
      ,而何以創(chuàng)鼎于外?老圣比之用兵
      ,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且夫上藥三品
      ,神與氣精
      ,凡吾所具于先天者,渾淪未鑿
      ,何假修煉
      ?故童初之子,皆圣胎也
      。自夫情竇一開
      ,而渾淪之體破矣。渾淪既破
      ,凡吾身之所有者
      ,日改月化,動皆落于后天
      。后天之物
      ,皆屬于陰
      ,不能以久存,不得不假夫同類之先天者補之
      ,而同類之先天
      ,則太陽乾金也,陽煉陰
      ,形乃長存
      。《契》有曰:"欲作服食仙
      ,須求同類者
      ;籬破竹補,覆雞用卵"
      。如斯而喻
      ,甚明切也。然又須知彼我之氣
      ,同一太極之所分
      ,其中陰陽之精,互藏其宅
      ,有不可以獨修者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镀酢吩唬?冠婚氣相紐
      ,元年乃芽滋"。造化之理
      ,順則成人
      ,逆而成丹,神妙自然
      ,不可誣也
      。煉藥于內(nèi)而創(chuàng)鼎于外,豈直補吾身之缺而已哉

      陶存存先生曰:《悟真》三篇,反反復復
      ,闡明內(nèi)外二藥作用
      。內(nèi)藥者雄里懷雌,離象也
      ,離中求先天之液
      ,液中行久積之砂,砂中運至真之汞,篇中(指《悟真篇》)"點化離宮腹內(nèi)陰"者是
      。外藥者
      ,黑中有白,坎象也
      ,坎中求真一之水
      ,水中取未擾之鉛,鉛中采先天之氣
      ,篇中"取將坎位中心實"者是
      。內(nèi)藥了性,乃法身上事
      ,無形無質(zhì)而實有
      ;外藥了命,乃色身上事
      ,有體有用而實無
      。丹法顛倒坎離,他主我賓
      ,先求外藥
      ,但外藥雖是先天祖氣,卻升在后天
      。故于后天地已有形質(zhì)之中
      ,而求先天地未形之氣,一符二候之傾
      ,結(jié)就丹基
      ,然后再用陰陽符火,以抽添溫養(yǎng)之
      。祖師借易以發(fā)揮丹道
      ,作藥火之儀形,究竟得意忘象
      ,得象忘言
      ,非可執(zhí)卦象以求丹也。
      涵虛翁曰:內(nèi)藥者
      ,了性之用
      ,外藥者,了命之需
      。學人盡性至命
      ,必先修內(nèi)藥以及外藥,這內(nèi)藥是半斤汞
      ,這外藥是八兩鉛
      ;又必先采外藥以擒內(nèi)藥
      ,這外藥是腎中氣,這是內(nèi)藥心中精
      ,后天事畢于此矣
      。至于將性立命,必先資內(nèi)藥以種外藥
      ;這內(nèi)藥是朱里汞
      ,這外藥是水中鉛,又必須修外藥
      ,這外藥是丹母氣
      ,這內(nèi)藥是圣人胎,先天事畢于斯矣

      又曰:藥有三層
      ,始則取外藥以制內(nèi)藥,繼則由內(nèi)藥以修外藥
      ,終則食外藥以合內(nèi)藥
      。取外藥以制內(nèi)藥者,筑基煉己之事也
      ,此般外藥
      ,乃是煉小藥,煉精化氣時也
      ;由內(nèi)藥以修外藥者
      ,乾坤鼎器之事也,此般內(nèi)藥
      ,乃是真汞播精施種時也
      ;食外藥以合內(nèi)藥者,迎鉛制汞
      ,將母見子之事也
      ;此之外藥,乃是大藥
      ,驟得之而大醉
      ,永得之而長生,調(diào)和固濟
      ,則為圣胎
      ,溫養(yǎng)事畢,則為圣人
      ,大丈夫功成名遂時也

      又曰:后天坎離者,元神元氣交媾而筑丹基
      ,生小藥也
      。先天坎離者,真陰真陽交媾而立丹基
      ,即丹母生大藥也
      。后天鉛汞者,金鼎烹來生藥物
      ,藥物即外鉛也
      。河車轉(zhuǎn)運制流珠,流珠即內(nèi)汞也
      。鉛汞相拘而小丹結(jié)矣
      。先天鉛汞者,同類陰陽成戊土
      ,戊土即外鉛也
      。調(diào)停火候合己土
      ,己土即內(nèi)汞也
      ,鉛汞相見而大藥還矣。
      悟元子曰:以丹道終始而論
      ,則延命之術(shù)為外藥
      ,了性之道為內(nèi)藥。非外藥不能脫幻身
      ,非內(nèi)藥不能脫法身
      ;外藥所以結(jié)胎,內(nèi)藥所以脫胎
      。以還丹而論
      ,坎為外藥,離為內(nèi)藥
      。以大丹而論
      ,真鉛為外藥,真汞為內(nèi)藥

      問曰:真鉛在坎
      ,真汞在離,還丹已結(jié)
      ,鉛汞相投矣
      ,何以大丹又有鉛汞,豈非四個鉛汞乎
      ?答曰
      ,還丹坎中之鉛,離中之汞
      ,是后天中所藏先天之鉛汞
      ,將此鉛汞返出
      ,是謂還丹,又曰金丹
      ,又曰真種
      ,又曰真鉛;點一己之陰汞
      ,如磁石吸鐵
      ,此汞即離內(nèi)七般硃砂,汞得鉛氣
      ,霎時而干
      ,后用已死之真汞中天然真火,溫養(yǎng)十月
      ,抽添運用
      ,鉛氣片片飛浮而去,只得一味靈砂
      ,純陽無陰
      ,法身成矣。
      又曰:藥物有內(nèi)外
      ,功夫有兩段
      ,修道者若不知內(nèi)外二藥,如盲人走路
      ,聾子聽聲
      ,終無得手處。何為內(nèi)外
      ?內(nèi)藥者
      ,一己所有;外藥者
      ,他家所出
      。一己所有者,靈汞是也
      ;他家所出者
      ,真鉛是也;靈汞非水銀
      ,真鉛非黑錫
      ,俱天生之至寶,非世間之濁物
      。其惟好動
      ,見火則飛,不得真鉛制之,則必游行無蹤
      ,未免真中有假
      、恩中生害。如世間女子無夫
      ,久必失節(jié)
      ,故用真鉛制汞,鉛汞相投
      ,夫妻相得,遇火而反有濟矣
      。但此靈汞
      ,一己現(xiàn)有,不待他求
      。至于真鉛
      ,自陽極陰生之后,走于他家
      ,不屬于我
      ,必須先尋此物,歸于我家
      ,與真汞合配
      ,始無陰差陽錯之患。以其鉛屬他
      ,汞屬我
      ,故有內(nèi)外之名,人我之別
      。丹經(jīng)所謂七返者
      ,即返此真汞之本性;所謂九還者
      ,即還此真鉛之本性
      ,至于他家之稱,非人我他家之說
      ,是真鉛未來
      ,屬他,外也
      。真鉛既來
      ,屬我,內(nèi)也
      ,其所謂他者
      ,因未來言之耳,非真實有他家也
      。內(nèi)外之說
      ,亦是此意
      ,原其生身受氣之初,鉛汞一氣
      ,非有內(nèi)外之別
      ,并無人我之分,及其圓極而虧
      ,鉛汞分為兩處
      ,始有人我內(nèi)外之說。但此鉛汞有兩義
      ,不可不知
      ,當修還丹之時,取黑鉛以制紅汞
      ,鉛汞相投
      ,結(jié)成還丹,此亦內(nèi)外二藥之別
      ;及其還丹結(jié)就
      ,又名真鉛,以此真鉛吞而服之
      ,點一己之陰汞
      ,霎時而干,復用己乾之汞
      ,溫養(yǎng)真鉛
      ,結(jié)成大丹,此亦內(nèi)外二藥之別
      。學者若能明白兩層內(nèi)外藥
      ,則還丹大丹之事,可以了了

      閔一得曰:悟元所論內(nèi)外我他
      ,點極明白,學者知所事矣
      ,乃更慈示兩層內(nèi)外藥
      ,尤為難得,以后階級
      ,從可追尋
      ,慈哉慈哉。是書之出
      ,道宗之運可重振
      ,未審學者知晉追研否?噫!悟元子示
      ,尚屬小還
      ,而大還功訣,不外置此身心于先天之先
      ,引至三才元一
      ,匯合一身元一
      ,究其作用
      。端在"從無"兩字。蓋無極而一始現(xiàn)
      ,然非釋氏后學所尚之無
      ,是乃極有不有
      ,乃得極無得服之。是"無"也
      ,名曰萬物之母,是為三才之根
      ,得此一無
      ,乃為大還,先師太虛翁玄論如此
      ,述以補證斯論所未全泄云

      問曰:金丹乃鉛汞相結(jié)而成,既云以鉛制汞
      ,又曰溫養(yǎng)十月
      ,鉛飛汞干,豈不前后矛盾乎
      ?答曰
      ,這個天機,古今來不知迷殺多少學人
      ,千人萬人誰能知的
      ?夫靈砂者,先天至陽之物
      ,因陽極生陰
      ,先天入于后天,真中有假
      ,若不得他家真鉛以制之
      ,則此靈砂,終非我有
      。蓋真鉛內(nèi)藏先天真一之氣
      ,以此鉛氣,點我靈汞,則汞自不走
      ,此汞已死
      ,若不將鉛氣抽盡,靈砂不結(jié)
      。何則
      ,鉛雖先天之氣,然自后天中出
      ,外陰而內(nèi)陽
      ,帶有陽氣在焉,將此陰氣抽盡
      ,方能剛健中正
      ,露出一顆黍米寶珠,內(nèi)外光明
      ,同天徹地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蛘妗吩疲?用鉛不得用凡鉛,用了真鉛也棄捐
      。此是用鉛真妙訣
      ,用鉛不用是誠言"。于此可知用鉛之說矣

      閔一得曰:用鉛如此
      ,用汞可知矣,鉛汞其然
      ,四象五行
      ,天地人物,不其然乎
      ,是即用氣不用質(zhì)之義
      ,此則更進一步,乃是用先天不用后天之大道焉
      ,此之謂能知返還之妙義
      ,學者當體行之。經(jīng)曰: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
      ,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煉道合自然
      。返還之次序如此
      ,返還至此,則可生死自主矣
      。功不至此
      ,亦必遇魔而退,退至聽天
      ,豈不惜哉
      ?!究其功用
      ,端自盡己始
      ,未有己不盡而能盡性致命也,我?guī)熖撐踢z訓如此

      【義尚按:前此玉液金液
      ,內(nèi)藥外藥之說,非徒辨析名相也
      ,而
      丹道之首尾次序
      ,綱領(lǐng)條目,皆寓于中
      。故歷舉諸真論述
      ,語不厭詳。學者心領(lǐng)而神悟之
      ,不致迷于所向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第六章 玄關(guān)集述

      沖虛子《鼎器直論》曰:夫鼎器者
      ,為仙機首尾歸復變化之至要者也,若無此為歸復之所而持疑無定向
      ,則神何以凝精氣歸穴耶
      ?然鼎器亦喻言耳,故有乾坤爐鼎之說
      。因乾為天
      ,為上田,坤為地
      ,為下田
      ,《中和集》所謂天地為爐鼎者此也。亦有內(nèi)鼎外鼎之稱
      ,言外鼎者指丹田之形也
      ,以煉形為煉精化氣之用,古云"前對臍輪后對腎
      ,中間有個真金鼎是也"
      ;言內(nèi)鼎者
      ,指丹田中之氣也,以煉氣為煉氣化神之用
      ,古云:"先取白金為鼎器"
      ,又曰:"分明內(nèi)鼎是黃金",皆指所還之氣言也
      。茲再擴而論之
      ,無不可喻鼎器者,當其始也
      ,欲還先天真氣
      ,惟神可得,則以元神領(lǐng)氣
      ,并歸于下丹田
      ,而后天呼吸,皆隨神以復真氣
      ,即借言神名內(nèi)鼎也可
      ,若無是神明,不能攝是氣
      。而所止之下田為外鼎者
      ,又氣所藏之本位,即所謂"有個真金鼎"之處
      ,必凝神入此氣穴而"神返身中氣自回"
      ,氣所以歸根者由此也。及其既歸也
      ,欲養(yǎng)胎而伏至靈元神
      ,惟氣斯可,則以先天元氣相定于中田
      ,似為鎖關(guān)
      ,而神能久伏久定于中。即如前言氣名內(nèi)鼎也可
      ,若無是氣
      ,則不能留是神。而所守之中田為外鼎者
      ,又神所居之本位
      ,故神即靜定而寂照者如此也。古言鼎器總在氣圣性靈而得
      ,誠哉斯言

      柳華陽《調(diào)藥圖說》曰:元關(guān)一竅,陽生在此
      ,調(diào)藥在此
      ,鼓巽風在此
      ,藥產(chǎn)在此,采取在此
      ,歸爐在此
      ,駕河車在此,還本復位在此
      ,金丹造化之元功
      ,莫不在此矣。然竅本無形
      ,自無而生有
      ,則謂之元關(guān)、中宮
      、天心
      、其名稱固不一也。夫虛無之窟
      ,內(nèi)含天然真宰
      ,則謂之君火、真火
      、真性
      、元神,亦是無形
      ,靜則集氤氳而棲真養(yǎng)息
      ,宰生生化化之原,動則引精華而向外發(fā)散
      ,每活子時二候之許
      ,其竅旋發(fā)旋無,故曰元關(guān)難言
      。其氣之行,后通乎督脈
      ,前通乎任脈
      ,中通乎沖脈,橫通乎帶脈
      ,上通乎心
      ,下通乎陽關(guān),上后通乎腎
      ,上前通乎臍
      ,散則透于周身,為百脈之總根
      ,故謂之先天
      。其穴無形無影
      ,氣發(fā)則成竅,機息則渺茫
      ,以待成全八脈
      ,則八脈湊成共拱一穴,為造化之樞紐
      ,名曰氣穴
      ,譬如北辰居所,眾星旋繞護衛(wèi)
      ,即古人所謂竅中竅也
      ;竅即丹田,上乃金鼎
      ,鼎稍上即黃庭
      ;竅下即關(guān)元,古謂"上黃庭
      ,下關(guān)元"是也
      ;關(guān)元下即陽關(guān),亦名命門
      ,乃男女泄精之處
      ,腎管之根,由此而生
      。但黃庭
      、金鼎、氣穴
      、關(guān)元四穴
      ,俱是無形,若執(zhí)形求之
      ,則謬矣
      ,又謂夾脊兩腎,中藏元氣
      ,則亦謬矣

      又《小周天鼎器直論》曰:夫欲明爐鼎者,在乎神氣之變機
      ,當其始也
      ,精生外馳,以神入精中
      ,則呼吸之氣
      ,隨神之號令攝回中宮(自注:丹田),混合神氣
      ,此神在氣中
      ,神則為火而氣為爐
      ,欲令此氣而藏伏者,惟神之禁止
      。此氣在神內(nèi)
      ,氣則為藥而神為爐,及其采藥運周天
      ,當從氣穴坤爐而起火
      ,升乾首以為鼎,降坤腹以為爐
      ,見神氣之起伏
      ,而鼎器在是矣。若不知此
      ,將從何處煉精(即調(diào)藥也)煉藥(即周天也)而結(jié)金丹也

      又《金仙證論?義例》正青山人云:平日既已煉心,入手即當調(diào)藥
      ,偶逢時至
      ,未可遽行四字訣,只是凝神氣穴
      ,息息歸根
      ,此時無鼎器無火候無藥物也,而鼎器火候藥物
      ,在此八字中矣
      。調(diào)之既久,神明清壯
      ,可行"吸
      、抵、撮
      、閉"四訣
      ,漸運三百升降妙周,如得元關(guān)現(xiàn)相
      ,鼎器自明
      ,正子時來,內(nèi)外符應
      ,斯時始可言藥言火言鼎,此虛耗者筑基之初工也

      《義例》又曰:修煉之士
      ,貴夫忘言守一,一非虛名也
      ,即太極也
      ,元關(guān)也
      ,圣人隱言曰元關(guān)一竅,曰抱一修行
      ,黃庭在一之內(nèi)
      ,人壯一靈,人衰一敝
      ,鉛汞皆從一生
      ,守靜極于虛無,則先天一氣
      ,自虛無中來
      ,借一之形,煉一之氣
      ,"得其一
      ,萬事畢",皆暗指一為元關(guān)
      ,元關(guān)口訣盡此矣
      。莫不抱此一念,守聚成真
      ,即是以火煉藥而結(jié)丹
      ,以神馭氣而成道,故《風火經(jīng)》謂此道至簡至易
      ,只是降念頭入于氣穴耳
      。神氣交久,則超然出現(xiàn)
      ,蓋此一在內(nèi)
      ,陽生則開,陽散則斂
      ,以外物候之
      ,仍將此一氣引還本所,其正開之時
      ,即九二爻用功之時
      ,即二候采牟尼之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diào)藥圖》云:氣發(fā)則成竅
      ,機息則渺茫,誠哉是言也
      。所以藥即火
      ,火即藥,藥火即鼎器,其流則三
      ,其源則一
      ,此一之竅,即偃月爐
      、戊己門
      、西南鄉(xiāng),異名甚多
      ,統(tǒng)曰谷神
      ,為天地根,乃呼吸往來之祖
      ,陰陽闔辟之宗
      ,修煉之大關(guān)竅也。必習靜日久
      ,見此一關(guān)
      ,藥爐火候,方為真的
      。盜天機
      ,奪造化,化生諸天
      ,開明三景
      ,皆在此處,無限仙階
      ,從此拾級而登
      。諸書說元關(guān),不下百余條
      ,皆未肯直示原委
      ,余得師說頗詳,故直書之
      ,以暢華陽師條藥圖之說
      ,以參忘言守一之旨。
      上陽子《金丹大要?鼎器妙用章》曰:鼎器之名
      ,非但一說
      ,匪遇圣師,難可擬議
      ,曰乾坤鼎器
      ,曰坎離匡廓,曰玄關(guān)一竅
      ,曰太乙神爐
      ,曰神室黃房,曰混元丹鼎,曰陽爐陰鼎
      ,曰玉爐金鼎,曰偃月爐懸胎鼎
      ,曰二八爐朱砂鼎
      ,曰上下釜內(nèi)外鼎,曰黃金室威光鼎
      ,曰東陽造化爐
      ,名甚多而用亦別。且如內(nèi)鼎外鼎之說
      ,內(nèi)鼎者即下丹田
      ,在臍之下,臍后腎前
      。有道之士
      ,只要認取下丹田之極處為準,是神氣歸藏之府
      ,方圓四寸
      ,一名太中極,言當一身上下四向之中也
      。又名太海者
      ,以貯人一身之氣血故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段蛘嫫吩疲?真精既返黃金室
      ,一顆明珠永不離",此即內(nèi)鼎神室也
      。外鼎者
      ,亦名谷神,亦名神器
      ,亦名玄關(guān)
      ,亦名玄牝之門,亦名眾妙之門
      ,亦名有無妙竅
      ,有道之士,只要認得經(jīng)營采取之所
      。紫陽翁云:"要得谷神長不死
      ,須憑玄牝立根基"。玄牝乃二物
      ,若無此二物
      ,安能有萬物哉?故曰,內(nèi)外二丹
      ,從此而得
      ,圣人秘之,號偃月爐懸胎鼎也
      。又詳陰爐陽爐之說
      ,偃月爐者,陰爐也
      ,中有玉蕊之陽氣
      ,即虎之弦氣也,何謂偃月
      ,蓋此爐之口
      ,偃仰之間,如偃月之狀
      ,陰海是也
      ,先天自然真一之火,月生日長于其中
      ,是曰陰爐也
      。朱砂鼎器者,陽鼎也
      ,中有水銀之陰氣
      ,即龍之弦氣也,號曰懸胎
      ,以北其不著于地而懸于爐中
      ,此鼎入爐八寸,身腹通直
      ,是曰陽鼎也
      。似此之類,皆不可泥文
      ,切須尋其義也

      潛虛翁《神室論》曰:紫清仙師云,人有三谷
      ,乃元神之室
      ,靈性之所存也。其空如谷
      ,又名谷神
      ,神存則生,神去則死
      ,日則接于物
      ,夜則接于夢
      ,神不能安其居也。人身之中
      ,上曰天谷
      ,泥丸是也;中曰應谷
      ,絳宮是也
      ;下曰靈谷,關(guān)元是也
      。此三谷者,神皆居之
      ,謂之三田
      。泥丸者,棲神之本宮也
      ;絳宮者
      ,布政之明堂也;靈谷者
      ,修藏之密室也
      。故元神居于絳宮,則耳有聞
      ,目有見
      ,五官效職,而百體為之從命矣
      ;元神居于靈谷
      ,則視者返,聽者收
      ,神氣相守
      ,而營魄為之抱一矣。楊子有言
      ,藏心于淵
      ,美厥靈根,淵者深昧不測之所
      ,靈谷是也
      ,是神所藏也。
      陶存存先生《讀參同雜義》曰:鼎器者
      ,空虛之物也
      。乾坤為天地之體,天地為乾坤之象
      。人身一小天地
      ,故以乾坤當之
      。《老子》曰:當其無
      ,有器之用
      。《契》曰:器用者空
      。天地間實者不能容物
      ,而虛者能受之。坤器中本來無物
      ,二七之期
      ,感觸乾父之光,而陽氣始動
      。乾鼎中亦本來無物
      ,采取之時,吸受坤母陽鉛而金丹始凝
      ,皆是無中生有
      ,劈空造作出來。曰鼎器者
      ,不過借之以作盛物之器也
      。譬之外丹,始而寄器于鉛
      ,而鉛不用
      ,繼而寄器于銀,而銀不用
      ,銀鉛本無先天之氣
      ,只是假此作鼎器,以招攝先天一氣耳
      。人元金丹
      ,亦猶是也。
      又曰:《契》中言玄關(guān)者
      ,亦有數(shù)處
      ,曰"內(nèi)照形軀",曰"方圓徑寸"
      ,曰"運移不失中"
      ,曰"浮游守規(guī)中"皆是。古仙云:"學人不曉內(nèi)玄關(guān)
      ,采得藥來無處安"
      ,則玄關(guān)其最要也。但此玄關(guān)
      ,上不在天
      ,下不在地
      ,中不在人,非有非無
      ,非內(nèi)非外
      ,上通絳宮而透泥丸,下接丹田而達涌泉
      。雖有此竅
      ,卻無形體,下手立基之始
      ,離諸妄想
      ,物我俱忘,專氣致柔
      ,回光返照
      ,靜定勻久,如止水無波
      ,如太虛無云,凡息一停
      ,真息自動
      ,但覺一念從規(guī)中起,混混繼繼
      ,兀兀騰騰
      ,靜極欲動,自然見玄關(guān)一竅
      。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nèi),《悟真》所謂土釜
      、家園
      、黃金室等名,皆是此竅
      。此之謂真胎息
      、真爐鼎、真精神
      ,乃種金谷之玉田也

      張三豐《道言淺說》曰:大道從中字入門,所謂中字者
      ,一在身中
      ,一不在身中,功夫須兩層做:第一尋身中之中
      ,朱子云守中制外
      ,夫守中者
      ,須要回光返照,注意規(guī)中
      ,于臍下一寸三分處
      ,不即不離,此尋身中之中也
      ;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此未發(fā)時
      ,不聞不見
      ,戒慎幽獨,自然性定神清
      ,神清氣慧
      ,到此方見本來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也
      。以在身中之中
      ,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凈
      ,天理復明
      ,千古圣賢仙佛,皆以此為第一步功夫

      又云:修煉不知玄關(guān)
      ,無論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
      ,從何下手
      ?玄關(guān)者,氣穴也
      。氣穴者
      ,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
      。神氣相戀
      ,則玄關(guān)之體已立。

      紫清翁《玄關(guān)訣》云:玄關(guān)者
      ,求玄之關(guān)道
      ,玄妙之機關(guān)也,有體有用
      。何謂體
      ?寂然不動;何謂用
      ?感而遂通
      。不動有時候
      ,神氣交媾之初,氤氤氳氳
      ,渾渾淪淪
      ,是為一關(guān),所謂四大五行不著處是也
      。神氣交媾之際
      ,昏昏默默,杳杳冥冥
      ,又是一關(guān)
      ,所謂無聲無臭,無內(nèi)無外是也
      。及至靜極生動
      ,而用乃出焉,混混續(xù)續(xù)
      ,兀兀騰騰
      ,真氣從規(guī)中起,是又一關(guān)
      。所謂念頭起處為玄牝是也
      。念頭起處醉而復蘇,有一個靈覺當下覺悟
      ,又一關(guān),所謂時至神知是也
      。此時以靈覺為用
      ,如線抽傀儡,機動氣流
      ,微微通過尾閭
      ,是又一關(guān),所謂斡轉(zhuǎn)魁罡運斗杓
      ,正此時也
      。沐浴卯門又一關(guān)。飛上泥丸又一關(guān)
      。歸根復命
      ,沐浴酉戶又一關(guān)。大休歇
      ,大清靜
      ,空空忘忘,還于至靜
      ,又一關(guān)
      。玄關(guān)之體用如此
      ,千經(jīng)萬論,皆在是也

      涵虛子曰:玄關(guān)一竅
      ,自虛無中生,不居于五臟六腑
      ,肢體間無論也
      。今以其名而言,此關(guān)為玄妙機關(guān)
      ,故曰玄關(guān)
      。此竅為萬法歸一之地,有獨無對
      ,故曰一竅
      。一言以蔽之,曰中是也
      。中在上下之中
      ,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
      。何謂死
      ?以黃庭氣穴丹田為此中,就是死的
      ;何謂活
      ?以凝神聚氣,現(xiàn)出此中
      ,就是活的
      。以死的論就叫黃庭氣穴丹田,以活的論
      ,乃算做玄關(guān)一竅
      。故曰虛無中生,真機直露
      ,得者秘之

      又曰;玄關(guān)者
      ,神氣交媾之靈光
      。初見玄關(guān),明滅無定
      。初入玄關(guān)
      ,惝恍無憑,以其神氣乍合,未能固結(jié)也
      。到得交抱純熟
      ,死心不立,始識玄關(guān)之中
      ,人我皆忘
      ,鬼神莫測(離此不能躲無常),渾渾沌沌
      ,兀兀騰騰
      ,此中玄妙,變化萬端
      ,不可名狀
      ,無怪其名之多也。各人所見不同
      ,各因所見而字
      ,各就所用而號,古仙師秘而不言
      ,都要摩頂受戒
      ,乃有傳述,即有所論
      ,不過曰非心非腎而已
      。吾謂其并非黃庭氣穴丹田也。
      又曰丹家有一穴
      ,一穴有兩孔
      ,空其中而竅兩端,故稱為兩孔穴
      ,師所傳口對口
      ,竅對竅者,即此境界也
      ,為任督交合之地
      ,陰陽交會之所
      ,烏兔往來之鄉(xiāng)
      。一穴兩孔,其中有作為
      ,此法最玄玄也
      。《參同》曰:"上閉則稱有
      ,下閉則稱無
      ,無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
      ,此兩孔穴法
      ,金氣亦相須"。斯數(shù)語者
      ,即盡為之之法也
      。上下者天地也。閉者冥合也
      。有無者妙竅也
      。稱者名狀也。一上一下
      ,皆藏于此穴之間
      ,若有若無,咸在乎此穴之內(nèi)
      。當其致虛守靜
      ,天地冥合之時,有以現(xiàn)其竅
      ,虛無之竅
      ,不可名而名,故稱有
      ,所謂"窈冥有精
      ,其中有信"者也。無以觀其妙
      ,妙有之物
      ,可狀而不可狀,故稱無
      ,所謂其中有物歸無物者也
      。無者以奉上,非是空空回復
      ,乃是先天真鉛
      。《老子》所謂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者也
      。丹法以無奉上
      ,即是將無還有,其所謂奉者
      ,是誰敬奉
      ?是誰相奉?神德故居,其氣自還
      ,還即奉也
      ,只怕無上神德耳,上即黃庭之上
      ,德即謙柔之德
      ,《契》所謂反者道之驗,弱者道之柄也
      。致虛用道
      ,求鉛用德,德有為而道無為
      ,不可不知其法也
      。兩孔者,玄牝之門也
      ,為金丹化生之所
      ,人于一穴兩孔中,知行追攝之法
      ,則兩門皆開
      ,夫而后金來歸性,可稱還丹也
      。故曰金氣亦相須云云
      ,相須者,相須此攝法也

      又曰:上陽云
      ,玄牝乃二物,又安有萬物哉
      ?蓋以玄天也
      ,牝地也,已見易之首卦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芍P(guān)一竅,實為生生化化之源
      ,入道者可不尋此生化之源哉
      ?夫此生化之源,即玄牝之竅也
      ,今夫神氣交而玄牝現(xiàn)
      ,故當凝神聚氣
      ,二物交融
      ,乃能結(jié)成乾坤圈子,此其中有顛倒之用焉。何則
      ,自上凝下者
      ,神也,以其玄天之尊體
      ,而行牝地之卑躬
      ,則上下交泰,氣神和合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a href="/daodejingjishi">道德經(jīng)》云: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蓋此竅當中
      ,故曰天下之交,中有柔道
      ,故曰天下之牝
      ,言牝道而玄道亦在內(nèi),故曰玄牝
      。玄牝者
      ,一乾一坤,一剛一柔也
      ,不如是則神健氣健
      ,反相敵而反相離,故謂以男下女
      ,以神下氣
      ,顛倒相俱,陰陽相媾
      ,斯神與氣會而根基立焉
      。否則,神自神而氣自氣
      ,氣自氣而神自神
      ,神不得氣,則無補神之物也
      ,氣不歸神
      ,則無養(yǎng)神之用也,欲令元神長在
      ,其可得乎
      ?而且神住絳宮,則絳宮為布政之明堂
      ,知識見聞皆擾之
      ,惟凝于黃庭
      ,而后聲籟絕,念慮除
      ,此亦無不清養(yǎng)也
      。故《悟真》曰:"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真精既返黃金室
      ,一顆明珠永不離"。谷神者
      ,至虛至靈之汞性
      ;真精者,至清至嫩之鉛情
      ;根基者
      ,以汞迎鉛,造就金丹之地也
      ;黃金室
      ,黃金房也,以其為還金之地
      ,故曰黃金室也
      。金鉛木汞交并,方成一顆明珠
      。明珠者
      ,一顆金丹,大如黍珠也
      。金來歸性初
      ,乃得稱還丹,一得永得
      ,故曰永不離也
      。嘗謂紫陽此詩,直命千古真訣
      ,先天后天皆宜之
      ,愚所解者先天也,即以后天論
      ,亦須先求玄牝
      ,乃可筑其丹基焉。蓋谷神憑此而立
      ,則真精亦憑此而返
      ,以玄牝養(yǎng)谷神,以谷神養(yǎng)真精
      ,神得敬而培元
      ,精得神而化氣
      。《參同》曰:內(nèi)以養(yǎng)己
      ,安靜虛無。又曰:性主處內(nèi)
      ,立置鄞鄂
      ,可知修身之道,必先以靜養(yǎng)谷神作根基矣

      又曰:《道德經(jīng)》云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識得這中
      ,即是圣賢仙佛種子,否則修道無地
      ,一舉足而即落魔坑
      。中者何?玄關(guān)是也
      。太上曰:修身至要
      ,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今即其言述之
      ,學人下手之初,務要牢持筋骨
      ,力戰(zhàn)睡魔
      ,塞兌垂簾,離諸妄想
      ,回光返照乎三穴
      。三穴者,黃庭
      、氣穴
      、丹田也,然雖返照三穴
      ,又要不執(zhí)意于三穴
      ,亦不馳意于三穴。夫而后神安其內(nèi)
      ,息任天然
      ,渾乎俱忘,杳無朕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jīng)》所謂"無欲
      ,以觀其妙者",正此時也
      。致虛守靜之際
      ,神凝氣合之時,不意有一境
      ,忽從規(guī)中化出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
      ,則玄關(guān)現(xiàn)象矣

      又《鼎器直說》曰:丹法以乾坤為鼎器,以坎離為藥物
      ,取坎填離
      ,金始還焉。蓋坤形六斷
      ,其體本虛
      ,地勢極陰之中,有一陽來復
      。乾形三連
      ,其體皆實,天勢盛陽之內(nèi)
      ,有一陰乍生
      ,天地間實者不能容物,而虛者能受
      ,故假坤之虛以藏其實
      ,而以乾之實先授其虛。法功如此
      ,又要知金之轉(zhuǎn)移
      ,乃能分藥之老嫩。蓋自先天乾金隱居坤位
      ,此時陰中含陽
      ,雖似坎中有一,而水底潛形
      ,秘而未露
      ,迨至水中金現(xiàn),有如兌西月出
      ,方為可用之金
      ,而授以一符之頃,此正有氣無質(zhì)之時也
      。取于兌
      ,猶之取于坎
      ;產(chǎn)于兌,猶之產(chǎn)于坤
      ,然非乾父之精光
      ,不能產(chǎn)此大藥也。饒他為主
      ,我反為賓
      ,欲他上浮,我卻下沉
      ,賓主浮沉
      ,皆在鼎中作用
      ,然后知鼎器之設
      ,妙在乎空耳,陶存存先生已言之矣

      《玄機口訣?鼎爐說》曰:夫人以氣為本
      ,以息為源,息以腎為根
      ,以心為蒂
      ,心腎相去八寸四分,有一脈通氣息之浮沉
      ,息總百脈
      ,故一呼百脈皆開,一吸百脈皆闔
      ,是名玄牝之門
      ;開闔風生,是名橐籥
      ;順乎自然
      ,是名巽風;呼吸于根蒂之間
      ,是名踵息
      ;踵者,根之義也
      。又曰
      ,立爐鼎之何,即守玄關(guān)一竅也
      ,是竅藏于先天混沌之中
      ,隱于無有有無之內(nèi),父母未生此身
      ,即有此竅
      。既有此竅
      ,即有此身,所謂與身俱生者
      ,即元始懸寶珠于空無中
      ,去地五丈之所也。不上不下
      ,不左不右
      ,不前不后,非內(nèi)非外
      ,非有非無
      ,上通絳宮而繞泥丸,下接丹田而達涌泉
      ,上徹下空而黃中通理焉
      ,此即立爐鼎之勝地也。
      閔真人批《闔辟經(jīng)?論玄竅》曰:按此竅在脊前脘后
      ,而有形無形
      ,未開謂之玄關(guān),既開謂之玄竅
      ,學者行到虛極靜篤時
      ,此竅乃現(xiàn),胎息息于此地也
      。我身元神于此升降
      ,乃謂得道,道路也
      ,謂得徹天徹地也
      。故此元神一入,自覺此中大無外
      ,細無內(nèi)也
      。丹書一名神室,又曰黃房
      ,其名不一
      ,總之結(jié)胎養(yǎng)胎造至脫胎,皆基于此處
      ,第非后天三寶所得闖入也
      。蓋以此處是黃中,先天修養(yǎng)之所
      ,主君之堂
      ,臣輔得入,須憑宣召也。若夫任督
      ,乃為赤黑道
      ,后天精血所由之徑,為之導者
      ,亦藉神氣
      ,世人未知分別,每有后天鬧黃之弊
      ,歷古丹經(jīng)不敢逕示由中升降
      ,而但示以由任而降,由督而升
      ,職此故也
      。是經(jīng)慈示,實為萬古未嘗少泄之秘
      ,而為證道捷徑
      ,是以諄諄導以自然,自然則無后天升降
      ,升降純是先天矣
      。一得惟恐學者妄用心意
      ,不從自然
      ,致遭不測,識此數(shù)行以告同學云

      又云:至于開關(guān)之訣
      ,太虛翁曰,呼吸之氣不無
      ,則真氣不現(xiàn)
      ,真氣現(xiàn)而玄關(guān)始開。其開也
      ,有真有幻
      ,自內(nèi)而開出者真,自外而開出者幻
      。又有似自外開
      ,而實自內(nèi)開者,此不可不自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傊瑥氖掠谕还?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玄關(guān)自開而萬無不真也矣
      ,因念無而后息住,息住而后關(guān)開,此一定之理
      ,然亦有一虛一寂而便開者
      ,此乃氣穴也,非炁穴也
      。炁穴者
      ,祖炁之所自出,而炁穴在其中
      ,炁穴開而玄關(guān)辟矣
      。此一說也,知者鮮矣
      ,噫
      ,此地仙之所以多夫天仙者歟!故泥丸氏偈曰:炁穴不開
      ,進火無門
      ;炁穴不開,圣胎不結(jié)
      ,忘而又忘
      ,玄關(guān)斯蒲,是二非二
      ,是一非一
      ,如雞抱卵,不說而說

      式一子批曰:靜極而動玄關(guān)開
      ,動極而靜則竅開,然非十年八載
      ,難言開竅
      ,若當虛極靜篤之時,恍然其中天空地闊
      ,似有開關(guān)之象
      ,此玄象呈現(xiàn),有時現(xiàn)
      ,有時不現(xiàn)
      ,關(guān)則一開而永開耳,關(guān)開而神有所藏
      ,妄念自無
      ,而真心自現(xiàn)矣。

      又批《管窺篇》"以身為壇爐鼎灶
      ,以心為神室"曰:爐鼎即身中大空曠處
      ,上而泥丸
      ,下而氣海是也,不在身之實處
      ,故曰不在身內(nèi)
      ,不在身外,必冥聞見而乃現(xiàn)之
      ,故為法身
      ,神室亦是身之虛空處,心后脊前玄竅是也
      。此處細微尤非聞見所及
      ,故亦冥聞見而始得聞見也。
      閔子《辨難參證》曰:要知玄關(guān)一竅
      ,外包三才
      ,內(nèi)充四大,本無內(nèi)外無處無所
      ,乃是一氣
      ,何有通閉,特為外物自堵自塞
      ,能置身心于先天之先
      。三才與我,本是一物
      ,個中真元
      ,原無得失,所失種種
      ,猶如內(nèi)庫珍藏
      ,移于外庫
      ,我但靖我內(nèi)庫
      ,物物件件,取歸如寄
      。所謂上德下德
      ,均據(jù)現(xiàn)在而言,人知自悟
      ,但自靖我內(nèi)庫
      ,步步不離還返,行我煉精返氣
      ,煉氣返神
      ,煉神返虛,煉虛返道
      ,造至道返自然
      ,則我內(nèi)庫,已成無上法藏,三世三才
      ,返成一粒黍珠
      ,有何上德下德可分也哉,哪有了性了命之分別乎
      !是乃太上心宗返還之訣也。
      閔批《辨難?論玄關(guān)》曰:夫此一步
      ,惟從虛寂兩字入手
      ,功到極處,一切玄況
      ,概須覺而勿著
      。古哲所謂無忘無慮,忽然透入玄況
      ,若歸故土
      ,絕勿為異,置此有無動靜實虛空色等等
      ,見若勿見
      ,覺若勿覺,玄關(guān)開否不之究
      。若稍住滯
      ,便落竅外幻妄,不可不戒
      。人能寂守此訣
      ,一念不生,忽如夢覺
      ,浩浩兮無涯
      ,冥冥兮莫測,古哲謂神真入竅之初境
      。已而機忽自泯
      ,古哲謂為神造混穆。忽復覺徹微微
      ,而中寂如故
      ,古哲謂為玄竅自具之活元運,按此運機乃正戌亥至夫活子初之玄況也
      。學者此時必若身凌萬仞峰頂
      ,眼界無際,高深如之
      ,古哲謂為竅中正子之玄況
      。已而生殺互應
      ,變化無端,應接系庶
      ,我仍寂視
      ,念不稍動,古哲謂為竅中之活午
      。斯時法惟加行退攝
      ,攝返先天,不令陰盛陽衰
      ,致于中和
      ,而亦寓有沐浴功法,是為真人真感真應焉
      。蓋此玄竅
      ,直與造呼一鼻呼吸,若虛不極
      ,靜不篤
      ,萬無開入之理。古哲謂此個中
      ,總而天地五行
      ,陰陽三才,生滅于此
      ,大修行人
      ,無不于此筑基者,天水地人神鬼六種仙眷
      ,皆于此出
      ,其得之由,在于機感機應云

      閔子又曰:按此玄竅
      ,誠非擬議可得,蓋此竅非凡竅
      ,直是先天后天界限之處
      ,然究當于脊前宮后,寂虛以俟
      ,功到自然,無不得現(xiàn)也
      。此說聞自駐世神仙黃
      、李二真人(二真人名參見本文下文),一得常獲神驗者
      ,不敢自私
      ,謹以補述云

      劉悟元引緣督子曰:一點陽精,秘在形山
      ,不在心腎
      ,而在乎玄關(guān)一竅。閔子曰
      ,此尚是地仙固元初步口訣
      ,然不得真?zhèn)鳎仓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蓋以后學真破元虧
      ,惟宜深耕置種,乃能假幻鉤玄
      。不識深耕置種
      ,無由返本還元也。欲事深耕
      ,功從三觀始
      ,三觀功熟,乃事置種
      。種者何
      ?同類也。知識同類
      ,又諳采取
      ,胎尚賴結(jié)賴圓,豈僅元固哉
      。然不為之指示終始
      ,未有不仍事邪說者也。聞之太虛翁
      ,翁謂邪說之行
      ,病在功不破關(guān),類不識類
      。破關(guān)直指
      ,無過置此身心于先天之先,行到自自在在地位
      ,不勞功力,玄關(guān)自開
      ,自見自入
      ,第當知忌著相著想,又當忌當面錯過
      。概功造初見既見之時
      ,若一動念
      ,玄關(guān)立隱,個中玄況
      ,立必隨念而變
      ,致莫中止之虞。訣惟置我神志于不識不知之地
      ,行到萬慮不生
      ,一靈亦泯,是造混穆極境
      ,是已深入玄竅竅中地位矣
      。忽而一念頓動,寂而視之
      ,覺有如吸應呼
      ,不擊自鳴,乃是一陽初動之候
      ,須加寂如一訣
      ,又忌不住一弊,訣惟循動透入
      ,是正玄關(guān)洞啟之候
      。倘犯不住,古哲名為僵立內(nèi)外
      ,學造此候
      ,旋必如春如夏,境得日暖風和
      ,花明柳暗
      ,我若真瞽真聾,六門緊閉
      ,一竅不開
      ,是為錯過;若因馳騁顛倒
      ,昧我本來
      ,是為逐物,亦是自誤
      ,訣惟廓放真元
      ,與境元合,而內(nèi)存涵志
      ,一意內(nèi)虛且寂
      ,已覺個中得有無上湛潤,外境庶繁
      ,聽之而已
      。是為功造正午萬路齊開之玄況。訣惟從事退陰
      ,然亦不過意存斂志
      ,其元必自若云歸洞,第見霞繞空谷
      ,倐忽由和返肅
      ,是造申酉玄況矣。寂視久之
      ,況現(xiàn)冬象
      ,則事乾卦初爻,學者至此
      ,未可住手
      ,訣惟神收下極,功造遍體充和
      ,悠然住手
      ,是為從事玄關(guān)初步功法。如是行滿百日
      ,再商進步
      ,而于置種等等訣,有力者預謀元種
      ,無力者寂隱市朝
      ,至上莫如結(jié)無遮佛會,謀成隱成結(jié)成
      ,自各有無上上大用
      。如上所云云,只了得深功一著也
      ,古哲名為性學命學之始基
      ,然是歷古圣真,山盟海誓
      ,三更時候口授之訣
      ,未嘗形之紙筆者,學者見之
      ,毋作等閑看過
      ,其要全在深耕一著,深耕功淺
      ,得收無多
      ,深耕功熟,得收盈倉
      ,此殺至理
      ,幸勿自誤

      又《前辯參證》曰:學者初事通關(guān),且循呼吸意導入手
      ,(吸自海底陰蹺穴起
      ,透尾經(jīng)脊,逾枕道巔
      ,入于天谷[人腦之中]
      ,由之下降,又鼻至上唇
      ,乃與任合
      ,會于華池[舌底];呼則起自華池
      ,經(jīng)重樓絳闕
      ,達中黃氣海以至陰蹺穴)。關(guān)限已通
      ,三田不蕪
      ,功加虛極靜篤,則此胎息亦泯
      ,乃為真息息
      ,息者止也,功造真息亦息
      ,百脈亦停
      ,六腑五臟,咸安咸泰
      ,一點先天
      ,乃從此氣周行一身,全部丹書細微層次
      ,統(tǒng)于此一刻中
      ,周行無缺,丹書所謂奪盡造化之大作用
      ,切莫輕視
      ,如是日行歲事而無間,天仙必成
      ,況其亞此乎哉

      《后辯?玄關(guān)一竅》閔子參證曰:當玄關(guān)未開啟之際,總惟置此身心于先天之先
      ,由勉至安
      ,自得開現(xiàn),不勞追求。古哲所謂追求者
      ,乃是追返先天之謂
      ,并無擬議于其間也。要知曰關(guān)曰竅者
      ,不過說有此步
      ,并無關(guān)竅具焉者
      。所謂關(guān)也者
      ,有阻止之義。竅也者
      ,得通得容之義耳
      。學者知于先天之先立腳,而又深造自然
      ,目前玄況
      ,即是竅中玄況,何勞追尋乎哉
      。先師太虛翁論如此
      ,蓬頭張真人、泥丸李真人
      、雞足黃真人
      、赤腳李真人立論印證皆如是,謂此玄關(guān)
      ,開無方所
      ,景無定景,若使開有方所
      ,景有定景
      ,亦不得名玄關(guān)矣。蓋此玄關(guān)前包億億萬年
      ,后包億億萬年
      ,個中玄理玄境,微塵之細
      ,無有或遺
      ,觸而應現(xiàn),捷如影響
      ,得入與否
      ,即在機觸之際,或前或后
      ,均不得入也
      。故古哲修持要訣,端自虛極靜篤上定審動靜之啟機,若或妄感
      ,關(guān)亦妄應
      ,大有關(guān)系存焉,機可妄動乎哉
      !古哲以此關(guān)竅無理不備
      ,無境不具者,學人己克不凈
      ,凈不造至自然
      ,玄關(guān)真境,自難幸入者也
      。又曰:令置此心于先天之先
      ,寂而又寂,惟存一覺
      ,則不落于枯滅
      。遇有有有無無,無際無所
      ,真真幻幻
      ,隱現(xiàn)于中,吾則以氣機處之
      ,則所現(xiàn)所隱
      ,自各還返。吾則總以審得湛寂玄景
      ,為真為正
      ,憑他時時新局局變,吾只寂視寂體
      。不造混穆而仍湛如者
      ,不可出定,則凡所謂生之采之
      ,烹之煉之
      ,或結(jié)或圓,或溫或養(yǎng)
      ,造成造脫造化
      ,一一體之自然,而略加維持
      ,毋任偏勝
      ,此惟從念中無念一訣入手,是為玄關(guān)開入后之作用也

      【義尚按:凡煉外丹者
      ,必先立爐鼎
      ,然后藥物火候始有依據(jù)以施功,內(nèi)丹亦猶是也
      。故丹法之層次既悉
      ,入手即須辨悉爐鼎,本篇歷舉古仙學說
      ,由淺入深
      ,研行在人,載集所有
      ,十有九備于斯矣
      ,珍之勉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第七章 精氣神說
      沖虛子曰:仙道以煉元精
      、元氣、元神之三者合一為藥
      ,蓋身心靜極必動,此正先天無形元氣
      ,將動而為先天無形之元精時也
      。即此先天無形之精,便名藥物
      。氣動必有神動
      ,是為覺靈,即以覺靈為煉藥之主
      ,以沖和(即熏蒸之和氣)為煉藥之用(此正三家相見之初相見也)
      ,以動者不至外馳,猶然合一
      ,仍歸于靜(調(diào)藥與小周
      ,皆不外此),即煉精化氣之功也
      。故所謂煉精化氣者
      ,只為精由氣化,則以氣之發(fā)動時
      ,不令化精
      ,而復全真氣。是即元氣還元氣而言化氣
      ,元氣即無形之元精
      ,不使去化有形,故曰精化氣也

      又《天仙正理?自序》曰:昔曹老師語我云
      ,仙道簡易
      ,只神氣二字者而已(精在氣中,精氣本一)
      。余于是知所以長生者以氣
      ,所以神通者以神。
      又曰:惟是神與精也
      ,只用先天(先天是元神元精
      ,后天是思慮之神,交感之精)
      ,而氣則不能無先后天之二用
      ,以元氣必資后天自然呼吸以作采取烹煉之具也。

      華陽禪師曰:元精者
      ,因靜中之動而言
      ,當其未動之前,渾然空寂
      ,視之不見
      ,聽之無聲,亦非精也
      ,亦非物也
      ,無可名而名,故名之曰先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住吩粺o極時也。斯時神寂機息
      ,萬物歸根
      ,此正謂之虛極靜篤,靜中恍惚偶有融會之妙意(此氣機將萌未動時也)
      ,便可名而有其名
      ,故名之曰道,《易》曰太極時也
      。因此機一萌曰元氣
      ,氣既已萌而又旋動,曰元精矣
      。修仙之士
      ,由此入手,以神馭氣
      ,起呼吸之氣
      ,留戀元精,使之逆回氣根
      ,神氣相合
      ,兩不相離
      ,融合為一(一陽初動,凝神入氣穴
      ,息息歸根)
      ,謂之勒陽關(guān),調(diào)外藥

      《金仙證論?危險說》又曰:祖師教人以離性去制坎命
      ,當其際,斂收微細之靈念
      ,入于動氣之所
      ,用巽風吹發(fā)其中之火,鍛煉此后天之性命
      ,合二為一
      ,則先天之性命自然發(fā)現(xiàn)矣,故曰修持

      潛虛翁曰:元氣為鉛
      ,元精為汞,元神果何物
      ?曰元神為性
      ,精氣之主也,以其兩在而不測
      ,靈通而無方,故命之曰神
      。故神住則精凝
      ,精凝則氣歸,氣歸則丹結(jié)
      ,皆先天之用也
      。所謂元精,非交感之精之謂也
      ,精藏于離
      ,心中之靈液也。所謂元氣
      ,非口鼻呼吸之謂也
      ,氣藏于坎,虛無中之真氣也
      。所謂元神
      ,非思慮之神之謂也,神通于無極
      ,父母未生以前之真靈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56/4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道家內(nèi)丹修煉》
      引 論 道教內(nèi)丹修煉的起步便為筑基
      ,如同修房建閣
      ,必先奠基,基礎穩(wěn)定
      ,結(jié)構(gòu)扎實
      ,然后才能 豎柱立梁,砌磚蓋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