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
〔明〕王守仁
卷一知行錄
知行錄之一 傳習(xí)錄上
知行錄之二 傳習(xí)錄中
答羅整庵少宰書
知行錄之三 傳習(xí)錄下
【附錄】朱子晚年定論
知行錄之四 公移一
知行錄之五 公移二
知行錄之六 公移三
知行錄之七 三征公移逸稿
知行錄之八 征藩公移
卷二靜心錄
靜心錄之一 文錄一
靜心錄之二 文錄二
靜心錄之三 文錄三
靜心錄之四 外集三
靜心錄之五 續(xù)編二
靜心錄之六 續(xù)編二
靜心錄之七 外集一
靜心錄之八 外集二
靜心錄之九 誥命?祭文增補?傳記?增補
靜心錄之十 序說?序跋增補
卷三 悟真錄
悟真錄之一 文錄四
悟真錄之二 文錄五
悟真錄之三 外集四
悟真錄之四 外集五
悟真錄之五 外集六
悟真錄之六 外集七
悟真錄之七 續(xù)編一
悟真錄之八 續(xù)編三
悟真錄之九 續(xù)編四
悟真錄之十 補 錄
悟真錄之十一 世德紀
悟真錄之十二 世德紀 附錄
卷四順生錄
順生錄之一 別錄一
順生錄之二 別錄二
順生錄之三 別錄三奏疏三
順生錄之四 別錄四奏疏四
順生錄之五 別錄五奏疏五
順生錄之六 別錄六奏疏六
順生錄之七 別錄七奏疏七
順生錄之八 年譜一
順生錄之九 年譜二
順生錄之十 年譜三
順生錄之十一 年譜附錄一
順生錄之十二 年譜附錄二
附錄:
《大學(xué)》
卷一知行錄
知行錄之一 傳習(xí)錄上
先生于《大學(xué)》“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 ,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
。愛始聞而駭,既而疑
,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zhì)于先生
,然后知先生之說至大師兄之寒
,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
,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
。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
,又嘗泛濫于詞章,出入二氏之學(xué)
,驟聞是說
,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
,處困養(yǎng)靜
,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余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 。世之君子
,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謦欬:qǐng kài 咳嗽聲
,引申為言笑
。),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
,而遽欲于立談之間
,傳聞之說,臆斷懸度
,如之何其可得也
?從游之士,聞先生之教
,往往得一而遺二
,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千里者(牝牡驪黃 ( pìn mǔ lí huáng )。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
,私以示夫同志
,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云
。門人徐愛書
。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jù);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jù)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jù)?‘作’ 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fā)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H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
,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
,舜使契為司徒
,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以‘親九族’至‘平章協(xié)和’,便是‘親民’
,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 ‘明明德’
;‘安百姓’便是‘親民’
。說‘親民’便是兼教養(yǎng)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愛問:“‘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span>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毕壬唬骸靶募蠢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
,事君之忠,交友之信
,治民之仁
,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毕壬鷩@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
?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
,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
,去君求個忠的理
;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
、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
,即是天理
,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
,發(fā)之事父便是孝
,發(fā)之事君便是忠,發(fā)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用功便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睈墼唬骸奥勏壬绱苏f
,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于胸中
,尚有未脫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jié)目
,不知亦須請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請求
?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欲
、存天理上請求
。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
;講求夏凊,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只是請求得此心
。此心若無人欲
,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
,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
,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
,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
。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fā)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
,然后有這條件發(fā)出來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
,許多條件便是枝葉
,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抖Y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
;有和氣者
,必有愉色;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
。’須是有個深愛做根
,便自然如此
。”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
,更于事物上怎生求
?且試說幾件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背吩唬骸扒胰缡掠H
,如何而為溫凊之節(jié),如何而為奉養(yǎng)之宜
,須求個是當
,方是至善,所以有學(xué)問思辯之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毕壬唬骸叭糁皇菧貎踔?jié)、奉養(yǎng)之宜
,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
,用得甚學(xué)問思辯?惟于溫凊時
,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奉養(yǎng)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此則非有學(xué)問思辯之功
,將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謬,所以雖在圣人猶加‘精一’之訓(xùn)
。若只是那些儀節(jié)求得是當
,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
,扮得許多溫凊奉養(yǎng)的儀節(jié)是當
,亦可謂之至善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睈塾谑侨沼钟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xùn),與宗賢、惟賢往復(fù)辯論
,未能決,以問于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
、兄當?shù)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卻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毕壬唬骸按艘驯凰接魯啵皇侵械谋倔w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圣賢教人知行
,正是安復(fù)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nèn)的便罷
。故《大學(xué)》指個真知行與人看
,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見好色屬知
,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
,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
,惡惡臭屬行
。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
。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
,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
,亦只是不曾知臭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
,便可稱為知孝弟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知寒
,必已自寒了;知饑
,必已自饑了
;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
,不曾有私意隔斷的
。圣人教人
,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
,不然
,只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工夫
!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
,是甚么意?某要說做一個是甚么意
?若不知立言宗旨
,只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
,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
,一行做行的功夫
,即功夫始有下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毕壬唬骸按藚s失了古人宗旨也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
,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
,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
,只為世間有一種人
,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
,也只是個冥行妄作
,所以必說個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種人
,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
,也只是個揣摸影響
,所以必說一個行,方才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
,若見得這個意時
,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
,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
,我如今且去講習(xí)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
,故遂終身不行
,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
,其來已非一日矣
。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又不是某鑿空杜撰
,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
,即說兩個亦不妨
,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
,便說一個
,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
。”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xùn),思之終不能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毕壬唬骸案裎锸侵怪辽浦Γ粗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即知格物矣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
,似亦見得大略
。但朱子之訓(xùn),其于《書》之‘精一’
,《論語》之‘博約’
,《孟子》之 ‘盡心知性’,皆有所證據(jù)
,以是未能釋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毕壬唬骸白酉暮V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
。篤信固亦是
,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
,安可狃于舊聞(狃niǔ 因襲
,拘泥:~于習(xí)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诔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求是當
?就如朱子
,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
,亦何嘗茍從
?‘精一’、‘博約’
、‘盡心’本自與吾說吻合
,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訓(xùn)
,未免牽合附會
,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
,博是約之功
。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
。盡心
、知性、知天
,是生知安行事
;存心、養(yǎng)性
、事天
,是學(xué)知利行事;夭壽不貳
,修身以俟
,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錯訓(xùn)‘格物’,只為倒看了此意
,以‘盡心知性’為‘物格知至’
,要初學(xué)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
,盡心即是盡性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知天地之化育
。’存心者
,心有未盡也
。知天,如知州
、知縣之知
,是自己分上事,已與天為一
;事天
,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
,須是恭敬奉承
,然后能無失,尚與天為二
,此便是圣賢之別
。至于‘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xué)者一心為善
,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了
,只去修身以俟命(俟 sì等待)
;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
。事天雖與天為二
,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
,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xué)立心之始
,有個困勉的意在。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xué)者無下手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睈墼唬骸白蚵勏壬蹋嘤绊懸姷霉Ψ蝽毷侨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今聞此說
,益無可疑。愛昨晚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
,皆從心上說
。”先生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
,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
,無心外之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杏埂费浴徽\無物’
,《大學(xué)》‘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
。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
。”
先生又曰:“格物 ,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但意念所在
,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
,即是窮理
。天理即是‘明德’
,窮理即是‘明明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又曰:“知是心之本體 ,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
,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fā)
,更無私意障礙
,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
,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fù)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
,得以充塞流行
,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愛問:“先生以博文為約禮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請開示
。”先生曰:“禮字即是理字
。理之發(fā)見
,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
,不可見者謂之理:只是一物
。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
,須就理之發(fā)現(xiàn)處用功
。如發(fā)現(xiàn)于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xué)存此天理
;發(fā)現(xiàn)于事君時
,就在事君上學(xué)存此天理;發(fā)現(xiàn)于處富貴貧賤時
,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xué)存此天理;發(fā)現(xiàn)于處患難夷狄時
,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xué)存此天理
;至于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隨他發(fā)現(xiàn)處
,即就那上面學(xué)個存天理
。這便是博學(xué)之于文,便是約禮的功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摹词恰┚s禮’即是‘惟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韵壬恢?xùn)推之,此語似有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毕壬唬骸叭弧P囊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未雜于人謂之道心
,雜以人偽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
;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
。今日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
。天理人欲不并立
,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
?”
愛問文中子、韓退之。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賢儒也。后人徒以文詞之故推尊退之,其實退之去文中子遠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睈蹎枺骸昂我杂袛M經(jīng)之失?”先生曰:“擬經(jīng)恐未可盡非
。且說后世儒者著述之意
,與擬經(jīng)如何
?”愛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無
,然期以明道
;擬經(jīng)純?nèi)魹槊
!毕壬唬骸爸鲆悦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亦何所效法?”曰:“孔子刪述《六經(jīng)》
,以明道也
。”先生曰:“然則擬經(jīng)獨非效法孔子乎
?”愛曰:“著述即于道有所發(fā)明
。擬經(jīng)似徒擬其跡,恐于道無補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毕壬唬骸白右悦鞯勒呤蛊浞礃氵€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于世也
?天下之大亂
,由虛文勝而實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
,則《六經(jīng)》不必述
。刪述《六經(jīng)》,孔子不得已也
。自
伏羲畫卦
,至于文王、周公
,其間言《易》如連山
、歸藏之屬,紛紛籍籍
,不知其幾
,易道大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右蕴煜潞梦闹L日盛
,知其說之將無紀極,于是取文王
、周公之說而贊之
,以為惟此為得其宗。于是紛紛之說盡廢
,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稌贰ⅰ对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禮》、《樂》、《春秋》皆然。《書》自《典》、《謨》以后,《詩》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蕩之詞,蓋不知其幾千百篇
;《禮》
、《樂》之名物度數(shù),至是亦不可勝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咏詣h削而述正之,然后其說始廢
。如《書》
、《詩》、《禮》
、《樂》中
,孔子何嘗加一語?今之禮記諸說
,皆后儒附會而成
,已非孔子之舊。至于《春秋》
,雖稱孔子作之
,其實皆魯史舊文。所謂“筆者
,筆其舊”
;所謂‘削’者,削其繁:是有減無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鬃邮觥读?jīng)》,懼繁文之亂天下
,惟簡之而不得
,使天下務(wù)去其文以求其實
,非以文教之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洞呵铩芬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繁文益盛,天下益亂
。始皇焚書得罪
,是出于私意;又不合焚《六經(jīng)》
。若當時志在明道
,其諸反經(jīng)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
,亦正暗合刪述之意
。自秦、漢以降
,文又日盛
,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
;只宜取法孔子
,錄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則其諸怪悖之說
,亦宜漸漸自廢
。不知文中子當時擬經(jīng)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于其事
,以為圣人復(fù)起
,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
,只因文盛實衰
,人出己見,新奇相高
,以眩俗取譽
。徒以亂天下之聰明,涂天下之耳目
,使天下靡然爭務(wù)修飾文詞
,以求知于世,而不復(fù)知有敦本尚實
、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啟之
。”愛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經(jīng)
,若無《左傳》
,恐亦難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毕壬唬骸啊洞呵铩繁卮秱鳌范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是歇后謎語矣,圣人何苦為此艱深隱晦之詞
?《左傳》多是魯史舊文
,若《春秋》須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愛曰:“伊川亦云‘傳是案,經(jīng)是斷’
;如書弒某君
、伐某國,若不明其事
,恐亦難斷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說
,未得圣人作經(jīng)之意
。如書‘弒君’,即弒君便是罪
。何必更問其弒君之詳
?征伐當自天子出,書‘伐國’
,即伐國便是罪
,何必更問其伐國之詳?圣人述《六經(jīng)》
,只是要正人心
,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于存天理
、去人欲之事,則嘗言之
;或因人請問
,各隨分量而說,亦不肯多道
,恐人專求之言語
,故曰‘予欲無言’。若是一切縱人欲
、滅天理的事
,又安肯詳以示人
?是長亂導(dǎo)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門無道桓
、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無傳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吮闶强组T家法
。世儒只講得一個伯者的學(xué)問,所以要知得許多陰謀詭計
,純是一片功利的心
,與圣人作經(jīng)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
?”因嘆曰:“此非達天德者未易與言此也
。”
又曰: “孔子云‘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觿h《書》
,于唐、虞
、夏四五百年間不過數(shù)篇
,豈更無一事?而所述止此
,圣人之意可知矣
。圣人只是要刪去繁文,后儒卻只要添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睈墼唬骸笆ト俗鹘?jīng)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