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美學之道
《周易》美學思想之一
Aesthetics in Zhouyi
Abstract: The idea of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Earth and Human, and the categories of Yin & Yang, hardness & softness, spirit, sensation, image, connotations and so on in Zhouyi have been based on by aesthetics to interpret different artistic phenomena and theories.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manifestation of beauty, beauty of harmony, beauty of changes, beauty of masculineness and that of softness and so on, attempting to illustrate its profound and everlasting influence o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studies and artistic creation.
Key words: Zhouyi; Yin & Yang; aesthetics
《周易》是我國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獻典籍之一,為“六經(jīng)之首”,“三玄”之一,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這不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學性,還在于它的美學價值。就以中國第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來論,不但大量地引用《周易》,而且它的四十九篇文藝論說和一篇序言,也是取義于《系辭》的“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即“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shù),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薄断缔o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敝祆湓浅8袊@地說:“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薄兑住窡o所不包,當然也包涵著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活動。劉勰就曾說: “論、說、辭、序,則《易》統(tǒng)其首?!薄吨芤住芬寻S富的審美意識,并揭示出不少審美規(guī)律。中國的美學理論皆濫觴于《周易》,尤其是關于天地人三才的關系、天人合一,陰陽、剛柔之氣和擬物制象等哲學思想內涵,從而生發(fā)出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范疇,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正如王夫之所說的,美是 “兩間之固有者,自然之華,因流動生變而成綺麗?!眱砷g,指天地之間。所以在藝術上要求“默契天真,冥周物理”?!吨芤住返拿缹W思想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這里僅就《周易》中所蘊含的美的表現(xiàn)、中和之美、變化之美、陽剛之美、陰柔之美等試作探討,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陰陽不測之謂神——美的表現(xiàn)
在《周易》中提到“神”的地方非常多,但對它的解釋卻極少含有神秘色彩,基本上不是指具有人格的神——上帝、鬼神等,而側重于天、地、陰、陽的交感和神奇的變化?!吨芤住氛J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交感而生,所謂“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否?彖》),“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彖》),所以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序卦》)盈天地之間唯萬物,這是一個全稱判斷,實際上否定了在天地萬物之外還有其他什么東西,從而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交感也就是陰陽相交變化, “易”就是講變易。然而陰陽變易,天地交感有著神奇作用,似乎不可捉摸,使人覺得神秘莫測,所以說:“陰陽不測之謂神?!?《系辭上》)
那么,真是不可捉摸、不可認知嗎?《周易》是可知論者,它并不認為陰陽變易是不可認識的,而認為通過“知微知彰,知柔知剛”,達到“窮神知化”,就能揭示出陰陽交感變化的神秘性。即是既要知道它彰明卓著的變化,更要探知它隱幽細微的變化;也就是既要掌握它矛盾的質的突變、飛躍,又要體察它漸變和量變的過程,以及矛盾的既統(tǒng)一又對立的關系。這樣就不再是“不測”了。也就是《系辭下》所謂的“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從而“通神明之德”?!巴ㄉ衩髦隆钡淖谥?,《周易》突出在一個“用”字上,“民咸用之謂之神”?!断缔o下》根據(jù)這一宗旨,例舉了一些現(xiàn)象:如尺蠖之屈,是為了前進;龍蛇的冬眠,是求得生存,這種欲伸則屈,欲生則蟄的似乎反常的現(xiàn)象,正是“精義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說明了掌握微妙的變化規(guī)律,就是為了“用”。為了實現(xiàn)“利用安身”的目的,也就體現(xiàn)出陰陽交感變化的德性。最后《周易》還是把它歸結到人,關鍵還是在于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笨偠灾?,正如《系辭下》所說:“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闭f明“幾微”并不神秘,只是事物變化的初始和隱蔽階段,人們要掌握住時機,就“吉無不利”?!吨芤住返摹吧瘛本褪且沼凇叭恕薄.斎弧吨芤住返淖髡呙獠涣藭r代的局限,不可能完全排斥鬼神的存在?!耙讛?shù)”本身是一種占筮的方法,具有先天的神秘性,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講到“天佑”、“神佑”之類的神秘觀念。
二、保合太和乃利貞——中和之美
陰陽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故“大和”?!按蠛汀币步小疤汀保按蟆薄疤币宦曋D。所謂“大和”,就是陰陽對立面力量均衡無偏勝,矛盾雙方處于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事物可以得到穩(wěn)定的發(fā)展,故曰“乃利貞”?!昂汀弊种檬怯衅浯_切內涵的。矛盾雙方的“大和”狀態(tài)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清代惠棟說:“天地位,育萬物,中和之效也?!度y(tǒng)歷》曰:陰陽雖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易例?上》)
在每一卦六爻中,都以二、五為“中”。二是陰之“中”位,五是陽之“中”位。二、五為“中”,相應為“和”,有“中和”之美。在六爻的關系上,又確定了柔居二位、剛居五位,是剛柔得位得“中”又相應,體現(xiàn)著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整體和諧無偏勝,完全合乎規(guī)律性。一般都得“大吉”、“元吉”和“貞吉”。如果柔爻居五位,剛爻居二位,雖未得位但卻得“中”而相應,可以互補而協(xié)同,仍保持著對立面的和諧與穩(wěn)定。同樣可以得吉辭。如果二、五之位的剛柔既不當位又不相應,雖然不協(xié)同,但按《易》例規(guī)定,“中”大于“正”,在一定卦時的制約下,柔得五之中位又意味著柔有陽剛之助而不過柔,剛得二之中位又意味著剛有陰柔之補而不過剛,剛柔互補而適中。同樣,可以得吉辭。據(jù)統(tǒng)計,《彖傳》言“中”者共有45處,涉及到37卦。《象傳》言“中”者共有52處,涉及41卦。對 “中”的稱謂又有39種之多,如“中正”、“正中”、“得中”、“剛中”、“柔中”、“中行”、“使中”、“在中”、“中直”、“大中”、“積中”、“中道”、“行中”、“未出中”、“久中”、“位中”、“中未變”、“中有慶”、“中不自亂”、“中心為正”、“中心為實”等等,最后又強調“時中”。所謂 “時中”就是根據(jù)客觀條件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而執(zhí)“中”,以達到靈活運用。這些事例足以說明,“中”,即陰陽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諧,不單是理論的問題,而是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方法而被加以普遍應用。中行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保合太和乃利貞”。《周易》認為天地萬物是絕對的,它們無論何時何地無不處于變化之中;但又并不否定事物相對穩(wěn)定和對立面的統(tǒng)一。《乾?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朱熹在《周易本義》中說:“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弊兓旧硪寻鄬Ψ€(wěn)定性和統(tǒng)一性?!氨:咸汀备f明了這問題。保,即保持;合,即合成;太和,即陰陽二氣會合;貞,即正。這句話完整地解釋是:天道變化,陰陽二氣交感會合,由此而產(chǎn)生萬物,并使它們保持著各自的特性?!断缔o上》第一句話,就說明了這問題:“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边@句話在變化的大前提下,包涵著三層意思:一是事物的規(guī)律性,二是事物的穩(wěn)定性,三是事物的差異性。
《周易》美學思想芻議 來自: 書簽論文網(wǎng)
三、神無方而易無體——變化之美
《易傳》認為,爻象和事物變動不居、往來無常,其變化有其規(guī)律性,但并無一定模式。如爻象于六位之中可上可下,時居中位,時不居中位,有時有應,有時無應,并不是按照一個固定格式變化的。因而,爻象及爻象象征的事物的變化對一般人來說是難以預料的?!断缔o上》說:“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币郧笳魈?,以坤效法地,因蓍草數(shù)目占問未來之事,以通事物的變化。而數(shù)的奇偶和爻象的剛柔變化無窮,難以推測,如揲蓍求卦時不能事先預定某爻象的陰陽老少性質及其變化?!兑讉鳌钒咽挛镒兓獪y的這種性質稱為“神”,即神妙不測。
《系辭上》不僅以“神”表示蓍草數(shù)目和爻象變化的莫測,而且以“神”為整個筮法的特質。它說“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認為占筮體系的神妙變化具有預知未來變化的性質和功能。《系辭》進而提出:“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闭J為《周易》之法則涵蓋了天地萬物,包容了一切幽明生滅的變化原理,可以預知各種事物的吉與兇,卦爻象的變化無固定的方所,《周易》本身的變易并不固定于一定的格式或體制,其變化神妙、不居一格。這是說,陰陽、天地的變化是普及萬物與萬事,而依據(jù)天道創(chuàng)作的“易”、或易象概括了天地之化,并貫穿晝夜之道而運用于萬事萬物,判斷吉兇、休咎,所以神無方而易無體,一切都處于變化之中。“神無方而易無體”正是強調“神”表示《周易》變化莫測的性質。
《說卦》發(fā)揮了此種觀點,說:“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也?!边@里所說的“神”與前述一樣,都是在變化莫測的意義上使用的,它不是指某種超驗的實體,而是指宇宙萬物變化不定的屬性。以“神”為萬物變化不測的本性,這一思想十分深刻地影響了以后中國思想史的發(fā)展,一方面使思想家十分注重事物變易的內在本性;另一方面,為從“泛神論”或“無神論”角度解釋“神”提供了基礎。
《周易》的核心是變易,“生生之謂易”即是由變易而生,生命在變化中誕生。“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辭上》)“設位”即是“天尊地卑”“卑高以陳”,天地、上下、剛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并遍及于自然和社會。所以說:“剛柔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系辭上》)。此“象”,既是物象,又是卦象,始終貫穿著陰陽、剛柔、天地的消長變化。表現(xiàn)在自然現(xiàn)象上,“動而明、合而章”(《噬嗑?彖》)?!皠偨 ⒑V實,輝光日新”(《大畜?彖》)。由此產(chǎn)生風、雨、雷、電,日、月、寒、暑。而天時的變化又影響著人類社會,所謂“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革?彖》)以及吉兇、悔吝等人事社會現(xiàn)象。
天地萬物由于變化不輟,才能通達恒久。無論從客觀事物,還是易象來說,都是這樣,即所謂:“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保ā断缔o上》)從自然萬物來說,陰陽、剛柔的分合變化,才能有事物的形象,即是“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保ā断缔o上》)而易象乃通自然之變。所以說:“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边@里的“文”、“象”已不是事物的原始形象,而表現(xiàn)為人文色彩,是人們對變化中的自然現(xiàn)象認識的映相。所以,對于人類社會來說,“變通者,趣時者也。”(《系辭下》)從而“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保ā断缔o下》)這是說根據(jù)自然萬物的四時變化、陰陽交替、寒暑更迭,來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活動。概括地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系辭下》)由此察其變易,觀其會通,行其典禮,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才是恒久之道。所以說變乃易之體,通乃易之用。總而言之,“變”是陰陽、剛柔、天地、牝牡等客觀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通”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變化更迭的認識,并抽象概括出六十四卦易象、易數(shù)、卦爻辭,又施之于社會人事,所以《周易》非常強調“觀其會通”,由此而產(chǎn)生人類文化和審美意識,上文所引的章、明、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等都是審美意識的反映,包含著美的觀念。
四、剛健中正,純粹精也——陽剛之美
《周易?說卦傳》說:“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柔而生爻”,即指天地萬物有陰有陽,因而創(chuàng)立陰陽兩類卦象以象征之。陽為剛,陰為柔,萬物有剛有柔,作者將物之剛柔兩性加以發(fā)揮,并創(chuàng)作剛、柔兩類爻象以象征之。因此在《周易》中,不但首先提出了陰陽剛柔之說,而且對陽剛之美和陽剛之象進一步闡發(fā)為《周易》中“乾為天,為陽,為剛”?!扒彼哂械年杽偟奶卣魇桥c美相關的?!吨芤住匪f的陽剛之美或剛健之美,是生命堅強有力的表現(xiàn)。但這里要體會《周易》所說“剛健”之美的意味,而不可將它與道家美學所追求的那種大氣磅礴、雄強奔放的美混同起來。雖然兩者都與生命的堅強有力相關,但《周易》所說的“剛健” 又是與“中正”、“純粹”分不開的,非常強調坦誠、直率,無所掩飾和始終一貫地堅持自己的思想信念。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毫無畏懼的“至大至剛”,《荀子?勸學》中所說的“全”、“粹”、“德操”?!吨芤住返摹皠偨 敝喇斎灰灿衅湫蹚姷臍鈩萘α浚珔s又是一種不馳騁于幻想的、高度坦誠、直率、剛決、單純的美。如果用線來比喻的話,《周易》并不十分重視曲線、圓形的美。它所說的“剛健”的美,正是表現(xiàn)在義無反顧,如斬釘截鐵般的“直”、“方”上。相反,道家所追求的氣勢力量之美倒是一種無比自由地運動著的曲線之美。
從《周易》的整個思想來看,它對陽剛之美是十分重視的。盡管它并未明確提出“陽剛之美”這樣的觀念,但卻對陽剛之美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描繪,并為“陽剛之美”這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jù)。如《豫》卦中說:“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边@種“雷出地奮”的樂,即是充滿陽剛之美的樂。又《大壯》卦中說:“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并說“雷在天上,大壯?!币彩菈衙阑蜿杽傊?。而“雷在天上”這樣的景象,也是頗能給人以壯美或陽剛之美的感受的。《系辭傳下》中把“大壯”同宮室聯(lián)系起來,并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這里的“大壯”,也是具有壯美的意思,同宮室的高大、雄偉、壯麗相聯(lián)系。
《周易》對陽剛之美論述最詳?shù)谋憩F(xiàn)在對乾卦的解釋中。因為乾代表天,且具有純陽至剛的特點,因此乾的美,實際是陽剛之美最集中的表現(xiàn)。從它對乾卦的解釋來看,所謂“陽剛之美”,大抵具有以下特征:
1陽剛之美是自然生命生生不息、堅不可摧的力量(包括人類道德精神力量)的表現(xiàn)?!肚?文言傳》中說:“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剛健中正,純粹精也?!边@段話所講的“以美利利天下”及“大”、“剛健”、“中正”、“純粹”、“精”,即可以說是乾之美或陽剛之美的一些具體的特征或規(guī)定。
從這段論述來看,陽剛之美乃是一種“大”美和“剛健”之美。而“大”、“剛健”的意思是指強大有力或天所具有的統(tǒng)帥萬物、化育萬物、周流不息、無往不復、不可遏止的偉大力量。同時,《乾?象傳》中又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此,陽剛之美不僅表現(xiàn)在天的偉大力量之中,而且也表現(xiàn)在人的偉大力量 ——即表現(xiàn)在君子或圣人教化萬民、建立功業(yè)、“化成天下”的道德人格、精神力量之中??傊妥匀粊碚f,表現(xiàn)在“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的生命流行不息、生生不已之中;就人的行為來說,則表現(xiàn)在效法自然的人的“進德修業(yè)”、“修辭立誠”、“順天應人”、“與時偕行”、“化成天下”、堅不可摧、勇猛精進的力量之中。因此,所謂“陽剛之美”,首先即是一種運動的美和力量的美,并且具有令人贊嘆的偉大。
2陽剛之美具有一種不可移易的整一性和純粹性?!吨芤住匪v的“剛健”或陽剛之美不是西方美學中所說的那種“內容壓倒形式”或“無形式”的力量,盡管具有不可遏止的趨勢,但在形式上卻又是高度完美的。因此,《周易》在講乾之美時,把“剛健”同“純粹”、“精”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凹兇狻薄ⅰ熬毕抵傅赖氯烁竦母叨韧晟坪屯昝?,同時在《周易》中也指宇宙生命運動、變化的整一性和純粹性,即《系辭上》所謂:“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彼?,“剛健”這個概念在《周易》中是同“大和”的觀念相關的,或者可以說,“剛健”之美正是“大和”之美的一種表現(xiàn)。
《周易》美學思想芻議 來自: 書簽論文網(wǎng)
五、坤厚載物德合無疆——陰柔之美
正如《周易》沒有明確提出“陽剛之美”的概念一樣,《周易》也沒有明確提出“陰柔之美”的概念。但它卻間接地描繪和說明了可歸入陰柔之美的各種現(xiàn)象,如:“天地變化,草木蕃”(《坤》)、“山下有風”(《蠱》)、“地中生木”(《升》)、“鳴鶴在陰”(《中孚》)之類,都頗能給人以優(yōu)美(陰柔之美)的感受。但對陰柔之美論述最詳?shù)?,是在對坤卦的解釋中。坤為地,具有純陰至柔的特點,因此坤的美,也當是陰柔之美最集中的表現(xiàn)。從它對坤卦的解釋來看,所謂 “陰柔之美”,在《周易》的思想中,大致具有以下特征:
1“陰柔之美”指的是一種寬厚博大的母性美。在《周易》的思想中,坤象征地,象征母?!墩f卦傳》謂:“坤地也,故稱乎母”,而大地和母親均具有化育、承受、包容的品性。《坤?彖傳》中說:“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象傳》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彼^“厚德”,即儒家所說的“仁愛”,也是一種寬厚、博大的愛。而最能體現(xiàn)這種愛的,首先是無私地撫育、照顧子女的母親,以及負載萬物使其順利生長的大地。因此,在這里,“陰柔之美”也即是寬厚博大的母愛和崇高的道德品格的表現(xiàn)。
2“陰柔之美”指的是一種包容廣大的、內含的美。“坤”卦的經(jīng)文和傳文中曾說:“坤”“含弘光大”、“含章可貞”、“含萬物而化光”、“有美含之”、 “弘”“光”“大”“章”“貞”均與“美”相通,而“含”的意思即指包含、內含。因此,“陰柔之美”實即是一種含蓄的美。在中國藝術史上,陶淵明的詩歌及唐朝文學家柳宗元的散文,都是頗能表現(xiàn)這種美的優(yōu)秀范例。
3“陰柔之美”指的是一種柔順的、靜態(tài)的美?!独?彖傳》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順”是坤的一個基本特征。同時,《坤?文言傳》中又說,坤具有“至靜”的特點?!瓣幦嶂馈被蚶ぶ赖谋憩F(xiàn)是平和、柔順、安穩(wěn)、平靜。但《周易》中所講的這種陰柔之美并不是一種軟弱無力的東西,也不同于后世文藝理論中在道、佛思想影響下所提出來的“平淡”“空靈”等概念。因為《周易》中所講的“坤”之美或陰柔之美,其基本精神是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人生的,而且同樣也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坤?文言傳》中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在至柔、至順、至靜中又表現(xiàn)出剛健的力量,這是《周易》所講的陰柔之美的重要特點。
在《周易》中,“乾”有美,“坤”亦有美?!袄ぁ睘殛?,為柔,故可稱“坤”之美為陰柔之美?!袄ぁ钡拿?,實際就是一種寬厚博大的母性的美,與儒家所言仁愛有密切聯(lián)系,有寬厚博大的愛,充實廣大的內涵,至柔、至靜而又不失剛健的力量,這就是“坤”之美的主要特征。顯然,這與尚柔之靜的道家美學有頗大的不同。
《周易》在許多地方,特別是在對六十四卦的論釋中,反復講到剛柔關系,并以之作為決定卦的吉兇的重要根據(jù)。從美學上看,這些論述包含了對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關系的理解。
《周易》的陽剛之美大體是和諧中包含著斗爭,而陰柔之美則往往是差別中追求著和諧,陽剛之美更傾向于嚴肅性和斗爭性,而陰柔之美則更傾向于愉悅性和統(tǒng)一性。表面看來,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美似乎如冰炭之不能同器,可是卻被《周易》兼收并蓄,這對于后人是很有啟發(fā)的,它顯示出這兩種美實際是互為表里、相互補充的,有時它們甚至還可共同構成一個矛盾統(tǒng)一的藝術體?!吨芤住分羞@種美學意蘊,實開風格美論之先聲。歷代很有些關于陽剛與陰柔的很有見地的見解,實際上都是在《周易》的陰陽剛柔說的基礎上,在具有陽剛美和陰柔美的“易象”(如“飛龍在天”,“云從龍,風從虎”等,即具有陽剛之美的“易象”;“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枯楊生閔”等,即具有陰柔之美的“易象”)的啟發(fā)下所作的引申和發(fā)揮。
總之,《周易》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啟迪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吨芤住返摹督?jīng)》和《傳》都不是專講美學和藝術的,但是它們卻對中國古代美學研究和藝術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吨芤住返呢韵蟊徽J為同中國的書法、繪畫和工藝造型、文學、音樂、舞蹈等形象有著直接或相似的關系,而它的一些基本命題和范疇則被各門藝術理論所征引和解釋,如“大和”、“陰陽”、“剛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疇,并成為從美學上解釋各種藝術現(xiàn)象的理論依據(jù)。甚至它的個別言詞,也因其形象性而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影響,成為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一個重要源泉。從美學角度來分析,它包括了自然美、科學美、藝術美、倫理美,并勾勒了美與自然、美與審美、美與真善等的關系,把自然、真實、光明、秩序、和諧、整一、變易、生化等作為美的基本條件,把陰陽、剛柔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想和觀念貫穿于整個美學思想之中,對后世美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是代表儒家或道家的美學思想觀念都可以從《周易》中找到他們的思想淵源。它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審美特點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中國特色。通過對《周易》美學思想的探索研究對于繼承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和藝術風格、審美思維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周易》的美學思想之二
序 言
《周易》被認為是“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是華夏先民智慧的結晶,后世的哲學、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科技、文學、建筑、繪畫、武術無不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思想淵源。同時,《周易》中包含著豐富的審美意識,并揭示出不少審美規(guī)律,《周易》幾千年來始終為人津津樂道,不僅僅在于它的占筮或其它功能,更在于其美學價值。《周易》象征著華夏文明的發(fā)端,它在總結我國先民的早期審美活動的同時,并奠定了后來華夏傳統(tǒng)美學的基石。
《周易》中直接闡述美學思想的文字并不多,但它在美學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對中國古代美學的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周易》中的卦辭里含有很深厚的美學意蘊,對后世的文藝美學思想有著重大啟示作用。
一、變化之美
《周易》中蘊含的變化之美不僅表現(xiàn)在其具體內容里,還體現(xiàn)在其書名上?!耙住弊种x,古今說者尤多,考其本意,似乎應為“蜥易”。《說文》云:“易,蜥易、蝘蜓、收宮也。象形?!?[1]其篆文字形,正像蜥易之形,蜥易即壁虎類動物,以其能變色,故假借為“變易”之“易”??追f達指出:“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xù),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圣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2]在其他不同說法里,《周易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即“易”含有“簡易”、“變易”、“不變”三層意義。《說文》又引“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辉唬骸畯奈??!笨加莘兑鬃ⅰ芬秴⑼酢吩啤白謴娜障略隆保∪赵赂?、交相變易為說。意義與《說文》引正相同。清初毛奇齡撰《仲氏易》,略總前人之說,謂“易”兼有“變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五義 [3]。而其他關于“易”字之解釋,眾說紛紜。據(jù)《系辭上傳》:“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薄断聜鳌罚骸鞍素猿闪?,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化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币源丝梢?,書名之“易”,其要義大略為“變易”。古代典籍多簡稱其為《易》,即強調其書所言之“變化”大旨。
《系辭?上》云:“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币郧笳魈?,以坤效法地,用蓍草數(shù)目占問未來之事,以通事物的變化。而數(shù)的奇偶和爻象的變化,難以推測,《易傳》把事物變化莫測的這種性質稱做“神”,即神妙不測?!断缔o》又云:“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逼湔J為《周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薄兑住分▌t涵蓋了天地萬物,包含了一切晝夜幽明的道理,可以預知一切事物的吉兇,事物的變化不泥于一方,《周易》的變化不固定于一定的體制,其變化神妙,不拘一格。這就是說,陰陽、天地的變化是普及萬事萬物的,而依據(jù)天道創(chuàng)作的《易》概括了天地之化,并貫穿晝夜之道而運用于萬事萬物,判斷吉兇、休咎,所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切都處于變化之中,強調《周易》變化莫測的性質。
《周易》的核心是變易,“生生之謂易”即是由變易而生,生命在變化中誕生?!疤斓卦O位而《易》行乎其中矣?!?[4] “設位”即是“天尊地卑”“卑高以陳”,天地、上下、剛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并遍及于自然和社會。所以說:“剛柔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此“象”,既是物象,又是卦象,始終貫穿著陰陽、剛柔、天地的消長變化。表現(xiàn)在自然現(xiàn)象上,“動而明、合而章”。“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由此產(chǎn)生風、雨、雷、電,日、月、寒、暑。而天時的變化又影響著人類社會,所謂“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以及吉兇、悔吝等人事社會現(xiàn)象。
天地萬物由于變化不輟,才能通達恒久。無論從客觀事物,還是易象來說,都是這樣,即所謂:“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睆淖匀蝗f物來說,陰陽、剛柔的分合變化,才能有事物的形象,即是“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而易象乃通自然之變。所以說:“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边@里的“文”、“象”已不是事物的原始形象,而表現(xiàn)為人文色彩,是人們對變化中的自然現(xiàn)象認識的映相。所以,對于人類社會來說,“變通者,趣時者也?!睆亩巴ㄆ渥?,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边@是說根據(jù)自然萬物的四時變化、陰陽交替、寒暑更迭,來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活動。概括地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5]由此察其變易,觀其會通,行其典禮,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才是恒久之道。所以說變乃易之體,通乃易之用??偠灾?,“變”是陰陽、剛柔、天地、牝牡等客觀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通”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變化更迭的認識,并抽象概括出六十四卦易象、易數(shù)、卦爻辭,又施之于社會人事,所以《周易》非常強調“觀其會通”,由此而產(chǎn)生人類文化和審美意識,上文所引的章、明、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等都是審美意識的反映,包含著美的觀念。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基本原則?!吨芤住冯m然沒有明確提出這一命題,但其思想?yún)s貫穿于整個易學體系之中?!吨芤住返乃兴枷耄际菑摹疤斓馈敝衼恚贺援嫷幕疽亍啊迸c“――”,是對日月運行的某種形式的記錄;三畫的八個經(jīng)卦,象征八種基本的自然物。然而這個“天道”不是孤立、異己的“天”,由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即已構成象征人和自然的有機整體?!吨芤住返娜孔龇ǘ冀⒃谶@樣一個根本的前提上:天與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運動變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律也就是人類在他的活動中所應當遵循的規(guī)律。《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边@說明“廣大悉備”之《周易》的全部內容,不過是天、地、人三才的統(tǒng)一與和諧而已。就卦位而言,每一卦都有六爻,上兩爻象征天,下兩爻象征地,中間兩爻象征人,構成天、地、人三才的天人合一之象。就卦義而言,無論是作為整體的六十四卦,還是作為子系統(tǒng)的個體卦,都是從不同方面說明天人合一之道的,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天時”、“地利”、“人和”異乎尋常的強調,不過是追求天與人的和諧統(tǒng)一這一根本目標罷了。
《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薄吨芤住氛峭ㄟ^這種符號系統(tǒng),把一切自然現(xiàn)象和人事吉兇全部納入到由陰陽爻所構成的六十四卦卦象系統(tǒng),卦爻分別代表各種不同的物象及其變化,從而貫穿天人之道在里邊。在《周易》那里,自然與社會 、天與人,有一種同構關系,這種關系就是以類相從:“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6]正如《序卦傳》所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周易》把天地看作生命的來源,認為萬物產(chǎn)生于天地,人類則產(chǎn)生于萬物,因此,人和天地萬物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lián)系。六十四卦作為象征性符號,從不同方面體現(xiàn)了這種生命意義,并且構成一個包括人與自然在內的有機整體。而每一卦不過是有機整體中的一個要素,卻同時包含著人和自然這兩個方面,二者不僅是對應的,而且是統(tǒng)一的。如《乾》卦,從初爻到六爻,自下而上是講“龍”由“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到“亢龍有悔”的整個過程,同時都一一對應地包含著人的生命活動所應遵循的規(guī)則及意義??陀^上是講“龍” 的活動狀態(tài),表現(xiàn)自然界的生命運動;主觀上則指“君子”所應遵循的生命原則,二者表現(xiàn)了同一個生命過程。所以作者自覺地從天地乾坤開始,按照萬物生成交替的規(guī)律,從天道到人道,將全部六十四卦有機地排列成一個天人和合的整體。故《乾?文言》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痹谙让駛兛磥恚蚬?、主客、天人都是同一的,萬事萬物都遵循“互滲律”,一方面是主體與客體互相占有對方的屬性,另一方面是主體之心智與想象向客體的投射。
《周易》注重天人統(tǒng)一、和合的思想,不僅滲透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方面,而且對后世的文藝美學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和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追求意與象的溝通、情與景的融匯、人與天的冥合,乃至成為兩千余年來藝術領域帶有普遍性的審美趣味。
三、陽剛之美
《周易?說卦傳》說:“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柔而生爻”,即指天地萬物有陰有陽,因而創(chuàng)立陰陽兩類卦象以象征之。陽為剛,陰為柔,萬物有剛有柔,作者將物之剛柔兩性加以發(fā)揮,并創(chuàng)作剛、柔兩類爻象以象征之。因此在《周易》中,不但首先提出了陰陽剛柔之說,而且對陽剛之美和陽剛之象進一步闡發(fā)為“乾為天,為陽,為剛”。“乾”所具有的陽剛的特征是與美相關的?!吨芤住匪f的陽剛之美或剛健之美,是生命堅強有力的表現(xiàn)。
從《周易》的整個思想來看,它對陽剛之美是十分重視的。盡管它并未明確提出“陽剛之美”這樣的概念,但卻對陽剛之美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描繪,并為 “陽剛之美”這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jù)。如《豫》卦中說:“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边@種“雷出地奮”的樂,即是充滿陽剛之美的樂。又《大壯》卦中說:“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并說“雷在天上,大壯。”也是壯美或陽剛之美。而“雷在天上”這樣的景象,也是頗能給人以壯美或陽剛之美的感受的?!断缔o傳下》中把“大壯”同宮室聯(lián)系起來,并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這里的“大壯”,也是具有壯美的意思,同宮室的高大、雄偉、壯麗相聯(lián)系。
《周易》對陽剛之美論述最詳?shù)谋憩F(xiàn)在對乾卦的解釋中。因為乾代表天,且具有純陽至剛的特點,因此乾的美,實際是陽剛之美最集中的表現(xiàn)?!扒涸?,利,貞”,《周易》作者通過對大自然的直感的觀察,認為“天”體現(xiàn)著元始、亨通、和諧有利、貞正堅固這四種德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天”的本質元素是沛然剛健的陽氣,這種陽氣“運行不息,變化無窮”,沿春夏秋冬四季而循環(huán)往復,制約主宰著整個大自然。因此,《周易》贊美“天”實際上就是贊美陽剛之德。
《乾?彖》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薄肚?文言》又云:“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睆倪@兩句來看,陽剛之美乃是一種“大”美和“剛健”之美。而“大”、“剛健”的意思是指強大有力或天所具有的統(tǒng)帥萬物、化育萬物、周流不息、無往不復、不可遏止的偉大力量。同時,《乾?象傳》中又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币虼耍杽傊啦粌H表現(xiàn)在天的偉大力量之中,而且也表現(xiàn)在人的偉大力量——即表現(xiàn)在君子或圣人教化萬民、建立功業(yè)、“化成天下”的道德人格、精神力量之中??傊妥匀粊碚f,表現(xiàn)在“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7]的生命流行不息、生生不已之中;就人的行為來說,則表現(xiàn)在效法自然的人的“進德修業(yè)”、“修辭立誠”、“順天應人”、“與時偕行”、“化成天下”、堅不可摧、勇猛精進的力量之中。因此,所謂“陽剛之美”,即是一種運動的美和力量的美,并且具有令人贊嘆的偉大。
四、陰柔之美
在《周易》中與“陽剛之美”所并存的還有“陰柔之美”, 如“柔以時升,巽而順”, [8] “澤上有風”、“鶴鳴在陰” [9]都能給人陰柔之美的感受。但對“陰柔之美”論述最祥的是在《坤》卦中,乾為天,坤為地,《乾》德以“統(tǒng)天”為本,《坤》德以“順成天”為前提,故《乾》剛《坤》柔,坤為地,具有純陰至柔的特點,《坤》的美,是陰柔之美的集中體現(xiàn)。
《說卦傳》謂:“坤地也,故稱乎母”, 在《周易》的思想中,坤象征地,象征母。而大地和母親均具有化育、承受、包容的德性,所以坤也有這種品質。《坤?彖傳》中說:“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象傳》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彼^“厚德”,類似于儒家所說的“仁愛”,也是一種寬厚、博大的愛。而最能體現(xiàn)這種愛的,首先是無私地撫育、照顧子女的母親,以及負載萬物使其順利生長的大地。因此,在這里,“坤”的“陰柔之美”在一方面也即是寬厚博大的母愛和崇高的道德品格的表現(xiàn)?!独?文言》曰:“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闭f明了其不為物先的含蓄之美,以及“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的包容廣大和滋潤萬物之美。而《坤?文言》中“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边@幾句更是將含蓄之美表達到極致,這與孔穎達《周易正義》中“地道卑柔,無敢先唱成物;必待陽始先唱,而后代陽有終也?!笔且粋€意思,不過這里面也并沒有貶低“坤”的涵義,仍舊屬于美的范疇。
《坤?彖》中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順”是坤的一個基本特征,“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同時,《坤?文言》中又說坤具有“至靜”的特點?!瓣幦嶂馈被蚶ぶ赖谋憩F(xiàn)是平和、柔順、安穩(wěn)、平靜。不過,“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顯然這種陰柔之美并不是一種軟弱無力的東西,也不同于“平淡”、“空靈”等概念,“含章可貞”,其在至柔、至順、至靜中又表現(xiàn)出剛健的力量,這是《周易》所講的陰柔之美的重要特點。
五、陰陽和諧
《說卦傳》曰:“易以道陰陽?!币徊俊吨芤住穼嵸|上是向人揭示宇宙陰陽對立統(tǒng)一客觀規(guī)律的書,陰陽和諧思維是建構《周易》理論體系的靈魂,陰陽之道是其核心,也是其“中和”思想的立足點和載體?!兑捉?jīng)》六十四卦中,除乾、坤兩卦之外,其余各卦都是由陰、陽二爻的重疊組合而構成。陰、陽既是宇宙生命運動中兩種基本要素,同時其相互作用又構成宇宙運動的內在動力。陰、陽不是孤立自存、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這種對立與統(tǒng)一促進了事物的發(fā)展與變化,也構成了《易經(jīng)》的基本精神。而《易傳》所確立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10],更是把陰、陽提升為一對可以解釋一切現(xiàn)象的最高哲學范疇,并把陰陽變化規(guī)律看作是統(tǒng)率天地萬物及社會人生的一個最為普遍的規(guī)律,其把天地人統(tǒng)一于“陰陽”、“剛柔”的交感作用,構成天地、男女等陰陽互補、天人合一的美好圖景。
在《周易》所言,陰陽的相互作用是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根源;“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11],也是化生宇宙萬物生命機體的兩種根本性力量:“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倍陉幣c陽的內在關系中,協(xié)調、統(tǒng)一與和諧是基礎,和諧既是宇宙萬物的最佳狀態(tài)又是其基本狀態(tài)。《周易》認為,陰與陽在本質上是相互和諧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12]乾為剛,坤為柔,雙方互相親附,就會帶來歡樂;雙方互相對抗,就會帶來憂患:“《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13]由此看來,要求對立雙方的和諧統(tǒng)一是《周易》的基本原則。清代思想家連斗山在《周易辨畫》中指出:“兩美相合為嘉”,就是說,陽與陰乃世之兩美,有相感相合之德,陽遇陰則通,陰遇陽則明,這才能達到生命世界的亨通與繁茂。這是《周易》的精髓,也是“中和”美學觀在《周易》中最完美的體現(xiàn)。在《周易》中頻繁出現(xiàn)的“雨”意象,便是陰陽相濟之果的象征?!懊茉撇挥辍?[14],乃是陰盛陽衰失去均衡的緣故;“零雨其濛”,則是陰陽交合的美善之象?!抖Α坟跃湃侈o“方雨虧悔,終吉”,《睽》卦上六爻辭“往遇雨則吉”,意謂只要出現(xiàn)陰陽和合的美好甘雨,就能獲得吉祥。
錢大昕云:“嘗謂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15]錢氏這里雖有夸大之嫌,但《周易》具有鮮明的尚中觀念卻是勿容置疑的。“中”在《周易》中出現(xiàn)一百二十六次,《經(jīng)部》有十三次,有五處把“中行” 作為名詞,具有行中道之意。有兩處用作判詞,如“中吉”,處中則吉,明顯地表明了尚中思想?!兑讉鳌贰爸小狈惨话僖皇?,其中“中正”、“正中”、“中直”二十三處,“剛中”十三處;其在卦爻辭的判斷上,亦多因處中位、行中道與否而判斷吉兇悔吝,這同樣鮮明地反映了尚中的思想傾向?!昂汀蓖瑯邮恰吨芤住返闹匾拍睢!兑捉?jīng)》雖然不見“和”這一范疇,但關于“和”的思想?yún)s是依稀可見。如《同人》、《中孚》、《咸》等卦,都蘊含有“和”的思想傾向。其實, “中”之本義,亦具有“和”的內涵,如《說文》:“中,和也?!薄兑讉鳌分小昂汀弊址彩惶?,同樣表現(xiàn)了崇尚中和的思想。如《系辭下傳》:“履,和而至……履以和行?!薄墩f卦傳》:“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薄肚?文言》:“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庇纱丝磥?,“和”在《周易》體系中是生命的最佳狀態(tài)和最高品格,體現(xiàn)出宇宙的中和之美。
《周易》確立的陰陽和諧思維對中國美學具有深遠的影響,其和諧均衡理論,既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倫理的總綱,也是古代藝術理論和創(chuàng)作所遵循的總則。八音克諧之于音樂、溫柔敦厚之于詩歌、結構勻稱之于建筑、布局均衡之于繪畫和書法,無不體現(xiàn)出和諧均衡的美學追求,而崇高、獰厲、怪奇等風格,總是受到主流藝術的排斥。
參 考 文 獻
[1]黃壽祺 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2]朱熹.周易本義[M].中華書局. 2009年11月
[3]孔穎達.周易正義[M].中國致公出版社. 2009
[4]李鼎祚.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易學叢刊》.1989年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6]王世德. 《周易》給美學的啟發(fā)[J].文史雜志.2007年第2期
[7]張貝. 《周易》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J]. 孝感學院學報.2009年10月
[8]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9]鄭玄注.周易乾鑿度[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10]魏伯陽.周易參同契[M].漢魏叢書本
[11]毛奇齡.仲氏易[M].皇清經(jīng)解卷九十
[12]錢大昕.潛研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之三:《周易》象數(shù)美學思想
中國文化和美學尚象、重象,其哲學起點當在《周易》卦象符號。“象”,既是中國古代文化基本符號的構成,又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發(fā)端。正如劉剛紀先生《<周易>美學》所言:“(《周易》)包含著制象與模仿、取象與比興、意象說、數(shù)與美、觀象制器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易象圖式以――(陰)— (陽)二爻為內核,有著豐富的生命哲學和美學意味?!耙紫笈c審美”的關系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耙梳:其一,“觀”的審美方式及象的多樣性。《周易》“觀物取象”思想對中國樂、詩、畫等領域的文藝創(chuàng)作理念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坝^”的審美方式引發(fā)了中國文藝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傳統(tǒng),古代“神道設教”的產(chǎn)物成為后人審美的對象,“觀物”理論還是后世“物感”說濫觴的基元,“觀”的審美方式影響并形成了中國藝術獨特的“游”的審美方式。取類比象之“觀”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思維的獨特性,是一種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審美體驗?!坝^”的產(chǎn)物“八卦”、“六十四卦”是先人“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 遠取諸物”(《周易?系辭下》)的結果,體現(xiàn)出象征意味的形態(tài)之美,是具象與抽象的統(tǒng)一。其二,陰陽之道及“感”的美學意味。陽爻之剛,陰爻之柔,是易象很重要的表征,揭開了天地萬物之面紗:陽剛、陰柔美?!吨芤住贰瓣杽傊馈?是生命力的表現(xiàn),既有雄強的氣勢力量,又具坦誠、直率、剛決、單純的美,突出表現(xiàn)在《乾》、《大壯》和《同人》等等卦上。陽剛之美還具有整一性和純粹性,其最高境界是與天道之生命精神同一。天道為陽剛之美的最高理想,剛健博大的大美,是主體對陽剛之美的永恒追求,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彖》)?!吨芤住贰瓣幦嶂馈钡谋憩F(xiàn)是平和、柔順、安穩(wěn)、平靜,其基本精神是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人生的,同樣也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xiàn)?!独ぁ坟浴疤斓刈兓?草木蕃”、《蠱》卦“山下有風”、《升》卦“地中生木”、《中孚》卦“鳴鶴在陰”之類, 都是陰柔美的體現(xiàn)。陰柔之美的最高境界是與地之生命精神相契合,即順承天道,資生萬物,“地厚載物,德合無疆”(坤卦《彖》)?!耙魂幰魂栔^道”(《周易?系辭上》),“陰”和“陽”揭示出人類生命美學的主旋律。易象之“立象”是為了“盡意”,此“意”之美在感、在情、在對生命之愛的歌頌。中國古代美學受其影響,特別強調美的生命力,力求在事物運動過程中抓住美之真諦。其三,象的超越與大和之美。朱熹曰:“《易》說一個物,非真是一個物。如說龍,非真龍。”(《朱子語類?卷六十七?易三?綱領下?讀易之法》。)透過這個象,人們可由此延伸出象外象、象外意和象外境等。周易卦象象征美的最高境界即如此, 其所蘊藏的審美內涵豐富、深邃,且具有不確定性。以象征為本的《周易》卦象符號,無疑是我國古代文藝象征的濫觴。我國古代的美學思想、文學藝術理論也正源于《周易》思想及其思維方式。正是在“卦象”的象征思維的影響下,我國的詩學和美學強調虛實相生、隱秀相成,因而我國的詩、畫、戲曲、舞蹈以至園林藝術、紀念性建筑等,大都以情景相倚、興味無窮的意境見長?!俺徐隽素韵蟮奶卣?中國的視覺藝術(舞蹈、繪畫、戲曲等)的可視形象也都在似與不似之間,也都是似與不似之間的具象符號,而不是純寫實性的物相再現(xiàn)”?!傲⑾笠员M意”(《周易?系辭上》)的象征方法,寓無形于有形,寓無限于有限,讓人們在玩味象征性的 “卦象”時能夠觸類旁通,入神致用,在似與不似之間,走向審美自由。這種自由境界尚中貴和,是對立和諧、“與天地合其德”(《周易?乾卦》)、天人合一的極樂境界和審美境界。其四,易象中先民對“簡”的追求?!扒砸字?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周易?系辭上》),卦象線條是中國藝術崇尚簡易線條之淵源。易象擬“一畫”之簡,而見天地之繁,它著眼于宇宙的本體和生命之象,發(fā)展成一種不可思議的線條藝術。而賁卦之“白賁無咎”說又是中國美學“絢爛歸于平淡”之重素傾向的又一淵源。無論是書畫、詩文,或是戲曲、舞蹈,其對素美的追求都無不受“《賁》,無色也”(《周易?雜卦》)影響,所謂“賁飾尚素”??傊?象的美學,是觀的美學,符號的美學,象征的美學,具象與抽象統(tǒng)一的美學;是物、象、意統(tǒng)一的美學,陰柔陽剛的美學,生命的美學;是似與不似、對立中和、天人合一的自由的美學;還是線條的美學,簡易的美學,“白賁”的美學。
易數(shù)不是簡單的數(shù)學符號和籌算,而是中國哲學、文化、天文學等和數(shù)學的結合,是自然奧秘和人類生存的結合,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美學韻味?!耙讛?shù)與審美”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1)占筮之美。“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周易?系辭上》),這是一種探索未知的“玩”,先人從這種識破天機的“玩”中獲得快樂。這是一種高境界的快樂,是智者的快樂。這種“把玩”高雅而合乎正德,很有審美的意味。卜筮之“玩”離不開“大衍之數(shù)”。卜筮之神秘在某種程度上使它和神秘美有相通之處。(2)“河出圖、洛出書”的美學意味?!吨芤住匪涊d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周易?系辭上》)和易數(shù)有密切的關系,這一句話啟發(fā)了不少奧妙和智慧之作,成就了很多人間美的奇跡。從它而誕生的“河圖、洛書”象征宇宙現(xiàn)象的旋轉與平衡,即“方中容圓”、“天地交泰”(《周易?泰卦》),非常美觀大方,正是“中和美”這一中國古代審美理想的體現(xiàn);而且是易數(shù)具有生命美學意味和無極美的明證,對中國文化、美學有深遠影響;它的千變萬化給人類生活帶來奇妙的感受,可以演繹很多非常有趣的數(shù)學游戲,在使人類智慧的同時,帶給人們樂趣。(3)天地之數(shù)的文化學及美學意味?!疤珮O”與“天一”的原生性和終結性使它具有文化學、哲學意味以及無極美、輻射美、運動美、變化美、混沌美等特性;“地二”和“兩儀” 凝聚著中國人重“和”的思想和審美追求,其美在于陰陽、乾坤、男女等之“對立中和”;“天三”代表具有生命意義的“三才”,成為一種度、一種禮,象征著穩(wěn)定、崇高、繁多等,具有中和之美、崇高之美、圓融之美;“地四”主要和時間與空間相關,“四時”有更替運轉之動美,“四方”有遼闊無垠之壯美?!暗厮摹膘o篤、方正、平衡,具有時空宇宙美和人文道德美;“天五”是一個具有廣泛牽動力和輻射力的中數(shù),它是不動之動,其美在相生相克之“中和”,既具有“黃中”之靜美,又具有陰陽五行之“交”美;地“六”是一個吉數(shù)、順數(shù)、陰柔之數(shù),以虛為美,以柔為美,以和順為美,是一種優(yōu)美,其美在于順應天時而變化,象征著天人之間的相互溝通,相與為一,吉祥美好;“天七”是少陽之數(shù),“七日來復”(《周易?泰卦》)是一個良性的生命周期,是天、地、人,即時、空、命運之始, 和天象、地理及命運息息相關,具有濃濃的吉慶美意味;“地八”的美一方面是卦象美,動蕩、錯落、通德、類情,另一方面又有信息美,最終通向禮、通向音樂、通向舞蹈、通向美;“天九”和人事相關,具有至尊之美,是最高之美、陽剛之美。同時,“九”又具有循環(huán)往復之曲美、動美,非常玄妙;“地十”是一個大數(shù), 成數(shù),完美之數(shù),具有無限的延展性,有與天地鬼神相通的神秘功能。它既圓滿又延展,具有審美的張力??傊?易數(shù)神秘而美好,代表著先民試圖用某種人為的符號語言去法象天地之道,在大小宇宙之間建立溝通交往的聯(lián)系。這種認知方式在中國美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對中國繪畫、音樂、建筑美學影響尤為突出。
象數(shù)與中國藝術,特別是與樂舞和書畫有密切聯(lián)系?!吨芤住吩S多卦涉及樂舞,如《需》、《豫》涉及“樂”,《離》、《中孚》涉及“歌”,《漸》是文舞之宛轉漸進,《夬》則是武舞之果決剛健。另外,據(jù)說“八卦舞譜”是世界舞蹈史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舞譜,《周易》陰陽觀念、氣論對傳統(tǒng)音樂理論、音律滲透最深?!吨芤住分髷?shù)跟中國書畫息息相通,兩者的關系,第一體現(xiàn)在書畫的起源和《周易》卦象有不解之緣,第二體現(xiàn)在“觀物取象”、“陰陽”、“玩”等“易”之精神對中國書畫意識的深刻滲透,第三體現(xiàn)在歷代書畫家及其書畫理論對“易”之境界的追求。
中國古代建筑強調合乎“象數(shù)”,特別是歷代國都的選址和建設都很講究天人合一、“樂天知命”,也正是這種對人的重視和對天地鬼神的敬畏,使中國人追求一種詩意的安居。從《大壯》、《離》、《大過》、《觀》、《渙》、《萃》和《震》諸卦中,可以見出中國建筑的外形和裝飾無不受到《易》“象”的影響?!兑住?“數(shù)”對中國建筑也有明顯的影響,尤其在宮廷建筑中“易數(shù)”有著廣泛的應用與體現(xiàn)。其中,以三(三極)、九(用九)的運用,最為突出。中國園林、建筑和城鄉(xiāng)建設都不約而同地追求陰陽和諧、對稱變化、象在意外等審美境界,最終達到“天人合一”、人與環(huán)境統(tǒng)一和諧,從而詩意安居。誠如當代學者張其成先生所言: “由《易傳》所創(chuàng)立而由象數(shù)學派所發(fā)展的‘象數(shù)思維方式’,采用取象-觀象法、取數(shù)-明數(shù)法、符號模型法,表現(xiàn)出整體性、功能性、形象性、變易性特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科技(以中醫(yī)為代表)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span>
之四:《周易》 宇宙論:中國美學的理論之基
中國美學的理論基礎在于將變易和不易綜合在一起的宇宙論。而這一理論基礎在《周易》中獲得恰當表達。
“道”與“美”:《周易》的象征實在主義
周易的卦爻系統(tǒng)可以被稱為一種象征實在主義,其中隱含著創(chuàng)造和共同創(chuàng)造的原則:變易、不易、簡易、交易、和易。這五種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五種美的形式:四時呈現(xiàn)變易之美,道呈現(xiàn)不易之美,太極呈現(xiàn)簡易之美,陰陽呈現(xiàn)交易之美,萬物呈現(xiàn)和易之美。
我們對于實在的經(jīng)驗關聯(lián)于審美經(jīng)驗,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在第一個層次,我們所能獲得的審美經(jīng)驗是最根本意義上的。世界作為現(xiàn)象學意義上被給予的同一對象被我們所感知,其中任何經(jīng)驗都可能發(fā)生,包括美與丑的直觀形式。如果這些經(jīng)驗被挑選出來作為沉思和觀賞的對象,則進入第二個層次。
在第二個層次,美與丑皆被明確判斷。通過一種獨特的審美視角,對于實在的經(jīng)驗被轉化為美的經(jīng)驗,與之相隨的就是賦予藝術的形式,即讓美與丑得以呈現(xiàn)者,諸如書法、詩歌、繪畫、建筑、電影和小說等等。
第三個層次是從審美判斷及其藝術表現(xiàn)中找出善與惡的道德含義。人們會說,美象征道德的目的,而丑則是對不公的抗議。人們同樣會說,需要將丑轉化為美,以展現(xiàn)丑之意義,如同惡的意義在于促使我們追求善,獲得一種關于此世的宇宙論或神學的整全信仰。
在第四個層次,善與惡皆被超越,如我們可以在禪宗的澄明經(jīng)驗中發(fā)現(xiàn)這種超越的經(jīng)驗。而寒山、拾得的作品意味著這種超越的經(jīng)驗獲得表現(xiàn)和再現(xiàn)的藝術形式。其他一些宗教性藝術,或達利的后期作品,也是如此。
審美的四層次理論足以解釋各種類型的藝術作品和審美經(jīng)驗。首先,從第一個層次的一般經(jīng)驗中可以區(qū)分出審美經(jīng)驗,如優(yōu)美、崇高和其他不美的類型。其次,能夠在更為宏大的哲學人類學和哲學心理學的脈絡里說出審美判斷的道德含義。最后,需要在一個本體論和宇宙論的語境中刻畫其超越性經(jīng)驗,這意味著,能夠發(fā)現(xiàn)某種傳統(tǒng)的特殊路向與其藝術和審美經(jīng)驗之間的關聯(lián)。
“觀”與“感”:中國式審美經(jīng)驗
從《周易》來看,中國美學在其宇宙論和象征體系中具有哪些特性?概而言之,應注意以下十點:生命力之活潑性與萬物形式之生動性;顯與隱之不同層級;萬物生化之動力;時空之整全性;人與萬物之生命共鳴;大與小、有與無之共生關系;空間之時間化與時間之空間化;社會性與時令性;自由、祥和、寧靜之意境;自然、自發(fā)、無限之感覺。
與此相應,中國式審美經(jīng)驗以“觀”與“感”為基礎,在觀其所感、感其所觀中表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它是陰與陽、小與大、柔與剛、靜與動的交響。審美經(jīng)驗聯(lián)結所有感覺,洞悉一切生、成與毀,是身與心、心與物、物與天皆達平衡的生命存在狀態(tài),同時也是一種實之虛之、行之藏之、鼓之安之的感覺。包含對實在的深層感受、對人自身的深層覺知以及對隱微之物的深層情愫。總之,它意味著人與自身、人與他者、人與宇宙的和諧,覆蓋了個體、道德、社會、自然和宇宙諸方面。
中國式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判斷與康德所闡述的西方式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判斷的主要差別在于,前者是交互主體性的,而后者停留在主客關系上。但二者之間仍有很多共同之處。通過“觀”與“感”而得以呈現(xiàn)的經(jīng)驗具有四個特征:內在愉悅感、和諧感、實踐興趣和行為的闕如、理性思維的不及。這是一種可以導向持久之歡樂和沉思的經(jīng)驗,可能具有一種轉化性的力量,于寧靜中獲得愉悅感的流淌。
要更為同情地理解中國美學,需轉變康德美學的敘述方式。崇高是由沉思而來的一種美的狀態(tài),而不再是自我尊敬和自我肯定的表現(xiàn);給人愉悅的優(yōu)美則被轉變?yōu)橛行蜃匀坏囊环N兼具深層之平和與順應之靜穆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以天地之德化生萬物為根本經(jīng)驗的藝術和美學,可以稱之為觀—感美學。
《周易》中的宇宙論思想,特別是以氣之流行解釋生命活動的思想,正是這種觀—感美學的理論基礎。這種宇宙論思想指向“氣韻生動”。而由之確立的太極,則具有開放性,囊括萬物而不集中于任何特別之物。是時空之來源,但無時空之視點,以一種跨越過去與未來的視象呈現(xiàn)現(xiàn)在。
之五:《周易》與“中和”的美學觀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大學文學院郭建勛 吳春光
“中和”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美學概念之一。它的形成,與作為“群經(jīng)之首”的《周易》有
著密切聯(lián)系?!爸泻汀钡乃枷耄钤缡怯捎谝魳芬笠袈暫椭C而提出的,到《禮記?中庸》,則將
其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币话阏J為,所謂“中和”,它所強調的是位置的守中、行為的適中與恰到好處,以
及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關系。我們知道,《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畫,次有卦爻辭,最后
才有《易傳》,從而構成《周易》的完整體系。如果將這幾個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那么其
中有關“中和”的哲學—美學思想,則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吨芤住返乃兴枷?,都是從“天道”中來:卦畫的基本要素“—”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69/6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沒有了!
下一篇: 老子之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