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合校
王明編,北京中華書局,第一版
前言
后漢太平經,現(xiàn)存的只有明朝道藏的一個本子。原書一百七十卷,今本殘存僅五十七卷。編者根據(jù)太平經鈔及其它二十七種引書加以校、(在凡例和本文里標寫
〔并〕字)補、附、存,基本上恢復一百七十卷的面貌,并將和此經有關的幾個問題,略加考訂和說明。全書的大義代表中國道教初期的經典。值得注意的,其中有
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法因素,又有反對剝削階級聚斂財貨等思想。它是中國哲學史和道教思想史上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
一 太平經這部書的來歷及其重要思想
范曄后漢書襄楷傳里襄楷疏稱于吉(于一作干)所得神書,號太平清領書,這就是道教相傳的太平經。此經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十七卷,全書共
一百七十卷。明英宗正統(tǒng)九年(公元一四四四年)修的道藏所收的太平經,是現(xiàn)存的唯一的本子??墒撬鼩埲辈蝗瑑H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完全遺失了,其
它幾部各亡佚若干卷。道藏里有太平經鈔,是唐人節(jié)錄太平經而成甲乙丙丁等十部,每部一卷,共十卷。這是現(xiàn)今可以校補太平經的卷帙較多的唯一別本。其它道經
類書及古書注間有征引太平經文,現(xiàn)經搜集起來,約計二十七種。有的可為部分??苯浳闹?,有的無法對勘的,就附存于合校本適當?shù)奈恢美铩?
各家著錄的書,大概都稱太平經書一百七十卷。太平經卷九十八男女反形訣說:「天師前所賜予愚生本文?!固浇洀臀男蛘f,干吉初受太平本文,因易為百七十卷。仙苑編珠說,帛和授以素書二卷,于吉受之,乃太平經也,后演此經成一百七十卷。所謂「素書」、「
本文」,雖則含有神書傳受的玄談,然而這的確透露了太平經一百七十卷不是一時一人所作。東西兩漢的著述,一書多至一百七十卷的,實在太少見了。所以我相
信太平經先有「本文」若干卷,后來崇道的人繼續(xù)擴增,逐漸成為一百七十卷。不能簡單地說這書就是于吉、宮崇或帛和個人所著作?,F(xiàn)存的經書里,固然不免有后
人改寫增竄,可是大體說來,它還保存著東漢中晚期的著作的本來面目。
太平經的基本內容,后漢書里襄楷疏說它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
本。范曄說:「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惯h的說,上承老子的遺教;近的說,受當代圖讖、神仙方術的影響。它的進步的思想部分,下對張角、張魯
輩也有所啟發(fā)。這部書的大部分篇幅是宣揚有神論、宗教唯心論和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的,但其中一些篇章里也反映了當時的進步思想和正確的觀點。它的全部
思想內容是很龐雜的,這里不能逐項做詳細的敘述,只能選擇幾個重點做粗略的介紹,特別著重那些有價值的方面。
太平經里有樸素唯物
主義的觀點。它認為天地萬物是由元氣組成的,元氣是原初的極細微的物質。如太平經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訣說:「夫物始于元氣」。由元氣而后生天、生地、生人、
生萬物。太平經鈔戊部第十葉說:「元氣怳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按上下文義,本句「一」與「天」字當互換);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
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或者有人要問:既然太平經書承認元氣是世界萬物生成的根源,那末它的思想體系該是唯物主義的
吧?這還要具體分析。因為太平經宣揚道教教義,主張有神論和因果報應,就這一點說,不能說是。至于就精神與物質的關系而論,在某些論點上,可以說是唯物主
義的。如經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訣說:「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惯@首先承認了精神和氣(即物質)是不可
分離的。至于到底先有氣而后有神,還是先有神而后有氣呢?如果就「人有氣則有神」說,那應該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如果就「有神則有氣」說,那應該承認精神
是第一性的。所以這幾句話還沒有明白地表達出那是第一性,那是第二性??墒堑教浇涒n丙部第八葉里說:「故人有氣即有神,氣絕即神亡?!惯@就表述物質是第
一性的了。再看太平經鈔癸部第九葉說:「神精有氣,如魚有水。氣絕神精散,水絕魚亡?!褂谩杆^魚亡」譬喻「氣絕神精散」,說精神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猶
如魚不能離開水而生存,這把精神依附于物質的關系用形象鮮明地說出來了。又有太平經圣君秘旨也是從太平經輯錄來的,它說:「夫人本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
生神,神生明。本于陰陽之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箽夂途俏镔|,神明就是精神。從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的說法,邏輯上也就說明了先有物質
而后有精神的基本理論。這樣的基本觀點,不能不說是唯物主義的。不過就太平經的全部理論體系說,有宗教唯心論,也有樸素唯物論。它的內容是雜糅而不純粹
的。
太平經里有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因素。它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和變化是由于對立物的統(tǒng)一。經卷一百十九三者為一家陽火數(shù)五訣說:「
夫生者皆反其本,陰陽相與合乃能生?!埂柑斓匚捶?,初起之時,乃無有上下日月三光,上下洞冥,洞冥無有分理。雖無分理,其中內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陰陽,具
俱相持而不分別。」陰與陽是代表兩個對立物,這兩個對立物一面互相排斥,一面互相聯(lián)結。經卷一百十七天樂得善人文付火君訣也說:「天地之生凡物也,兩為一
合。今是上天與是下地為合?!埂柑祀m上行無極,亦自有陰陽,兩兩為合?!埂傅匾嘧孕泻螛O,亦自有陰陽,兩兩為合?!顾^「合」,所謂「俱相持而不分別」,
都是指互相聯(lián)結互相依存而言。太平經鈔丁部第十四葉說:「天下凡事,皆一陰一陽,乃能相生,乃能相養(yǎng)。一陽不施生,一陰并虛空,無可養(yǎng)也;一陰不受化,一
陽無可施生統(tǒng)也?!狗舶偈挛锏南嗌囵B(yǎng)都由于對立物的相依存而發(fā)生變化。鈔癸部第九葉更進一步說:「陰氣陽氣更相摩礪,乃能相生。」「摩礪」就是事物的矛
盾運動的一種狀態(tài)。凡百事物都是由于對立物自身運動而變生其它的東西。
對立物的互相聯(lián)結或互相依存,這是統(tǒng)一物內部的一種情形。
又一種情形是對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就會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太平經卷一百十八燒下田草訣說:「陰極反生陽。」陰變?yōu)殛枺蜿栕優(yōu)?
陰,這就是轉化。所以能夠轉到自己相反的一面去,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經中所說的「極」,就是指達到了轉化的條件。如果達不到「極」,就不能轉化,正如揚
雄所謂「陽不極則陰不萌,陰不極則陽不牙?!梗ㄌ~篇)太平經卷三十六守三實法說:「夫陽極者能生陰,陰極者能生陽。此兩者相傳,比若寒盡反熱,熱盡
反寒,自然之術也。故能長相生也?!褂纸浘硭氖男斜灸┰E說:「極上者當反下,極外者當反內。故陽極當反陰,極于下者當反上;故陰極反陽,極于末者當反
本?!篃o論陽極反陰,陰極反陽,上極反下,下極反上,都是說明對立物依照一定的條件(所謂「極」)向它的相反一面轉化。
依以上所
述,太平經的說法大致符合這樣一個矛盾同一性的原理的,就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統(tǒng)一起來,又能夠互相轉化??墒恰赣袟l件的相對的同一性
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八00頁)太平經的理論,只承認對立物的互相依存的同一性,卻沒有理會
到對立物的相互排斥的斗爭性。這個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是被忽略了。這是重要的一點。再一點,太平經主張循環(huán)變化論。如經卷六十五斷金兵法說:「天道比
若循環(huán),周者復反始?!光n戊部第十一葉:「周者反始環(huán)無端?!菇浘硪话偈咛鞓返蒙迫宋母痘鹁E:「無極之政,周者反始,無有窮已也。」事物的變化,只是
像春夏秋冬一樣不斷地重復著過去的階段,這是沒有發(fā)展觀念的循環(huán)變化論。以上兩點,必須加以分析批判。
在社會思想方面,太平經里
有一些篇章表示反對剝削,反對統(tǒng)治階級的聚斂財物,主張自食其力和救窮周急;反對有強力的人欺凌弱者,主張扶養(yǎng)弱者;反對后生的人欺凌老者,主張敬養(yǎng)老
人;反對智識多的人欺侮智識少的人,主張有智識、道德的人應該相教。這些,反映了當時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的痛苦以及對于一般貧苦人民和弱者的深厚同情。
太平經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訣說:「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狗e財億萬,是由于少數(shù)富豪采用各種苛刻的手
段剝奪來的,使得廣大的人們不能普遍得到人人必需的財物,所以要反對。它又說:「或有遇得善富地,并得天地中和之財,積之乃億億萬種,珍物金銀億萬,反封
藏逃匿于幽室,令皆腐涂。見人窮困往求,罵詈不予;既予不即許,必求取增倍也。而或但一增,或四五乃止。賜予富人,絕去貧子。令使其饑寒而死,不以道理,
反就笑之。與天為怨,與地為咎,與人為大仇,百神憎之。所以然者,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yǎng)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比若倉中之鼠,常獨足食,此大倉
之粟,本非獨鼠有也。少內(按少當作?。┲X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知乃萬戶之委輸,皆當?shù)靡?
食于是也?!惯@段話,表示反對剝削者聚斂大量的財貨,反對他們放高利借貸,在樸素的文辭里,刻畫出富人一副惡詐貪狠的臉嘴。它又表示反對他們獨占那天地中
和所有的用以共養(yǎng)人的財物,把這些富人比做倉中的老鼠獨占大倉的米粟。同時認為封建皇帝庫藏的私財,也不應歸皇帝一人所有。這些言論,遺留的雖則不多,就
現(xiàn)有的材料看,對于封建剝削殘酷情形的揭發(fā)是動人的、大膽的。正面的主張:「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衣食者。」經卷三十五分別貧富法也說:「夫
人各自衣食其力?!惯@就是說,人應該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如果已經積累了錢財億萬,那應該多方面救窮周急。所謂「見人窮厄,假貸與之,不責費息?!?
(經卷一百十四為父母不易訣)認為「人有財相通」(鈔戊部第十二葉)是人們正當?shù)牡览?。這些都反映了對于廣大貧苦人們的同情,和對于少數(shù)家財億萬富翁的仇
恨。上述思想,對于后漢末黃巾農民大起義是發(fā)生相當影響的。后漢書襄楷傳載:「張角頗有其書」,可證。
太平經鈔辛部第十四葉說:
「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強反欺弱者,或后生反欺老者,皆為逆?!挂驗椤钢钦弋敯B(yǎng)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強當養(yǎng)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當養(yǎng)老
者,反欺之,三逆也?!孤f智者欺侮愚者是犯了罪逆,即使那些人「積道無極,不肯教人開蒙求生」和「積德無極,不肯力教人守德養(yǎng)性為謹」,他們的罪也是不
能免除的啊。(見六罪十治訣)總的說來,人們應該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彼此互相幫助和互相親愛。經卷一百十大功益年書出歲月戒說:「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
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够ブ鄲?,可以說是被壓迫人民的道德的本色。
在太平經的另一些篇
章里,還表現(xiàn)著如下的思想。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里,反對用各種殘忍手段殺傷被壓迫的女子。認為男人繼承天統(tǒng),女人繼承地統(tǒng),現(xiàn)今殺傷女子,就是「斷絕地
統(tǒng)」、「滅人類」(經卷三十五分別貧富法),因而提出嚴重的儆誡。漢代皇帝和貴族們?yōu)榱孙@示生前和死后的豪華,大興土木,營造奢麗的殿宇和陵墓,「竭資財
為送終之具」,(參見經卷三十六事死不得過生法、經卷四十五起土出書訣)大大地勞民傷財,它也表示反對。
以上所介紹的只是幾項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思想(有價值的當然不止這些),遠不是太平經的全部內容。如前所述,它的全部內容多而且雜,雜而不純,就有許多自相矛盾的言論。略舉幾個重要方面來說吧。
在宇宙觀方面,與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相對立的,有宗教唯心論和有神論,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在認識論方面,既然主張人們生來原是無知的,太平經卷六十七第十五葉:「此諸賢異士,本皆無知,但由力學而致也。」因而肯定說:「學輒日賢,耕輒有收」
(經卷四十九第十葉)。這個論點,與王充論衡實知篇所謂「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說法同樣是光輝的。但是在太平經卷八十八第六葉卻說:「夫人天
性自知之,其上也;不能自知之,力問,亦其次也?!惯@就承認有生而知之了,顯然是兩種矛盾的論點。
在社會思想方面,既然反對殘酷
的封建剝削,同情一般貧苦的人民,如上所述;但又承認農民是「為王者主修田野治生」,(經卷六十五第五葉)又說:「小人無道多自輕,共作反逆,犯天文地
理,起為盜賊相賊傷,犯王法,為君子重憂,」(經卷六十七第四葉)堅決地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此其一。既然主張人們應該各自食其力,如前所述,那末凡
民、奴婢辛辛苦苦從事耕種勞作,都是自食其力的,應該受相當?shù)淖鹬兀坏翘浇浘硭氖盘煜韧鯙姆ɡ锇阉麄兞性谧钕碌?,經卷六十九天讖支干相配法?
說:「病氣之后囚氣者,百姓萬民之象也;囚氣之后死氣者;奴婢之象也。」把囚氣當作百姓萬民的象征,把死氣當作奴婢的象征,這樣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賤視萬民
奴婢,當然就是鄙視自食其力的人了。此其二。既然主張人間的財物是天地所有,用以共養(yǎng)人的,不能像倉中的老鼠把大倉的粟獨占為己有,如前所述;但是太平經
卷五十五知盛衰還年壽法說:「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強行;非其有,不可強?。环瞧渫恋?,不可強種,種之不生。」前者譴責富人霸占財富,后者卻告誡人民不可
「強取」,「強種」了。此其三。
這些自相矛盾的言論,表現(xiàn)在好幾個主要方面,當然不是偶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為什么有這許多雜糅不純、
自相矛盾的言論呢?我認為太平經書卷帙繁巨,本來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它的內容雜糅、思想矛盾是不足為怪的。假使說這部書只成于一時一人之手,而在好些主要
問題上會有這樣自相矛盾,那倒是令人難以理解了。
如果把太平經里全部內容當做整體來考察,這些進步的合理的思想與落后的反動的思
想雜糅起來,自相矛盾,是否可以說二水均流、平分秋色呢?原來的太平經書缺佚太多了,依現(xiàn)存的殘本看來,其中社會思想大多數(shù)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哲
學觀點方面,基本上還是宗教唯心論占主導地位。盡管如此,我認為把太平經整理出版,還是有意義的。我們除了可以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以外,太平經一書對于
我們研究東漢中葉以后的社會情況和道教的歷史也是重要的。而且,這部書只有道藏一個本子,流傳極少,整理出來,可以為有關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個比較方便的資
料。
太平經的文章特點之一,是不多引用前人的陳言。間有遣詞造句,采摘古人的成語(例如經卷一0二第三葉、經卷一0三第二葉、鈔丁部第十葉都有引道德經的話),也不明白指陳出處,這樣更顯出它自成一家的體裁了。
二 關于太平經鈔
與太平經有密切關系的兩種道書是太平經鈔和太平經圣君秘旨。對這兩種書的應用,應該跟太平經文同樣看待。這里先介紹太平經鈔,其中有些問題還需要考證才搞得明白的。
道藏中太平經鈔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系節(jié)錄太平經文而成。太平經甲部已經亡失了?,F(xiàn)存的太平經鈔,以甲部的字數(shù)為最少,疑鈔甲部是后
人所偽補。鈔甲部的文字來源,以靈書紫文為主,上清后圣道君列紀并為其采取的材料。案太平經援引古經舊義,都不著明出處。只有鈔甲部乃說:「青童匍匐而
前,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宫F(xiàn)存靈書紫文上經卷首所說,與太平經鈔甲部所載,其文字也是大同小異。從此可以證明太平經鈔甲部是從靈書紫文
來的。再者,太平經里并無外丹的說法,鈔甲部「服華丹」、「食镮剛」云云,跟全書的內容不相協(xié)調,也是從靈書紫文抄來的。此外,鈔甲部所用道教、佛教的術
語,也與太平經其它各部不相類似。道教的名辭如「種民」,佛教的名辭如「本起」、「三界」、「受記」等,都是僅見于鈔甲部;就時代說,這些名辭也是比較太
平經為晚出的。
太平經鈔編纂的人,據(jù)今所考,是唐末的閭丘方遠。可是一些道書紀載,多稱閭丘方遠銓(或作詮)太平經。南唐沈汾續(xù)
仙傳說:閭丘方遠,舒州宿松人,幼而辯慧,年十六,通經史,學易于廬山陳元晤;二十九,問大丹于香林左元澤;「三十四歲,受法箓于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真
文秘訣,盡蒙付授。而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每披卷,必一覽之,不遺于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
名愈播于江淮間。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镠深慕方遠道德,訪于余杭大滌洞,筑室宇以安之?!怪痢柑鞆投甓率你逶》傧?,端拱而坐,俟停午而
化?!惯@里所謂「銓太平經為三十篇」,云笈七簽卷一百十三下續(xù)仙傳也作「銓」。按「銓」字當有選擇而編次的意思。
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授干吉太平經條說,今于正經外,「又有太平鈔十卷(鈔上疑脫「經」字——明),不著撰人名氏,大略發(fā)明本經篇目」,下文又說:
「至大唐之季,有閭丘方遠者,宿松人,通經史,頗辯慧,嘗師香林左元澤。……食氣煉形之外,尤精此太平經。因詮為三十篇,而盡樞要也。」
這里的「詮」是和「銓」通用,也就是詮次的意思。
查載閭丘方遠與太平經的關系,最早莫如南唐沈汾續(xù)仙傳。據(jù)明代道藏本的續(xù)仙傳,僅載閭丘氏「銓太平經為三十篇」一事。宋賈善翔作猶龍傳,忽分太平鈔十卷
與詮太平經三十篇為二事。以為太平鈔十卷,不著撰人姓名。另有閭丘方遠,詮太平經為三十篇。這把一事分為兩事了。從此道俗經傳,紛紛沿稱閭丘方遠詮太平
經。如元代張?zhí)煊甑男蜂浘砦彘偳鸱竭h詮太平經為三十篇;清代陳鳣的續(xù)唐書也載,太平經三十篇,吳道士閭丘方遠詮。到底閭丘方遠與太平經鈔的關系怎樣,還
是曖昧不清。
宋鄧牧洞霄圖志卷五閭丘元同先生條卻說:
「閭丘方遠,字大方,舒州人,生州之天柱山下。二十九歲,師香林左元澤。既得道已,乃遍尋名山,至余杭天柱,異而止焉。……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于真人傳授,卷帙浩繁,復文隱秘。先生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
這是鄧牧明明白白說閭丘方遠鈔太平經了。為什么要鈔呢?因為太平青領書一百七十卷,卷帙浩繁,復文隱晦而奧秘。學道的人,每苦不知樞要。一經選鈔,文約旨博,所以學者就感到方便了。
鈔太平經何以稱為銓或詮太平經呢?因為太平經鈔事實上是「鈔」的體裁,不過這里的「鈔」不是依樣葫蘆的照鈔,而是有選擇和編次的意義。閭丘方遠不但鈔了
太平經,道藏衣字號下(第一八五冊)還有他的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也是屬于「鈔」的體裁。說閭丘方遠鈔太平經也罷,銓或詮太平經也罷,總之,太平經鈔是閭
丘方遠編纂的。
至于太平經鈔的卷數(shù)或篇數(shù),各書記載不一。續(xù)仙傳、玄品錄都稱三十篇;猶龍傳稱三十篇外,又稱鈔十卷;洞霄圖志稱
二十卷。原來經文分甲乙丙丁等十部,每部一十七卷。閭丘方遠鈔太平經,蓋按部節(jié)鈔,大概不是按卷分的,每部節(jié)鈔上中下三篇,十部故得三十篇?;蛘呷?
三十卷之誤,而「二」為「三」之訛,這就是洞霄圖志所謂二十卷了。所謂十卷的,大概指每部為一卷。所謂二十卷的,或因每部鈔文字數(shù)繁多,又分為上下二卷,
所以說二十卷?;颉付篂椤敢弧怪灒参纯芍?。古書著錄的卷數(shù),往往錯亂不一,不只太平經鈔是這樣,所以未足深怪了。
太平經鈔
的成書,它的精確的年月不得而知。續(xù)仙傳說:「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于江淮間。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镠深慕方遠道德,訪于余杭
大滌洞,筑室宇以安之?!固剿鱾髦形牧x,閭丘方遠未鈔太平經以前,已稍稍知名當?shù)?。及鈔太平經以后,他的聲名更傳播于江淮流域。彭城王錢镠在昭宗景福二年
(公元八九三年),還親自去拜訪他。那末,太平經鈔的成書,當在景福二年以前,下距天復二年(公元九0二年)閭丘方遠的死,至少已經有十多年了。
三 關于太平經圣君秘旨
太平經圣君秘旨在正統(tǒng)道藏入字號下冊,計七葉。題「傳上相青童君」,不說誰撰誰傳。它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一類論述精、神、氣的關系,其文略見于太平
經鈔癸部第十葉令人壽治平法;一類述說真道九首,從第一元氣無為至第九家先,統(tǒng)見于太平經卷七十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訣中;一類縷述守一之法,如在太平經鈔乙
部第五葉守一明法及太平經卷九十六守一入室知神戒里可以見到。其它不能查明落處的,都是太平經的佚文。據(jù)以上所述,可以知道太平經圣君秘旨原出于太平經,
有重點地選輯了這三部分的東西。
我們自然要問:誰選輯了太平經圣君秘旨呢?我懷疑還是閭丘方遠。續(xù)仙傳說:「方遠守一行氣之暇,
篤好子史群書?!归偳鸱竭h是治守一行氣之術的,現(xiàn)存太平經圣君秘旨里輯存守一之法甚多,這是可注意的一點。又宋史藝文志四著錄閭丘方遠太上經秘旨一卷,疑
此就是太平經圣君秘旨。猶龍傳卷四也稱太平秘旨一卷。同一古書,它的名稱往往歧出。如果這個揣測不錯的話,那末閭丘方遠真是唐代一位出色的太平經傳師了。
四 最后幾句說明和聲明
現(xiàn)在我簡單地說明為什么用校、補、附、存四種體例來整理這部書的理由。首先注意
到這樣一個特殊的情形:太平經書由于文字訛脫、篇章殘缺過多,而太平經鈔又只是一個節(jié)鈔的本子,加上一些從各書輯得的太平經引文,要想恢復它的全貌,事實
上是不可能的了。正是由于這個情形,要想把它整理成為一部比較可讀的書,就得采用多種的辦法。
首先是??保谋匾?,這里不用
多說。其次是補,經文殘缺的地方,鈔文可以補的就盡量有多少補多少。如果不加補苴,閱讀起來,便不知上下文的來龍去脈。例如經卷三十九有解師策書訣,但是
缺佚師策書本文,幸而在鈔丙部二十二葉保存了師策文一篇,只有把它補在適當?shù)奈恢美?,才能了解上下文整個的意義。又如經卷一百九四吉四兇訣里,原來脫漏了
四大吉二大兇及續(xù)命符一大段,讀起來不知所云,也賴鈔庚部第七葉至第八葉把它補上。想把太平經書補得齊全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因此說,反正補不齊全,不如經
與鈔各自獨立,保存原來樣子。我想那樣的編校工作固然省事些,可是讀者就增加困難了。又其次是附,由于本書的???,不是一個完整的甲本對另一個完整的乙本
來讎校,而是不得已以鈔校經。鈔文從經文選錄,并非都是按整章整節(jié)整句的選鈔,所以遇有文字出入較多的地方,合校本只得以經文為母,鈔文為子,寫附于相對
的經文之后。這在凡例里已有說明,這部分工作也是必要的。第四是存,凡是無法校訂的太平經的佚文,本書把它們分別存于三種地方:知道卷數(shù)的,存于卷末;僅
知道帙數(shù)的(每部十七卷為一帙),存于帙末;如果卷和帙都不清楚的,就存于全書之末。以上校、補、附、存四種體例,乍看起來,似乎覺得繁雜,但針對著太平
經這部書的特殊情形來說,這樣的編纂工作,我們認為不可少的。
最后要聲明的,這書是舊稿重編。前蒙北京大學教授湯用彤先生幫助最多,近承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陸式熏同志等代繪東壁圖、西壁圖、乘云駕龍圖三幅,在這里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書原來卷帙繁巨,現(xiàn)存本的篇章殘缺和文字訛脫之處太多,文辭又是俚俗支蔓,有的不可卒讀。編者個人限于水平,在編校、標點等工作中難免有缺點和錯誤的地方,敬希讀者隨時指正?!∫痪盼寰拍甓峦趺髯R于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太平經合校凡例
(一)合校本以明正統(tǒng)道藏太平經為主,太平經鈔及他書所載經文為輔。
(二)太平經合校因諸書文字參差不齊,分四例編訂之:
一曰并 凡經及鈔文字出入少者,以經文為主,鈔之異文則作為??庇?,并隨文起訖,加〈起〉〈止〉以記之。
二曰附 凡經及鈔文字出入多者,以經文為母,以鈔文為子,低三格寫附于經文之后。并于相對之經文起訖處,加﹝起﹞﹝止﹞以標明之。
三曰補 凡經所無而鈔有者,則補入相當之地位。
四曰存 按太平經圣君秘旨及他書中往往引有太平經之佚文,凡知其在經卷之地位者,則分別依上三例校訂之。其地位失考而知其卷數(shù)者,則附存卷末。僅知其帙數(shù)者(每部十七卷為一帙),則附存帙末。若卷帙均不知者,則附存全書之末。
(三)合校本隨文于書眉上標明經及鈔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本葉數(shù)行數(shù),并依校例,分別標出「并」「附」「補」「存」四字。
(四)凡經文有脫誤,而鈔或他書所載經文,確可補正者,合校本用鈔或他書引文,而以經之異文列入??庇浿?。但經中文字,雖知有錯落而無文證者,悉依其舊,不加改竄;間或于校勘記中指明錯文。
(五)原書間有分段,以及文字脫落空白處而無他書引文可補者,悉仍其舊。
(六)為編校上便利起見,于書中所加標之字,均加括號以區(qū)別之。
(七)合校時,凡遇正俗或古今通用之字無關于文義者,??庇浿胁挥枳⒚?。例如:
氣 ? 乃乃 珍 總摠 災 ? 憐憐 殺● 侯 污污
無 ? 蓋 裹褁 效 ? 冢?!」g算 廢癈 歡歡 并并
(八)合校本所用書名之簡稱,舉例如下:
「經」……太平經(正統(tǒng)道藏受、傅、訓、入四字號)
「鈔」……太平經鈔(道藏外字號)
「秘」……太平經圣君秘旨(道藏入字號)
「囊」……三洞珠囊(道藏懷字號)
「云」……云笈七簽(道藏學、優(yōu)、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十二字號)
「列紀」……上清后圣道君列紀(道藏有字號)
「仙鑒」……歷世真仙體道通鑒(道藏咸、河、淡、鱗、潛五字號)
「紫文」……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道藏傷字號)
「襄傳注」……后漢書襄楷傳章懷太子賢注(據(jù)百衲本校)
(九)讀合校本時,如欲知經之原狀,只需依書眉所標經文卷、葉、行、字數(shù),順次尋之即得。如欲知鈔之原狀,只需依書眉所標鈔文(
并、附、補、存等)卷、葉、行、字數(shù),順次讀之即得。在相當于書眉所標經文或補存的鈔文之卷數(shù)葉數(shù)行數(shù)字數(shù)的合校本上的位置處,特于其字旁加「」符號,以便稽對。惟因經鈔錯簡、或為編訂便利而略加改動諸處,則讀時須于??庇浿袑さ弥?。
(十)合校本書眉上所標的卷、葉、行、字數(shù)目,悉據(jù)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道藏本。每葉分上下二面。凡列舉卷葉幾行幾字時,依序用點號間隔,卷葉等字
從略。如經三五 ? 一上 ? 二 ? 四即謂太平經卷三十五第一葉之第一面第二行第四字。又鈔每部只一卷,故不標明卷數(shù)。如鈔丙一上 ? 二
? 一即謂太平經鈔丙部第一葉之第一面第二行第一字。
太平經合校引用書目
太平經鈔 明正統(tǒng)道藏外字號 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本(以下同)第七四六——七四七冊。
太平經圣君秘旨 道藏入字號 第七五五冊
范曄后漢書襄楷傳李賢注 百衲本
三洞珠囊 唐王懸河 道藏懷字號 第七八0——七八二冊
上清道類事相 唐王懸河 道藏姑字號 第七六五冊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 唐史崇等 道藏儀字號 第七六0冊
道德真經廣圣義 唐杜光庭 道藏羔字號至行字號第四四0——四四八冊
初學記
白帖
三洞神符記 道藏張字號 第三六冊
黃庭內景玉經梁丘子注 道藏推字號 第一九0冊
上清后圣道君列紀 道藏有字號 第一九八冊
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 道藏傷字號 第三四二冊
云笈七簽 宋張君房編 道藏學字號至棠字號 第六七七——七0二冊
道樞 宋曾慥 道藏篤字號至美字號 第六四一——六四八冊
道教義樞 梁孟安排 道藏諸字號 第七六二——七六三冊
道典論 道藏姑字號 第七六四冊
道要靈祇神鬼品經 道藏滿字號 第八七五冊
要修科儀戒律鈔 道藏唐字號至吊字號 第二0四——二0七冊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儀 道藏肆字號 第九九一冊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 道藏咸字號至潛字號 第一三九——一四八冊
大道論 周固樸 道藏去字號 第七0四冊
三論元旨 道藏去字號 第七0四冊
存神固氣論 道藏大字號 第三二一冊
金鎖流珠引 道藏思字號至辭字號 第六三一——六三六冊
太上說玄天大圣真武本傳神咒妙經 道藏孝字號 第五五六冊
太平御覽
敦煌經卷
太平經合校卷一至十七甲部不分卷
太平經鈔甲部
太平金闕帝晨后圣帝君師輔歷紀歲次平氣去來兆候賢圣功行種民定法本起
問曰:「三統(tǒng)轉輪,有去有來,民必有主,姓字可得知乎?」「善哉!子何為復問此乎?」「明師難遭,良時易過,不勝喁喁,愿欲請聞,愚闇冒昧,過厚懼
深?!埂膏?!非過也,天使子問,以開后人,今悟者識正,去偽得真。吾欲不言,恐天悒悒,亂不時平。行安坐,當為子道之。自當了然,無有疑也。昔之天地與今
天地,有始有終,同無異矣。初善后惡,中間興衰,一成一敗。陽九百六,六九乃周,周則大壞。天地混 ?
,人物糜潰。唯積善者免之,長為種民。種民智識,尚有差降,未同浹一,猶須師君。君圣師明,教化不死,積煉成圣,故號種民。種民,圣賢長生之類也。長生大
主號太平真正太一妙氣、皇天上清金闕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冑,玉皇虛無之胤,玄元帝君時太皇十五年,太歲丙子兆氣,皇平元年甲申成形,上和七年
庚寅九月三日甲子卯時,刑德相制,直合之辰,育于北玄玉國、天岡靈境、人鳥閣蓬萊山中、李谷之間,有上玄虛生之母,九玄之房,處在谷陰。玄虛母之始孕,夢
玄云日月纏其形,六氣之電動其神,乃冥感陽道,遂懷胎真人。既誕之旦,有三日出東方。既育之后,有九龍吐神水。故因靈谷而氏族,用曜景為名字。厥年三歲,
體道凝真,言成金華?!雌稹滴鍤q,常仰日欣初,對月嘆終。上觀陽氣之煥赫,下睹陰道以虧殘。于是斂魂和魄,守胎寶神,錄精填血,固液凝筋。七歲,乃學吞光
服霞,咀嚼日根。行年二七,而有金姿玉顏,棄俗離情,〈止〉擁化救世,精感太素,受教三元,習以三洞,業(yè)以九方。三七之歲,以孤棲挫銳。四七之歲,以伉會
和光。五七之歲,流布玄津,功德遐暢。六七之歲,受書為后圣帝君,與前天得道為帝君者,同無異也。受記在今,故號后圣。前圣后圣,其道一焉。上升上清之
殿,中游太極之宮,下治十方之天,封掌億萬兆庶,鑒察諸天河海、地源山林,無不仰從,總領九重十迭,故號九玄也。七十之歲,定無極之壽,適隱顯之宜,刪不
死之術,撰長生之方。寶經符圖,三古妙法,秘之玉函,侍以神吏,傳受有科,行藏有候,垂 ?
立典,施之種民。不能行者,非種民也。今天地開辟,淳風稍遠,皇平氣隱,災厲橫流。上皇之后,三五以來,兵疫水火,更互競興,皆由億兆,心邪形偽,破壞五
德,爭任六情,肆兇逞暴,更相侵凌,尊卑長少,貴賤亂離。致二儀失序,七曜違經,三才變異,妖訛紛綸。神鬼交傷,人物凋喪,眚禍薦至,不悟不悛,萬毒恣
行,不可勝數(shù)。大惡有四:兵、病、水、火。陽九一周,陰孤盛則水溢。百六一匝,陽偏興則火起。自堯以前,不復須述。從唐以后,今略陳之。宜諦憶識,急營防
避。堯水之后,湯火為災,此后遍地小小水火,罪重隨招,非大陽九大百六也。大九六中,必有大小甲申。甲申為期,鬼對人也。災有重輕,罪福厚薄,年地既異,
推移不同。中人之中,依期自至。中之上下,可上可下,上下進退,升降無定。為惡則促,為善則延。未能精進,不能得道。正可申期,隨功多少。是以百六陽九,
或先或后,常數(shù)大歷,準擬淺深。計唐時丁亥后,又四十有六。前后中間,甲申之歲,是小甲申,兵病及火,更互為災,未大水也。小水遍沖,年地稍甚。又五十
五,丁亥,前后中間,有甲申之年。是大甲申三災俱行,又大水蕩之也。凡大小甲申之至也,除兇民,度善人。善人為種民,兇民為混 ?
。未至少時,眾妖縱橫互起,疫毒沖其上,兵火繞其下,洪水出無定方,兇惡以次沉沒。此時十五年中,遠至三十年內,歲災劇,賢圣隱淪。大道神人更遣真仙上士
出經行化,委曲導之。勸上勵下,從者為種民,不從者沉沒,沉沒成混 ?
。兇惡皆蕩盡。種民上善,十分余一。中下善者,天滅半余,余半滋長日興,須圣君明師,大臣于是降現(xiàn)。小甲申之后,壬申之前,小甲申之君圣賢,嚴明仁慈,無
害理亂,延年長壽,精學可得神仙,不能深學太平之經,不能久行太平之事。太平少時姓名,不可定也。行之司命注青錄,不可司錄記黑文。黑文者死,青錄者生。
生死名簿,在天明堂。天道無親,唯善是與。善者修行太平,成太平也。成小太平,與大太平君合德。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以壬辰之年三月六日,顯然出
世,乘三素景輿,從飛軿萬龍。舉善者為種民,學者為仙官。設科立典,獎善杜惡,防遏罪根,督進福業(yè)之人,不怠而精進,得成神真,與帝合德;懈退陷惡,惡相
日籍,充后 ?
混也。至士高士,智慧明達,了然無疑,勤加精進,存習帝訓,憶識大神君之輔相,皆無敢忘。圣君明輔,靈官佑人,自得不死,永為種民。升為仙真之官,遂登后
圣之位矣。
〈起〉后圣李君太師姓彭,君學道在李君前,位為太微左真,人皇時保皇道君并常命封授兆民,為李君太師,治在太微北塘宮靈上光臺,二千五百年轉易名字,展轉太虛,周旋八冥。上至無上,下至無下,真官希有得見其光顏者矣。
后圣李君上相方諸宮青童君。
后圣李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
后圣李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
后圣李君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止〉
右五人,一師四輔?!雌稹递o者,父也,扶也?!粗埂底鹬绺福种眯?,總號為輔。分而別之,左輔右弼,前疑后承。承者,發(fā)言舉事,拾遺充足,制斷宣
揚,即是宰也。疑者,向思未得,啟發(fā)成明,即是傅也。弼者,必定猶預,即是保也。扶君順師,周匝入道,即是相也。四五占候,俱詳可否,贊弘正化,總曰輔
師。閑居之時,前向有疑,問之傅。后顧慮遺,問之承。右有所昧,問之弼。左有未明,問之輔。咨詢四輔,相保傅宰,成功在師,不可闕也。圣帝垂范,使后遵
行。入有保,保用事也。陰屬右,靜寶真也。出有師,師用事也。陽屬左,動歸寂也。至此最難,故略輔相而言師也。望有傅,傅在前,敷說議趣也。顧有宰,宰在
后,決斷是非也。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從屬三萬六千人,部領三十六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也。常使二十四真人密教有心之子,皆隸方諸
上相,不可具說。但諦存其大,自究其小也?!埂干圃?!今日問疑,更聞命矣?!?
問曰:「李君何所常行,而得此高真,太師四輔學業(yè)可
聞乎?」「善哉!子為愚者,迷不信道,學不堅固,進退失常,墮卑賤苦,故勤勤問之乎?今為子說之。夫無始中來,積行久久,一善一惡,不可具言,言之無益。
今取近所行,得成高貴者靈書紫文為要。〈起〉東華玉保高晨師青童大君,大君清齋寒靈丹殿,黃房之內,三年,上詣上清金闕。金闕有四天帝,太平道君處其左
右。居〈起〉太空瓊臺洞真之殿,平玉之房,金華之內,侍女眾真〈止〉五萬人,毒龍電虎,玃天之狩,羅毒作態(tài),備門抱關,巨蚪千尋,衛(wèi)于墻 ?
。飛龍奔雀,溟鵬異鳥,叩啄奮爪,陳于廣庭。天威煥赫,流光八朗,風鼓玄旌,回舞旄蓋;玉樹激音,琳枝自籟;眾吹靈歌,鳳鳴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鸞邁;天
鈞八響,九和百會。青童匍匐而前,〈止〉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一者真記諦,冥諳憶;二者仙忌詳存無忘;三者〈起〉采飛根,吞日精;四者
服開明靈符;五者服月華;六者服陰生符;七者拘三魂;八者制七魄;九者佩皇象符;十者服華丹;十一者服黃水;十二者服回水;十三者食镮剛;十四者食鳳腦;
十五者食松梨;十六者食李棗;十七者服水湯;十八者鎮(zhèn)白銀紫金;十九者服云腴;二十者作白銀紫金;二十一者作鎮(zhèn);二十二者食竹筍;二十三者食鴻脯;二十四
者佩五神符。備此二十四,變化無窮,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粗埂禐暮Σ荒軅?,魔邪不敢難。皆自降伏,位極道宗,恩流一切,幽顯荷賴。不信不從,不
知不見,自是任闇,永與道乖。涂炭兇毒,煩惱混 ?
。大慈悲念,不可奈何。哀哉,有志之士,早計早計,無負今言?!乖唬骸干圃?,善哉!今日問疑,更聞命矣?!?
〔存〕甲部第一云:「學士習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沟澜塘x樞卷二七部義及云笈七簽卷六四輔引。
〔存〕甲部第一又云:「誦吾書,災害不起,此古賢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核事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精一不離,
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核事文者,核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又云:「澄清大亂,功高德
正,故號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時。故此經云,應感而現(xiàn),事已即藏?!褂衷疲骸甘ブ鳛橹危斢闷澪?;凡君在位,輕忽斯典。」云笈七簽卷六四輔引。書
有三等,并見太平經鈔癸部,據(jù)敦煌目錄,應作甲部。
〔存〕太平部卷第八老子傳授經戒儀注訣云:「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顯所共師
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 ? 所住,常 ? 不在。不在之在,在乎 ? 極。 ?
極之極,極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極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應十方。敷有 ? 之妙,應接 ?
窮,不可稱述。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跡和光,誕于庶類,示明胎育,可以學真,雖居下賤, ? 累得道。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
?
為,莫不畢究。文王之時,仕為守藏史。或云,處世二百余載。至平王四十三年,太歲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為關令尹喜說五千文也?!谷粗槟揖砭爬献訛榈蹘?
品引。按此敘老子事跡或出于太平經卷八,然云笈七簽卷四十說戒引太玄部卷第八老君傳授經戒儀注訣云云,二經所引卷數(shù)書名相同,則太平太玄,必有一誤,姑存
俟考。
太平經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乙部不分卷
太平經鈔乙部
合陰陽順道法
還年
不老,大道將還,人年皆將候驗。瞑目還自視,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時,身為安著席。若居溫蒸中,于此時筋骨不欲見動,口不欲言語。每屈伸者益快意,心中忻
忻,有混潤之意,鼻中通風,口中生甘,是其候也。故順天地者,其治長久。順四時者,其王日興。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
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詳思此意,與道合同。
錄身正神法
天之使道生人也,且受一法一身,七縱
橫陰陽,半陰半陽,乃能相成。故上者象陽,下者法陰,左法陽,右法陰。陽者好生,陰者好殺。陽者為道,陰者為刑。陽者為善,陽神助之;陰者為惡,陰神助
之。積善不止,道福起,令人日吉。陽處首,陰處足。故君貴道德,下刑罰,取法于此。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亦取法于此。故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長也。當知其
意,善自持養(yǎng)之,可得壽老。不善養(yǎng)身,為諸神所咎。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為善不敢失繩纏,不敢自欺。為善亦神自知之,惡亦神自知之。非為他神,乃身中神
也。夫言語自從心腹中出,傍人反得知之,是身中神告也。故端神靖身,乃治之本也,壽之征也。無為之事,從是興也。先學其身,以知吉兇。是故賢圣明者,但學
其身,不學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君子得之以興,小人行之以傾。
修一卻邪法
天地開辟貴本根,乃氣
之元也。欲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煩,舉事不得,災并來也。此非人過也,失根基也。離本求末,禍不治,故當深思之。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
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當欲知其實,在中央為根,命之府也。故當深知之,歸仁歸賢使之行。人之根處內,枝葉在外,令守一皆使還其外,急使治其內,追
其遠,治其近。守一者,天神助之。守二者,地神助之。守三者,人鬼助之。四五者,物佑助之。故守一者延命,二者與兇為期。三者為亂治,守四五者禍日來。深
思其意,謂之知道。故頭之一者,頂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臍也。脈之一者,氣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
之一者,腸胃也。能堅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貪。
以樂卻災法
以樂治身守形順念致思卻
災。夫樂于道何為者也?樂乃可和合陰陽,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天樂即三光明,地樂則成有常,五行樂則不相傷,四時
樂則所生王,王者樂則天下無病,蚑行樂則不相害傷,萬物樂則守其常,人樂則不愁易心腸,鬼神樂即利帝王。故樂者,天地之善氣精為之,以致神明,故靜以生光
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為鄰,且得長生久存。夫求道??啵荒苓€其心念,今移風易俗,趨其心指,誰復與之爭者?太平樂乃從宮中出邪?固以清
靖國,安身入道,夷狄卻,神瑞應來。懸象還,兇神往。夫人神乃生內,返游于外,游不以時,還為身害,即能追之以還,自治不敗也。追之如何,使空室內傍無
人,畫象隨其藏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下有十鄉(xiāng),臥即念以近懸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報二十四時氣,五行神且來救助之,萬疾皆
愈。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為法,隨四時轉移。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黃童子十二。二十五神人真人共是道德,
正行法,陽變于陰,陰變于陽,陰陽相得,道乃可行。天須地乃有所生,地須天乃有所成。春夏須秋冬,晝須夜,君須臣,乃能成治。臣須君,乃能行其事。故甲須
乙,子須丑,皆相成。作道治正當如天行,不與人相應,皆為逆天道。比若東海居下而好水,百川皆歸之。因得其道,鯨魚出其中,明月珠生焉,是其得道之效也。
道人聚者,必得延年奇方出,大瑞應之。眾賢聚致治平,眾文聚則治小亂,五兵聚其治大敗。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里。天不廣,不能包含萬
物。萬物皆半好半惡,皆令忍之,人君象之,次皇后后宮之象也。此二者,慈愛父母之法也。故父母養(yǎng)子,善者愛之,惡者憐之,然后能和調家道。日象人君,月象
大臣,星象百官,眾賢共照,萬物和生。故清者著天,濁者著地,中和著人。
調神靈法
吾欲使天下萬神和親,
不復妄行害人,天地長悅,百神皆喜,令人無所苦。帝王得天之力,舉事有福,豈可間哉?〈起〉故圣人能守道,清靜之時旦食,諸神皆呼與語言,比若今人呼客
耳?!粗埂蛋偕褡匝詾樘炖魹樘焓梗壕珵榈乩魹榈厥?,百鬼為中和使。此三者,陰陽中和之使也。助天地為理,共興利帝王。
守一明法
〈起〉守一明之法,長壽之根也。萬神可祖,出光明之門。守一精明之時,若火始生時,急守之勿失。始正赤,終正白,久久正青。洞明絕遠復遠,還以治一,內
無不明也。百病除去,守之無懈,可謂萬歲之術也。守一明之法,明有日出之光,日中之明,〈止〉此第一善得天之壽也。安居閑處,萬世無失。守一時之法,行道
優(yōu)劣。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氣無形,以制有形,以舒元
氣,不緣道而生。自然者,乃萬物之自然也。不行道,不能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天行道,晝夜不懈,疾于風雨,尚恐失道意,況王者乎?三光行
道不懈,故著于天而照八極,失道光滅矣。王者百官萬物相應,眾生同居,五星察其過失。王者復德,德星往守之。行武,武星往守之。行柔,柔星往守之。行強,
強星往守之。行信,信星往守之。相去遠,應之近。天人一體,可不慎哉?
行道有優(yōu)劣法
春王當溫,夏王當
暑,秋王當涼,冬王當寒,是王德也。夫王氣與帝王氣相通,相氣與宰輔相應,微氣與小吏相應,休氣與后宮相同,廢氣與民相應,刑死囚氣與獄罪人相應,以類遙
相感動。其道也王氣不來,王恩不得施也。古者圣王以是思道,故得失之象,詳察其意。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夫王者靜思道德,行道安身,求
長生自養(yǎng)。和合夫婦之道,陰陽俱得其所,天地為安。天與帝王相去萬萬余里,反與道相應,豈不神哉?
名為神訣書
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六合八方悅喜,則善應矣;不悅喜,則惡應矣。狀類景象其形、響和其聲也。太陰、太陽、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樞機,
故當深知之。皆知重其命,養(yǎng)其軀,即知尊其上,愛其下,樂生惡死,三氣以悅喜,共為太和,乃應并出也。但聚眾賢,唯思長壽之道,乃安其上,為國寶器。能養(yǎng)
其性,即能養(yǎng)其民。夫天無私佑,佑之有信。夫神無私親,善人為效。一身之中,能為賢,能為神,能為不肖,其何故也,誤也,神靈露也。故守一之道,養(yǎng)其性,
在學之也。眾中多瑞應者,信人也。無瑞應者,行誤人也。占而是非即可知矣。夫斤兩所察,人情也。天之照人,與鏡無異。審詳此意,與天同愿,與真神為其安得
不吉哉?成事□□,不失銖分,欲得天地中和意。故天地調則萬物安,縣官平則萬民治。故純行陽,則地不肯盡成;純行陰,則天不肯盡生。當合三統(tǒng),陰陽相得,
乃和在中也。古者圣人治致太平,皆求天地中和之心,一氣不通,百事乖錯。
和三氣興帝王法
通天地中和譚,
順大業(yè),和三氣游,王者使無事,賢人悉出,輔興帝王,天大喜。真人問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豈可聞邪?」神人言:「〈起〉但大順天地,不失銖分,
立致太平,瑞應并興。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
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止〉故男者象天,故心念在女也,
是天使人之明效也。臣者為地通譚,地者常欲上行,與天合心。故萬物生出地,即上向而不止,云氣靡天而成雨。故忠臣憂常在上,汲汲不忘其君,此地使之明效
也。民者主為中和譚,中和者,主調和萬物者也。中和為赤子,子者乃因父母而生,其命屬父,其統(tǒng)在上,托生于母,故冤則想君父也。此三乃夫婦父子之象也。宜
當相通辭語,并力共憂,則三氣合并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氣。斷絕此三氣,一氣絕不達,太和不至,太平不出。陰陽者,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
民和調,王治太平。人君,天也,其恩施不下,至物無由生,人不得延年。人君之心不暢達,天心不得通于下,妻子不得君父之敕,為逆家也。臣氣不得達,地氣不
得成,忠臣何從得助明王為治哉?傷地之心,寡婦在室,常苦悲傷,良臣無從得前也。民氣不上達,和氣何從得興?中和乃當和帝王治,調萬物者各當?shù)弥巍=袢龤?
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
安樂王者法
君者當以道德化萬物,令各得其所也。不能變化萬物,不能稱君也。
比若一夫一婦,共生一子,則稱為人父母。亦一家之象,無可生子,何名為父母乎?故不能化生萬物者,不得稱為人父母也。故火能化四行自與五,故得稱君象也。
本性和而專,得火而散成灰。金性堅剛,得火而柔。土性大柔,得火而堅成瓦。水性寒,得火而溫。火自與五行同,又能變化無常,其性動而上行。陰順于陽,臣順
于君,又得照察明徹,分別是非,故得稱君,其余不能也。土者不即化,久久即化,故稱后土。三者佐職,臣象也。道無所不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
地,無柱而立,萬物無動類而生,遂及其后世相傳,言有類也。比若地上生草木,豈有類也。是元氣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萬物皆得其所矣。天守道而
行,即稱神而無方。上象人君父,無所不能制化,實得道意。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萬物歸焉。三光守道而行,即無所不照察。雷電守道而行,故能感動天下,
乘氣而往來。四時五行守道而行,故能變化萬物,使其有常也。陰陽雌雄守道而行,故能世相傳。凡事無大無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兇。今日失道,即致大亂。故陽
安即萬物自生,陰安即萬物自成。陰陽治道,教及其臣,化流其民,受命于天,受體于地,受教于師,乃聞天下要道,守根者王,守莖者相,守浮華者善則亂而無
常。帝王,天之子也?;屎螅刂右?,是天地第一神氣也。天地常欲使樂,不得愁苦,憐之如此,天地之心意氣第一者也。故王者愁苦,四時五行氣乖錯,殺生無
常也。
懸象還神法
夫神生于內,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黃童子十二。此男子藏神也,女神亦如此數(shù)。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為法。畫使好,令人愛之。不能樂禁,即魂神速還。
解承負訣
天地開辟已來,兇氣不絕,絕者而后復起,何也?夫壽命,天之重寶也。所以私有德,不可偽致。欲知其寶,乃天地六合八遠萬物,都得無所冤結,悉大喜,乃得
增壽也。一事不悅,輒有傷死亡者。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
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雖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因復過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
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厭,囹圄其先人流惡承負之災,中世滅絕無后,誠冤哉。承負者,天有三部,帝王三萬歲相流,臣承負三千歲,民三百歲。皆承負
相及,一伏一起,隨人政衰盛不絕。今能法此,以天上皇治而斷絕,深思之而勿忘。凡人有三壽,應三氣,太陽太陰中和之命也。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
十。百二十者應天,大歷一歲竟終天地界也。八十者應陰陽,分別八偶等應地,分別應地,分別萬物,死者去,生者留。六十者應中和氣,得六月遁卦。遁者,逃亡
也,故主死生之會也。如行善不止,過此壽謂之度世。行惡不止,不及三壽,皆夭也。胞胎及未成人而死者,謂之無辜承負先人之過。多頭疾者,天氣不悅也。多足
疾者,地氣不悅也。多五內疾者,是五行氣戰(zhàn)也。多病四肢者,四時氣不和也。多病聾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熱者,陰陽氣忿爭也。多病憒亂者,萬物失所也。
多病鬼物者,天地神靈怒也。多病溫而死者,太陽氣殺也。多病寒死者,太陰氣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氣太急也。多病氣脹或少氣者,八節(jié)乖錯也。今天地陰陽,內
獨盡失其所,故病害萬物。帝王其治不和,水旱無常,盜賊數(shù)起,反更急其刑罰,或增之重益紛紛,連結不解,民皆上呼天,縣官治乖亂,失節(jié)無常,萬物失傷,上
感動蒼天,三光勃亂多變,列星亂行;故與至道可以救之者也。吾知天意不欺子也。天威一發(fā),不可禁也。獲罪于天,令人夭死。初天地開辟,自太圣人各通達于一
面,誠真知之,不復有疑也。故能各作一大業(yè),令后世修之,無有過誤也。故圣人尚各長于一大業(yè),不能必知天道,故各異其德。比若天,而況及人乎?天地各長于
一,故天長于高而清明,地長于下而重濁,中和長養(yǎng)萬物也。猶不能兼,而況凡人乎?亥為天地西北極也,巳為天地東南極也,亥寒不以時收閉,來年巳反傷。子乃
天地之北極也,午為天地之南極也,子今冬不善順藏,午反承負而亡也。丑乃天地東北極也,未乃天地西南極也,丑不以時且生,六月反被其刑。天地性運,皆如此
矣。今帝王居百里之內,其用道德,仁善萬里,百姓蒙其恩。父為慈,子為孝,家足人給,不為邪惡。帝王居內,失其道德,萬里之外,民臣失其職,是皆相去遠萬
萬里,其由一也。習善言,不若習行于身也。
闕題
真人問神人:「吾生不知可謂何等而常喜乎?」神人言:
「子猶觀昔者博大真人邪?所以先生而后老者,以其廢邪?人而獨好真道,真道常保而邪者消。凡人盡困窮,而我獨長存,即是常喜也。」「昭昭獨樂,何忿之哉?
卒為不能長生,當奈何?」神人言:「積習近成,思善近生。夫道者,乃無極之經也。前古神人治之,以真人為臣,以治其民,故民不知上之有天子也,而以道自然
無為自治。其次真人為治,以仙人為臣,不見其民時將知有天子也,聞其教敕而尊其主也。其次仙人為治,以道人為臣,其治學微有刑被法令彰也,而民心動而有畏
懼,巧詐將生也。其次霸治,不詳擇其臣,民多冤而亂生焉,去治漸遠,去亂漸近,不可復制也。是故思神致神,思真致真,思仙致仙,思道致道,思智致智。圣人
之精思賢人,致賢人之神來佑之;思邪,致愚人之鬼來惑之。人可思念,皆有可致,在可思者優(yōu)劣而已。故上士為君,乃思神真;中士為君,乃心通而多智;下士為
君,無可能思,隨命可為。」
闕題
真人問:「何以知帝王思善思惡邪?」神人言:「易言邪?帝王思仁善者,
瑞應獨為其出,圖書獨為其生。帝王仁明生于木火,武智生于金水,柔和生土。天之垂象,無誤者也。」真人問:「古者特生之圖奇方,誰當?shù)谜吆酰俊埂钙淅裘竦?
之獻王者。帝王者時氣即為和良,政治益明,道術賢哲出為輔弼之,帝王之道,日強盛矣。夷狄滅息,垂拱而治,刑罰自絕,民無兵革,帝王思善之證,可不知哉?
不睹其人,已知之矣?!拐嫒藛枺骸干袢撕我阅苤撕酰俊股袢搜裕骸敢詿o聲致之。君欲仁好生,象天道也;臣欲柔而順好養(yǎng),法地道也,即善應出矣。故天地不語
而長存,其治獨神,神靈不語而長仙,皆以內明而外闇,故為萬道之端。夫神靈出入,無有穴窠,清靜而無聲,安枕而臥,神光自生;安得不吉樂之哉?夫用口多者
竭其精,用力多者苦其形,用武多者賊其身,此者兇禍所生也。子慎吾之言,不可妄思。思之善或有德,思之惡還自賊,安危之間,相錯若發(fā)髻,子戒之無雜思也。
夫人失道命即絕,審知道意命可活,勉養(yǎng)子精,無自煎也。學得明師事之,禍亂不得發(fā)也?!拐嫒瞬桓沂袢酥o也。神人言:「
夫學者
各為其身,不為他人也。故當各自愛而自親,學道積久,成神真也,與眾絕殊,是其言也?!拐嫒藛枺骸负我灾佬Ш??」神人曰:「決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72/6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沒有了!
下一篇: 哲學和宗教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