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
(周)慎到 撰
金山 錢熙祚錫之 校
慎到(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趙國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齊泯王時游學稷下,在稷下學宮講學多年,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huán)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
說 明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慎子》四十二篇,班固注慎子“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薄妒酚?孟子荀卿列傳》載:“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huán)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fā)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huán)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鼻濉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道德之為刑名,此其轉(zhuǎn)關,所以申韓多稱之也?!眳嗡济恪督?jīng)子解題》稱“其學實合道法為一家”。
《慎子》舊有七篇本、五篇本及上下二篇本三種,檢索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阿建所下載的《慎子》一種,共七篇,錢熙祚校并輯佚,未說明來源,放在“新語絲”網(wǎng)站中。此本當出清道光二十四年(己亥)錢熙祚自刊《守山閣叢書》,其后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中華書局《諸子集成》、世界書局《諸子集成》、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各本均據(jù)以排錄,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著錄題為《校定慎子》。此電子版雖經(jīng)阿建校對,題為錢熙祚校,實未有校記,逸文亦未錄出處。今據(jù)以整理,補齊校記及逸文出處,用惠學人。
目 次
威德
因循
民雜
知忠
德立
君人
君臣
逸文
跋
正 文
威德
天有明,不憂人之暗也;(原刻脫也字,依《治要》補,下句同)地有財,不憂人之貧也;圣人有德,不憂人之危也。(原刻危作厄,依《治要》改)天雖不憂人之暗,(原刻脫之字,依《治要》補)闢戶牖必取己明焉,則天無事也;地雖不憂人之貧,(原刻脫之字,依《治要》補)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則地無事也;圣人雖不憂人之危,(原刻危作厄,依《治要》改)百姓準上而比于下,其必取己安焉,則圣人無事也。故圣人處上,能無害人,不能使人無己害也,則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原刻受作愛,依《治要》改)非取之也。(原刻取上有敢字,依《治要》刪)百姓之于圣人也,養(yǎng)之也,非使圣人養(yǎng)己也,則圣人無事矣。(原刻脫矣字,依《治要》補)毛嬙、西施,(《文選》《神女賦注》、《四子講德論注》引此文西并作先,按二字古通)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御覽》三百八十一引作褐,又《類聚》十八倛上多褐字)則見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則行者皆止。由是觀之,則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辭之,則色厭矣。走背跋〔足龠〕窮谷野走十里,藥也,走背辭藥則足廢。故騰蛇游霧,飛龍乘云,云罷霧霽,(《御覽》九百三十三又九百四十七引作散,《后漢書?隗囂傳注》引作除)與蚯蚓同,則失其所乘也。故賢而屈于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于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御覽》六百三十八引此句作不能使家化)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故無名而斷者,權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于風也;(二句又見《書鈔》百二十五、《御覽》三百四十八)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眾也。(自騰蛇游霧至此,又見《韓非子?難勢篇》,文多異。古人引書每不屑屑字句,既于大義無關,可置不論)故舉重越高者,不慢于藥;愛赤子者,不慢于保;絕險歷遠者,不慢于御。(二句又見《意林》,兩于字并作其)此得助則成,釋助則廢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參于天地,通于鬼神,周于生物者,其得助博也。(按自毛嬙西施至此凡二百四十五字,原刻并脫,依《治要》補)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則事省,事省則易勝;(原刻脫此句事字,依《治要》補)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守。(原刻托此句職字,依《治要》補)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學而能者,非生巧也,(《御覽》七百五十二引此文生下多而字)言有常事也。今也國無常道,官無常法,是以國家日繆。教雖成,官不足。官不足則道理匱,道理匱則慕賢智,慕賢智則國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自道理匱則慕賢智至此句心字止,凡二十一字,原刻并脫,依《治要》補)古者立天子而貴之者,(原刻脫之字,依《治要》補,與《御覽》七十六引此文合)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通理以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原刻長上有官字,依《治要》刪,與《御覽》六百六十六引此文合)法雖不善,猶愈于無法,所以一人心也。(《治要》以此句為注文)夫投鉤以分財,投策以分馬,非鉤策為均也。(《御覽》四百二十九引此文非下有已字,古已與以通)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惡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治要》愿作怨,與《御覽》六百三十八引此文合)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自故著龜至此凡五十一字,原刻并脫,依《類聚》二十二、《御覽》四百二十九引此文補)明君動事分功必由慧,(原刻脫必字,依《治要》補,下二句同,又《治要》慧作惠)定賞分財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禮。故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治要》作規(guī))祿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無羨賞,下無羨財。
因循
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矣字依《治要》補)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原脫見字,據(jù)《長短經(jīng)?是非篇》補)祿不厚者,不與入難。(難字依《治要》補)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之、謂二字原倒,依《治要》乙轉(zhuǎn))
民雜
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原刻所能二字不重,依《治要》補)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原刻去、取二字倒,依《治要》乙轉(zhuǎn))是故不設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原刻:必執(zhí)于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無一足也。依《治要》改)大君不擇其下,故足。不擇其下,則易為下矣。(原刻易字在矣上,依《治要》改)易為下則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原刻脫此句莫不二字,依《治要》補)多下之謂太上。君臣之道,臣事事(原刻作有事,依《治要》改?!吨我酚钟凶⒃疲貉允缕渌拢┒裏o事,(原刻此下有也字,依《治要》刪)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巳。故事無不治,(原刻脫故字,依《治要》補)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務為善以先下,(原刻務作獨,依《治要》改)則是代下負任蒙勞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為善以先下,則下不敢與君爭為善以先君矣,(原刻脫為字,依《治要》補)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原刻私作稱,又脫其字,并依《治要》補正)有過,則臣反責君,逆亂之道也。君之智,未必最賢于眾也,以未最賢而欲以善盡被下,(原刻欲下脫以字,依《治要》補)則不贍矣。(原刻則下有下字,依《治要》刪)若使君之智最賢,(原刻脫使字,依《治要》補)以一君而盡贍下則勞,勞則有倦,倦則衰,衰則復反于不贍之道也。(原刻于下有人字,依《治要》刪。此十字作一句讀)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人君茍任臣而勿自躬,則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順,治亂之分,不可不察也。
知忠
亂世之中,亡國之臣,非獨無忠臣也;治國之中,顯君之臣,非獨能盡忠也。治國之人,忠不偏于其君;亂世之人,道不偏于其臣。然而治亂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絕世,而君未得寧其上,無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毀瘁主君于闇墨之中,遂染溺滅名而死。由是觀之.忠未足以救亂世,而適足以重非。何以識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原作義,依《意林》引此文改)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是以過修于身,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人務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yè),和順以事其上,(吏原作史,又于和下復衍吏人至正以凡十五字,今依文義刪正)如此則至治已。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于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故桀之所以亡,堯不能以為存。然而堯有不勝之善,而桀有運非之名,則得人與失人也。故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粹原作狐,依《意林》引此文改)蓋非一狐之皮也;(《意林》皮作腋,按《御覽》七百六十六,又九百九并作皮,與《治要》合)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按此六句又見《文選》《盧子諒答魏子悌詩注》、《四子講德論注》)
德立
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原刻脫者字焉字,依《治要》補,下三句并同)立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原刻嬖妾作群妻,依《治要》改)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則動,(原刻此下有兩動二字,依《治要》刪)兩則爭,雜則相傷,害在有與,不在獨也。故臣有兩位者國必亂,臣兩位而國不亂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亂矣,失君必亂;(原刻必作則,又脫而字,并依《治要》補正)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子兩位而家不亂者,父在也,恃父而不亂矣,失父必亂。(原刻必作則,又脫而字,并依《治要》補正。又《治要》三父字并作親)臣疑其君,無不危之國;(原刻脫其字之字,又君下有而字,并依《治要》刪補,下二字仿此)孽疑其宗,無不危之家。
君人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矣。(原刻脫矣字,依《治要》補)然則受賞者雖當,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望輕無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原刻脫而字,依《治要》補)則同功殊賞,同罪殊罰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鉤,(原刻脫兩者字,依《治要》補)非以鉤策為過于人智也。(原刻鉤策二字倒,又脫也字,并依《治要》補正?!堕L短經(jīng)?適變篇》引作:非以鉤策為過人之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則事斷于法矣。(原刻脫矣字,依《治要》補)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賞罰而無望于君也。(原刻脫兩其字及也字,并依《治要》補)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長短經(jīng)?適變篇》引作:則怨不生而上下和也)
君臣(此篇原刻全脫,依《治要》補)
為人君者不多聽,據(jù)法倚數(shù)以觀得失。無法之言,不聽于耳;無法之勞,不圖于功;(二句又見《文選?長楊賦注》)無勞之親,不任于官。官不私親,法不遺愛,上下無事,唯法所在。
逸文
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六帖》十一舟下有故字)行陸者,立而至秦,有車也。(句亦見《六帖》十一)秦、越遠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御覽》七百六十八)
厝鈞石,使禹察錙銖之重,則不識也。懸于權衡,則氂發(fā)之不可差,則不待禹之智,中人之知,莫不足以識之矣。(《御覽》八百三十,又《意林》節(jié)引)
諺云: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海與山爭水,海必得之。(《意林》、《御覽》四百九十六)
禮從俗,政從上,使從君。國有貴賤之禮,無賢不肖之禮;有長幼之禮,無勇怯之禮;有親疏之禮,無愛憎之禮也。(《類聚》三十八、《御覽》五百二十三)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爭。今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甚于無法;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于無君。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議(《書鈔》四十三引作私善)不行,君立則賢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斷于法,是國之大道也。(《類聚》五十四、《御覽》六百三十八)
河之下龍門,(《寰宇記》四十六河下有水字)其流駛?cè)缰窦?,駟馬追弗能及。(《六帖》六作:追之不及。《寰宇記》亦有之字。)(《御覽》四十)
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意林》、《御覽》四百二十九)
有虞之誅,以幪巾當墨,(《書鈔》四十四引作:晝跪當黥)以草纓當劓,以菲履當刖,以艾鞸當宮,布衣無領當大辟,此有虞之誅也。斬人肢體,鑿其肌膚,謂之刑;畫衣冠,異章服,謂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當世用刑而民不從。(《御覽》六百四十五)
昔者,天子手能衣而宰夫設服,足能行而相者導進,口能言而行人稱辭,故無失言失禮也。(《御覽》七十六)
離朱之明,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之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見淺深。非目不明也,其勢難睹也。(《文選》《演連珠注》、《陽荊州誄注》,《類聚》十七,《御覽》三百六十六)
堯讓許由,舜讓善卷,皆辭為天子而退為匹夫。(《類聚》二十一、《御覽》四百二十四)
折券契,屬符節(jié),賢不肖用之。(《御覽》四百三十)(《抄本書鈔》百四云:折券契節(jié),賢不肖日之物,以此得而不記于信也。按:文有脫誤,不可讀。)
魯莊公鑄大鐘,曹劌入見曰:“今國褊小而鐘大,君何不圖之?”(《初學記》十六、《御覽》五百七十五)
公輸子,巧用材也,不能以檀為瑟。(《御覽》五百七十六)
孔子曰:“邱少而好學,晚而聞道,以此博矣。”(《御覽》六百七)
孔子云:有虞氏不賞不罰,夏后氏賞而不罰,殷人罰而不賞,周人賞且罰。罰,禁也;賞,使也。(《御覽》六百三十三)
燕鼎之重乎千鈞,乘于吳舟,則可以濟,所托者浮道也。(《御覽》七百六十八)
君臣之間,猶權衡也。權左輕則右重,右重則左輕。輕重迭相橛,天地之理也。(《御覽》八百三十)
飲過度者生水,食過度者生貪。(《御覽》八百四十九)
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長也。(《類聚》五十四)
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為未定分也。積兔滿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雖鄙不爭。(《后漢書?袁紹傳注》又《意林》及《御覽》九百七并節(jié)引。按:《呂氏春秋?慎勢篇》引《慎子》云: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堯且屈力,而況眾人乎?積兔滿市,行者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雖鄙,不爭。故治天下及國,,在乎分定而已矣。)
匠人知為門,能以門,所以不知門也。故必杜,然后能門。(《淮南?道應訓》)
勁而害能則亂也,云能而害無能,則亂也。(《荀子?非十二子篇注》)
棄道術,舍度量,以求一人之識識天下,誰子之識能足焉?(《荀子?王霸篇注》)
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荀子?解蔽篇注》)
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意林》,又《御覽》五百五十一引作:匠人成棺,而無憎于人,利在人死也。)
獸伏就穢。(《文選?西都賦注》)
夫德精微而不見,聰明而不發(fā),是故外物不累其內(nèi)。(《文選》沈休文《游沈道士館詩注》、《養(yǎng)生論注》)
夫道,所以使賢無奈不肖何也,所以使智無奈愚何也,若此,則謂之道勝矣。(《文選?張景陽雜詩注》)
道勝則名不彰。(《文選?張景陽雜詩注》)
趨事之有司,賤也。(《文選?謝元暉始出尚書省詩注》)
臣下閉口,左右結舌。(《文選?謝平原內(nèi)史表注》)
久處無過之地,則世俗聽矣。(《文選?吳季重答魏太子箋注》)
昔周室之衰也,厲王擾亂天下,諸侯力政,人欲獨行以相兼。(《文選?東方朔答客難注》)
眾之勝寡,必也。(《文選?夏侯常侍誄注》)
《詩》,往志也;《書》,往誥也;《春秋》,往事也。(《意林》,又《經(jīng)義考》引此文下云:至于《易》,則吾心陰陽消息之理備焉。未見所出,當考。)
兩貴不相事,兩賤不相使。(《意林》)
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足相容也。(《意林》)
藏甲之國,必有兵遁。市人可驅(qū)而戰(zhàn)。安國之兵,不由忿起。(《意林》)
蒼頡在庖犧之前。(《尚書?序疏》)
為毳者,患涂之泥也。(《書?益稷疏》)
晝無事者夜不夢。(《云笈七簽》三十二)
田駢名廣。(《莊子?天下篇釋文》)
桀紂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nèi)皆亂,關龍逢、王子比干不與焉。而謂之皆亂,其亂者眾也。堯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nèi)皆治,而丹朱、商均不與焉。而謂之皆治,其治者眾也。(《長短經(jīng)?勢運篇注》)
君明臣直,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申生孝而不能安晉,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國家滅亂者。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按《戰(zhàn)國策》有此文)故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二句又見《意林》。據(jù)《治要》,在《知忠篇》,其上文與此大異,當考。)(此下逸文并依原刻附入,原刻云載《文獻通考》,今檢《通考》并無其文,存之以質(zhì)知者。)
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君而無易民。湯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紂非得蹠蹻之民以亂也。民之治亂在于上,國之安危在于政。
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輿馬非其有也。戒之哉?。ò矗骸兑葜軙酚写宋模?/span>
與天下于人,大事也,煦煦者以為惠,而堯舜無德色;取天下于人,大嫌也,潔潔者以為污,而湯武無愧容。惟其義也。
日月為天下眼目,人不知德;山川為天下衣食,人不能感。(《御覽》三以此四句為任子文,感作謝)有勇不以怒,反與怯均也。(二句又見《御覽》四百三十七及四百九十九)
小人食于力,君子食于道,(二句又見《意林》及《御覽》八百四十九)先王之訓也。故常欲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然一身之耕,分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其不能飽可知也;欲織而衣天下之人矣,然一身之織,分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其不能暖可知也。故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究其旨,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國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雖不耕而食饑,不織而衣寒,功賢于耕而食之,織而衣之者也。(按:《墨子》有此文)
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fā)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決塞,九州四海,(按:《繹史》引此四字作:雖在夷狄)相似如一,學之于水,不學之于禹也。(自治水者以下又見《列子?湯問篇注》,九州四海作雖在夷貊,與《繹史》合。)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云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nèi),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nèi)。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欺,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弊于遠路,旌旗不亂于大澤,萬民不失命于寇戎,豪杰不著名于圖書。不錄功于盤盂,記年之牒空虛。故曰:利莫長于簡,福莫久于安。(按:《韓非子》有此文)
鷹,善擊也,然日擊之,則疲而無全翼矣;驥,善馳也,然日馳之,則蹶而無全蹄矣。
能辭萬鐘之祿于朝陛,不能不拾一金于無人之地;能謹百節(jié)之禮于廟宇,不能不弛一容于獨居之余。蓋人情每狎于所私故也。
不肖者不自謂不肖也,而不肖見于行,雖自謂賢,人猶謂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謂愚也,而愚見于言,雖自謂智,人猶謂之愚。(按:《鬻子》有此文)
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離也;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闕也。
善為國者,移謀身之心而謀國,移富國之術而富民,移保子孫之志而保治,移求爵祿之意而求義,則不勞而化理成矣。
始吾未生之時,焉知生之為樂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為不樂也。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于死生之分,達于利害之變。是以目觀玉輅琬象之狀,耳聽白雪清角之聲,不能以亂其神;登千仞之溪,臨蝯眩之岸,不足以淆其知。夫如是,身可以殺,生可以無,仁可以成。
鳥飛于空,魚游于淵,非術也。故為鳥為魚者,亦不自知其能飛能游。茍知之,立心以為之,則必墮必溺。猶人之足馳手捉,耳聽目視,當其馳捉聽視之際,應機自至,又不待思而施之也。茍須思之而后可施之,則疲矣。是以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濟。
周成王問鬻子曰:“寡人聞圣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壽。若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壽,則在天乎?”鬻子對曰:“夫圣王在上位,天下無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也,則民得盡一生矣。圣王在上,則君積于德化,而民積于用力,故婦人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餓,民得二生矣。圣人在上,則君積于仁,吏積于愛,民積于順,則刑罰廢而無夭遏之誅,民則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則使人有時,而用之有節(jié),則民無癘疾,民得四生矣。(按:《賈誼新書》有此文)
跋
《史記》稱慎到著十二論。徐廣注云:“今《慎子》劉向所定,有四十一篇?!卑础稘h志》本四十二篇,徐注一,字誤也。《通志?藝文略》:“《慎子》舊有十卷四十二篇,今亡九卷三十七篇。”是宋本已與今同。《群書治要》有《慎子》七篇,今所存五篇,具在,用以相校,知今本又經(jīng)后人刪節(jié),非其原書。今以《治要》為主,更據(jù)唐宋類書所引,隨文補正。其無篇名者,別附于后,雖不能復還舊觀,而古人所引,搜羅略備矣。舊本后有逸文,不知何人所輯,內(nèi)有數(shù)條,云出《文獻通考》,今檢之不可得。且鄭漁仲所見,已止五篇,安得《通考》中尚有逸文?尋其文句,蓋雜取《鬻子》、《墨子》、《韓非子》、《戰(zhàn)國策》諸書。以流傳既久,姑過而存之。
己亥七月錫之錢熙祚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73/6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連山易》
下一篇: 《尸子》(周)尸佼撰(清)汪繼培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