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人看來,生在帝王家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地位尊貴權勢滔天,總好過食不果腹的平民百姓。殊不知,他們的人生有很多無奈之處,婚姻嫁娶不由自己、爭奪皇位手足相殘,這真的是他們想要的嗎?作為皇帝的兒子,即便沒有奪位之心,也會成為別人的棋子,與其被動承受還不如主動出擊。歷朝歷代都奉行"嫡長子繼承制",可是在唐朝,李憲卻甘愿放棄唾手可得的權力,將弟弟李隆基扶上皇位。在這其中,究竟是李憲忌憚李隆基的勢力,還是兄友弟恭呢?
李隆基劇照
李憲恭謹自守,與李隆基兄友弟恭在唐朝相關的歷史中,李憲還是比較有名的,他雖然沒有登臨帝位,卻被追謚為"讓皇帝",體現(xiàn)出李隆基對兄長的敬重緬懷。有些人認為,李憲之所以讓位給李隆基,無非是礙于對方的權勢與功績,根本就不是心甘情愿的。也有人認為,李憲等人的成長環(huán)境過于坎坷復雜,未必不能培養(yǎng)出真正的兄弟情義。
無論是李治還是李旦李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軟弱無能,所以才有了武則天的崛起。在武則天的威壓下,李旦雖然暫時坐上了皇位,也只不過是沒有權力的傀儡皇帝,一言一行皆受武則天的控制。后來,李旦被廢,連帶著李憲也失去了太子之位,身份待遇可謂是一落千丈。沒想到,正是因為生活的事事不如意,才使得一家人的感情越變越好,也算是因禍得福。李旦一共有五個兒子,他們的府邸都建造在同一條街上,沒有所謂的身份差別。后來李隆基順利登基,幾位兄長的待遇都還不錯,跟年少時的成長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
武則天劇照
在李憲的輔佐下,李隆基非常順利地得到了皇位,所以他感激自己的兄長。在李憲面前說話或者寫信時,李隆基的自稱從來不是"朕"而是"弟隆基",說明他對手足之情的重視。李憲去世后,李隆基追封其為"讓皇帝",出殯當天還派人送去了天子服飾和親手寫的祭文,給了他足夠的威儀體面。在他的一生當中,雖然沒有亮眼政績,但主動讓賢贏得了無限榮光,也算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贏家。
李憲自知無帝王之才,讓位明哲保身在部分人的觀點中,李隆基貪戀美色貽誤朝政,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但是,年輕時的李隆基英明神武志向遠大,絕對是治世明君的典范。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大唐的影響力越來越強,那才是真正的盛世之景。跟李隆基的才華比起來,李憲就稍顯遜色,況且他志不在此,還不如把位置讓給更加合適的人選。
李隆基劇照
在"唐隆之變"當中,李隆基是絕對的主角,他帶領眾人費心謀劃鏟除韋后勢力,為李唐政權的穩(wěn)固勞心勞力。后來,李隆基又平定了太平公主的亂事,才能過人貢獻卓越。在李隆基的光環(huán)掩映下,李憲并沒有表現(xiàn)出為君者的天賦,更沒有值得一提的卓越戰(zhàn)績。換句話說,除了這個嫡長子的身份外,李憲確實不具備皇位繼承人的資格。
當所有的事情都塵埃落定以后,李憲原本應該被立為太子,但在朝堂當中,卻是李隆基的呼聲更高。就這樣,朝中大臣漸漸分成了兩派,如果皇帝再不能作出決斷的話,朝野斗爭一觸即發(fā)。面對眼前這種情形,唐睿宗李旦更是左右為難,一方面來說李憲身為嫡長子,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子人選;另一方面,李隆基手中握有大量兵權,如果不立他為太子的話,很可能禍事重演。最后,李憲主動站了出來,將太子位讓給弟弟李隆基,完美地解決了所有人的困擾。李憲對眾人說:"若是國家安寧沒有禍事,自然要遵循立嫡立長的規(guī)矩。但若是國家境況危急,就應該讓位給有功勞的人,否則四海之內(nèi)皆失望。"就這樣,李隆基順利得到太子位,并且不久后登基為帝。
太平公主劇照
關于主動讓賢這件事,李憲有自己的謀算。當時,大唐的亂事剛剛被平定,估計要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之前的盛世狀態(tài)。這就意味著,新君即將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若是處理不好的話,豈不是被世人唾罵。李憲對自身的能力有準確的評估,他掌控不了眼前的局勢。況且,李隆基這個人對皇位虎視眈眈,李憲沒有信心跟他對抗。李憲的主動退讓,一方面能"逃避"皇帝的重任,另一方面,能讓李隆基的才華得以施展,跟這些因素比起來,能不能登基并不重要。
李隆基劇照
李隆基重兄弟情義。李隆基并不是心狠手辣的人,他感恩兄長的退讓,對其他人更是寬容以待,并不像其他的皇帝一樣對兄弟趕盡殺絕。李憲退讓以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這是他最大的愛好。從少時起李憲便精通音律,只不過之前身上的擔子比較重,所以才沒有時間發(fā)揮。李隆基登基后,李憲整日待在府中,要么是沉浸于聲色,要么就是讀書畫畫,從來不跟權臣結交,這一點讓李隆基格外放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管李隆基是不是仁義寬容,都不能否認他一國之君的身份。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會時常感念兄弟情義,但誰能保證這份情義會一直存在呢?所有的皇帝都會生出猜忌之心,與其為自己埋下禍端,還不如好好地享受人生,這才是大智慧的體現(xiàn)。
李隆基劇照
總結:歷朝歷代中,總有一些皇子為了帝位不顧親情泯滅人性,可是,真正能登臨高位的只有一人,其他人都會淪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與那些人相比,李憲格外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他對登基沒有執(zhí)念,更不想站在李隆基的對立面,所以從一開始便做出退讓。李憲的"讓賢",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更對后世子孫裨益良多。與此同時,他還有足夠的時間發(fā)展愛好、享受生活,這才是最聰明的人。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贊。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69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